⑴ 電影《熔爐》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事件的原型是什麼樣的
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事情被披露是在2005年,電影在2011年上映。電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民眾紛紛呼籲重審一起當年的舊案,因為此事法院還重新立法,這條法律的名字就是由該電影的名字命名。整個案情和處理結果太匪夷所思、影響極其惡劣,判罰卻點到為止,案情有多惡劣呢?
在裡面飾演校長的演員張光,拍完這部電影後才發現,他所塑造的人物對他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擾,妻子3天沒有跟他說話,兒女們很少回家,在路上和陌生人偶遇,對方都會瞪大眼睛看著他繞道而行,或者在他身後指指點點,甚至有人當著面罵他。在釜山電影節上兩個婦女看到張光後直接被嚇跑。
該電影為何以熔爐命名,直到看了第二遍我才知道作者想說的是社會這個大熔爐。形形色色的人都將進入社會這個大熔爐,通過洗禮成為另一副樣子,很有人從熔爐走出來,才發現自己成了自己之前最討厭的模樣。努力、堅持、彷徨、掙扎、放棄、絕望。反抗通常伴隨著陣痛,是否應該堅持反抗?
就像老話說的,「社會是一個大染缸,讓很多人迷失了方向。」經歷過歲月洗禮的我們是否還能保持本色?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明白我們奮斗的目標和希望是什麼?我們一路砥礪前行,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⑵ 怎麼評價韓國電影熔爐
現實的令人心痛。
我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人對那麼可愛的孩子下手,還披著一層老師的偽善面孔,這是何等的令人作嘔!
⑶ 韓國電影熔爐真是改變了韓國的法律嗎
是啊 上映之後 觀眾情緒憤怒 然後就去青瓦台請願了 然後修改了 法律 延長了對加害者的懲罰力度
⑷ 《熔爐》原型7個受害人詳細是什麼
《熔爐》原型7個受害人並沒有公布詳細資料。
《熔爐》根據真實校園性暴力案件改編而成,該事件也是引起了韓國社會巨大的轟動,也因此推動了案件的重審,並且還促成了「性侵害防治修正案」,這也是電影史上為數不多的推動法律改革的案例。
該起案件的7名受害人1985年至2005年期間在光州光山區仁華學校就讀期間遭到了學校老師們的性侵。侵害者造成原告外傷並被診斷患上「精神壓力障礙」和「抑鬱障礙」等精神疾病。
2012年3月份,7位受害者向政府等相關單位提出約260萬人民幣的索賠訴訟。原因是因為地方政府監管不到位而引起性侵事件,不過最終還是因為證據不足敗訴,學校行政室長金某於2012年被重新審判,最終獲得8年有期徒刑等多項罪名。
電影《熔爐》劇情
來自首爾的啞語美術老師姜仁浩(孔劉飾)來到霧津市,應聘慈愛聾啞人學校。天降大霧,他意外撞車,維修時結識了人權組織成員徐友真(鄭裕美飾)。姜仁浩妻子早亡,8歲的女兒松兒患有先天性哮喘,由祖母照看,所以他不辭辛苦謀職養家。
然而,雙胞胎的校長與教導主任竟逼仁浩繳納5千萬韓元,並美其名為學校發展基金。同時,姜仁浩逐漸發現學校籠罩著一種緊張壓抑的氣氛,令人窒息。尤其有三個孩子引人關註:聰穎的金妍斗(金賢秀飾)和貪吃的陳宥利(鄭仁絮飾)總是躲閃。全民秀(白承煥飾)的弟弟自殺身亡,他總是滿臉淤青。
下課後,仁浩還聽到女廁所中有呼喊與哭泣,在門衛的阻攔下他未深究。之後。他意外目睹了校長行賄警察,教導員毒打民秀,生活老師溺罰妍斗的行徑。一個驚天的秘密被慢慢揭開,真相令整個韓國震驚。
⑸ 對於韓國電影《熔爐》應該如何看待
我對於這部電影,我看過幾遍之後還是會被悲傷絕望的「校長性侵女童案」劇情虐到。
在韓國社會引起震盪,在民眾呼籲下,光州案件被重新審理,涉案人員被重新起訴、量刑。這部電影還促使韓國政府重新修訂一系列法律,加大對殘疾人和未成年人性侵害案件的懲罰力度,制定了《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又稱《熔爐法》。這部電影結尾傳達的微弱希望,終在現實中引發了蝴蝶效應,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
《熔爐》最後的台詞——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令人淚崩,但我寧願相信,電影要說的潛台詞是——我們一路奮戰,不僅是為了改變世界,也是為了讓世界改變我們。
⑹ 《熔爐》為何被封殺
截止到2021年8月《熔爐》沒有被封殺。
《熔爐》是根據孔枝泳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電影,影片由黃東赫執導,黃東赫、孔枝泳編劇,孔劉、鄭裕美、金賢秀、金志映等主演。
2011年9月22日在韓國上映。由於該影片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受到韓國國家高度關注,故該電影亦被稱為「改變韓國國家的影片」。
影片評價
一部《熔爐》,讓人看得心酸。它以真實故事為腳本,敘述了發生在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里的性侵犯和性暴力慘象。「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群處於社會底層又飽受挫折的受害者,作為弱勢群體既無力反抗,又無人關注,直到出現了一位有良知和正義感的老師,才給他們帶來了生的希望。
當社會日益法治化,人們對暴力的反抗就轉移到法治軌道,法律越來越成為弱勢群體的「救命稻草」,但在這場人權抗爭中,電影把轉型時期的權貴資本問題,法律面臨的人性與制度的困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⑺ 韓國電影《熔爐》原型中的真實事件最終判果現在是怎麼樣
「熔爐」案7名受害人1985年至2005年期間在光州光山區仁華學校就讀期間遭到了學校老師們的性侵。
這七名受害人於2012年3月向韓國市政府、光州市政府、光州光山區政府提出了4億4千萬韓元的索賠訴訟,稱政府和地方政府沒有盡到管理的責任,才讓他們遭遇了來自老師們的性侵,受到了肉體和精神兩方面的傷害。
首爾高等法院後來開庭審理此案,以無法證明政府機關對被害人所遭受的性暴力犯罪負有賠償責為由駁回了受害者們的索賠要求,而在11月8日大法院進行的終審判決上,法官以此案已過追訴期(國家賠償請求權的5年有效期已過)為由再次駁回了七名受害人的索賠申請。
影片評價
一部《熔爐》,讓人看得心酸。它以真實故事為腳本,敘述了發生在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里的性侵犯和性暴力慘象。「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群處於社會底層又飽受挫折的受害者,作為弱勢群體既無力反抗,又無人關注,直到出現了一位有良知和正義感的老師。
才給他們帶來了生的希望。當社會日益法治化,人們對暴力的反抗就轉移到法治軌道,法律越來越成為弱勢群體的「救命稻草」,但在這場人權抗爭中,電影把轉型時期的權貴資本問題,法律面臨的人性與制度的困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⑻ 真相總是那麼的觸目驚心,電影《熔爐》在韓國法律界的反響如何
《熔爐》確實改變了韓國的法律。《熔爐》是2011年上映的韓國電影,電影改編自2005年在韓國光州區發生的真實案件。
而這部電影的促成很大一部分功勞是來自於電影的男主角孔劉。孔劉在部隊時收到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就叫《熔爐》,它是韓國作家孔枝泳的小說,看完小說的孔劉深受震撼,便萌生了想要把這個故事拍出來的念頭,退伍之後孔劉終於歷經各種困難促成了這部電影的改編以及拍攝,並且親自擔任男主,把這件事情告訴給大眾,並且產生了很多積極的影響。
⑼ 韓國電影《熔爐》真的改變法律了嗎
電影《熔爐》的熱映在韓國國內掀起了一股「熔爐熱」,並進而發酵成「熔爐效應」。在民眾的高聲疾呼下,當年案件被重新審理,涉案人員被重新起訴。甚至於,韓國國會竟然為此特別通過了熔爐法,加強了對殘障人士和未成年人性侵犯案件的懲罰力度。由一部電影的熱映而推動司法的改革,這聽起來似乎是天方夜譚,而在韓國竟然成為了現實,《熔爐》作為一部偉大的電影,實至名歸。
《熔爐》引發了韓國民眾的持續關注,在民眾的呼聲和輿論的壓力之下,韓國光州警方組成特別調查 組再次著手對「仁和學校事件」進行調查,案件涉案人員被重新起訴。與此同時,韓國政府為保障未成年人的權益,陸續修改和通過了一系列法案,其中,又以《性 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又名「熔爐法」)最為知名。
⑽ 大家覺得韓國電影《熔爐》應該如何看待
很佩服導演的勇氣,在影片里,聾啞孩子被害的經過沒有被三兩個鏡頭或是幾句畫外音含混帶過,而是選擇了在孩子們向老師「敘述」被害經歷的同時把最痛苦不堪和壓抑恐懼的片段全部展現給觀眾。錄製取證的整個過程中讓孩子重新回想被凌辱的記憶非常殘酷,而這個幫助他們解說手語表達的過程,也可能正是姜仁浩決定保護這些無聲世界裡連哭喊都被吞沒的孩子的理由。為了用法律手段嚴懲被告人,姜和人權維護會的美英一邊安撫孩子,錄制控告的視頻,並與媒體取得聯系,促進了案件的關注度;一邊奔走在各個部門想要取得支援和幫助。庭審中,出庭做假證的校工和醫生,被告人聘請的具有「前官禮遇」的律師,不明就裡跑來聲援禽獸校長的基督教徒,面對他們荒謬的離譜的謊言和毫無說服力的辯護,這些出庭的受害人,聽證席上坐著的聾啞人卻只有「嗚嗚呀呀」的喊聲和默默的流淚來表達憤怒和委屈。影片里,沒有關於受到被告人不斷威脅不斷利誘的橋段,雙方也沒有激烈的面對面的對抗和辯論。而也恰恰是這樣,會讓人從內心感覺到最深的無力和痛苦,恰恰是因為沒有強制力去阻撓你為孩子們抗爭;你收集的證據也是你公訴時有力而確鑿的說明;孩子們抵抗住內心的恐懼和二次傷害出庭指認,勇敢又聰明的回擊了對方的無恥狡辯,一切都指向你,指向正義的勝利,但只是權錢交易,人情禮遇的薄薄一道牆,擋住你所有的反抗。讓人絕望的,還有那些孩子的親人為了一定數量的賠償金額同意達成和解的態度。這樣一來,所有的努力全部都坍塌在最後的審判結果前。可能是出於電影表現方式的考慮,導演對小說進行了一些加工改編,安排了受害孩子之一最後的復仇,而這死亡並沒有緊接著一個普世的大結局,逍遙法外的依舊逍遙,受到傷害的人還需要慢慢的平復,而努力抗爭的人們終歸是要回到生活里,無論是否繼續抗爭。當事情慢慢被人遺忘,姜仁浩回到首爾,穿梭在每一個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之中,沒有人知道他曾經親身在「霧津」這個地方看到過什麼,經歷過什麼,甚至很多人不知道這里曾經發生過的暴行。地鐵通道里被白霧籠罩的風景區廣告上寫著「歡迎來到霧津,白色濃霧之都。」美英在信里說,我們努力奮斗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我們不被世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