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2020年上海第二十三屆國際電影節有國外導演出席放映現場說明會嗎
說明中國的市場越來越重要。
❷ 歷屆上海電影節獲獎名單
歷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1993年)
金爵獎最佳影片: 《無言的山丘》(中國台灣)
金爵獎最佳導演: 林權澤《悲歌一曲》(韓國)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簡·德克萊爾 《達恩斯教授》(比利時)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吳貞孩 《悲歌一曲》(韓國)
評委會特別獎:《 籠民》(中國香港)
第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1995年)
金爵獎最佳影片:《打破沉默》(瑞士)
金爵獎最佳導演 :埃里克·克勞森《我童年的交響樂》(丹麥)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讓·皮埃爾·馬瑞勒 《自由列車》(法國)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郭柯宇 《紅櫻桃》(中國)
評委會特別獎: 《火屋》(阿根廷) 《美國女兒》(俄羅斯)
第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1997年)
金爵獎最佳影片:《門德爾》(挪威)
金爵獎最佳導演: 菲爾·阿格蘭德《叢林人》(英國)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米歇爾·比高利《旅伴》(義大利)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潘予《安居》(中國)
評委會特別獎: 《安居》(中國) 《門德爾》(挪威)
第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1999年)
金爵獎最佳影片:《小鎮里的國界線》(土耳其)
銀爵獎最佳影片:《幕後的演員》(挪威)
金爵獎最佳導演: 山田洋次 《新的旅程》(日本)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阿曼德·贊基《笑一笑,你會更動人》(埃及)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艾麗婭 《一代天嬌成吉思汗》(中國)
金爵獎最佳音樂:《野女》(奧地利)
金爵獎最佳技術:《仲夏夜之夢》(美國)
評委會特別獎:《懸情瘋人院》(紐西蘭)
第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2001年)
金爵獎最佳影片: 《反托拉斯行動》(美國)
金爵獎最佳導演: 《反托拉斯行動》(美國)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丹尼爾·奧特沃爾 《下崗風波》(法國)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彭玉《月圓今宵》(中國)
斯坦尼拉娃·塞林斯卡《富則思變》(波蘭)
金爵獎最佳音樂: 《鳳囚狂沙》(烏茲別克)
金爵獎最佳技術: 《奪標奇緣》(美國)
第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2002年)
金爵獎最佳影片:《生活秀》(中國)
評委會特別獎: 岩井俊二 《豆蔻年華》(日本)
金爵獎最佳導演: 大衛·凱撒 《鯔魚》(澳大利亞)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科林·法瑞爾《哈特的戰爭》(美國)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 陶紅《 生活秀》(中國)
金爵獎最佳編劇: 朱京中 《童僧》(韓國)
金爵獎最佳攝影: 孫明 《生活秀》(中國)
金爵獎最佳音樂: 小林武史 《豆蔻年華》(日本)
第七屆上海國際電影節(2004年)
最佳影片:《代價》(伊朗)
評委會特別獎:《茉莉花開》 (中國)
最佳導演: 李在容 《丑聞 》(韓國)
最佳男演員: 安德魯斯·威爾遜《校園規則》 (瑞典)
最佳女演員: 顧美華 《美麗上海》 (中國)
最佳編劇: 艾撒·伊里 《兄弟》 (芬蘭)
最佳攝影: 馬瑞塔·豪福斯 派卡·歐提拉 《兄弟》 (芬蘭)
彼德·莫克羅辛斯基 《校園規則》 (瑞典)
最佳音樂: 李炳宇 《丑聞》 (韓國)
亞洲新人獎
最佳影片:《結伴同行》(日本)
最佳導演: 朱文 《雲的南方(中國)
《我記憶中的女孩》(泰國)
CCTV6傳媒大獎
最佳劇情片:《茉莉花開》(中國)
最佳視覺效果:《丑聞》(韓國)
第八屆上海國際電影節(2005年)
最佳影片:《鄉村寫真館 》 (日本)
評委會特別獎:《求求你,表揚我》(中國)
最佳導演: 拉姆爾·哈默里克 《年青的安徒生》 (丹麥)
最佳男演員: 藤龍也 《鄉村寫真館》 (日本)
最佳女演員 :趙薇 《情人結》 (中國)
最佳編劇 :黃欣 一凡《求求你,表揚我》 (中國)
最佳攝影: 斯徒安·瑞伯《我父親的小屋 》(紐西蘭)
最佳音樂: 鄧右福 《變遷的年代》(越南/法國)
亞洲新人獎
最佳影片:《造雨者》 (印尼)
最佳導演: 哈桑·葉塔潘 《有話未講完》(伊朗)
最受歡迎影片:《綠草地》 (中國)
CCTV6傳媒大獎
最佳劇情片:《求求你,表揚我》 (中國)
最佳視覺效果:《探戈》(阿根廷)
最佳服裝造型:《年輕的安徒生》(丹麥)
探索精神獎:《求求你,表揚我》 (中國)
華語電影傑出貢獻獎:張藝謀(中國)
成龍(中國)
第九屆上海國際電影節(2006年)
最佳影片:《四分鍾》(德國)
評委會大獎:《天狗》(中國)
最佳導演:法比安娜·戈代《心力交瘁》(法國)
最佳男主角:奧力維耶·古爾梅《心力交瘁》(法國)
最佳女主角:埃爾斯·多特曼斯《愛無專屬》(比利時)
最佳編劇獎:雨果·凡·萊爾《愛無專屬》(比利時)
最佳攝影獎:《土地》(義大利)
最佳音樂獎:《河道女王》(紐西蘭)
亞洲新人獎
最佳影片獎:《活在驚恐中》(越南)
最佳導演獎:萬瑪才旦《靜靜的嘛呢石》(中國)
評委會特別獎:《光榮的憤怒》(中國)
大學生最喜歡的電影:《光榮的憤怒》(中國)
CCTV6傳媒大獎
最佳劇情片: 《天狗》 (中國)
最佳視覺效果: 《理發師》(中國)
探索精神獎: 《黑衣女人的香氣》 (法國)
華語電影海外貢獻獎:李安(中國)
傑出藝術成就獎:凱瑟琳·德納芙(法國)
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2007年)
最佳影片: 《完美計劃》 (德國 )
評委會大獎: 《逃往瘋人院》(瑞典)
特別獎: 《雲水謠》(中國)
最佳導演: 田壯壯《吳清源》(中國 )
最佳男演員: 胡安-約瑟-巴勒斯塔《瘋狂的薩姆埃爾》(西班牙)
最佳女演員: 卡里娜-哈夫、戴格瑪-曼佐、克斯汀-布洛克、克里斯汀-肖恩
《完美計劃》(德國 )
最佳編劇: 謝米-扎林《艾維瓦,我的愛》 (以色列 )
最佳攝影: 王昱《吳清源》(中國 )
最佳音樂: 富田勛 《武士的一分》 (日本 )
亞洲新人獎
最佳影片: 《浮生》中國
最佳導演: 拉姆-拉班尼-比普洛《竹籃打水》 (孟加拉國 )
大學生最喜歡的電影: 《箱子》(中國)
CCTV6傳媒大獎
最受關注男演員:趙文煊(《夜·明》)
最受關注女演員:趙 薇(《夜·上海》
最具票房潛力獎:《夜·上海》
最具潛力新人獎:吳越(《夜·明》)
最具探索精神獎:《革命到底》
最具視聽效果獎:《剃頭匠》
最具流行潛力電影歌曲:「星光伴我心」《老港正傳》
最受關注導演獎:田壯壯《吳清源》
特別獎:靖奎老人《剃頭匠》
華語電影傑出貢獻獎: 張曼玉 (中國)
傑出藝術成就獎: 謝晉(中國)
張瑞芳(中國)
❸ 電影《氣球由藏族》導演誰指導
藏族電影《氣球》由萬瑪才旦導演。
《氣球》以上世紀90年代的藏區為背景,講述信仰與現實之間的關系。
該片未上映時,便獲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獎最佳影片提名,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提名,第3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之最受歡迎影片提名及第2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金椰獎(最佳影片獎)。電影上映後,它拿下了豆瓣7.9的高分,引發觀眾的思考和熱議。
近年來,隨著藏語電影相繼上映,「藏地新浪潮」在文藝片的環境中異軍突起,以萬瑪才旦為代表的藏族導演,開始被越來越多觀眾看到。
有影評人曾評價,《氣球》是萬瑪才旦迄今拍攝的最好看的影片。相較於大量文藝作品的晦澀難懂,《氣球》通俗流暢的敘事,即便是非文藝片愛好者,也不會難以理解故事內容。
萬瑪才旦
作為一位風格獨樹一幟的導演,萬瑪才旦在文藝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他的藏族身份,為他的作品增加了神秘感。他始終關心著傳統信仰和現實之間的矛盾,關乎著人性之美。萬瑪才旦作品通常故事簡單,卻立意深刻,在他的作品中,永遠把人擺在第一位。
個人經歷
萬瑪才旦,1969年12月出生於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先後畢業於西北民族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內地導演、編劇、製作人,中國導演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
1991年,萬瑪才旦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97年,撰寫小說《誘惑》,獲得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屆文學作品創作評獎二等獎。
1999年,撰寫小說《崗》,獲得第5屆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新秀獎。2002年,編導個人第一部短片《靜靜的嘛呢石》,而他也憑借該片獲得大學生電影節第4屆短片競賽單元專業組劇情類優秀獎。
2004年,編導35mm彩色短片《草原》,該片獲得第3屆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中國學生最佳短片獎。2005年,自編自導劇情片《靜靜的嘛呢石》。2008年,拍攝紀錄片《巴顏喀拉的雪》。
2011年,執導劇情片《老狗》,該片獲得布魯克林電影節最佳影片。2014年,執導劇情片《五彩神箭》,該片為第8屆FIRST青年電影展的開幕影片。2015年,憑借執導的劇情片《塔洛》獲得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2016年,監制劇情片《清水裡的刀子》。2018年,憑借執導的劇情片《撞死了一隻羊》獲得第75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劇本獎。2020年9月「2020南方文學盛典」頒出,萬瑪才旦摘得「年度小說家」。
❹ 《吉祥如意》即將全網上線,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怎樣的一個故事
2021年2月23日,大鵬導演主導的電影《吉祥如意》發布海報。電影《吉祥如意》將於2月26日在全網上線。之前電影上映之後累計票房過千萬,豆瓣評分八分,也是2021年的第一部高口碑的電影佳作。《吉祥如意》講述的是一位喜劇片的導演突發奇想回到農村的老家,希望拍一部電影。關於一家人如何過年的情形,卻遭遇到了一系列的意外狀況。但是最後,因拍電影而聚齊的家庭成員們還是完成了最終的聚會。
《吉祥如意》這部電影還入圍了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金爵獎,得到了觀眾和專業影評人的稱贊。這部影片也表達了,大鵬導演希望,作為在外漂泊的年輕人,能夠多回家看看。電影《吉祥如意》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就像一部短的紀錄片。一家人普普通通的生活狀態,也能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網友也會在觀看的過程中,並不覺得《吉祥如意》是一部電影,模糊掉了電影與現實的界限,這也是電影拍攝手法的獨特之處。
❺ 王硯輝主演的我是監護人,講述了什麼故事
《我是監護人》講述的是女主石路(尚語賢飾)在美國留學期間,王硯輝飾演的父親角色偷偷再婚,再婚之後,將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新婚妻子與初生兒子科迪(林靖喆 飾)身上。這對父女之間也因此產生了隔閡,之後,石路試圖從工作中找到存在感,以彌補親情在心中留下的傷疤,這時她卻遇到了簽證危機。
《我是監護人》享譽國內外多個重要電影節。該片曾入圍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入選海南國際電影節「H!FUTURE新人榮譽」兩項殊榮,並受邀參展北美多個國際電影節。多項贊譽加身,也無疑證明了——《我是監護人》是一部年度必看的華語佳作。
❻ 如何評價張子楓主演的《再見,少年》中的劇情
《再見,少年》是張子楓和張宥浩主演的青春題材電影,圍繞著兩個少年的故事展開。
不同於以往的青春片,《再見,少年》顯得更加純粹、真實,不論你是正年少還是青春已過,在這里我們都可以找尋屬於自己的影子,透過熒幕看到那個青澀的自己。無疑《再見,少年》是一部青春片中的黑馬,相信定能夠沖出重圍,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觀影感受。
目前,張子楓已憑藉此部電影獲得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關注單元最受傳媒關注女主角,相信這部高品質的電影能在將來為我們帶來驚喜。
❼ 對於大鵬導演的電影《吉祥如意》,你怎麼評價
2021年1月29日,電影《吉祥如意》在全國上映。這部劇是由大鵬導演的,電影講述的是一位喜劇片的導演突發奇想回到農村的老家,希望拍一部電影。關於一家人如何過年的情形,卻遭遇到了一系列的意外狀況。但是最後,因拍電影而聚齊的家庭成員們還是完成了最終的聚會。電影《吉祥如意》目前的豆瓣評分是8.4分。
《吉祥如意》這部電影還入圍了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金爵獎,得到了觀眾和專業影評人的稱贊。這部影片也表達了,大鵬導演希望,作為在外漂泊的年輕人,能夠多回家看看。電影《吉祥如意》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就像一部短的紀錄片。一家人普普通通的生活狀態,也能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網友也會在觀看的過程中,並不覺得《吉祥如意》是一部電影,模糊掉了電影與現實的界限,這也是電影拍攝手法的獨特之處。
❽ 上海人口密度是多少
上海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2.56萬人。以上海市政府為圓心的0-10km的半徑范圍,上海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56萬人,每平方公里高出東京1.24萬人、高出紐約1.25萬人。為我國內地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為505.31萬人,高中文化程度的為482.61萬人,初中文化程度的為839.3萬人,小學文化程度的為311.56萬人。2018年,上海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保持在99.9%以上。
上海是中國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上海2012年總部經濟發展能力綜合得分為83.73分,排名第2位。上海獲得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稱號。
截至2018年,上海共有78所高等學校(不含軍事院校),包括64所普通高校(其中10所中央部屬高校)以及14所成人高校;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系統有19家機構(含上海分院),其中法人單位16家,教育職能歸口中國科學院大學。
❾ 費德里科·費里尼:許多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都在他的影子里
作者:陳熙涵
他是造夢大師,也是許多電影大師背後的那個人。
以前曾經有媒體采訪《現代啟示錄》的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問及「你是否拍出了足夠偉大的電影」時,科波拉說「並沒有」。他說自己迄今還沒能拍出像《甜蜜的生活》《八部半》這樣劃時代的偉大電影,因為這兩部電影「名副其實地提出了一套對事物持有廣泛不同見解的個人觀點」。而好萊塢喜劇巨匠比利·懷德則說:「我能比費里尼更有名,完全是勝在我用英語拍片,而他故事裡的人說的是義大利語。即便如此,他偉大的創意足以令所有導演甘拜下風。沒有了費里尼,世界變得更無趣了。」
義大利電影大師費德里科·費里尼是值得這一切誇贊的一位頂級電影作者,在全球范圍內擁有一批重量級的擁躉,因對其作品元素的挪用,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當代電影大師們的作品,才構成了一個當代的經典序列。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中,那個令人揪心的紅衣小女孩有他;昆汀·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里,男女主角那段著名的雙人舞有他;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瘋媽在樹上大喊「阿廖沙,你別怕,火車在上面停下了」的激情一幕里也有他;庫斯圖里卡的畢業短片《格爾尼卡》更是從看了十幾遍的《阿瑪柯德》中長出來的……
今年是費里尼的百年誕辰。正在進行中的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向大師致敬」單元的重磅主角之一,就是他。
他彷彿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留在義大利拍電影
因為費里尼後來的超現實主義影片居多,我們很容易忘記他最初是一個紀錄片風格的現實主義者,曾為義大利導演羅伯托·羅西里尼編寫腳本。那部著名的電影《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描繪了二戰結束時羅馬街頭生活的匱乏,編劇便是年輕的費里尼,這部影片當時獲得了奧斯卡獎提名,其中專注於寫實的新現實主義風格,如今在義大利電影中蓬勃發展。
費里尼的早期寫實風格還包括對 娛樂 ,愛情或成長的描述。電影《浪盪兒》講述了生活在小城市的摩拉德、浮士德等年近30歲卻終日游手好閑的年輕人嘗試擺脫無所事事的生活,並從中獲得成長的故事。對於這些人來說,生活就像一場聚會,是無休止的晚餐,無休止的飲酒。它必須在某個時間點結束,那便是成長。
「生活就是馬戲團」,用這句話來形容費里尼再合適不過了。在他的電影里,除了小丑角色外,許多主角也都卑微普通如小丑一般,可悲可嘆又可笑可憐。他們總在追求人生的意義,卻一無所獲,浮華奢靡的享樂背後,是對人生的迷茫和痛苦,而想要打破這種虛無的現狀,又總是令他們感到無所適從。
馬戲團總是要不斷收拾行囊繼續去往下一站的,但當現實沒法改變的時候,為什麼不玩得開心些呢?費里尼在著名的《八部半》高潮中停頓,讓馬戲團的音樂人將演員們拉到舞池中間。這個場景似乎是對英格瑪·伯格曼的《第七封印》結尾處的回答,但是費里尼無疑是在慶祝,這無疑是對生命的慶祝。
費里尼在他職業生涯的後期,完全放棄了敘事結構,整部電影往往都在製造脫離現實的夢境。與其說這個變化是他接觸了榮格的潛意識理論並頗受其影響,倒不如說費里尼是在榮格的理論中印證了自己的判斷——夢就是現實。
費里尼彷彿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留在義大利拍電影。直到他誕辰100周年的今天,有關他和他的電影爭議仍然是業內常說常新的話題。他的電影像人生一樣沒有戲劇性的機關,你即使一遍又一遍地看也無法完整地轉述它,你最多隻可以講出一些片段、一些情緒,一些無可指代的象徵意味,拼湊起來每個人心中一定都有不一樣的費里尼。
在他的代表作《甜蜜的生活》中,費里尼以冷峻的姿態來拍攝潛藏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義大利所謂的「經濟奇跡」背後的「一種復雜的精神錯亂症」,通過男主角馬切羅的主觀視點,看到了現代 社會 無可救葯的墮落。影片由12個獨立成章的段落組成,這些段落之間沒有邏輯關系,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貫穿始終的敘事線索,相互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但實際上,每一個段落和全片的主旨都有聯系。如費里尼所說,《甜蜜的生活》是一部描寫羅馬的電影,羅馬是永恆之城,內心之城。而事實上,羅馬也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在這樣的城市中,有太多像馬切羅一樣的年輕人,他們都是被夢想遺棄的浪盪子,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有名目繁多的欲求,有庸俗市井的妥協,但又似乎尚存一絲赤子之心的純真嚮往。他們從未長大,卻已老去,像野草一樣瘋長,生生不息。
在費里尼看來,片名中的「甜蜜」不過是醉生夢死的戲稱。《甜蜜的生活》中的羅馬,被費里尼塑造成豪華而又頹喪的銀幕造型,彷彿是但丁《神曲·地獄》的現代壁畫,而影片的開端和結尾,則構成了這幅「壁畫」的畫框。影片開場堪稱現代電影中最經典的鏡頭之一:一架直升飛機吊著一尊巨大的耶穌像飛向聖彼得堡教堂。這個充滿隱喻的鏡頭在電影上映後引發了巨大的爭議,但與此同時卻成了電影史上的經典。
同樣進入影史的經典場景還有飾演女主角西爾維婭的安妮塔·埃克伯格,身著一襲黑色拖地晚禮服,與男主角扮演者馬塞洛·馬斯楚安尼踏入特萊維噴泉里那段充滿幻想的戲水場面。據說初進組時,馬斯楚安尼並不知自己要扮演青年時的費里尼,他要求看劇本大綱,遞給他的文件夾里卻是費里尼畫的一幅漫畫——一個裸體游泳的男孩,令他哭笑不得。可是,令馬斯楚安尼都無法預料的事情發生了:《甜蜜的生活》締造了羅馬電影的票房奇跡。觀眾唯恐此片被禁,在電影院門口排起了長隊。電影出口到美國後,立刻成為美國 歷史 上最賣座的外國電影。1960年,第13屆戛納電影節將金棕櫚大獎頒給了《甜蜜的生活》。評委會主席喬治·西默農給出的理由是,「我看到一個異常有生命力的作品,在電影史上留下空前的、活生生的東西,費里尼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的罕見的真誠、從不妥協、忠於自己。他不屬於任何一種流派,他創造了自己的方式」。
分析得頭頭是道的評論界認為,從《甜蜜的生活》開始,費里尼告別了早期的寫實主義,進入了新現實主義電影創作時期,費里尼的興趣從表現物質世界進入了精神領域。但在這出奇的喧鬧背後,費里尼卻陷入了長久的沉默,即使在個人自傳中,他也鮮少提及《甜蜜的生活》。
「我要將想像保留到最後一刻,直到再也無能為力」
縱觀費里尼的電影,故事總是從他一生的某個階段開始,然後在某種幻想與現實的結合中自然流淌。他從不看樣片,只跟隨頭腦中的東西走下去,「我要將想像保留到最後一刻,直到再也無能為力」。這是費里尼推崇的拍片方式,他相信,最能表達作者的是最不易知覺的東西,那些最不受現實和概念化過程支配的東西。
在此次上海國際電影節,觀眾們有機會在他人生最後一部作品《月吟》中,感受到這一點。這部拍攝於1989年的影片改編自卡瓦佐尼的小說《月亮之詩》,說的是人到中年卻仍保有一顆赤子之心的「傻瓜」維諾拚命地想要傾聽月亮的聲音。但他聽到的不是一群偷窺男子的歡呼聲,就是墓地里的奇怪聲響,抑或是沙沙的風聲。當他爬上屋頂想要抓住月亮時,地面上一陣騷動。最後,月亮仍然平平無奇地高掛天上,維諾對著月亮侃侃而談……這部荒唐無稽、純粹以意念與影像取勝的電影,浪漫而又帶有世紀末的味道。《美麗人生》的主演、喜劇天才羅伯特·貝尼尼在其中表現出驚人的演技。據說,當時已纏綿病榻的費里尼總在夜間醒來,寂靜的夜空給了他非常多的靈感和新的認識,這些認識改變著他對世界的看法。《月吟》在喜劇的外殼下,充斥著費里尼式的悲傷調調。這些充滿憂思的思想與這個現代世界是如此格格不入。詩化的控訴被淹沒在了高音電視廣告和流行歌曲中,他或許是想告訴人們,選擇沉默或傾聽月亮的聲音,才是在這個喧鬧世界自處的方法。
據說,費里尼在劇本完成後,經歷了幾周的治療,便開始物色拍攝地點,最終確定了羅馬和拉齊奧。他訪問天才的義大利漫畫家俄爾尼諾——費里尼青少年時代的偶像,並回到家鄉去回憶他的童年和早期的電影理想。但影片的拍攝遠沒有那麼順利,贊助商換了又換,大師的天鵝之翅幾近折斷。在這個費里尼晚年為我們打開的門里,洗盡鉛華,月色無聲。那是屬於一代電影大師對其身處時代的長吟,「如果有一點寧靜的話,如果我們允許一點寧靜的話,人們就會懂得一點道理了!」
其實早在1988年,《阿瑪柯德》之後,費里尼的電影便不再具有穩定的上座率。與此同時,義大利電影也在短暫的輝煌後迅速淡出國際舞台。《月吟》在拍攝完成後,也並沒有形成什麼熱點話題,反而是迅速歸於寂靜。眼看著見證他畢生心血的電影事業走向衰弱,費里尼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衰老降臨在自己身上。1992年,奧斯卡將那一年的終身成就獎頒發給費里尼,他開始顯得很高興,但心情迅速變得復雜起來。「為什麼要給我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我又不是快要死了!」他認為「終身成就」獎並不一定意味著你的生命終結了,但可能意味著你的成就終結了,或至少是被看成這樣。他的腦子里飛速轉過三個念頭:一是這個獎會給我的下一部作品帶來錢嗎;二是希望它想肯定的是我的上一部作品《月吟》;三是希望自己能過個25年再來得這個獎。但是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你還記得我嗎?我是另一個你!」
不同於希區柯克和英格麗·褒曼、格蕾絲·凱莉的關系,比利·懷德和瑪麗蓮·夢露的關系,伯格曼和畢比·安德松、麗芙·烏曼的關系,費德里科·費里尼的繆斯是位男神——親愛的馬塞洛·馬斯楚安尼。費里尼曾贊其為「在英國作家的故事中才見得到的忠誠又睿智的朋友」。雖然兩人之間除了拍片很少往來,但卻維持了罕見而漫長的友誼。
《甜蜜的生活》徹底改變了馬斯楚安尼。這部表現羅馬夜間驕奢淫逸且荒涼無邊的電影詆毀了羅馬的上流 社會 ,使費里尼成了整個羅馬的公敵,但使馬斯楚安尼成了整個歐洲最著名的男子,他開跑車、戴墨鏡遊走在街頭的形象深入人心,成千上萬少女寫信給他,找不到他就找索菲亞·羅蘭(唯一一個與馬斯楚安尼合作卻沒有發生愛情的女演員)。
之後,費里尼的《八部半》又一次找馬斯楚安尼,與其說要他扮演一個迷失在現實與幻覺中的人,不如說找他扮演費里尼自己。馬斯楚安尼這張昔日沒有性格的臉,在裡面具有了多重含義,他後來反復告訴大家,遇見費里尼,他才知道,演員是不需要臉的,他把臉給了導演和女演員去雕刻,有人給他眼睛,有人給他鼻子,也有人給他嘴巴,最終的表情,則是費里尼給他的。1990年,在威尼斯電影節領獎的時候,費里尼為他頒獎,兩人都很激動,費里尼對他說:「你還記得我嗎?我是另一個你。」曾聽人戲謔地說起,盯著馬斯楚安尼的臉看久了,就會發現他的長相其實就是費里尼的加強版,難怪費里尼喜歡找他演戲。
兩年之後,奧斯卡請費里尼去洛杉磯領終身成就獎,頒獎嘉賓就是他的兩位老友:馬斯楚安尼和索菲亞·羅蘭。像以前每一次那樣,製片方鍥而不舍地向費里尼推薦當時正當紅的好萊塢明星,這樣電影才能多賣錢。但和前面無數次一樣,費里尼永遠只用他中意的人選。
「《女人城》是怎樣的?」馬斯楚安尼問。
「一個自以為了解了女人的男人的故事。」費里尼答。
導演並未明確地發出邀請,演員也沒有強烈表示願意出演,只有兩句對白的時間,默契已經達成,一個月之後,第五攝影棚里正在熱火朝天地准備籌拍《女人城》,馬斯楚安尼胳膊上搭著一件風衣就來了,坐在導演椅上的費里尼整了整頭頂的禮帽,朝著話筒大喊一聲:「開機!」(陳熙涵)
❿ 如何評價張子楓和張宥浩的電影《再見,少年》
《再見,少年》的雛形源於殷若昕大三時的劇作課,老師讓她剖開童年和青春的自身傷口,從中去掏出最真切的感受作表達。
故事裡有殷若昕自己和幼時玩伴的影子,加上經歷成長後拉開距離更宏觀看待世界和個體的理性思辨,也有她久久難以釋懷的執念與遺憾。該片的文本有著更強烈的表達和文學性,當她寫出這個故事,在FIRST青年影展和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創投單元都收獲好評。
創作背景
《再見,少年》劇本曾於2018年同時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及FIRST創投會兩個電影項目創投平台,其商業價值與藝術價值獲得了業內的一致認可。該片也是FIRST創投會2018年的電影計劃中首部完成拍攝的作品 。
導演殷若昕在2016年便開始創作這個故事。作為她的第一部長片,難免會把自己童年、少年的見聞寫到電影中。她回憶,自己就曾在少年時代看到過許多電影中張宥浩扮演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