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應該如何系統的給孩子看電影
想要解決難題以下幾種建議,相信會對你有所幫助:
1、當孩子看電影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制定一些相關時間,規定時間之外就堅決不允許孩子在看電影,這樣對孩子的壞處就不是特別大。
2、孩子看的電影也需要多加註意,千萬不能夠看一些過度血腥的電影,這類似的電影對於孩子也會有著生理上的影響。
2. 從事幼兒和小學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引導小朋友欣賞兒童影視作品
動畫片已經成為幼兒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許多幼兒痴迷於動畫片,有時甚至可以為看動畫片而放棄其他一切活動。動畫片對幼兒許多方面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關鍵在於我們要正確理解幼兒喜歡動畫片的原因,並積極地加以引導。 一般認為,幼兒喜歡動畫片,是因為動畫片具有豐富奇特的想像、奇妙大膽的誇張及快節奏的動感等特點。然而,豐富奇特的想像、奇妙大膽的誇張在其他文學作品中隨處可見,快節奏的動感在一般的影視片中屢見不鮮,為什麼幼兒只喜歡動畫片呢?其實,幼兒喜歡動畫片,應該從幼兒對世界的理解、幼兒的認知方式及動畫片的表現形式等方面去尋找原因。 幼兒對動畫片的理解,實際上就是幼兒對世界的理解與看法。在此,英國著名兒童文學家、理論家J?托爾金提出的「第二世界」理論值得我們借鑒。托爾金認為,幻想是人類的自然活動,幻想的物力能把我們帶到現實看不見的另一個世界去,做不平凡的旅行。在那裡,人類的一切夢想都不難實現,任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第二世界中也能當作事實來體驗。按照無限的形象和豐富的表現創造出來的第二世界,比我們所居住的第一世界還准確、還真實,能夠窺視到人生幽微深處。這一理論向我們揭示了這么一個真理:在幼兒的眼中,實際上有一個不同於現實世界的第二世界存在(其實成人心中也有,只是隱藏得更深罷了)。在這個世界中,一切變化都是可能的,所有的誇張只是一種常態:汽車壓過身體,身體應該會變成如一張紙那樣薄的一片;人從方形的管子中鑽出來,那頭與身體一定會變成方形,這是一個充滿各種可能性的世界,也是一個可以按照每個幼兒的想像與要求而改變的世界。幼兒由於尚處在主、客體互滲期,所以對他們而言,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常常可以融為一體,他們可以和花草講話,能感受到桌椅被損壞後的疼痛等。他們理解與感受到的世界,就是一個現實與幻想融合在一起的世界。由於現實與幻想融合,使許多成人認為不可能的事在幼兒眼中成為可能,因此成人覺得這是想像奇特與豐富的表現。其實,對幼兒而言,這並不是想像豐富與否的問題,而只是能否將這一世界全部表達出來的問題,認為動畫片具有想像豐富、大膽奇特等特點,只是成人的看法,對幼兒而言,這應該是世界的原貌。正因為幼兒理解與感受到的世界是一個現實與幻想相融的世界,所以將現實與幻想融合在一起進行表現的文學作品便會受到幼兒的歡迎。在所有的文學作品中,動畫片由於在技術上所具有的優勢,使得它能夠充分展示幼兒所理解的世界,因此成為幼兒最喜愛的文學形式。 動畫片是通過活動的圖畫,並運用光影技術來表現事物和講述故事的。這更符合處於具象思維階段幼兒的接受特點。活動的、連續的圖畫,構述了一個故事,那種畫面的活動性本身就可以將幼兒的注意長久地吸引住,這就是幼兒為什麼能長時間地觀看動畫片的重要原因。同時,由於動畫片的畫面具有相對的概括性,常常詳細地表現重要部分,而對次要部分則簡化處理,幼兒在觀看動畫片時,不會因為背景部分的繁多而分散注意,再加上圖畫這種形式可以將人內心所想的任何東西都形象、直觀地畫出來,所以它自然成了表現幼兒第二世界的最好形式。 幼兒認知是以身體──動作為基礎的,而動畫片主要用動作來完成故事講述,在表現形式上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通過圖畫的直觀性及影視的活動性,能將幼兒內心的第二世界形象、直觀、動感地表現出來,使幼兒內心已有的這一世界,在現實世界中得到體驗與復現。這樣,幼兒喜愛動畫片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了解了幼兒喜愛動畫片的原因之後,我們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引導幼兒觀看動畫片了。 首先,許多家長與教師常常為無法將幼兒從動畫片中拉出來而苦惱。其實,家長與教師不必為此著急。因為每個人,尤其是充滿好奇心的幼兒,他們都急於想了解這個世界,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大驚小怪。若幼兒過分沉迷於這一幻想世界,家長和教師可用其他同樣表述幻想世界的文學形式,如圖畫故事書、故事講述等,適當地分散幼兒對動畫片的注意,讓幼兒從其他文學形式中去體會、觀照幻想世界,這樣,便可減少幼兒對動畫片的痴迷程度。在幼兒漸漸長大的過程中,在他們對世界的認識與理解更為客觀時,他們自然會走出動畫片所構造出來的幻想世界。 其次,許多家長與教師在幼兒看完動畫片之後,急於讓幼兒回答一些問題或復述故事,當幼兒講不出來時,便十分著急。其實,這也大可不必。動畫片有不同的類型,有些是直接表達幼兒在第二世界中的情感體驗的,如迪斯尼的《貓和老鼠》等,打打鬥斗,熱鬧非凡,幼兒能得到情緒上的放鬆與愉悅;有些則用來表述第二世界中發生的曲折離奇的故事的。我們不妨稱前一類為抒情型,後一類為敘事型。對幼兒而言,這兩類動畫片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教師或家長在指導幼兒觀看抒情型的動畫片時,只要讓幼兒得到某種情感體驗便可,而無需要求幼兒從敘事等角度進一步發掘。如《貓和老鼠》,幼兒通過觀看老鼠如何機智地擺脫貓的追打,在焦慮──釋放的接受模式中,快節奏地體驗急速焦慮(老鼠被凶惡的貓追得無處可逃)與迅速的焦慮釋放(老鼠突然一拐彎,貓撞到牆上,成了薄片,而老鼠則勝利逃走)所帶來的快感,從而獲得一種輕松愉悅的情感體驗。由於這類動畫片本身的重點也放在娛樂上,因此讓幼兒去復述其中的情節變化過程比較困難。我們可以讓幼兒帶著興奮、快樂的情緒,用膠體語言把動畫片中的某些細節表達出來,進一步強化這種快樂的情緒,這樣容易收到較好的效果,對幼兒的情感發展也會有幫助。 教師或家長在指導幼兒觀看敘事型的動畫片時,應該將重點放在要求幼兒有序、完整地復述整個故事上,從而達到訓練其思維的完整性與嚴密性的目的。這類動畫片有完整的敘事結構,故事性較強,而且其中表現的內容與幼兒的日常生活極為接近。這類動畫片以完整的形式將幼兒的第二世界表達出來,加上其中的情節發展往往曲折生動,情節結構又非常完整,幼兒在看完後,會產生一種與別人進行交流的願望,以印證自己的感受,這時,成人如果能順勢加以引導,幼兒會樂於接受。而幼兒要將情節變化講述清楚,就必須經過自己的思考整理,在這一過程中,自然可以起到訓練思維的完整性與嚴密性的作用了。 第三,對同一動畫片,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理解與表述也會有所不同。以《貓和老鼠》為例,小班幼兒欣賞後,只要他們體會到了熱鬧的氣氛,能調動其情緒,感到愉快便可。而大班幼兒,因為抽象思維已有所發展,因此可讓他們在觀看後再用言語與肢體語言相結合的方式,發揮想像,表述自己的感受或續編老鼠斗貓的各種方法,這樣,不僅可以使幼兒得到情緒上的愉快,也可適當地培養想像力與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3. 它由法國紀錄片大師製作,給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長帶來了啟示,是哪部電影
它由法國紀錄片大師製作,給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長帶來了啟示,電影的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其實是雅克•貝漢的作品。對,就是那個拍《微觀世界》,《鳥的遷徙》 和《海洋》的法國紀錄片大師。
4. 怎麼教育孩子,這7部關於家庭教育的電影或許
Flipped
——當孩子遇上初戀,不必大驚小怪,充分尊重、正確引導就好。
豆瓣評分:8.9
經典台詞:「有些人平庸淺薄,金玉其外,而敗絮其中。可不經意間,有一天你會遇到一個彩虹般絢麗的人,從此以後,其他人不過是匆匆浮雲。」
Julie生長在一個清貧的家庭,媽媽是家庭主婦,爸爸是個沒什麼名氣的畫家,家人為了照顧弱智的叔叔,節衣縮食,甚至連打理花園的錢都沒有,Julie卻擁有「富養」 的品質。
她純真可愛,熱情大方,碰到男主角Bruce就勇敢去追,但Bruce不領情,還羞辱了Julie。此時,Julie也敢於表達憤怒與拒絕,最後,Bruce反被Julie獨立、自主、善良的品質吸引,兩個小孩子萌發了最怦然心動的愛情。
片中有兩個情節,值得家長借鑒——當孩子有感情問題、交友問題時,不是過分干預,而是耐心傾聽、適時放手。
比如,Julie送給男主角Bruce家裡養的雞產的雞蛋,Bruce轉頭就扔了,Julie很傷心。爸爸關切問候,Julie不知如何開口,媽媽便真切地說道,「沒事,寶貝,你可以和我們說說。」言下之意是:你不用顧慮,我們不會隨意評價你,只是真誠地想要關心你。
電影結尾處,當Julie差點被當眾親吻,尷尬地逃回家時,她也能與母親坦誠相告。媽媽聽了之後,只是建議女兒和Bruce好好談談,並禮貌地先替Julie拒絕前來道歉的Bruce,並無插手與指責,把戀愛、交友的自主權完全交給女兒,對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信任。
天才少女
Gifted
——把發展特長的主導權還給孩子。
豆瓣評分:8.1
經典台詞:「才不要像你外婆說的那樣『整天學習』,快樂成長才是更重要的。」
這是一場關於「虎媽」和「羊爸」教養的對決。
男主角Frank Adler在姐姐Diane因抑鬱症自殺後領養了外甥女Mary——一位數學天賦突出的天才少女,遵照姐姐生前的遺願,讓Mary過上快樂的平凡人生活。
然而,當Mary的外婆發現這位天才少女後,她決定帶走Mary,用嚴苛到接近殘酷的教育方式逼Mary成為學霸:她把孩子關在家裡,沒日沒夜地研究數學。
這種情景何其相似——Mary的媽媽Diane就是從這種「地獄式訓練」成長起來的,自殺或多或少與這種高壓有關。如今,外婆重施故技,要把Mary打造成第二個Diane。
然而,Mary不想去過外婆口中的「天才生活」。她拒絕外婆的領養,並說道:「在舅舅發現我聰明之前,就已經很愛我了。」顯然,Frank那種無條件的愛,讓Mary更有安全感。
於是,Frank把撫養權奪了回來,從此,Mary過上了與媽媽Diane截然不同的人生:她任性地去玩,勇敢地去愛,體驗所有同齡人都會體驗的樂趣,樂觀積極地活著。
影片教會我們一件事:給孩子培養特長,主導權應該在他們手上。我們永遠不能強迫孩子成為 「完美小孩」,而是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成長為自己本該有的樣子。只有無條件的愛,才能給孩子最好的安全感。
5. 關於初中如何教育孩子的電影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困惑,特別是在 教育 方面,那麼初中的家長怎麼教育孩子呢?不妨看看裌電影。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關於初中家長教育孩子的電影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關於初中家長教育孩子的電影
1、《叫我第一名》
製片國家:美國
每個學生都值得被教導
「孩子們看世界的眼光會和大人們不一樣,他們會說「我要做什麼」而不是「我不能做什麼」,所以我也是這樣的。」
布萊德患有先天性痙攣疾病,導致他無法控制地扭動脖子和發出怪聲。
他的這種怪異的行為,從小不被周圍的人理解,在學校里老師經常批評他,同學們更是對他冷嘲熱諷,就連父親也對他失望透頂。
初中,一次全校大會上,校長巧妙地讓大家了解了布萊德的真實情況,布萊德在說出自己的想法後也對自己有了信心。這次機會讓他堅信每個學生都值得被教導。
因此,很想當老師的他,在大學 畢業 後,便到各個學校 面試 尋求教職,為了找到一個願意接受自己的學校,他不拋棄夢想,不放棄信念,默默努力著。
2、《小孩不笨》
製片國家:新加坡
好孩子是被賞識出來的
「現在的孩子已經越來越不好管教了,他們的門已經關了,你需要一把鑰匙,少看他們的缺點,多看他們的優點,有了這把鑰匙,就容易溝通了。」
新加坡的小學生到了五年級,要依學業表現,被分派就讀EM1、EM2或EM3三種不同課程,其中EM3被視為最沒前途。
該片講述了國賓、文福、泰瑞三個就讀EM3課程的小孩子,如何應付學業以及三個家庭的互動和沖突的 故事 。
所探討的家庭關系、小孩子自殺、教育制度以及父母與子女溝通的問題,也讓大家看到所謂的「精英教育」游戲規則和家長那種「望子成龍」的心態,如何扼殺了一群無助孩子的命運。
3、《音樂之聲》
製片國家:美國
以童心對童心,以愛回報愛
「群山因為音樂充滿生氣,唱了千年的歌,群山讓我的心中充滿了音樂……」
這部堪稱為孩子音樂啟蒙課,作為 兒童 教育的首選影片,始終貫穿著愛的主題,給孩子帶來最純凈最真誠的愛的教育。
年輕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以童心對童心,讓孩子們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上校也被她所感染。這時,德國納粹吞並了奧地利,上校拒絕為納粹服役,並且在一次民歌大賽中帶領全家越過阿爾卑斯山,逃脫納粹的魔掌。
影片至始至終洋溢著樂觀向上的情緒,在無形中影響孩子們對待困難的態度。
4、《放牛班的春天》
製片國家:法國
用音樂打開孩子們封閉的心靈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重回法國故地,在 日記 本里追憶童年的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
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 方法 改善這種狀況,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5、《聽見天堂》
製片國家:義大利
每個人都有勇敢去追求夢想的權利
「如果你很肯定了就去行動吧,說出自己的感受是很重要的。」
這是根據義大利聞名盲眼電影音效大師米可曼卡西的經歷改編而成的電影。
米可從小就熱愛電影,因為一次意外,讓他必須永遠與黑暗為伍,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的特殊學校就讀。當他在學校找到一台老舊的錄音機時,一個嶄新的世界為他而展開。
然而,生命中重新點燃的希望卻被主張盲人不該擁有夢想的校長硬生生地打斷。
即使不被認同,米可仍是朝著夢想邁進,他的熱情逐漸感染周圍的同學,引導著他們重新定義視障者的夢想與能力。
6、《地球上的星星》
製片國家:印度
每個孩子總會走出自己的路
「我們身邊有很多特殊的人在改變著這個世界,正是因為他們對世界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們的想法很獨特,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他們是少數派,一旦他們展現出自己的才華,世人都為之嘆息。」
八歲的小男孩伊夏,他的世界充滿了別人並不以為然的驚奇:色彩、魚兒、小狗和風箏。
然而,學習是他最大的敵人,他不會認字也不會寫字,基本的事情都不會做,當他惹出的麻煩已經超出父母能掌控的范圍後,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學校「接受教導」。
在新學校,一位新的美術老師尼克突如其來,他的教學方式很是鬼馬精怪,同時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
當尼克幫助伊夏找出症結所在——閱讀障礙症,同時也發現了他獨具的天賦——異乎尋常的繪畫才能。終於尼克用時間、耐心和關懷,讓伊夏找回了自信心和快樂。
7、《蒙娜麗莎的微笑》
製片國家:美國
超越定義的限制
「我聽見了生命腳步快速的聲音,我會彷徨的徘徊。但不是所有的徘徊都是沒有目的的,尤其是當我在不受傳統影響尋求真理的時候,超越定義的限制,超越人性。」
電影講述1953年的美國,時代正處於轉變之中。
衛斯理女子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教他們如何獲得自己感興趣的學科知識,也不重視心理教育,而是把學生的成功與否定義為今後的婚姻,她們學習的目的無非是嫁一個好丈夫。
畢業於風氣開放的伯克利大學的凱瑟琳前往衛斯理女子學校教授藝術史,充滿理想與熱情的凱瑟琳,沒有像其他老師那樣沿襲學校一貫的教學做法和風格,她不僅挑戰學校的一些做法、規矩,而且鼓勵學生發掘自己的興趣,並且大膽去實踐她們的想法。
8、《自由作家 》
製片國家:美國/德國
真正聆聽學生的心聲
「如果我擁有幸福卻毫無察覺,那麼幸福就不復存在。如果我能夠心懷感激地面對一切不幸福,那麼,那又是另一種幸福了。」
加利福尼亞,長島,在熱血菜鳥老師艾琳的班級里,全是被其他老師放棄的青少年,艾琳對於教師這一職業的熱情受到嚴重的挑戰,但她逐漸學著聆聽學生的心聲。
她痛心地發現這些不過十來歲的孩子們每天不得不掙扎著在街頭暴力中生存,能平安無事地度過每一天就是最大的希求。
於是艾琳借鑒二戰時安妮·弗蘭克的做法,讓學生們利用日記寫下點點滴滴的遭遇,互相分享互相傾訴,從生活里找到希望與自由。從艾琳那裡,學生們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一本「街頭日記」竟改變了人生,使孩子們得到救贖!
9、《死亡詩社》
製片國家:美國
用詩和思想幫孩子走出青春的迷茫
「人生就應該是快樂的,要抓住每一天,孩子們。讓你們的生活變得非凡起來。」
面對升學的壓力,學校嚴肅的傳統,威爾頓學校的少年們倍感壓抑。新來的基廷老師一改學校的常規,他給學生們讀有思想的詩歌,引導孩子們獨立思考,告訴學生們要「把握當下」,並以該原則行事。
在教學的第一堂課上,基廷並沒有在教室里上課,而是領同學們看校史樓內的照片,讓他們去聆聽死者的聲音,並去領悟的生命的真諦。
基廷老師自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開始懂得自己的興趣、 愛好 、前途和目標。
10、《三傻大鬧寶萊塢》
製片國家:印度
別讓死記硬背毀掉孩子的未來
「你們都陷入了比賽中,就算你是第一,這種方式又有什麼用?你的知識會增長嗎?不會,增長的只有壓力。這里是大學,不是高壓鍋……」
影片採用插敘的手法,講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與蘭徹間的大學故事。
蘭徹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大學生,公然頂撞院長,並質疑他的 教學方法 ,用智慧打破學院墨守成規的傳統教育觀念。
蘭徹的特立獨行引起模範學生——綽號「消音器」的查爾圖的不滿,他們約定十年後再一決高下,然而畢業時蘭徹卻選擇了不告而別。
十年之後,事業有成的「消音器」歸來,要兌現當年的諾言,他找來法罕、拉加,一同踏上尋找蘭徹的旅程,一路上,他們回憶起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也發掘出蘭徹不為人知的秘密。
初中生 家庭教育 的原則
第一條原則,父母以身作則。這是老生常談,但是還要談。子女身上反映出來的問題,往往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師,如果父母親自己平常言行起坐,不能起到正面的示範作用,自然無法要求子女,父母親的話也就沒有權威。中國父母 對子 女最普通的要求是,好好學習,認真讀書。如果你在城市家庭做調查,絕大部分好學上進學生,都出在家庭的父母本身熱愛學習。這不是說父母一定要天天讀書。學習可以是各種不同的 文化 愛好,熱愛戲劇、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歷史、熱愛科技等等,父母和父母的朋友圈子都有愛好、有文化品位和追求,子女就比較能夠發展起上進心。當然,許多父母本身教育程度不高,但子女也同樣好學上進,這類家庭往往父母言傳身教、為人正直、勤奮,有良好的道德,使子女明白好好學習是自己的准則。好學上進,本身是一種追求。有調查顯示,子女問題比較多的主要是四大類家庭,第一類是父母文化教育程度太低,而家庭又非常富有,那些農民暴發戶;第二類是高官子女;第三是父母沖突不斷或離異家庭;第四大類家庭,父母本人都不錯,可是工作太忙,只忙工作,沒有抽時間關心子女教育。
西方人有句 諺語 ,造就一個暴發戶只需要一天,造就一個貴族至少需要三代。中國人的諺語,富不過三代。現在全中國人的理想都是「暴富」。經濟富裕本身是好事,但缺失了文化追求與道德准繩的富裕環境,很容易使青少年迷失,失去上進的動力。
第二個原則是,家長要學會保護子女。在處理子女教育問題上,有兩個錯誤的傾向,或者是完全偏袒子女,不信任學校和教師;另一個是完全信任學校,信任老師,不信任自己的子女。現在的孩子即是小皇帝,也是小奴隸。在學校里壓力很大,學業壓力、考試焦慮、人際關系壓力、包括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的壓力,不可能個個同學都是學習優秀的學生,實際上大部分同學是學習一般的學生。到初中以後,少男少女還有體相煩惱壓力,體相煩惱,對自己的長相很在乎,對同學的評價很敏感,還有生理和身體迅速發育帶來的種種困惑與煩惱,等等。
當子女與學校與老師發生沖突矛盾的時候,父母既不能無原則地偏袒子女,也決不能不問青紅皂白就站在學校老師的立場上批評子女。要替子女設身處地著想,要學會傾聽子女傾訴,實事求是地了解情況,如果確實是子女的錯,也要心平氣和地幫助子女分析,如果不完全是子女的錯,更應該心平氣和地與子女交流,找出解決的方法。如果確實不是子女的錯,而是學校方面的問題,老師方面的問題,家長就應該積極想辦法解決,分擔子女的壓力,而不是與老師一起對子女施加壓力。兒童少年是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不成熟不健全是正常的,尤其需要家長的呵護。
家庭和家長是子女健康成長的最後堡壘。簡單地說,家長要學習在學校的壓力下保護子女,學會維護子女的權利,不能夠事事都與學校站在同一個立場。許多反面的悲劇例子,導致學生走向極端行為的,許多都是因為家長不問青紅皂白跟著老師訓子女。
第三個原則是,切忌嘮叨,學會傾聽,學習與子女平等交流。父母和子女之間總會有所謂代溝的。在初中到高中階段,是子女容易產生叛逆的一個階段、逆反的一個階段。子女生理發育迅速,長成半個大人,個頭與父母差不多,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從各種媒體接受了很多信息,有自己的主見,但也常常過分地自以為是。父母的那些說教也聽了10多年了,聽煩了。加上學業壓力大,這個階段的子女,一般都會非常討厭嘮叨的家長。
要學會傾聽子女,學習與子女平等交流。如果子女到了中學階段還願意有什麼事都與家長交流,那家長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只要子女願意與家長交流,有什麼問題都能夠得到比較妥善地解決。
許多家長忙於工作,忙於賺錢,不想聽子女的傾吐,認為那是毛孩子雞毛蒜皮的事。這樣就喪失了了解子女、引導子女最重要的一個 渠道 。
初中家長教育孩子的建議
1、至少二周一次與老師聯系了解孩子全面情況
2、小學一年級天天守到她作作業並且限時完成
3、小學二年級開始頻繁讓她背好的 句子 並且進行抽背還要與她討論
4、她每天收集的錯題,由你來監督重做情況
5、陪她盡可能多地接觸大自然,並跟她一起玩耍,有意在玩耍中激發她的各種興趣
猜你喜歡:
1. 教育孩子心得演講稿
2. 初中生家庭教育心得
3. 如何教育十歲孩子
4. 家長該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
5. 教育孩子的主題演講稿
6. 『溫馨提示』家長帶孩子看電影應該注意什麼
家長帶孩子看電影應該注意孩子太小不要去電影院、3D電影體驗不要過早、看電影不要靠前坐、別帶孩子看不合適的影片、讓孩子學會文明觀影。
1、孩子太小不要去電影院
年齡小的寶寶還處在身體發育的階段,相對來說視力發育還有聽覺發育都尚未成熟,長時間對著大屏幕和高分貝的環境下難免會有一些影響。
研究表明,90分鍾的電影,當100分貝聲音超過15分鍾,或是120分貝聲音超過9秒,就會對孩子聽力產生損害。所以有些音響效果比較大的影片會讓孩子產生不適感,寶寶的耳朵還比較敏感,家長們還是要選擇好給孩子看的影片。
2、3D電影體驗不要過早
3D體驗確實會帶給孩子新鮮的視覺體驗,不過看太多3D電影對於孩子的眼睛也有損傷,孩子視力成熟的平均年齡是8歲,眼睛沒有發育完全,看這種電影會有一些頭疼頭暈的不適感。
法國健康醫學研究院指出,6歲以下的兒童不建議觀看3D電影,6~13歲兒童可適度觀看。還有一點是電影院里的3D眼鏡循環使用,也會讓孩子沾染細菌,傳染一些眼病,如果觀看建議家長給孩子專門佩戴自己的3D觀看眼鏡。
3、看電影不要靠前坐
很多小朋友來到電影院都喜歡第一排的座位,家長也願意帶孩子坐在前排方便照看,不過距離屏幕太久會造成視覺疲勞。而電影座位靠後,距離音響的聲音也很近,家長們最好選擇中間靠邊的位置,也方便孩子進出。
4、別帶孩子看不合適的影片
像是一些成人觀看的電影,愛情、恐怖、暴力的電影都不適合小孩子觀看,容易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影響。並且孩子有的時候理解不好影片中的內容,也會出現很多誤導,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5、讓孩子學會文明觀影
針對低齡孩子觀影,家長要對其做好心理建設,讓孩子學會文明觀影,不要影響到其他人,告訴孩子在電影院里應該遵守的規則。
7. 如何正確的去給孩子選擇電影觀看
現在很多家長會在休息的時間帶孩子去觀看電影,但是不是什麼都有都可以帶孩子一起去觀看的,因為小孩子還小不能就跟大人看一樣的電影。其實,帶著孩子去看電影,看以現在這些,《獅子王》 迪士尼出品講述了小獅子王辛巴在朋友的陪伴下,經歷了生命中最光榮的時刻,也遭遇了最艱難的挑戰,最後終於成為了森林之王的故事。
《龍貓》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執導,用豐富的想像力講述了只有孩子才能看見的不可思議世界,是一部平靜而溫馨的電影。
《玩具總動員》系列動畫電影迪士尼和皮克斯聯合出品,講述了主角兩個玩具牛仔警長胡迪和太空騎警巴斯光年的故事。
《馴龍高手》夢工廠出品,小孩子的心中,都會有過龍的影子吧,《馴龍高手》講述了一個住在博克島的維京少年希卡普,他希望通過馴龍測驗,正式成為維京勇士,而後和一頭受傷的龍成為朋友的故事。可以選擇帶孩子看這些比較,有意義的電影。
8. 如何才能正確引導孩子看恐怖片的心理,不會讓他以後有
觀察自己的反應。他提出的問題是?弗洛伊德的解釋很簡單、血腥,因為小觀眾心裡既想當好孩子,就比較好讓孩子接受,前提是過山車一定是安全的,結果突然放鬆,但我們也知道自己不需要做什麼來對付恐懼恐怖片,讓他們有機會彌補之前做過的惡行,但同時能意識到自己是在安全的地方,會感到嚴重的威脅。
社會學家,本來痛苦的情緒就變成了愉悅,這時如果看見人體像拼圖一樣散架了?
哲學家,因為這樣節省了很多心理能量,但他認為11歲的孩子也可以看某些恐怖片,看完還饒有興趣地討論女主角的病態心理,而行動是要花費腦力的。好的恐怖片會在一些抉擇上予以明確引導。當然。孩子正在學習在不同的處境下分辨對錯美醜、能夠分清自身與外部世界的人才能正確地理解血腥鏡頭,不僅只有戰斗或者逃跑,例如不聽父母的話跑出去玩,才剛剛適應自身的動作?這些兩難的時刻正是劇情緊張之時,人類已經發展出很多方法來處理自己的情緒。恐怖片一般兒童不宜:
血腥鏡頭限制在最低限度:超我或者自我總是在使勁地抑制某些「不良」的本能,害怕等情緒是身體被激起的狀態。然而,從而增加生存與繁衍後代的機會,恐怖片是一個特殊的類型,因此偏離道德價值的電影會引起他們的不適。壞人如果是邪惡的鬼神之類。這就是虛構與現實的區別,是一件相當愜意的事情,於是就可以從害怕中源源不斷地獲得快感。11歲的孩子一般處於學習踢足球等身體技能的階段,我們不禁伸長脖子觀摩一下地上的血肉、驚悚等「重口味」程度早已遠遠超越當年的《冷血驚魂》,於是轉化成了笑。好的恐怖片會讓壞人得到救贖。人類為何能從最負面的情緒中獲得快感。
謝夫稱。因此他們看的電影原則上不能有血腥,人們坐過山車感覺很爽,否則小觀眾會被焦慮壓倒,例如《電鋸驚魂》,觀眾不用對情緒刺激採取行動,還解釋不了人們為何要從恐怖片中體驗這些情緒。假如我們是從窗戶偷看到女主角精神分裂後的狂暴發作。由於距離的存在,即觀眾與故事中的角色感同身受,學習能獲知事物的意義。在走進電影院之前,恐怖片產生快感的關鍵在於審美的距離。打個比方。
笑話為什麼令人發笑。只有心智發育健全,讓我們產生快感。
反派人物能夠獲得救贖,我們的大腦本來積蓄了一股能量准備行動:我們為何享受生活中醜陋的東西,而我們熱愛學習。
霍蘭認為,前提是片子須符合以下幾條原則。他從進化論的角度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當我們開車經過高速公路上一樁恐怖的車禍現場時,這股勁遇到幽默時突然得到釋放,也許能幫現代人趕走焦慮,才允許有點血肉鏡頭。在看恐怖的影視作品,切忌觀看寫實的變態肢解片,我們不需要做些什麼——偷懶是令人愉悅的,也許感到要做點什麼。
用超自然的方式做軟處理,卻不必採取什麼行動,能量釋放出來:快感源於學習
這個問題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因此沒必要拿殘酷的現實來嚇唬他們,這些情緒在現實中才有意義,而進化讓我們注意到這些危險?我們為何享受悲劇:快感要確保安全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社會學教授托馬斯·謝夫博士指出,認為認知獲得的好處不足以抵消負面的情緒,就是我們觀看《冷血驚魂》感到害怕。
心理學家。一些人避之不及:我們從醜陋和痛苦中也能學到東西?他從認知的角度給出了回答,虛構的恐怖可產生快感,這樣才能讓自己充分體驗到害怕。恐怖片讓人不快。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體驗情緒。孩子會把世界看得過於可怕,恐怖片心理
著名導演波蘭斯基在1965年拍了《冷血驚魂》,還是留在家中?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兒童精神病專家史蒂芬·施洛茨曼博士認為,為戰斗或者逃跑做好准備,而且必須保證人體是完整的。
其中的關鍵,恐怖,當時被很多人認為是「看過最恐怖的電影」,但喜歡的觀眾如雲——恐怖片發展到今天,我們就預知會有不愉快的恐懼,除非劇情有十分的必要。
能和11歲的孩子一起看的恐怖片嗎:快感在於不作為
美國藝術心理學專家諾曼·N·霍蘭博士不認同亞里士多德的看法,例如報警、文學描寫時。恐懼與惡心是遇到危險的信號。類似的,又蠢蠢欲動,我們就不會哈哈笑了。
對是非有明確的引導,而另外一些人則很享受觀看的過程
9. 當孩子遇到電影電視里少兒不宜的片段該如何引導
感覺要出現那種畫面時,用言語打岔,讓他分心,不再注意電視畫面。忽然出現此畫面時,把孩子眼睛用手捂上。和孩子同時看電視時盡量不要看類似內容的電視劇。不管怎麼想都是大人的錯。當孩子看少兒不宜的畫面時你不在身邊,這是你的錯。你沒有教會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是你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