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放映只是用一卷膠片,那聲音什麼怎麼來的
聲音也在電影膠片上,電影膠片,包括電影攝影用的負片、印拷貝用的正片、復制用的中間片和錄音用的聲帶片等。
最早的有聲電影只有1條光學聲軌,立體聲誕生後聲軌變成2條。90年代隨著數字音響的出現,膠片上的空餘位置被好萊塢幾個科技大佬依次霸佔。索尼和杜比最先出手。
索尼佔領了膠片兩邊(淡藍色區域),放進了SDDS(索尼動感數字音響),一種索尼自家開發的7.1聲道影院音響系統。杜比佔領了一邊齒孔間的方形區域,放進了像二維碼一樣的5.1聲道的杜比數字音響系統。
(1)電影膠卷如何顯聲擴展閱讀:
當代電影的錄音方式包括同期錄音和後期錄音兩種方式。兩種錄音方式可以共同使用,現在很多電影正是這么處理的。
隨著錄音技術的進步和數字音樂的興起,音效師不但能夠讓觀眾傾聽日常生活里不可能親耳聽到的音響,甚至可以為影片創造出現實中不存在的音效。特別是在科幻片、災難片等電影中,數字技術不僅僅用在畫面上,也用在了聲音上。
⑵ 電影里的聲音是記錄在膠片上的嗎是以什麼形式記錄上去的
拍攝電影,影象和聲音是分開記錄的,影象用膠片聲音用磁帶,後期把磁帶錄的聲音經過「轉光」變成聲帶膠片,叫聲底片,然後經過翻正、翻底再把聲音拷貝到放映拷貝上,以光學聲帶的形式附在影片的一邊,(只有一邊是聲帶)放映時把光學聲帶變成電型號。
⑶ 膠片電影的聲軌是怎麼一回事
膠片電影的聲帶採用光學方法,即在膠片的一側記錄一條透明的線條。線條的寬度會隨著聲音頻率的變化而變化。被稱為變積式聲帶。激勵燈提供一束明亮的光源,透鏡將光源聚焦並投射到透明線條上。穿過膠片的光線照射在一塊光電池上。光電池將光轉變成電流。
⑷ 電影膠片是怎樣記錄聲音信息的
按你說的,那膠片電影豈不都是默片了!
是在膠片一邊 光信號的形式記錄 聲音。
聲音大小 通過 感光記錄到膠片。
反之,播放的時候,通過感光的強弱,再反饋成電信號,也就是音頻。
⑸ 電影的聲音是怎樣保存在膠片上的
仔細看下我的回答,相信可以回答你的疑問。
一般電影常用的聲音標準是 AC3和DTS
AC3是DOLBY實驗室推出的傳統音響標准,它是專為電影院而設計的。過去的電影伴音都錄在膠片的齒孔之間,AC3也不例外。但那一點地方實在不夠用,所以AC3採取了壓縮的演算法。後來先鋒與DOLBY合作,改進了AC3的標准,使其能支持到5.1聲道。AC3的數據流量(也就是音頻碼率)標準的是384kbps,它還兼容兩聲道的立體聲和單聲道等,AC3兩聲道碼率只有128kbps,這其實就是MP3的聲音數據碼率。最高細節的AC3標准,碼率在448kbps,因其壓縮合理,體積不大,所以被DVD廣泛採用作為電影音頻的存貯標准。
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s)是環球電影公司與DTS公司聯合推出的,它巧妙地迴避了用膠片存聲音的問題,改用CD光碟來單獨存放,在播放電影畫面時同步播放聲音,也支持5.1聲道。當然聲音數據也要有一定的壓縮,但畢竟慷慨得多,其碼率分為全碼率1509kbps 和半碼率754kbps兩種,就算是754K的半碼率,也比AC3的最高標准高出近一倍。這樣使得聲音的失真率更小,更清晰。如果是全碼率的DTS數據,我們簡單算一下,以90分鍾標准電影為例,它需要1018575也就是1G的數據空間,為避免過多佔用圖像的空間,所以DTS在D5中採用率不高,就算是D9也只有部分電影使用。
⑹ 電影膠片是如何如何運行的
電影是利用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工作的,也就是快速播放動作連續的圖像人眼就會自動形成一種運動的感覺。
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的關鍵就是要實現快速播放多幅畫面。現代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的核心就是抓片爪和遮光片的發明,雖然膠片收放盤上的膠卷是連續旋轉的,但是膠片在經過光路時實際上卻是斷續運動的,抓片爪插入膠片邊緣的齒孔中迅速拉動膠片運動,當膠片正好對准光路窗口時,膠片停止運動,靜止在那裡被光照射,這時熒幕上就投射出一幀靜止的畫面,這個畫面達到播放時間以後抓片爪又拉動膠片運動,把下一幀畫面的膠片拉到光路窗口,停下靜止播放,如此反復一幀一幀地放下去。
放映機的輸片部分,由輸片齒輪、滑輪、片門、畫幅錯格調節器、間歇運動機構、遮光器及供、收片裝置等部件組成。輸片齒輪是以它周圍的輪齒伸入影片齒孔來輸送或制動影片的機件。滑輪是用來改變影片移動方向,限定影片左右位置,穩定影片移動速度和減緩影片震動的機件。片門的作用是使每格畫幅停留在一個嚴格確定的位置上,並以一定的面積接受光線照射。在放映過程中如果影片畫幅不正對片門孔,可通過調節畫幅諾格調節器旋鈕來對正。影片在片門中作一停一動間歇運動。在16毫米放映機中,目前多用抓片爪來使影片做間歇運動。它的工作情況,對放映效果和影片壽命有決定性的影響。遮光器中主葉的作用,是在影片更換畫幅時,擋住射向片門的光線,遮光一次。使人們看不到影片更換時的走動痕跡;副葉的作用是當畫幅停留在片門中時再遮光一次,可把每格畫幅分兩次映出,提高閃爍頻率,減少人眼觀察銀幕時由於明暗變化頻率太低所產生的閃動感。供片裝置用來支撐供片夾將影片均勻地供給輸片部分,並給供片夾以適當的阻力矩,不使其因慣性而自由轉動。收片裝置收卷已放映過的影片,常採用摩擦傳動方式傳遞
動力。
遮光片的作用是當抓片爪拉動膠片運動時自動檔主光路使屏幕上暫時是黑的,以免運動的膠片被投影到屏幕上影響播放效果讓觀眾頭暈……,一旦抓片爪拉動膠片定位,畫面靜止,遮光板就正好轉動到不遮光的缺口位置,這樣就可以投射這個靜止的畫面了。現代電影機的播放速度是每秒24幀畫面,但是這個頻率對於很多人還是太低了,會感覺到閃爍,所以為了提高閃爍頻率從而消除閃爍感,現代的電影機雖然播放畫面是每秒24個,但是遮光板每幅畫面會遮擋兩次,這樣閃爍次數就提高到了每秒48次,一般人就感覺不出閃爍了。其實現在的電視也是採用類似的原理:雖然PAL-DK制電視是每秒25幅圖像,但是每幅圖像分成隔行的奇偶場來掃描,所以電視圖像的閃爍頻率是每秒50次,一般人眼就感覺不到閃爍了。
電影穩定每秒24幀的播放速度是靠穩速電機來實現的,常用的低成本穩速電機是個交流同步電機,和交流電的頻率進行同步,因為交流電的供電頻率非常穩定,所以交流同步電機的轉速也非常穩定,經過減速齒輪,可以保證精確在每秒24幀。
將成卷的影片由供片盤送到片窗照射以映出畫面,並經還音部分使光學聲帶信號轉換為聲頻電流。然後把放映過的影片再收捲起來。它由供、收片盒(或片臂)及供片、間歇、收片等輸片齒輪,間歇運動機構、各種滑輪、片門和畫幅調節裝置等組成。窄膠片移動式放映機多用間歇抓片機構代替間歇輸片齒輪。電影放映機的核心部分是間歇運動機構,它將連續轉動變為間歇轉動,並和遮光板相配合,使影片在光線通過時穩定地停留在片窗處,清晰成像在銀幕上;光線被遮住時快速拉下,以免露出影片移動時的痕跡。標准電影移動速度是24格/秒,為了減少閃爍效應,遮光板每格遮光兩次,將閃爍頻率提高到每秒48次。使用最廣泛的間歇運動機構是馬爾蒂十字車。
連續轉動的凸輪 1上有一個導釘2,它每與十字車3徑向開槽嚙合一次,十字車就旋轉 1/4周,因此傳動軸每轉一圈(由a~e),間歇輸片齒輪 4就轉動90度,而將影片拉動一格。凸輪在e →a→b的過程中,十字車是靜止的。某些窄影片放映機採用光學間歇補償而不用機械間歇機構,有利於保護膠片,但畫面亮度有損。收片機構隨片卷直徑加大而速度減慢,以減小張力。
⑺ 電影院播放電影用的是膠片嗎那畫面和聲音怎麼同步
目前是膠片電影和數字電影同存並舉,膠片電影的聲音是刻錄到膠片邊緣上的,當放映膠片的同時專用的音頻光投射到膠片邊緣的音頻帶上同步把聲音傳輸到了擴音功放系統,再通過音響喇叭輸送給觀眾。數字電影是一個復雜的高科技電子系統,只有專業的研究人員才能解釋清楚,數字電影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不久的將來必將會取代膠片電影。
⑻ 膠片電影是怎麼讓圖象和聲音同步的
有聲電影聲音播放稱為還音,即將錄制的聲音還原播放,還音分為兩種方式。
一是光還音,即把聲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再轉換為光信號,印製在膠片畫面一冊,放映時由激勵燈照射音帶,投射到光電池,光電池感應光線強弱,轉換成變化的電信號,通過放大器放大為聲音信號由音箱播放出來。電影膠片在運行時,先通過燈光片門,在通過音鼓處被激勵燈照射,所以畫面與聲音在洗印時不平行,而是相差16格,這樣畫面播放和聲音就實現同步。
(8)電影膠卷如何顯聲擴展閱讀:
光還音一般用在35毫米和16毫米有聲電影。
二是磁還音。原理想想錄音機就知道了。磁條印製在膠片畫面一側,為達到同步,同樣提前畫面16格,膠片在運轉中,先通過片門照出圖像,在通過磁頭發出聲音。早期16毫米膠片有使用磁還音的,但很少。作為中國特色的8.75毫米電影,均使用磁還音。磁還音的音質要比光還音音質要好一些。
因為畫面和聲音記錄信號都印製在膠片上,在膠片運轉時同步出現,所以換片時沒有影響。
⑼ 膠片電影是怎麼做到畫面與聲音同步
樓上都是外行。實際上電影記錄影像和記錄聲音分別用兩種膠片,需要後期製作時對應地拼貼在一起。不知樓主是否見過拍攝時打板的場景,那就是為了在後期製作時達到聲音與畫像同步而設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