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個和尚》作者
沒有具體作者,《三個和尚》是根據中國民間諺語改編的,講述了三個和尚沒水吃、寺廟失火、三個和尚齊心協力救火直至後來三人合作吊水。
故事詳情:
從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小廟,有一天廟里來了個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經、敲木魚,給菩薩案桌上的水瓶添水,夜裡不讓老鼠來偷東西,生活過得安穩自在。
不久,廟里又來了個瘦和尚。他一來就喝掉半缸水。小和尚叫他去挑水,瘦和尚最初去挑水了,但是後來看到小和尚在廟里清閑自在心想一個人去挑水太吃虧了 ,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兩個人只能抬一隻桶,而且水桶必須放在擔子的中央,兩人才心安理得。
這樣總算還有水喝。而兩人的關系也僵化了。後來,又來了個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沒水。小和尚和瘦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來一擔水,立刻獨自喝光了。從此誰也不挑水,三個和尚就沒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經,各敲各的木魚,到最後乾脆把菩薩面前的凈水瓶裡面的水搶著喝乾了,也沒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裡老鼠出來偷東西,誰也不管。
結果老鼠猖獗,打翻燭台,燃起大火。三個和尚這才一起奮力救火 ,大火撲滅了,他們也覺醒了。從此三個和尚齊心協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1)1981年上海美術電影三個和尚漫畫家擴展閱讀:
人物角色:
1、小和尚
小和尚在游歷中發現山頂小廟,於是就安頓下來,天天勤奮的打水念經。但是高和尚和黃衣和尚來了後就生了懶惰思想,和藍衣和尚一同抬水喝,當黃衣和尚來了後,大家都不願打水。
2、高和尚
高和尚第二個在小廟安頓,到小廟後高和尚主動去打水,但是第二天他就不願再單獨去打水,最後和小和尚一同去抬著打水。晚上聽到小和尚敲木魚,擾亂了自己節奏,兩人都不再敲木魚,念佛。
3、胖和尚
胖和尚是最後在小廟安頓下來的人,到小廟後喝完了水缸里的水,又不願去打,最後鬧得三人都不願再去打水。最終,使得大家都沒水喝。
2. 三十六個字
《三十六個字》,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標簽:中國唯一的象形字圖畫故事書。這個標簽表達的特別清晰:圖畫故事書,以象形字為核心元素,中國唯一。
這本書用三十六個象形字講故事,孩子不需要去記住,但是他們也能懂,讓孩子真實感受到象形字的有趣,不僅在於字與物的相似,更有意思的是用幾個字還能串聯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場景。
象形字都是有生命力的字
「一個長鼻子,兩只大大的耳朵,還有四條粗粗的腿,這是什麼字?」
長得像大象的字就是「象」字,原來我們的祖先創造最早的漢字的是,都是依照事物的樣子而造。「鳥」字還能看到鳥的翅膀,「山」字能看到山峰與山谷,「馬」字有四蹄和馬尾……通過一個字我們彷彿能看到真實的動物與風景。
通過象形字,我們還能看到老祖宗們留給我們的生活智慧。
比如用「馬」來代步,用「刀」伐「木」,用「網」捕「魚」,用「傘」遮「雨」,用「火」烤「魚」等等,比起現在很多生存真人秀,老祖宗們在開創生活技巧方面真是滿分呢!
從我們的老祖宗開始,就非常注重情義,所以有男子勇於並樂於助人,而老叟則堅持送「羊」給自己的恩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妻子帶著孩子迎接丈夫回家,而男子會采「花」送給妻子,和樂融融的場面,既爛漫又溫馨,生活中處處有感動。
閱讀提示
1、建議配合經典動畫《三十六個字》閱讀,該動畫獲得過南斯拉夫第七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教育片獎。
這么贊的書,作者是誰?
阿達,本名徐景達,中國美術片創作家、漫畫家,參與導演動畫片《哪吒鬧海》,導演《三個和尚》並獲第一屆電影金雞獎的最佳美術片獎。
《三十六個字》是教認字的繪本嗎?
編者薦語:
褪盡鉛華:「因為象形字孩子愛上了學漢字,比單純的教他認字感興趣多了,自己還組詞,造句呢。」
葉開:「很多人忽略了漢字本身的魅力。」
一本經典的繪本,必是故事和繪畫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整個繪本從設計、排版到包裝、推介,每一個細節都讓人賞心悅目。
毛毛蟲童書出品的《三十六個字》就是這樣一本繪本,堪稱經典。
《三十六個字》,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標簽:中國唯一的象形字圖畫故事書。這個標簽表達的特別清晰:圖畫故事書,以象形字為核心元素,中國唯一。
整個繪本用日、山、水、森、林、鳥、象、馬、夫、竹、田、草、刀、舟、燕、網、魚、雲、雨、傘、石、火、龜、鹿、豕、叟、虎、弓、舍、羊、花、月、門、女、子、犬三十六個漢字串聯出一個類似探險、充滿愛心與互幫互助、感恩分享的小故事。
雖然是簡單的三十六個漢字,但講述的故事生動、曲折,耐人尋味,輔助象形字亦字亦畫的生動特徵,在大人講來和孩子自己看來,都豐富有趣,一點也不牽強枯燥。這正是這本象形字圖畫故事書的動人之處。
三十六個漢字講述的故事梗概很簡單。清晨騎馬外出漁獵的男子,大雨中翻船,費盡力氣爬上礁石,飢寒交迫之際,只得生火烤魚來恢復體力;後來得到烏龜相助,重新找回自己的船;期間恰好遇到摔倒的老爺爺被老虎追趕,男子張弓搭箭射死老虎,救了老爺爺;老爺爺感激男子救命之恩,特別贈送一隻羊給男子;男子帶著失去老虎媽媽的小老虎、老爺爺送的羊、自己採的花費勁周折回家去;最後是老婆孩子出門迎接男子回家的溫馨結局。
內文最後一頁畫面分外干凈,也分外溫情。一所房子,靜靜地矗立,一彎月亮,高高地懸掛。
漢字,堪稱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作為造字方式的一種,象形可謂是集象、形、意、書、畫各種元素於一身。某種程度來說,每一個象形字就是一個獨立的故事。陳寅恪說:「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漢字的偉大,由此可見。
為了更好的給大朋友們提供一個讀《三十六個字》的參考,開哥特意根據繪本內容並嚴格按照三十六個字出現的先後順序,編排順口溜一首:
清晨日出山水好,一片森林全是寶。小鳥大象做朋友,騎馬丈夫出獵早。竹林田野岸邊草,刻舟何須斷竹刀。高飛燕子入網魚,烏雲暴雨傘刮跑。翻船逃命上礁石,抓條生魚就火烤。愁眉不展龜相助,游來游去把船找。對岸巨獸捕獵忙,鹿奔豕突可勁逃。可憐智叟腿腳慢,老虎一驚摔倒了。危急時刻好丈夫,開弓一箭把命保。智叟相邀來舍下,感恩送羊話叨叨。幾番周折過了河,一束鮮花不可少。月下寒舍掩柴門,女子相迎會心笑。歡樂幸福一家人,雞不亂飛犬不吵。區區漢字三十六,象形故事真美妙。
《三十六個字》,作為中國唯一的創意象形字圖畫故事書,同名動畫曾獲南斯拉夫第七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教育片獎。毛毛蟲童書館特別策劃出版的同名繪本在前不久榮膺中國童書博覽會好書榜傳統文化板塊TOP10,也確屬實至名歸。
一字即可為師。作為探索世界、交流情感的工具,我相信一冊以象形字為核心元素的繪本,《三十六個字》會讓你和孩子一起,走進漢字殿堂,觸摸文字之形、體會書寫之美、探索文明之根,真正感知和把握中國文化的源脈。
3. 三個和尚是民間故事嗎
三個和尚不算是民間故事,而是動畫作品。
《三個和尚》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0年上映的一部經典懷舊動畫系列。
最最簡單的故事,最最簡單的線條,最最簡單的形式,不但沒有配音,連音樂都被精簡成只剩幾聲木魚聲。但就是這種「留白」的狠勁兒,讓人不捨得遺漏一個鏡頭。
獲得記錄:
1980年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
1981年丹麥第四屆歐登塞城國際童話電影節銀質獎。
1982年西德第三十二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銀熊獎、葡萄牙第六屆愛斯賓諾國際動畫電影節C組頭獎。
1983年菲律賓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兒童片特別獎。
1984年厄瓜多第六屆基多國際兒童電影獎特別。
4. 由漫畫家誰擔任人物造型設計
三個和尚由漫畫家韓羽擔任人物造型設計。
根據中國民間諺語改編,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1年製作。短片由徐景達、馬克宣擔任導演,包蕾任編劇,游涌任攝影,韓羽任造型設計,尤先銳任布景師,上海電影樂團進行配樂。
劇情簡介:
《三個和尚》講述了從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小廟,有一天廟里來了個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經、敲木魚,給菩薩案桌上的水瓶添水,夜裡不讓老鼠來偷東西,生活過得安穩自在。
不久,廟里又來了個瘦和尚。他一來就喝掉半缸水。小和尚叫他去挑水,瘦和尚最初去挑水了,但是後來看到小和尚在廟里清閑自在心想一個人去挑水太吃虧了 ,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兩個人只能抬一隻桶,而且水桶必須放在擔子的中央,兩人才心安理得。這樣總算還有水喝。
5. 《三個和尚》由漫畫家誰擔任人物造型設計
《三個和尚》由漫畫家韓羽擔任設計。
《三個和尚》是根據中國民間諺語改編的,講述了三個和尚沒水吃、寺廟失火、三個和尚齊心協力救火直至後來三人合作吊水。
故事詳情:
在過去的一個順上有一一個破廟 ,有一天,一個矮小的和尚要去山上的破廟,途徑一條河流,由於天很熱,便到附近的水池喝水,他來到廟中,看見廟里的缸沒水了,便挑水,給觀音的瓶子中加了水,那乾枯的楊柳也死灰復燃。
不久後,一個胖和尚也來到廟中,由於天熱,到水池邊喝水,他來到了廟中喝完了廟中的水,又挑了一桶,之後兩人都不願挑水,後來他們意識到這樣做不行,於是兩人就挑水了,但是分配總是不均勻,都想佔便宜,最後兩人在竿子上畫了一條線,總算平息了風波。
不久後,一個瘦和尚來到了廟中,由於天熱,到水池邊喝水,他來到了廟中喝完了廟中的水,又挑了一桶,之後三人都不願挑水,楊柳也謝了,最後風干物燥,老鼠橫行,引起了一場大火,三人奮力救火。風波平息後,三人通力合作打水。
三個和尚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發:
三個和尚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辦一件事,如果沒制度作保證,職責不落實,人多反而辦不成事。小朋友們不要向三個和尚學習,必須要有職責感,共同出力。
6. 中國第一部動畫片是什麼
第一部動畫片是《舒振東華文打字機》,1922年,萬氏兄弟製造出了中國第一部廣告動畫《舒振東華文打字機》。1926年萬氏兄弟製作了《大鬧畫室》。1935年萬氏兄弟製作了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
真正產生影響的是1941年上映的中國第一部長篇動畫《鐵扇公主》,中國動畫的起步,一點也不晚,那時在亞洲也是比較先進的。
《鐵扇公主》在亞洲產生了極大的轟動,發行到東南亞和日本地區,並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為中國動畫走向國際作了好的鋪墊。這在當時,除美國的長片《白雪公主》而外是絕無僅有的,這是中國動畫的萌芽期。
十大國產經典動畫片
1、哪吒鬧海: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一部動畫電影,它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均獲得過多個獎項,1980年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動畫電影獎,1983年獲得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2、大鬧天宮: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61年—1964年製作的一部彩色動畫長片。
3、小蝌蚪找媽媽: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這部動畫片的原型出自於白石老人的水墨名作《蛙聲十里出山泉》。
4、神筆馬良: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55年製作的的木偶人動畫片,該片講述了自幼家貧的馬良用仙人贈送的神筆幫助窮苦老百姓,並用智慧與貪官作斗爭,最後消滅貪官,懲惡揚善的故事。
5、葫蘆兄弟: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6年原創出品的13集系列剪紙動畫片,是中國動畫第二個繁榮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6、黑貓警長: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3年下半年至1987年改編出品的5集系列動畫片。國內原創經典動畫之一 。
7、天書奇譚:是根據《平妖傳》部分章節改編,中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3年出品的動畫長片。
8、曹沖稱象:是1982年出品的國產動畫,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本美術片為木偶動畫片。
9、南郭先生: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1年攝制的剪紙動畫影片。獲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
10、三個和尚: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1年製作的動畫片。通過三個和尚沒水吃、寺廟失火、三個和尚齊心協力救火直至後來三人合作吊水的情節,既批評了「三個和尚沒水吃」這種社會上存在的落後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齊,泰山移」的社會新風尚,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動畫片
7. 由漫畫家誰擔任人物造型設計
三個和尚由漫畫家韓羽擔任人物造型設計。
《三個和尚》根據中國民間諺語改編,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1年製作。短片由徐景達、馬克宣擔任導演,包蕾任編劇,游涌任攝影,韓羽任造型設計,尤先銳任布景師,上海電影樂團進行配樂。
劇情簡介
《三個和尚》講述了從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小廟,有一天廟里來了個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經、敲木魚,給菩薩案桌上的水瓶添水,夜裡不讓老鼠來偷東西,生活過得安穩自在。
不久,廟里又來了個瘦和尚。他一來就喝掉半缸水。小和尚叫他去挑水,瘦和尚最初去挑水了,但是後來看到小和尚在廟里清閑自在心想一個人去挑水太吃虧了 ,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兩個人只能抬一隻桶,而且水桶必須放在擔子的中央,兩人才心安理得。這樣總算還有水喝。
而兩人的關系也僵化了。後來,又來了個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沒水。小和尚和瘦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來一擔水,立刻獨自喝光了。從此誰也不挑水,三個和尚就沒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經,各敲各的木魚,到最後乾脆把菩薩面前的凈水瓶裡面的水搶著喝乾了。
也沒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裡老鼠出來偷東西,誰也不管。結果老鼠猖獗,打翻燭台,燃起大火。三個和尚這才一起奮力救火 ,大火撲滅了,他們也覺醒了。從此三個和尚齊心協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8. 中國原創漫畫
《大鬧天宮》
《神筆馬良》
《哪吒鬧海》
《孫悟空》
《西遊記》
《大頭兒子小頭爸爸》
《小糊塗神》
《小貝流浪記》
《梁山伯與祝英台》
《寶蓮燈》
《隋唐英雄傳》
《神探威威貓》
《馬丁的早晨》
《小兵張嘎》
《哪吒傳奇》
《白鴿島》
《小和尚》
《我為歌狂》
《聰明的一休》
《小蝌蚪找媽媽》
《草原英雄小姐妹》
《人參娃娃》
《牧笛》
《金色的海螺》
《藍貓淘氣3000問》
《三個和尚》動畫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0年攝制。
《雪孩子》 動畫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0年攝制。
《九色鹿》 動畫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1年攝制。
《天書奇譚》動畫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3年攝制。
《鷸蚌相爭》 水墨動畫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3年攝制
《三十六個字》 動畫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4年攝制。
《金猴降妖》 動畫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中1984-1985年攝制。
《女媧補天》動畫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5年攝制。
《草人》 剪紙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5年攝制。
《超級肥皂》 動畫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6年攝制。
《葫蘆兄弟》 剪紙片(共十三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6-1987年攝制。
《山水情》 水墨動畫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8年攝制。
《螳螂捕蟬》 剪紙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8年攝制。
《大鬧畫室》 動畫片(無聲,黑白)。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攝制。
《鐵扇公主》 動畫片(黑白)。新華聯合影業公司1941年攝制。
《豬八戒吃西瓜》 剪紙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58年攝制。
《烏鴉為什麼是黑的》 動畫片。上海電影製片廠1956年攝制。
《漁童》 剪紙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59年攝制。
《一幅僮錦》 動畫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59年攝制。
9. 三個和尚的風格和雙方各
阿達的風格
——訪首屆金雞獎最佳美術片《三個和尚》導演徐景達
/范達明/
1981年6月初,我走訪了上海美影廠廠長特偉同志的家。那剛好是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不久。特偉廠長向我談起他們廠獲得最佳美術片獎的片子《三個和尚》。這位評委會成員之一的中國美術電影專家有點欣喜地向我說,《三個和尚》在金雞獎評委會投票中是少有的全票;不過他卻拒絕我為他寫點什麼。「我是評獎人;該寫的不是我而應是得獎人。《三個和尚》的導演是阿達。你若要寫,可以寫寫他,我來介紹。」在特偉廠長的親自關照下,我在6月8日上午如約來到美影廠;經廠宣發組李洪恩同志引見,很快就見到了阿達。
阿達是誰?
阿達來了。這是一位樂呵呵的身材魁偉的中年男子,講話聲音宏亮。在那采訪的當兒,我被他身上煥發的那股滿腔熱忱於藝術事業的精神所吸引。他顯得精力充沛,生氣勃勃,給我留下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深刻印象。
阿達就是頗具名氣的漫畫家徐景達,1934年生於上海,祖籍江蘇崑山,1981年47歲,已是美影廠的一位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導演了。
阿達從小就喜愛畫畫。大約5 歲時,在上海看了《白雪公主》(前不久在「美國電影周」中重映),印象深得簡直不可磨滅,覺得妙極了:畫,怎麼會動了起來? 以後一有動畫片就去看,基本上狄斯耐拍的片子沒有漏過。1951年,他終於如願以償,考入了蘇州美專動畫班讀書,後經調整,轉到當時的北京電影學校;1953年畢業後分配到美影廠前身的上影動畫片組工作。28年來,他在上影與美影從畫動畫、描線上色到塗背景、設計造型,什麼都干過。1958年起參加過集體導演拍片。但是,阿達真正成為一名獨立拍片的美術片導演,還是在粉碎「四人幫」以後近幾年的事。
阿達說,1956年,特偉廠長親自導演動畫片《驕傲的將軍》;自己當時才20出頭,跟著畫背景,開始了動畫的藝術實踐。特偉廠長主張中國動畫片要有自己的民族特點與風格,注意與外國的東西拉開距離。阿達說,他這些年來就一直是沿著這條道路在探索著,也常常得到特偉同志的熱情鼓勵和支持。
默片手法:從《畫廊一夜》到《畫的歌》的探索
阿達同志熱愛他的動畫事業。從他進美專學動畫算起,至今已有整整30年了。他走過了坎坷的道路。「文化大革命」中,美術片幾乎都成了毒草。那時,他也剛好排在美影廠以特偉為首的所謂「十七年黑線隊伍」的最末一個,挨批挨斗,日子是不好過的。粉碎「四人幫」,特別是三中全會以後,形勢大好,是春天來了。阿達說,過去想做而不能做的事,現在可以去做了;自己的一些藝術設想也可以去考慮、去實現了。說到這里,阿達顯得那麼激情昂揚;他的情緒感染了我,使我為他現在有充分展示自己藝術才華的境遇而高興。
1977年,當阿達與林文肖合作導演《畫廊一夜》時,一個想法開始在他的頭腦中產生。《畫廊一夜》是揭批「四人幫」的嚴肅題材,照例,影片中不能不加入一些標語口號式的政治語言。但是,他覺得要在一部美術片中也這般搞法,就顯得與現實生活重復,會帶來影片的枯燥無味。阿達試圖把這個意識形態很濃的嚴肅題材,通過輕松明快的節奏與單純形象的畫面表現出來。於是,他決定乾脆在全片中完全不用一句對白。他說:「影片攝制出來公映以後,我到影院觀眾席中去聽反映:每個帶著自己孩子來看片的大人,都自覺不自覺地以自己對銀幕畫面的理解程度,去向孩子們講解著影片的故事內容,他們在發揮著自己的想像力與判斷力。」他因此認識到,這種無對白的啞劇式影片,因為發揮了觀眾各自不盡相同的創造能力,反而比加入了有限定的對白的影片要顯得更深刻、更帶有普遍意義,對於少年兒童和孩子們來說也更適合。
阿達勁頭來了。1979年,當他與王樹忱、嚴定憲合作導演《哪吒鬧海》這部國慶30周年獻禮片時,他就獨自先醞釀起了《三個和尚》的構思。同樣,這部獲得1980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與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的動畫片《三個和尚》,全片18分鍾,亦無一句對白。它堪稱阿達熱衷默片手法以來的一部真正的傑作。
阿達告訴我,前不久,他剛剛導演完了一部2 5分鍾的片子《畫的歌》,它已印好拷貝。在這部現已公映的記錄上海金山農民畫的美術紀錄片中,絕對廢除了傳統紀錄片至少非要加入旁白解說不可的舊規矩——採用了的也是一句話不講的默片手法。在《畫的歌》中,阿達
充分施展了他的動畫本行的職業技巧,通過運用鏡頭的分切、運動以及特技攝影手段,把一幅幅靜態的繪畫,富於表現力地拍得充滿動感的韻律與節奏。阿達把介紹一幅幅描繪農林牧副漁五業俱興的金山農民自己新生活的圖畫的鏡頭與拍攝他們的現實生活與勞動的真實景象的鏡頭有機組接,融會一體,並相應地混錄上鄉土色彩的音樂伴奏、農家六畜的叫喚聲,從而揭示了金山農民畫藝術所一刻也離不開的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土壤的根源。《畫的歌》已經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譽滿世界的中國農民畫種的記錄與介紹,更是一種中國新農村欣欣向榮的展望;它是上海金山農民勞動與生活的一篇田園詩,一卷風俗畫。影片本身也從一部紀錄片演化為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高尚審美情趣的藝術作品了。
阿達稱自己的這類影片為音樂美術片。的確,正如他取的片名一一它們是一首首「畫的歌」,是一曲曲「形象的旋律」(Melody of Vision)。這些影片有其特殊的審美奇趣。當片子中畫面的動作與音樂的節奏能契合得相得益彰,它們的效果,用阿達借來白居易的一句話說,就叫做:「此時無聲勝有聲」。
從某種意義上講,阿達的這類影片是最有利於「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因為它們全靠畫面與音樂——這一形象的「世界語」來訴諸觀眾的思維與判斷,沒有概念語言的直接障礙——各民族老少咸宜,全世界四海皆通。難怪一個美國同業行家來看了《三個和尚》後,會連聲贊嘆影片說:
「Very international!」(非常國際化!)
1981年8月上旬,阿達的《三個和尚》真的「走向世界」了! 這部影片在丹麥著名童話家安徒生的故鄉歐登塞市舉行的第四屆國際童話電影節上榮獲銀質獎。現在以安徒生寫的《牧羊女和掃煙囪的人》故事為製作的銀器獎雕像正陳放在上海美影廠內。半年以後,即在1982年2月下旬,《三個和尚》又在第三十二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電影比賽中榮獲柏林銀熊獎。它們在為中國、為上海美影廠贏得國際聲譽的一長排美術電影片目中,寫下了最新的紀錄。
短小、簡潔——返樸歸真
片長只有18分鍾的《三個和尚》不但是第一屆金雞獎獲獎影片中最短小的一部,也可以說是新中國美術片中迄今為止最簡潔的一部。
阿達對於自己導演的這樣一部短小簡潔的影片而可以與其他大部頭影片同樣得一個金雞獎,有著深深的感嘆。他說,「這在過去來講是不大容易的。一般都認為美術片要搞長片影響大,6本至9本,一舉成名!可是我一直有這樣一種想法:不一定!」他比喻說,這好比一幅簡潔的漫畫有時起到的客觀效果,反而比一幅厚重的油畫或多幅的連環畫要來得給人印象深一樣。阿達對搞長片反而有顧慮。他說,搞長片,問題很多。像《哪吒鬧海》,由5萬多張畫片組成,就是翻一遍又要多少時間?三個導演合作,要統一創作思想也難得很,片子長,又要多少人來為你繪制?這都是求人的事。在目前動畫製作方法、生產體制與人員待遇情況不完善的條件下,要搞長片,是很困難的。阿達說,「現在我搞短片,只兩本,可一人獨立拍片,有一個想法就可以搞一個,亦可創新,以不斷探索各種可能性。而這種藝術上的不斷追求本身,就是藝術家的真正幸福。它不是為了名為了利。這種從藝術追求過程中獲得的創作愉快是名利這種東西所決不可替代的。」他說,「我在杭州座談會上發言,說《三個和尚》是『小弟弟』,因為與其他故事片比,一是短,二是觀看對象主要是兒童,大家聽了都笑了。通過這部影片獲得金雞獎,證明我的想法是對了。它得到了專家們的理解與支持。這對我鼓勵很大。今後,我還要搞些短片。」
《三個和尚》不但短小而且簡潔,除了不用對白,畫面三個人物的衣服三種色,單線平塗;背景除了幾樣小道具外全部空白,用的是中國傳統毛邊紙的本色,但並不覺得東西少。阿達說,「這個想法我由來以久,簡潔並不是簡單化,而是精練,是放一點點,提示一下。」「這片子使繪制的同志專注於人物動作的刻畫。有人擔心這樣搞是否會太空;為此,我們相應改革了片門,使影片在銀幕上成了正方形。」這一則因為請漫畫家韓羽搞造型,他畫的畫一向是正方構圖;二則正方形,構圖小一點,感到飽滿,不會太空;三則也因此有了與眾不同的新特點。阿達認為,我國古代傳統藝術如一些雕塑,氣勢大,造型卻相當簡單,顯得巧妙。到明清以後,特別是慈禧太後時期,皇宮里一些東西搞得功夫大,人工味大,可造型上全沒意思。我想,阿達同志講的情況,可以歸結為「返樸歸真」這四個字的道理。而影片《三個和尚》的短小、簡潔,不管是採用正方形銀幕抑或是默片手法,應該說都是由編導付諸影片本身的特定內容與寓意所決定的。
美的追求 美的探索
動畫片《三個和尚》在首屆金雞獎評選時得到一片喝彩。張駿祥同志後來撰文介紹說:
「評委們一致贊賞美術動畫片《三個和尚》,不只是因為它幽默雋永,賦予了一個古老的諺語以新的趣味,更是因為動畫藝術家用簡潔的線條和色彩鉤出了三個和尚的各具性格特色的生動形象,並在表現方法上有所創新,是因為影片在人物動作、音樂、音響、節奏各方面的罕見的協調,誇張程度上的恰到好處」,最後建議說,「這是一部短短的、不足兩本的影片,但是值得寫一篇長達萬言的文字來分析研究它的成就。」(《寫於金雞初唱時》,見《電影藝術》1981年第7期第18頁)
1982年第l期的《電影藝術》雜志發表了陳劍雨同志評動畫片《三個和尚》的長篇影評《從三句話到一部影片》。全文長達14000字。作者是該刊編輯。為了寫好這篇評論,他曾自京親臨上海美影廠,向影片攝制組、向導演阿達作了采訪。文章以其充分透徹的評價實踐了張駿祥同志的建議。
1981年12月,阿達應邀赴京,在中央美院及其附中和中央工藝美院等處講學,就《三個和尚》的導演構思與創作過程以及拍攝介紹金山農民畫的《畫的歌》一片的體會作了學術報告,受到師生的好評。阿達年底載譽而歸,曾在一封信中向我說:「沒有想到這樣一個短片受到了各方面如此重視,這對我鼓勵很大,堅定了我以後多搞短片的信心。」
1982年伊始,他再接再厲,開始動手干去年醞釀的兩部新片子。一部是根據雲南白族民間故事傳說改編的《蝴蝶泉》,一部是根據琵琶大麴《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改編的《霸王別姬》。他將先後去雲南大理、敦煌或內蒙的和林格爾一帶收集蝴蝶泉和漢代壁畫的有關素材。阿達說,兩部片子「都是全部以音樂貫串、不用對白的『默片』。其中《蝴蝶泉》正式繪制與開拍前諸如搞劇本、分鏡頭、設計畫面和先期錄音等工序都已陸續開干,是夠緊張的了。
1982年春節,我在上海又見到了阿達。阿達堅信,美術片不單單是形「兒」(主要給少年兒童觀看),更重要的是姓自己的「美」(較高的造型與視聽表現趣味等)。阿達在1982年2月里的一次美術電影討論會上表示並堅持了他的這種看法。正是在對美術電影的美的追求與美的探索中,逐漸形成了阿達自己的獨特的拍片風格。這也是他的美術片反倒能以短勝成、以簡勝繁、以朴勝華、以樂勝白,終於顯得高人一籌的「秘訣」吧。
原載《活動月報》1982年5月號、6月號(總12、總13)第3版
收入《從三句話到一部動畫片〈三個和尚〉》(中國影片研究叢書),中國電影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219-224頁(有刪節)
2009年1月9-10日錄入電腦於杭州梅苑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