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老上海的電影和電視劇
一、電視劇:
《半生緣》,《傾城之戀》,《上海往事》《暴雨梨花》,《金粉世家》,《情迷海上花》。
二、電影:
1、《羅曼蒂克消亡史》主演: 葛優 / 章子怡 / 淺野忠信。
該片講述了1937年大動盪前夕,上海灘風雲顯赫的陸先生正面遭遇侵華日軍施壓,被捲入一場暗殺陰謀,當身邊朋友一一慘遭牽連時,亂世當前,大佬、小弟、弱女子等往昔人物走向了不同命運的故事。
2、《一步之遙》主演: 姜文 / 葛優 / 周韻。
該片於2014年12月1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該片改編自「閻瑞生案」,講述了冒險家馬走日闖盪上海,與多年好友項飛田竟反目成仇,兩個人從一起與美女共舞到在監獄之中對峙的故事。
3、《海上花》主演: 梁朝偉/ 劉嘉玲。
該片改編自張愛玲曾將其「翻譯」成國語的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上海英租界一所名叫「長三公寓」的高級妓院里,紅倌人沈小紅(羽田美智子)、黃翠鳳(李嘉欣)與周雙珠(劉嘉玲)心事迥異。
一個想同某個男人建立長久關系,一個一邊與多個男人斡旋,一邊秘密鎖定其中最有閑有錢的一位,想其 將來幫她贖身,另一個心地仁厚,卻又看破紅塵,覺得人生不過如此。
4、《上海灘十三太保》主演:狄龍/姜大衛/梁家仁。
影片講述了抗戰時期,愛國志士高先生不滿汪偽政府的賣國行徑,准備將消息由上海帶往香港公之於天下,以揭露汪精衛的偽國民政府賣國求榮的真相,在高先生去往碼頭的路上,陷阱密布,殺機重重的故事。
(1)老上海電影公司擴展閱讀:
1、《上海往事》
是丁亞民執導,劉若英、趙文瑄、寇振海等主演的電視劇。
該劇以文壇傳奇人物張愛玲的一生為線索,講述了張愛玲從14歲一直到74歲的人生經歷。故事採用倒敘的方式展開,從張愛玲到美國的婚後生活說起。
一天,張愛玲(劉若英飾)收到國內寄來的一個箱子,裡面是母親的遺物,她睹物思人,記憶的閘門像泄洪般被撞開,隨著她的回憶,觀眾將被帶入了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燈紅酒綠的上海灘。張愛玲的一生不動聲色地緩緩向大眾掀開:她如何在。
2、《上海灘十三太保》
是由張徹執導,狄龍、陳觀泰、程天賜等主演的功夫電影,該片於1984年出品。影片講述了抗戰時期,愛國志士高先生不滿汪偽政府的賣國行徑,准備將消息由上海帶往香港公之於天下,以揭露汪精衛的偽國民政府賣國求榮的真相,在高先生去往碼頭的路上,陷阱密布,殺機重重的故事。
資料參考:網路--上海往事
2. 國內有哪些著名的大型影視基地
中國大概有30多個影視基地,十大影視基地是:
橫店,位於浙江省東陽市,亞洲最大的影視城,國家5A級旅遊景區,基本上是家喻戶曉,《無極》、《英雄》在秦王宮景區取景。
上海影視樂園,又稱「車墩影視基地」,位於上海市松江區,再現了30年代舊上海的燈紅酒綠,《情深深雨蒙蒙》里很多場景就在此地拍攝。
中山影視城,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展現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跡,電視劇《冼星海》在此完成。
長影世紀城,位於吉林省長春市,有「世界特效電影之都」之稱。
北普陀影視城,位於北京市瀛海鄉,以明清建築風格為基調,著名景點有紅樓夢園,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
同里影視基地,位於江蘇省吳江市,太湖之畔,以水景為特色,有「東方小威尼斯」之稱。
象山影視城,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主打武俠劇古裝劇的場景,比如說《神鵰俠女》、《琅琊榜》、《碧血劍》等。西部影視城,位於寧夏銀川市西郊鎮北堡,有兩座古代城堡遺址,被稱為「神秘的寶地」。焦作影視城,位於河南省焦作市,以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時期文化為背景涿州影視城,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裡面有復原的銅雀台等建築。
這十個影視基地門票最貴的是象山,大約150元,最便宜的是北普陀40元左右,最出名的最容易遇見明星的橫店門票價格處於中間位置不貴。
3. 電影是怎樣來的
在娛樂生活五彩繽紛的今天,很少會有人把看電影當成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可是,生活在20世紀初葉的人們則完全不同,第一次,他們從電影里感受到了亦真亦幻的世界;第一次,他們在碩大的銀幕上看到了不同於自己的外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被銀幕迷住了,被銀幕上的故事感動了,對明星著了迷。於是,懷著虔誠的心情一次次走進電影院。有電影看的日子,對他們來說,就是再浪漫不過的事情。
1895年,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里,人們從一塊白布上看到了可以活動的影像,電影,就此誕生了。僅僅7個月之後,這個全世界最新潮的藝術便從遙遠而浪漫的歐洲登陸到了年輕而時髦的上海。
從反映歐洲人家庭、社交生活的無聲片,到好萊塢明星的藝術片;從中國人最早拍攝的市民生活片、風情片、武打片,到中國進步電影的頂峰之作,電影給上海人的生活和思想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影響。電影所帶來的無數奇跡和美麗幻象,讓人們嚮往、陶醉,以至於藉此改變了一些人一生的生活道路。
最初上海人稱電影為「西洋影戲」,放映的地點都是在人來客往的茶樓里。今天福州路上外文書店的所在地正是當年頗有名氣的茶樓「青蓮閣」。歲月滄桑,物換星移,舊時的模樣已經很難尋覓了。
上海灘的第一家正式電影院叫虹口大戲院。所謂的大戲院,當初也不過就是西班牙人雷瑪斯搭造的一個鐵皮屋子,只是經營項目非常明確:專放電影。它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由最初的新奇物轉而成為人們的所愛。而當人們把對電影的熱愛進一步發展為生活中的必需時,大大小小的電影院便如雨後春筍般在上海灘矗立起來。大光明大戲院、國泰大戲院、南京大戲院等當時亞洲最豪華的電影院在上海落戶。
大光明大戲院由當時享譽滬上的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設計,更是以耗資100萬白銀的巨額造價,成為遠東地區裝潢最豪華、聲音畫面最清晰的超級電影院。但在當時,幾乎所有的電影院都是外國人投資建造的,當然從片源到管理、放映,都由他們完全壟斷。
當年大光明電影院所屬的便是美商經營的亞洲影業公司,屬於這個公司的還有國泰大戲院、南京大戲院(現上海音樂廳)、大上海電影院、麗都大戲院。影院的老闆和高級管理人員多為外國人,放映的電影則完全都是美國八大電影公司的影片。
西風東漸,好萊塢的夢幻,好萊塢的浪漫,好萊塢的一招一式,讓素來欲領風氣之先的上海人如痴如醉。看電影成了他們生活中時髦而又令人嚮往的事。一張保存完好的當時南京大戲院的電影票上,寫有「國語意譯風」幾個字,它告訴我們,現場翻譯是當時看外國片的方法。票上沒有印價錢,但據說大光明的票價是6角到2元5角,而當時一擔米的價格是8元,對於一般百姓而言,一個月的飯錢也就在6到8元之間。可想而知,對於當時的人們而言,這張小小的電影票,實在也可以說是價格不菲了。普通人是沒有能力經常進電影院的,只是經不起報紙上大幅廣告的渲染和來自好萊塢的誘惑,偶爾狠一狠心,也上一回大光明過過癮。
既然看電影是要有身價的,那麼,就應該讓這種身價充分地體現出來。於是,當時的人們走進大光明就像今天我們走進大劇院,那種隆重而熱烈的心情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的老人們還記得,當年走進大光明,女的一定要穿長旗袍,男的西裝筆挺是起碼的,有的還穿上了燕尾服,看電影成了很多人生活中值得炫耀的大事。
當上海的一線電影院還為外國人所壟斷時,中國的電影業正在迅速崛起,而且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市場。1925年,上海已有140餘家電影公司,30年代,80%的中國電影出自上海。中國人自己的電影,上海人自己的電影,越來越多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上海也需要有自己的電影院放映自己的電影。
風雨飄搖60年,至今仍然基本保持原樣的黃浦劇場當年叫金城大戲院,這里寄託了柳氏兄弟做中國人自己的電影,佔領中國人自己的電影市場的宏偉抱負。柳家第二代傳人,柳中浩之子柳和綱先生給我們講述了金城大戲院的往事。
金城大戲院當時有座位1600個,比大光明只少了200個,最不同的是,金城大戲院堅持首輪放映國產影片。第一部戲是阮玲玉主演的《人生》,第二部就是連映84天,盛況空前的《漁光曲》。再接下來就是《風雲兒女》,也就是這部影片讓我們聽到了《義勇軍進行曲》。直到今天,黃浦劇場的正門還專門豎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國歌從這里唱起。」
從黃浦劇場唱出的義勇軍進行曲,日後傳遍了中國大地。當時曾有一家外國公司要花60萬美金購買金城大戲院,而那個時候的60萬美金的含金量要比今天高出二三十倍。柳中浩堅決地拒絕了。金城大戲院因此作為最大的首輪放映中國電影的中國人自己的電影院而載入史冊。而從這些民營劇場演紅的中國的電影明星,也因此走進了上海人的心裡。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電影,造就了中國第一代電影明星,他們五光十色的銀幕生涯和坎坷曲折的人生經歷都成為一段歷史的印跡,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里。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上海灘的風習,引領著上海灘的時尚。
著名表演藝術家秦怡還清楚地記得當年明星們那光鮮亮麗的打扮和他們對於歐美時尚的接受和傳播。他們在銀幕上演繹的浪漫故事,生活中的迷人風姿,讓無數人熱愛、崇拜。那個年代的追星族,或許沒有今天那麼痴狂,而對於明星和明星生活的嚮往卻也是同樣的溢於言表。
電影評論家姚芳藻,當年就是一個影迷。還在中學讀書的時候,因為看了陳雲裳的《木蘭從軍》,開始給陳雲裳寫信,一封又一封,當她收到陳雲裳的回信和寄來的照片時,更是激動萬分。於是又和同學們一起到華山路電影製片廠,等著明星們的出現,哪怕只是看到一眼都會欣喜不已。
崇拜明星,迷戀明星,渴望成為明星,電影給無數年輕人帶來了一個個夢想,也讓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夢想的色彩。
30年代的上海總是受到特別的關注,美國的電影雜志在上海有同步出版的中文版,中國的電影演員也出現在美國的電影雜志上。電影在影響著流行,影響著生活,也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老上海的中國電影,經過了二三十年代的發生、發展,又在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迎來了成熟與鼎盛時期。
《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萬家燈火》、《麗人行》等一大批經典影片,讓人們看到了中國的新希望,上海的新生機。電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再一次激發了人們的熱情,給人們帶來了光明。
當年著名電影評論家梅朵是《文匯報》文化版的編輯,寫電影評論是他每天必須完成的工作。因為這份工作的關系,他可以得到很多贈票,免費去看電影,因而他也得以更直接地感受到當年的老百姓對於電影的熱情。當《一江春水向東流》放映時,人們的熱情更是達到了頂點。影片連演數月,場場爆滿。這時,電影對於人們的意義實在不只是消遣,不只是時尚,真真切切地便是思想的引領,精神的鼓舞。我們很難統計,有多少人因為一部電影而改變了一生,我們只是知道,這樣的人肯定有,而且不在少數。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電影為中國電影史寫下了最燦爛的一頁,在那燦爛的電影星空下生活的人們是幸福的,他們感受到了電影的真正魅力。電影在記錄著歷史,書寫著歷史,又在不知不覺中引領了人們的腳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今天,當我們在上海街巷中,那些彌漫著往日情懷的老上海酒吧里,試圖追尋當年電影的浮光掠影,體味昔時明星的心路歷程時,便清晰地感受到,我們所追憶的電影,已然融入了上海的歷史,並且已經成為那個年代上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些曾經依著電影的情景,夢想和描繪自己的理想生活的人們,今天都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他們的人生故事也幾乎成了現代人心中一部部讓人魂牽夢縈的電影。電影讓我們的生活永遠充滿夢想,在電影的星空下,一代代人一天天成長。
4. 誰扮演的白娘子最為經典
在我看來,還是趙雅芝的那一個版本吧,因為首先不得不說這個版本里不僅僅是趙雅芝扮演的白素貞比較深入人心以外,而且小青又特別的活潑善良,特別的討人喜歡,許仙也是很痴情,最關鍵的是他們這個版本我覺得最出彩的地方就是他們有唱的部分,這和以前的版本,和以後的版本都不一樣所以我覺得這一個版本中不僅僅是白娘子扮演的比較好,我覺得這個版本的每個人物都挺深入人心的,所以我覺得不僅僅是白娘子經典,而是這整個版本的人物都很經典
5. 一些老上海題材電影的拍攝地點
車墩影視基地
6. 老上海電影的內容簡介
這本老上海電影的畫冊,其實也就是一本舊中國電影的畫冊,因為在那個年代,電影集中在上海,只是偶然在北京、廣州等地拍攝過少數影片。抗戰年代,雖然在重慶也建立過電影製片廠,但是拍攝的影片也很少,很難說它們在電影藝術上有什麼獨特的創造,因此,看了這本老上海電影的畫冊,也就基本上可以了解舊中國電影走過的道路。
舊上海電影從初創到成熟,前後經歷了半個世紀,到了三四十年代,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一個輝煌時期,並在世界電影的發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從這本電影畫冊的一個個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電影人的艱辛歷程。
我們都知道,電影是從國外引進的。但是,從開始把一個個活動人的形象搬上銀幕,到後來把它當作文化創造,成為我們民族展示自己精神活動的藝術世界,這中間,確是投入了我們中國電影人自己的無限心血。因此,現在當我們打開這本畫冊時,也就切切不可因為看到先行者的稚拙而有任何不敬的,心情。
當然,人們的觀念都在變化,思想都在進步,對藝術的要求都在不斷提高。我們今天絕不會滿足於當初把文明戲搬上銀幕、日常上映鴛鴦蝴蝶派的戲文和武俠神怪故事的現象,而且對此還會提出批評。但是,再一細想,這
7. 香港10大經典電影!
十大經典電影啊
不按順序的話 我就按我心中的排名排了哈
1 大話西遊
2 英雄本色
3 黃飛鴻系列
4 李小龍的精武門
5 醉拳
6 林正英的僵屍片
7 王晶的東邪西毒
8 無間道
9 古惑仔系列
10 警察故事系列
8. 為什麼香港有獨立的電影產業
香港電影的繁榮是憑借大陸的資源與工業基礎,49年之後很多老上海的電影公司和巨頭們都遷到了香港,開啟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比如赫赫有名的邵氏影業,最初就是在上海發跡的,而上海中聯的創始人黎民偉就是香港電影之父。
香港電影的繁榮並不是依靠本地資源,而是依託著一個很大很廣闊的東南亞市場,那時東南亞很多國家沒有電影工業,全都看港片,所以成就了香港電影的地緣經濟優勢。還有珠三角,49年後的廣東其實一直與香港電影沒有中斷交互聯系,很多的合拍與放映合作,比如老版的七十二家房客送到了香港就風靡一時,邵氏馬上就翻拍了粵語和國語版本撈錢。
還有台灣、日本、韓國電影市場,都很大,香港一城一地並不顯眼,一旦形成地區性霸主地位那就自然得以壯大了,近十來年香港電影的沒落,其實就是因為東南亞電影市場的萎縮以及韓國電影的崛起,連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都有了自己的電影工業了,回歸後的港片在台灣又受到嚴厲的限制,所以沒落就自然而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