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康德的時間和空間概念
A:時間與空間屬於人類的條件。時、空乃是人類感知的方向,並非物質世界的屬性。(康德)
B:康德說,時間和空間屬於人類思維的先驗預設。現代物理學卻告訴我們,時間和空間是真實的物理存在,比物質的存在還要真實和根本。我們的宇宙在膨脹,是空間本身在膨脹。有學者為康德辯解說,康德說的是哲學上的時間和空間,而不是物理上的時間和空間。
A:雖然康德認為時空是主觀形式,但並不意味著客觀世界的屬性是主觀的唯心的。應該說,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沒有發生變化。康德認為,所有物自體的表象在意識先驗認識結構中重構成現在我們所感受的物質世界,我們歷史以來的所有正確的科學認識的客觀性由人類先驗認識的共性來保證。另外時間空間只是認識事物的邏輯上的先驗要素,一種「形式」,如果沒有「物質世界」(康德意義上的)提供「質料」,根本形成不了完整的意識。
舉個不太適當的例子:當我們看到面前有一個水杯,康德認為,我們看到水杯是因為可能存在的「水杯物自體」給予我們原始「刺激」,然後這刺激以空間的形式被我們所感知,這種「空間感」在我們看到杯子前就先天的存在。物理學家可不這樣認為,他們會認為杯子所佔據的場所即空間要不就是一個物理世界裡自在的物質運動場所,要不就是杯子這個物質本身占據的屬性。
康德受批評的一點就是,他把物質世界自在解釋成一個可能是混沌的不可認識的「物自體」世界。但是,就限於物自體所表象的我們所感受的現實世界而言,一切東西的實在性都沒有動搖,物理定律還是那些物理定律,不過前提是不要談論「物自體」。
B:物理學家所談論的時空,是意識先驗結構所構成的現象世界裡的時空,他們給出了不同的時空模型,如牛頓時空和相對論時空。現在他們所用的宇宙學尺度上的相對論時空,是否適用於量子尺度?由於觸覺,我們人類形成了不可入性、位置這樣的觀念,並由此建立起空間模型。沒有大小的「點」的概念是現有空間模型的基礎。而這個沒有大小的「點」在量子尺度上失效了,所以我們對量子現象難以直觀地理解。這是否提醒我們,要統一引力理論和量子理論,必須對時空模型進行反思?超弦理論也是在時空體繫上做文章,但對時空模型沒有大的突破。
而康德所談論的時間和空間,則更為根本,是屬於意識的先驗結構,是哲學上的時間和空間,或許可以稱作元時間和元空間。在哲學上的空間和物理學上的空間之間,還有數學上的空間。數學上的空間是所有邏輯上可能的空間。在談論哲學上的時空的時候,困難在於,此時哲學家的位置在哪裡?畢竟我們的思維語言是在經驗世界裡發展起來的,卻要去談論先驗的東西,是否可能?
康德的「物自體」遭到很多哲學家的指責。但是,「物自體」的重要性在於提醒我們認知的限度,和認知發展的無限可能。
❷ 高中物理有關電影拍攝的計算
首先要看懂題目的意思。
題目所說的情景是用模型小山和小車來替代實物實景拍攝。模型與實物的比例是1:16。
所謂的拍攝膠片數量和放映膠片數量實際上指拍攝時攝影機單位時間流過的膠片數和放映時放映機單位時間流過的膠片數。
清楚以上兩點之後就可以做題了。
設小山模型高度h,小車自由落體時間t
gt^2/2=h
t=(2h/g)^(1/2)
對於要替代的實景,實際高度H=16h。同理,實際落地時間
T=(2H/g)^(1/2)==(32h/g)^(1/2)=4t
T就是實際放映該落地過程時所需的時間。
故拍攝的膠片需要放慢4倍放映,或者說,拍攝時,單位時間走過的膠片是放映時的4倍。
❸ 物理模型的概念
1.概念模型
含義:指以圖示、文字、符號等組成的流程圖形式對事物的規律和機理進行描述、闡明。例如光合作用示意圖、中心法則圖解、免疫過程圖解、過敏反應機理圖解、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解釋模型、血糖平衡調節的模型等。概念模型的特點是圖示比較直觀化、模式化,由箭頭等符號連接起來的文字、關鍵詞比較簡明、清楚,它們既能揭示事物的主要特徵、本質,又直觀形象、通俗易懂。
2.物理模型
含義:根據相似原理,把真實事物按比例放大或縮小製成的模型,其狀態變化和原事物基本相同,可以模擬客觀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質。如生物體結構的模式標本、細胞結構模式圖、減數分裂圖解、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物理模型的特點是:實物或圖畫的形態結構與真實事物的特徵、本質非常相像,大小一般是按比例放大或縮小的。
3.數學模型
含義:用來定性或定量表述生命活動規律的計算公式、函數式、曲線圖以及由實驗數據繪製成的柱形圖、餅狀圖等。如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餅狀圖,酶的活性受溫度、酸鹼度影響的曲線,光合作用中隨光照強度、溫度、CO2等條件變化時光合作用強度的變化曲線,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以及DNA數量的變化規律,鹼基與氨基酸的對應關系,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圖表模型,用數學方法討論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探究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的影響,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反應曲線,「J」型種群增長曲線的數學模型和公式Nt=N0λt,能量金字塔等。
❹ 一道物理題
就是說物體的大小是實物的1/49,所以放電影的時候應該放大7倍才能和實物一樣大,如果仍按原速放,則下落的速度也會變為7倍,為了有真實感,應該將放的速度變為1/7,也就要每秒放過7倍的底片
❺ 攝制電影時,為了拍攝下落物體的特寫鏡頭,做了一個線度(尺寸)為實物49分之1的模型。
您好。
這個問題實物與模型的比例對效果沒有特別影響。
更應該看模型下落的時間是多少,想要出現實什麼樣的效果?
打比方:物體從下落到到達地面時間為3秒鍾,如果按照1:1,每秒24幀拍攝,一共拍攝3*24=72張,那麼放出來就是和正常一樣的。 如果按照1:10,每秒240幀拍攝,一共拍攝3*240=720張,放每秒24幀,那麼現實中3秒發生的事情,屏幕放映就變成了30秒,特寫就完成了。 當然了,比如杯子掉落,特寫可以剪輯成從接觸地面的前一秒開始,而空中的部分可以省略。
希望能夠幫到你,謝謝。
❻ 拍電影做了一個線度為實物1/49的模型。放電影時走片是每秒24張,為了使畫面逼真,拍攝時走片應為多大
在演電影的時候我們把一段距離看成是49倍的這段距離,在模型中每走s這一段位移,我們在電影中看起來是走過了49s這段位移。給我們的感覺是,這個物體的下落速度是實際中物體下落速度的7倍。放電影時,走片的速度應該是拍攝時走片速度的1/7,才使我們感到畫面逼真。所以拍攝時走片速度是:168張/秒。模型與實物的速度之比為1:7
❼ 物理題:為了拍攝重為15000牛頓的汽車從山崖上墜落的情景,電影導演通常要用一輛模型汽車代替實際汽車,設
高度變成1/25,則下落時間變成1/5。(你應該懂的)
要使播放效果以假亂真,拍攝的膠片數量必須和真實情況一樣
所以模擬拍攝速度為真實拍攝速度的5倍。
設模擬車速度V
由於尺寸縮小(參照物變小)所以"拍攝時看上去的速度是模擬車實際速度的25倍,即25V
播放的時候,播放速度放慢成拍攝速度的1/5 ,以使播放時間延長5倍,和真實的播放時間一樣
播放時看上去"的的速度就變慢成5V,
要和真實速度看上去一樣,即5V=真實速度,則V=真實速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