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大逃殺如何看待劇情世界觀
《大逃殺》以一場同窗間的殺戮求生為引,電影新奇的構思使本自美好的青春年華間暴力美學於得以了極致的發揮,其劇情世界觀是這個社會的諷刺畫。
電影中的那個孤島就是社會的極端的表現。電影中是頸環的逼迫,而現實中則生存壓力的逼迫;電影中是互相殘殺,而現實中則是殘酷無情的競爭;
(1)如何解析大逃殺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已經飽和的世界經濟給亞洲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蕭條。新世紀伊始,有一個國家徹底崩潰了,完全失業率超過了15%,一千萬失業者遍及全國各地。
失去了生存自信的人們開始威脅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全國有80萬兒童、學生拒絕上學。學校內的教師又遭受到學生的暴力行為,殉職者人數高達1200人。就在這個時候,一部新的法律出台了。
BR法案是《新世紀教育改革法》的通稱。所謂BR法案,就是為了解消公民對學校的崩潰、對卑劣少年的惡性犯罪引起的憤恨;為了培養青少年們在逆境中排除各種困難,並由此獲得堅韌不拔的生存能力;使青少年們從大人們手裡奪回原本就屬於他們的權利。
② 為什麼《大逃殺》會受到那麼高的評價
《大逃殺》電影版的表現方式故意做得非常浮誇,但是核心卻與另一部非常隱晦的經典小說《蠅王》相同。
《蠅王》的情節非常簡單,簡單到知乎很多生活類的答案都比它復雜得多,也沒有什麼復雜華麗的文學技巧,但是它卻被認為是英語文學,乃至整個人類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世界大戰爆發時,政府將全國的兒童疏散到邊遠地區,一架運輸兒童的運輸機墜毀在一個荒島上,大人都死了,只剩下一群小孩。荒島上有充足的水和食物,卻遠離現代文明的干擾,如同一個伊甸園。孩子們很快分成兩派,守序派要大家像在文明社會里一樣生活,飯前洗手,在固定的地方上廁所,遇到大事要開會討論;混亂派希望隨心所欲的生活。兩派為了爭奪主導權發展到武裝沖突。混亂派人多勢眾很快佔了上風,在守序派即將被消滅的時候,政府派來的搜救隊找到了他們。小說結尾,搜救隊的軍官望向軍艦,等著把孩子們接回那個數億人互相殘殺的「文明世界」。
讀者不需要多高的水平就能看出小說的毒牙:混亂派說明人類脫離了文明的環境會很快變成野獸,然而守序派背後的文明世界卻在發動世界大戰,無論建立了多麼高度的文明,無論人類的足跡踏上月球還是火星,野獸終歸是野獸。
《大逃殺》的設定更加直白,不把毒牙藏在嘴裡,直接扔到觀眾臉上。昭和人指責平成人目無長幼、生活頹廢,於是把平成人送到荒島上自相殘殺,誰能泯滅人性,殺掉一直朝夕相處的同學,誰就成為合格的「昭和人」,可以回來建設偉大祖國了。電影開篇,媒體歡天喜地地采訪上次比賽的勝利者,剛經歷了地獄的學生表情呆滯,勉強擠出一點笑容——彷彿二戰中,政府為從中國戰場回來的戰士接風洗塵。
很多人不喜歡《大逃殺》,認為太直白,太淺顯,心破,奶味,然而導演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國王裸體走過鬧事,愚民們稱贊國王的華麗服裝,知識分子談論「國王服裝是否存在的學術問題」,只有一個小孩跳出來說:「國王沒穿衣服!」
③ 如何評價《大逃殺》這部電影
《大逃殺》是深作欣二主導的電影,很有他的個人風格,比如利用劇情表意。至於劇情本身的連貫程度與合理度,都不要太介意。比如在這部電影中,你可以想想那些人都是怎麼死的。印象最深是燈塔里的三個女生,因為互相的不信任而導致走向毀滅。還有電影開篇和愛人一起跳崖的人,不敢接受挑戰自動退場。也就是說,電影討論的是,在嚴酷的環境下,什麼樣的人才能活下來。還有北野武演的那個人物也是值得玩味的。
br法出現是因為未成年人各種作死大批量不上學犯罪不學無術,這樣國家未來必然完蛋,因此這個游戲每年一次,選出優秀者,讓他們明白社會的殘酷懂得在絕境奮力斗爭,也是告訴小屁孩們老實點,這個世界是由成年人掌控的。
④ 如何評價電影《大逃殺》
深作欣二充滿活力的表演技術以及嶄新的藝術姿態曾給世界有名的電影導演昆訂:塔倫蒂諾、昊宇森等帶來了深刻的印象。學生角色由藤原龍也、前田亞季、山本太郎、賈山干明、安藤政信領銜;北野武扮演冷酷的教師一一北野,在些片中監視多了瘋的42中學生相互殘殺等等這些,都給表面豪華、自以為神氣十足,實際上卻是上向崩潰的日本社會畫上了巨大的問號。
⑤ 電影《大逃殺>>到底要說明一個什麼問題
一個殘酷無情的生存斗爭之上的社會,現在的社會也就這樣,撇開劇情看游戲,你會發現冠軍是合理的利用朋友,他交友不是隨便交的,亂交朋友的結果就是一群女生那樣,或者一開始被那個酷似薛之謙殺死的人那樣,他交友的特點是沒什麼競爭力,但是人緣很好,那個薛之謙能活到這么後面,他代表的人物就是那種少說廢話多做實事的,相馬光子是不擇手段型,也活到很後面,但是她殺人的方法是從最親的人下手,男女主角純粹是被利用的,利用完了最後被冠軍殺死(游戲內),還有很多都有一定道理的,大家自己去悟吧,呵呵~
⑥ 剛看完電影《大逃殺—東京聖戰》,導演究竟想要表達什麼呢
解析:《大逃殺》並不是在諷刺人性中的陰暗面,而是藉此揭示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的殘酷現實。這不啻是對《大逃殺》這部電影的誤讀和曲解,以偏概全。誠然,《大逃殺》嚴酷地勾勒出我們這個社會的縮影,弱肉強食,殘酷斗爭。這些是《大逃殺》所表現的,但些也是《大逃殺》想要拷問並加以質疑的。劇中死去的人往往因為內心的陰影被極端環境無限放大,導致像動物一樣互為餌食殘酷廝殺。最極端的例子是桐山,僅僅為了"好玩」而參加游戲,沒有理由也沒有意義,完全沉浸在原始本能中。他無疑是最強的,但是他像大多數人一樣並沒有活到最後。主角小隊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是,他們既對人性中的美好一面有所堅持,又沒有像劇中手持喇叭的兩個女生一樣天真。「因為我要保護你,所以我帶著武器回來了」。堅持善良也需要力量。於所以他們並沒有為現實所扭曲,以至於最後竟然奇跡般地走出了困境。而當北野老師拉下畫布露出那幅殘忍繪卷的時候,難道不是一種無聲的控訴和嘲諷?一個怎樣的世界,才讓大人不像大人,孩子也不像孩子。總之,正是有了對人性陰暗面地淋漓揭露,才會使得人性的光輝顯得異常耀眼而溫暖。
【冰糖出品,必屬經典】
⑦ 日本電影大逃殺的深層意思
本片推出後廣受爭議毀譽參半。名導演深作欣二在本片中毫不手軟地大膽表現暴力場面,用充滿沖擊性的畫面,揭示出非常情況下赤裸裸的人性,營造出觸目驚心的效果。但這部充斥著暴力血腥的影片的主題卻是反暴力的,它刻畫人心中溫暖的部分,謳歌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並對社會的丑惡進行辛辣地諷刺,具有相當深刻的意義,是一部發人深省不可多得的佳作。影片獲得了當年度日本電影藍絲帶獎的最佳影片大獎。出演男主角的藤原竜也原是活躍在話劇界的少年明星,他憑藉此片獲得了日本電影界眾多大獎中的最佳年度新人獎項。
有人說《大逃殺》是人性的諷刺畫,似乎所有的一切是由所謂人性的惡所造成的,這是完全不對的。如果《大逃殺》的主旨是揭露所謂人性的惡,那麼電影的主角將完全是另一些人,而結局也將完全是另一個。《大逃殺》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諷刺畫,電影中的那個孤島難道不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極端的表現嗎?電影中是頸環的逼迫,而現實中則生存壓力的逼迫;電影中是互相殘殺,而現實中則是殘酷無情的競爭;電影中有人自殺,現實中難道迫於生存壓力而自殺的人還少嗎?電影中有桐山那樣殘酷無情的人,現實中不是也有人叫嚷什麼「狼性生存」嗎?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建立在殘酷無情的生存斗爭之上的社會,「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動物的自然狀態竟表現為人類發展的頂點,這就是《大逃殺》所表現的。
⑧ 為什麼日本電影《大逃殺》會受到那麼高的評價
燈塔里的幾個女孩,抱起團來,和平相處。但是有什麼用呢?
就算沒有人下毒,沒有人發現她們,到了最後的時刻,項圈嘀嘀嘀響的時候,同樣還是要爭斗,還是要死一片的。
這群人既沒有技術和想法去反抗規則,又沒有認清現實利用規則,只是緩兵之計,讓道德晚一點死亡。
或者,還抱有一絲僥幸心理。
然並卵。
自殺的那些,既不願意殺人,也不願意被人殺。
用自己的生命給道德獻祭。
這種人古往今來不乏少數。
有的獻祭者,就這樣消失得無聲息了。有的被人記住了,有的人的死也許改變了一些事情。
然而私以為,活著總比死了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活著你可以星星之火去燎原啊,活著可以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萬啊。
不是說你永遠無法叫醒裝睡的人么。流血犧牲的作用能有多大。
不好意思,有點扯遠了。影片里自殺的人,也沒有改變制度什麼的追求,兼濟不了天下,只求獨善其身了。
穿黃衣服跑步的女孩(栗山千明)的規則很簡單: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她找到一個既在規則之中,又在人性之上,且在現世道德接受的范圍內的位置。
當然,也是被動的、消極的。總之是對抗不過積極的規則適應者和不按常理出牌的殺人狂。
我們很多人都是這樣,遇到反道德反人性的規則,無所謂,反正也改變不了,我也不去主動做那個壞人,可是你要弄我,我也要咬死你的。
因此不少人都挺喜歡這個女孩。
男主女主本來是戰鬥力為零的渣渣,武器配備就那麼個鍋蓋和望遠鏡。既想保全道德,又想保全性命,而且沒有什麼點子。
同燈塔上的那一夥大差不差。只不過多一份男女之情而已。
結果老師也幫他們,學長也幫他們,才碰巧活到了最後。
意思是,你要是啥都想要,想生存下來又不想當壞人,除非你有天外來客助你一臂之力,幫你化險為夷,否則也是個死。
總而言之,認清形勢,做出決斷,積極行動是上策,
我絕不相信道德聖母能讓劇情大逆轉,也許會有一些改變,但是不會太大。
我們這些拖延症、獻祭品、不主動出擊只以牙還牙的小人物,終究是歷史的炮灰。
⑨ 日本電影《大逃殺》的劇情是什麼想表現什麼
《大逃殺》是一部恐怖電影,是日本的限制級影片中的經典作品。同樣也是和很多優秀作品一樣,這部《大逃殺》也是改編同名小說。故事的劇情主要講述了在未來世界中,某中學的三年級學生之間的故事。在三年級的學生中由於紀律關系,被學校安排到了一個荒島中。在平時松垮的生活中,教師們在這個荒島上給學生們開啟了新篇章——「殺戮」。
對於《大逃殺》來說,有部分人認為他是主導了青少年們暴力和嘩眾取寵,對於這部影片的批評聲音也是不少的。就連影片中也存在不少的不合理,例如從學校參與屠殺的學生是怎樣能夠和成年人拼搏,為什麼能夠熟悉大部分武器。
⑩ 大逃殺這部電影的簡介
已經飽和的世界經濟給亞洲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蕭條。新世紀伊始,有一個國家徹底崩潰了,完全失業率超過了15%,一千萬失業者遍及全國各地。失去了生存自信的人們開始威脅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全國有80萬兒童、學生拒絕上學。學校內的教師又遭受到學生的暴力行為,殉職者人數高達1200人。就在這個時候,一部新的法律出台了。
BR法案是《新世紀教育改革法》的通稱。所謂BR法案,就是為了解消公民對學校的崩潰、對卑劣少年的惡性犯罪引起的憤恨;為了培養青少年們在逆境中排除各種困難,並由此獲得堅韌不拔的生存能力;使青少年們從大人們手裡奪回原本就屬於他們的權利。
國信、七原、中川 從全國的初中3年級中,每年隨機地選出一個班級,並把學生們送往受行動范圍限制的、荒無人煙的地方。發給每個學生地圖、糧食、各種各樣的武器,讓他們自相殘殺,直到只留下最後一個為止。時間限度為3天。學生們必須佩戴違反規定即自行爆炸的特殊項圈。在此期間的學生殺人、致人傷害、持帶槍械等違法行為都不受法律限制。
城岩學園3年級B班被選中了,給每一個人發放了各種各樣的凶器,同時發放的還有會自行引起爆炸的項圈。在與世隔絕的無人島上,42名中學生在拋灑鮮血的三天時間里,突然間,不合情理的一幕出現了……
42個國中生乘坐大巴假期旅遊時,被人迷昏在車里,深夜,當他們陸續在一個小島上的一間房子里醒來後,發現頸上都套有一個頸環,大家驚慌不安時,屋外響起了直升飛機的聲音,接著他們看到班主任北野從軍用飛機上下來。北野帶領一隊軍人進入了房間,開始給同學們介紹兩位新同學川田和桐山,接著用錄象帶向他們介紹「BR大逃殺」法案,法案中要求他們在這個小島上相互殘殺,殺到只剩最後一人勝出,他們的頸環是用無線電控制跟蹤他們的,誰要想逃跑不到指定區域參加游戲,頸環中的炸彈就會爆炸,錄象帶講解過程中,有兩位同學反抗,結果被北野當場殺死,剩下的40為同學被迫拿上軍隊為他們准備的各種武器後,點名陸續離開。
川田、中川和七原剛到屋外,幾位同學就開始了殘殺,男同學秋也帶著女生典子逃到了一個山洞裡,不想參加殘殺的兩人的武器是一個鍋蓋和一個望遠鏡,山洞外面的同學有幾個被桐山殺死,有的跳海自殺,女生光子也殺死三個。
清晨,音樂響起,在音樂聲中,北野在廣播里念出了死亡同學的名單,一共死了12人,北野又把游戲范圍縮小到了另一個區。秋也帶著典子趕往指定區域時,誤殺了一個同學,又見到另一同學被殺死,這時,不願殘殺的兩位女生在山頭呼喊同學們停止殘殺時,不想,卻成為了桐山的目標。中午,音樂聲中,北野把范圍再次縮小。三位男生意外的在一間房子里找到了一台電腦,他們想利用病毒破壞北野總部的系統後逃跑。在野外,同學們繼續他們的游戲,音樂響起時,又有三位同學死去,范圍再次縮小。川田救了生病的典子和秋也後,向他們說出了以前他曾參加過這個游戲,當只剩下他和女友慶子時,慶子先開了槍,最後微笑著死在他懷里,川田還告訴他們,他知道逃跑的辦法。
第二天,北野的統計再次報出,剩下的同學只有10人了,野外的殘殺仍在繼續。到了第三天,只剩下了7個人,找到電腦的三位同學成功破壞了總部的電腦系統後,卻被趕來的桐山殺死,受傷的桐山又被川田殺死。剩下的三人來到海邊,這時,川田用槍對准了秋也和典子。
軍隊離開不久,川田找到了獨自一人的北野,隨後趕到的秋也為了保護典子,開槍打死了北野,身受重傷的川田也死在返家的船上。
生還的秋也和典子也成了全國的通緝對象,兩人隨身帶著武器,開始了流亡生活。
已經飽和的世界經濟給亞洲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蕭條。新世紀伊始,有一個國家徹底崩潰了,完全失業率超過了15%,一千萬失業者遍及全國各地。失去了生存自信的人們開始威脅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全國有80萬兒童、學生拒絕上學。學校內的教師又遭受到學生的暴力行為,殉職者人數高達1200人。就在這個時候,一部新的法律出台了。
BR法案是《新世紀教育改革法》的通稱。所謂BR法案,就是為了解消公民對學校的崩潰、對卑劣少年的惡性犯罪引起的憤恨;為了培養青少年們在逆境中排除各種困難,並由此獲得堅韌不拔的生存能力;使青少年們從大人們手裡奪回原本就屬於他們的權利。
國信、七原、中川 從全國的初中3年級中,每年隨機地選出一個班級,並把學生們送往受行動范圍限制的、荒無人煙的地方。發給每個學生地圖、糧食、各種各樣的武器,讓他們自相殘殺,直到只留下最後一個為止。時間限度為3天。學生們必須佩戴違反規定即自行爆炸的特殊項圈。在此期間的學生殺人、致人傷害、持帶槍械等違法行為都不受法律限制。
城岩學園3年級B班被選中了,給每一個人發放了各種各樣的凶器,同時發放的還有會自行引起爆炸的項圈。在與世隔絕的無人島上,42名中學生在拋灑鮮血的三天時間里,突然間,不合情理的一幕出現了……
42個國中生乘坐大巴假期旅遊時,被人迷昏在車里,深夜,當他們陸續在一個小島上的一間房子里醒來後,發現頸上都套有一個頸環,大家驚慌不安時,屋外響起了直升飛機的聲音,接著他們看到班主任北野從軍用飛機上下來。北野帶領一隊軍人進入了房間,開始給同學們介紹兩位新同學川田和桐山,接著用錄象帶向他們介紹「BR大逃殺」法案,法案中要求他們在這個小島上相互殘殺,殺到只剩最後一人勝出,他們的頸環是用無線電控制跟蹤他們的,誰要想逃跑不到指定區域參加游戲,頸環中的炸彈就會爆炸,錄象帶講解過程中,有兩位同學反抗,結果被北野當場殺死,剩下的40為同學被迫拿上軍隊為他們准備的各種武器後,點名陸續離開。
川田、中川和七原剛到屋外,幾位同學就開始了殘殺,男同學秋也帶著女生典子逃到了一個山洞裡,不想參加殘殺的兩人的武器是一個鍋蓋和一個望遠鏡,山洞外面的同學有幾個被桐山殺死,有的跳海自殺,女生光子也殺死三個。
清晨,音樂響起,在音樂聲中,北野在廣播里念出了死亡同學的名單,一共死了12人,北野又把游戲范圍縮小到了另一個區。秋也帶著典子趕往指定區域時,誤殺了一個同學,又見到另一同學被殺死,這時,不願殘殺的兩位女生在山頭呼喊同學們停止殘殺時,不想,卻成為了桐山的目標。中午,音樂聲中,北野把范圍再次縮小。三位男生意外的在一間房子里找到了一台電腦,他們想利用病毒破壞北野總部的系統後逃跑。在野外,同學們繼續他們的游戲,音樂響起時,又有三位同學死去,范圍再次縮小。川田救了生病的典子和秋也後,向他們說出了以前他曾參加過這個游戲,當只剩下他和女友慶子時,慶子先開了槍,最後微笑著死在他懷里,川田還告訴他們,他知道逃跑的辦法。
第二天,北野的統計再次報出,剩下的同學只有10人了,野外的殘殺仍在繼續。到了第三天,只剩下了7個人,找到電腦的三位同學成功破壞了總部的電腦系統後,卻被趕來的桐山殺死,受傷的桐山又被川田殺死。剩下的三人來到海邊,這時,川田用槍對准了秋也和典子。
軍隊離開不久,川田找到了獨自一人的北野,隨後趕到的秋也為了保護典子,開槍打死了北野,身受重傷的川田也死在返家的船上。
生還的秋也和典子也成了全國的通緝對象,兩人隨身帶著武器,開始了流亡生活。
有人說《大逃殺》是人性的諷刺畫,似乎所有的一切是由所謂人性的惡所造成的,這是完全不對的。如果《大逃殺》的主旨是揭露所謂人性的惡,那麼電影的主角將完全是另一些人,而結局也將完全是另一個。《大逃殺》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諷刺畫,電影中的那個孤島難道不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極端的表現嗎?電影中是頸環的逼迫,而現實中則生存壓力的逼迫;電影中是互相殘殺,而現實中則是殘酷無情的競爭;電影中有人自殺,現實中難道迫於生存壓力而自殺的人還少嗎?電影中有桐山那樣殘酷無情的人,現實中不是也有人叫嚷什麼「狼性生存」嗎?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建立在殘酷無情的生存斗爭之上的社會,「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動物的自然狀態竟表現為人類發展的頂點,這就是《大逃殺》所表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