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精神分析學的理論
電影精神分析學的理論研究涉及電影的三個方面。1:研究「電影文本中的慾念」,即研究影片人物的無意識活動和性心理。如雷蒙·貝盧爾的《象徵的固結》細致分析了希區柯克的影片《西北偏北》,認為影片是俄狄浦斯情結的再現。2:研究無意識在電影創作和欣賞過程中的作用,即「文本的慾念」。如蒂耶爾·孔采爾的《電影的運作》對影片《危險的游戲》的分析,斯蒂文·希思對影片《邪惡的接觸》的分析,穆爾維的論文《視覺快感和敘事電影》等。3:研究「電影媒體的文化功能」,如讓—路易·博德里的《電影基本機器的意識形態效果》和麥茨的《想像的能指》。《想像的能指》提出,電影的實質在於滿足「觀淫癖」,觀眾與銀幕形象的認同產生於「自戀情結」,「影片結構間接反映無意識慾望的結構」,「無意識」在構成情節、形成節奏和色彩時具有一定作用,符號學中的「隱喻」和「換喻」與精神活動中的「移換」和「濃聚」相對應。
② 電影精神分析學的介紹
運用精神分析學原理解釋電影現象的西方現代電影理論。20世紀20年代中期,法國先鋒派電影導演和理論家路易·德呂克、傑爾曼·杜拉克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弗洛伊德關於創作的源泉來自「伊德」層次(即無意識層次)的精神分析學觀念,論證了電影的特性在於情感的自我表現形式,在於把受到現實壓抑的慾望轉為幻想中的形象。
③ 從電影《愛德華大夫》看精神分析治療
一、「愛德華大夫」基本情況分析
影片的主要情節在於一位精神分析學家治療一位患有失憶症和犯罪情結的病人,在這個過程中兩人相戀,最後水落石出,終成眷屬。以下是對男主人公JB的分析。
影片的男主人公JB本來是一位醫科生,曾經在部隊服役時當過航空兵。他駐扎在康比利山的時候寫信給愛德華大夫,想讓愛德華大夫治療他在空難後留下的神經緊張。
當時愛德華大夫正要去度假,邀請JB同去滑雪。他們經過紐約,還舉行了一場午餐宴會。然後到了這個山谷,在滑雪時發生了事故。愛德華大夫在他前面,砰的一聲巨響後倒下。
JB童年時曾經因為滑梯事故直接導致自己弟弟的死亡,從此在心裡留下犯罪情結。他覺得自己害死了弟弟,同時為這個虛構的事實感到痛苦和內疚。這一段往事被他深深地壓抑在自己的潛意識里。
JB童年時的犯罪情結導致他覺得是自己在滑雪時害死了愛德華大夫。他感到內疚和害怕,為了「掩蓋」犯罪的事實,他實行自我催眠,把自己當成愛德華大夫,去新的醫院履行院長的職責。
雖然JB「化身」為愛德華大夫,然而對現狀感到迷惑和恐懼。他不記得自己是誰,不記得過去的所有事情,惟一可以「確定」的是他知道愛德華大夫死了,而且是他害死的。
同時,出於犯罪情結的困擾,JB對一切白色的有豎條紋的東西都感到恐懼和焦慮,表現為呼吸急促,喃喃自語,神情緊張,嚴重時會昏厥。在一位病人發生意外之後,JB在趕到手術現場時又被犯罪情結困擾,覺得內疚和焦慮,最後昏厥。
彼得森大夫發現了JB的異常,然後運用精神分析療法試圖喚醒JB的記憶。在彼得森大夫的幫助下,JB艱難地回憶起一些片段,最後終於想起所有事情,解開了自己的犯罪情結。
通過影片中彼得森大夫和艾力克斯大夫對JB的治療,我們可以了解許多關於精神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二、精神分析的理論
1.影片中對精神分析學的解釋
在影片開頭有幾段對精神分析學的解釋,原文及本人的翻譯如下:
Our story deals with psychoanalysis, the method by which modern science treats the emotional problems of the sane.
The analyst seeks only to ince the patient to talk about his hidden problems, to open the locked doors of his mind.
Once the complexes that have been disturbing the patient are uncovered and interpreted, the illness and confusion disappear…..and the devils of unreason are driven from the human soul.
我們的故事涉及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法被現代科學用於治療心理的情緒情感問題。
精神分析學家只追求引導患者談論他(她)的隱藏的問題,從而打開他內心緊鎖的大門。
使患者感到不安的情結一旦被揭開並解釋,那些症狀和迷惑就會消逝……引人錯亂的魔鬼將被逐出人類的靈魂。
2.我對精神分析法的理解
看完本片以後,我結合過去學過的精神分析知識,對精神分析的理論有如下理解。
(1)精神分析學認為人之所以患上心理疾病,以及出現行為偏差,與其過往的經歷有直接關系。
(2)一個人的所有經歷中,其童年的經驗對他(她)日後的行為和情緒情感有最重要的影響。
例:
「人們有時候會為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感到內疚,這要追溯到他們的童年時代。小孩子總是希望不好的事情發生在他們不喜歡的人身上,然而一旦真的發生了,他們又覺得這是他們自己的過錯,這就是犯罪情結,但其實只是小孩子的一場惡夢。」——彼得森大夫在影片中如此對自己的病人解釋什麼是犯罪情結。
(3)一個人的情緒情感問題和行為偏差可以通過推理的方法得到解釋。
(4)當這些問題得到合理的解釋之後,患者將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從而不再焦慮,其症狀會逐漸消失。
例:
「當你弄明白為什麼會做這些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並且發現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么做,那麼你的症狀就會消失了。」彼得森大夫對她的女病人這么說。
三、精神分析的方法
1.科學的方法論
影片中,彼得森大夫治療男主角JB的犯罪情結和失憶症的過程,其實就是充分收集信息並做出推論的過程。
這些信息包括:患者的情緒情感的外部行為表現,對於自己的記憶的表述,對於夢境的表述等。
在收集這些信息之後,精神分析學家根據精神分析的理論對患者的行為做出合理的解釋,從而讓患者明白自己的幻覺和焦慮究竟從何而來。
2.收集信息的方法
(1)勸說患者對分析者充分信任
(2)要求患者隨心所欲地表述自己的所感所想
(3)要求患者說出過去是否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尤其是童年時期的事情
例:
在帝國大廈的房間里,彼得森大夫讓JB躺在床上,自己則坐在床邊引導對方回憶往事。
彼得森大夫:回憶一下你的童年,你的童年過得快樂嗎?
JB:我覺得很痛苦,但我什麼也想不起來……沒用的……(准備坐起來)
彼:(制止JB)你小的時候有媽媽,爸爸,還有一些朋友,對不對?
JB:也許是吧。說不定還有一個老婆呢。算了,我的記憶被堵死了……
彼:……我接下來要問你一些醫學上的問題。如果一個人看見棕色的東西就感到焦慮,那是為什麼?
JB:那要看他過去的經歷……
彼:很顯然你是一個大夫。
JB:也許是吧,我是一個X大夫。
彼:如果你能記起一丁點東西,那就能擴散回憶起更多的東西。
JB:不,一點也想不起來。(坐起來)我心裡只想著一件事情,就是要搞清楚一個邏輯關系。
彼:什麼邏輯關系?
JB:我是誰?愛德華大夫是誰?(拿起報紙來讀)那個假設的病人和愛德華大夫離開康比利之後就再沒有人見過他們……
彼:你怎麼知道你和愛德華大夫在一起?
JB:我知道如果我要查證,我就一定不會去愛德華大夫那兒——因為我知道他已經死了。可是為什麼我會知道他死了呢?難道我當時和他在一起嗎?
彼:你當時在哪裡?
JB:我不記得了。從邏輯上來講,我知道我肯定在場,而且還知道屍體在哪裡。屍體被藏起來了,可能是我……
彼:(做出結論)也就是說這兩天你都處在幻覺之中。你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堅持認為自己殺了愛德華大夫。你知道這其實是怎麼回事,犯罪情結使你有這樣的想法,那麼犯罪情結必須追溯到你童年的記憶。
JB:我覺得你也瘋了,這和我的童年有什麼關系?只要解決了名字的問題就會有進展了。(其實JB在逃避回憶童年,因為他的確不記得過去的所有事情,為何又斷定這些事情與童年無關呢)
彼:(繼續推理)警方的公告中沒有你的名字……說明愛德華大夫的病號花名冊中沒有你。(發現JB手上的傷疤)你的手怎麼了?你一定經歷過事故!在哪裡發生的?你的手當時怎麼了?過去六個月你有做過手術嗎?皮膚三級燒傷……你的手曾經燒傷!在哪裡燒傷的?想一想!(反復追問)
JB:(高度緊張,眼睛緊盯傷口,呼吸急促,坐立不安)手受傷……火燒著我的手……(突然又冷靜下來)
彼:你還好吧?
JB:剛才怎麼了?
彼:你的手受傷這一件事沒有辦法引起你過去的回憶。事情的開端究竟在哪裡,沒有頭緒。
(在這一番談話中,彼得森大夫推理出JB過去是一位醫生,他未必害死了愛德華大夫,只是出於犯罪情結才一口咬定自己害死了愛德華大夫,這種幻覺使他失去了原本的記憶,並且時時感到焦慮不安。)
(4)觀察患者是否對某些事物特別敏感,詢問患者為什麼對這些事物如此敏感
例:
彼得森大夫和JB來到艾力克斯大夫的家。在房間里,JB對白色豎條紋的床單產生恐懼。彼得森大夫注意到了這個細節,她回想起之前也有類似的東西使JB感到緊張:手術室白色的床單,白色的長袍等。她立即追問JB想起了什麼,要求JB看著床單。JB因為過度刺激而昏迷。彼得森大夫為獲得新線索而感到高興。
(可見精神分析學家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觀察患者細微的情緒變化,並發現究竟是什麼使得患者有這樣的情緒變化,從而追蹤這一刺激物對於患者的意義)
(5)要求患者說出自己的夢境,並且越詳細越好
例:
艾力克斯大夫和彼得森大夫一樣要求JB信任和依賴醫生,他對JB說:「只要你想起什麼都對我說,不管你想起的是什麼,你要不停地和我說話。」
JB:「我什麼也想不起來。」
艾:「那你有沒有夢到什麼?」
JB:「……有。」
艾:「你夢到什麼了?」
JB:「我不相信夢……」
艾:「你不相信夢,被犯罪情結困擾,還不知道自己是誰……你需要我幫你……把你的夢境告訴我,我來幫你解釋,這樣就能解開你的謎團。你是誰,你為什麼做這些事情,這些謎團都在你的潛意識里呈現。但是你並不想知道,人們總是不想知道關於他們自身的事實,因為他們覺得這些事情會讓他們生病,這樣反而讓他們真的病了。
「現在,我們從你的夢入手,夢可以告訴你你想隱藏什麼,還會告訴你為什麼你要隱藏這些事情。分析夢境的人要檢查這些雜亂無章的夢境,把混亂的碎片拼起來,最後找出事實的真相。」
(6)對於失憶的患者,分析者會要求患者重新體驗過去的情景,從而刺激患者的記憶,使其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例:
彼得森大夫與JB離開旅館來到中央車站。彼得森大夫認為JB如果當時的確和愛德華大夫在一起從康比利山區出來的話,一定經過這個車站,那麼JB一定聽過愛德華大夫買票時說過去哪裡。於是彼得森大夫要求JB去買票,當售票員問他去哪裡的時候,他要說出當時愛德華大夫說過的地方——一個他現在想不起來的地方。
彼得森大夫這么對JB說:「當你走到售票窗時,盡量放鬆,盡量想起愛德華大夫當時是怎麼說的,然後你也說同樣的話,要兩張同樣的票。」
在排隊的過程中JB高度焦慮,他呼吸急促,幾乎要逃跑。彼得森在他耳邊強調:「當他問你去哪裡,你就說出愛德華大夫說過的地名!」
當這個買票的情景終於發生時,JB想起了「羅馬」,彼得森大夫馬上對售票員說出一個相近的地名,買到兩張車票。這時JB因為高度焦慮的中止而幾乎癱軟。
(7)為了讓患者想起更多的過去的事情,酌量對患者施用促進記憶的葯物。
例:
在影片開始沒多久,彼得森大夫為了治療一位有犯罪情結的患者,和「愛德華大夫」(即JB)商量是否有必要施用促進記憶的葯物,以使患者盡早想起童年發生過的事情。
④ 什麼是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又稱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出版的《關於歇斯底里的研究》作為心理分析正式創立的標志。
一.理論基礎
1.潛意識理論:弗洛伊德把人的整個心理活動分為三部分:即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
2.人格結構理論: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3.性慾學說: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以性力為動力的。性心理的發展,依次通過五個階段:
(1)嬰幼兒期性慾,包括口腔期和肛門期;大約在1-2歲
(2)兒童期性慾,包括戀母期和戀父期;年齡在3-6歲
(3)潛伏期性慾,又稱少年早期;年齡在6-12歲
(4)青春期性慾,通過正常的性行為求得滿足。
4.精神分析學說的修正
第一次修正是在本世紀初,阿德勒和榮格修正的重點在於幼兒性慾學說;第二次修正在三四十年代,以沙利文、霍妮、弗洛姆、艾里克森為代表,創立了新弗洛伊德主義。
二.輔導方法
1.基本原理: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來訪者所不知曉的症狀產生的真正原因和意義,通過挖掘潛意識的心理過程將其招架到意識范圍內,使來訪者真正了解症狀的真實意義,便可使症狀消失。
2.輔導目標:一是使潛意識意識化,使潛意識沖突表面化從而幫助來訪者重新認識自己或重建人格;二是幫助來訪者克服潛意識沖突。
3.輔導關系:強調輔導員隱藏的角色,以使來訪者能將他們的情感投身到輔導員向上。
4.輔導過程:一般分為准備期、預備治療期和治療一至三期。
5.具體方法:一般採用自由聯想、移情、阻抗、闡釋等典型的方法和策略。
其中釋夢是精神分析的一種重要方法,「夢的工作」包括以下六種規律:
(1)象徵化: (1)象徵化:用一種中性事物來象徵、替代一種所忌諱的事物,以減少或引起夢中自我的痛苦或創傷。
(2)移置:在夢中將對某個對象的情感轉移和投身於另一個對象方面去。
(3)凝縮:在夢中將內心所愛或恨的幾個對象凝縮成一個形象表現出來。
(4)投射:在夢中將自己某些不好的願望或意念投射於他人,以減輕對自我的譴責。
(5)變形:在夢中將潛意識的慾望或意念用其他甚至相反的形式表現出來。
(6)二次加工
三.貢獻與局限
心理分析理論是最早發展起來的一種輔導模式,它強調潛意識對行為的重要作用,重視嬰幼兒期心身發展的意義,所創立的一些方法和技術都有積極的貢獻。為其後許多新的理論的創立提供了參考。但由於這種方法必須由受過專門訓練的咨詢者施行,需對來訪者付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限制了它的推廣;本身潛意識的作用,過分強調嬰幼兒期的發展,特別是過分強調嬰幼兒期的性經驗,都使這一理論受到局限。
⑤ 希區柯克的電影《精神病患者》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怎麼解釋。
殺人兇手患有極為嚴重的人格分裂症。他母親的死給他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打擊。這種精神創傷使他一直以為他的母親還活在世界上,對母親的屍體也不能做出常人的認知,以自己的一部分意識代替了母親。這就產生了:母親的屍體、他自己和兩個完全分離的人格形態的孤立。「母親人格」發出一系列命令,「本身人格」執行行動。「母親人格」在他眼裡是存在於母親屍體中的,與自己完全無關。
產生這種現象的緣由除了母親的死亡意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他母親活著的時候對他的精神壓迫。從影片的中就能看出來,他的母親是個極為暴躁、嚴酷的女人,在殺人兇手成長的過程中對他造成了極大的精神壓迫。以致於他的意識成長受到了嚴重的阻礙,人格功能不健全,自尊自信程度極低,完全不能自立。
⑥ 電影愛德華大夫詮釋了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哪些理論觀點和方法技術
精神分析理論是由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創建的,《愛德華大夫》這部影片體現了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論觀點: 1、釋夢。
弗洛伊德認為,夢不像其表面顯示的那樣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表象,它是通向無意識的捷徑,是打開人格最深層的鑰匙。在影片中,一
⑦ 電影《春潮》影評:家庭的精神分析和慾望的女性表達
《春潮》:家庭的精神分析和慾望的女性表達
「周日映畫室」(喜馬拉雅的音頻節目)推薦《春潮》,它是家庭題材,講述祖母孫三代之間的故事,是我關注的話題。於是找到資源,認真看完,有點沉重,如下是自己的觀後感。
故事的梗概:主角郭建波,女性,一名報社的犀利記者,單身,平時住報社宿舍,偶爾/時常回「家」住,有個搞音樂的情人/性伴侶,跟母親關系糟糕,跟單位領導關系緊張。她的母親,現在一位社區大媽/領導,離婚單身,但是有一個穩定的男性朋友/「男朋友」,家裡家外完全判若兩人,與女兒矛盾重重,一言不和就冷嘲熱諷、言語攻擊。她的女兒,郭婉婷,讀小學四年輕,學霸,聰明機靈,由姥姥帶大,時常斡旋於姥姥和母親之間,對母親沒什麼感情,很會察言觀色、處理沖突,但也時常有著叛逆舉動。
不評價電影拍的如何,僅從精神分析和女性表達兩個維度談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先說姥姥紀明嵐,她不是主角,卻是整個故事的締造者,最需要濃墨重彩,也是這部電影悲劇的源頭(當然她自己也是悲劇的承繼者和受害者,後邊會說到)。把整個電影關於她的人生經歷拼接起來,大致是如此:紀明嵐,一個農村女孩,來到城市(電影里的這個城市叫「春城」,有隱喻)上學,在老師和同學心目中是「出身好、思想單純」,但是卻未婚先孕,奉子成婚,受了不少批鬥和非議。她自己說是男人追求/誘惑的她,女兒說是為了進城主動吸引人家。兩人在因談戀愛(老同學看來就沒怎麼談)被校方關禁閉和罰寫檢討的期間懷孕了,於是她在「很不情願」、「不得不」地情況下跟那個男人結婚。畢業後她當過老師,後來才到社區工作。婚後發現男人有露陰癖,出軌成癮、流氓成性,為了離婚,於是親自檢舉自家丈夫,帶著女兒天天在單位鬧,博得眾人的同情後最終「得逞」。之後帶著女兒,「艱辛」地生活,三十年沒有性生活,把對丈夫地恨全部發泄在女兒身上,因為「她姓郭」,因為她的出生,讓她受盡非議。女兒學習很好,但跟她對著干,天天寫一些「不懂得感恩「的文章,批評國家,批評社會,也沒出息,沒賺到錢給她買新房子(當年的鄰居都換新房子了),更差勁的竟然始終單身,最不可饒恕的是未婚生子。整體命運多舛,曾因為活不下去,想過自殺,想過出家,但是最後找到精神支柱而堅定活著。
在外,她一副知心大姐、負責幹部的形象,巡查社區的那段特別的精彩,擺拍時的舉止到位,笑容「職業」。她的打扮渾身的禁慾冷色調,但是顯眼的整齊干凈,一身的黑白配,加上傳(lao)統(tu)的發式,一副「我就是聖母,聖母就是我」的做派,真的無法想像一個人得多壓抑自己才能呈現如此的外表。
在內,「家裡所有的氣氛都被你控制著」(女兒獨白),她顯得多麼地可憐、無辜、悲慘。一生在斗爭中度過,先是斗丈夫,然後斗女兒,最後斗孫女,總之她是「斗戰勝佛」。她覺得自己實在在付出,為了這個家,不知道付出多少,但是沒人看見,沒人理解。在那個糧食緊缺實行糧票的年代,她把所有的細糧都給丈夫和女兒吃,自己的那份還要寄給農村的老娘,結果自己一天只吃一頓,經常餓暈倒地,然而丈夫和老娘都沒看到她的付出。她自認為對孫女好,可是孫女呢不領悟不知恩德。
她自己說「我在外邊的人緣都挺好的,就是我家人對我不好」,翻譯一下:別人對我好,你們對我不好,是你們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丈夫、女兒、孫女成為她惡和壞的化身與載體,必須惡、必須壞。
反過來說,如果家人不惡不壞,她的惡與壞就無處安放,她定會歇斯底里、怒火中燒,然後定會製造出所謂的惡與壞。嘴裡念叨女兒怎麼不結婚,反復表述希望女兒結婚成家,生活的安穩幸福,這只是她真實想法的一半,別一半是什麼呢?女兒不要離開她(是她離不開女兒,已經共生),女兒不要過的好,最好過的悲慘。如此她才有機會念叨、才機會展示仁慈,在傳遞所謂的關心過程中塑造「好人」形象,進取獲得感情剝削的「入門券」——我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下次如果有人反復口口聲聲說「為你好,為你好」,真相一定是要你過的不好)
老周要和她洞房,她說她對那事厭倦。其實,她不是對性厭倦,是對自己身上的黑暗無法接受而厭惡丈夫,進而厭倦性生活。在電影中,她的形象是一副更年期的教導主任的嚴苛模樣,像「滅絕師太」,沒有半點的女性魅力。
電影里紀明嵐說她的老娘不理解她,責怪她寄糧票不如寄錢,但是她不知道哪裡弄錢。她沒有賺錢的能力是真的(因此對丈夫有經濟上的依賴),也對錢產生恐懼和貪念,一方面缺錢,想要錢,另一方面又表現地對錢很無所謂,甚至很大方。電影里郭婉婷反問姨姥:「我想知道她欠我多少錢」,紀明嵐說這是缺德。愛錢怎麼就缺德,又不是搶錢。錢在這里是慾望的象徵,紀明嵐有慾望嗎?有,她是凡人,她自然有慾望,但是她恐懼自己身上的慾望,無論是對性、對錢、對名利、對成功、對品質生活,她都不敢承認,她害怕,甚至她拒絕,於是所以這些都投射出去,正如郭建波在最後對母親的獨白里所言「他是你所有生活的謀殺犯,你把所有錯誤、錯誤都推給他」。自己只剩下純潔與美好,所有的惡與壞都是別人的。自己只剩下無辜與被迫,責任都是別人的。她總說,如果不是這不是那,她早出家了。彷彿責任都是別人的,自己是無奈的,真的可恨可悲。
在我看來,這是造成三代人悲劇的症結,紀明嵐是源頭。
她說如果不是為了郭婉婷,她早出家了(這是不是熟悉的中國式家庭的甩鍋模式?)。郭建波未婚先孕,她極力反對打掉,為什麼?她自己是奉子成婚,作為一個非常「正經」的傳統姑娘,竟然干這種事,現在她的女兒也做出這樣的事,說明「不正經」的不止她一個。如果打掉,「女兒是壞人」的證據就沒有啦。如果生下來,一個活生生的人會時刻地告訴她「看,別人也干這種事」,自身的罪惡感會減輕很多。
一個把惡與壞都投射出去的人,除自己的其他人都不過是工具——成全「自我」的工具。她自認為最好的閨蜜自殺了,她說無法理解。看似是關愛閨蜜,其實她在意(憤恨)的是閨蜜竟然沒聽從她的安排(冬天冷了到廟里住,有人給她做飯)——我為你好,你為什麼不接受呢。郭建波那句「她說她不想去廟里」,紀明嵐像是第一次聽到。閨蜜有說過嗎?肯定有,是紀明嵐聽不進去,她要的自己「好人做盡」,至於別人是否接受,是否真的變好,她是不管的。紀明嵐信佛,細細品品人在什麼情況下會信佛?
紀明嵐從小就打罵郭建波,咒語女兒,用最惡毒的語言,這是一種心理平穩偽裝術,在平常老百姓中非常地普遍。當出現諸如明星出軌等一些挑戰道德底線的新聞/事件時,多少人在網上/閑聊中狠狠抨擊、痛罵那些道德敗壞者,他們是以言語的方式告訴潛意識——看到沒,我在抨擊它們,與它們劃清界限,所以相信我,我不會做出那種事情/行為。實際上呢,極可能是羨慕那些出軌者,條件成熟/允許也會步人後塵。蘇東城與佛印有一段軼事,佛印看蘇軾是一尊佛,而蘇軾看佛印是一坨牛糞,心中有佛,看誰都像佛,心中滿是牛糞,看誰都似牛糞。紀明嵐內心滿是罪惡,所以她眼裡的丈夫、女兒也都是惡貫滿盈。可是,她真的做的什麼過分之事嗎?NO!你情我願之下的偷食禁果、未婚先孕,何罪之有?
郭婉婷是學霸,次次都是滿分100分,可是有一次考了99分,紀明嵐就翻臉,覺得不可饒恕。在她看來,郭婉婷不是一個獨立個體,是她亮麗的外衣,怎可以允許出現一丁點瑕疵呢?「對她多好都沒用,只是一點沒做好呢,她就給你記住了」,紀明嵐的這句話是說給姨姥聽,但更適合她自己。在她的世界裡,只有好與壞兩個情況,沒有第三種,也沒有好壞參半與混合。她年輕的時代已經不是至暗的封建時代,她嫁給老郭,真的只是「被老郭帶壞」?老郭真的沒有一丁點的好?為什麼在老周(黃昏戀)在准備與她「洞房」的時候,控訴的丈夫一無是處、講述自己如何命苦(煞風景敗興致不說,她說出來的目的是甚)。老郭可能是有點流氓不少缺點,但是他活的有活力有魅力,是一個生命能量自由流動的個體,是這個吸引了當時「一板一眼」的年輕紀明嵐,也是老郭給過她美好的性體驗,更是老郭承接她從小到大都不敢展露的「惡與壞」,比如早戀、偷食禁果。可是等風平浪靜後,紀明嵐還是害怕展露出來的「惡與壞」,她急於向世人撇清,證明自己是無辜的、清白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老郭的誘惑與影響,她認為用離婚就可以撇清關系,於是有了女兒眼裡的各種作、鬧、吵、潑、怨。老郭出去偷腥,有沒可能是一個男人的正常性需求被家裡的她幾近扼制呢?她以這種方式逼老郭犯錯,只有別人犯錯了,她的「無辜」才會更加突顯,她要爭取世人的同情與可憐,其實真正值得可憐的是她的丈夫與女兒,被她控制的死死,順從不行,反抗更加不行。老郭死了才解脫,可是郭建波呢,仍處在火海里。誰來救贖她?
紀明嵐的「超我」幾近變態,只是小小一下不遵守道德教化,就被認為是天大的罪數。郭婉婷的一句話「就你這樣的人還有人喜歡你」,把她激怒,當場翻臉,當場發飈,因為她以為孫女看到她隱藏極深的惡與壞,其實郭婉婷看到只是她表面上的怪異行為。紀明嵐深深隱藏的「惡與壞」也不過是她的誤以為。她帶著這些「錯誤認知」,自己痛苦地活了一輩子,也摧毀了最親近的人的一生,包括丈夫、女兒。
紀明嵐的筆墨著了這么多,該到主角上場了。
郭建波是才女,很聰明,有能力,情商也在線,為什麼活成這樣?她是在拿生命、幸福、未來,前程等,溫柔地與母親對抗,溫柔是希望能融化母親堅硬的心,對抗作為獨立個體無法丟棄的底線。紀明嵐咒罵了她四十幾年,她順從了四十幾年,也反抗了四十幾年,何等的無辜無奈與悲戚。
⑧ 恐怖片的心理學原理用精神分析解釋
人類總是在追逐快樂,逃避痛苦。長期以來,這個假設成為解釋人們行為的通用理論。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們該如何解釋人們熱衷於去做那些能引起負面情緒的事情,比如說看恐怖電影的行為?的確,如此多的人樂此不疲地恐怖電影,一連兩個多小時沉浸在恐懼中,看起來的確違背常理。人們為什麼要這么做?他們能從恐懼中獲得什麼?
人們為什麼喜歡看恐怖電影?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般認為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認為,在看恐怖電影時,人們並不真正害怕,而是為電影情節感到興奮;第二種理論則認為,他們樂於忍受這種恐懼的心理,而在故事結束後,享受到那種如釋重負的快感。不過,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愛德華·安德拉德和約耳書·科恩表示,這兩種解釋可能都不正確。他們的這項新研究發表在8月號的《消費者研究》(Consumer Research)上。
「我們相信,應該重新評估這兩種解釋人們為何熱衷於『負面情緒體驗』的理論。這兩種理論都假定人們不能同時體驗到負面和正面的情緒,而這種假設顯然是錯誤的。」愛德華和科恩解釋說。
換句話說,愛德華和科恩認為,觀看恐怖電影的人,同時享受著快樂和不快樂兩種情緒。人們確實享受著「被嚇得要死」的感覺,直到電影結束才能松一口氣。「看恐怖電影最快樂的時刻,也就是最恐懼的時刻。」
愛德華和科恩採用的全新方法,捕捉到同時出現的正面和負面情緒。他們的方法也適用於其他的一些情感體驗,比如說極限運動等會引起恐怖、冒險、厭惡等情緒的活動
⑨ 從《愛德華醫生》這不電影中闡述精神精神分析學中的情節理論 誰能幫下我
從影片中,我們可看到,患者即男主角常因白色曲線而焦慮,頻繁昏倒。在逃亡期間,多是採用壓抑,拒絕的方式迴避女醫生和治療。這便是弗絡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的犯罪情結的常見症狀:焦慮,壓抑,驚恐不安。
焦慮,在很多精神分析理論學家的著作中佔有主要的地位,盡管焦慮的定義有多種,但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認為,它首先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結體驗。當人體驗到焦慮時,會感覺到擔心,驚慌,害怕和恐懼。所謂壓抑————精神分析理論結構的基石。是譴責的前期表現,處在逃避與譴責之間。壓抑本質是將某些東西從意識中移開並保持一定的距離。在心理組織達不到這一階段之前避開本能的沖動的任務是由本能可能的變化承擔的。譬如:轉向反面或曲解自我。
這正是約翰誤認為自己便是愛德華,模仿他。以至於被揭開事實後,他出現恐慌,失憶的原因。從精神分析中我們還可認識到,本能在壓抑下擺脫了意識的影響,在黑暗中擴散,用極端的方式表達。當它們轉換成神經性的並呈現於神經症者時,通過讓其看到奇異,危險的本能力量而使患者驚恐不己。這種本能的假象源於被壓抑的幻覺發展和對挫折滿足的抑制結果。
所以,我們從影片中看到患者約翰多次聲稱:「是我殺死了他,我殺死了愛德華。」處在極度恐慌之中,使自己成為殺人嫌疑,並極度害怕警務人員。逃避追捕。
最後,是女醫生和她老師通過讓其自由聯想,從中分析,最後成功的從其夢中分析出症結,並找出兇手。
說到釋夢,是從古至今人們都比較感興趣的一個話題。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一亮點。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夢的內容提供了了解無意的線索。它是人的無意識經驗。他把其病人所做的夢解釋為理解其無意識沖突和慾望的一種努力。如今,很多心理治療師都把釋夢作為他們的治療手段之一。
故事中的女醫生和其老師正是從分析約翰的夢中了解到:約翰是在兒童時期,一次滑雪中意外將自己的弟弟撞倒至其意外死亡而長期處在深深的自責中。正是這種長期的焦慮加上兒童時期的創傷又結合他後來在部隊的一次空難事故的刺激,使得約翰有了精神官能症中的「犯罪情結」。
由此,使我們想起弗洛伊德的兒童經驗論,即一個人的兒童時期經歷對其成長及經歷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片中,有句精典台詞:「一個再優秀的女心理醫生,一但有了愛情,她自己便是一個病人。」女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所流露出優秀心理咨詢師的物質,真誠的相信患者,溫和耐心對待患者的斷續聯想。因為她堅信:愛在心理治療過程中能使患者快速康復。也正是這點幫助了這個在當時的心理學界都認為是「癌症」的患者,奪跡般的快速康復了。當然,這只是電影,應現實中電影市場所需求的買點。在現實心理咨詢中,是忌諱患者移情的。這並不符合一個標準的心理咨詢師的要求。
由此片,我們了解到一個合格的心理咨師不光要有技巧,還得具備耐心,在治療過程中要尊重、真誠對待患者,做至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