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八佰》的情節與史實不符,電影為什麼要這樣拍
《八佰》的情節雖然與史實不符,電影這樣拍另有深意。
先從《八佰》真實的歷史背景說起。
一、電影《八佰》的歷史背景電影《八佰》是根據抗日期間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改編的。
影片開頭,我們看到的是一臉倉皇與疲憊的士兵在荒野中行進,遠方是可見的硝煙和滿目瘡痍的大上海,配上幾聲鴉叫,基本奠定了本片悲涼凄慘的格調。
事實上故事確實很悲涼。
老蔣消極抗日,國軍節節敗退。
所以電影後來請願的刀子、不知戰爭殘酷要參軍的中二學生、獨自游過河送旗的楊惠敏(唐藝昕飾)、募捐的百姓,都是被喚醒家國意識的國人。
❷ 八佰這部電影究竟講了怎樣的劇情
《八佰》這部電影其實是非常值得我們一看的,裡面主要講的是淞滬會戰里的最後一戰:四行倉庫的那場戰爭。其實這個電影我們從頭到尾看完之後內心都會非常的難受,想通過什麼方式把它發泄出來卻不知怎麼做。淞滬會戰雖然是我們第一次全面的和日軍的交戰,但是我們真的輸得非常的慘,非常的憋屈。這場戰爭雖然失敗了,但是我們更多的人應該了解這場戰爭,這場戰爭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其實這所謂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沒有什麼非常大的意義,就是為了讓他們拖延時間好讓大部隊可以撤離,其次就是為了能夠讓英國等領事會的人看到我們的決心,讓國際方面給予我們援助,但是最後並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這場戰爭註定是無法勝利的,但是最終他們八百壯士成功守了下來,最後安全撤退,其實他們做的已經很好了,我們應該敬佩他們,牢記歷史,發憤圖強。
❸ 八百電影裡面說的什麼方言
電影《八佰》中充斥著很多地方方言,其中有湖北方言、江西方言、上海話、天津話、河南話、山東話、陝西話、客家話等。為了還原最真實的當時的戰爭場面,劇中講的都是壯士們各家的方言,這樣電影才會更加的有代入感。
❹ 八佰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什麼
《八佰》主要講述在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和普通戰爭片相比,他更加重刻畫人們對戰爭的認知:沒有國,哪有家。
❺ 小鮮肉貢獻演技,實力派更顯實力,一眾演員在《八佰》中飆戲,你看了嗎
《八佰》,一部命運多舛的電影,終於登上了大銀幕。
點映場開票那天,我第一時間買了一家影院的票,6排8號。昨天到影院進場前工作人員商量著問,您能坐9號座位嗎?位置稍微偏一點點。我問原因,他說開票那天按規定影院座位只能安排30%,今天放寬到50%,所以座位也有了調整。我說那是好事兒,我偏一點沒關系。
疫情還未完全消散,盡管電影院的復工情況明顯向好,但被安排在這樣一個檔期,《八佰》的票房壓力還是相當大的。對於很多觀眾來說,在這樣一段時期,可看可不看的電影就不去影院看了。
《八佰》,是一部應該去影院看的電影。
❻ 八佰開頭的一句話我若成塵
八佰開頭的一句話: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到我的微笑。
意思是:等到那個原先的我化為煙塵、不復存在時,你將看到我會心的笑容。言下之意是,不必為 我的離去而傷心,那樣做是我樂意的,我將為能擺脫原來的那個我而倍感歡欣。
後來,我們在引用這句話時,會對這句話的意思,進行延伸和拓展。在當下,「待我成塵時,你將
見我的微笑」,一般表示當一個人為了某項事業而獻身時,覺得這么做是對的,因而無怨無悔,乃
至倍感歡欣。
❼ 電影《八佰》片頭一紅色字幕,大體意思是:我化為微塵,…再見到你…。誰知道原句
這是波斯人海亞姆《拜魯集》中的詩句,當然是經中國人黃克孫翻譯的了。
綠酒朱唇空過眼,
微塵原自化微塵。
今朝我即明朝我,
昨日身猶此日身。
❽ 八佰電影開幕的第一句話叫什麼我微笑
全句是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如圖所示有圖有真相。
❾ 《八佰》電影講的故事是什麼
《八佰》電影講的故事是: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副謝晉元(杜淳飾)率420餘人,孤軍堅守最後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
與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實際人數四百人而對外號稱八百人。「八百壯士」奉命留守上海閘北,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鏖戰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獲令撤往英租界。
電影評價:
塑造立體的人,是《八佰》的立意與野心所在。以往戰爭片的主角,要麼是正面迎敵的戰士,要麼是深入敵營的卧底。而該片卻從一群逃兵的身上展開,《八佰》能在國產戰爭片中越眾而出,恰恰是因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
該片拓寬了我們認識英雄的維度,他們在捨生取義前,也有過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與掙扎。《八佰》的人物塑造採用了群像刻畫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來個,但這也會造成「一開始還想把每個人名記住,但後來就記混了」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