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拍攝期間,拍攝進度落後了,製片人該怎麼辦
趕進度,對人員抓緊,看問題的原因,解決掉,
⑵ 在爛片橫行的時代,電影製片人該如何把握一部影片的好壞
說製片人掌握著一部影片的生死大權,一點也不過分,因為製片人,大多是掌握著項目話語權的人,從一個電影劇本最初的電影劇本挑選到最後的電影上映,製片人在其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麼,通俗的電影製片人都分管哪些工作呢?
其中製片人最重要的本領就是:說服、運作一個項目的過程,就是說服各種人的過程:說服投資人立項,說服編劇改劇本,說服導演和演員加盟,說服媒體幫你推廣,說服影院給你排片……最核心的,是說服觀眾掏錢買票。有辦法說服觀眾來消費,你才有辦法說服前面的所有人。這一連串的說服,背後都是心理學。知其所需所喜,予其所需所喜,則總有所成,反之,則徒有其勞。除了心理學之外,在整個過程里,你還需要了解文學、戲劇學、美學、色彩學、設計學、廣告學、傳播學、市場營銷學、銷售學、數學、交際學等種種學科。所以,合格的製片人應該是雜家。你不用什麼都精,但一定要多「通」一些,這樣你才會有相對准確的判斷,可以為每個環節找到最合適的人。
對於現在的製片人來說,更多的不是過多迎合市場的需求,要在市場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判斷,選出優秀的電影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對於想要成為製片人的學生來說,應該具備更多的責任感,如果你在准備電影作品集存在什麼疑惑的時候,歡迎登錄美藝官網,我們會有專業的導師為你解答。
⑶ 電影中製作方、出品方、發行方的關系問題
不一定對啊, 我來說一下,美國發行方與日本發行方的差異,美國發行他需要佔的發行傭金比率和日本發行比例應該是不一樣的,那麼當地票房你你分給他的比率是不同的,二投資是否來源於出品方出品方會給你一部分的投資,然後需要製片人合理使用,然後不資金不夠的話需要製片方自己去拉其他的投資,三電影版權歸屬問題,日本和韓國中國美國之類的,他們的版權都是屬於製片方的,然後劇組中的導演編劇以及一些音樂作曲作詞之類的,他們都有這個電影版權的署名權。網路播放的版權由誰負責,這個是電影已經製作,如果改編成其他的形式,例如電視劇啊漫畫啊,那這樣需要同原作者再進行溝通,但是如果是只是播放問題,那麼就是從原來的電影製作,上獲得准許的權利,還需要擁有他的製片人,承認其權利,因為製片人在這個過程中真的是全權負責。(製片人在這個過程中都起到了作用,選劇本、選導演,然後拍完之後的後續剪輯,後續與發行方接觸宣傳,然後收票房,然後參加獎項報名之類的都要製片人這個去做)然後發行方獲利的情況,那就是一開始的時候他出個投資,最後的時候獲得票房分配就這么多。望指正
⑷ 製片人和導演之間的矛盾如何避免這些矛盾
好問題!
從現在中國電影這個大環境來看,製片人中心制的模式還不能被廣泛的電影工作者所採用。就現在而言,導演中心制依然為主流。
但導演中心制直接帶來的就是拍攝結果與市場相結合的問題。
由於導演的個人主義色彩濃烈,很難主動與市場掛鉤,因此經常出現孤芳自賞,無人喝彩的局面。那麼最大的經濟損失者便是投資商,最大的名譽損失便是製片人!
於是在創作中,製片人與導演的矛盾便油然而生。一個要市場,一個求藝術堅持!那麼這種矛盾自然而然便蔓延於整個劇組,由此誕生了你所提的問題!
如何解決?
其實若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國外電影最高獎項通常是頒給製片人,製片人才是劇組中最為靈魂的人物!導演是執行者!通常在拿到一部電影劇本的時候,製片人首先會將整部電影的基調風格和市場營銷統一定位,而後,才是為了這種定位去尋找最適合的導演!
千萬不是反過來,先選好導演再去挑本子那是不按章法的無稽行為!
劇組實際上是個小社會,矛盾通常是不可避免的,現在國內對於製片人的誤解實在是太多了。有人認為製片人的任務就是找錢就是融資,其他的一概不管,這種認知是完全偏離的!
事實上,製片人對於電影的認知應該比起導演有過之而無不及才是!他應該對整個劇組前前後後的所有關節了如指掌——包括導演!
有人說,那製片人直接干導演不就行了?事實上,電影是一個集體藝術。任何一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製片人如果想與導演之間減少矛盾或解決矛盾,首先要做的事便是善於了解導演的思想,知道他的目的,然後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與他分析,相信這樣,矛盾便會油然而解!製片人是一個劇組的最高領導者,他應該比任何人都了解劇組,更愛劇組,更懂得引導劇組!
然而現在,各大院校的藝術管理專業招收人才,因為學科單一的問題,本人十分不樂觀!這些學習電影管理的人才將來必定要面對你所提到的這個問題。那就是在自己不懂導演的情況下如何應對與導演之間的矛盾?
最後一句話
想做毛澤東,必須要有駕馭朱德的本領才行呀!
⑸ 為什麼每年有很多人拍戲,有的戲卻看不到,那製片方怎麼賺錢
隨著近幾年電影行業的飛速發展,電影市場逐漸走向大眾化,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參與電影版權認購深入到電影行業中來。
對於部分網友而言,電影版權認購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電影版權認購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指電影投;資,即通過投;資一部電影,購買電影的版權份額來成為電影的聯合出品人(電影投;資人),等影片上映之後可以享受電影票房分紅等其他收益。
目前,國家也支持和鼓勵個人以資助、投;資的方式參與攝制電影。電影版權認購作為一種新興的投;資方式也體現著強大的生命力,比起股票期貨等理財方式,電影版權認購更具活力與朝氣。
⑹ 為什麼製片方一部電影中的拿票房收成不到一半,院線拿多少稅收個人認為製片方挺虧,其中有什麼法律
對於國產電影,票房按如下分成:
電影發展專項基金5%,交給國家電影管理部門
消費稅3.3%,交給國稅部門
以上部分是國家法規定死的,誰也動不了(如果影院放映的國產片票房占總票房的50%以上,可以免交電影發展專項基金)
剩下的部分42-45%給製片方和發行方
55-58%給院線和放映方
具體拿多少比例要靠發行方和院線之間談判決定,沒什麼法規規定,國家電影管理部門只有一個指導意見。
因為中國電影市場還是明顯的買方市場,全國每年拍幾百部電影,真正賺錢的也就那麼幾部,因此院線顯然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談判上有優勢,當然拿的比例也高,這是由市場規律決定的
如果還不明白請網路「易網路:電影的票房如何分配?」有更詳細的解釋
⑺ 20 求失敗的電影續集 最好是原作成功,續集很爛。辯論材料啊,滿意給20分
1、 故事延續型。好似《教父》(《教父2》系一部比較出色既續集,系迄今為止奧斯卡評獎史上唯一一部獲得最佳影片既續集電影)、魔介三步曲(導演直程發話,如果你不看第一二集,你將不能看懂第三集)、哈里波特系列,無間道系列,呢D電影容易因為越來越拖沓既情節而逐漸被觀眾拋棄,好似星戰系列,越來越前既前傳,破壞曬整個系列既緊湊。
2、 連鎖型。同一人物在續集裡面面對唔同既其他任務,呢種類型大把續集:《蝙蝠俠》、《虎膽龍威》、《蜘蛛俠》、《X戰警》、奪寶奇兵三步曲等等,最經典既就系《007》了,從1962年至今已拍左將近20部,演員都換左幾次,甚至到以噶已經定曬型,演員造型,故事結構(次次最後都同個女人咩咩),風格基調都已經定左,好難再創新或者改變。而呢類型既續集最經典的失敗之作應該系《生死時速2》了。
3、 節外生枝型。同一班人物主角,利用第一集既創意或者角色本身既特點製作出更新奇好玩既劇情。好似《勇敢人的游戲》、《玩具總動員》、《小鬼當家》。呢類型既續集比較容易創新,容易拍出比第一集更出色既續集。
在千呼萬喚聲中,2001年的魔幻巨片《指環王之護戒使者》的續篇《指環王之雙塔奇謀》於2002年12月18日與早已經等得不耐煩的影迷們見面了。這也是最近一段時期世界影壇的一大亮點。在我的記憶中,還很少看到一部續集會受到如此眾多的期待。而它又在無形中讓我想起這一段時間續集電影熱潮。
對於好萊塢來說,拍攝續集電影已成為了一種習慣,乃至於一部成功電影如果不拍續集就會讓那些製片商感覺有什麼事情沒做一樣。實際上,續集電影是電影工業逐步發展後的產兒。由於電影產業文化在商品時代的廣泛推廣,開始從「藝術」的夾縫里走出來,成為一種供大眾消費的商品,各大製片公司的老闆為了從一部影片中賺取更多的利潤,於是就想出了拍攝續集電影這一省工省力的「好辦法」。他們或組織原班人馬,或另請高明,從原來正集電影中挖掘殘留下的商業賣點,並利用其原有的影響力,對其進行再加工、再製作,創造出一頓豐盛可口的快餐食品,來填充觀眾對第一集未消化完的飢腸。
在九十年代以後,科技水平日新月異,使得電影工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特別是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人們更多的是想從娛樂中尋求解放自己緊張的神經,以滿足自身的需求。因此,追求刺激、震撼就成為新一代電影人(尤其是好萊塢電影人)的主打方向,同時這也為續集電影的泛濫打下基礎。21世紀的閘門轟隆打開之時,舊原料再加工而成的續集片也蜂擁而起,成批的續集片堆積在觀眾眼前,一方面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物質及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攪亂了人們的視聽,可謂喜憂參半。從近期成批上映的續集電影中,我們可窺之端倪。
『令人倒胃的半成品』
許多製片商急於求成,想憑借正集的金字招牌作幌子,於第一集還未在觀眾心中立足時便將續集拍峻,以求短期的市場回報。這樣做傷人又傷己,不僅自己很難達到預期目的,觀眾也會看了之後倒胃而對影片喪失興趣,導致影片在市場上的全線失利。此類電影的「傑作」包括《大白鯊》續集、《洛奇2-5》、《生死時速2:喋血巡洋》等等。最近的《美國精神病2》則將1999年的《美國精神病》徹底「顛覆」。整部影片成了一場嗜血無忌的殺人展覽。電影創作的原動力盪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次粗俗不堪的醜陋表演。對觀眾來講就是坑蒙拐騙,影片拍攝本身亦是一種毫無職業道德的舉動。另一部值得大家「關注」的影片是《萬聖節前夕:復活》。之所以要「關注」它,是為了提醒觀眾,當你在街頭巷尾嗅到它的氣味時,建議趁早走開,免得飽餐一頓後才發現是有人掛羊頭、賣狗肉、肉里摻水、水裡滴葯,弄得人上吐下瀉,最後連罵它一聲的力氣也沒有。而2002年上半年上映的《木乃伊前傳之蠍子王》與前面提到的兩部比起來要稍好一些。畢竟它的正集有些來頭,曾取得過不錯的票房成績,再有就是異域風光做伴,不至於讓人覺得太悶。你全可當它是一則孩提時的幼稚笑話,因為影片使人彷彿回到了自己的初中時代,沉迷於那卡通式的暴力和毫無回味的笑料中。不過它的原料配方不錯,只是多了些胡椒、香精之類的東西,你不想消化不良的話就望食充飢看著它,無須吃下去。
『失效的成功法則』
有些電影,出土之前並不為人看好,但上映後大受歡迎。這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成功讓片商如獲至寶,著手策劃它的續集。由羅伯特·德尼羅、比利·克里斯托一庄一諧兩大巨星出演的《老大靠邊閃》(1999)在當年出人意料地獲得了票房與評論的良好口碑,而三年後的續集卻不盡人如意,好象所有精華已在第一集里用完,原先那些令人捧腹的化學效果到了續集里並沒有發揮和以前一樣的作用,給人的感覺不是第一集里的那種信手拈來卻又點點到位,而是生硬、刻板,沒有渾然天成的效果。2002年下半年公映的《特工小子2:失夢島》和《聖誕老人2》的票房還不錯,但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兩部影片都缺少一個豐富、獨立的劇本,情節發展拖泥帶水、一塵不變,人物設置簡單、枯燥,以失敗告終不足為奇。上述三部續集電影,要麼是讓幾個天才演員在一個白痴劇本里胡蹦亂跳,浪費資源;要麼是復製成功的創意,然後轉化為糟糕的結局。而《王牌大賤諜3:黃金會員》簡直就是失敗之集大成者。典型的惡俗廁所笑話肥皂劇,叫人怎麼看怎麼感覺不舒服。但片中對文化的顛覆和反諷還有些看頭,這也僅僅是把上一集里沒講完的話講完罷了。《精靈鼠小弟2》是部比較難定位的電影,無論是說它好還是不好,都會被人說三道四。如果說得抽象一點就是:這是一部不難看的電影,但與第一集相比,似乎顯得是畫蛇添足了。
『希望之作』
相對於前文提到的那些製片商來說,有些片商還是富有經濟頭腦、精明實惠的。這一部分人拍電影的目的也是賺錢,但他們會很細心地去製作。他們總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之後才將續集搬上銀幕。這些續集的正集往往又是具有一定轟動性的成功之作,如《虎膽龍威》系列(1987、1990、1995)和《回到未來》系列(1985、1988、1990)。雖說走的都是商業路線,但創作者不遺餘力地尋找合適的途徑去打造一個新穎的視聽空間。1997年公映的《黑衣人》以其緊張、刺激又不乏喜劇感的別致劇情設計征服了廣大觀眾。在五年的精心准備後,它的續集又粉墨登場。兩位主角仍是風頭正勁的威爾·史密斯和人老心不老的湯米·李·瓊斯。在這一集里,集合了更多的明星(我沒可以看到邁克爾·傑克遜的外星人造型)和更加勁爆的娛樂元素,並且配置了一名妖艷女郎,進一步擴大了影片的市場號召力,取得了相當好的商業回報。電影《紅龍》是經典恐怖片《沉默的羔羊》的前傳。但影片更接近於2001年的《漢尼拔》。而在敘事的層次感上,它與《漢尼拔》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事件發生、發展環環相扣,讓人產生壓抑感,到最後真相大白後又使人有一種莫名的傷感。這得感謝編導們在設計了一個精妙情節的同時,又營造了一個肌理豐富的人性世界,拔高了影片的心靈層次,深化了主題,並將其上升到社會學的高度,給人以震撼。另一部值得一提的作品是2002年初的《刀鋒戰士2》。這部續集無論是劇情發展、場面布置以及動作設計都全面超越了第一集。它看上去更像是一部刺激的中國式動作片,尤其是徐克式的動作場面拍攝調度。電影里誇張的風格,良好的視覺形象都將創作者的激情表露無遺。威利斯·史奈普甚至被塑造成一名西方古典式的英雄。當然電影中過於渲染暴力、血腥和沒有多少思想價值也是它難成大氣的主要障礙。
『續集極品』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相信這句諺語都聽說過,如果將上面提到的三種續集比喻成「小魚」或是「蝦米」的話,那麼接下來要提及的四部電影就是續集電影中的「大魚」了。
《指環王之雙塔奇謀》的第一部《護戒使者》在2001年叫影迷和行家大開眼界,贊美之聲不斷。片中那出神入化的特技、雄奇瑰麗的場面構成、不落俗套的表現手法和一個深刻的人類主題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雖然在奧斯卡評比中只得到四項技術大獎,但這絲毫沒有減弱觀眾對這部續集的期待。
幾乎與去年相同的時間,《指環王之雙塔奇謀》如約而至。事實上,《指環王》三部曲的締造者們為觀眾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視聽空間,並為電影世界奉送上一部又一部劃時代的經典之作。本集延續了上一集里驚人的想像力,壯觀場面層出不窮,畫面質感豐富、絢爛。但它絕不是大場面無休止的堆砌,你會為其中的雄壯之美而陶醉。影片每一個精美場面都能輕而易舉地轉化為敘事動因,讓人為眼前的事物所信服。與第一部相比較,這一部的戲劇性更為強烈,人物也有點誇張,但絕不會流於卡通化。每個人物與原著描述的大同小異,故事發生的場景也相當逼真,敘事背景則更加黑暗,在某些地方由於加入了現代化的人文觀念而把托爾金原著中未被包容進的東西也包含其中。惟一令人遺憾之處是:我們還要等上一年才能看到它的結尾。
《哈里·波特與密室》與《指環王》相同,也是由暢銷全球的小說改編而成。原著小說在全世界兒童心中已確立了一個完美而高大的形象,電影拍出來自然備受青睞。《小鬼當家》的導演克里斯·哥倫布以善於營造溫馨氣氛和深入童貞世界而成為當今兒童電影的標志性人物。《哈里·波特與密室》延續了前一集的影象風格,依舊是充滿了奇思妙想、荒誕離奇。在視覺效果上更見大氣。劇情發展沒有太多的突破,還是在一個險趣並生的夢幻世界裡尋找與探索。但這對於天真的孩子們來說已經足夠了,他們希望得到的是一個刺激、新奇的童話之旅,製造「奇觀」是兒童電影的常勝法寶,《哈里·波特》系列在這一方面下足了工夫,精雕細啄的道具、變化多端的電腦特技、動聽悅耳的背景音樂,這一切都像是在對全世界成千上萬「哈里·波特迷」們招手喊道:「快來吧,在這兒會讓你們夢想成真的!」電影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影片上映後票房扶搖直上,入圍今年最賣座電影基本已成定局。
《星戰前傳2:克隆人的進攻》在《指環王》和《哈里·波特》的光環之下沒有了以往的生機。想想從前「星球大戰」系列上映時電影院門口人頭攢動的壯觀景象,再看看這一集「星戰」的票房,不免有種辛酸的滋味。也許盧卡斯在20年後重操舊業、大興土木,來拍攝星戰系列的前傳本身就是個錯誤。在這部電影里,沒有驚奇,沒有突兀,沒有光澤。全片敘述平鋪敘,情景狀態的剪切只局限於簡單的交代,猶如流水帳,沒有妙筆生花的敘事亮點。但不要忘了,電腦特技是盧卡斯的法寶,此回亦不例外。影片最後二十多分鍾的戰爭確是氣勢磅礴——大漠黃沙、荒野戈壁作為主戰場別有一番風味,令人心海澎湃。其規模上的大還表現在盧卡斯所創造出的空間感上:上有戰機、下有金戈鐵馬,近有高山、遠有荒嶺烈日遙相互應,使畫面不再像是以星空為背景那樣的單一、缺少層次。
《007之擇日而亡》是007系列的第20集。由於恰逢「007」誕生四十周年,因而本片也被作為是007系列的「獻禮片」。007系列是續集電影中雷打不動的極品。稱得上是續集電影的典範。世界電影史上還沒有一部電影能像詹姆斯·邦德那樣在銀幕上叱吒四十年而長盛不衰。在《擇日而亡》中,由皮爾斯·布魯斯南扮演的邦德仍然是儀表堂堂、風情萬種又身手不凡。情節還是走「世界路線」,撲朔迷離的線索、激烈火爆的場面,俊男美女相得益彰。最難能可貴的是女性角色——「邦德女郎」的形象得到了鞏固和提升,奧斯卡得主海麗·貝瑞的出色表演讓影片不再是詹姆斯·邦德一人的獨角戲,她把女主人公精明、勇敢的個性凸顯了出來,賦予影片以時代感。除此之外,在這部「獻禮片」中,我們找不到什麼新的突破,製作者還是追求感官刺激,甚至賦予邦德一些離譜的特異功能(如「龜息大法」),叫人忍俊不禁。
綜觀近期上映的續集電影,我們可大致了解當今續集電影的一些製作規律,譬如追求激烈、火爆,熱衷於拍前傳等。但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影片的商業性服務,畢竟像《教父》這樣的為了藝術而拍續集在現今是不現實的。更何況好萊塢所信奉的准則是:電影首先是一門工業,其次才是一門藝術,市場是最大的政治,藝術要為市場服務。這亦是好萊塢一直興盛至今的根本法則。我們能做的也只是去被動地接受它,因為我們也是享受者,主動權在於我們自己。在未來的時間里,我們還在期待,《指環王》的終結篇、《黑客帝國2、3》、《007》的第21集……作為好萊塢商業策略的集中代表,續集電影讓我們有喜有憂,褒貶不一,從拒絕到鍾情,從厭惡到終身為樂,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