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蘇州話上海話廣東話的電影

蘇州話上海話廣東話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2-09-19 17:09:23

1. 求粵語電影名,什麼電影都可以,字幕要是廣東話

你好,到優酷網或其他網站找就可以了。如優酷選TVB的電影,有一部分粵語的,注意優酷的設置就可以了

2. 反孽是什麼意思

嵌入圖片為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截圖

緊隨《愛情神話》之後,向來偏愛用滬語演繹影片的導演程耳也即將帶來新作《無名》。 曝光的首支預告片里,王一博飈了一句經典「滬罵」。 有人說「上海話很正宗,這劇情我愛了。」也有人吐槽,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話里,還沒有這個表達。 且不論誰說得有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當你講上海話的時候,透露出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你一開口,就「暴露」了自己。

字多不看視頻版↓
本號視頻內容散布在互聯網的汪洋大海中
同名 視頻號 微博 B站 抖音
歡迎關注點贊轉發 攜手開創美好未來

▼點擊觀看▼
01
既然說到滬語片,上海人很難不聯想到90年代的一部「神劇」——《孽債》。
上世紀90年代播出的
上海電視劇《孽債》
採用了滬語對白
這部滬語電視劇里有個很有意思的設置:雖然劇中的上海人講的都是上海話,但是,竟然可以把上海話講出各種腔調來。
通曉六七種方言的滑稽戲演員吳媚媚扮演俞樂吟的媽媽,講的老上海話略帶浦東口音;
而梁曼誠家的鄰居劇情交代是浦東阿婆,在語調上又跟俞家老太太有所不同;
梅雲清的爸爸講起話來像是在唱蘇州評彈;
他的親家、沈若塵的爸爸講上海話時則帶有寧紹口音;
俞樂吟的婆婆抱著哈巴狗搓麻將時,隱約能聽到講了句蘇北話;
老一輩里,只有盧家伯伯講的是我們印象中「標准」的上海話。
每次這些老戲骨一出場,B站的彈幕就特別活躍。大家都在猜,他們講的是什麼「流派」的上海話。
B站網友們用彈幕討論
吳媚媚扮演的俞家姆媽

說的是什麼口音的上海話
劇中的這些人物是上海的第一二代移民,他們帶口音的上海話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他們的祖籍在哪裡。
上海開埠以後,漸漸成為典型的移民大城市。
到1946-1948年間,根據《上海年鑒》的記錄,上海人口51%為江蘇省籍,38%為浙江省籍,剩下的11%為本地人和其他省籍人。
(註:當時的上海本地籍僅包括上海直轄市范圍,不包括松江、青浦、嘉定、崇明,以及南匯和川沙的大部分地區等。)
另一項1950年的統計顯示,上海原籍外地的人口佔85%。江蘇省籍以蘇州、無錫、常州地區為主,也有不少蘇北人,浙江省籍以寧波為主。
這些數據和電視劇《孽債》的人物設置基本是吻合的。
02
從另一個角度看,《孽債》里的老戲骨開口講上海話時還透露出第二個信息,那就是上海話從何而來。

1853年,英國人艾約瑟(Joseph Edkins)在上海出版了近代第一部上海方言語法書 ——《上海方言口語語法》 (A Grammar of Colloquial Chinese as Exhibited in the Shanghai Dialect)。
艾約瑟的這本
上海方言語法書
前些年出版了中譯本
在書里,他最早系統地記錄了上海話:「黃浦水大來野」,「買拉個米擔(拿)來撥是(給了)窮人」。
這些上海話念起來很像現在的松江話,因為那時的上海屬松江府。
事實上,元代松江府建立後的權威方言松江話,正是如今上海話的最大來源。
不過從1843年上海開埠至今,上海話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其中給它帶來影響最大的是各地移民。
一方面,這些移民來到上海,都要用上海話交流,上海話的基本詞彙、語法和聲調因而擴大了范圍和影響。
另一方面,各地移民的方言或多或少淡化了上海話的特徵。
根據1950年的統計,上海排名前五位的移民依次來自江蘇、浙江、廣東、安徽、山東。
但是,各地移民方言對上海話的滲透力是不一樣的,這與經濟實力、文化競爭力、方言是否相近等因素有關 。
對現代上海話形成影響力最強的,是以蘇州話為代表的蘇南吳語和以寧波話為代表的浙北吳語。
晚清時期,蘇州是吳地的中心城市 ,有很高的經濟文化地位,蘇州評彈曾風靡上海灘。
憑借強勁的文化競爭力,蘇州話滲入上海話中,帶偏了上海的口音,同時貢獻了「一半、標致、吃家生、跌跟頭、一隻頂」等語匯。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蘇州人劉嘉玲在電影《海上花》里成了說上海話比較好的演員之一。
侯孝賢的這部電影
大部分對白是上海話

/電影《海上花》劇照
寧波人善於經商,寧波話憑借寧波移民強勁的經濟競爭力也影響了上海話。比如上海話現在最常用的「阿拉」就來自寧波話。
相比之下,上海的移民雖然也有不少蘇北人和山東人,但因為他們大多從事體力勞動,所使用的北方話與吳語差別也比較大,所以對現代上海話的形成幾乎不起作用。
在滑稽戲里,蘇北人多是「氣氛擔當」的角色,使得「乖乖弄地冬」、「小把戲」這樣的表達膾炙人口。
而山東話則帶來了「大餅」、「餃子」等個別詞語。
姚慕雙、周柏春的
滑稽戲《十三個人搓麻將》
表現了上海各地移民的南腔北調
類似地,雖然廣東移民在上海的經濟、文化上頗有地位,但因為方言系統相差實在太大,僅貢獻了「魚生粥」等少數吃貨用詞。
我們采訪過的上海廣東移民,在外跟人講上海話,但在家裡卻講廣東話。
張曼玉主演的電影《阮玲玉》里也有類似的情節。
張曼玉主演的
電影《阮玲玉》中

既有上海話也有廣東話
因為上海名伶阮玲玉祖籍廣東中山,她的丈夫張達民、情人唐季珊、導演蔡楚生祖籍也都是廣東。
在與移民的交流和融合下,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城區里的上海話無論在語音和語匯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而與郊外的老上海話拉開了差距。
於是,人們公認前者為正宗的上海話,而把四周鄉鎮上仍然緩慢變化的老上海話按地名稱之為「江灣話」「梅隴話」「三林塘話」等,或統稱為「上海本地老閑話」。
最近視頻號上有個講「本地閑話」的「浦東西瓜小阿弟」躥紅,聽了就知道「上海話」和「本地話」現在的分野有多大了。
03
《孽債》里老一輩講的上海話南腔北調,但到了他們的下一代,沈若塵、梅雲清、梁曼誠等人的口音已經趨同。
因為歸根結底,只有一種上海話。

語言就好比是一個熔爐。上海話吸收了來自各地的成分,最後養成了上海的地方語言。
不過,如果從時間的角度來說,有新上海話和老上海話之分。
同樣是程耳的滬語電影作品《羅曼蒂克消亡史》,有人說:「至少有三代上海話在古今大戰,聽得讓人出戲。」
閆妮扮演的王媽
將「徐家匯」的「徐」發音為「xi」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截圖
可以說,當你開口講上海話時,還透露了一個信息,那就是你的年齡,或者說習得上海話的年代。
上海話一直行走在不斷變化的路途上,在每個年代都留下了當時的印記。這種印記可以是尖團音,也可以是語音語調、用詞等微妙的變化。
有人這樣分析《羅曼蒂克消亡史》里上海話的「古今大戰」:
片中旁白與對話以新派上海話為主,如徐家匯的「徐」讀作xi,既不是老派的si (s讀濁音),又不是新派的xu;使用了不少老派的詞彙,如「邪氣」;有意無意間又摻入了一些新派的詞彙,如「情緒」。
程耳1999年拍攝的
畢業作品《犯罪分子》
由徐崢、黃奕主演
說的也是上海話
上海主持人曹可凡很喜歡在他的節目里跟與上海有淵源的名人「開」 上海話。
當把這些訪談放在一起看時,很容易感覺出上海話的代際差別。
B站上有條上海話視頻集錦的標題就是《同講上海話差別有多大?聽完董卿再聽毛阿敏的,誰是老上海太明顯》。
那些早年移居其他城市或海外的名人,他們說的上海話往往更老派、更「正宗」,因為空間的距離把他們的鄉音像一顆時間膠囊一樣凝固了起來。
建築大師貝聿銘是蘇州望族之後,但因為年少時在上海求學,他跟曹可凡講起上海話時反而比普通話流利。
建築大師貝聿銘
在接受《可凡傾聽》訪問時
說的是上海話
談起對蘇州博物館的構思,他說:「粉牆交關要緊。」這個「交關」是典型的老一輩上海人用詞。
1961年離開上海到香港的演員鄭佩佩說起童年時住的武康路淮海路,用的詞是「福開森路霞(yā)飛路」,以及自己「頂歡喜」吃粢飯糕。
鄭佩佩在接受
《可凡傾聽》訪問時
講一口老上海話
當然,這條「信息定律」也有例外。
我們團隊的一位小姐姐年紀輕輕,但是剛學上海話時卻有明顯的尖團音。
因為,她的上海話是跟年齡80+的上海老伯伯學的……
至於今年春晚相聲節目里姜昆講的那句上海話「長衫」,上海人聽了都是一沰汗。
只能說透露出的信息是……姜昆老師講上海話確實沒有什麼天賦。
有時候,即使是一代人,講的上海話也會有新舊之差。
宋慶齡和宋美齡姐妹倆年齡僅相差4歲。宋慶齡的上海話帶有一些浦東川沙口音,而宋美齡的上海話則是市區口音,更加時髦一些。
宋氏三姐妹中
宋慶齡(中)和宋美齡(右)
年齡僅相差4歲
說的上海話卻有點不一樣
也許就像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陶寰所說的,上海話有點像「女孩子的衣櫃」,裡面有不同場合所穿的不同衣服。
你總會選擇自己覺得最適合、最時髦的那件穿出來。
語言的變化就是不斷挑選適合自己衣服的過程。而到了一定的年紀,衣櫥里的衣服就不再更新。
因為,你已經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風格。
(感謝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陶寰為本文提供學術支持)
參考資料:
1. 陶寰,《保護斷裂的上海話》,東方早報,2011年03月03日。
2. 沈軼倫,《無移民 不上海》,解放日報,2020年01月18日。
3. 錢乃榮,《外來人口增加會否導致上海話式微》,解放日報,2018年06月19日。
4. 錢乃榮,《百年滄桑話滬語》,新民晚報,1990年02月09日。
5. 海客,《上海話從何而來?》,文匯報,1991年07月10日。
6. 游汝傑,《「上海閑話」「本地閑話」差別在哪裡》,解放日報,2018年10月17日。
7. 陳斌,《新派上海話》,文匯報,2017年04月01日。
- END -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韓小妮/ 編稿子:韓小妮/
拍視頻:姚祖鴻 韓小妮 拿摩溫/
寫毛筆:楊 卓/ 做圖片:二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

3. 浦 蒲演過哪些電影

電影作品:

《尋找周傑倫》 女一號

《生死對決》 女一號

電視作品:

《紅蘋果樂園》

《愛與夢飛翔》

《綠水英雄》

《藍球部落》

電視電影:

《籃球寶貝》 女一號

MTV

周傑倫《軌跡》MTV 女主角

4. 誰給我推薦幾個蘇州話的電影

蘇州作為一個地級市,方言電影確實不多,因為作為商業開發面向的渠道太窄,在我記憶里好像最有名的就是顧薌演的小小得月樓了
如果確實對方言比較感興趣,倒是建議可以聽聽蘇州的書場類節目,蘇州電視台和廣播電台一般下午都會安排此類節目
如果是為了其他需要,可以參考一下近幾年的海派連續劇,其中會穿插一些上海話,因為畢竟上海話跟蘇州話屬於同一語系

5. 粵語和吳語都是重要的方言,為何吳語很少有歌曲和影視

我國從古代開始就是一個泱泱大國,地大物博就有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說法,因此地域的差異就出現了文化的差異,甚至是出現語言的不同。雖然在當下,我們都是用普通話交流,但是普通話之外,還存在方言。這些方言存在的歷史非常的悠久,甚至有的方言還是曾經的官話,這其中的粵語和吳語都是重要的方言,可是至今卻很少有歌曲以及影視,但是粵語就不一樣了,更為人們熟知,甚至還有人去專門學習粵語,造成這樣的現象其實與明星效應以及這兩種的方言特點有關。

不管如何,這些方言都承載著歷史的文化,是古人們為我們留下的財富,更是歷史的見證,無論在何時,都不要忘記方言,因為那代表是故鄉。

6. 《海上花》觀後感,結局好看嗎

都說的《海上花》拍的悶,我倒看的津津有味,還接連看了兩遍。
影片一開始就是為王蓮生接風的酒宴,觥籌交錯,好不熱鬧。洪善卿的演員羅戴兒不知是哪裡人,竟說的一口流利的上海話和廣東話。粵語不難學,上海話對於不是上海人來說卻是極難的,梁朝偉的上海話我聽著都吃力,李嘉欣是說得硬梆梆,尾音還經常是粵語的音,劉嘉玲學的那樣算是難得了,也還是生硬。唯有演洪善卿的羅戴兒和演朱靄人的徐明,說的一口標准流利的舊上海話——那種語調姿勢和俚語,與現今又有些微不同,是我外公那一輩的語調語氣。

朱靄人笑話陶玉甫和李漱芳的那段台詞,演員說的真是好,那種語調姿勢,嘲諷但不是惡意,不理解於是不屑——難怪很多人說電影悶,不懂上海話的人不能體會其中的好。
其他人聽了也都笑得熱鬧,風月場中竟然講起愛情來,還兩個都那麼痴,難免惹人笑話,唯有梁朝偉演的王蓮生只是禮節性的微笑,心中不以為然,大約因對沈小紅有幾分真情,觸動了心境。《海上花》中說到愛情的,除了陶玉甫和李漱芳也就是王蓮生對沈小紅了。書中說沈小紅兇悍異常,掐得王蓮生身上都是血痕,又蓬頭垢面「鬼怪一般」撒潑大鬧,電影中演沈小紅的是個日本演員,凶倒是不凶,不過每次出場都少言少語,沒個好臉色給王蓮生,王蓮生還是去討好陪小心,哪裡像客人和倌人,更似鬧別扭的情侶。
沈小紅的上海話和粵語說的都流利,應該是配的音。書中的兇悍在電影中沒表現出來,只從他們人口中帶了一句「沈小紅去打了張蕙貞」,電影中更多的是賭氣和冷淡。話也不多,娘姨阿珠倒是一口上海話說的刮啦鬆脆,能說會道的。梁朝偉的王蓮生要比書中的更讓人感覺深情款款,也許是因了梁朝偉。梁朝偉的上海話實在差,每次上海話的對白似乎他整個人都無從發揮了,直到鏡頭對著一支碧玉簪子配上樑朝偉粵語話外音的時候,梁朝偉的味道才出來,梁朝偉與沈小紅單獨相處的時候用粵語對白,沈小紅賭著氣,梁朝偉終於哄得她好了,梁朝偉一抬眼一笑——這才是梁朝偉的笑,整部戲中似乎只有這一個鏡頭,現出梁朝偉的往日風采。

影片中李漱芳沒有露面,李浣芳也只一句台詞。張愛玲說李漱芳是中國版的茶花女,我覺得她更像倌人版的林妹妹,想不開,憂思重,生生氣死了——那病都是類似的症狀。陶玉甫和李漱芳的愛情模式我是不喜歡的,時時刻刻黏在一起,一時不見便「四面八方去找了來」,用朱藹人的話來說陶玉甫是「被圈牢了」,這樣愛多麼可怕,一點私人空間都沒有,要死要活地纏著——要是換做我是陶玉甫,逃也來不及,當然陶玉甫是甘之如飴的。

張蕙貞的演員不漂亮,也許書中她本就是不怎麼出色,不知怎麼入了王蓮生的眼,竟從野雞一躍為長三,不可謂不厲害。她被沈小紅打,打是打不過沈小紅了,事後也不吵鬧,看似息事寧人,實則是深知形勢比人強該忍則忍,做個寬厚賢良的姿態,王蓮生還以為她「是個戇大,沈小紅說了你多少壞話,你倒替她瞞著」。實則她早已貌似隨口的一句話挑起了王蓮生的疑心,又不說破,叫王蓮生自己去發現,等王蓮生和沈小紅終於決裂,她想必是暗暗地笑了——「只要王老爺一直跟沈小紅要好下去,才算你沈小紅本事大了。」這是她早就對洪善卿說過的話。

黃翠鳳看似很性格的樣子,其實不過是裝模做樣,哄騙客人的伎倆。影片中只表現她的潑辣心計,卻沒有表現她骨子裡的假,她贖身日換妝扮孝女和贖身後與黃二姐合謀詐羅子富那兩段都去掉了,那兩段是最表現她本性的——無疑是把這個人物美化了。書中姚文君說道「多的是客人騙倌人,倌人騙客人,大家不要面孔「——黃翠鳳是其中之佼佼者。
黃翠鳳是個厲害人物,敢豁出性命與老鴇對恃,終於佔得上風,也算有膽有識,但我因她的裝模做樣和詐羅子富的卑鄙,總是對她不喜。

《海上花》中那麼多女子,我只喜歡劉嘉玲演的周雙珠。劉嘉玲梳了髻穿上大鑲大滾的清代裝束尤為出色,同樣那麼多倌人,李嘉欣的黃翠鳳雖然漂亮,但李嘉欣是混血模樣,黃翠鳳又有囂張之氣,不如劉嘉玲的周雙珠,不溫不火,韻味十足。周雙珠同周雙玉說「大家現在雖然是倌人,過兩年也都要嫁人,生意再好,其實也是有限都很」,可見她對世事看的通透。周雙珠生意並不好,周雙玉盡管自恃當紅,卻也不敢對她不敬,倒不是因為她是老鴇親身女兒,周雙珠不卑不亢處事淡定,自然叫人敬服。周雙玉聽了朱淑人的承諾不肯留客,周雙珠與洪善卿說「我也不好去拆穿她」,周雙珠心中是明白的,卻仍給周雙玉留有餘地。到的周雙玉要和朱淑人吃鴉片酒,周雙珠情急間說了一句「客人的話怎麼好去相信」,也是個翻過跟斗來的吧,是否當年也有相信的時候,失望之後才學了乖,慢慢世故成熟——
洪善卿和周雙珠的感情不能說如何好,卻有著相當的了解,兩個人坐著談談說說,說朱淑人在桌底下給了周雙玉翡翠墜子,「你們在檯子上都不知道吧,周雙玉還叫我不要告訴我,我嚒就說,告訴洪老闆有什麼不好,有事嚒還可以拜託拜託」洪善卿便建議讓周雙玉「點大蠟燭」,「那你去做個媒人吧」。。。。像一對夫妻閑話家常,有種親切溫馨的味道。

周雙玉也是個厲害的,不聲不響貌似柔弱,心計卻非常人。朱淑人毀約叫她下不來台,便要拖著朱淑人吃鴉片酒同死——還以為是又一段《胭脂扣》,誰想周雙玉棋高一籌,這鴉片酒竟是假的。恐嚇的目的達到了,剛烈的名聲出去了,朱淑人拿出一萬洋錢為她贖身為她辦嫁妝,這一段情事便此圓滿解決——周雙玉自己為自己造了梯子,毫發無傷一石二鳥地下了台。
只不知她嫁人到底嫁給誰。茉莉疑心是王蓮生,我卻懷疑王蓮生是否有這么大膽子。周雙玉罵朱淑人」你這只豬玀」時的兇悍怕是不輸給沈小紅,心計卻非沈小紅可比,便是張惠貞也不如周雙玉「有勇有謀」——經朱淑人這一役,知些根底的男人怕是都不會娶她了。洪善卿說「難就是難在嫁人的事」,不知是否便是這個原因?

影片中沒有說明鴉片酒是假的,對周雙玉這個人物對表現便差了好多——情人毀約,感情上受了打擊,想到要和對方同吃鴉片酒赴死頂多算是剛烈,不算什麼稀奇,周雙玉在希望破滅能在那麼短的時間恢復過來,不氣餒不自棄,即時放蟋蟀取梨買燒酒製作假鴉片酒,想出一石二鳥的好計策安排自己以後的方向,這才是非常人所能及也。
影片中許多地方都拍的十分隱晦,沒有好好看過書的怕是看不明白,比如王蓮生發現沈小紅的姦情,門縫里看到一對鞋子,便知她姘了小柳兒——書中是王蓮生見到了小柳兒的臉。黃翠鳳斥責諸金花一怒拍斷了鐲子,黃二姐便道「真是觸霉頭」,電影中黃二姐的台詞沒變,拍斷鐲子的鏡頭卻沒出現,觀者不免不明白為何「觸霉頭」。
也許是與書的風格一脈相承——書中許多地方,若不是張愛玲的注釋是看不明白的,最典型處便是周雙玉的假鴉片酒。只提到周雙玉放掉了蟋蟀,又要買燒酒擦拭衣服污漬,若不是張愛玲說明,誰知道那就代表了假鴉片酒的製作過程?

要看明白侯孝賢的《海上花》,先要看書,要看明白書必得看張愛玲的注釋——復雜是復雜了一點,可是書實在是好書,電影也是好電影。

7. 上海的滑稽戲是怎麼產生的

滑稽戲是上海一帶的漢族戲劇劇種之一,起源於蘇州,現主要流行於上海及其周邊吳語地區。多以上海話作為表現語言,同時大量模仿吳語太湖片方言,偶爾也有對北方話、粵語等其他方言的模仿。表演形式上類似於北方的相聲和小品。

發展簡史

滑稽戲的形成與發展同文明戲、獨腳戲等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

文明戲又稱新劇,中國早期話劇,二十世紀初曾在上海一帶流行。演出時無正式劇本,多採用幕表制,可即興發揮。文明戲中角色有滑稽一行,與小生、悲旦、潑旦、老生合稱為「四庭柱一正梁」。滑稽戲剛從文明戲派生出來之時,其表演藝術及腳色分行一仍文明戲體例,僅是改由大滑稽行的演員領銜,劇中安排較多笑料。後獨腳戲與文明戲合流,形成了一個有說有唱著重於製造笑料的特殊戲劇表演藝術。

獨腳戲,又稱「滑稽」,初為一人單獨演出,後發展為兩人或多人演出,1920年前後形成於上海。獨腳戲的誕生經過,一方面表明它與民間說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滑稽三大家」——王無能、江笑笑、劉春山——都曾直接受到都市民間藝人的影響,街頭賣梨膏糖藝人的「說新聞」、「小熱昏」等民間說唱是這一曲藝形式的藝術源頭,另一方面,獨腳戲又是直接孕育於文明戲之中的,早期的獨腳戲演員大多曾是文明戲演員,獨腳戲所說的段子,有的也是從文明戲的滑稽趣劇摘取改編而來,正如歐陽予倩所說:

「上海獨角戲的藝人像江笑笑、王無能、張冶兒、陸笑(嘯)吾、伊(易)方朔等都是新劇演員,所以滑稽戲在表演方面可以說和新劇的滑稽戲是一脈相承的。」

1930-40年代是獨腳戲發展的鼎盛時期,在上海各大游樂場、電台播音和堂會演出的藝人最多時達到一百多檔。第一代著名的獨腳戲藝人還有鮑樂樂、趙希希、陸奇奇等人,繼起的第二代獨腳戲藝人有朱翔飛、程笑亭、范哈哈、笑咪咪、笑嘻嘻、姚慕雙、周柏春、袁一靈、楊華生、文彬彬等,其中很多人也都是後來滑稽戲的著名演員。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占租界,上海游樂場營業蕭條,堂會生意清淡,電台被敵偽封鎖,獨腳戲藝人謀生困難,於是出現了獨腳戲藝人聯合起來演出的大型滑稽戲和滑稽戲劇團。1942年初,江笑笑發起和組織楊天笑、趙寶山、仲心笑等採用文明戲的體制,發揮滑稽的表演手法,演出了第一個有故事情節和扮演人物的正本大戲《一碗飯》,劇作諷刺囤積居奇的米店老闆,同情衣食無著的下層人民,引起市民廣泛共鳴,頗受歡迎,被認為是由獨腳戲到滑稽戲的第一個劇目。與此同時,江笑笑、鮑樂樂等又組織成立了第一個滑稽戲劇團「笑笑劇團」,最初演出的劇目有《荒乎其唐》、《五顏六色》等,隨後,其他獨腳戲藝人和部分文明戲演員也紛紛組織滑稽戲劇團,此後,曲藝獨腳戲雖依然存在,戲劇滑稽戲卻從此誕生,很多演員也是獨腳戲與滑稽戲一身二任。

閱讀全文

與蘇州話上海話廣東話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迅雷下載美國換妻完整版電影 瀏覽:196
一部美國驅鬼的電影 瀏覽:754
災難片最嚇人的一部電影 瀏覽:331
美國女孩打籃球的一部電影 瀏覽:478
悟空傳電影免費完整版 瀏覽:156
先鋒影音電影下載資源下載 瀏覽:91
電影天堂字幕 瀏覽:253
電影天殘地缺怎麼寫 瀏覽:567
北京電影導演中心有寄存嗎 瀏覽:811
放一部電影好看 瀏覽:271
大丈夫電影國語在線 瀏覽:389
美團電影票後怎麼取票 瀏覽:530
龍四千王之王完整版電影 瀏覽:657
09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有哪些 瀏覽:836
蜘蛛俠所參與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3
韓日最新電影愛情 瀏覽:744
電影票取完弄丟了怎麼辦 瀏覽:484
les有哪些好看的電影 瀏覽:540
電影音樂經典鑒賞 瀏覽:526
幻想電影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