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票房和演員片酬是如何分配的
首先,院線總票房需要扣除5%的專項事業發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稅費,這個是國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線扣除50%-55%,宣發5%-8%,剩下40%左右,往期統計35%左右為片方可分賬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資人)分賬票房比例。
個人票房分紅=總票房×35%左右×投資比例。最後,電影版權在電視台版權收益,網路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以及廣告收益。
(1)電影行業如何分配收益擴展閱讀
票房結算時間在院線下映後三個月內,由中影集團聯合第三方會計事務所進行結算,然後分賬到出品方對公賬戶,再由出品方結算給個人賬戶。
票房外的版權收益也會有合同內具體列出,結算時間是六個月結算一次。演員、導演、製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資里,利潤歸投資方。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導演、演員、製片人也參與投資,那就按投資比例分成。
「演員高片酬也與大量外來資金湧入這一行業有關,很多資金為了讓影視項目獲得群眾關注,不惜高價吸引明星演員加入,同時進行各種惡意炒作。」
曾鈁建議,對惡意抬高片酬及惡性炒作高片酬的出品公司和製片公司進行行政警示,同時建立演員片酬指導制度,大幅超過指導片酬的出品公司和製片公司,需要出具說明文件來闡述高片酬的合理性。
為降低明星演員高片酬的不良社會影響,曾鈁還建議,弘揚正確的價值觀,消除社會不良影響,不宣傳、不炒作明星片酬,不鼓勵媒體出台收入排行榜。通過窗口指導,限制影視劇宣傳中僅以明星作為過度宣傳方式的行為。同時鼓勵明顯多做公益慈善事業,多參與學習,為廣大青少年樹立人生榜樣。
㈡ 電影是怎麼賺錢的啊,利潤是怎麼分配的啊
一個有力的證明是,歐洲電影業也曾在「二戰」空前繁榮,與美國持平,年觀眾量都達到40億人次,而當1960年,美國減少至12億,歐洲還保持著30億。但後來的與現在的歐洲電影業與美國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尤其在最有票房號召力的商業大片出產方面。要了解個中原因,需要分析一部電影的出產過程的重要環節,即製作、融資與發行。 確定劇本與演職員,制定拍攝計劃。如果只是一部自娛自樂的片子,當然只需要自己喜歡,但要讓這部電影符合受眾口味,叫座賣座,就需要製片人有相當的經驗和市場判斷力,還要選定有票房號召力演員或導演,簽訂合同,然後,拿著這份完備的包括合同的計劃去找錢——這些說起來容易,但是,如果不是一個有實力的製片人,那就需要有一副能起死回生的口才,才可能說服一個名導或大牌明星加入。 找錢的途徑,在市場化了的電影產業中有很多種。由於電影實在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因此很少有投資人會單獨投資——除非是國家投資——以便分擔風險,這是從好萊塢到中國國內已經通行的做法。但是,歐洲的做法是,政府會補貼很大一部分資金,補貼最高的比例甚至達到70%-80%,這導致了一部電影的放映收入僅能支付一個很小比例的製作費用,比如在實行國家補貼後的法國,這個比例是30%。這種電影保護政策並不利於電影產業的發展,或者可以大膽地說,任何過分的保護都會帶來產業的裹足不前,並無法自己維持生計;同樣的例子還有台灣的電影業,也因補貼政策持續下坡,最終蕭條,這恐怕不是一個《海角七號》可以挽回的。 要想出產一部能賺錢的電影,必須要靠商業化運作。中國內地的電影產業正在向產業化方向發展,運作方式也越來越商業化,從融資方式就可見一斑。近年來,國家明顯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個人以資助、投資的形式參與攝制電影片,成都傳媒集團在2007年就參與投資了《赤壁》,這種傳媒集團合作投資拍片的案例越來越多。 除了出資人,還有銀行貸款,甚至以植入式廣告拉到贊助也成為一部電影製作的資金來源,在這一點上,中國電影商業大片的商業化比起好萊塢有過之無不及。當然,這裡面也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馮小剛式的商業大片有很強烈的文化地域特性,不需要太多考慮這個地域以外的觀眾口味,而好萊塢商業大片則需要弱化這種東西,造出一個更全球化的口味,這樣的植入式廣告顯然不符合好萊塢的大片們。而還有一種靠預售融資的辦法,除了功夫片,大部分國內的電影都還不大適合採用這種方式。 發行則是接下來最重要的環節,貌似簡單,找到一個發行商,然後聯系院線,談好分成,在中影和上影那裡就更簡單,因為有自己的院線,肥水不流外人田。但如果沒有這種便利,發行商是不會幫你的電影付宣傳的費用的,在現在電影宣傳費用節節攀升的情形下,這塊費用不得不大大計算在內。《十面埋伏》上映前,張偉平花2000多萬在北京工體舉辦了一個盛大的首映式,此片盡管口碑極差,但票房一路飆升,直至2.5億,可見宣傳之功。從廣義的成本概念來說,一部商業大片的成本預算中,至少有20%是宣傳費用。甚至有說法,即使在製作上省錢,也不能讓宣傳寒磣。 所以,貌似票房大熱的影片,實際未必賺錢。中國電影業分配票房利潤的比例基本上是50%給影院,40%給製片方,10%給發行公司,而製作方面要再減去製作費用、宣傳費用、片酬人工,可能一部過億票房的電影也是賠錢的。 但是,一部電影的收入不僅僅只有票房一個來源,「每當出現一個影院的競爭對手,電影的收益便多了一個渠道。諷刺的是,這些渠道的誕生都伴隨著電影業的恐慌。」(周黎明《好萊塢啟示錄》)所以,當電視與錄像帶、VCD、DVD出現後,電影又有了新的生財途徑:電視播映權與Video版權售賣的收入。這些渠道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搶電影的飯碗,但又為電影新辟了財路。自從互聯網興盛起來,網上觀影也成為一個新的看電影方式,也說不定又會是電影的新財路,當然,需要規范。
㈢ 電影的票房都是如何分紅的呢
由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電影投資中來,大家都比較關心電影的票房是如何分紅的?像《戰狼2》的票房是56億,投資者是不是就能分到56億呢?並不是的,具體如何分賬如下:
總票房劃分
中國電影業對於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投資順利!!
㈣ 電影賺了十幾億錢怎麼分呢,演員導演有提成嗎
電影票房,分成如下:電影發展基金5%,營業稅3.3%;院線50-60%;其餘為製作商和發行商。
3、有幾個關鍵點
A投資和實際投資。很多電影號稱幾億投資,都是噱頭,要是真的投資那麼多,真的就虧死了
B新人與老人。對於電影新人來說,可能需要3倍於老導演的投資。
C院線。對於萬達這樣的既做拍片,又有院線的公司來說,可以上下通吃,給自己的電影多放映場次,以獲取利益。
㈤ 電影是怎麼賺錢的啊,利潤是怎麼分配的啊
電影是通過購買電影版權來盈利的,具體就是通過購買一部電影的版權,成為這部電影的投資人,等後期電影上映了再根據票房來計算收益,收益是完全透明化的,然後再加上其它網路版權收益如(愛奇藝、騰訊等)電視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版權收益是按照你所持股的份額給你進行分紅。
以下就是國內電影版權投資的票房分紅細則:
㈥ 電影票房如何計算,收入如何分配
隨著2017年3月正式推出《電影產業促進法》政策出台以及電影票房連年高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別是218億、296億、441億、455億,559億)2018年票房突破600億。源於政策導向和高收益,電影投資已經悄然植入到每一位投資人的決策當中。投資的動力源於收益,電影投資的收益主要來源於電影票房的高低。
那麼電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院線總票房需要扣除5%的專項事業發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稅費,這個是國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線扣除50%—55%,宣發5%—8%,剩下40%左右,往期統計35%左右為片方可分賬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資人)分賬票房比例。
個人票房分紅=總票房*35%左右*投資比例
最後,電影版權在電視台版權收益,網路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以及廣告收益。
票房分紅到賬時間:
票房結算時間一般在院線下映後三個月內,由中影集團聯合第三方會計事務所進行結算,然後分賬到出品方對公賬戶,再由出品方結算給個人賬戶。
票房外的版權收益也會有合同內具體列出,結算時間一般是六個月結算一次。
㈦ 電影出品人怎樣分紅
電影投資的分紅,由中影集團(國家)聯合第三方會計事務所計算分紅(票房數據都是公開透明的,貓眼有實時數據);會計事務所和公證處結算,由出品發行公司將分紅直接打到預留的銀行上。
電影上映,在中國大陸地區院線下映之日起3個月內進行第一次結算,之後開始每 6 個月為一個結算周期進行結算。24 個月後以 12 個月為一次結算周期。
⑥ 周邊產品收益
電影上映後,一般來說,如果很受觀眾歡迎,那麼片中的一些道具物品,甚至角色真人手辦等等,很快會出現在電商平台上,這些都屬於周邊產品。這部分產品的收益,同樣也是電影的收入來源,但這筆收入佔比極小,微乎其微。
除此之外,一些參與電影投資的投資者,還有可能會得到電影製片方提供的一些額外福利,諸如你喜歡的明星簽名照,現場探班,片尾署名權等等。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通常情況下,一個院線電影的多重收益不會在一個項目中全部體現,這要看具體項目的認購合同規定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距離財富自由,我們只差留言區一個機遇!!
㈧ 電影收入的票房是怎麼分配的,演員多少,投資方多少,導演製片人分多少。
隨著2017年3月正式推出《電影產業促進法》政策出台以及電影票房連年高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別是218億、296億、441億、455億,559億)2018年票房突破600億。源於政策導向和高收益,電影投資已經悄然植入到每一位投資人的決策當中。投資的動力源於收益,電影投資的收益主要來源於電影票房的高低。
那麼電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院線總票房需要扣除5%的專項事業發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稅費,這個是國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線扣除50%—55%,宣發5%—8%,剩下40%左右,往期統計35%左右為片方可分賬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資人)分賬票房比例。
個人票房分紅=總票房*35%左右*投資比例
最後,電影版權在電視台版權收益,網路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以及廣告收益。
票房分紅到賬時間:
票房結算時間一般在院線下映後三個月內,由中影集團聯合第三方會計事務所進行結算,然後分賬到出品方對公賬戶,再由出品方結算給個人賬戶。
票房外的版權收益也會有合同內具體列出,結算時間一般是六個月結算一次。
演員、導演、製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資里,利潤歸投資方。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導演、演員、製片人也參與投資,那就按投資比例分成。
㈨ 電影收入的票房是怎麼分配的,演員多少,投資方多少,導演製片人分多少。
作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歷年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不斷創造奇跡,在國際上也更具影響力,國產影片單片票房累計收入超20億、30億、50億的電影也不在少數。
影片票房火爆的背後,當然是投資方大賺特賺。比如說一部成本3000萬的影片,最終票房達到12.69億,這部影片就是當時很受歡迎的《泰囧》,影片背後的投資方有一位90後,於宇昂投《泰囧》400萬,經票片分賬獲得的收益為7000萬;成本為5億的《紅海行動》,四川人投資百分之十,也就是5000萬,最終吸金1.2個億……
選擇想投資的電影→了解項目資料與合同→確定認購金額→打款到出品公司對公賬戶→簽訂合同→等待電影上映→電影上映後等分紅→會計律師所計算好分紅→打款到合同上的銀行卡上。
㈩ 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
可分賬票房如果一部電影的原始票房是108.3元,那麼製片方首先得要從這108.3元中繳納3.3元的特別營業稅和中影數字代理費,並同時扣除5元的電影專項基金。剩下的100元,被稱為可分賬票房。另外,中影數字代理費視票房而收。如果一部電影的票房在6億以上,那麼你那6億以下的部分繼續收取該費用,6億以上的部分則不需要收取。這個比例大概在1-3元。2.製片方到手票房到了這一步,影院院線與製片方的分賬就開始進行。目前比較普遍的分發是43%歸製片方,57%歸影院院線,這也是常年的老規矩。所以,製片方到手票房為43元,電影院到手的票房為57元。11年《金陵十三釵》的製片人張偉平硬是要將這一比例抬高到45%,鬧出了「八大院線聯合抵制」的事情,後邊電影局出面調解,最後定下來《金陵十三釵》票房5億前的部分按45-55(製片方-影院院線)的方法分賬,5億部分後按41-59(同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