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戰片製作成本大概多少
《紫日》投資才500萬元。按常規拍得花1000萬元,大手大腳拍要3000萬元,如果讓美國人拍,那就要花3000萬美元。 馮小寧導演的「摳門」,在圈裡很有名。記者曾問過他:「如果讓你勒緊腰帶省到不能再省,拍一部國產片30萬夠不夠?」馮小寧略作思索後答:「10萬元。」 看了《紫日》,幾乎所有的觀眾都覺得這是一部千萬元級的大片:坦克大戰、草原野火、航母大戰……然而馮小寧只花了500萬。日前,記者有機會聽馮小寧侃他的「省錢經」。 馮小寧說,《紫日》中貫穿全片的那把槍,是他花了100多塊錢自己做的,這樣至少省了3萬塊。 有關部門真有這種蘇制波波沙沖鋒槍。如果攝制組要借用,必須由這個部門派出一名槍械員監管,所有費用由劇組承擔;如果要把槍械帶入其他省份必須經過地方公安部門審批,手續十分繁雜。馮小寧做過預算,光這把沖鋒槍跟著劇組從北京到內蒙再到黑龍江至少得3萬元,他決定自己做。 憑著幾十年愛好製作模型的經驗,馮小寧買齊了材料,花了100多元。然後熬了一個通宵僅憑著一把鉗子「造」出了一把逼真的蘇制沖鋒槍。這把自製的沖鋒槍只能點射,所以馮小寧在北京還是租了一把能連射的真槍。在3天租期里,他讓每一個在劇情中使槍的演員都拍了連射的特寫。此後1個多月,劇組帶著假槍到大興安嶺拍外景,演員在打槍時只拍一個點射的全景。等到後期製作時,馮小寧把特寫和全景剪接在一起,真槍假槍變成了同一把槍,3萬元就這樣省下來了。 《紫日》開頭出現了類似《拯救大兵瑞恩》中諾曼底大戰的宏偉場面:數百輛蘇聯紅軍的坦克與垂死掙扎的日本關東軍展開了驚心動魄的坦克大戰。在影片拍攝過程中,馮小寧其實只用了8輛坦克,而且清一色是除了能開動別的什麼也不行的破坦克。 馮小寧說,如果像好萊塢那樣拍,一個1秒種的鏡頭,可能就能花掉兩三部《紫日》的總投資。幫劇組省錢的人是那些不露臉的坦克駕駛員,用任何語言來形容他們的艱苦都不過分。 拍坦克大戰是在內蒙古的荒地上,那時氣溫高達40℃,坦克內溫度至少60℃,人站在外邊時間一長腳下都會有一灘汗水,進入坦克不暈倒的最長時間紀錄是10分鍾。8個坦克手全都暈倒過,有2個暈倒過兩次。 馮小寧說,如果選擇涼爽的草原拍這些鏡頭,坦克的運輸費將高得驚人。為了省錢,只能苦了大家了。 馮小寧和男主角富大龍已是第二次合作,第一次是在《戰爭子午線》中,那時富大龍還是個孩子。提起富大龍的刻苦精神,馮小寧贊不絕口。 「大龍在現場,只要有空永遠在幫劇組工作人員的忙,拍坦克大戰的時候挖戰壕,我們請來了8個民工,加上我和大龍一共是10個人。天太熱,半途跑了5個民工,剩下5個人,挖完戰壕,兩手都是泡。」 「大龍不是那種只知勤懇的人,他有一個習慣,每天要寫一遍小楷,字寫得很好。他的床頭總有一本《詩經》放著,這樣的演員,我覺得出人頭地是早晚的事。」 聊完了他的「省錢經」,馮小寧不無感慨地說:「其實哪個導演不想舒舒服服地花錢?可是中國目前的影市這么差,大家只能勒緊褲帶。我們現在拚命省錢是希望投資人拍電影投有所報,市場慢慢好起來,有一天我們能花大錢拍大片———我相信, -
『貳』 抗日片怎麼拍的
這和現在抗戰劇的定位有關系。
現在熱播的所謂「抗戰劇」,大多是香港老闆針對大陸中老年觀眾拍攝的娛樂性電視劇,大概就相當於美國的外星人片,這種電影能指望他有多嚴謹?你沒看美國拍的超級戰艦,也是把外星人拍成了腦殘。還有美國的主旋律劇《愛國者》,裡面也是把美國民兵吹得神乎其神,完全無視人家法國的援助,但是這個電影在美國一樣大火。
中國大陸拍攝的抗戰劇一般水平還可以,像前幾年的《太行山上》水平就很高,考據也相對嚴謹。還有經典的地雷戰地道戰,雖然裡面對日本兵的形象有醜化,但是影片本身的專業水平可以說無懈可擊,因為這些電影本身就是游擊戰的教學片
『叄』 大家認為拍攝最真實,口碑最好的抗戰劇是哪一部
我認為拍攝最真實,口碑最好的抗戰劇要算《我的團長我的團》了。大家都知道該劇上映是非常成功的,雖然該劇有43集之多,但是觀眾們一直被劇情吸引,沒感覺《我的團長我的團》有一點臃腫。
其實不是張譯自己這樣做,幾乎每個演員都能如此的到位。大家可以通過劇組人員的描述蒼蠅都知道他們做的多麼逼真,就是因為這些演員的身上太臟,都把蒼蠅引來了,你說他們身上有多味吧。不知道大家看了《我的團長我的團》還有什麼要說的,我們一塊探討探討。
『肆』 中國抗日戰爭電影大全
《血戰台兒庄》
中國大陸首部正面描寫國民黨抗戰的戰爭巨片,製作非常精良,公正客觀,在海外的影響力很大。影片高度還原了當時的軍服和武器,其嚴謹的程度是國內其他抗戰片遠遠不能及的(即使官方政策片《大決戰》也免不了有搞錯軍服和武器之處)。
《鐵血昆侖關》
是《血戰台兒庄》的姐妹篇,感覺遠不如《血戰》。本片曾在西班牙電影節上獲獎,並被破例連映兩場。
《梅花》
台灣四大抗戰片之一。講述八年抗戰期間百姓們的生活,帶有些詩情畫意,更難得的地方在於片子中對愛國人士的刻畫有著更深的層次,就連敗家子也有愛國的一面,可惜的是本片的日軍沒有使用日語,稍顯遺憾。ps:主題曲很經典。
《英烈千秋》
台灣四大抗戰片之一。張自忠的個人傳記,拍得有些意識形態,片尾處還對共產黨進行了貶低。
《八百壯士》
台灣四大抗戰片之一。林青霞的成名作,片中她扮演的是楊惠敏(林青霞和她本人見過面)。影片中搞錯了一些武器裝備,引起了抗戰老兵的不滿。
《七七事變》
雖然意識形態很濃,日軍也說著一口漢語,但片子拍得還比較嚴謹,主要人物包括在盧溝橋上第一個以身殉國的排長,都有確切可查的事跡,現在中國的片子很少拍得如此認真了。
《大捷》
很多人認為《集結號》是第一部表現士兵怯懦一面的國產影片,但其實早在90年代的《大捷》就已經突出了這一點。雖然是個好題材,但其實影片的拍攝水平很一般。
《三毛從軍記》
《三毛流浪記》的抗戰版,上世紀的經典搞笑巨作,片子對國民黨進行了醜化。
《天若有情ⅲ烽火佳人
》
天若有情系列的第三部,劉德華主演。
『伍』 抗日戰爭片一般在哪裡拍攝
一般在橫店影視城拍攝,據說橫店每年打死的鬼子和日本全國人口差不多。
橫店影視城,是集影視旅遊、度假、休閑、觀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旅遊區,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歷史場景而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區。1996年,為配合著名導演謝晉拍攝歷史巨片《鴉片戰爭》而建,並對社會正式開放。地理位於中國浙江省金華東陽市橫店鎮,處於江、浙、滬、閩、贛四小時交通旅遊經濟圈內。自1996年以來,橫店集團累計投入30個億資金興建廣州街、香港街、明清宮苑、秦王宮、清明上河圖、華夏文化園、明清民居博覽城、夢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禪寺等13個跨越幾千年歷史時空,匯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視拍攝基地和兩座超大型的現代化攝影棚。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被美國《好萊塢》雜志稱為"中國好萊塢"。
『陸』 怎麼評價《地道戰》這部老電影
《地道戰》是一部很經典抗戰老電影,很值得一看,電影拍得相當精彩。
把《平原游擊隊》、《地雷戰》和《地道戰》一並重溫了一遍,忽然就理解了《地道戰》最後的那句話「人民戰爭勝利萬歲」。當時的人們,人人親身經歷過那艱難的歲月,所以演員的表演朴實自然卻隱含著無限的張力,這不是現在的年輕演員能達到的。
沒有經歷過那樣的時期,沒有那樣沉甸甸的感觸,單純的表演,無法表達那樣深刻的內心體驗。而從藝術表現來說,這些黑白電影,拍攝手法到現在看來也是精良考究的,還有配樂,民樂、戲曲、大合唱,在在表現著飽滿的中國民間特色,這又與30年代的黑白電影不同。
(6)抗日戰爭電影是如何拍擴展閱讀:
《地道戰》主要角色介紹
1、高傳寶
高家莊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原型叫劉傻子,是個農民,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很魯、很愣。高傳寶在趙區長的教育下頓時醒悟。
帶領游擊隊員們利用黑夜的掩護悄悄了將地窖改造成地道,形成了既可以藏身又可以打擊敵人的地下長城。高傳寶率領隊員們對黑風口展開了麻雀戰、破襲戰、爆竹戰等戰術,大敗敵軍走向勝利。
2、高老忠
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與民兵隊長高傳寶領導村民,及時應變,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幾家相通的多口地道。某夜,黑風口據點的日軍偷襲高家莊,高老忠為掩護村民疏散逃離。
不顧個人安危,孤身跑到村裡的大槐樹下為村民敲鍾報警,不幸被日軍發現,山田開槍打傷了高老忠,高老忠掙扎站起來後繼續敲鍾,最後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3、趙平原
黑風口據點的日軍偷襲高家莊,高老忠為敲鍾報警獻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壞,幸虧區長趙平原帶領游擊隊和民兵及時趕到,群眾始免於難。
4、山田
日本陸軍隊長,多次率隊對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盪」對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盪」,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最終在西風口據點被高家莊的民兵生擒。
5、湯丙會
華北治安軍司令,人稱湯司令,電影中的重要反派,經常帶領皇協軍跟隨山田的日軍四處掃盪革命根據地,最後一次掃盪高家莊時,被高家莊的民兵在西風口據點擊斃。
『柒』 抗戰紀錄片是怎麼拍攝的
中國本身基本沒有拍過,現在你看到的都是用當時拍攝的一些視頻剪輯的,美國人當時在中國拍了不少,比如LIFE雜志就派出了不少記者跟拍戰爭的,另外,日本也有隨軍記者跟隨拍攝,其它國家的比如英國的泰晤士報等都在華駐有攝影記者
『捌』 為什麼很多經典的電影都是在保定拍攝的
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大家都很驚訝,那就是為什麼,有很多經典的電影,他都是在保定拍攝的,大家知道為什麼么?其實,很簡單,因為保定本身就是一個英雄的紅色城市,在這里曾經發生過很多經典的戰役,所以,被很多人,以這里的原型來進行翻拍,並將他們給展現出來。這樣,不僅讓大家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保定這座城市,同時,也能讓大家更加了解保定這里所發生的紅色經典。是啊,沒有以前的那些經典,就沒有現如今的我們,所以對於我們來說,這份文明是難得可貴的。當然,通過以電影的方式翻拍出來,其實也是非常不錯的,因為他也具備很多的作用,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他也是有著一定重要意義的,希望大家在觀看的時候能夠抱著認真的態度,去領悟。
『玖』 抗戰時期中國電影的格局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電影
(1937~1945)
在國民黨統治區,1938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領導工作,直接地推動了抗戰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製片廠在政治部三廳領導下,由陽翰笙擔任編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迅速投入抗戰電影的攝制及其他工作。先後在武漢、重慶拍攝了《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勝利進行曲》、《青年中國》、《塞上風雲》、《還我故鄉》、《警魂歌》等表現軍民英勇抗戰的影片,以及《民族萬歲》等新聞紀錄片。國民黨直接領導的中央電影攝影場和 1935年成立於太原的西北影業公司也拍攝了宣傳抗日的故事片和新聞紀錄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為止,成立了南洋、大觀等50多家拍攝粵語片的電影公司。隨著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愛國電影工作者拍攝了抗戰題材的影片。
從1937年11月中國軍隊撤離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軍隊進入上海租界為止,上海被稱為「孤島」時期。這一時期,1938年有新華、藝華、國華等私營電影公司拍攝影片。隨著新華攝制的影片《木蘭從軍》上映後的賣座,形成了古裝片拍攝浪潮。1941年,時裝片取代古裝片,新華、藝華、國華、金星等10幾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時裝片有60部。萬籟鳴、萬古蟾(見萬氏兄弟)繪制完成的動畫片《鐵扇公主》是中國第一部較長的動畫片。
在日本佔領區,日本帝國主義1937年8月21日在長春成立「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簡稱「滿映」)。後在北平(今北京)成立華北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1939年於上海成立中華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偽將新華等幾家影片公司合並,成立中華聯合製片有限公司(簡稱中聯)。1943年5月 12日將以上電影機構合並 ,成立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影)。中聯和華影在4年中拍攝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揚所謂「中日親善」、「共存共榮」的《春江遺恨》等影片,為迷惑中國觀眾,也拍攝了不少以戀愛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據地,1938年,在八路軍總政治部領導下,由延安電影團袁牧之擔任編導,吳印咸、徐肖冰、吳本立擔任攝影 ,用僅有的兩部攝影機拍攝長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2年又完成長紀錄片《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以及一些反映當時延安重大社會政治生活的新聞片。還建立一個放映隊,在陝甘寧邊區、晉綏邊區前線一帶放映電影。新四軍淮北根據地於1942年購得16毫米攝影機 ,拍攝了有關新四軍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長紀錄片《新四軍的部隊生活》。
『拾』 抗戰時期的那些紀錄片,是當時拍的嗎
解放前的記錄片大部分是真實拍攝的,後期製作也有.很多都是外國記者戰地拍攝的,抗戰前期日本還沒跟西方宣戰,大量歐美記者拍攝了記錄片.再加上以記者這個職業來講,解放前的記者職業素養不是建國後的記者可以比的.當時的記者受國家控制較少,很多人都直接上戰地拍攝.不象建國後說的記錄片其實都後期找演員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