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市美術電影製片廠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
上海市美術電影製片廠是國有企業。
不是股份有限公司。
㈡ 大家幫我!從前中央六台播放過的一部木偶動畫片!
《英雄出少年》是木偶公案劇,主角是包敏。
㈢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2000年至今(2009年)出品的動畫作品
2000 寶蓮燈(1-7) 動畫 154'
2000 封神榜傳奇(1-100) 動畫 1100'
2000 可可的魔傘 人與動畫 89'9"
2000 應該靠自己(1-26) 動畫 125'52"
2001 哎喲媽媽 動畫 21'
2001 雛鷹在行動(1-19) 動畫 209'
2001 風塵小游俠(1-26) 動畫 572'
2001 怪城(1-26) 動畫 286'
2001 紅孩兒傳奇(1-26) 動畫 572'
2001 家有開心果(1-13) 動畫 286'
2001 牛牛和西西(1-13) 動畫 143'
2001 氣球上的五星期 木偶 80'21"
2001 三十六計奇遇記(1-13) 動畫 286'
2001 我為歌狂(1-52) 動漫畫 1144'
2001 小草帽(1-26) 動畫 286'
2001 小和尚(1-52) 動畫 572'
2001 猩猩探長(1-13) 動畫 143'
2001 鴨子偵探(1-26) 動畫 624'
2001 鍾點父子(1-26) 動畫 286'
2002 白玉堂(1-52) 布袋木偶 1144'
2002 財寶小狐狸(1-13) 動畫 143'
2002 飛龍天降(1-13) 動畫 286'
2002 魔鬼晶元(1-26) 剪紙 572'
2002 土紅色的駱駝(1-26) 動畫 312'
2002 西遊漫記(1-18) 動畫 396'
2002 聖劍 動畫 20'
2002 誰的丈夫離得最遠 動畫 4'
2002 回想 動畫 2'
2002 小樂子 動畫 8'
2003 白鴿島(1-52) 動畫 1144'
2003 超級球迷(1-26) 動畫 208'
2003 大英雄狄青(1-52) 動畫 1144'
2003 沒頭腦和不高興(1-26) 動畫 572'
2003 水滸英雄秀(1-13) 動畫 143'
2003 隋唐英雄傳(1-52) 動畫 1144'
2004 大耳朵圖圖(1-26) 動畫 312'
2004 天才發明家(1-52) 動畫 624'
2004 中華美德(1-100) 動畫 1100'
2004 淘氣的小夥伴(1-52) 動畫 624'
2004 魔力畫板(1-13) 動畫 286'
2004 小鼠一家親(1-39) 動畫 858'
2004 梁山伯與祝英台 動畫 91'
2004 二十六個秘密(1-26) 動畫 572'
2004 BRAVO東東(1-52) 動畫 1144'
2005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 木偶 85'
2006 西嶽奇童 木偶 90'
2007 勇士 動畫 90'
2007 甜與酸 動畫 16'
2007 百變寶貝(1-26) 動畫 286'
2007 禮儀大學堂(1-62) 動畫 372'
2007 大耳朵圖圖(27-52) 動畫 312'
2008 葫蘆兄弟 動畫 85'
2008 運尼小子(1-26) 動畫 286'
2008 奧運奇聞(1-40) 動畫 200'
2008 豬豬吉利小財神(1-52) 動畫 572'
2009 馬蘭花 動畫 85'
外灘520 2006 ?
㈣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在以前的時候算作是中國的迪士尼,但是怎麼現在淪落成這樣 是不進取被社會淘汰嗎
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建立,使中國有了第一家獨立攝制美術片的專業工廠。一大批藝術家和文學家加入到這一行業中。從此中國動畫片進入第一個繁榮時期。在毛澤東關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和 「探民族風格之路」口號的感召下,藝術家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藝術家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當中汲取營養,力求表現出中國獨有的風格特徵,這使中國動畫片生產進入繁榮昌盛的發展時期。動畫產量上升,在藝術上和技術質量上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於是不少影片在國際電影節獲獎,形成了被世界公認的中國動畫學派。
此後,中國動畫的種類也在增多。1958年第一部中國風格的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的試製成功,1960年第一部折紙片《聰明的鴨子》的製作完成,以及1961年,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的誕生,都為中國乃至世界動畫影壇增添了最能代表華夏風范的新片種。其中《小蝌蚪找媽媽》將齊白石的水墨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本來只是一組墨點的小蝌蚪,現在卻在它們富有節奏的運動變化之中,游出了中國山水畫的韻味。
1961年享譽世界的經典大片《大鬧天宮》(上集:1961,下集:1964)誕生。1963年,又拍出水墨動畫片《牧笛》,用水墨表現人物、家畜和山水,擴大了水墨動畫片的表現領域。這兩部動畫享譽世界,並將中國動畫推向一個頂峰。
《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孔雀公主》、《豬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等作品,雖然沒有美國、蘇聯的動畫片質量高,但是它們發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和自己的特點。
其中的《大鬧天宮》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它轟動了歐美各國,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創下了中國美術片輸出的最高紀錄。幾乎成為外國人心目中中國動畫片的代名詞。雖然當時條件簡陋,但是它無論是形象、背景、動作還是情節,都堪稱一流。其中加入了不少京劇元素,如臉譜等。動作更是典型的京劇程式。整個《大鬧天宮》簡直是一個國粹大作。
1957年~1965年是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作為國內唯一的動畫製片廠,共攝制了105部影片,其中動畫片40部,木偶片37部,剪紙片16部,折紙片3部,木偶紀錄片等9部,從業人員也達到380多人,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動畫原創人才。
1966~1976 年,我國進入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全國的動畫片生產廠家都不間斷地「停產鬧革命」,使得中國動畫發展滯後。1972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率先恢復生產,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共攝制動畫片17部。這一時期的動畫片都以描寫建國前的革命戰爭,描寫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路線斗爭和思想斗爭,歌頌工農兵為內容,如1973年的《小號手》、《小八路》和《東海小哨兵》)等;而在表現手法上,遵循寫實主義,如1976年攝制的水墨剪紙片《長在屋裡的竹筍》,將中國的水墨畫與民間剪紙巧妙結合,為世界動畫片的百花園地又增添了一棵新苗。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計劃經濟給中國的動畫創作帶來了規模和較好的工作條件的同時,也毫不猶豫地清洗了動畫家腦海中日益培養起來的市場概念。經營者不但不可能利用規模優勢走上整體開發的路子,更不可能考慮如何從產品結構上經營動畫業。動畫作品不再是一種商品,而是一種政治需要。觀眾不再是上帝,而是他們所要教育的對象。服從領導意圖教育觀眾,成為中國古老傳統??文藝教化作用在中國動畫身上的自然延續。
十年文革也幾乎使中國動畫遭受毀滅性的打擊。雖然一批有才華的中國動畫家還是製作出具有國際頂尖水平的動畫短片,並在國際上屢屢獲獎,但在光芒的背後,中國動畫並沒有被引導向正軌,反而使這些藝術家認為獲獎才是第一要義,至於有沒有觀眾並無大關系。
中國動畫的第二顛峰時期(1978~1989):
從1978年底開始,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動畫工作者的創作熱情再次高漲起來。這一時期,是20世紀中國動畫片最繁榮的年代。
這10年間,涌現出多家新的動畫片生產部門,改變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一枝獨秀的局面。
全國共生產電影動畫片219部,產生了批代表中國動畫片最高水平的優秀影片,如1979年的《哪吒鬧海》、1983年的《天書奇譚》、1982年的《鹿鈴》、1988年的《山水情》、1978年的《狐狸打獵人》、1980年的《我的朋友小海豚》和《雪孩子》、1981年《猴子撈月》和《南郭先生》、1983年的《鷸蚌相爭》和《蝴蝶泉》、1983年的《火童》、1948~1985年的《金猴降妖》、1985年的《草人》、《夾子救鹿》和《女媧補天》、1988年的《魚盤》和《不射之射》等。
隨著電視機的普及,系列動畫短片很適應電視的要求,於是首次生產電視動畫片和動畫系列片,其中不乏一批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優秀的作品,如1981~1988年《阿凡提的故事》、1984~1087年的《黑貓警長》、1987年的《葫蘆兄弟》和《邋遢大王歷險記》等;
動畫題材更為廣闊,出現多部內容深刻、諷喻尖銳、針砭時弊的藝術動畫片,如1080年的《三個和尚》、1986年的《超級肥皂》和《新裝的門鈴》、1989年的《牛冤》等。這對糾正「動畫片即兒童片」的偏見,擴大動畫片的受眾群體,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中國動畫片的社會影響和國際聲譽也大幅度躍升,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其中《哪吒鬧海》可謂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影片從《封神榜》中取材,除去了含有迷信部分的糟粕,著重描寫哪吒和龍王的矛盾,塑造了哪吒這一為民除害、勇於自我犧牲的英雄形象。此時的拍攝技術比《大鬧天宮》時已經進步不少,而且一脈相傳的民族傳統風格和特點也沒有減少。例如其中的一百多個海浪的鏡頭,都是採用中國國畫中海浪的畫法,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中國的海。
中國動畫的新生時期(1990~現在):
20世紀90年是中國動畫業陸續擴大規模的時期。與國外動畫片生產廠家的經驗交流,數字生產手段的大量介入,各種體制的製作單位的多元發展,一專多能動畫人才的不斷成長等等,使得中國動畫片的生產在數量和質量上出現了飛躍。尤其是從1995年起,中國電影放映公司對動畫片不再實行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政策,將動畫業推向市場,改變了動畫片生產狀態和經營方式,逐步確立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觀念。這些無疑給傳統動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推動了動畫業。
同時中國動畫開始轉向大型動畫連續片系列片,轉入電視動畫片大型化、連續化、系列化的國際潮流。這一時期的動畫作品除如1999年的《寶蓮燈》等幾部動畫長片以及1992年的《十二隻蚊子和五個人》等的一些動畫短片外,多數為動畫連續片,如1989~1992年的《舒克和貝塔》 、1993~1994年的《藍皮鼠與大臉貓》、1995年的《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1998年的《海爾兄弟》等。
在製作上,電腦技術在動畫中得到普及和發展,二維和三維電腦動畫發展尤為迅猛。中國動畫開始形成了從策劃、創作、傳播到系列產品開發的「大動畫體系」新概念。
進入21世紀後,中國的動畫公司、動畫製作企業和動畫片產量持續增長。藝術性動畫電影短片有抬頭之勢。電腦動畫和網路媒體動畫飛速發展。如《藍貓淘氣3000問》全部通過電腦完成製作,網路之中Flash動畫等,更是被青年人所喜愛。而這一時期的動畫依舊是以動畫系列片為主,如《小虎還鄉》、《哪吒傳奇》、《小將狄青》、《我為歌狂》等。
與此同時,設有動畫專業的大專院校逐漸增多。動畫的節目與頻道也在提升,並受到政府重視和扶持。中國杭州還於2005年開始舉辦首屆中國國際動漫節動漫。
但是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中國動畫業的問題同樣突出。這一時期可以與《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動畫相提並論的經典之作明顯減少。大多動畫的人設粗糙,劇情平淡。而且由於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中國當代的高水平動畫人才出現斷層。而新一代動畫人雖然很多,但也缺少真正的成功人士。又由於私人投資製作動畫回收慢,收益小,至使國內依然是國家製作的動畫居多。
再加上製作精良、妙趣橫生外國動畫片的沖擊,使得中國動畫在國際市場上黯然失色。國內很多動畫人從事動畫加工產業,所以中國動畫製作的原動力中的一支生力軍流失。
可見,在這個中國動畫的新生時期,中國動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中國的動漫也是有其影響力的,例如:中國動畫的萌芽時期(1922~1947):讓我們聚焦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那個正飽受列強瓜分的中國。那時的中國無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受著外國的沖擊。而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也正在讓國人睜眼看世界。於是,就在這時,動畫開始跳入中國人的眼睛中。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大力水手》等一批美國動畫登陸中國。這些會動的畫面,讓中國人眼前一亮,尤其是一家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和萬滌寰。在受到美國動畫的影響後,萬氏兄弟抱著創作中國自己的動畫的信念,為中國動畫立下了第一座里程碑。
1922年,萬氏兄弟藉助一台由破舊照相機改裝的逐格攝影機,經過艱苦的探索與研製,攝制了中國第一部廣告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隨後又攝制《益利汽水》、《味精》等動畫廣告片。雖然是動畫廣告,但是這給第一次攝制動畫的萬氏兄弟積累了大量經驗。隨後,1924年中華影片公司攝制了動畫片《狗請客》,上海煙草公司攝制了動畫片《過年》。雖然這兩部影片是中國最早的動畫片,但它們都沒有產生影響,直到萬氏兄弟於1926年繪制出第一部動畫短片《大鬧畫室》。1935年,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也誕生在萬氏兄弟的手下。
但是這些並不是萬氏兄弟的事業頂峰,於是1942年9月,萬氏兄弟在上海新華聯合影業公司攝制完成動畫長片《鐵扇公主》橫空出世。《鐵扇公主》可謂是讓中國動畫第一次走出中國,成為當時繼美國迪士尼的《白雪公主》之後世界上第二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取材於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的故事「三借芭蕉扇」,在中國,乃至在東南亞及日本都受到熱烈歡迎。值得一提的是《鐵扇公主》與日本動畫鼻祖手冢治蟲的故事。當時的手冢治蟲非常熱愛動畫,但是美國動畫的強勢以及自己國家動畫事業的空缺,使的手冢治蟲一度放棄了自己的夢想。但是當他看到《鐵扇公主》的時候,《鐵扇公主》彷彿是一針強心劑一樣,堅定了手冢治蟲的動畫夢想。於是《鐵臂阿童木》之父手冢治蟲誕生了。手冢治蟲曾表示萬氏兄弟稱得上是自己的啟蒙老師,可見《鐵扇公主》在當時的影響力是如此之大。
(不過可惜的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萬氏兄弟被迫中斷了動畫創作,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萌芽時期也隨之結束。
而且當時中國社會動盪,交通不便,動畫只有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才能見到。中國當時的動畫人也大多是因為個人愛好而走上這條路。這樣的社會條件就註定中國動畫早期不會出現像迪斯尼那樣的動畫企業。所以雖然萬氏動畫在當時可謂強中之手,但是中國動畫的整個行業沒有發展,動畫質量在這些年中也沒有明顯提高。)
由此可見: 日本動畫和漫畫產業現在能夠如此如日中天,中國對它的影響功不可沒!而日本動畫從手冢治蟲開始,日本動漫就進入輝煌時期,一直輝煌到現在啊。
由此我們要相信中國式有好的動畫作品的,中國動畫力量的也在逐漸壯大。當我們回顧:從中國動畫的開始到現在的今天一路,我們就有理由相信中國動畫,因為中國動畫的根早在80年前就深深地扎在這孕育中華民族的華夏大地之上。中國動畫如其人民一樣,是打不垮,壓不倒的。只要有我們這樣熱愛動畫的人在,只要有志立於中國動畫的人在,中國動畫一定可以再次迎來它的輝煌期!
㈤ 為什麼國內沒有霹靂、金光布袋戲這種超牛的動漫
首先,請允許我簡單介紹下文章題目中的關鍵詞,「霹靂、金光布袋戲」。(當然,道友們肯定知道這個東西啦,如果我介紹的不夠准確可以給我留言,勿噴哈)。「布袋戲」,說簡單點,其實就相當於「木偶戲」,是由人操縱著木偶,演繹一段故事,然後加上配音、電腦特效,拍成的電視劇,說它是電視劇可能不恰當,應該說是動漫吧。而「霹靂」與「金光」則是台灣的布袋戲的兩個公司,兩個品牌。
經過我這么簡單介紹,可能有些人會說,不就是小時候的木偶劇嗎,有什麼可看的。在此我想更正一下,目前台灣的布袋戲(尤其是霹靂、金光)的發展水平已經不是我們童年時期的那種小兒科的木偶劇了,現在的布袋戲,融合了超炫的電腦特效(絕非五毛錢特效),精美華麗的人物造型,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詩詞歌賦,陰陽五行,儒釋道,本人認為這是布袋戲的核心之一),跌宕起伏的劇情(內容涵蓋武俠,江湖,玄幻,兒女情長,文斗,武鬥,智斗等等),還有最重要的,每周更新一到兩集,每集一個小時以上。當我剛開始接觸這種動漫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看得爽,過癮。
好了,回到文章的問題中來,為什麼咱們國內沒有霹靂、金光布袋戲這種超牛的動漫?我是在2013年開始看的,一直看到現在,目前為止還在更新。自從看布袋戲以來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么優秀的動漫,為什麼我們這兒沒有?下面我來說一下我自己的想法吧。
首先,我想應該是木偶戲的發展問題。木偶戲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地區,但是為什麼傳到台灣之後,在台灣逐漸發展成了現在的動漫,而在我們這兒卻幾乎沒有發展,甚至逐漸被人們遺忘?這個問題我暫時還沒有能力回答,抱歉哈。雖然這不是我要寫的重點,但應該也算是一個原因。
其次,技術問題。我之前在想,就算我們不喜歡木偶,那我們能不能直接將木偶替換成動畫片,然後拍出真正屬於我們的國產動漫或者3D動漫,就像《秦時明月》似的?我想,在近幾年內可能很難做到。剛剛提到《秦時明月》,說實話,在我接觸霹靂、金光布袋戲之前,我本以為《秦時明月》是最好的國產動漫了,但是看過布袋戲之後,我的觀點變了。我們的國產動漫,包括《秦時明月》、《不良人》、《超神學院》等等一批優秀的3D動漫,存在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時間太短,一集撐死了20分鍾,根本看不過癮,想表達的東西沒有時間表達。而一集布袋戲60多分鍾,之所以時間可以這么長,主要是因為直接拿攝像機拍攝木偶表演就行,然後後期再加上一些電腦特效,而動畫片是一幀一幀的做的,雖然現在有動作捕捉技術,但是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製作出60多分鍾的動畫片的。
第三,編劇等製作人員的問題。這也是我最不甘心的問題。霹靂、金光布袋戲將中國古代文化很巧妙地融合了進來,比如說,每個重要角色都有詩號。霹靂裡面素還真的詩號:「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物半邊天。」,倦收天的詩號:「江天一色無纖塵,魚龍潛躍觀道身。天人焉有兩般義,道不虛行只在人。」,金光裡面,鐵驌求衣的霸氣詩號:「十冷寒風嘯九方,披戎衣,八月吹霜;萬里血足踏千浪,殺意起,百城盡殤。」(我最喜歡的詩號之一)。再比如說,計謀,兵法。尤其是金光布袋戲,裡面智者與智者之間計謀的較量,局中局,計中計,環環相扣。要說詩詞歌賦,陰陽五行,儒釋道,這些東西的根都在我們這邊,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這些傳統文化了,但是為什麼我們沒有把這些經典文化融入到電影、電視劇、動漫裡面呢,為什麼台灣能夠做到這些呢?我不是在吐槽,我只是不明白。縱觀我們目前的古裝動漫,基本上是靠炫目的動畫效果吸引人,如果出去動畫效果,還能剩下什麼呢。迪士尼動畫裡麵包含了很多的價值觀世界觀,而我們能不能把我們的文化放進動漫里呢。之前期待已久的《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我的天哪。。。。。,不在此評價了。
第四,我們對動漫的觀念。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原因,但是還是想寫出來,畢竟這是我的一些看法。雖然我們的國產動漫目前形勢不錯,但是我感覺大部分人仍然以為動漫只能是給小孩子看的。就拿我的例子來說吧,我平時除了看布袋戲外,我也看國產動漫。但是每次我看的時候,我身邊的朋友大都以異樣的眼光在看我,看得出來,他們在想,這么大了居然看動畫片。美國、日本的動漫是老少皆宜,受眾群體較廣,但是咱們國內大部分的動漫仍然是小兒科的。我想,這個觀念如果一直轉變不過來的話,咱們的國產動漫應該還得走很長的一段路。
就先寫到這吧,這是我第一次在上寫東西,也幾乎是我第一次在網上寫東西。邏輯上可能有些混亂,內容上可能存在一些錯誤,想法上也可能還不成熟,希望讀者們,道友們能夠見諒。如有其他想法或者意見,十分歡迎與在下交流。(順便說一下,我其實很想用霹靂裡面的「山龍隱秀」作為我的昵稱的,本人超級喜歡這個角色,但是「雨潤竹」對我來說意義更重大,哈哈。)
㈥ 為什麼 霹靂布袋戲 公司電視木偶 任雲蹤要9800元這么貴想擁有之。
→_→有一萬多的呢。。。。貴是自然。。。你知道一個偶頭要花雕刻師多少時間和精力。。。況且。做偶頭的木也要雕刻師父慢慢挑選的。。。還有偶衣和偶衣的飾品。以及頭飾。。如果有和劇里一樣眼睛會眨也得做這些機關。。。總之只要有愛。。你就會覺得值。。
㈦ 有沒有朋友喜歡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推出的木偶動畫《神筆》
我喜歡!我一直以為這個動畫片叫神筆馬良呢。這個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55年製作的的木偶人動畫片,當時獲得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這是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美術片。這是上美創作的一部表現勞動人民「懲惡揚善」意願的神話木偶片 。我就記得當時馬良開始畫金山的時候,我都驚呆了!!!!!。滿意我的回答嗎?如果滿意請採納下
㈧ 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木偶片
1947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了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
1951年8月,上海電影製片廠成立彩色電影木偶片試驗小組,經過2年多反復試驗,於1953年10月試製成功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
中國第一部偵探片《紅粉骷髏》,由上海新亞影片公司於一九二二年攝制
1935年,電通公司推出了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故事片《都市風光》。
㈨ 木偶動畫片是怎麼製做出來的
木偶動畫片在借鑒傳統木偶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木偶角色形象表現故事情節的美術影片。影片所用木偶的各個活動部分裝有關節。攝制時,首先按照劇情設計出木偶的連貫動作,再將每個動作分解為若干循序漸進的不同姿態,在拍攝現場由人操縱,依次扳動關節,採用逐格攝影的方法拍攝。對可以連續操縱動作的布袋木偶、杖頭木偶和提線木偶,則可用連續攝影的方法拍攝。木偶片是美術電影的一個片種,它是在借鑒木偶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富於立體感。影片中木偶一般採用木料、石膏、橡膠、塑料、海綿、鋼鐵和銀絲關節器製成,以腳釘定位。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用瓷質、金屬材料製成的木偶。拍攝時將一個動作依次分解成若干環節,用逐格拍攝的方法拍攝下來,通過連續放映而還原為活動的形象。
1939年由萬超塵編劇的中國第一部木偶片《上前線》在中國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功。1947年11月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在東北電影製片廠誕生。1951年8月,上海電影製片廠成立彩色電影木偶片試驗小組,經過2年多反復試驗,於1953年10月試製成功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從1953年至199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1950~1956)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57~1995)共攝制木偶片136部。上海電視台攝制木偶片1部。進入21世紀依然有比較優秀的木偶動畫,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僵屍新娘》 ,《小雞快跑》,《酷狗寶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