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龍文字的畫面感是如何實現的
古龍之風,重在環境構造,著重寫場景布置,細節選擇,需要經心搭配,精挑細選,似做菜,色香味,面相,這是文字的氣氛與情緒。
用詞上,名詞動詞化、擬人化,如孤松抱石,畫面躍然紙上。多用白描,少著色彩,切忌富艷辭工,「聞君有白玉美人.......」此句盛傳,皆因白描,到口即消。重復,斷句,是古龍常用的手法。如:風,大風。短句分割,極易控制閱讀節奏,但不可多用,惹人厭煩。沒學到家的,別用,影響整體閱讀快感。古龍成精,篇幅開頭或鋪陳一二重疊短句,下文絕不再多用。
② 你覺得哪個小說寫的具有電影里的畫面感
《那年冬天什剎海沒有結冰》短篇完結
1999年到2019年,二十年的時間可以發生很多事。 有的人出生,有的人長大,有的人離開,有的人到來。 也有人,死在了1999年。 2019年的除夕,一隻貓帶周巢回到了20年前。
③ 應該怎樣寫電影一樣的一部小說要大約多少字故事情節應該怎樣設置
不才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重點在於換鏡頭,要讓讀者有明顯的時空轉換感覺,不要讓人覺得場景轉換之後其實是前一個人進行的連續的下一部動作。其實大多數現代小說都有電影的影子
④ 馬伯庸:像電影一樣寫出畫面感和節奏感
寫作這種技能是5分靠天賦、3分靠努力、2分靠技巧的,這次講的便是如何提升這兩分的技巧。
小說,對於讀者來說,最重要的便是讀者自己的腦補。那麼小說和電影最本質的區別在哪兒呢?
電影:靠的是畫面感、音樂、鏡頭的移動,這一系列的結合。
小說:靠的是場景、人物、畫外音的描寫,一大優勢便是隨時可以跳出場景,掌控讀者的情感。
而電影中的畫面感來自動態和細節,節奏感來自鏡頭的調度。接下來就詳細的說明如何將畫面感和節奏感相結合。
1、給一個鏡頭的特色: 比如詳細的寫一個人物時,可以採用由遠及近,由上到下的描寫手法,這樣就可以帶動讀者視線的移動。
這個出自於莫泊桑的小說《羊脂球》,從這段中就可以看出先是整體描寫這個軍官的衣著姿勢等,然後鏡頭慢慢推進,描寫他的樣貌,最後還詳細的描寫了「在嘴唇上印出一道下墜的折紋」。這一段的描寫讀者就能跟著作者的一個鏡頭的調度,慢慢的越來越近越來越詳細。
並且不僅是視覺的移動,還可以是嗅覺、聽覺、觸覺等等一系列的移動,用你的文字去帶動讀者的感官。
2、有條理的安排好鏡頭的推進,並且不顯得生硬 :這個就需要聚焦了,也是需要主次分明,不能全部都寫入。
也就是描寫一個場景時,不能直接羅列,而是有邏輯有主體的。就算不寫到其他人,那其他人也是要為襯托主角服務的。
這一段出自斯蒂芬金《死光》,你可以發現雖然他描寫了很多東西,但是他的重點一直都是這只蜘蛛,描述其他人的反應也是為了突出蜘蛛的恐怖。
3、將畫面拼接或者剪輯在一起:
1)兩個畫面、雙線並行或者多個畫面的拼接,讓讀者的視角不斷切換。
這段出自邁克爾克萊頓的《侏羅紀公園》,「他張開嘴巴發出了慘叫」後面就轉到了「愛莉手裡拿著無線電話」,這里便是一個很好的鏡頭的切換,腦海里就會有一個很直觀的電影畫面。
2)一個場景但是並不屬於一個鏡頭:也就是同一個場景拍了兩邊,用不同的視覺去展現。
這段出自東野圭吾的《白夜行》,他一開始描寫的是雪穗的表現,然後通過其他女子的出現將鏡頭挪開,中間用警察的行動等來岔開情節,但是最後視線又回到了雪穗的身上"她一次都沒有回頭".
4、多線索進行拼合: 掌握一個要訣,那就是一定要盡量以動作開頭,以動作結尾,一定要少用形容詞!
那這里就是把刀的插入和水杯的松開進行了一個動作的連接。
這一段來自弗·福賽斯的《豺狼的日子》,「便輕輕地扣動了扳機……」結尾用的一個動詞「輕輕的扣動了」,下一個鏡頭描寫的便是法國總統向前探去,這里便是兩個動作的拼接
如果一定要用形容詞去描述的話,那麼描述的應該是這個動作或者情緒爆發前的那一瞬間的描寫。
這一段出自《教父》,這里沒有任何的動作描寫,但是他卻把這個人的的心理活動描寫得淋漓盡致。
5、強行動作化:
1)把本來靜態的事物動態化。
這一段選自《圍城》,最後描寫鼻子的時候,先說鼻子的大概形狀是「短而闊」,接著轉成了一個動態的描寫「給人迎鼻子打了一拳,阻止前進,這鼻子後退不迭,向兩傍橫溢」,這就是將一個動態的鼻子給寫成了一個有動作的活物,那這個鼻子的樣子也就躍然紙上了。
2)把顏色也動作化。
這兩段都選擇徐興業先生的《金甌缺》,第一段用顏色描寫了人的心情,先是「矞麗堂皇的橙黃油漆」,接著到了臘月的時候就是「輕倩的緋紅油漆」,而當征遼消息傳來時,便是「震撼人心的大紅油漆」。顏色的轉換變成了一個動態,立馬就能反射出人心情的轉變。
第二段則是用燈籠,先是一盞,接著第三盞,然後所有的燈都點亮,最後「霎那之間就要湧出一座華麗庄嚴的光明世界」,一個涌字就將光的這種齊齊亮起來的場景動態化了。
看了這么多的例子,肯定有人會覺得好像也不怎麼樣嘛。對,但看的確是畢竟普通,但是這種情景是一定要在全文情節和情緒的推動下,再用上這些技巧,讓你的文章瞬間達到一個高潮點!
並且當我們看各種名著時,也不要照搬,因為很多描寫手法在現在已經不適合了。看名著的時候就會發現他們會花大量的筆墨去描寫一個人物一個東西一個場景的細節,但是現在這種肯定就不適用了。所以看名著時學的是鏡頭語言,而不是學他們巨大的描寫。
那如何像電影一樣讓自己的文字乾脆凌厲呢?
首先要短,每個自然段1--2句話即可,建議學習邁克爾·克萊頓的小說,非常的劇本化。
如何將腦海中的片段畫面組織到一起呢?
找出片段之間的某些聯系,然後用文字技巧將之串聯起來。比如: 先描寫主角的動作,然後寫主角向遠方望去,在他的視線之外同時一個遙遠的地下室里,他的宿敵.......
如何在心理活動中加入動作?
將所有的東西都盡可能的動作化,形容詞要盡可能的少,鏡頭要有主次。參考《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裡面很多心理活動的描寫,非常精彩。
如何將靜態的語言對話寫出畫面感?
語言對話不一定需要將之動態化,對話的作用應該是推動情節的發展和提供信息的,只需將對話寫得有特色,附和人設即可。
以上,都是馬伯庸馬親王的知乎live,整理總結而來的~
更加詳細的,歡迎去知乎上收聽~
⑤ 劇本 台本 腳本 有什麼區別怎麼把小說文字轉換成有視覺感的劇本
劇本就是通俗講的文學劇本,台本好像是專指什麼的,腳本就是分場之後拍攝用的。
通常說到腳本,基本也就是說最終的了,說劇本也沒什麼不可以。
我的個人理解,可能是劇本包含梗概,小傳,大綱,腳本等等,而腳本只是腳本。
小說文字轉換成有視覺感的劇本,得視情況而定!有的小說寫的本來就很視覺。有的則以描寫心裡為主。
轉換,有時需要從新構架故事,設置沖突。有時熟悉熟悉劇本這個創作模式自己就清楚了。
說明性的文字如何用畫面表達,我覺得,你想一絲不苟,就用一些細節,或者安排戲,演出來!偷懶,你就讓人說話的時候用一些細節就像你去表述人物的前史一樣,去順口帶一下。切記不要直白的用說的,或者旁白!除非特殊需要。
一拍2一拍3我也不懂。
⑥ 閱讀影視劇本要注意體會它的畫面感。你覺得畫面感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答案: 解析: 畫面感,是影視劇本區別於其他文學體裁的基本特點。影視作為視覺藝術,是由畫面構成的。與之相應,影視劇本除了人物語言描寫之外,主要運用環境描寫和人物動作、表情描寫,來刻畫人物和表現事件,使之能轉化為影視中實際的視覺形象或讀者頭腦中想像的視覺形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影視劇本的畫面感。因此,影視劇本注重可以轉為視覺形象的描繪性語言,而較少使用不能轉化為視覺形象的敘述性語言和心理描寫。課文中對瑪麗亞在野外放聲歌唱時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瑪麗亞和眾嬤嬤的動作、表情描寫,都具有生動的畫面感。
⑦ 小說怎麼才能拍成電影
首先,小說劇情要有沖突性,吸引人。其次,要能夠遇到賞識你小說的投資人。最後,小說的受眾一定要多,有一定的熱度。
⑧ 編導寫作影視故事方法技巧
編導寫作影視故事方法技巧
關於編導闡述也叫導演注釋,在某些影視劇中,會有帶導演注釋的字幕,是導演對影片的拍攝技巧,鏡頭運用,演員,劇情等做的解說和評論,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電影內容。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編導寫作影視故事方法技巧,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第一節 劇本基本理論 :態度、主題
<<態度>>
寫故事最重要的是對故事的態度,不同的態度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寫一個青樓女子的故事,如果作者是以一個淫穢、色情的態度去寫,故事自然集中於男女之間歡愛的部份。相反,如果作者是以一個同情、尊重的態度去寫,故事便會集中於描寫青樓女子被迫賣身,身不由己的可憐、無奈……
<<主題>>
在下筆寫故事之前,你必須要問自己:你要講一個怎樣的故事?是朋友之間的友情(如電影午夜牛郎—midnight cow boy),男女之間的愛情(鐵達尼號—Titanic),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天煞地球反擊戰),還是一個控訴戰爭的故事(殺戮戰場—platon)等。這就是主題。
主題必須十分明確、貫徹、毫不懷疑。你不能寫一套戰爭片段,一時就懷疑戰爭,一時就歌頌戰爭。主題有如一支指南針,它會引導你創作故事,和貫穿故事中的枝節。而最重要的是它能避免你在寫作中偏離主道。試舉一例,清朝皇帝雍正在野史是一個殺弟、殺父奪位,q奸弟弟妻子的禽獸。但在雍正皇朝(早期亞視播出的電視劇)作者筆下的雍正,卻是一個好皇帝。因為作者的主題是要寫一個好皇帝,所以在故事中只會見到雍正徹夜不眠批奏章、視察農民、減稅、推行德政等場面,並沒有殺弟、殺父等場面。
所以,一套成功的劇本是要讓觀眾看完後,清楚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和主題。
第二節 創造角色沖突
角色沖突是吸引觀眾的不二法門。這包括故事角色和角色之間的沖突,角色和他自身價值觀的沖突等。
<<方法一: potogonist="" vs="" antogonist="">>
故事裡的人物想做一些事,但有一股力量抗衡他,這就是Potogonist /Antogonist
例如電影怒火風暴(Falling Down)故事中,主角剛剛經歷完痛苦的勞獄生涯,當他出獄時,他一心想見回自己的妻子,重過正常人的生活(Potogonist,他想追求的事)。但他的妻子逃避他,不認他,而四周的人也因他的犯罪紀錄而歧視他(Antogonist,阻止他達到目的的力量)。
<<方法二: unbreakable="">>
當角色和角色之間存在沖突,而且有一個不能分開的結把他們拉在一起,好戲便來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男主角的妻子是個三姑六婆、八卦的女人,而男主角的母親則是個守禮節的傳統婦女。因為環境的因素,主角和他的妻子必須搬進家裡和媽媽一起住。試想兩個完全沖突的人:媳婦和奶奶被一個 unbreakable bond 拉在一起時,會是怎樣。
第三節 創造表面張力
<<方法一:讓你的觀眾知道一些事而故事中的角色是不知道的>>
例如故事中的主角闖進了敵人的基地,有支槍在黑暗處伸出來瞄準著他(觀眾知道但主角不知道),敵人就快要開槍了,觀眾也為主角擔心。
<<方法二:讓你的觀眾感到故事中的角色是走在一條錯誤的路上>>
主角的母親病了,他全身家只有一百元,於是他便去睹場碰碰運氣。很好運地,主角不停地贏錢,已有幾千元,有足夠的醫葯費了。但他竟然貪勝不知輸,繼續賭下去,結果輸了一局又一局(觀眾已知他已走在一條錯誤的路上)。最後連手上的一百元也輸了,竟然還去問大耳窿借錢(他用錯誤的`方法企圖達到目的)。
<<方法三:>>
故事中某些事件若存著時間的限制,或計時炸彈,能夠給觀眾一股緊張的情緒,並且這股緊張情緒能維持一段長時間。
還有十二個小時,隕石便會撞擊地球,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生物會死亡。(電影--隕石撞地球)
這輛巴士必須維持在時速一百二十公理,否則車上的炸彈便會爆炸。(電影--生死時速)
<<方法四:轉折點 turning="">>
使用轉折點能製造意外的效果,引起觀眾的預期心理,加強情節張力,從而持續觀眾對故事的興趣。轉折點最常出現於故事的前段和後段。劇本前段的轉折點一般用於開啟故事和陳列出主角即將面臨的各項選擇。至於後段的轉折點則指向主角解決危機,收攏故事。
例如著名電影「生於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主角在故事開始面臨第一個轉折點:是否要參加越戰。主角最後選擇參戰,走上戰場。但好景不常,在戰爭中主角被打破了雙腳,要終生坐輪椅。原本愛國主戰的他經歷了多件事件後,改變了他的想法。導致故事結局出現了很出人意表的轉折點,他由主戰派變成反戰派,從而帶出反戰的主題。
第四節 其它技巧
<< 伏筆 (Planting)>>
相信有作文的人都會知道什麼叫做伏筆吧!埋下伏線可以吸引觀眾追看劇情。例如在電影心計中,主角湯美一早便表露了他有模仿人簽名和行為的能力(伏線),到故事發展到他殺了有錢人迪奇後,觀眾憑借伏線已經估到主角會假冒迪奇。
<< 關鍵匙 (Payoff)>>
所謂 Payoff,就是最能象徵整個故事的對象。例如在電影」Apartment」中,那條門匙就是Payoff。又如著名電影「舒特拉的名單」中,那張猶太人的名單也是Payoff。
<<蒙太奇>>
有兩個畫面,梅花間竹地播出,這就是蒙太奇。例如在電影教父中,畫面一邊播出教會里正在舉行的神聖儀式,如神父替孩子洗禮,向天主祈禱等。但另一邊畫面卻轉接地播出教會中邪惡的一面,例如教會中的領袖為求奪權,去反對他的人的住所,不停地大開殺戒。
蒙太奇亦可以指一些不同而沒有關系的畫面,當他們剪接在一起的時候,會產生另一種意義,簡單來說,如第一畫面中有一隻手正在投球,而另一畫面是另外一隻手接到一個球,然而球不見得是同一個,但當兩個畫面前在一起的時候,就是一個人把球投給另外一個人,注意/若中間再加入另外的畫面,這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 (註:這一段蒙太奇的文字解釋由網友「貝戈」提供)
第五節 劇本三大忌
<<寫劇本變寫小說>>
劇本寫作和小說寫作是兩樣完全不同的事,要知道寫劇本的目的是要用文字去表達一連串的畫面,所以你要讓看劇本的人見到文字而又能夠實時聯想到一幅圖畫,將他們帶到動畫的世界裡。小說就不同,他除了寫出畫面外,更包括抒情句子,修辭手法和角色內心世界的描述。這些在劇本里是不應有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小說里有這樣的句子:
「今天會考放榜,同學們都很緊張地等待結果,小明別過父母後,便去學校領取成績通知書。老師派發成績單,小明心裡想:如果這次不合格就不好了。
他十分擔心,害怕考試失敗後不知如何面對家人……』
試想,如果將上面的句子寫在劇本里,你叫演員看了怎樣用動作去表達。
如果要用劇本去表達同樣的意思,就只有寫成如下:
「在課室裡面,學生都坐在座位上,臉上帶著緊張的表情,看著站在外面的老師。老師手上拿著一疊成績通知書,她看了看面頭的一張,叫道:「陳大雄!」大雄立刻走出去領取成績單。小明在課室的一角,兩只手不停地搓來搓去。他看出課室外面,畫面漸漸返回當日早上時的情景。小明的父母一早就坐在大廳上,小明穿好校服,准備出門,看了看父親,又看了看母親,見到他們嚴肅的臉孔,不知該說些什麼。小明的父親說:「會合格嗎?」小明說:「會……會的。」
「陳小明!」老師宏亮的聲音把小明從回憶中帶回現實。老師手上拿著小明的成績單看著他,小明呆了一會,才快步走出去領取……』
<<用說話去交待劇情>>
劇本里不宜有太多的對話(除非是劇情的需要),否則整個故事會變得不連貫,缺乏動作,觀眾看起來就似聽讀劇本一樣,好悶。要知道你現在要寫的是電影語言,而不是文學語言。只適合於讀而不適合於看的便不是好劇本。所以,一部優秀的電影劇本,對白越少,畫面感就越強,沖?力就越大。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寫一個人打電話,你最好不要讓他坐在電話旁不動,只顧說話。如果劇情需要,可讓他站起來,或拿著電話走幾步,盡量避免畫面的呆板和單調。
<<故事太多枝節>>
很多人寫劇本都寫得太多枝節,在枝節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場口,使故事變得復雜化,觀眾可能會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達什麼主題。試想如果在一幕電影中同時有十幾個重要的角色,角色之間又有很多故事,你叫觀眾在短短時間里那能把每一個角色記得這么清楚。
其實,寫劇本有一句格言:「 Simple is the best! 」愈簡單的故事就愈好。大家想想你們所看過的好電影中,它們的劇情是不是都很簡單。例如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只是講一艘大船下沉,而下沉當中男女主角產生了愛情。其它電影也一樣,簡單到報紙短評用短短幾十個字就能講出故事大綱。
但是,簡單永遠是最困難的:「 Simple is difficult。」
;⑨ 如何體現小說的畫面感(轉載)
如何體現小說的畫面感,我認為,要從細致、准確和飽滿三個方面來處理。寫小說是一項用文字引發讀者聯想的抽象活動,文字越細致越准確越飽滿,所描繪的故事世界越栩栩如生。
細致:就是運用五感去描繪事物,因為人感受世界是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再加上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那麼刻畫事物,也就要遵循五感法,盡量用文筆將一件事物從五感角度描繪出來。
准確:就是盡量抓住事物的特徵,這樣很容易讓人聯想到。
飽滿:就是要有很細膩的筆觸,看著讓人心有所感。
小說作者要善於刻畫矛盾的人物形象,設置充滿戲劇性的故事情節,發現源於生活卻超於生活的人生感悟。通過小說的劇情,能讓人產生諸多思考,對現實和對身邊人的看法,這正是小說要達到的目的。
小說作品,常常會摒棄傳統作家諸多對環境和心情的描寫,直接通過對話的形式推進舉行,小說讀起來要給人一種看電視劇一般酣暢淋漓,畫面感強的感覺。
⑩ 怎麼讓文字有畫面感 寫敘述文,用怎麼樣的文字會讓讀者更容易在腦中浮現畫面.讀文章就像看電影一樣.
1.看你的文筆.個人認為華麗一點的詞藻更容易讓人產生聯想
2.寫的是記敘文,那就是看你本人是否有過相關的經歷,真實的事情通過文字描繪出來更易讓人腦中浮現畫面
3.適時採用環境描寫,起渲染作用,讀者看了比較容易身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