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電影中導演如何調動觀眾情緒

電影中導演如何調動觀眾情緒

發布時間:2022-09-10 19:34:50

㈠ 如何理解角色的移情作用,導演通常怎樣引導觀眾融入到劇情中

首先,移情共鳴要求角色具有合理性。觀眾不僅僅要用自己的思維判斷,還要用自己的心判斷。如果他們不相信人物的合理性,他們就無法完成法官和審判者的角色。其次,移情共鳴要求電影必須是現實的,必須使觀眾的體驗和情感的真實性現實化,有效化。第三,移情共鳴使觀眾發生轉變,因為他們經歷了和他們自身不同的情感。 第四,移情共鳴激發了觀眾和銀幕上的人物共有的經歷。因為觀看者對影片情感經歷的認同,激發了他們自身的情感。 第五,移情共鳴超越時間、空間和性別,因為認知的程序被情感的反映所征服。

㈡ 對於導演,什麼是劇情掌控(駕馭劇情)能力具體表現是怎樣的

通過畫面講故事,同時也要讓觀眾察覺到畫面背後的感情和感覺。就像一個會說故事的人,不僅繪聲繪色,也會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告訴聽眾,讓別人跟著他的故事走。也要掌控節奏,讓故事說的張弛有度。

最典型的就是劇本里有缺陷或者還不夠好,導演給改好了,或者因為條件限制不能按劇本拍,導演根據現有條件進行改編。但是觀眾看不到這些。觀眾無法知道一部電影故事好劇情好的原因是編劇還是導演,可能是劇本本來就很好,也可能是導演改的好,都有可能。

導演與影片的關系,恰如父與子,雖無客觀意義上的血緣關系,但從情感角度而言,勝似父子,一部影片的誕生,承載著導演無以計數的心血付出,承載著無數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念的碰撞與交融,是導演心血的結晶,是對藝術刻畫塑造的原生態外露。毫不誇張的說,導演窮盡一個「鏡頭詩人」的才情,糾集一幫人為了一個共同的宏偉願景,為了心中臆想的美好而做著一系列艱苦卓絕的努力。

㈢ 舞台節奏是怎麼樣影響觀眾情緒的

呃~同行啊?
本來想用自己的話解答一下~但是語言表達不是太好,怕你看不明白~

給你看專業解答吧~

簡單談談舞台的節奏(2007-01-26 20:11:42) 分類:舌戰侏儒
舞台節奏亦即演出節奏。它是演出過程中舞台上所反映出的生活節奏。舞台節奏是戲劇藝術處理手段之一;也是激起觀眾產生與演出內容相適應的情感和體驗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基本組織內容,是綜合藝術各部門因素和演員創作的形象的心理與情感上的表現。它隨劇情的展開有起伏跌宕的向戲劇高潮發展。舞台節奏不同於其它藝術,其特徵首先在於它的創作材料主要是演員的表演藝術,人物的內在節奏,表現在整體舞台節奏之中,並起到主要的作用。舞台藝術是綜合性的藝術,每一種藝術元素都具有它自身的節奏特點,這些節奏特點,必須在統一的演出目的下,協調於演出的完整過程之中。

其中包括:每個演員都有他自己的個性和他所扮演的角色行為的節奏。/劇本的結構本身,有它事件和動作的特定節奏。/導演的舞台調度對舞台空間處理運用上有其特殊的節奏。/舞台美術設計與舞台裝置上的空間處理節奏。/音樂與音響效果配合的節奏。/開幕閉幕的快慢、場次的安排、遷換布景的時間、幕間休息、序幕和尾聲的呼應等,都有它一定的節奏表現。

節奏不是可用可不用的一般技術,它能使演出中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強調主題思想內容、豐富人物性格表現、深化作品現實意義、體現完整的導演構思。

舞台節奏的基本特性

舞台節奏的統一性

節奏是戲劇的生命。節奏與戲劇中的所有藝術要素都密切關聯。導演研究節奏,不是對節奏進行美學闡述,而是要在藝術實踐中創造富有生命活力的節奏。假若沒有統一的節奏,如何把這一切需要統一的因素予以綜合統一,而成為完整的演出藝術呢?所以,舞台節奏的統一性,是演出處理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要求。節奏的統一性就是動作的統一性。動作的統一性和主題的統一性是主題和動作在演出實踐的結合中所產生出來的。統一性的力量是思想,這是舞台藝術的創作原則。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任務,任務決定節奏。思想指引行動,行動趨向高潮,高潮影響節奏。同時節奏又推動高潮。高潮又左右行動節奏起伏,節奏起伏表達思想內容的有機發展。思想是抽象的,節奏表現是具體的,通過舞台節奏的統一性表現,就能體現出演出主題思想的完整性。此外,節奏的統一,必然體現風格、體裁的統一、導演形象思維的統一、表演的心理,形體的統一、以及演出結構的從屬關系的統一。

日本流山兒事務所劇團05年在北兵馬司劇場演出的《狂戀武士(盟三五大切)》里,全劇的節奏就得到了完整的統一性。這出誇張式的傳統悲喜劇讓所有人物被錢的慾望驅使著,進入了一個錯綜的循環,隨著循環的流轉,悲劇一步步醞釀,真相也一點點顯現,金錢又回到原來的地方。演員的鬆弛和誇張的表演風格、輕快音樂的使用、舞檯布景的拼湊和絢麗顏色的使用、切換景在游戲中完成的創意、緊張氣氛的營造都是在統一的節奏中推進的,使觀眾在了解全劇主題思想後並能在觀賞中得到最大的愉悅。

舞台節奏的變化性

生活是復雜的,不同情況有不同的節奏表現,所以演出中各個部分不可能都用完全同樣的節奏來處理。導演需要分析整體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確定其運動的規模,找到運動的尺度,尋找運動的內部規律,明確人物的內心生活和性格的運動方式,計劃處理其節奏應有的變化與表現。導演必須考慮節奏的強弱輕重變化與安排。統一決不是「單一」。

舞台節奏從活躍、鮮明到重濁、遲緩一定要交替變幻,不斷變化。依據劇情的進展,使之時而增強、時而下降,有時高潮有時沉緩。導演需要對劇本作詳細地分析、構思工作、要感受到劇本矛盾沖突進展的脈搏、脈絡、和節奏的性質;要分清情節段落的主次緩急;要理解認識戲中每個場面在整個演出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節奏處理上倘使都強調就會都不強調。蔡金珏導演為04級成人教育學院專升本導表混合班執導的畢業大戲《家》,就看出了節奏變化的有效處理。在覺新的新婚洞房裡,家裡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匯聚在房裡,一片新婚喜氣氣氛,熱鬧不已。把家人都送走以後,房裡就剩下了覺新和瑞珏這一對苦命的鴛鴦,兩人在空盪盪的房間里有長段的內心獨白,和前一場景的熱鬧喜慶成一大對比,讓觀眾開始憐憫起這一對身不由己、被父母操縱安排的新人們。就在一段長時間的靜場處理後,節奏一轉,床底下原來藏著好幾個小孩,六少爺還在裡面睡著了呢,一下子又把悲憫的氣氛又提回上去了。這樣一個起伏跌宕的節奏處理不也反映了人生的起伏不平嗎?

節奏的變化性,可以加強或削弱戲劇沖突和結構,也可以有助於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有助於豐富演出的內容。節奏是以整個生活為基礎,它的內在規律是由內在任務所決定。舞台演出的節奏變化是必要的,但是決不能為變化而變化。

舞台節奏的連貫性

舞台節奏的連貫性,指的是演出中的事件順序。現實生活中一切事物的發展,總是循序而進的。導演處理情節的因果進展,處理復雜的因果線,則主要靠節奏的連貫性來解決。通過舞台動作節奏的緊張變化,有意識地把他們推向一個最主要最高度的緊張點。運用節奏速度的變化,把一個事件導向一個事件。舞台演出中節奏的緊張變化與發展,正是舞台節奏連貫性的鮮明表現。

本院研究生實習作品匯報演出中,楊碩同學執導的《背叛》就是一個失敗的例子。品特的作品在導演的創作中猶如一盤散沙,全劇的時間、事件順序通過多媒體字幕出現在觀眾的視線,可惜導演完全不按事情發生的順序演出,跳躍式的將順序隨意排列,最後導致觀眾無法將事件的發生順序串聯,導致莫名其妙,毫無頭緒的痛苦觀賞方式。相對而言,表演系同學02級畢業大戲的《油漆未乾》的處理則是有條有序,讓觀眾看得清楚,能夠了解故事情節的來龍去脈。一次又一次的來賓造訪、一宗又一宗的欺騙狡詐、層層迭起、時而緊張、時而放鬆、一直推向故事的高潮。這種連貫性的節奏處理不讓觀眾在觀劇過程中被打擾,享受其中。

舞台節奏的連貫性還包括外部演出過程中的節奏性,指的是景與景、幕與幕、以及休息遷換時間長短的對比關系。關於幕與幕之間連貫性的處理,我拿先鋒實驗劇場演出的互動戲劇《論黑暗是不存在的》作為舉例。在幕和幕之間,導演都加插了一段幕間小戲,又一個報幕員和兩個小丑來簡述下一幕或全局的主題思想及想表達的觀念。三幕戲因為幕間戲的串聯而得到了很好的連貫性。相對北京人藝演出的《雷雨》而言,從二幕的周公館遷至三幕的四鳳家,導演卻選擇將大幕降下,讓觀眾休息十五分鍾後再繼續觀劇,殊不知這樣的一種情緒中斷是會讓觀眾無法銜接前兩幕所醞釀營造的氣氛,一切由零開始。很多演出的頻密暗場也干擾了觀眾的觀賞情緒。中戲02級導表班的《殘酷的游戲》,全劇發生在兩個家裡的場景。可是在處理不當之下,舞台上來來回回的切換這兩個同樣的家庭場景完全影響了觀眾看戲的連貫性。五六次的來回切換已經足以讓觀眾吃不消了。可以這么說,一個導演的成敗取決於他導的戲出現多少次的暗場。

舞台節奏的組織性

導演正確的組織節奏,可以很好地表現演出的劇本思想內容。如果不注意去組織節奏,輕重強弱不分、主次場次不明、速度快慢不準,演出的各個部分都將會攪合在一塊,演出就體現不出戲劇影響觀眾情緒的緊張度來。正確地組織舞台節奏,首先在於掌握演出的貫串列動,而演出的貫串列動是分別滲透於演員的舞台行為之中的。速度是節奏的外在表現和心理表現的標志,速度處理得好壞直接影響著演出節奏的完整性。

組織演出節奏,必須在主題思想的統帥之下進行,導演構思要以劇本的矛盾沖突為依據,以貫串列動為主幹,首先分清主次,不能忽略了各段戲在節奏上的相互從屬關系。次要場面決不能當成主要場面來處理,否則就會成為演出節奏的累贅。

演出節奏要能使戲劇情節發展支持到最後的爆發點「應張力」的強度。節奏要起到層層推進的作用,一直推進到戲劇高潮。緊張節奏表現主要指的是不中斷的情緒線,人物舞台行為的內在緊張度的不斷高漲。導演組織演出節奏,要善於利用情緒上的壓力增漲,來增強一場戲的效果。而這種情緒上的增漲,必須是從矛盾沖突的內在必然性產生出來的,決不可輕率地以人為的緊張,來代替真正節奏的緊張發展。

參考書目:何之安的《導演基礎知識講話》、張仲年的《戲劇導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56bc5010007f5.html

㈣ 一部電影或小說通常是怎樣調動觀眾或讀者的感情的

給我感觸最深的應該就是江南的書吧。喜歡諾諾,那紅頭發的姑娘,簡直像一團火,燒進人的心裡。長的漂亮,還是會罩著學弟的大姐大一樣的學姐。以後你可能會擁有好多美好的東西,可最難忘的還是你一無所有時伸出的那隻手,你想握住那隻手,一輩子也嫌短。最後呢,那團火還是會滅的,就剩下一捧灰,用來回憶過去的溫暖。喜歡楚天驕,活在兩個世界的男人。混血種與普通人的世界就像纏繞著縫進他肉里的線,互相糾纏,折磨。在普通人的世界裡,他可以過的很好,卻不屬於那裡,他會毀了他們,他的能力,大概也是一種詛咒。他守護了一座城市,卻只能偷偷去看自己的孩子。

㈤ 作為導演,如何引導演員表演

作為導演來說,算是一部戲的大家長,要全方位把控演員性格、細節,調動演員的情緒。必要時要親自上場演戲,給到演員這場戲應該怎麼演。給大家說一位吧,梁靜,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她確實很敬業。

她曾說過第一部影視作品是電視劇《女子特警隊》

很多導演都獨具慧眼, 管虎就是這樣一位。他擅長挖掘有天分的演員,能讓好演員好上加好。比如:從來沒有學過表演的黃渤 「小黃」。在老虎的挖掘和引導下,他順利完成了《上車走吧》《黑洞》《生存之民工》等等經典影視作品,並且憑借跟管虎合作的第一部電影《鬥牛》就獲得了金馬獎影帝。

學會給每一場戲提前畫分鏡頭,看看這些鏡頭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和情緒,提前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拍攝中才能知道哪些鏡頭能起到什麼作用、哪些鏡頭必不可少,哪些鏡頭能把情緒推到准確的情節點上。因為在拍攝現場隨時都會因為各方面問題產生變化,只有在你提前做好了准備,這些外來因素才不至於打亂你的計劃和想法,才不至於亂了分寸。

做導演很不容易,會的東西要多,還要肯做勤能補拙。大家覺得導演這個職業怎麼樣呢?

㈥ 為什麼奔跑鏡頭能調動觀眾情緒

其實這是一種電影的拍攝技巧,不止是奔跑的鏡頭,而是運用運動的鏡頭的方法,來煽動觀眾的觀看情緒。
更廣泛地來說,因為鏡頭運動牽涉到時間,它可以在觀眾心中產生「期待」與「滿足」的心理效果。

如果是想要表達開朗積極意義的畫面,那麼一般都會是角色在奔跑,通常的套路是——開始只有主人公在跑,但是後來慢慢角色增加,大家一起跑。雖然背景不同,但是角色跑步的姿態沒有變,如果想要表達一種速度感,或許這就是比較常見的辦法了。

所以奔跑這一情節很好地折射出來一種價值觀——向著目標不斷努力向前奔跑的人,就值得尊敬和支持。奔跑就是在追趕,就是在努力追求,奔跑代表付出的努力,就是為了達成目標所付出的汗水。

㈦ 影視藝術作品的敘事如何作用於觀眾心理

觀眾把情感投射到影片,描述這種心理現象的詞語叫做「移情」。移情乃是一切影視作品打動觀眾的根源。
編導在創作中提前揣摩觀眾的心理活動,意在客服與觀眾的情感交流的時間差,這與「打破第四面牆」一起,成為創作者們向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發起的挑戰。
講故事手法讓劇情從一切正常開始,不斷設置懸念再慢慢揭露,攫取了不少影迷的心,這幾乎是類似電影唯一能夠抓住觀眾的技巧。
同樣被眾多編導青睞的多線敘事也起到了類似作用,每段故事都在講到關鍵情節點時切換,只要保持情緒上的連貫,那麼跳著講故事的方式就能夠不斷激發觀眾的關注欲。

㈧ 《火鍋英雄》:論如何正確玩弄觀眾

上周連看了《睡兄弟》和《火鍋英雄》,先發了《睡兄弟》的評,批評它敘事差、無邏輯、缺少電影美感,引得粉絲不滿,以千字長文回我,以個人觀影體驗和生活閱歷證明《睡兄弟》的閃光點,叫我重讀大學,重憶青春,退回去重看網劇,污我為職業黑。此番恰好要寫《火鍋英雄》,便看看一個具有電影思維的導演,如何正確的運用種種套路玩弄觀眾,偏又讓觀眾甘之如飴,便看看我稱《睡兄弟》的敘事屬於「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是否委屈了它。

套路1、文戲武唱,武戲文唱,絕不可缺一個轉身

現如今關於電影文章中總離不開「節奏」二字,只是我虛心拜讀後發現,除極個別「家」外,大多作者均是語焉不詳的寫著「電影演到此處,敘事節奏控制的極好/極差」,不知究竟是怎麼好,怎麼差,頂多發表觀感,「這場戲出彩,我看的津津有味」,難有深入評析(當然深入評析的文章大概不喜者居多,可以理解)。《火鍋英雄》這片子剛好相當生動的展示了把控一場戲節奏的一種套路,其實不神秘,講開來不在乎就是多一個「轉身」,戲立刻就好看了。

《火鍋英雄》有多少個轉身我自然是記不得,只挑幾個例子聊聊。

開場段,記得那個交警嗎?此時金融機構(以下簡稱銀行)內部,氣氛緊到極致,偏生在門口接應的胖子因違規停車被交警盯上,沒關開關的對講機又掉到地上無法拾起。交警步步逼近,胖子強裝鎮定,銀行內犯罪正在進行,胖子究竟能否安然度過檢查?交警是否能發現正在進行中的搶劫事件會有危險?此時觀眾情緒被帶起。一番盤查後交警「轉身」離去,觀眾舒一口氣情緒降下來。兩三步,對講機中傳來劫匪喝問聲,鏡頭切換加快,不斷給對講機特寫加推鏡頭,胖子緊張的反應鏡頭,交警似有所聞的鏡頭,電光火石間情緒被極速挑起,終於隨著一組快速、驚慌的逃跑撞車戲宣洩情緒,一個懸念塵埃落定。只這一個轉身,便多了一個情緒的起落,「節奏」便從這一起一落中來。

再看「劉波初尋於小惠」那場戲。於小惠在便利店孤單單吃東西,背後劉波猶豫著是否上前相認,相認卻是多年不見手足無措略微尷尬,不相認又實在是有事相求。叫觀眾們看了一場大好男兒的扭捏姿態後,劉波鼓足勇氣終於上前,臨要叫到於小惠的一刻,手機響起,劉波立刻轉身,又是一個情緒的起落,這可不就是套路?注意倘若只重套路不為內容服務未免可惜,轉身既然只是個形式動作不填充內容就是浪費了一點時間,因此電話里傳來的七哥催債的消息,另一條線先鋪墊上。打完電話,男女主角得以相見,該敘舊敘舊,該聊天聊天,我們說:有了這個轉身,這場戲「有戲」。(《睡兄弟》中陳曉初見秦嵐一見傾心的段落,不會敘事就只能用慢鏡頭+抒情音樂,風機吹一下頭發,美好的相遇就成了飄柔廣告。我們看不出陳曉對秦嵐一見傾心嗎?當然能!好看嗎?當然不!有戲嗎?並沒有)

第三個有意思的「轉身」出現在「許東奪包」那場戲中。兄弟有難(負債),許東便要賣車相助,打一發友情牌後,許東瞧見了「似是落單」的七哥以及他身上背的重要道具「包包」。於是他戴上帽子,壓低帽檐,手持匕首,急步前行,目標就是七哥!此時音樂也陡然急促,似乎在給許東提勁兒,觀眾情緒自然被調動起來。叮一聲響,電梯里湧出一大群人,竟都是七哥的手下,許東立刻灰溜溜轉身回車。這么一收一放,只一個轉身,影院笑聲一片。電梯+轉身這個套路有沒有覺得很熟悉?還記得《唐人街探案》嗎?還記得小沈陽領銜的三個笨匪和陳赫領銜的笨警察嗎?還記得那個發生在泰國醫院里的「激戰」嗎?形式多樣,原理卻是八九不離十。

套路二: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說穿了這把劍指的便是懸念。古人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電影來講故事就是「人物未動,懸念先行」。電影大師希區柯克最喜愛玩懸念,他設計出諸多經典情境:人來人往的廣場上有一顆定時炸彈,殺人兇手舉行的派對上屍體正在人們的眼皮底下……無論如何,危險被觀眾看的一清二楚,劇中人物卻一無所知,因此觀眾會不由自主的抓耳撓腮,替劇中人干著急。不知何時會引爆的危機,就是導演放在觀眾心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開場交代信息設置懸念速度之快確實常在經典中得見,如果《火鍋英雄》能拿高分起碼有一半功勞在於龍頭開場。鏡頭剛轉到車里,幾個帶面具的人立刻向觀眾拋出問題:他們是誰?准備干什麼?剛產生疑問他們就動手搶劫,借游戲聲和監控中進行的搶劫這種對位手段來加強戲劇沖突的同時,又給駐守在外的胖子加交警排查戲,前文分析過便不詳說,疑問緊隨而來:交警招來警察,劫匪能否脫身?最後在金庫發現一個洞,這個洞是怎麼來的?誰挖的?為什麼挖?龍頭開場引人入勝,留下問號無數,我們甚至連劫匪的樣子都不得而知,搶劫事件就戛然而止,正文開始。打電話的、玩手機的是不是都默默的把注意力放在了大銀幕上?面具懸念在很後面才揭開,以至於幾個帥氣的演員們摘下頭套的瞬間,後排的妹子們發出驚喜的「啊~」「哇~」「哦~」沒想到幾個劫匪居然是這樣的劫匪,銀幕後我彷彿看到了導演的奸笑。

之後整個劇情的發展都會給觀眾設置一個個懸念,拋出一個個問題,大到劉波如何還錢、兄弟三人如何補洞、三個人到底會不會偷錢、補洞計劃能否成功等等,小到富家女躲在桌子下被歹徒一個「轉身」後發現,眼鏡給綁匪的腳綁繩子鏡頭不動聲色的橫移,暈倒的綁匪旁邊放著他的砍刀,眼鏡會不會有危險?綁匪會不會掙脫?所有觀眾都知道劉波混入了綁匪圈,那他到底會不會被發現?導演利用老大一次次對劉波的身份進行「檢驗」,觀眾的情緒也被一次次帶動起來。所有的問題都會給你答案,但!不是現在!這才是一部能稱之為電影該有的敘事方式,而不是《睡兄弟》那種「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的方式,我真的不在乎網劇如何如何精彩有情懷,電影差就是差,而我針對的恰好只是電影本身,跟漫畫/原著/原劇的好壞沒關系。

套路三: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細數《火鍋英雄》中的各種道具:外公手中的煙、裝錢的黃色包包、失蹤的信、都有自己的線埋在主劇情里,一旦這些道具被主人公使用,便是合情又合理,而不是小概率的偶發事件。

我個人認為《火鍋英雄》中設置最恰當的道具是許東手裡的刀。他在地下室遇見七哥,准備持刀搶回劉波的包,走到半路電梯中湧出七哥的小弟,許東受驚轉身,刀就隨手裝進兜里。一系列的劇情過後,他們四人被綁在火鍋店,許東突然憶起兜里裝著這把刀,四人於是用它解開繩子。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之前的鋪墊,這把刀突然出現該有多尷尬?

《火鍋英雄》里,套路太多不一一列舉,如果拿它跟《睡兄弟》比,很明顯的感覺兩個導演的專業度,我實不該將兩者進行比較。《火鍋英雄》是好看的,不過令人遺憾的地方也是頗多,有天驚見網友評說這部電影已經超越了《兩桿大煙槍》,不敢苟同,在此將遺憾之處點出。

遺憾1:菩薩

許東請來的菩薩作為佛教因果意象,從各方面思考也是對電影百益無一害,冥冥天定,宿命論,因果輪回,無論怎麼說都很適合拔高電影主題,增加電影意蘊,甚至可能是《火鍋英雄》進入經典隊列的一張門票,從許東參拜那時起我對這尊菩薩就寄予厚望。無奈,盡管重復了幾個鏡頭,但是當洞出現後,這尊菩薩所代表的線就結束了,那所有厚重感就僅剩下「招財」,這個設計真是有點撿芝麻丟西瓜的意思。

遺憾2:感情線太硬

感情不是一個人的事,於小惠對劉波愛的深沉,劉波為什麼會喜歡於小惠呢?各位記得兩人初見,於小惠一顆心小鹿亂撞,劉波可是把她當陌生人的狀態,你參加聚會碰到多年不見的老同學,就因為她當年暗戀過你,所以你就也愛上她了?這條線處理的很差,導致最後四人被綁,劉波說:我也喜歡你。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尷尬和汽油味。

遺憾3:爛尾

四個人天台聚餐、暢想未來,得出的計劃居然還是開火鍋店:你們不是剛倒閉一家店嗎?還要開?很多人辯解:以前經營不善是因為劉波和許東沒用心巴拉巴拉,但是商業問題不能用「團結就是力量」搪塞過去,尤其是電影之前還設計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考察按摩店」的笑點,更襯托開火鍋店的設想不合邏輯。眼鏡也不去北京留下來開前途未卜的火鍋店(我猜測他在綁匪事件中被兄弟情感動,但是導演沒空展示),劉波對於小惠尷尬的感情(於小惠喜歡劉波可以接受),再跟龍頭一對比,更顯得這個結尾差勁。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我也不知道,畢竟電影叫《火鍋英雄》而不是《按摩店英雄》。

遺憾4:生命力頑強的劉波與歹徒

當整個電影院沉浸在兇殘血腥的畫面帶來的凝重氣氛里時,電影急轉直下朝著另一個方向一路狂奔,終於在劉波第三次爬起,我回憶起《十面埋伏》中被砍N刀的小妹不死,再看這段「追逐戲」就很想笑。這段戲荒誕,不好看,而且追逐的理由:那封藏在包里的信(告訴我,聰明的你們一定在黃色包包一出場就猜到信在包里)更是讓人坐立難安。劉波對於小惠的感情從基礎就沒打好,如今追信我只能把他理解成劉波是個重信用的人(奇怪,他不是輸光23萬的賭鬼嗎?),就算讀到了信,也是證明「於小惠很喜歡劉波」,而不是「劉波很喜歡於小惠」,艱苦卓絕的追逐戰的戲眼就在這,可是戲眼本身的合理性就有待商榷,拍的又不好看,這場是不是給影片整體拖後腿?

總結:《火鍋英雄》值得去支持,但並非經典,期待值放低點應該還是能有良好的觀影體驗。

PS:許東用重慶話說的那句「么么噠」簡直太可愛了。

㈨ 導演是如何用鏡頭運動來影響觀眾情緒的

跟鏡頭的作用,跟鏡頭能夠連續而詳盡地表現運動中的被攝主體,它既能突出主體,又能交待主體運動方向、速度、體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跟鏡頭跟隨被攝對象一起運動,形成一種運動的主體不變、靜止的背景變化的造型效果,有利於通過人物引出環境,從人物背後跟隨拍攝的跟鏡頭,由於觀眾與被攝人物視點的同一,可以表現出一種主觀性鏡頭,跟鏡頭對人物、事件、場面的跟隨記錄的表現方式,在紀實性節目和新聞的拍攝中有著重要的紀實性意義跟鏡頭拍攝時應注意的問題,跟上、追准被攝對象是跟鏡頭拍攝基本的要求,跟鏡頭是通過機位運動完成的一種拍攝方式,鏡頭運動起來所帶來的一系列拍攝上的問題,如焦點的變化,拍攝角度的變化,光線入射角的變化,也是跟鏡頭拍攝時應考慮和注意的問題搖攝是指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攝者自身的人體,變動攝像機光學鏡頭軸線的拍攝方法。用搖攝的方式拍攝的電視畫面叫搖鏡頭。

閱讀全文

與電影中導演如何調動觀眾情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看電影了怎麼辦 瀏覽:576
泰迪熊是哪個電影 瀏覽:68
北京哪個頻道播老電影 瀏覽:566
微電影元芳很忙 瀏覽:985
查理主演電影全集 瀏覽:886
中國女排微電影 瀏覽:816
如何勸別人和你一起看電影 瀏覽:971
如何畫神龍電影 瀏覽:68
國外音樂電影多的原因 瀏覽:419
2什麼2什麼電影 瀏覽:342
電影網站的虛擬電影怎麼看 瀏覽:272
不同手機的人一起看一部電影 瀏覽:923
時間改變者電影 瀏覽:281
畢業生電影音樂 瀏覽:464
浪漫溫情短片微電影 瀏覽:579
茶啊二中大電影全集 瀏覽:767
1900電影在線播放 瀏覽:853
捷克電影關於二戰 瀏覽:33
集結號電影中音樂 瀏覽:523
韓國電影在哪個app有 瀏覽: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