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建國電影院解放前叫什麼
叫榮金大戲院。與黃金大戲院(建國後的大眾電影院。)都是黃金榮的產業
㈡ 上海過去的老電影院前哨電影院在什麼地方
上海在60~70年代,有一些電影院曾經是改過名字的。比如:泰山電影院改名韶山電影院。和平改為戰斗。美琪改為北京。後來又改回原來的名稱。但沒有叫「前哨」電影院。
㈢ 80年代的情侶,哪些場景現在看了也讓人面紅心跳
八十年代在談戀愛的人,現在這個時候,子女都參加工作好幾年了吧,有的大概也已都有孫子了。八十年代的愛情,在整個社會觀念不開放的背景下,七十年代手拉手逛公園當作流氓行為的陰影還存在這。但是盡管這樣,自由戀愛的氣息已漸漸濃郁,不過像現在這么大白天明目張膽摟摟抱抱的在那個時候倒還是真沒有。
八十年代中期,男女約會已經普遍存在。最常見的就是晚上約看電梯,當然,看電影在那個時候還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說是看電影,其實只不過是個由頭:說說悄悄話。盡管當時談戀愛不再是什麼洪水猛獸,人們仍然是含蓄羞澀,通常情況是:走的時候並不是並排走在一起說說笑笑張揚走過,而是一前一後好像互不相干一樣去電影院。到了電影院門口後看看周圍沒有認識的人才會手牽手一起走進電影院。不過電影散場後就自由了。在小樹林里,兩個人手牽著手一起說笑著,不再顧忌。更有大膽者,便會閃到路燈照不到的樹林深處開始學著電影里戀人們那樣“接吻”了,這在當時算是非常開放了。
這是一組反映上世紀80年代年輕人思想開放和追求時尚的老照片,非常珍貴。圖為80年代末一列火車上的卧鋪車廂中,一對小情侶擠在一起,女孩深情地看著身邊的男孩。
圖為1980年在北京動物園遊玩的時尚年輕人,雖然女士背包已經出現,但那時還不是純粹的裝飾品,包裡面依然會裝很多東西,走累了就會讓男士幫忙背著。
上世紀80年代,隨著私家車越來越多,很多年輕人結婚開始用小轎車接親。圖為80年代的一對新婚夫妻,帥氣的新郎給漂亮的新娘開車門。
圖為1981年的上海外灘,一對情侶親密地坐在一起,女孩害羞地托著男孩的臉。
80年代的北京街頭,一對小夫妻在朋友的幫助下,騎著三輪車從傢具市場買回了一張嶄新的沙發。
80年代的公園長椅上,一對情侶互相枕著對方的腿在休憩。
80年代的公園里,一對你儂我儂的情侶在說著悄悄話。
㈣ 大光明電影院的歷程
很多人知道「大光明」是中國第一家寬銀幕電影院和第一家立體聲電影院,卻不知道它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在硬體上領了風氣之先。早年的「大光明」主要放映美國八大公司出品的影片,其中包括美國前總統里根主演的《卿何薄命》和《一夜風流》、《翡翠谷》等多部奧斯卡獲獎影片。為了讓觀眾能夠更好地欣賞這些電影,1939年11月,「大光明」在全國率先引進了「譯意風」同聲翻譯耳機設備。當時每個座椅背後都安裝了一個小方匣,裡面有電線與發音機相連。觀眾多付一毛錢,就可以租借耳機連上小方匣,聽到「譯意風」小姐們純正的同聲翻譯。據悉,第一代「譯意風」小姐中就有如今蜚聲海內外影壇的著名影星盧燕。那時的大光明主要放映美國八大公司出品的影片,當時是遠東地區影院中的翹楚。 大光明電影院幾乎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影院之一。它是中國第一家寬銀幕電影院、第一家立體聲電影院,第一家四星級電影院,第一家氙燈電影院,影院超前放映各類中外優秀影片,每年吸引了二百萬觀眾。大光明電影院票房收入歷年是全國最高的,1994年達到了300萬元人民幣。
1933年6月14日由英籍粵人盧根重建並更名的大光明大戲院,是當時上海最高檔、最大的電影院。從1928年首映美國環球影片公司影片《笑聲鴛影》以來,大光明歷經起伏。然而,只要大光明一開,其票房總是令人艷羨的,曾經有過連續11年票房全國第一的輝煌。「遠東第一影院」的派頭仍在「中華商業第一街」的南京路上彰顯著。 張愛玲時代的大光明,門口有三眼巨大的噴泉,台階上鋪著絲綢地毯,衣著華美的俄羅斯女郎作為招待。還有一個由歐美樂師組成的樂隊。那時來大光明看電影的都是有錢人。據說鴻翔的服裝設計師為了能捕捉最新的流行樣式,也經常到大光明觀察時髦女郎的穿戴。
高永清聯合部分外資將靜安寺路(南京西路)216號的卡爾登跳舞場改建為影院,聘請《申報》副刊《自由談》的主編周瘦鵑為廣告部主任,周瘦鵑為這座新影院命名為「大光明」。 2008年,大光明影院斥資1.2億元人民幣,開始對影院進行修復工作。早報記者昨日看到,風帆形的外立面、荷花形的屋頂、圓弧曲線形的大廳、高挑堂皇的進廳,翻修一新的大光明電影院重新找回十里洋場中的「洋氣」感覺,其歐美建築風格的輝煌外觀令觀眾有著置身上世紀30年代的錯覺。
據悉,尊崇並恢復歷史原貌是本次修復和改造中所堅持的原則,原有的放映大廳,一、二層老休息廳以及外立面,都予以保留並全面修復。修復過程中,參照了許多歷史照片和圖片,以求恢復大部分老年人對大光明的總體印象。其中,大廳、進廳和休息廳頂面全部採用24K金箔鋪設,進廳和休息廳則全部採用銅質花飾扶手,營造出了大光明原本金碧輝煌的效果。 改造後的大光明形成「1大加5小」的放映格局。原本可容納1900人的放映大廳被縮減了600個座位,原本兩層樓的設置依然保持,一樓800多座、二樓500多座。此外,大光明影院還新開發出了5個小觀眾廳,包括一個VIP廳,使得觀眾在影院中有了更多的選擇。
據影院經理楊根林介紹,影院中的音響系統與舉辦奧斯卡頒獎典禮的「中國大戲院」相同。大光明電影院還引進了當今影院最新的技術———杜比3D立體數字放映機,形成了膠片、數字共存的放映格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院底層原本單獨作為疏散通道的空間也得到了利用,這一通道被精心設計成展示大光明電影院80年歷史的文化長廊,供觀眾免費參觀。長廊色彩取灰白兩色,營造簡潔、素雅的氛圍,通過燈光、圖片、文字、實物等手法,展示影院的昨天與今天。這一做法在全國尚屬首次,使得觀眾們在欣賞電影之餘,更能品味大光明80年的花樣年華。
㈤ 老底子上海大光明電影院標志及對聯是什麼樣子的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6-28
㈥ 以前上海的戰斗電影院是在什麼路
就是現在的和平影都,在黃浦區西藏中路290號近漢口路
㈦ 跪求上海最早的電影院。。大約1925-1931年上海比較出名的電影院是哪裡那是放的電影都有哪些越全越好。
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三年,是上海電影院發展的一個全盛時期,中國商人和外國資本一起介入,建造了大大小小很多電影院。其中「大光明影戲院」、「國泰大戲院」和「南京大戲院」,最具有代表性,影響也最大。 至於電影應該是《馬路天使》、《姊妹花》、《火燒紅蓮寺》、《歌女紅牡丹》這幾部。 望採納
㈧ 大華大戲院的歷史沿革
大華大戲院始建於1935年,是民國時期中上流社會的重要娛樂場所之一。由美籍華人、大華大戲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司徒英銓籌資,基泰工程楊廷寶設計,上海建華建築工程公司承建。
1936年5月29日建成開業,擁有1768個軟席座位,以及冷暖氣設備等,成為當時南京標准最高、規模最大的戲院。
開業時首映影片是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的歌舞劇《百鳥朝凰》,轟動全城。開業不久,梅蘭芳曾在此演出京劇。
曾經的大華,是達官顯貴交際來往、娛樂消費的場所,最高票價可達二元大洋,這相當於當時普通百姓一周的伙食費。
南京淪陷後為日偽合辦的中華電影公司經營,1945年後為國民政府接管。
1949年以前,大華以放映進口影片為主。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4月,大華大戲院改名為「大華電影院」。
20世紀50年代初期,新中國電影剛剛起步,這期間影院主要放映前蘇聯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以及為數不多的國產影片。夏伯陽、保爾·柯察金等許多蘇聯英雄形象,深深地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的十年間,國產影片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看電影、評電影是人們陶冶性情最時尚的享受。年輕一代沉浸在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之中,電影伴隨著他們一同成長。文化大革命的疾風暴雨,把人們美好夢想擊的粉碎,由於那個特殊的年代,影院關門歇業了一段時間。
20世紀50年代末,經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上將批准,大華移交地方政府。
20世紀70年代後期,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國產電影日益繁榮,大華電影院作為南京首屈一指的影院進入了放映的輝煌時期。
20世紀80年代前後,《保密局的槍聲》、《廬山戀》、《小花》等電影,每天放映10場依然一票難求,大華大戲院的票房也因此屢創新高,1984年在全市率先突破全年門票收入100萬大關,1989年更是突破200萬元大關,成為全國票房冠軍的常客。
1984年,影院在全市率先突破全年門票收入100萬大關,雄冠全省,獲得了江蘇省文化廳授予的「全省電影發行放映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1986年,大華電影院繼實現了放映自動化、光源氙燈化、音響立體化、座椅軟席化、空調冷氣化之後,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改造。改造後的影院更加華麗典雅,寬敞舒適,吸引了更多的影迷走進電影院。
1987年全年門票收入在1984到1986年連續三年超百萬元的基礎上,又創造150萬元的新紀錄,並進而於1989年突破200萬元大關,獲得中央廣播電影電視部授予的「全國電影發行放映系統先進集體」光榮稱號。
2002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多的維修改造,大華大戲院重新開業。
南京大華電影院通過多年的不斷改造和完善,曾使電影院的經營業績處於全國和全省同行業的領先位置,為南京影視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重新開張後的大華沒有「倚老賣老」,而是積極探索新興的市場之道,發展會員、團購營銷、在線選座……積極的營銷手段也使得大華在全國4000多家影院中的排名穩步提升,雖然重新開業僅一年多,但大華現在已躋身全國影院500強之列。
㈨ 80年代的電影院具體規格
10*20座
㈩ 上海老電影院
有啊,在長寧天山路上的天山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