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阿凡達2》的裸眼3D激光全息投影技術,需要現有影廳如何升級才能實現
這不僅需要影廳選用專業的放映機,同時也對影廳的屏幕要求非常高。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阿凡達2》的上映可能會進一步開創3D時代的新風潮。在《阿凡達2》上映之前,幾乎所有的科幻電影都是通過3D眼鏡的方式來觀看。《阿凡達2》首次採用了裸眼3D電影全息投影技術,這就意味著觀眾可以進一步解放自己的雙眼,同時也可以直接用裸眼來觀看3D立體效果的科幻電影。
一、《阿凡達2》採用了裸眼3D的全息投影技術。
這是一個令粉絲感到非常振奮的消息,雖然《阿凡達2》還沒有正式上映,但《阿凡達2》以前公開表示會採用裸眼3D的全息投影技術,這也是世界上首次採用這項技術的科幻電影。在此之前,《阿凡達1》已經把大家從2D維度帶領到了3D層面上,《阿凡達1》更是直接掀起了全球范圍內的科幻電影熱浪。
B. 有個全息影像的假狗追個女孩的電影叫什麼
聖杯神器:骸骨之城 是這個
C. 經常看到說什麼全息電影全息生物的,那什麼是全息
謂全息照相,就是將激光技術用於照相,在底片上記錄下物體的全部光信息,而不像普通照相僅僅是記錄物體的某一面投影.因此當底片上的物體重現時,在觀看者的眼裡顯得異常逼真,它產生的視覺效應,完全與觀看實物時一模一樣.
全息照相的原理,簡單地說,主要利用了激光顏色純這個特點.其實,關於全息照相的理論早在1947年就由英國科學家伽波提出來.但直到亮度高、顏色純、相乾性好的激光問世後,才真正拍攝出全息照相.
全息照相與立體照相是兩回事.盡管立體彩色照片看上去色彩鮮艷、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但它總歸仍是單面圖像,再好的立體照也代替不了真實的實物.比如,一個正方形木塊的立體照,不論我們怎樣改變觀察角度,橫看豎看,看到的只能是照片上的那個畫面.但全息照就不同了,我們只要改變一下觀察角度,就可以看到這個正方塊的六個方面.因為全息技術能將物體的全部幾何特徵信息都記錄在底片上,這也是全息照相最重要的一個特點.
全息照相的第二個特點是能以一斑而知全貌.當全息照片被損壞,即使是大半損壞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可以從剩下的那一小半上看到這張全息照片上原有物體的全貌.這對於普通照片來說就不行,即使是損失一隻角,那隻角上的畫面也就看不到了.
全息照的第三個特點是在一張全息底片上可以分層記錄多幅全息照,而且在它們顯示畫面時不會互相干擾.正是這種分層記錄,使得全息照片能夠存儲巨大的信息量.
全息照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些特點?為什麼普通照片沒有這些特性呢?這要從拍攝的原理談起.
假如用一束激光照明一個微小顆粒.從小顆粒上反射出來的光波基本上是不斷向外擴大的球面波.我們向小顆粒看去,是明亮的一點.用照相機為這小顆粒照相時,光波通過鏡頭在底片上形成一個亮點,這一點的亮度與小顆粒反射出來的光強有關.照相底片可以記錄下這一點的亮點,但記不下小顆粒在三維空間的位置,印出來的照片上也只有一個亮點.看起來沒有一點立體感覺.拍攝全息照片時,不用照相鏡頭,而是把一束發出平面波的激光和小顆粒反射出的球面波一起照到照相底片上.整個底片都受到光照,它記錄下的不是個亮點,而是一組同心圓,當同心圓間隔很小時,看起來,就像是用刀把一個圓蘿卜切成一片片薄片,疊在一起,成為一組同心環那樣.底片經沖洗後,放到原來的位置,再用拍攝時那束發出平面波的激光,以拍攝時的角度照到底片上,我們可以看到原來放置微小顆粒的位置上有一個亮點.注意!這個亮點在空間,而不是在底片上,我們看到的光就像是從這個亮點發出來的.所以,全息照片記錄下來的不僅是一個亮點,還包含亮點的空間位置,或者說記下從亮點發出的整個光波.全部奧妙就在於這種新奇的拍攝方法,在於這一束平行(平面波)激光束.這一激光束,我們稱之為參考光束.
因此,任何物體實際上都可以看成是無數個明暗不同的亮點組成的立體圖像.用上面的拍攝方法拍成的全息照片就是無數個同心圓組成的復雜圖形,看起來也是灰暗的一片.同樣,這張全息照片不僅記錄了物體各點的明暗,還記下了各點的空間位置.當用參考光束照射沖洗後的底片時,我們看到的光就像是從原物體上發出來的.所以,我們說它記錄了有關物體發出的全部光信息,全息照片的名稱就是因此而得來的.不過激光全息照片只有在激光照射下,眼睛看上去才有立體的形象,而激光器是一種價格較貴的設備,一張照片要配備一架激光器,除了科研部門、專門的場所中有可能設置外,要普遍、廣泛地應用是不可能的.針對這個缺點.科學家不斷研究,終於發明了一種在白熾燈光下也能看到全息景象的全息照片.稱為白光全息或彩虹全息.
激光全息照的底片,可以是特種玻璃,也可以是乳膠、晶體或熱塑等.一塊小小的特種玻璃,可以把一個大型圖書館的上百萬冊藏書內容全部存儲進去.
如果留心一下報紙上的照片,就能發現它們是由一個個小點子組成的.每一個小點子叫做一個像素,它的密度大約是每平方毫米內有幾個點.而全息照相用的特種玻璃膜層厚約10微米,像點密度每平方毫米內在2000個點以上.在這種底片上,每平方毫米的地方內,可以裝下一張310平方厘米的大照片.在一小塊5毫米見方的薄膜上就能裝下一本200頁厚的圖書.
全息照相機的發明,主要意義不在於照相,它作為激光技術的一個方面,在工業、農業、科研等領域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
從照相方面講,這是一種全新的技術.因為全息照片有逼真的立體感,用它來代替普通照片有獨特的效果.在國外,已有人用全息照片做成書的插頁,做成商標,做成立體廣告;博物館用它來代替珍貴文物展出.國外有一家機床製造公司,到另一個國家開商品介紹會,就用全息照片代替實物辦了一個機床展覽會.展覽廳里全部是各種機床的全息照片,這些全息照片看起來和真的機床並沒有什麼兩樣,反而更加引起參觀者的興趣.
構思精巧的全息照片也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美國和法國等國家都有全息照片博物館,集中了全世界最精美的作品.
全息照相還可以將珍貴的歷史文物記錄下來,萬一有文物古跡遭到嚴重破壞,即使盪然無存,我們仍然可以根據全息照相重建.比如像北京圓明園那樣的名勝,當年被八國聯軍焚毀,現在雖然打算重建,因為不知道整個面貌,就難以完全恢復.如果全息照相提早100年發明的話,事情就好辦了.
從立體景象的全息照片得到啟發,科學家想到了全息電影和全息電視.實驗性的全息立體電影已經在前蘇聯出現.放映這種電影時,觀眾看到的景象並不在銀幕上,而是在觀眾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至於全息電視,因為它涉及的技術問題比較復雜,目前還在研究.1982年,德國的電視台播送的立體電視,並不是激光全息電視,它的原理和普通立體電影一樣,觀看時要戴一副特殊的眼鏡.預計到本世紀末,電影和電視又要換代了;到那時,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可能會由於激光全景立體電影和激光立體電視的出現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全息照相的另一項重要應用是製作可以在一些特殊場合代替玻璃的全息光學元件.這種特殊的光學元件具有加工方便、小巧、輕、薄等優點.一個凹透鏡可以使光束發散,一束平行光波照上去變為球面波;我們前面談到的用小顆粒拍攝的全息照片也會把平行光參考光束變為球面波;這樣的全息照片也就是一個特殊的凹透鏡.用類似的方法可以製作出凸透鏡、柱面透鏡等光學元件.這種元件和紙一樣薄,一樣輕,還不會碎.現在已經有用全息光學元件做成的望遠鏡,它的厚度和一般近視鏡片差不多.還有人報道用全息光學元件做成窗玻璃.這種奇異的窗玻璃不會影響人的視線,卻能反射大量的陽光,兼有窗簾的功能;更有趣的是,可以把它反射的陽光集中到裝在窗檐下的一排太陽能電池上,轉化為電能,供室內使用,真是一舉三得.
全息照相技術有明察秋毫的本領.因為全息照片能精確地再現原來被拍攝的物體,我們可以用它作標准檢查原物有沒有變化;事實上只要有1微米的變化,就可以用全息照相技術檢查出來.科研生產部門,還讓激光全息攝影來擔任成品內在質量的「檢驗員」.檢驗時,給被檢物加上一點壓力或加點熱;如果物體內部有裂痕、微孔,它的表面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盡管這種變化的程度極為細微,肉眼根本無法覺察,但在全息攝影這對「火眼金睛」下面,所有這些瑕疵、隱患,統統暴露無遺.這種方法除了可以精密地檢查內在質量外,還有對被檢物絲毫無損的的優點,特別適用於貴重物品,例如珍貴文物、古代雕塑品的檢測.希臘科學家曾用這種方法查出古代塑像受風化的程度.生產上用這種方式檢查精密零件、飛機蒙皮、飛機輪胎的內在質量.在國外的飛機輪胎工廠里,已經起用了激光全息照相「檢驗員」.這種方法還被用來作生物學研究,比如研究腦殼受力時產生的形變,研究蘑菇的生長速度等等.
還在發展當中的是全息存貯技術.我們在談全息照相特點時提到過的存貯信息,也就是記錄信息的能力.從理論上計算,用光碟存貯信息,每平方厘米可以存貯的信息約為106位,而用全息存貯,每平方厘米可以存108位,高100倍!而且讀出信息的時間只有百萬分之一秒!
現在,已經可以把信息存到材料裡面去,全息照相用的材料不是一薄層底片,而是整個一塊晶體可以存入10萬冊圖書,一個圖書館只要保存幾塊記錄晶體就可以.這看來帶有一點幻想色彩,然而是有希望做到的.更重要的是全息存貯的發展將會促進計算機的發展、換代.
一般的全息照片,只能一張一張製作,價格也很高;除了科研上的使用以外,只能當作高級藝術品.8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的壓印全息技術.用這種方式製造全息照片,先要做成一塊金屬的微浮雕板;把它當作印板,在鍍有金屬膜的特殊紙張上壓出全息照片.這比印郵票還要方便,可以大批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應用面也越來越廣.
這種全息照相不僅有立體感;在陽光或燈光下呈現多種色彩,襯在銀白色的金屬背景上,顯得更為絢麗.人們用它來裝飾書刊、玩具、旅遊紀念品,很具魅力.
這種全息照相也包含著豐富的信息,而且完全取決於製作時採用的景物和拍攝方式,就像加了密碼一樣.沒有原始印版,無法復制.因而,它成為防止偽造的有效手段.已經在紙幣、信用卡、磁卡及外交簽證等憑證上出現各種全息標識以防偽造.在我國,也已有不少廠商採用全息照相商標來防止有人偽造商標,欺騙顧客.
值得一提的是,全息照相這項重大技術成就,卻是在與普通攝影毫不相乾的科研領域內發明的.發明者加伯研究這一課題的目的是想要提高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他設計了這種新的成像方法,並於1948年公開發表在科學雜志上.但是,當時沒有激光這樣好的單色光,技術上也有一些困難,加伯並沒有取得成效,他的論文也沒有人重視.
直到十多年後的1964年,因為出現了激光器這種理想的光源,全息照相技術才開始發展起來.很快,全息照相術便成為一種用途十分廣泛,並且具有無限發展潛力的新技術.加伯因為首創全息照相的理論,榮獲197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本人由此而被世界公認為「全息照相之父」.
D. 求一部日本動漫電影的名字,全息網游題材的
創世紀傳說:世界的彼方
E. 有部電影講一個人用全息技術創造了一個明星並且愛上了她
02年美國電影《西蒙妮》又名《虛擬偶像》Simone
阿爾·帕西諾 薇諾娜·瑞德 主演
F. 什麼電影中3D投影畫面
這個不叫3D投影畫面 這個技術是全息投影
我們經常可以在科幻電影中見到一種三維的全息通訊技術,可以把遠處的人或物以三維的形式投影在空氣之中,就像電影《星球大戰》中的場面。另外隨著現在科學的發展,所有的設備都採用小型化和精密化,而現在的顯示設備卻無法與之相匹配,人類越來越需求一種新的顯示技術來解決問題。
現在的全息投影技術一共分為以下三種:
1.在美國麻省一位叫Chad Dyne的29歲理工研究生發明了一種空氣投影和交互技術,這是顯示技術上的一個里程碑,它可以在氣流形成的牆上投影出具有交互功能的圖像。
此技術來源海市蜃樓的原理,將圖像投射在水蒸氣上,由於分子震動不均衡,可以形成層次和立體感很強的圖像。
2.日本公司Science and Technology發明了一種可以用激光束來投射實體的3D影像,這種技術是利用氮氣和氧氣在空氣中散開時,混合成的氣體變成灼熱的漿狀物質,並在空氣中形成一個短暫的3D圖像。
這種方法主要是不斷在空氣中進行小型爆破來實現的
3.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創新科技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目前宣布他們成功研製一種360度全息顯示屏,這種技術是將圖像投影在一種高速旋轉的鏡子上從而實現三維圖像,只不過好像有點危險
可以說這些技術很多國家都在研製,毫不誇張的說這項技術它包含了未來,誰最先使用這項技術,誰就最先走入未來的先進技術行列。
全息投影技術是全息攝影技術的逆向展示,本質上是通過在空氣或者特殊的立體鏡片上形成立體的影像。不同於平面銀幕投影僅僅在二維表面通過透視、陰影等效果實現立體感,全息投影技術是真正呈現3D的影像,可以從360°的任何角度觀看影像的不同側面。
2010年3月9號晚間世嘉公司舉辦了一場名為「初音未來日的感謝祭」「初音之日」(Miku's Day)的初音未來全息投影演唱會。這場演唱會使得初音未來成為第一個使用全息投影技術舉辦演唱會的虛擬偶像。
2011年1月1日湖南衛視的跨年晚會,也使用了全息投影技術,使舞台變得絢麗多彩,立體感十足,更是利用這項技術使已故歌星鄧麗君「復活」登台演唱。
注意:
目前的技術還不能做到沒有依憑物的全息投影。
必須有介質,霧氣也好。一般是屏幕。
現在說的全息投影貌似只是投影到透明的特質幕牆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