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對國產電影有哪些看法
國產電影,還有待提高啊,現在大部分電影的台詞都差強人意。我對此只用八個字來評價:矯揉造作,不知所雲。《赤壁》里趙薇同學那句「匹女有責」可謂「語驚四座」。看來她確實應向年少時的語文老師道歉了。編劇們的語言工底讓觀眾們對我國的文學事業擔憂啊! 最後,電影人需擺正心態:你們是為了藝術,為了還原生活,展現真善美,而不是淪為票房的工具,糊弄觀眾。 總之,中國電影任重而道遠。希望少和媒體聯合起來進行狂轟爛炸式的宣傳,畢竟質量決定一切。還是好好創作,少講空話。記住一句話,「金杯銀杯不如觀眾的口碑」。
㈡ 如何看待國產電影越來越受歡迎
近些年來,國產電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從票房情況就略知一二。截至2021年5月,中國電影票房榜排名前十的作品當中,有九部都是國產電影。現在國產電影已然進入強勢發展的階段,越來越受到觀眾們的歡迎。國產電影正處於最好的時代。那麼,為什麼國產電影會越來越受歡迎呢?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也是近些年來國產電影不斷崛起的重要原因。人們不再以外國電影為馬首是瞻,覺得國產電影其實也有可圈可點之處,相比之前,更加願意為國產電影貢獻自己的力量。
㈢ 抗戰電影將在日本上映,《八佰》走出國門,我們應如何正確看待這部電影
《八佰》公布將於今年11.12日在日本公映。消息一出,我震驚到了。這可是我們拍攝的抗日電影,滿滿的愛國元素和對抗戰必勝的決心,對於日本侵華歷史的審判。這樣一部電影要在日本上映,日本人會看嗎?電影又能否達到宣傳歷史、弘揚民族自信的作用呢?
電影、電視劇都不是紀錄片無疑《八佰》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片,拿下了31.3億元的票房,收獲了大量好評。導演管虎也成為了炙手可熱的人物。而他這部作品在整體畫面的呈現上是無可挑剔的,每一幀都經得起考驗。這是我們國產電影的一大成功。
除此這外,這部作品在對中華文化的傳播上也是下了功夫。其中戲曲的穿插和動物的映射都做到了藝術作品的高水準。利用戲曲元素表示對國家文化歷史的認同,通過他所呈現的歷史角色,來反應第一營的英雄行為。利用動物的穿插表示出高級的比喻,一群老鼠表示的是逃兵,白馬則是美好的未來。這些呈現將電影中原本不足的地方,進行了拔高,也讓管虎的導演地位更上一層樓。
我們期待走出國門的《八佰》,能夠在日本創造票房奇跡的同時,能夠將歷史真相帶給世人,也希望日本人能夠正視歷史,尊重歷史。
㈣ 你對國產大片的看法是什麼
國產電影,還有待提高啊,現在大部分電影的台詞都差強人意。對此只用八個字來評價:矯揉造作,不知所雲。《赤壁》里趙薇同學那句「匹女有責」可謂「語驚四座」。她確實應向年少時的語文老師道歉了。
編劇們的語言功底讓觀眾們對我國的文學事業擔憂啊! 最後,電影人需擺正心態:你們是為了藝術,為了還原生活,展現真善美,而不是淪為票房的工具,糊弄觀眾。
總之,中國電影任重而道遠。希望少和媒體聯合起來進行狂轟爛炸式的宣傳,畢竟質量決定一切。還是好好創作,少講空話。記住一句話,「金杯銀杯不如觀眾的口碑」。
中國影片回溫開始加速:
中國電影有過輝煌歷史,也走過了很長一段低迷期,大量用流量明星圈錢的電影扎堆上映,甚至出現了粉絲包場、午夜爆滿的奇葩現象。數據曝光之後,我們從源頭上也開始加速遏制這種現象,限酬令、CFDG中國青年導演扶持計劃等等措施,讓中國電影逐步走上正軌。
我們不缺好的題材,不缺好的導演,更不缺優秀的製作團隊和好演員,市場規范好了之後,優質國產電影越來越多地被創作出來。
所幸,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商業與藝術的磨合,現在的電影人終於找到了平衡的方式,既能夠保證口碑又能拿到不錯的票房。這和觀眾的支持與覺醒也是密不可分的。
㈤ 如何論述你對國產電影在國內受歡迎的看法
我認為國產電影現在在國內也發展的非常好,但是可能是不如好萊塢電影,但是現在的中國電影也發展得非常不錯
㈥ 怎麼看待國產青春電影
在眾多的類型片中,佔主流位置的一直是影片類型較為突出、系列性較為連貫的電影,比如動作片和喜劇片。從這一點來看,青春片其實難以企及。在票房回報率上,它不及動作片和喜劇片的商業價值,同時,如果論及電影的文化價值,與文藝片相比,它又顯得相對單薄。但是從另一方來看,這一類型片卻有著值得人們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它的社會價值和它所引起的更多的社會話題。
中國近幾年的青春片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的,從2010的短片《老男孩》,到2011年的《青春期》、《那些年》;從2012的《青春荷爾蒙》、《全城高考》,再到2013年的《致青春》、《中國合夥人》,這些青春片在近幾年大熒幕上的頻頻露面,也讓我們注意到這些電影的反映內容,以及它背後關注的社會問題。
在進行窺探之前,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個定義,什麼是青春片?網路上對此沒有進行明確的定義。而在筆者看來,今天要討論的所謂青春片,無外乎兩個因素:一是主要的人物角色正處於青春階段;二是主要的故事基調承載在青春年代。
如果探討仔細的話,我們會發現近幾年的國產青春片,是與中國社會的某些突出問題聯系在一起的,如高考問題、就業問題、學習階段的成長問題、80後生活中的問題等等。這些現實中有些刺手的問題反映到影視作品上來,其社會影響可想而知。
中國青春片的悼念式作品可以從2010年的《老男孩》這部短片談起,這部微電影相比與其他電影有一個比較明顯的不同,就是它全程都是在網路上傳播,並沒有在院線上映,可是引起的社會反響絲毫不亞於同期的一些大片,它的豆瓣評分是8.4,時光評分是8.0。從影視本體論來探討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製作水平或者是主題探討的話,都是比較過分的事情。除去它的主創人員、製作經費和製作水平不談,一部僅在網路上流傳的電影,它的電影製作水平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們在討論它的時候,首先應該把它當做一部對「當年理想」致敬悼念式的懷舊片。
片中的肖大寶和王小帥無疑是7080後下層階級的真實寫照,一個是婚慶主持,一個是理發師,生活趨於平淡,有時還遭人白眼。可是當過往的夢想再次來臨的時候,他們懷揣著探試的心情企圖再次驗證自己過往的篤定,這是一份屬於「老男孩」的夢想。但是電影在此刻並沒有落入俗套———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筷子兄弟成就了自己的夢想,因為它並不是一個昭示光明路途的電影,而是一部喚醒曾經夢想的電影。尤其是在它的主題曲中,愈加反映了這一點。
如果我們細心觀賞,其實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十分具有象徵意味。在肖大寶開車聽廣播的路上,廣播里的內容一段是國家的強盛壯大,一段是平民大眾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兩段相互交錯。這種大與小的對比,強與弱的直白,把80後放置在整個中國大環境中去冷眼旁觀,這樣的景像描寫極具深刻性,也讓身為觀影者的我們思想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筆者覺得這應該是本片在電影鏡頭與話語處理中最出彩的一段。
而在2011年的兩部青春片中,我們看到另外的感覺。對於《青春期》這部生猛片,個人覺得可以直接把它和2012的《青春荷爾蒙》銜接起來,甚至可以說,前者是後者的前傳。這樣說一點也不奇怪,這兩部電影在畫面的主色調處理、敘事方式、台詞風格以及主題探討、演員整體面貌等等電影參數上,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兩部電影探討的是當前中國學生的生活和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盡管電影企圖利用一切的噱頭去保證票房回報率,包括俊男美女、性感露骨、台詞前衛以及生活奢靡,但是它連最基本的現實反映功能都沒有做到,基本上宣告了它們在評論界上的敗走麥城。
其實這類學生生活電影是較難把握的,國內電影在這方面做的不盡如人意。而反觀美國和印度,他們的兩部電影是值得國內導演和製片人借鑒的,一部是美國的《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一部是印度寶萊塢的《三個傻瓜》。
國內的兩部電影都是停留在電影的商業吸金度,而忽視了電影本身的價值。王道新《影視批評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整體意義上的電影應該是『商品』、『藝術』『文化』三位一體的綜合體」。毫無疑問,《青春期》和《青春荷爾蒙》只是看中了電影的第一個屬性,而當我們觀看《死亡詩社》時卻經常被裡面的創新思維和自由精神所打動,在這部電影裡面,我們看到的不是一群無知少年的打打鬧鬧,青春也遠遠不是這么簡單,青春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抽象意味的描述詞,它具有形而上的悲劇性和形而下的現實愉快感。
所以在這種本原出發點上,《死亡詩社》帶給了我們在青春中才能獲得而又超出青春之外的感悟。同樣的在《三個傻瓜》中我們發現了屬於青春的熱烈與執拗的意念,那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信念。所以有人說:「青春是狂放不羈的,是完全由個人意志控制的年歲,這樣的年紀最能創造出新的價值!」
㈦ 如何去看待中國當前的電影創作
我認為,中國電影的根本問題是「原創力」低下的問題。我們不能因為電影是反映時代生活的,就想當然地以為電影對時代生活的原創表現力是天生具備的。恰恰相反,和其他藝術樣式相比較,中國電影對時代生活的原創表現力可能是極其低下的,比較而言,也許人們更願意看小說、看電視、聽歌劇,而不願意進電影院,進電影院也更願意看進口片。
美國的大片為什麼還看?就是是因為編劇編的好,很多都非常精彩,而再看國內的很多電影,有以下的毛病:
1,矛盾沖突不明顯,電影故事敘述速度過於緩慢;
2,對話太長,很僵硬,缺乏幽默;
3,故事結構鬆散,
4,在思想主題的新意方面挖掘不深;
5.喜歡搞所謂的大片,觀眾不知道是電影的投資大還是電影場景大還是演員名氣大.很多人對「大「的認識進入誤區.
6,故事越來越看不懂,千萬不要在電影里玩深沉,不要忽悠觀眾,觀眾的欣賞力是很高的;
這段時間,我認為國產電影還是有希望的.
㈧ 如何看待中國電影
中國並不缺乏好的導演,編劇,有著良好的藝術創作團隊,但中國電影最大的軟肋並不是技術上的,而是製片方過於商業化。只要電影賺錢就無所謂藝術性的問題,就造成了第六代導演的電影在國內票房低的可憐而在國際上頻頻獲獎的結果。同時中國國家廣電總局的電影審查制度也是一個限制,許多東西導演不敢拍,編劇不敢寫。國內也缺少一種藝術氛圍。不過中國是電影發展比較早的國家,在1896年第一部電影就在香港放映,1905年中國人拍了第一步自己的電影《定軍山》,其後的《漁光曲》成為了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性大獎的電影,《馬路天使》等也是經典之作,新中國成立以後更是迎來了電影發展的「黃金十七年」,優秀導演層出不窮,並有打破「學院派」的趨勢,對中國電影充滿信心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