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鋼琴家電影男主角如何躲過地毯式搜索

鋼琴家電影男主角如何躲過地毯式搜索

發布時間:2022-09-04 09:17:38

㈠ 講述一個猶太人鋼琴師二戰時期在波蘭的電影叫什麼

《鋼琴師》(英語:The Pianist),是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以納粹德國侵略波蘭華沙為背景,主要反映波蘭猶太人遭遇的故事片。電影取材來自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瓦迪斯瓦夫·斯皮爾曼的回憶錄。2002年,《鋼琴師》獲得法國戛納電影節最高榮譽金棕櫚獎。2003年,《鋼琴師》又奪得三項奧斯卡大獎,包括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獎。影片主要講述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㈡ 推薦一些關於鋼琴的好電影

1.海上鋼琴師

這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經典了,雖然有導演向商業妥協的嫌疑,但是1900的人生和他的信念依然讓我們牽腸掛肚,其中有幾段鋼琴曲無疑是全片的精華所在,尤其是鋼琴決斗那一段,讓人目瞪口呆。

2. 鋼琴家

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這也是波蘭斯基最好的作品之一,片中布羅迪演奏的幾段鋼琴曲讓人難忘。

3.鋼琴課

簡·坎皮恩的《鋼琴課》是一部幾乎堪稱完美的女性電影。所謂女性電影是指它向人們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義上與男人的對抗,而是一個內心獨立、能夠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經過掙扎之後,與現實達成和解的過程。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成長電影。這里所說的成長,不是指通常意義上的從少年世界到成人世界的青春成長,而是一個已然成熟的人,成熟的女性,如何在生存環境和精神世界的沖突中尋求平衡,以獲得內心平靜的過程。影片把環境設置為一個幽閉荒蕪的海島,就是為了要讓一切沉澱下來。在這樣一個舞台上,沒有聲音,只有旋律,每一個人都在默默地飽受煎熬,然而把掙扎變做無奈之後,卻又沉醉其中的舞蹈。生命是一場無休止的掙扎,男人將之化為戰爭,女人將之化為舞蹈。

4. 鋼琴教師

本片的男女情慾關系描寫令人不寒而慄,在暴力與性侵略的交錯復雜關系中展現了不少血腥的畫面,具震撼性。於佩爾深刻地詮釋了女鋼琴家的變態心理。本片在戛納電影節共獲最佳男女主角獎和評審團大獎。原著作者獲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

5. 琴鍵四分鍾

這是前段時間看的一部德國電影,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它以流暢的鏡頭語言、深刻的思想內涵,為觀眾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整部影片節奏流暢,鏡頭乾脆利落。可以說,編劇、導演和演員都稱得上無可挑剔。而且片中的音樂,特別是鋼琴演奏,也很精彩,因而可以說,能推出這樣的影片,德國無愧於被稱為音樂的國度。片名「四分鍾」實際上指的的是影片最後結尾的一段,不由讓人拍案叫絕。即使看完之後過了很久,再次回想起的時候依舊能夠激盪人心。而當觀眾現場觀看的時候,也會忍不住為影片的最後四分鍾而鼓掌歡呼。值得一提的是,片尾那四分鍾的鋼琴演奏不是傳統的鋼琴曲,而是加入很多自由發揮,更具現代感,有點NEWAGE的味道,真的是非常令人難忘。

㈢ 電影《鋼琴家》講的是真實的事情嗎

這部電影是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鋼琴師》改編的。

《鋼琴師》一書於1946年在波蘭出版,原名《城市之死》。這是波蘭廣播電台著名鋼琴師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用生命和靈魂書寫的一部回憶錄。他懷著清晰而痛苦的記憶,用樸素的語言和一顆經受過死亡洗禮的心,以平淡而毫不誇張的語氣講述那段猶太人和整個華沙城一起被毀滅的經歷。

(3)鋼琴家電影男主角如何躲過地毯式搜索擴展閱讀:

電影原型背景: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作為猶太人,瓦迪斯瓦夫·席皮爾曼的父母、親戚相繼被送到集中營。他被迫開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幫助下四處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陰影時刻相伴。

直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德國軍官維爾姆.霍桑菲爾德被他的鋼琴曲打動,決定冒險保護年輕的音樂家。在他的庇護下,斯皮曼苦撐到二戰結束。

那個救了他的德國軍官的名字是:威廉·霍森菲爾,僅知他於1952年死於俄國的戰俘營。

㈣ 鋼琴師這部電影好看嗎

這部電影是講述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記得是在大二的時候看過。片子大概要三小時,我看的忘了時間,直到寢室熄燈電腦自動關閉,但第二天還是看完了。當時失眠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起來看。納粹、逃亡、男人、女人、那個世界、離我太遠,卻又很近。我只能任憑自己跟著主人公一起逃亡,在那裡除了活著。其他什麼都失去了意義,讓正處於感情脆弱期的我獲得了救贖。很感激為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們。
看過一本好書,感到心靈的震撼
看過一部電影,感到無比的糾結
人性的光輝,總是在泯滅是閃現
----紀念我最愛的關於二戰的影片<鋼琴師>
靈動的手指如精靈般在黑白相間的琴鍵上自由跳動,神奇而美妙的音樂緩緩流出,充斥著耳膜,凈化著心靈。我們的鋼琴師優雅的沉浸於鋼琴的藝術之中,然而這一切的美好,在忽然的爆炸聲中終止了,拉開了殘酷戰爭的序幕。
溫暖的大家人,開始為了藏錢而展開了爭論。然而誰又知道,能夠這樣爭論還是幸福的。被迫離開原來的居住地後,真正的恐怖開始了,而鋼琴師的愛情事業也隨之冰凍了。面對一層層長高的圍牆,面對沒有緣由的槍斃,面對飢餓,面對自己的無能為力,生之為何呢?那個在街上不停的尋找丈夫的婦女,那個被鋼琴師從牆洞里拽出來卻已經死去的孩子,那個活生生被扔下樓的殘疾人,那個只問了一句「去哪」就被殺死的女人,那個不停自責殺死親生嬰兒的母親,那20元買來分給大家吃得一塊糖……
看到這些畫面的時候,我都是不自覺地用手捂住了嘴,這是為什麼呢,同樣都是人類,有沒有說的清楚德國人為什麼要這么對待他們呢,這是為什麼呢,勒令內心正遭受無限恐懼的猶太人跳舞難道就真的那麼好笑嗎,槍殺無處可逃的猶太人就真的那麼令他們快樂嗎?我以為整部影片就是這樣了,可是,高潮在我意料之外展開了。面對救命的一瓶罐頭,鋼琴師仍舊用虛弱的手想辦法把它敲開,當罐頭掉在地上,一位德國軍官的腳出現在眼前時,是面對死亡恐懼,鋼琴師的生命似乎停在了這里,必死無疑了吧
我永遠也忘不了德國軍官桌上的照片,即使在戰場上,依舊給人溫暖的全家福,我永遠也忘不了德國軍官將食物拿給我們的鋼琴師,我永遠也忘不了德國軍官坦然地說「我們投降了」,我永遠也忘不了德國軍官將自己的大衣脫下來給鋼琴師,說他還有更暖和的。他做的這一切,都不是想要報答,甚至他還以為自己會有機會再從收音機里聽到鋼琴師的音樂。
我哭了,因為鋼琴師的命運在人性的美麗下得以長久,音樂可以繼續了。我哭了,原來即使親人離散,即使惶恐害怕,在陌生人之間依然有芬芳的人性在,在感動著我們。我哭了,我為鋼琴師美好的命運而哭,為德國軍官善良的人性美而哭,我為我生存的世界有芬芳的音樂而哭。我再次以為影片該結束了,然而我又錯了,影片還沒有結束。 戰爭結束後,苦難的人們得以解脫,我的心情似乎有些好轉,但是當德國軍官在一群俘虜堆里,忽然站起來抓住說自己救了鋼琴師,說要找鋼琴師救他的時候,我的眼淚奔涌而出,軍官的話依舊重復著,然而俄國的軍人依舊以殘酷的對待俘虜的方式拽住他。任憑他怎樣的追求也許並不現實求生希望。這就是戰爭,猶太人剛剛受完罪,德國士兵反過來是同樣的遭遇。
鋼琴師回到了以前的生活,錄音室里優雅的鋼琴師在彈奏鋼琴,那個人告訴了德國軍官的遭遇,然而命運多舛,雖然做了努力,仍然沒有得到最圓滿的結局。片子結束後,很長的一段鋼琴,雙手在琴鍵上,精靈般的跳動。結尾的字母居然告訴我這部片子的故事是真實的,而德國軍官死於俘虜的服刑期間。我的淚不自覺地大滴的掉下來,這並不是一個反映戰爭的編出來的故事,而是真實的事情。戰爭使人恐懼,然而人性卻又讓人看到希望。結局並不都是美好,但我們可以通過努力然他變得不那麼殘酷,我們依舊有音樂聽,依舊有如此感人的故事留給我們不是嗎?然而有的人卻把德國軍官的死歸於他救了一個猶太人也不能彌補他殺害很多猶太人的事實。我想說的是,不要這樣好嗎,無論讓多少德國士兵死,都贖不了這個罪,這個罪不是他們犯的。只是讓我們把這位美麗的德國軍官的死歸為戰爭的不幸吧,這樣他的死才似乎有些價值。真希望有天堂在。

㈤ 一部二戰電影,有關一個鋼琴家

就是<<鋼琴家>>
片 名:鋼琴家 The Pianist
英文片名:The Pianist
IMDB:0253474
類 型:劇情 / 戰爭
導 演:羅曼·波蘭斯基 RomanPolanski
主 演:阿德里安·布羅迪 AdrienBrody, 托馬斯·克雷茨曼 ThomasKretschmann, 弗蘭克·芬利 rankFinlay
編 劇:Wladyslaw Szpilman
片 長:148 分鍾
上映日期:2004年2月 根據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作為一名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躲避那些野獸的搜捕,依然在波蘭的猶太人居住區住著。在這里,即便所有... 根據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作為一名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躲避那些野獸的搜捕,依然在波蘭的猶太人居住區住著。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終於等到黎明來到……

㈥ 電影《鋼琴家》是不是又叫《海上鋼琴師》哦

不是的

鋼琴家劇情簡介
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海上鋼琴師簡介
男主角1900(人名)的整個人生都已經是一場悲劇了。他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氣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然而好人不得好報,燒爐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幾歲大的1900又再度成為了孤兒。過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從不敢離船上岸去,只因紐約無際的高樓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沒有安全感。縱使後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後,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沖動。他永遠地留在船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願離開,於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殉船於海底。1990,這個既沒有出生紀錄,也沒有身份證明的人,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就在人間蒸發,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樣,渺無蹤影了。

㈦ 問一部外國電影

《鋼琴家》

The Pianist
Focus公司2002年發行
主演:
阿德里安-布羅迪(Adrien Brody)
托馬斯-克雷茨曼(Thomas Kretschmann)
弗蘭克-芬利(Frank Finlay)
莫琳-李普曼(Maureen Lipman)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
類型:劇情片
分級:R(暴力)

《鋼琴家》劇情介紹

http://ent.sina.com.cn 2003年01月15日16:04 新浪娛樂
《鋼琴家》在2002年戛納國際電影節一舉奪得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本片是世界影壇傳奇人物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最新力作。影片是波蘭斯基極具個性化的敘述,他苦苦等待了40年才完成這個夢想,這部影片也見證了人類精神的勝利與藝術力量改變人生之間不可分割的信念。

《鋼琴家》改編自英國劇作家及編劇家羅納德-哈伍德(Ronald Harwood,曾編劇獲第5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提名的《戲劇人生》「The Dresser」)撰寫的二戰期間波蘭猶太倖存者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阿德里安-布羅迪飾,Adrien Brody)的自傳。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是波蘭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和鋼琴家,在納粹戰火燒到波蘭之前,他還在電台進行了最後一次現場音樂會。在殘酷的納粹鐵蹄下,他逃脫了被流放的命運,留在千瘡百孔的華沙猶太人區(Warsaw Ghetto)。在哪裡,即便是放棄了所熱愛的音樂和鋼琴,他還是頑強地活了下來。面對恐懼,瓦拉迪斯勞仍希望將來能發揮他音樂方面的天賦,在最意想不到的幫助之下---一位德國軍官威爾姆-霍森費爾德(Wilm Hosenfeld,托馬斯-克雷茨曼飾,Thomas Kretschmann)在戰爭的最後一段日子把他藏了起來,瓦拉迪斯勞終於迎來了自由。

本片中,阿德里安-布羅迪(曾主演《山姆的夏天》「Summer of Sam」、《細細的紅線》「The Thin Red Line」)飾演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先生。演出陣容中還包括:托馬斯-克雷茨曼(曾出演《刀鋒戰士2》「Blade II」)、弗蘭克-芬利(Frank Finlay,曾出演《4個阻擊手》「The Four Musketeers」)、莫琳-李普曼(Maureen Lipman,曾主演《教導麗塔》「Ecating Rita」)、伊米莉亞-福克斯(Emilia Fox,曾主演電視短劇《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埃德-斯托帕德(Ed Stoppard,曾出演《小吸血鬼》「The Little Vampire」)、朱莉婭-雷納(Julia Rayner,曾出演《音樂情結》「Topsy-Turvy」)和新人傑西卡-凱特-邁耶(Jessica Kate Meyer)等。

羅曼-波蘭斯基自己7歲時,就曾爬過鐵絲網上的一個窟窿逃出了克拉考(Cracow)猶太人居住區。《鋼琴家》這部影片是他40年來在波蘭拍攝的第一部影片。

多年來,羅曼-波蘭斯基曾先後4次榮獲奧斯卡獎提名:因執導《苔絲》(「Tess」,1979年)和《唐人街》(「Chinatown」,1974年)、改編劇本《羅斯瑪麗之嬰》(「Rosemary's Baby」,1968年),以及執導成名之作、外語片《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1963年)而問鼎未果。他製作的其它影片包括:《厭惡》(「Repulsion」)、《麥克貝思》(「Macbeth」)、《怪房客》(「The Tenant」)、《驚狂記》(「Frantic」)和《死亡與少女》(「Death and the Maiden」)等。

劇情:本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拍攝的。主人公斯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是年輕的波蘭猶太裔作曲家和鋼琴家,並被公認為那個時代最有希望的新星,前途一片光明。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無情地改變了他的命運,波蘭在德國的閃擊戰下迅速淪陷,身為猶太人的斯皮爾曼也不得不為了逃避納粹的迫害而開始了地獄般的流亡生活。

影片《鋼琴師》:戰爭剝奪人的一切

《鋼琴家》是根據符瓦迪斯瓦夫·斯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憶錄改編的作品。二戰德軍突然入侵波蘭,而作為電台鋼琴師的斯皮爾曼還沒來得及開始他的愛情,就被混亂的人群沖散。納粹開始逐步剝奪猶太人的一切,安全、房屋、家庭、生命……當斯皮爾曼在一名猶奸的幫助下倖存下來時,他必須要躲藏起來,緊接著就是飢餓。死亡和飢餓的陰影時刻纏
繞的他,「飢餓讓你真正清晰地了解到茨皮爾曼被剝奪了什麼。很難想像飢餓會多大程度上影響人的行為,又如何超越對食物的渴望去思考。感到內心空盪盪的,看到的世界也是空盪盪的。」 波蘭斯基以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講述了鋼琴家在一個充滿敵意和荒謬的世界中掙扎的超道德故事。

㈧ 電影《鋼琴》講的什麼

沒有這部電影,電視劇到有一部

電影有三部類似的名字,不知你要哪部
1鋼琴家The Pianist (2002)
根據瓦拉迪斯勞·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氣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熱愛的藝術。

2.鋼琴別戀The Piano (1993)
19世紀中葉,在遙遠空曠的紐西蘭海岸,美國少婦愛達帶著九歲的女兒和一架大鋼琴嫁給了美國殖民者斯圖爾特。由於路途十分艱難,丈夫決定舍棄鋼琴,將它留在沙灘上。愛達內心痛苦萬分。她從小就喪失了說話的能力,而唯一能讓她排遣寂寞的就是鋼琴那優美動人的音樂。斯圖爾特只是個一心想要發財的商人。他根本不理會妻子的要求。愛達只能求助於鄰居喬治·貝因。貝因表示想聽愛達的演奏。於是愛達在海邊發狂地彈琴,渲泄著她內心的寂寞和痛苦。貝因從這震憾人心的音樂中了解了愛達的心。貝因用一塊土地與斯圖爾特換走了鋼琴,並費盡千辛萬苦將它運回家中。為了彈琴,愛達每天去給貝因上鋼琴課。而貝因為了親近愛達,提出用愛撫親近可以換回鋼琴。在音樂與愛撫中,貝因比斯圖爾特更深地理解和愛著啞女愛達,他們兩人的情感也逐漸滋長起來。專橫的斯圖爾特發現這一切後將愛達與孩子都囚禁在屋中。然而這並不能阻止愛達向貝因表達愛意。狂怒之下,斯圖爾特用斧頭砍下了愛達的一根手指。這終於導致了一場斗爭。兩個男人間達成了協議,貝因帶著愛達和孩子以及鋼琴離開這里。

在船上,愛達在強烈的思想斗爭後,終於決定拋棄這象徵了她沉重的痛苦記憶的鋼琴。她把它掀倒了海里。貝因與愛達組成了幸福的家庭。當金屬的假指與鋼琴鍵相撞時,發出了一種奇特的聲響。它融入了鋼琴美妙合諧的音符之中,創造出了另一種完美的旋律。

3. 鋼琴教師
年屆40的愛莉卡是一個嚴厲冷峻的鋼琴教師,她以對學生嚴格出名。她與年老但控制欲強烈的母親同住,因而個性和慾望很受壓抑,惟一的發泄渠道是去錄像帶店看色情影片,甚至在衛生間內以剃刀自虐獲得快感。直到一個活力十足的男學生刻意闖進她的生命中,開始對老師進行一連串的性愛誘惑。他們互相以精神與肉體虐待對方來各取所需。
本片的男女情慾關系描寫令人不寒而慄,在暴力與性侵略的交錯復雜關系中展現了不少血腥的畫面,具震撼性。於佩爾深刻地詮釋了女鋼琴家的變態心理。本片在戛納電影節共獲最佳男女主角獎和評審團大獎。原著作者獲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

1.
2.

㈨ 被稱為人生必看電影的《鋼琴家》,是否講述的是一個真實故事

影片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改編。斯皮曼生於1911年,從小就顯露出鋼琴天賦,幾年後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場個人演奏會在歐洲音樂界得到高度評價。回國後成為波蘭最年輕的鋼琴家之一。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作為猶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他的父母、親戚相繼被送到集中營。他被迫開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幫助下四處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陰影時刻相伴。直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德國軍官被他的鋼琴曲打動,決定冒險保護年輕的音樂家。在他的庇護下,斯皮曼苦撐到二戰結束。他將這段經歷寫成小說《死亡的城市》,於 1946年出版。但由於書中描寫了波蘭猶太人對當時蘇聯的不信任,遭到蘇聯查禁。直到90年代,這本書才得以重見天日,改名為《鋼琴家》在美國重新發行,一舉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㈩ 《鋼琴家》的角色的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

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鋼琴家》是奧斯卡唯一亮點

一雙修長、優雅的藝術家的手,在鍵盤上瀟灑地起伏、流動,肖邦那令人沉醉的小夜曲,隨著電波,穿過凝重的波蘭上空,撫慰著那些被迫在眉睫的戰爭而綳緊的心。納粹德國的飛機、大炮聲越來越近,藝術家的手在倔強地飛舞著,音樂在試圖壓倒隆隆的炮火聲……但它終於被一顆炸彈淹沒、窒息了。

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y)用藝術的美麗揭開了納粹血腥屠殺的序幕。這部描寫二戰時一位波蘭猶太藝術家倖存經歷的電影《鋼琴家》(The Pianist),風靡了歐洲,震撼了美國。它被法國、英國電影協會都評為「年度最佳影片」,並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在23日又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劇本改編等三個重要獎項。《芝加哥論壇報》評價它是「一部史詩般的傑作!」《洛杉磯時報》贊譽說,「《鋼琴家》達到了偉大的程度!」

《鋼琴家》並不是虛構作品,它是根據波蘭鋼琴家斯茲皮爾曼(Wiladyslaw Szpilman)的紀實回憶錄改編,像《辛德勒的名單》一樣,是個真實的故事。

斯茲皮爾曼的父親是小提琴家,姐姐是律師,哥哥是喜歡文學的英語教師,母親是家庭主婦,他是波蘭國家電台音樂部首席鋼琴家,在戰前的華沙已相當有名氣。這是一個典型的猶太知識份子家庭。他們也像無數的波蘭人一樣,不相信德國人會真的入侵,就像911事件之前,美國人絕不相信有人會用民航飛機撞毀兩座世貿大廈一樣,人類的天真是永恆的。

在德國軍隊已攻佔了華沙之後,斯茲皮爾曼全家還在爭論,到底把家裡那點現金藏到哪裡,姐姐說應藏到花盆裡,父親要把錢塞進提琴盒,那位酷愛文學、喜歡幻想的哥哥則堅持放在大廳餐桌上,覆蓋一張報紙,理由是最顯然的地方反而最安全。但他們絕沒有想到的是,納粹佔領波蘭後,迅速要求所有猶太人戴上標志,把50萬猶太人趕到只能住20萬人的隔離區(ghetto);不僅他們的一切財產都被沒收,而且一場種族滅絕的屠殺開始了。

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改編獎的電影,真實地再現了斯茲皮爾曼書中記載的那些他親眼目睹的人間慘劇:在隔離區中,家家戶戶都提心吊膽,不知哪一刻會被槍殺。有一天全家正在吃晚飯,突然納粹的警車來了,手持沖鋒槍的蓋世太保沖上了隔街的樓房,他們全家擠在窗戶前,驚恐地看到,對面一家猶太人也在晚餐,納粹軍官喝令他們站起來,其中一位做輪椅的老人由於病體和驚恐,怎麼也站不起來,於是他被連人帶椅一起從窗戶扔了出去。老人和輪椅在半空中才分開,然後摔落在石頭街道上。被帶到樓外的十幾個猶太人,被喝令沿著警車的光束奔跑,在半途中,突然全部被射殺……

如此瘋狂的屠殺每天都在進行,據《鋼琴家》原書,一個瘦弱的猶太孩子,正在大街上走著,忽然遇到了蓋世太保,他由於恐懼和緊張忘記了按規矩給這幾個德國兵脫帽致禮,立刻被一槍打死。不僅如此,人們還被飢餓和疾病吞噬著。,在1941到1942年的那個冬天,在隔離區里僅是死於傷寒病者,每月就達5000人。

斯茲皮爾曼全家在隔離區近三年之後,在一個晴朗的早晨,和其他成千上萬的猶太人一起,被集中到火車站;沒有誰知道下一步的命運是什麼,雖然毒氣室的說法已有流傳,但人們仍不相信。鋼琴家的哥哥居然還在看牛津版的莎士比亞。在烈日暴曬和驚恐等待中,一個想乘機發財的孩子竟兜售糖果,斯茲皮爾曼的父親湊了全家人身上所有的錢買了一塊糖果,把它切成六份,每人一塊,這成了全家「最後的晚餐」。

鐵罐車終於來了,在納粹槍托的毆打下,擁擠的人群被塞進了運載牲畜的車箱。在上火車的一瞬間,一個被納粹僱用的猶太人警察突然把斯茲皮爾曼從人群拉出來。斯茲皮爾曼掙扎著要回父母兄妹身邊,他高喊著:「爸爸……」但那個警察實在是憐惜這位全波蘭知名的藝術家,死死地按住他,喝令他快點逃離,保住自己的命。斯茲皮爾曼在書中寫道:「父親向我走了幾步,猶豫一下,站住了。他臉色蒼白,嘴唇發抖。他試圖微笑一下,但是無奈地、痛苦地舉起了手,向我揮動著告別,猶如我要走向生命,而他則在墳墓邊向我致意。」父親和全家就這樣永遠地從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失去家人之後,鋼琴家被強迫在隔離區做苦工,那雙彈鋼琴的纖細的手,要去挖土、砌牆,做雜役。有時在結束勞役收工的路上,看押他們的納粹士兵隨意從隊伍里拉出幾個人,然後用手槍一個一個地把頭顱打開花。驚恐的猶太人還在大街上被強迫跳舞、唱歌,供納粹娛樂。他們讓拄著拐杖的瘸子跳,讓最胖的和最瘦的、最高和最矮的、老人和孩子配對。他們在拚命地跳,因為只要倒下,就會被欣賞這種惡作劇的德國兵打死。

當50萬隔離區里的猶太人被一批批拉去奧斯維辛,最後只剩6萬人時,斯茲皮爾曼被波蘭地下音樂家反抗組織營救了出來,躲藏到一個公寓里。這個空盪的房間里竟有一架鋼琴,已在隔離區里渡過三年,第一次見到樂器的鋼琴家欣喜若狂,但他不敢彈奏,怕有人發現他藏在這里。坐在鋼琴前,他遏住自己的慾望,只是默憶樂譜,做模擬演奏,讓起伏的雙手,在鍵盤上空揮出無聲的音符,飛翔在想像的自由世界……

在做苦工的時刻,在廢墟搜尋食物的日子裡,鋼琴家從沒忘記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的雙手。正是這種有一天還要彈琴、還要回到音樂世界的信念,使他堅強地活下去。在朋友無法送來食物的日子裡,他曾靠一條麵包,維持了整整10天的生命。後來他躲到殘牆斷瓦、四處濃煙、幾近空城的一個樓區。從殘存的碗櫃中,他尋找任何可充飢的東西,曾靠用過的浴池水,維系生命。在那個被毀滅的樓區中,他是唯一的像鬼魂一樣存在的生命。

在經歷過無數次險情,全都奇跡般地躲過滅頂之災,終於熬到蘇聯紅軍進攻波蘭的1944年底時,有一天,鋼琴家正在全神貫注地試圖打開一個發現的罐頭,忽然聽到聲響,一轉身,一個德國軍官站在面前。他頓時覺得一切全完了。在追問下,他承認是猶太人,是個鋼琴家。這個德國軍官把他帶到一個有鋼琴的半倒塌公寓里,讓他彈一段。他用那雙被戰爭摧殘得已僵硬的手,再次流暢地奏出肖邦的小夜曲。

令他驚訝的是,那個德國軍官既沒槍斃他,也沒有帶走他,反而幫他在廢墟般的一個閣樓中找到更安全的藏身處,並幾次給他送來食物。當蘇聯紅軍逼近華沙,那位德國軍官最後一次來看他時,不僅給他帶來食物、報紙,還把自己的軍大衣留給他禦寒,因那時華沙已進入嚴寒。斯茲皮爾曼不知怎樣感激這位德國軍官,只有告訴了自己名字和在波蘭電台工作的信息,希望將來能有機會回報。

最初從電影中看到這個情節,以為是導演改編時增加了一個人性閃光的結尾,就像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虛構的那個警察最後人性復歸一樣;這是藝術家對人類的一種希冀和理想。但隨後讀了《鋼琴家》的原著才得知,這不僅完全不是藝術虛構,而且原書比電影描述的更加詳細、感人:當鋼琴家幾乎無法相信這個軍官的善意,問他是不是德國人時,他回答說,「是。我為發生的這一切感到恥辱。」然後他們握手告別。後來他每一次送食品來的時候都鼓勵鋼琴家「要堅持住」。在最後一次,鋼琴家問他:「我在這里能躲過(蘇聯紅軍來後)街上的戰火嗎?」德國軍官回答道:「如果你和我都熬過了這地獄般的五年,那就是上帝的意願讓我們活下去。」他不僅帶來了很多食品,留下軍大衣,還帶來一條鴨絨被。

這位德國軍官不僅救過這位鋼琴家,還救過其他猶太人。他後來被蘇聯紅軍俘獲,關進蘇聯集中營。他在被關押時給妻子寫過信,提到幾位他救過的猶太人名字,其中就有斯茲皮爾曼。但由於德國軍官被關在蘇聯,雖然鋼琴家找到波蘭政府最高官員,懇求幫助尋找這位德國軍官,但波蘭當局說他們無法干預被關到蘇聯的德國人。

這真是一個荒誕的人間慘劇:在經歷了將近六年、九死一生的磨難之後,最後由於這位德國軍官的幫助,鋼琴家得到倖存。但這位德國軍官卻在被關進集中營六年多後,由於幫助了猶太人而被折磨致死。因為他說救過猶太人,激怒了蘇聯人,認為他撒彌天大謊,反而把他摧殘死了。

在這之後,鋼琴家才和德國軍官的妻子聯繫上。在新版的《鋼琴家》一書中,列了幾頁這位德國軍官在戰爭期間寄給妻子的戰時日記。如果說電影「鋼琴家」是近幾年來我看到的最好電影之一的話,《鋼琴家》一書同樣是近年來我讀到的最令人感動的書之一,而這本書中最讓人震撼的是這個德國軍官的日記,他當年的思考簡直超過許多今天的所謂知識人。他不僅反對納粹,同時早就對發生在蘇聯的紅色暴政有清晰的認識。我在這里僅摘錄幾個片斷:

「這里正進行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性的屠殺……法國的斷頭台,蘇聯# #的秘密警察都無法與之相比。……這是一個政權教給那些本來不會傷害別人的平民這樣去做的。我們所有人都在犯罪……我們不能被饒恕。謊言是所有邪惡之最。所有惡行都由謊言開始。我們一直被灌輸謊言。公眾一直被欺騙,沒有一張報紙不說謊……工人們都跟著納粹走了,教會沉默不語,中產階級嚇得不敢有任何錶示,知識份子同樣。在過去十年來,任何個人都無法自由表達任何意願。對那些謊言製造者必須以武力制服。」

這位真實的德國人的故事,更使我堅信,人絕不是以種族分類,無論在哪個種族中都有人性的美麗和人性的邪惡。斯茲皮爾曼的這部紀實作品早在1945年戰爭一結束就寫出了,並在次年出版,但書很快被波蘭當局查禁。因為他的書不僅寫了納粹的殘忍,同樣描寫了烏克蘭人、立陶宛人做納粹幫凶的殘暴;還有那些向納粹出賣猶太人的波蘭敗類。同時也抨擊了猶太人本身:那些被納粹僱用的猶太人「在穿上警服、戴上警帽、拿起警棍的那一瞬間,他們的天性立刻變了,馬上煥發出蓋世太保精神。」這樣的內容當然不被# # #的波蘭當局容忍。

斯茲皮爾曼的書直到三年前才被重新發現。1999年底被譯成英文後,立即成為暢銷書,進入倫敦自傳作品前五名,登上《洛杉磯時報》暢銷榜,並獲「全球猶太人文學獎」。也是浩劫倖存者的猶太導演波蘭斯基去年把它搬上銀幕之後,《鋼琴家》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

《洛杉磯時報》書評家富蘭克(Michael Frank)說,「它是傳記文學的偉大貢獻,是永恆的歷史和人類價值的記錄。」《華盛頓郵報》評論說,「斯茲皮爾曼的回憶錄是一個清晰的聲音,升起在這種聲音消失的世界。我們幸運地有他這位見證人。」影評家說,「音樂是他的激情,而倖存成了他的傑作。」

雖然《鋼琴家》今年沒有獲得最佳影片獎,但我絲毫不懷疑,它會像《辛德勒的名單》、《人生是美麗的》一樣,被列入世界經典影片的行列。

影片開始時,是1939年9月納粹進攻華沙,斯茲皮爾曼彈奏的肖邦小夜曲成為波蘭電台播出的最後一支樂曲。影片結尾時,是1945年波蘭獲得自由後,波蘭電台播出倖存的斯茲皮爾曼彈奏的6年前被迫中斷的同一支樂曲(這一切都是真實發生過的!):

那雙被磚頭磨出老繭的手,那雙扒開冒煙殘牆的手,那雙被嚴寒凍僵的手,那雙捧起漂著死蚊蟲的水送向嘴邊的手,那雙從德國軍官手裡接過麵包果醬的手,再次奏起肖邦那輕柔、美麗的小夜曲——它是音符取代子彈,文明戰勝邪惡的宣言……

閱讀全文

與鋼琴家電影男主角如何躲過地毯式搜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神馬電影天使網 瀏覽:57
正規微電影製作價格 瀏覽:91
動漫電影的製作成本在哪裡 瀏覽:375
西瓜播放器百度下載電影網站 瀏覽:17
快手直播電影頭像圖片 瀏覽:240
人狗奇緣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804
當男人戀愛時電影百度資源 瀏覽:353
微電影漫長的冬日內涵 瀏覽:497
報告班長1電影西瓜影音 瀏覽:417
AG微電影 瀏覽:201
賽爾號大電影六迅雷 瀏覽:476
有什麼部落的電影迅雷下載不了 瀏覽:250
宋小寶程野電影全集 瀏覽:709
周星馳在哪個電影里說過別說了註定的 瀏覽:598
女阻擊手電筒影主題曲 瀏覽:522
美劇面對面電影全集 瀏覽:814
你好李煥英電影在線觀看Mp4 瀏覽:478
救援系列電影 瀏覽:812
二十二這部電影怎麼樣 瀏覽:996
全度妍電影精彩的一天迅雷下載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