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評價電影星際穿越
獻予學者的科幻
文/夢里詩書
諾蘭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已然達到了電影尚無以企及的高度,否則實難解《星際穿越》食若雞肋的無味,誠然這確實是部有夠燒腦的作品,諸多細小甚微的細節儼然都以成結局爆發的引線,但不勝枚舉,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波瀾不驚,靜若止水的劇情,或只有真正的學者放能醉心其間。
劇情如此的蒼白無力是《星際穿越》絕未曾料想的意外,欠缺邏輯性的燒腦,庸長的敘事,電影並未對所有人敞開懷抱,非若絕對的科幻迷,就單那虛頭擺腦的專業詞句,就難理頭緒,電影伊始對末世代的世界觀欠缺詳盡的描述,一直僅著點為最後的結局埋線,但開篇一個難引人入勝的故事,也就使電影首段的漫漫時長成為了一種煎熬,中斷則又在茫茫宇宙中淪為了哲學課堂,電影真正的開始在於尾段,親情的洪流,真相的揭秘,人類生存窘局的破解,一一被串聯,但這時的精彩卻難挽整體架構的臃腫。
《星際穿越》與克里斯托弗·諾蘭之前電影有著大不同的作品,它既未有《致命魔術》中一絕高下的精彩,也未有塑造《黑暗騎士》中那般寫實的超級英雄,更未有《盜夢空間》拍案叫絕的懸疑叢生,《星際穿越》所深諳的是諾蘭寄希望在浩瀚宇宙中一展自身的哲學功底,以此讓觀眾得見一種超越時間超越空間都無法改變最為質朴的人類情感—愛,諾蘭對這愛的呈現更像一個理性的學者,通過時間對沖讓人恍如隔世的張力,使人在乏味枯燥的劇情里卻收獲了一種人性的感動和深思,這也是支撐起電影近3小時的支點,末世代的科幻手法被如此理性的一展愛的真諦,或也僅有這位好萊塢的奇才所能做到這點。
自感對科幻電影絕未有何等的偏愛,對其題材所期望的的要麼是如《銀河護衛隊》的歡顏,要麼是如《地心引力》美的嘆服,要麼是如《異形》的屏息,其並不想否認《星際穿越》嚴絲合縫的專業級呈現,更無法駁斥諾蘭以這般絕佳的手法對人性之愛的真知灼見,但正如課堂上欠缺趣味劇情性的照本宣科,雖其所講是被世人所共識的真理,但也難對這瞭然無趣的宣講給予雀躍,《星際穿越》便是如此。
這是部獻予學者的科幻演繹,電影有著專業的術語,燒腦的科幻,嚴絲合縫的劇情,卻唯獨將大眾拒於了門外。(轉載須註明:原作者夢里詩書)
⑵ 星際穿越電影為什麼這么牛逼
星際穿越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是著名的導演兼編劇人,並且獲得了奧斯卡原創劇本提名。在情節上星際穿越的故事很感動人,是一場兼顧人類命運與渺小而偉大的父女感情。在電影特效上,星際穿越充分展現了好萊塢的工業技術水平,電影畫面非常震撼人心。從在前不久全世界公開的黑洞圖片上可以發現,星際穿越的黑洞與現實的黑洞如此相似,這從側面上可以看出星際穿越的製作人是多麼的用心。強大的電影特效加上優秀的劇本才塑造了牛逼的星際穿越!
⑶ 如何評價 2014 年的電影《星際穿越》(Interstellar)
2014年的電影《星際穿越》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科幻影片,故事情節豐富,演員演技好,導演一流,而且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值得多看幾遍的電影。
⑷ 人民日報評論員隨筆:中國電影能實現「星際穿越」嗎
科幻電影只是一個橋梁,對文明與人性的深沉反思,才是它想要抵達的彼岸
科幻電影,就像通體發光的天外來客,在銀幕上一揮衣袖,便灑向人間珠玉無數。從《變形金剛4》到《超體》,從《X戰警》到《星際穿越》,火箭與機器人齊飛,魔法共能量場一色,瑰麗的想像散發出奇光異彩,令人悠然神往。
與此同時,一種若隱若現的遺憾也在心底升起。為何少了國產科幻片的影子?「寫科幻小說寫得好,一個人就可以成功,但科幻電影一個人是成功不了的」,科幻作家劉慈欣的話耐人尋味。
毋庸諱言,優秀科幻電影的彼有我無,首先折射的是差距。國產電影或許並不差錢,也不缺特技,但科幻電影涉及編劇、概念設計和美術設計等各個方面,「缺乏的是成熟的工業化體系和協調這個體系的高水平創意人才」。然而,如果從文化比較的視野來看,科幻電影搖曳的火光,照見的正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傳承和電影傳統。
科幻電影產生的背景,是科技的大發展、工業的大繁榮,顯然,引領前兩次工業革命的歐美國家擁有更多優勢。有人說,繪畫、文學、戲劇、建築等藝術門類與中國古典文化相攜而行,唯有工業社會的藝術形式——電影,可能離中國傳統文化最遠。從這個角度看,科幻電影的差距,其實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傳承在電影上的反映。是差距,更是「多元」。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1982年,《中國電影回顧展》現身義大利都靈和法國巴黎,中國電影作為一個陌生的審美對象,「人們對它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如今,電影的視聽效果從2D走向3D,文化的交流交鋒交融也呈現立體態勢。奪得多個奧斯卡獎的《黑客帝國》請了香港的武打設計,美國導演也拍出了獨具中國韻味的《功夫熊貓》。而伴隨著《三體》投入拍攝,中國電影也大步向科幻領域勇敢邁進。就像一句名言說的那樣,「在太空時代,最重要的空間是存在於耳朵與耳朵之間」,交流互鑒、取長補短,這不正是多元文化時代應該持有的態度嗎?
通過對未來世界的想像,來反思當下文明,這無疑是從更大意義上認識科幻電影,與科技有關,又與科技無關。《星際穿越》中,只有愛與重力,能夠穿越時空;《超體》沉重地叩問,生命的意義在於延續,而存在就是時間;《雪國列車》用封閉空間作為隱喻,討論秩序與自由的關系。可以說,科幻只是一個橋梁,對文明與人性的深沉反思,才是它要抵達的彼岸。
中國科幻電影也由此可以找到拔地而起的優勢。「中國正在走向一個全新的地位,在世界上逐漸走向前沿。」而國外的電影人更是直言不諱:「中國既然擁有原創的故事和觀點,應該抓住機會,做你自己!」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扮靚了人類的文明星空,這是中國科幻電影「做你自己」的最優渥土壤。事實上,講好中國文明重構的故事,將是中國電影的最大機遇所在。
電影《星際穿越》的預告片中有詩如此:「一直以來/我們通過戰勝不可能來定義自我……/我們得算上這些時刻/這些時刻我們敢於瞄準更高的目標/來打破屏障/以觸碰星辰」。中國的科幻電影及其背後的中國文化,終會在自己的道路上,打破屏障,觸碰星辰。
⑸ 有沒有一部科幻電影能夠超越《星際穿越》,如果有請介紹給我
說實話,沒有。
星際穿越最好看的地方並不在於劇情,深度。而是一種讓人無法否定的畫面真實感,這種真實感在所有科幻電影中獨一無二。
縱觀其他星際影片,一看就是特效營造,不論做的有多真,都有藝術渲染的成分,以及特效成分。
而星際穿越,宇宙中每一個細節都是實打實的復刻。冰冷的黑暗宇宙,閃耀的恆星光線,看這部影片的時候,就如真的漂流在宇宙中,觀眾也有和電影人物一起經歷這場宇宙穿越的真實感覺。試問地球上的人,誰不想親眼看看宇宙呢?而這部電影就有那種讓人親身經歷宇宙的感覺。
另外在真實感強烈的基礎上,還加入了現實中我們從未見過的奇觀場景,特別是那個已經淪為了黑洞的恆星。盡管是奇觀場景,同樣做的極具真實感。
首先上結論,《星際穿越》是近幾年為數不過的科幻巨作,在科學的框架構上講了一個震撼的故事。無論視覺特效、劇情、演技等都非常棒,堪稱近幾年來為數不多的硬核科幻大片!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科幻電影之一,以下推薦的幾部電影也都是經典科幻,超越不敢保證,但每一部都是精品!
首先第一:《盜夢空間》
和《星際穿越》一樣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竊取記憶、植入記憶,一重重的夢境,到底哪一層才是真?」我覺得這一部同樣站在了星際穿越的高度。喜歡科幻劇的朋友對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定不會陌生,「諾蘭出品,必屬精品」,由他執導的《追隨》、《記憶碎片》、《致命魔術》、《黑暗騎士》等等,都是非常優秀的劇作。
第二:《普羅米修斯》
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講述了一隊科學家進行的一場驚悚的探險之旅,在那裡他們將要發現困擾人類的終極生命之謎。
第三:《黑客帝國三部曲》
這一部也不用介紹了,科幻電影里里程碑的意義的劇作,影片共三部,為《黑客帝國》、《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看似現實的世界是真實的嗎?還是只是計算機植入的記憶?虛擬與現實,哪一個才是真實?
這是我覺得站在《星際穿越》的高度上最為推薦的三部電影。當然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優秀的科幻片,比如:《楚門的世界》、《彗星來的那一夜》、《異次元駭客》、《人工智慧》、《蝴蝶效應》、《火星救援》、《銀翼殺手》、《雲圖》、《地心引力》、《源代碼》、《環太平洋》、《時間規劃局》等等,都很值得一看。篇幅有限,就不多做介紹。
更多美劇電影 娛樂 資訊,歡迎關注「孢子資訊」,每天還有爆笑段子!
挺多的。《星際穿越》是一部綜合素質很高的電影,然而,它的內核很空虛,無論是深度,宣揚的價值觀,還是影片本身的影響,都非常一般。就先列舉三類我心中覺得超越《星際穿越》的電影。
一,《黑客帝國》三部曲。無論是從影片的深度還是從後世的影響,《黑客帝國》是《星際穿越》遠遠無法比擬的。子彈時間,紅藍葯片,綠色濾鏡,角色含義…甚至是最後錫安是真實還是虛擬都存在巨大討論空間。《黑客帝國》留給我們無數的經典,而且這還只是1999年上映的電影。再看一下《星際穿越》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二,《阿凡達》。《阿凡達》講述的是要愛護外星球生物的故事,可能比較普通,但是它使用的3D放映技術開創了一個時代,讓觀眾有了全新的視覺體驗。而《星際穿越》,又帶來了什麼影響深遠的技術?
三,《流浪地球》。國產佳作吹一百遍都不為過,更何況這種帶有全新價值觀:人類自救的電影。背景同為茫茫宇宙,《流浪地球》立意更恢宏,價值觀更貼近實際。它是一部完全不落俗套的電影,一部開創嶄新局面的電影。《星際穿越》的老內核,真的落伍了。
可能還有更深刻的電影,大家可以一起討論。
我不知道為什麼把星際穿越抬的這么高。好像他是西方科幻的頂端一樣。崇洋媚外也要有個度好不好。首先這個TM的只是一個幾十年前的科幻小說改編的,漏洞百出,毫無真的科學在裡面。可以說充滿了宗教幻想和不現實的東西。其實如果我說嚴重點,TM的這個電影和流浪地球比半斤八兩,甚至可以說不如流浪地球好看精彩有實際操作點。流浪地球是有幾率可以辦到的,星際穿越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操作和推敲。首先在那個星球上的引力問題就可以吐槽千萬遍,還有TM的人進入什麼黑洞屁事沒有,還有什麼時間穿越這種科學幻想。說實話,我並不怎麼喜歡這電影,他甚至不如好萊塢上世紀的科幻電影好看有深度。他除了給我留下一大堆吐槽的漏洞別無其他。
《星際穿越》我看過,確實很不錯,很科幻。是2014年上映的,目前豆瓣評分9.3,看這個分數真的很高,估計很多的人會因為這個高分數去看這個科幻片吧?
那麼有沒有哪部科幻片超過他的呢?以我多年看科幻片的感受,在我個人來看,有,而且還不少。我推薦一部我最喜歡的科幻科幻大作——《黑客帝國》。《黑客帝國》有三部,每一部都是非常的精彩,我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並說明為什麼我覺得他超越星際。
從時間上,《黑客帝國》第一部上映與1999年,這個時間,在中國很多地方還是住在那種泥屋子裡,家裡只有一台黑白電視,甚至連電腦是什麼樣子,電腦是什麼都不一定知道。但是,《黑客帝國》就拍出了如此有腦洞的未來智能將會取代人類,人類將會被機器奴役。那個時候,機器人、智能的概念大部分人還不清楚吧?但是這部劇拍了出來。
從空間上,《黑客帝國》非常的宏大,場面非常的宏大,特別是男主從養胎倉里救出來的時候,你會被周圍的環境震驚——竟然如此宏大的器械世界!!人類世界和虛擬世界是那麼的像,然後你會突然的發現,這不就是現在說的AR么?
從打鬥上,《黑客帝國》融合了中國武術,西方武術,槍戰,飛機大炮,等等精彩絕倫的鏡頭。打不死的病毒人,看透一切的先知,從夕陽走出的老人是誰?你不僅會被精彩的鏡頭吸引住,還會被隱藏的迷吸引。
真的很精彩!
再次看了【朱庇特崛起】做一下適當修訂
我眼中科幻電影排名:
1.《三體》:宇宙文明秩序
2. 《The Matrix》:真實與虛擬世界
3. 《普羅米修斯》:人類起源
4.《朱庇特崛起》:宇宙文明秩序與人類起源
5. 《I,robot》:AI
6. 《盜夢空間》:夢境
7.《x戰警1》:文明中的物種秩序
8.《瑞迪克》:宇宙秩序與奇觀
9.《第三類接觸》:靈魂歸宿
星際穿越是科幻小白最喜歡的片子。因為這部影片顛覆了他們的世界觀。然而對於科幻老饕來說完全是不過癮,甚至覺得有點無聊。我是在上映後看了很多影評之後終於決定花點錢去電影院看看這個片子到底有多麼優秀。看完後實際上是有點失望的,這大概是一部可以作為基礎硬科幻的普及電影,因為全程沒有高潮和震撼,幾乎沒有深度和內涵。不過還是欣喜有這么一部片子可以提高大多數人對真正科幻片的認知,從而不會把超人鋼鐵俠復聯一類的也歸納到科幻片中,可有個前提是,別以為看懂了星際穿越就覺得自己很牛。
星際穿越是按照現有的天文物理學理論作為基礎來創作的,大多數的設定和現有已知的天文物理基本吻合,雖然正不正確誰也不清楚,只能說這些理論迄今為止還可以說是正確的。正是因為如此,影片就顯得特別無聊,硬傷不提,畢竟是科學大牛坐鎮,但是他也無法解決觀賞性和真實性之間的平衡,有的地方雖然很扯但是也沒辦法,只能告訴小白們,這個情況大概就是我們拍的這個樣子,畢竟影片時間有限,具體是啥樣你們自行腦補。如果它能夠說明主角是如何在高維空間里定位到過去的自己那就有點牛逼了,因為高維空間里的數據量大到什麼程度呢?大概是相當於在銀河系裡找到你丟失的一隻拖鞋。這個估計科學大牛也無法做出解釋。
作為科普類的科幻電影,星際算是一個里程碑,但完全撐不起神作這一稱號。我心目中的硬科幻神作分別是太空漫遊,銀翼殺手系列,黑客帝國三部曲,還有一些諸如此類的衍生作品。至於變形金剛之流那就算了吧!
的確星際穿越在近幾年的科幻電影中算是最為出色的,無論是特效,人的感情,故事情節方面都達到了巔峰的存在,但是不可以以偏概全,我個人覺得在其他科幻題材方面,還是有許多經典電影值得一看的,比如《2001太空漫遊》,這部被公認了作為科幻片里程碑的電影,仔細體會,切身實際的站在電影上映時間的1968年看這部作品,你絕對會發現他的偉大之處,還有《人工智慧》,這部上映於2001年的片子,對人工智慧會引發的問題做出了深刻的思考,這也絕對會是本世紀人類所要面臨的最大的一個問題,以及《月球》,這部有些冷門的片子,也是探討了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克隆人是人嗎?人類以人類的 情感 束縛克隆人為人類工作,這這真的是人道的嗎,其實經典的科幻作品還有很多很多,諸如《黑客帝國》系列,《異形》系列,《十二隻猴子》,《E.T.》等等,這些與星際穿越不是一個年代的作品,卻能夠拍出當今 社會 即將要面臨的問題,這不就是一部科幻電影的最大成功么,科幻的意義是什麼,不只是人類的想像力的一種表達,更是推動了 科技 的發展,文化的進步,以上提到的作品大家都可以看一看
星際穿越給我印象最深是在那個全是水的星球度過了幾個小時,然後回來非常已經20多年,看到兒子女兒的一直長大的攝像,真的感覺既感動但又是真實的,因為相對論,重力不一樣,時間不一樣,真實感概萬千,那時候真的自己代入了角色去太空 探索 ,回來看到下一代比自己老真不知道什麼心情
沒有,星際穿越是最偉大的科幻電影,沒有之一
⑹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人類真的能實現星際穿越嗎
只要我們科學成就在大一點,我個人認為是可以的,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4月10日晚的時候,黑洞照片在世界各地同時發布,包括中國上海,這是世界各地200多名科學家在M87中心成功捕捉到的第一張黑洞圖像,這是一種口徑為地球大小的虛擬射電望遠鏡,兩年多之後。黑洞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事實證明愛因斯坦是對的。
維度實際上是數學表示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空間的本質。例如,為了指示方向,我們可以確定它的位置,只要我們知道方向和距離。這相當於知道橫坐標和縱坐標的兩個數據,它們位於直角坐標系中,一般來說,這是一個二維概念,延伸到三維,我們知道緯度和經度,並增加海拔高度來找出地球表面任何物體的位置。
關於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人類真的能實現星際穿越嗎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⑺ 如何評價 2014 年的電影《星際穿越》
1.科學的問題
諾蘭的《星際空間》有兩個細節非常打動我。一是Enrance太空站到達木星後准備進入蟲洞,這個只在理論上存在的高維空間在銀幕上的視覺展示是球體而不是一個平面化的隧道洞口。在「進入」的鏡頭系列中,Enrance並非抽象地「嗖」一下沒進球體,而是緩步接近蟲洞,眼看球的體積越變越大,球形表面反射出宇宙里無數遙遠星系的斑斕投影。太空站不斷接近,球體表面不斷擴張,變得巨大,充滿了Vmax巨幕,之後才是庫珀那個壯士赴死般的「我們進來了」。相比宇宙的龐大的未知和蟲洞的無限細節,人類最先進的太空站是那麼渺小,尤其在Enrance到達未知星系之後飛向巨大的黑洞 "Gargantua",在明亮的黑洞輻射對比之下不過是一個幾乎可被忽略的小黑點。宇宙之壯闊,人之弱小卻無知無畏,這在視覺和心理上都無比震撼,充滿悲愴的詩意。
二是庫珀和布蘭德博士在Enrance事故之後在高速旋轉中實現飛船和太空站的對接,事件演變的速度、剪輯的緊湊、配樂節奏的緊張度和細節展示的不厭其煩都讓人目不轉睛。我特別欣賞這一節里大環境鏡頭和對接細節以及宇航員們表情的反復穿插剪接,簡直沒有一秒廢鏡頭,沒有一刻不看得人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的。
科幻小說《三體》作者劉慈欣在采訪中說他讀罷克拉克的科幻小說《2001:太空漫遊》,「突然感到周圍的一切都消失了」,「孤獨地面對著這人類頭腦無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真正的科幻應該是人們感受到宇宙的宏大,應該讓他們終於有一天在下夜班的路上停下來,長久地仰望星空。」
這樣的仰望,就是科幻的終極魅力。
但只靠「幻想」,科幻作品是立不起來的。沒有足夠堅實的科學細節來支撐、呈現想像力,作品只能是「懸幻」、「胡幻」。科幻作品裡的科學細節越扎實,幻想部分的魅力就越強大。評價一部科幻電影的魅力,最根本的標桿我認為必須是科學細節,是科學的視覺表現。情節則處於第二位,為科學的推導和想像力的推進服務。
如果和2014年的其他科幻作品比較,單從視覺效果出發,《星際穿越》的攝影其實不如早些時候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但《星際穿越》的獨特性在於它要視覺展示的是人類不曾探索過的未知領域。在表現未知,缺乏參照系或評價標准時,對科學細節的精心度反映出的是創作者的誠意。盡管不是所有的細節都經得住推敲,但《星際穿越》中的以下元素為其硬科幻的地位打下了堅實基礎:
∙人類走向滅亡的設置——環境惡化的現實主義
∙太空站的設計方案及旋轉產生人造重力
∙高維空間在低維空間里的投影形式
∙相對論對時空扭曲的猜想(包含極大的誇張,比如在外星一小時,人間已七年的情況下重力只有1.3G)
∙黑洞的外部視覺形態
∙黑洞潮汐力
∙黑洞內部的時空奇點的幻想
這其中蟲洞的球體展示在科幻電影中是里程碑式的,將永載影史。就連向庫布里克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代表宇宙終極秘密的黑色方石致敬的機器人,都因脫離了人的形態,設計巧妙新穎而將成為經典。
當然,《星際穿越》的體系並未能完全解決它所提出的科學問題。這其中我個人最不能釋懷的是事件的因果循環(「母子怪圈」)。當然,這是一切時間旅行科幻作品都面對的一個根本問題,而《星際穿越》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時間旅行題材。但既然電影提出了這個終極問題(誰把蟲洞放在那),卻沒有試圖在「改變歷史」和「創造未來」之間達成和解,在我看來這始終是個不小的遺憾。
2.價值觀的問題
諾蘭在《星際穿越》里展示了面對死亡人類對保存文明火種的兩種態度,他讓人類在經歷高維空間、時間扭曲、黑洞,以及科技發展一路狂奔之後終於回歸到了唯一的價值尺度——愛。這樣的設置很難不讓一名中國科幻迷聯想起《三體》。
就如同《三體》因為這個最終選擇所受到的最大批評,《星際穿越》也因這種近乎言情電影的設置得到了兩極分化的評論。《紐約》雜志和NPR的影評人David Edelstein在極大贊揚了《星際穿越》的視覺效果後說電影的後1/3簡直「俗不可耐」,把一個了不起的科幻故事降格成了庸俗的濫情劇。「煽情」,基本上是對《星際穿越》最普遍的批評。
我個人對「煽情」這件事的「情」看法中立——畢竟一部作品終歸要努力調動人心,我甚至還相當欣賞「愛」是解決人類生存問題的最終鑰匙這個結論。造成煽情結果的關鍵不在情本身,而是這個「情」的表現方式,尤其在一部嚴肅的硬科幻電影里,「怎麼煽」才是關鍵。一個好的科幻作品其實很像我們在科學研究里建立模型:「幻」的部分在於建立假設——目前技術水平達不到的科技發展已成現實, 目前還不能證實的猜想已被證實等等;「科」的部分則是假設之後的一切事件演變、情節走向,一切都在假設的基礎上嚴格遵循邏輯關系,呈現合理的證據和論證過程。科幻可以在設立前提假設上天馬行空,這之後卻不能胡亂推導,不能在邏輯關聯上掉鏈子。哪怕結果指向的是超越邏輯的情感信仰,推導過程也必須嚴格遵守思維邏輯,偶然卻終必然地呈現系列事件的前後關聯,一步步推向那個終於無可避免的終極真相。
在分析《星際穿越》之前,我們先來簡短回顧一下劉慈欣是怎麼在《三體》里讓宇宙的命運導向愛的。
《三體》里有兩個關鍵人物,一是「面壁人」羅輯,二是「聖母」程心」。前者由一個玩世不恭的混混終於走出個人小天地,直到承擔起全人類命運,其契機是為了在「末日之戰」中拯救妻兒。 雖然愛的最後落腳點是羅輯這一個家庭,但情感驅動的人類文明和純邏輯驅動的三體文明的較量卻是貫穿《三體》系列整體的。換句話說,「愛」的出現在整個故事裡有非常充分的鋪墊,它從最開始就被設計並緊密滲透至人物的行為選擇以及最後的故事走向里,尤其在《三體II》的結尾,劉慈欣甚至特別安排了三體文明觀察員來強調愛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意義。人物羅輯從始至終對愛的選擇都是合理統一的,並不需要超越邏輯思考的信仰的僭越。這個層次上的愛的歸總,不是煽情。
再看程心,在《三體III》中,這個學識出眾,因「階梯計劃」而為整篇宇宙史詩埋下契機的人物是個十分蹩腳的「拯救者」,她與羅輯最初的玩世不恭正相反,幾乎是沉醉於同情心與泛愛的泥沼中不願自拔,毫無領導能力,每每在涉及全人類生死命運的重大選擇前掉鏈子、犯錯誤。然而劉慈欣偏偏一次又一次把這樣一個人物推到命運的十字路口,讓她代表全人類說話。在這個巨大的不合理面前,故事的終端指向了信仰,因為無論誰作領袖,在全宇宙的黑暗森林中,不論人類文明再怎樣技術爆炸,再怎樣選擇採納最正確的科技進步之路,面對宇宙終極真相,死亡只是早晚問題。除了獻祭之愛,其他一切統統不值一提。
《三體》在程心這個層次上愛的歸總是有邏輯斷層的,需要價值觀的飛躍,是為煽情。然而這樣的煽情是通過一個龐大的科技進化、歷史推導、宇宙命運終端走向的系列過程才終於實現的,它嚴密、緩慢、步步滲透,直到最終變為哲學性的思想升華。哪怕讀者的看法根本不同,不買賬這個「愛是永恆」的終極結論,那也還得是佩服大劉指引整個宇宙走向愛的敘述過程。
那麼對比一下,《星際穿越》里,諾蘭是怎麼煽情的呢?
他其實也有充分鋪墊,無論是地球上長長的看似無關大體的家庭生活,還是太空站里庫珀看孩子們一點點長大的視頻電話,都是在為後面愛的回歸鋪路。Ann Hathaway的角色布蘭德博士憑借直感要求去勘探另一個星球,並點名愛有可能是一整人類尚不理解的卻真實存在宇宙力,就更是情節安排上的關鍵一筆,看似不經意,卻是打開整個電影謎題的鑰匙。
但《星際穿越》最大的問題在於:庫珀的女兒墨菲作為人類命運的拯救者,是怎麼推斷出小時候家裡的「鬼」就是庫珀的呢?
電影里唯一給出的論據是庫珀臨行前送給墨菲的手錶,卻沒有什麼推導論證過程。或者說,這個信息如果不是庫珀傳輸的,或者墨菲不認為是庫珀傳輸而是其他一些他們當初理解的高維生物,人類也照樣可被拯救。墨菲對庫珀之愛從而解讀出了數據信息這一節,要求觀眾必須跳離邏輯推理選擇「信」。
這種要求邏輯斷裂的情感推導,我認為是造成David Edlestein所說的「俗濫戲碼」的關鍵原因。墨菲這條線的薄弱(一方面也是為篇幅所囿)是《星際穿越》的最大問題,也是導致煽情結果的關鍵。這條線在對愛的表現方式上,《星際穿越》遠遜於《三體》。
但另一方面,庫珀對墨菲的愛傳達出了關鍵性的數據信息這條線卻是前後貫通的,其對「愛」的科幻表現形式上甚至超越了《三體》。
在黑洞里,庫珀終於恍然大悟後,向機器人Tars解釋為什麼他存在的這個小小的高維空間的三維投影恰好是他離開地球之前的那一天時,他說愛,作為一種力,指引他來到了這個方位——就好象重力決定了三維世界裡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愛,作為一種高維的「量子力」,可以決定人在高維空間里的位置,也就是人將出現在低維空間投影中的何時何地。後來庫珀在失去意識之前看到了Enrance空間站他們通過蟲洞時的布蘭德博士,有了那個神秘莫測的握手,這也同樣是愛的力量。
在《三體》(和大多數的科幻作品)里,愛作為超越物理規律的信仰,是脫離物理空間的人類精神世界的力量,人類對愛的回歸是確認自身存在價值的坐標,這個回歸是抽象的,哲學性的;但在《星際穿越》中,愛不再是一種抽象的精神力,而被描繪成了高維空間量子態的一種具體的、實際存在的力,就跟重力、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力相類似,實際參與了宇宙的物質組成,甚至很可能是高維空間的某種基本力形態。《星際穿越》試圖對愛進行的這個具體的、物理態的力學解說方式,是極具突破性的,非常驚艷。
我不能確認《星際穿越》對愛的這種力學解說在科幻史上是否絕無僅有的,但不管你是否接受他的這個猜想,我認為這都是讓它最終區別於其他科幻作品的價值關鍵。
3.哲學的問題
說完了「愛」的問題,再說說黑洞的問題。
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銀幕黑洞是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電影中宇航員大衛在經歷了一些列和飛船電腦鬥智斗勇之後,進入了一個神奇的隧道一樣的空間。這個進入空間的鏡頭有近乎十分鍾之長,沒有對話和任何情節發展,就是光影在銀幕上不斷變幻。大衛通過的這個隧道式的空間被普遍認為是進入黑洞。在這個漫長的視覺隧道結束之後,大衛來到了一個房間,他發現自己迅速變老,代表宇宙終極奧秘的黑石再次出現,還有一名星孩。
和《2001太空漫遊》比較,諾蘭對黑洞的展示是具體的,從無邊無際的飛沙到以三維形態投影存在的高維時空都觸目可見,可逐一邏輯分析。在黑洞時空扭曲的內部,庫珀的行為依然和之前拯救人類命運的大設定息息相關,黑洞之外的故事在黑洞之內延續、發展,終於完滿閉合。庫布里克則完全相反,在宇航員大衛在通過黑洞之後,庫布里克完全是以超邏輯的視覺象徵合集的方式來終結電影的。大衛的變老、黑石的出現和星孩的誕生彼此之間沒有敘事上的邏輯關聯,甚至任何一種試圖把黑洞邊界之後的內容和之前進行敘述性上邏輯關聯的嘗試都將失敗。換一種說法,諾蘭的黑洞之旅是以已知推測未知,是給出答案,是閉合的;庫布里克的則是以未知表現未知,是提出問題,是開放性的。
在我看來,隨著科技發展,維度變幻,任何以肯定狀態存在試圖給出答案的方法有可能被證偽;而提問題則是老實的(或狡猾的,取決於你的判斷視角),精準地以視覺符號表現全部的未知也比提出某種形態的答案更加困難。庫布里克用具象的視覺符號來表達一種抽象的哲學概念,對宇宙的未知進行了同樣抽象的詩一般的視覺猜想,這是我認為為什麼《2001太空漫遊》能由科幻終於上升到哲學,至今依然是無法被超越的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對比之下,《星際穿越》對黑洞的視覺展示是無比壯麗的,而既然我們現在誰都不理解黑洞,都在猜想,都不確定,那麼諾蘭在電影中所進行的「愛」的猜想也便未嘗不可。然而一旦提出解說,就難免落於巢臼,尤其這個解說只作為完整故事的結尾匆匆出現,不再進一步被邏輯拆解分析研究。在這一點上,《星際穿越》的確更類似於《超時空接觸》,充滿了科幻的激情和熱忱,卻還沒能站到哲學的高度,由科幻終於走向嚴肅的信仰。
所以《星際穿越》最終解決的並不是科幻最終極的哲學問題,它解決的還是好萊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