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的敘事手法都有什麼怎樣描述電影的敘事結構
敘事手法有:影像、聲音符號化。影像,聲音符號化,敘事學至此開始用於電影作品的實際分析上,變成研究電影文本的科學方法。
可以通過三個層面描述敘事結構:
1.第一個層面:
敘事結構的組織關系和表達方式,可稱為本文結構或總體結構,它與蒙太奇結構含義相當,是影片的總體架構方式。
2.第二個層面:
敘事結構是電影整體系統的組織關系,如類型片結構模式,它在總體結構之上。
3.第三個層面:
在總體結構之下,即影片內部各元素的組合關系,如情節、畫面、剪輯組合關系。電影敘事結構參與元素更多,因而更復雜,需有精細的情節設計和精巧的結構布局才能講好故事。
(1)電影的時間與敘事擴展閱讀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沖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結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功能。
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巴特認為「本文無所謂構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運用,本文沒有一個極盡的整體,也沒有終極結構。
㈡ 什麼是敘事時間
「敘事時間」,也叫文本時間,只故事內容在敘事文本中具體呈現出來的時間狀態,即敘述故事的過程。(作者對故事內容進行創作加工後提供給讀者的文本秩序)
敘事學里還有一個「故事時間」,「故事時間」指故事發生的自然時間狀態,即「故事」內容發展的過程。(故事內容中虛構的事件之間的前後關系)
記敘順序
記敘的順序一般可分為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分敘五種。順敘是指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後次序來敘述。倒敘,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邊敘述,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按原來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
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展開情節或刻畫人物,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內容,然後再接著敘述原來的內容。
補敘,也叫追敘,是行文中用兩三句話或一小段話對前邊說的人或事作一些簡單的補充交代。分敘,分敘的作用是把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情,寫得眉目清楚,有條不紊。
㈢ 如何利用影視時間的特點進行電視時間的處理
影視時間的三層涵義
_匈牙利的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認為電影的時間:"首先是放映時間(影片延續時間),其次是劇情的展示時間(影片故事的敘述時間)和觀看時間(觀眾本能地產生的印象的延續時間)."
1、播映時間:_單部影視片或節目播映的總體時間長度.即電視節目(或者鏡頭段落)的實際佔有的時間,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片長.電視節目必定受到播出時間和屏幕畫框空間的限制,而這樣的限制又對編輯導演安排影視片結構情節提出了要求.
2、敘述時間:_銀屏幕上表現事物的時間,即這個節目(或者鏡頭段落)所表現的事件發生的事實時間,創造出來的藝術化的時間(蒙太奇時間).屏幕敘述時間不是真實的自然時間,它只是摹擬人的視聽感知經驗,將片段的時間重新結構成一個視覺或者想像中連續的時間.
3、觀眾的心理時間:播映時間和敘述時間綜合作用在觀眾心理造成的獨特時間感(主觀的時間形態),即觀眾在觀看時主觀心理感覺的時間.
2,影視時間的特點
從巴拉茲的論述中,我們起碼可以得出這樣兩個結論:
影視時間是多義的,即使是同一個作品,由於座標不同,時間的含義不盡相同.
影視作品不僅可以再現時間,還可以創造時間.影視中的時間有著無限的自由度.
電視時間的時態:節目敘述時間和事件時間在時間上的先後關系.大致可分為:
事後敘述(過去時態)
事前敘述(將來時態)
與事件同時的敘述(進行時態)
交錯進行的敘述(混合時態)
電視時間與空間
電視時間具有更為復雜的形態,還具有播出和收看時間上的直接性,連續性.
所謂直接性是指電視擁有直播信息的時間,它使現實的影象具有現場感,同步性.
所謂連續性是指電視從縱向上可以24小時連續撥出各類節目,從橫向上可以日復一日定時,定點播出某一節目.
㈣ 電影中的敘事結構有哪些
1、因果式(戲劇式)線性結構。以故事因果關系為敘述動力,以線性時間戲劇化展開故事(少用閃回、插敘),敘事鏈單一(無並置、對照、復調,但故事可多線索發展),追求情節結構環環相扣、邏輯嚴密的完整結局,強調外部沖突和動作強度,
如生死抉擇、最後一分鍾營救等高潮。多數傳統電影屬此類,其經典情節結構強化了「幻象真實」和「移情」,迷惑觀眾入戲,如《關山飛渡》、《真實的謊言》。
2、回環式套層結構。以多層敘事鏈為敘述動力,以時間方向上的回環往復為主導(非線性發展),情節過程淡化,講述方式突顯,意義不在故事中而在敘述中產生,它調動觀眾參與意義建構,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戲,不給出確定的結局和意蘊,如《羅生門》、《法國中尉的女人》、《羅拉快跑》。
3、綴合式團塊結構。沒有明晰的時間線性故事發展和因果關系,也沒有連貫統一的情節主線和戲劇沖突焦點,以打亂時空的敘事片斷綴合而成,各個片斷或團塊之間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結構或意象並置組合的詩化結構。
它不以情節和哲理取勝,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尋味,如《城南舊事》、《小城之春》、《狂人彼埃羅》。
4、交織式對照結構。以兩條以上敘事鏈(不只是兩條故事線索)組合形成對照性張力運動,建構復調主題,其因果關系、戲劇線性敘述仍然存在,只不過更復雜化,它將移情幻象與哲理思考合而為一,如《老井》、《安娜·卡列尼娜》。
5、夢幻式復調結構。以夢境和幻覺為主要敘述鏈接和內容,以兩個以上敘述聲調形成對話和沖突,物理時空轉化為心理時空,多重對話(人與人、人與自身、人物與敘述者、人物與觀眾)形成對話狂歡,如《野草莓》、《八部半》、《夢》。
㈤ 影視敘事時間包括哪三種剪輯表現形式
影視敘事時間包括三種剪輯表現形式如下:
1、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接,即上下兩個鏡頭之間的關系。
2、將若干場面構成段的剪輯,即蒙太奇段落。
3、作為影片整體結構的剪輯,即影片的總體構思。
早期電影只是將拍攝到的自然景物、舞台表演原封不動地放映到銀幕上。採用了分鏡頭拍攝的方法,然後再把這些鏡頭組接起來因而產生了剪輯藝術。但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聲音和音樂素材的剪輯也進入了影片的製作過程,剪輯設備也越來越進步,於是出現了專門的電影剪輯師。
影視剪輯的基本流程具體如下:
1、標記
在素材庫中,樣片會分類標記清楚。每場戲都可能會包含導演或攝影師額外的備注。這是剪輯師初次看到的樣片,它是按照故事情節發展拍攝的,因此與內容相符。一個優秀的剪輯師會仔細觀看樣片,尋找可以融入電影中的動作和細節。
2、初次排序
剪輯師認真推敲在每個場景下拍攝的所有音頻和視頻素材,將重新排序,以最好的方式敘述故事。對於大製作片子,一般會一邊拍攝一邊剪輯。剪輯師將樣片剪輯整理好,供導演和製片人觀看。為了在剪輯時有更多選擇,一般這時剪輯師和導演可能會多拍些重要時刻的鏡頭。
3、粗剪和更改
粗剪通常要三個月時間完成。每個剪輯師都有不同的工作方法。有時候剪輯師獨自工作,然後給導演和製片人看一天或者幾周的工作成果;有時候和導演一起工作,討論電影的每個細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影視剪輯
㈥ 試述敘事節奏與時間的關系
敘事節奏與時間的關系:
敘事時間,也可以稱之為「文本時間」,是故事內容在敘事文本中具體呈現出來的時間狀態,是作者對故事內容進行創作加工後提供給讀者的文本秩序。敘述節奏與敘事時間並不是等速的。就像電視紀錄片往往通過省略、概略、減緩、停頓或者加速、延緩等敘事方式來改變敘事時間,不斷破壞人們固有的心理程序,促使受眾心理活動增加,實現敘事張力的內在控制。敘事節奏與時間既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交錯的;既可以是快與慢的組合,也可以是一致與交錯的復合……
㈦ 電影中時間跨度如何體現
電影中時間跨度的體現和處理分為很多種方式結構:
壓縮的時間:這個電影在處理時間時常用的方法,一般用分鏡頭和蒙太奇來處理,在敘事時間是短於現實時間,但在心理時間上則是合理的。
被尊重的時間:這樣的時間處理,敘事時間的跨度和現實時間以及心理時間是一致的。
被取消的時間:這個在電影中一般直接用鏡頭場景的切換來實現,直接跳過敘事時間和現實時間,在心理時間上製造一種時間流逝的錯覺。
被打亂的時間:這種時間敘事基本是以倒序鏡頭和閃回鏡頭為基礎來處理的,這種處理方式在現在的影片中很流行。
綜上所述,電影中時間跨度基本是用分鏡頭的剪接、場景鏡頭的切換、蒙太奇的處理等造成心理時間的錯覺來體現的。
㈧ 現代電影敘事的特點有哪些
電影有八大敘事風格,分別是常規線性敘事、多線性敘事、回憶敘事、環形結構敘事、倒敘線性敘事、亂線性敘事、重復線性敘事和套層性敘事。常規線性敘事是指按照正常時間模式敘事。
㈨ 銀幕時間和故事時間是什麼關系
共有三個:銀幕時間、故事時間、情節時間。
銀幕時間是電影時長,故事時間是整個故事發生的時間。
情節時間就是這個情節發生所用的時長,三者之間有時會一樣有時不一樣。
比方說電影中有快進鏡頭,這時情節時間>銀幕時間,慢動作就是相反。
(9)電影的時間與敘事擴展閱讀:
銀幕時間主要是指影片中的故事情節得以展開所經歷的敘述時間。其中也包括故事中人物行為構成的動作時間。動作的時間決定了組織動作的方式和動作的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
在一部故事片所容許的90分鍾左右的放映時間內,導演可以敘述一個時間跨越可長可短的故事。長的故事可以敘述一個經歷幾天、幾月、幾年,甚至上百年、上千年的故事。有的僅僅敘述一天的經歷,甚至把故事的敘述時間濃縮在幾個小時之內。
因此,銀幕時間是自由多變的。它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和變化,通過剪接,將不必要的過程進行壓縮和刪減,將重要的關鍵性情節加以強調和渲染,充分利用時間設計來完成自己的創作構思。
銀幕時間可以隨時切斷和分割,還可以停頓、閃回、超前和逆轉,它的時值和現實中時間的時值是不同的,它具有一定的假定性。這樣,它才可以在藝術的天地中自由演變,成為導演手中的重要表現元素。
㈩ 電影的八大敘事手法是什麼
1、常規線性敘事。(按照正常時間模式敘事)例:《侏羅紀公園》很多就不一一舉例。
2、多線性敘事。(影片有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在一個時間段由其中的一個故事串聯起其他故事)例:《撞車》《愛情麻辣燙》。
3、回憶敘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憶進行現實與回憶的交叉敘事)例:《鐵達尼號》《大魚》《公民凱恩》。
4、環形結構敘事。(影片的開頭與影片的結尾相互輝映)例:《暴雨將至》《低俗小說》
5、倒敘線性敘事。(按照反正常時間敘事) 例:這種影片為數不多,國內更是沒有。法國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這種類型相當精彩。《5×2》(愛情賞味期)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婦離婚為開篇;家庭生活矛盾為第二節;結婚為高潮;相識為結尾。建議你去看看。
6、亂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毫無邏輯性,可以說是把所有片段、情節、人物全部攪亂,讓人無從得知現在過去和將來,只能靠觀眾憑借自己的記憶力屢順影片)例:《21克》《迷牆》《我們的音樂》。
7、重復線性敘事。(整部影片在時間上會有一個重復的時間點,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例:《羅拉快跑》《愛情是狗娘》《羅生門》《英雄》。
8、套層性敘事:這類電影的敘事像俄羅斯套娃,一層套一層,一層一層,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形成一種套層結構。此類典型電影當屬《盜夢空間》。
(10)電影的時間與敘事擴展閱讀
電影敘事〈cinematic narration〉,負責將電影里的情境或事件呈現或描述出來的論述活動。起源於六零年代,是結構主義的一個分支,最早是用於文學作品而非電影作品之研究,用於文學作品分析的時候,是利用文字串聯出行動,完成故事敘述。
而電影的敘事與其他敘事藝術相較之下,有者媒介根本的差異性,用敘事學分析電影時,電影的視覺性和展示性透過情節創造出畫面,延伸出更多畫面的意義所在。
在符號學廣泛用於其他領域之後,將影像,聲音符號化,敘事學至此開始用於電影作品的實際分析上,變成研究電影文本的科學方法。在符號學和敘事學之前的電影研究是電影的形式分析或作者研究為主,而符號學和敘事學研究開始把重點放在論述和文本的研究,而不是電影的整體研究,甚至於跨越並結合其他領域,例如心理分析,女性主義,社會學研究。
電影敘事學多元存在,無法給予單一定義。有些電影(包括當下常見的主流電影)屬於古典敘事的基本樣態,需要空間和時間,一連串因果論的事件,完成情結論述, 相反的,對立於古典敘事電影的現代和後現代電影,則是利用更多拼貼或特殊敘事電影手法運用,顯現主角內心狀態,創造新的敘事邏輯。
由於電影敘事樣態多元化,所以分析電影敘事學不僅沒有一個確定的規則可以依循,而且,分析模式也經常必須隨著影片建立。
以通論來看,決定我們依該如何分析一部敘事電影的元素,實在難以盡述,但是如何解讀一部敘述電影,並將它建構成為一個分析的客體,卻是一切影片分析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