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上最早的「科幻片」是什麼
根據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中國科幻大片《三體》宣布電影定檔2016年7月。這一消息對於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無疑是一針強心劑。看慣了好萊塢式的科幻大片,中國的科幻大片能否滿足我們的胃口呢?無論如何,科幻電影都是引爆沉寂的本土影壇的關鍵力量。那麼,科幻電影到底有哪些神奇的魔力,關於它,有哪些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呢?
科幻電影的誕生時間比你想像的早很多
從法國里昂市中心的白萊果廣場出發,向東南方向走上大約4千米,便是電影發明人盧米埃爾兄弟的故居。1895年,這對兄弟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拍攝了他們的第一卷電影膠片《盧米埃爾工廠大門》。
電影能夠在法國誕生並不是偶然的。19世紀末的法國,誕生了諸多令人「腦洞大開」的技術成果,比如以蒸汽動力驅動的「蝙蝠飛機」、模塊化建造的埃菲爾鐵塔,以及電影這種有效記錄人與物活動的手段。在最早的一批電影膠片中,我們已經找到些許帶有科幻色彩的元素。
科技成果為科幻電影創造奇跡
隨著電影科技的進步,科幻片導演往往會嘗試將最新的科技成果整合到影片當中,或者以此為基石研究影片所需的特技,如此這般,科幻片的技術含量一日千里,並時常成為整個電影產業的「開路先鋒」。在《2001:太空奧德賽》里,反派角色超級電腦HAL9000奏出的關機曲,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首由電腦演奏的歌曲。為了拍攝《星球大戰》,喬治·盧卡斯創立了工業光魔公司,奠定了電腦動畫在影視製作中的位置。《終結者》里的綠幕特效,《阿凡達》里的動作捕捉技術等,將這些重要的電影特技推向了新的高度。為了給計劃於2017年年底上映的《阿凡達2》搜集素材,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甚至打造了深海潛水器,進入馬里亞納海溝的「挑戰者深淵」,為這部影片增添了更多科學色彩。
但電影特技的進步,也為科幻片帶來了另一種隱憂:炫目的特效,有時也會暫時掩蓋影片本身的空洞,《侏羅紀公園3》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對於科幻片來說,在視覺效果之外,影片的「靈魂」仍是不可或缺的、更為重要的元素。
看科幻名作與電影如何相互「接駁」
科幻電影的成功,與優秀的科幻作品是相輔相成的。100多年來,被搬上銀幕的經典科幻作品數不勝數,而電影的賣座,又反推原著小說的流行。
將文字轉化成不失作品原意的圖像,也是電影人面臨的挑戰。從早期科幻電影人改編《弗蘭肯斯坦》的嘗試,到《三體》的電影化,這些挑戰一直存在。畢竟,瑪麗·雪萊並沒有描述那個利用人類屍塊製造的怪物的每一處細節,而劉慈欣更沒有精確塑造「三體人」的形象。想像的空間是無限的,然而呈現在大銀幕上的形象,難免會削弱作者苦心營造的神秘感,如何最多地保留「原汁原味」,顯然需要更多的思量。科幻作品如何搬上銀幕,著實是讓電影人「燒腦」的問題,但正是不斷解決這些棘手問題,才使他們靈感迸發,倒推著電影技術的進步和優秀科幻作品的涌現。
(作者:苗若玖)
Ⅱ 那些很科幻的大片,都是用什麼技術拍攝出來的呢
首先,關於設備。Dynamixyz面部表情捕捉系統採用國際最先進的技術,能夠自動定位和跟蹤頭部及面部表情的精確運動。無需在面部做任何標記,使用者只需戴上裝配有攝像機的頭盔就可以快速創建逼真的面部動畫。Dynamixyz面部表情捕捉系統配合半封閉頭戴式面部表情拍攝頭盔,能夠精確地檢測到演員面部五官的位置和頭部旋轉,通過分析演員表情實時反饋到3D 模型中。
(2)映射模式。執行與映射匹配相關的CG角色
指定中立面部表情。基本的面部表情邊界標記是根據面部初始表情自動放置。然而,因為軟體只臨時安排了自動識別,有時會根據視頻的狀態有所偏離。這時可以通過手動重新調整這一偏差。當這種調整完成時,利用映射模式和追蹤解算模式生成分析視頻的「跟蹤曲線」。由於生成的跟蹤輪廓僅為中立表情信息,之後可以在追蹤解算模式下從視頻中提取必要的幀,添加各種表情,在重定向模式下調整標記點的位置,豐富演員表情。跟蹤配置文件中的參考信息越好,跟蹤精度就越好。跟蹤配置文件完成後,最後就變成映射匹配的工作。重新定位的原則很簡單,在以前創建的跟蹤配置文件中注釋每個表情,保存CG做出的面部表情,鏈接到Performer,執行CG環節,不斷推出下面的動畫工作。
Ⅲ 那好萊塢些科幻電影是怎麼拍的
侏羅紀公園裡面的恐龍絕大多數都是CG做出來的。個別的部位做了模型,但還是以電腦為主。現在電腦軟體功能的強大到令人發指。你說的模型裡面加機器是很久以前電影才用得特效,但是這種模型無法做出復雜的動作,所以被電腦所取代了。
Ⅳ 科幻電影是如何拍攝的
那個叫做綠幕摳像技術,即先讓演員在綠色或藍色的背景下表演,技術人員用3d和CG技術在電腦上作出特效,再把藍幕或綠幕背景摳去(即所謂摳像),配上已做好的特效就可以展現科幻場景了.之所以用藍綠色背景而不是紅色是因為藍綠色波長短便於摳像
Ⅳ 深度解析經典科幻電影,這當初是怎麼拍出來的呢
經常看到電影花絮里邊很多人在一個綠色房子里邊排戲,當他們把鏡頭拍攝好了以後背景都是綠色的了,再把所有的鏡頭放到電腦里邊用視頻軟體來合成成別的背景.具體的電影你可以去看看黑客帝國,超人歸來,還有(游戲)極品飛車10的拍攝花絮.
飛船效果,這個拍攝比較多了.在一張黑色的大幕前邊放置一個飛船模型,然後根據攝影機的運動遠近以及其他物體的大小比例可以把飛船拍的很逼真。你可以看看獨立日.
人物大小差別.指環王第一集里邊最開始的鏡頭,甘道夫拜訪老朋友比爾博巴金斯,其實他們兩個演員的身高差距並不大,但是在電影里邊比爾博巴金斯卻只有甘道夫腰那麼高.這里有兩個辦法能拍攝出這種效果.(希望你看過這部電影)
第一個:當同一鏡頭中只出現一個人的臉時(不管是誰),可以直接找個身材誇張的特形演員來穿上同樣的服裝.
第二個:當兩個人的臉同時出現在一個鏡頭時(例如該片),拍攝人員製造了兩個一樣的房屋,第一個房屋比正常身高比例稍微小點,人進去非常擁擠,這個房屋用來拍攝甘道夫的戲;第二個房屋在和第一個房屋相比任何配飾一模一樣的基礎上把所有的東西放大兩倍,人進去會覺得非常寬敞,這個房屋用來拍攝比爾博巴金斯的戲,然後把同樣的鏡頭走位,演員走位的兩段鏡頭用電腦處理在一起.
而他們在同一個桌子上吃飯那場戲則是利用桌子上的茶壺,麵包,杯子什麼的幫忙,把兩個大小不一的桌子按一定位置放在一起,觀眾從一個固定方向來看因為茶壺,麵包,杯子把兩個桌子的界限阻擋完,所以造成視覺誤差,誤認為是一個桌子,那麼比爾博巴金斯在遠處的大桌子旁邊演戲,甘道夫則在近處小桌子上演戲.不同演員的身高差異就體現出來了.
其他的效果我具體不知道你想問什麼,不過多半都是利用視覺錯誤來的,如果大場面那種兩軍交戰則不得不用電腦復制:比如我想拍攝一組5萬人對5萬人的戰爭場面,那麼我用遠景先將200人左右的群眾演員的戲份拍好,然後把這組鏡頭放到電腦里邊然後鏡頭復制.
最後還有一種:指環王第二集里邊那個怪物咕嚕姆,那個是利用紅外掃描.
Ⅵ 美國的科幻片都是怎麼拍的,
演員們站在綠色背景前表演(稱為摳像技術),屏幕上只有·演員的圖像而沒有背景,背景另外拍攝或製作,到後期製作的時候合到一起就完了。
科幻電影採用科幻元素作為題材,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的影視作品。
科幻片所採用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時間旅行等等。科幻電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來世界作為故事背景,用宇宙飛船、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6)早期的科幻電影是如何拍攝的擴展閱讀
美國著名科幻片介紹
1、《地心引力》由阿方索·卡隆執導,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克魯尼主演。
劇本由導演阿方索·卡隆與兒子喬納斯·卡隆共同撰寫。影片於2014年3月3日獲得第86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以及最佳配樂獎七項大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在探索者號太空梭上的兩名男宇航員和一個女宇航員出艙進行哈勃望遠鏡維修時,遭遇太空碎片襲擊導致飛船發生嚴重事故後在太空中發生的故事。
2、《星球大戰》(Star Wars),又名《星球大戰4:新希望》(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是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系列的第四集,也是正傳系列的第一部。
本片由喬治·盧卡斯執導,哈里森·福特、馬克·哈米爾、凱麗·費雪等主演,於1977年5月25日上映。影片講述了主角盧克·天行者走上絕地武士之路的冒險歷程。
Ⅶ 外國的太空科幻電影是怎麼拍的那麼真實都是特效
那是需要豐富的特效技巧,和非常耐心的製作的,還得有豐富的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前瞻性。
美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拍攝的科幻片《2010太空漫遊》,在今天看來就只是一部紀錄片而已,這就是科幻片最大的成功
反觀國內的科幻片,不說了,肝臟不好,醫生不讓生氣
Ⅷ 科幻電影是怎麼製作的
1.通過拍攝,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
2.通過後期軟體,有的時候要幾種軟體一起用,最後才能合成一個完整的特效鏡頭
3.摳像,<<神話>>在山洞裡面的戲,都是綠屏摳像製作出來的.
4.虛擬形象:一般都是用三維軟體製作(類似3D,MAYA都可以做),只用做一個模型就好,動作用捕捉儀,根據真人的動作捕捉.所以效果很真
Ⅸ 七十年代的科幻片是怎樣拍出來的
用模型 和人裝扮演的!原來中央台系列節目電影魔術裡面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