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廣播電視學專業的書籍具體有哪些
一、中國電影電視史(26部)
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展史》(1、2),中國電影出版社
李少白《影心探賾》,文化藝術出版社
李少白《影史榷略》,文化藝術出版社
鍾大豐、舒曉鳴《中國電影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陸弘石、舒曉鳴《中國電影史》,文化藝術出版社
李道新《中國電影批評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李道新《中國電影文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 星《中國電影藝術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酈蘇元、胡菊彬《中國無聲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舒曉鳴《中國電影藝術史教程1949-1999》,中國電影出版社
孟犁野《心中國電影藝術史稿1949-1959》,中國電影出版社
丁亞平《影像中國:中國電影藝術1945-1949》,文化藝術出版社
翟建農《紅色往事:1966-1976的中國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
饒曙光、裴亞莉《新時期電影文化思潮》,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編《新時期電影10年》,重慶出版社
任仲倫《新時期電影論》,上**藝出版社
倪震《改革與中國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
尹 鴻《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影視文化》,北京出版社
高小健《中國戲曲電影史》,文化藝術出版社
酈蘇元《中國電影理論史》,文化藝術出版社
賈磊磊《中國武俠電影史》,文化藝術出版社
大衛"鮑德威爾《香港電影的秘密》,海南出版社
盧非易《1949-1994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遠流出版社
郭鎮之《中國電視史》,文化藝術出版社
鍾藝兵、黃望南《中國電視藝術發展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陳飛寶、張敦材《台灣電視發展史》,海風出版社
回復
2樓
2011-09-12 21:11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二、世界電影電視史(15部)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烏利希"格雷戈爾《世界電影史1960年以來》(第3卷上、下)中國電影出版社
克莉斯汀"湯普森、大衛"波德維爾《世界電影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易斯"雅各布斯《美國電影的興起》,中國電影出版社
理查德"麥特白《好萊塢電影:1891年以來美國電影工業發展史》,華夏出版社
邵牧君《西方電影史概論》,中國電影出版社
任遠、彭國利《世界紀錄片史略》,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埃里克"巴爾諾《世界紀錄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夏爾"福特《法國當代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李芝芳《當代俄羅斯電影》,文化藝術出版社
若昂"貝納爾"達"科斯塔《葡萄牙電影史》,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袁華清等《義大利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
岩崎昶《日本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張學智《日本電視》,中國電影出版社
山本喜久男《日美歐比較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回復
3樓
2011-09-12 21:13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思君思國思美人
最佳攝影
6
發覺LZ很博學啊
回復
4樓
2011-09-12 21:13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阿虎0000
最佳配角
11
演員的自我修養?、
回復
5樓
2011-09-12 21:14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三、世界電影理論與思潮史(7部)
李幼蒸《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游飛、蔡衛《世界電影理論思潮》,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帕特里克"富爾賴《電影理論新發展》,中國電影出版社
尼克"布朗《電影理論史評》,中國電影出版社
基多"阿里斯泰戈《電影理論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亨"阿傑爾《電影美學概述》,中國電影出版社
葉"魏茲曼《電影哲學概說》,中國電影出版社
回復
6樓
2011-09-12 21:14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四、影視理論、美學與批評(47部)
張紅軍《電影與新方法》,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王志敏《現代電影美學基礎》,中國電影出版社
金丹元《影視美學導論》,上海大學出版社
陳犀禾、吳小麗《影視批評理論與實踐》,上海大學出版社
戴錦華《電影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
戴錦華《鏡與世俗神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李道新《影視批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郝 建《影視類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石 川《電影史學新視野》,學林出版社
李顯傑《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中國電影出版社
張江華等《影視人類學概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保羅"霍金斯《影視人類學原理》,雲南大學出版社
B"日丹《影片的美學》,中國電影出版社
愛森斯坦《蒙太奇》,中國電影出版社
愛森斯坦《並非冷漠的大自然》,中國電影出版社
愛森斯坦《愛森斯坦論文選集》,中國電影出版社
普多夫金《普多夫金論文選集》,中國電影出版社
邵牧君導論《電影理論文選》,中國電影出版社
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麼》,中國電影出版社
克拉考爾《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員》,中國電影出版社
丹尼艾爾"阿里洪《電影語言的語法》,中國電影出版社
貝拉"巴拉茲《電影美學》,中國電影出版社
貝拉"巴拉茲《可見的人/電影精神》,中國電影出版社
魯道夫"愛因漢姆《電影作為藝術》,中國電影出版社
伊夫特"皮洛《世俗神話》,中國電影出版社
斯坦利"卡維爾《看見的世界》,中國電影出版社
歐內斯特"林格倫《論電影藝術》,中國電影出版社
諾埃爾"伯奇《電影實踐理論》,中國電影出版社
羅伯特"艾倫、道格拉斯"戈梅里《電影史:理論與實踐》,中國電影出版社
查希里揚《銀幕的造型世界》,中國電影出版社
雷乃"克萊爾《電影隨想錄》,中國電影出版社
克里斯汀"麥茲《電影與方法:符號學文選》,三聯書店
克里斯汀"麥茲《電影的意義》,江蘇教育出版社
大衛"鮑德威爾《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北京大學出版社
大衛"鮑德威爾《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托馬斯"沙茲《舊好萊塢、新好萊塢:儀式、藝術與工業》,廣播電視出版社
陳犀禾《當代美國電視》,復旦大學出版社
曲春景《中美電視劇比較研究》,上海三聯書店
約翰"塔洛克《電視受眾研究:文化理論與方法》,商務印書館
尼爾"波茲曼《娛樂致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勞拉"斯"蒙福德《午後的愛情與意識形態》,中央編譯出版社
羅傑"希爾福斯通《電視與日常生活》,江蘇人民出版社
穆迪《電視的影響與兒童電視病》,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冉華《電視傳播與電視文化》, 武漢大學出版社
赫爾曼、麥克切斯尼《全球媒體:全球資本主義的新傳教士》,天津人民出版社
回復
7樓
2011-09-12 21:16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有的
回復
8樓
2011-09-12 21:16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表示以上書籍我大多隻是看過簡介而已。
回復
9樓
2011-09-12 21:17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六、電影電視專業雜志(11種)
《當代電影》、《電影藝術》、《世界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人大復印資料《影視藝術卷》;《中國電視》、《中國廣播電視》、《電視研究》、《當代電視》、《現代傳播》、《南方電視學刊》
學習電影必讀書目
丹尼艾爾 阿里洪:《電影語言的語法》,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年版。
喬治 薩杜爾:《世界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年版。
斯坦利 梭羅門:《電影的觀念》,中國電影出版社,1983年版。
唐 利文斯頓:《電影和導演》,中國電影出版社,1983年版。
魯道夫 愛因漢姆:《藝術與視知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卡雷爾 賴茲,蓋文 米勒:《電影剪輯技巧》,中國電影出版社,1985年版。
魯道夫 愛因漢姆:《電影作為藝術》,中國電影出版社,1985年版。
李 R 波布克:《電影的元素》,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年版。
古拉德 米勒森:《電視和電影照明技術》,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年版。
《電影藝術詞典》,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年版。
王樹薇:《色彩學基礎與銀幕色彩》,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年版。
周傳基:《電影、電視、廣播中的聲音》,中國電影出版社,1991年版。
周登富:《電影美術概論》,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版。
王志敏:《現代電影美學基礎》,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版。
鄭洞天:《電影導演的藝術世界》,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版。
張會軍:《電影攝影畫面創作》,中國電影出版社,1998年版。
鄭國恩:《電影攝影造型基礎》,中國電影出版社,1994年版。
呂志昌:《影視美術設計》,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
姚國強:《影視錄音》,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
回復
11樓
2011-09-12 21:20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PICC
手機屏都裂開了花,你咋還能笑出花? 全國網點,上門維修,在線索賠,立即投保只需30元!
廣告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延伸閱讀
1、《導演功課>,馬梅大衛著,曾偉禎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費里尼對話錄》
3、《基耶斯洛夫斯基談基耶斯洛夫斯基 》
4、《斯科塞斯論斯科塞斯》
5、《法斯賓德論電影 》
6、 雕刻時光——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反思》
7、《與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
8、《伯格曼論電影》
9、《文德斯論電影》
10、《希區柯克論電影》
回復
12樓
2011-09-12 21:22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延伸閱讀
1、《導演功課>,馬梅大衛著,曾偉禎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費里尼對話錄》
3、《基耶斯洛夫斯基談基耶斯洛夫斯基 》
4、《斯科塞斯論斯科塞斯》
5、《法斯賓德論電影 》
6、 雕刻時光——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反思》
7、《與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時光》
8、《伯格曼論電影》
9、《文德斯論電影》
10、《希區柯克論電影》
回復
13樓
2011-09-12 21:22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詩詩的內內
miaoqiushiliu
最佳配角
11
演員的基本修養
回復
14樓
2011-09-12 21:23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其他著名著作簡介:演員的自我修養
《演員自我修養》(第1部)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建立演員創作體系方面的宏偉意圖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和第三卷有著有機的聯系,因為第三卷是第二卷的直接繼續。第二卷和第三卷都為我們接受"體系"的中心部分一第四卷中所敘述的創造舞台形象等問題作好了准備。可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沒有把第三卷和第四卷寫完,因此這兩卷書的出版,僅僅是把為這兩卷書而准備好的手稿材料發表出來。這一次版本附了一些備考性質和教學研究性質的註解。做出這些註解,是企圖使讀者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這部著作的一系列特點上,並且企圖表明,《演員自我修養》(第1部)里所提到的某條原理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導演和教學活動的各個不同階段是怎樣演變著的;《演員自我修養》(第1部)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表演技術方面的一些最後的發現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等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 俄國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家、理論家。1863年1月5日生在莫斯科一個富商家庭,1938年8月7日卒於莫斯科。1877 年在家庭業余劇團舞台開始演員生涯。1885年取藝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88年末與莫斯科一些文藝界名流創辦藝術文學協會及附屬劇團,逐漸完成了從業余演員向專業演員的過渡。1897年6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聶米羅維奇-丹欽科舉行了歷史性的會見,決定創建新型的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1898年10月莫斯科藝術劇院以首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執導的歷史悲劇《沙皇費多爾·伊凡維奇》宣告成立。一個月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與丹欽科聯合執導的契訶夫名劇《海鷗》獲得轟動性成功,標志著一個新的現實主義戲劇流派的誕生。十月**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藝術風格有了新的變化。在導演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熾熱的心》和伊凡諾夫的《鐵甲列車14-69》時,給舞台演出充實了新的時代精神。[1]
而1999年周星馳與張柏芝合演的喜劇之王則擴大了本書在中國的知名度。
回復
15樓
2011-09-12 21:28
舉報 |個人企業舉報垃圾信息舉報
蕭亭居士
最佳美術
8
《世界電影史》是一部在歐美電影史論界廣有影響的世界電影史著述,也是一本在西方國家十分暢銷的電影教科書,美國許多大學的電影系和傳播系均以此書作為教材。此電影史論浩繁淵博,系統周詳,上至電影誕生,下至20世紀80年代,主要從劇情(故事)影片、紀錄影片、先鋒實驗影片三大塊來綜述百年電影發展史。
本書電影史的體系架構相當具有自己的獨創性,除了電影藝術、電影美學 《世界電影史》(美)克莉絲汀·湯普森等著風格、電影大師等方面的系統論述之外,本書對電影工業的發展也有資料詳盡的獨到論述。本書無論在電影史的整體外觀,還是在某些特殊細節上都提供了對電影史形貌的新穎見解,不僅是一次對世界電影歷史的生重新整合,也是對世界電影研究學術史的一次系統探索和批判。 本書從三個原則性問題介入電影的歷史: 1.電影媒介是如何被運用,即電影語言是如何逐步產生、發展、成熟並規范化的? 2.電影工業的環境——電影製作、發行與演映的狀況如何影響電影媒介的發展? 3.電影藝術的世界性潮流與電影市場的國際化趨勢是如何出現的?
《中國電影史》介紹了中國(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三個地區)電影的發展流變。百年的中國歷史處於激烈的動盪之中,而國內的和國際的戰爭、政權的更替、制度的**或變革等社會的激化狀態,則成為百年中國電影歷史背景的主要特徵。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和不同的階段性特徵中,中國電影都呈現出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面貌和藝術特點。分時期、分階段地對中國電影的生存狀況、藝術形態進行了描述,對出現在中國電影歷史中的事件、人物、作品和現象等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論述和闡釋,勾勒出了一條清晰的中國電影史發展脈絡 內容介紹本書把中國電影史看作是一部由電影藝術、電影工業等等多維體系組成的綜合史,全書分為十二章、五十四節,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三個地區)電影的發展流變。
電影劇作理論和電影學理論著作:一、《詩學》亞里斯多德
二、《李漁 》
看了這本書,你不得不驚嘆清代的李漁確實稱得上是位天才。他總結出來的戲劇理論堪與亞里斯多的《詩學》比美。在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中,他針對具體的創作中的選材、情節處理、結構方式、情節主線與副線的關系、創新、人物性格把握、人物語言的寫作等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創作原則來。其中很多原則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相當的真理性。如果你能將這本書與亞里斯多的《詩學》對應著讀,肯定會有更好的效果。這部書對中國戲劇影視創作的影響非同小可。例如夏衍所著《電影劇本寫作的幾個問題》一書就分明受到《閑情偶寄》深刻的影響。
《閑情偶寄》中國戲曲理論專著,是我國最早的系統的戲曲論著。清代李漁撰。康熙十年(1671)刊刻 ,後收入《 笠翁一家言全集 》 。《閑情偶寄》包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 、種植 、頤養等8部,內容較為駁雜,戲曲理論、養生之道、園林建築盡收其內。而涉及戲曲理論的只有《詞曲部》、《 演習部 》、《聲容部》,故後人裁篇別出,輯為《李笠翁曲話》。
三、《美學》黑格爾
沖突理論是戲劇創作的最根本原則,也是電影創作中影響深遠的理論。第一個明確提出「沖突律」的人便是黑格爾。他所總結出的以沖突為布局依據的思想指導今天也還沒有什麼理論上的突破。如果你讀了勞遜的《戲劇與電影的編劇理論與技巧》和悉德.菲爾德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就會發現,他們的理論全都是建立在黑格爾戲劇美學所提出的原則之上的,幾乎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超越。
黑格爾的《美學》是西方美學史上具有別時代意義的宏篇巨著。 《美學》,原是黑格爾在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期間所作的「美學講演錄」,後整理成書,在黑格爾去世後四年,於1835年出版。 黑格爾的美學是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和辯證法基礎上的。黑格爾認為,他研究美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刺激藝術創作,而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理解藝術」。《美學》的中心線索是黑格爾為美下的定義「美是理念的感性顯觀」並以此認識為基礎前提上所進行的論證。當然,這僅僅是他的一家之言,後期的哲學家很多人不贊同黑格爾的觀點,但黑格爾美學的歷史和里程碑意義卻無法抹殺。 《美學》第一卷 黑格爾[1]是整部著作的總論,也可以說是核心前提,後面的幾部都是對第一卷的一種藝術史的驗證。它大體上談了幾個部分的內容。首先指出「理念就是概念與客觀存在的統一」,黑格爾把藝術確定為絕對精神的體現,它是絕對精神的第一個階段。。緊接著論述「理念的最淺近的客觀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種美就是自然美」,但他否定自然美崇尚藝術美。後面談「理想「的特點以及論藝術家創作的一般規律。 從方法論的角度,黑格爾把他的辯證法運用於美學。他認為最高的實在也是一個運動的、動態的過程,充滿著矛盾和對立,不能用抽象的概念來理解和論證實在,常人的抽象思維只能孤立靜止地理解存在的事物,只能單獨地思考它們的特殊的階段和對立,而不能思考對立面的統一。既然一切存在物的真理只存在於理念之中,理念是唯一真正的實在,那麼正確的方法必須論述實在的所有矛盾,並表明它們如何調和、保存於一種協調一致的整體中。所以思維就必須從最簡單、抽象和空洞的概念開始,前進到比較復雜、具體和豐富的概念,前進到總念,這就是黑格爾辯證法的認識。 他對美有一個宏觀的定義「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他所說的理念就是最高精神和最高的實在。他認為美就是普遍與特殊、一般與個別、客觀與主觀、理性與感性等的統一。這種統一是通過藝術的感性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因此,黑格爾說:「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觀存在里與它本身的這種協調一致才形成關的本質」。理念是唯一絕對的實在,整個世界都是理念自我認識、自我實現的過程,美和藝術也是理念自我認識、自我實現的一個環節、一種表現。所以黑格爾美的定義是「美是理念的感性顯 《美學》黑格爾現」。他認為理念的發展有幾個階段,在邏輯階段,理念僅僅作為抽象的、純邏輯的概念而存在,不具備任何物質的或經驗的內容,通過純粹抽象的概念、范疇之間的轉化和過渡,它由簡單到復雜、由抽象到具體。在此階段,理念採取了自然的物質形式,在背後決定著自然從機械性經物理性到有機性的發展,有機體的最高階段是人,隨著人的出現,絕對理念又要進入自我否定,從自然進入精神,從而進入精神階段。在精神階段,理念戰勝物質,回復到與它本身相適應的精神的形式,返回自己的家園。由於經過了前兩個階段的自我否定,也即否定之否定,所以它既不是邏輯階段的純粹抽象的思維和概念,也不是自然階段那種受物質束縛的受動的東西,而是概念與自然的統一,具有豐富的內容。如果說邏輯階段是抽象的存在,自然階段是自在,它們都沒有認識到它的本質,沒有達到自我意識和自由的最高水平,在其中思維和存在、主體與客體都沒有同一,或者不能說一切對立都充分調和了,那麼只有在理念演化的精神階段,它才把自己的本性向自己顯示出來,作為自在自為的存在,認識自己、實現自己、回復到自己。主觀精神(從本能到理性的個人意識)、客觀精神(包括法、道德、法律的社會意識)、絕對精神(藝術、宗教和哲學)是精神階段又經歷了三個小階段。黑格爾把藝術確定為絕對精神的體現,它是絕對精神的第一個階段。作為理念,它是絕對自由的,但它受到感性形象的限制,只是感性形式中的理念,所以是一種較低級的顯現。正因為如此,藝術將會揚棄自己,轉化為更高的宗教和哲學階段,這體現了絕對精神發展的必然性:在它之後的宗教與哲學更深刻地把握了真實的理念。黑格爾認為美學研究的范圍是藝術,美學的正當名稱是「藝術哲學」。藝術美消除了自然美的局限,因而它高於自然美。「藝術美的職責就在於它須把生命的特別是把心靈的生氣灌注現象按照它們的自由性,表現於外在的事物,同時使這外在事物符合概念。」黑格爾指出,藝術創作就是使思想感情外化為作品,成為可以從中認識自己的…』心靈既是「作為自然物而存在」,又是「為自己而存在」,它「觀照自己,認識自己,思考自己」,「只有受到生氣灌注的東西,即心靈的生命,才有自由的無限性」。因此,只有涉及這較高的境界而產生出來的美才是真正的美,這就是藝術美。黑格爾認為詩是藝術的最高階段,戲劇又詩的最高階段,在詩中,精神的方面已完全從感性物質中解放出來,精神和物質的分離使作為理念的感性顯現的藝術自我取消了,詩既是一切藝術的解體也是向另一個更高的領域即宗教的過渡。 黑格爾的《美學》在美學研究中運用了辯證發展的觀點和歷史的觀點,它以「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個定義為中心,強調了藝術與人生重大問題的關系,並且深入地討論了藝術的理性內容和藝術的發展史,史無前例地拓寬了美學研究的范圍。黑格爾的美學思想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的美學的最高成就,對現代美學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四、《戲劇技巧》貝克
貝克的這本書是戲劇編劇理論的經典之作。應該將它與布輪退爾的《戲劇的規律》、亞卻的《劇作法》和勞遜的《戲劇與電影的編劇理論與技巧》聯合在一起讀,便能看到它們之間的承上啟下關系。
五、《電影劇本寫作基礎》悉德.菲爾德
好萊塢有一種被人們泛稱作「電影編劇手冊」式的書籍。這類書的寫作目的十分明確:知道初學編劇的人入門。這些書沒有什麼文化理論深度,所有的內容都很僵死,尤其顯得匠氣。但它們也有優點,那就是可操作性很強。《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便是這種書中最最典型的一本。它是流行與好萊塢的編劇教材。通過它,你可以了解到美國人是如何學習電影編劇的。
書是供所有人使用的:為那些以前從沒有過寫作實踐的人,也同樣為那些在自己的寫作方面沒有獲得過多少成功而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基本寫作方法的人。小說家、劇作家、雜志編輯、家庭主婦、生意人、醫生、演員、電影剪輯師、廣告片導演、秘書、廣告商和大學教授等等,全都上過這個班並從中獲得過收益。本書的目的是使讀者坐下來,並從有選擇、有信心、有把握的地位出發來編寫一個電影劇本。他可以完全有把握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為寫作中最難的事就是要知道寫些什麼。當你讀完本書時,你將確切知道寫一個電影劇本要做些什麼。至於你是否要寫,那是你自己的事。寫作是件個人的事——你或者寫,或者不寫。
悉德·菲爾德(Syd Field),美國著名編劇,製片人,最暢銷的電影編劇著作作家。著有《電影劇本寫作基礎——從構思到完成劇本的具體指南》。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自1982年首版以來已被譯成16種語言,在世界250多所大學用作教材,《電影劇作者疑難問題解決指南》是續篇,進一步揭示了劇作的奧秘和技巧。他曾在全球許多國家任教,現在是好萊塢電影公司的劇本審稿人以及編劇顧問。 悉德.菲爾德的書完全不同於中國傳統的「電影文學」教育,他--或者說「他們」好萊塢--把電影編劇工作技巧化和技術化了,使得所謂高不可攀的「電影文學藝術」,變得易於學習、分析和領會,所以這本書和它的姊妹篇自翻譯出版以後受到國內電影工作者和編劇愛好者的高度評價。
六、電影劇本寫作的幾個問題
夏衍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戲劇、電影劇作家。由於他有著豐富的創作實踐,所以他在談編劇經驗的時候總會用十分通俗的語言講解十分專業化的問題。那些經驗都是有很強的創作針對性和實用性的。而且,他的理論總是具有中國特色,一點沒有拉了外國人的大旗作虎皮的意思。
七、電影藝術 大衛·波德維爾、克里斯汀·湯普森
《電影藝術》第1版面世於1979年,此後歷經七次修訂,早已成為電影學領域公認的標尺性著作。本書內容宏廣,從對電影製作的技術性解說、對構成電影各元素的系統化評介,到電影分析方法的示範、電影史的梗概提要,無不做到深入淺出、思慮縝密而觀點周全。作者以一個非常系統性的方式進行電影「形式」與「風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時佐以巨細靡遺的影片舉例,詳細分析電影的元素,說明電影的形式系統(敘事性與非敘事性)及風格系統(攝影、剪輯、場面調度與聲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這樣能幫助讀者在了解一部電影時,不再是以過往觀影經驗所累積的慣性直覺方式,去感受影片技術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將電影看作如同詩歌、建築、音樂與舞蹈等其他藝術一般,是一個創作者在凝粹創作意念之後,執行到影片膠卷上的完整呈現。
2. 《世界電影史》喬治薩杜爾著和大衛·波德維爾著哪本值得買
都值得買。
3. 薩杜爾德世界電影史買到70多,算不算貴
是精裝本,五十多萬字,貴不貴看自己的需求。
4. 電影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世界電影發展史:按時期,比如形成期、發展期
http://wenku..com/view/e136e8fafab069dc5022015d.html
~~~~~~~~~~~~~~~~~~~~~~~~~~~~~~~~~~
摘要:
電影是有豐厚的歷史的,一個多世紀的歷程,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光輝。各國流派紛呈,電影無論從語言還是從技術都在不斷新陳代謝。任何時代的哲學思想都影響到電影的創作,以反映時代的印記。電影從誕生開始,走過了發明期,形成期,成熟期,發展期,突破期。電影的誕生,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
關鍵詞:電影 發展史 世界電影 電影藝術 電影文化 誕生
(一)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二)1896-1912年,電影從幼年期迅速成為一種藝術
早期的電影,還沒有脫離剛剛誕生的痕跡,它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從《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盧米埃爾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紀實性,它直接拍攝真實的生活,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成為寫實自然主義電影風格的開路先鋒,形成了電影的紀實性傳統。盧米埃爾的生活紀實短片在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但剛起步的困境,並沒有影響電影的大勢所趨,另一位法國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應時而出,他使電影從一種紀實性的「活動照相」(亦稱運動畫面)導向了藝術電影,為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
作為機械師,梅里愛製造了一整套機關、機器和舞台道具;作為畫家,他製造了無數個布景和服裝;作為魔術師,梅里愛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力,創造了許多新的特技;作為作家,他不斷創造出新的劇本;作為演員,他是他節目中的重要角色;作為導演,他懂得怎樣設計和調動一個小劇團。喬治薩杜爾在《世界電影史》中說:「梅里愛天才的特徵,在於有系統地將絕大多數戲劇上的方法如劇本、演員、服裝、化妝、布景、機關裝置以場景的化分等等,應用電影上來。」他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經驗,直到今天還以各種形式保留在電影中。
梅里愛以照相的特技代替了舞台上的機械裝置,同樣,由於無聲電影的需要,梅里愛也特為演員們發明了一種新的演技。這種演技雖和啞劇的演技有所不同,但著重誇張,突出手勢,因為它非常注意動作,而對面部表情極不重視。影片《灰姑娘》是梅里愛戲劇電影的代表作,這部取材於歐洲著名童話故事的影片,巧妙地運用了諸種特技手法,把南瓜變成車子;把老鼠變成了馬車夫,對於特技攝影的開創性運用,是梅里愛對於電影的又一個貢獻。
1902年,梅里愛根據儒勒凡爾納和HG威爾斯的兩部有名科幻小說編導了著名的科學幻片《月球旅行記》。這是他的高峰作,在電影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影片描述了一群身著星相家服裝的天文學家到月球上去旅行的奇幻故事。他們來到一座奇怪的機器製造廠,一些漂亮的女海員搬來一個大炮彈狀的飛行器,當天文學家坐進去後,他們被反射到了月球。天文學家們從飛行器里出來,欣賞了月球火山口附近平原的奇妙風光;他們還受到了由美女扮演的星神們的歡迎。天黑以後,他們從夢中被凍醒,就鑽進了一個大洞窟里,在裡面看到了月亮神、巨型蘑菇和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幾經危險周折,他們又乘炮彈飛行器飛回地球,經過海底奇異的旅行,在一座雕像的揭幕典禮中結束。梅里愛對電影藝術的貢獻,使電影在成為一門獨立的影像視聽藝術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這一時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的鮑特。鮑特在《火車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愛的影片都是從頭到尾一個鏡頭。《火車大劫案》第一次使用多場景來構成電影(嚴格說來它還不算真正的電影,因為那時候沒有鏡頭變化)。鮑特的影片里有了特寫,電影史上很有名的鏡頭就是讓手槍對著觀眾,在影片里已經初步嘗試,但是,對這種鏡頭的美學功能,它的作用還根本沒有任何有意識的認識,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發的開始走向電影藝術的一個階段。
在無聲電影階段,對電影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是美國的格里菲斯、卓別林和蘇聯的愛森斯坦。
1908年,大衛格里菲斯加入了愛迪生公司,一開始時當演員,後來當導演。從1908年到1912年間,他共導演了大約四百部影片。在《孤獨的別墅》中,他創造了「平行蒙太奇」,標志著電影已完全擺脫了舞台劇的束縛,電影的時空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這時期美國出現的布賴頓學派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布賴頓學派的代表威廉保羅在《彼卡德里馬戲團的摩托車表演》中成功運用了移動攝影。威廉遜還在《中國教會被焚化》首次成功使用了追逐和救援的戲劇式場面,以劃分兩頭的交切手法造成劇情的漸次緊張,給其後的驚險片特別是美國的 「西部片」開了先河。布賴頓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GA史密士在《祖母的放大鏡》和《望遠鏡中的景象》中,同一場景交替使用了最初的真正的蒙太奇形式,特寫和遠景相結合手法的交替使用對電影語言的開拓與應用作出了貢獻。此外,布賴頓學派的柯林斯和哈橋梁爾分別拍攝了《礦工的生活》與《煤礦爆炸慘案》、《囚犯的越獄》等真正描寫現實生活的影片。這一時期,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座電影城的法國萬森市,被譽為「世界電影首都」,擁有「百代」「高蒙」兩大電影製片公司。1903至 1909年也因而被稱為世界電影史的「百代時期」。
1908年,世界上第二座影城——好萊塢也在拍攝《基度山伯爵》時初具雛形。其時,只不過是攝影師湯馬斯伯森斯和導演弗蘭西斯鮑格斯共同搭建的一個小小的攝影棚,直到1913年才形成規模。
(三)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
梅里愛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後,於1913年退出影壇,最後慘死在街頭。一代巨匠在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之後,就這樣靠別了世界。梅里愛的衰落和好萊塢的興起,標志著電影已告別了它的幼年時期,而進入了成熟期階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標志著電影成為藝術的起始,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是當時電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經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績是突破了梅里愛時期戲劇電影若干陳舊的陋習。作為第一人,在拍片時,他讓攝影機移動起來,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開創性地使用了「特寫」、「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接手段。在梅里愛的特技攝影和英國布賴頓學派對蒙太奇的早期發現的基礎上,格里菲斯創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他充分運用了他發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語言,影片集中體現了當時歐美電影藝術探索的成果。這部影片在廣闊宏偉的歷史場景中,較好地發揮了電影藝術時空的跳躍自如的特性,同時體現了蒙太奇多線對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個鏡頭組接而成,不同景別的轉換使用,靈活多變的攝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的大膽創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寫等不同景別的組合運用,和諧、變換,各得其所。如大遠景,他用來表現兩軍對峙交火的戰爭場面;特寫,他用來表現人物的細部動作。在拍攝三K黨信馬飛馳的場面時,格里菲斯將攝影機安裝在卡車上,追逐奔馬進行跟拍,取得了緊張、逼真、生動別致的畫面效果。一年後的《黨同伐異》也是標志格里菲斯畢生成就的影片,沖破了古典戲劇的「三一律」限制,創造了開拓銀幕時間、空間的「多元律」。影片將不同時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又豐富並發展了平行蒙太奇語言。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間的節奏,溢彩流光的畫面,移動攝影的美感,宏偉開闊的大膽構思,在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這一時期,電影成為藝術已有公論;另一方面,這一時期,電影已經成為一種企業,電影到此時才有了真正的藝術作品。美國喜劇電影大師查爾斯卓別林,也是無聲電影時期傑出的電影藝術家。1914年,編導了第一部影片《二十分鍾的愛情》。接著,《陣雨之間》又問世,在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現了流浪的夏爾洛的形象。1917年的《安樂街》里,夏爾洛形象顯示了逼人的光輝。《夏爾洛從軍記》一片標志著卓別林表演藝術的成熟。1919年,他自己集資建廠,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20年代,他拍攝了一批以《淘金記》為代表的著名影片。卓別林一生有80部喜劇電影作品,其中《王子尋仙記》、《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摩登時代》和《淘金記》等代表作具有永久魅力。卓別林電影的最大特色是: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尖銳的諷刺性及雅俗共賞的大眾化特色。薩杜爾先生對其作品作了如下評論:「卓別林的影片是唯一能為貧苦階級和最幼稚的群眾所欣賞。同時又能為水準最高的觀眾和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所欣賞的影片」。
蘇聯的著名電影大師謝蓋愛森斯坦是無聲電影時期為蒙太奇理論的建立與發展作出舉世矚目的重要貢獻的傑出代表。 1924年,他導演了第一部影片《罷工》,創造性地使用了雜耍蒙太奇,把沙俄軍警屠殺工人鏡頭和屠殺牲畜的鏡頭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現,造成了怵目驚心的隱喻。1905年,他導演了世界電影史上最傑出的史詩式的無聲片《戰艦波將金號》,成功地在影片里表現了俄國1905年革命。該片曾多次在國際電影評選中獲獎。影片中著名的敖德薩階梯的場面、段落,已成為影響幾代電影藝術家的經典性範例。1927年,他還導演了《十月》。 愛森斯坦的貢獻在於對蒙太奇理論地闡述和藝術實踐,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愛森斯坦的藝術特點在於將格里菲斯創造的平行蒙太奇技巧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善於運用特寫表現事物的內涵;利用鏡頭的交切形成蒙太奇節奏,揭示人物的內在情緒;充分發揮了蒙太奇的隱喻功能,形成「詩電影」的傳統。
(四)1927-1945年,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走向成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有聲電影從問世到推廣,大約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原因有認識上的、經濟上的和技術上的。特別是一批有名的電影藝術家,留戀無聲電影時期的美學原則,過多挑剔了剛問世的有聲電影的一些弱點。但是,隨著電影藝術家對聲音控制運用能力的增強,以及錄音設備、技術條件的改善,有聲電影才得以正常的發展。
聲音進入電影之後,蒙太奇不僅是畫面組合,同時也擴展至聲畫的對位或對立,因而豐富了蒙太奇的內涵手段。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是符合電影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也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因為有聲電影的誕生標志著電影走向藝術真正發達的時期。1933年以後,由於技術的進步,電影製作中同期錄音得以改為後期錄音,電影攝影又變得靈活而富有生氣了。同時,蒙太奇理論和手法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蘇聯電影大師普多夫金在拍攝《逃兵》一片時,就曾用聲畫對位和對立的配音方法來加強影片效果,使觀眾耳目一新。
1935年,馬摩里安攝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膠片的發明,使得電影藝術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聲音和色彩促使電影更趨近於自然。有的電影創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彩色電影的問世,標志著電影從誕生發展達到了完善成熟的發展時期,從此電影藝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五)1946-1959年,電影藝術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呈現多頭並進的曲折發展時期。美國電影在戰後一段時間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戰後的蘇聯及其東歐國家形成四足一方,大體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傳統軌道緩慢發展。藝術創作受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少有突破和進展。這一時期,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軍上將烏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電影在"解凍文學"的思潮影響下,開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繼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飛》以後,蘇聯電影便出現了再度大發展的局面。西歐的電影大國,如英、法、德、意,構成當時四足並立的另一極。戰爭留下的陰影和經濟困難的制約,西方電影進入特殊的時期,在困難和對手挑戰下,不僅沒有委縮,反而刺激了西歐現實主義電影的繁榮發展。在東方,主要是日本、中國、印度的電影出現了長足的新發展,並先後進入了世界大國之列。日本電影在東方起步較早,二戰期間日本電影步入歧途,而戰後不久便獲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澤明的《羅生門》以後,日本電影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印度電影在三十年代開始也有了較好的狹窄的發展。進入本時期後,印度電影因受義大利、法國和蘇聯電影的影響,逐漸從追求豪華的音樂歌舞片而轉向現實。1953年,拉基卡普爾導演的《流浪者》和比麥爾洛埃的《兩畝地》等影片標志著印度電影的新面貌。在1955年,印度影片產量達285部,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現在,印度電影每年產量多達700部左右,成為世界電影產量第一大國。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是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新現實主義電影中心代表人物是義大利《電影》雜志反法西斯影評家巴巴羅桑蒂斯和柴蒂尼等。出身於新聞記者和作家的年青導演是他們的響應者,主要包括:德西卡、羅西里尼、維斯康蒂、利薩尼、莫切里尼等。他們要求建立一種現實主義的、大眾的和民族的義大利電影。他們的口號是:「還我普通人」;「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去」。他們十分重視作品的真實,盡可能使場景和細節具有照相性的逼真誠,基本上利用外景和實景拍攝;不大注重講究文法,不強調蒙太奇剪輯;主張啟用非職業演員,演員在表演中可以即興對話。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羅馬11時》、《偷自行車的人》、《游擊隊》、《警察與小偷》、《大地在波動》、《橄欖樹下無和平》、《米蘭的奇跡》等。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特點是取材大都是義大利的真實生活的紀實性寫照。新現實主義電影在五十年代中期衰落,但對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是起到極其重大的作用的。
(六)1960年至今,世界電影從突破創新中走向多樣化發展
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之後,世界電影史上又出現了規模巨大的第三次革新運動。這次電影運動始於法國,自1959年新浪潮興起,法國電影出現了一條全新的、有效的打破商業電影壟斷製片的道路。新浪潮的口號就是不要大明星,打破明星制度,不要花大價錢拍豪華影片,影片要接近生活等等。這股浪潮蔓延到了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新浪潮。「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一個留下較多實績,在世界電影發展過程中產生深遠影響的電影運動。這次電影運動以反傳統為旗幟,以非理性為基本特徵,是對戲劇化電影更大的一次沖擊。這次電影運動以夏布羅導演的《漂亮的塞爾傑》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呂弗《四百下》,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在戛納電影節引起轟動為開端。其電影藝術特徵是:影片呈現全新風格、意識流和閃回鏡頭為一些創作人員常運用的表現手段,情節鬆散,眾多生活事件無邏輯地以無技巧手法編輯在一起,表現人物的潛意識活動,缺乏結構上的完整性。
新浪潮後期影片,現實主義完全被拋棄,影片陷入到狂亂、神秘和頹廢的泥坑。其非理性、非情節化的傾向愈演愈烈,導致不久就衰落了,但由於聲勢浩大,且敢於突破創新,所以,在電影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既確立和強化了導演的中心地位,又進一步發掘了電影的特性,豐富了電影的語匯,推動了這一時期電影的全球性的大發展,真正形成了電影題材的多樣化、電影樣式的豐富化和電影思潮與流派的多樣個性化。
這一時期全世界的電影事業出現較大的發展。就連拉丁美洲、遠東、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電影都有了可觀的發展,而過去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在世界電影史已佔有一席之地,在這段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智利、古巴、玻利維亞等國電影也有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香港電影發展到充斥著整個中南亞電影市場,並影響著整個大陸的局面。所以,本時期世界電影已由過去的四足分立並進變成了全球性大發展。
5. 世界電影史txt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2TvDjKqz-vWyFSC4v53gqg
6. 請問哪裡能買到,《世界電影史》[德]烏利希.格雷格爾和《世界電影史》[法]薩杜爾,都是中國電影出版社
兩個我都找到了,不過都是電子版,
7. 電影的起源時期是什麼時候 電影是怎麼誕生的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里盧米埃爾兄弟第一次放映了的影片《火車進站》,標志著電影的誕生。盧米埃爾兄弟因此被稱作「電影之父」;《火車進站》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部電影。
8. 請推薦一本論述世界電影史的權威學術著作。
法國的喬治薩杜爾的《世界電影史》,美國的克莉絲汀湯普森和大衛波德維爾合著的《世界電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