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電影《歌舞青春》
男女主角清新脫俗的形象,動感精彩的歌舞表演,加上琅琅上口的青春流行搖滾樂,讓該片回味無窮,一舉成名。盡管沒有華麗的特效,但追尋夢想與自我實現的主題始終貫穿於全片動人的歌曲、精湛的舞蹈之中,為該片增色不少。該片以歌舞這個世界性的語言,鼓勵青少年相信自己、表達自己、不斷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② 向專業人士請教下歌舞片的特點具體有哪些
由大量歌舞組成的影片。歌舞片是紀錄歌劇演出或根據歌劇改編的影片。多由歌唱演員擔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畫人物、展開情節。早期歌舞片多為輕松優美、娛樂性強的舞台藝術片。歌舞片突出表演歌唱、舞蹈和音樂方面的藝術成就,故事情節大都比較簡單。20世紀20年代美國華納影片公司攝制《四十二號街》後,西方歌舞片曾風靡一時。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問世。由於它是一部根據音樂劇改編的影片,故以歌舞為主。是音樂、歌曲、舞蹈和對白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劇中的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作為動人的組成部分,與劇情本身通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和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眾。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很多音樂劇後來又被移植為歌舞片,而劇場版本和電影版本並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劇場擅長於場面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像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是其中一個將舞台版本成功移植為電影版本的音樂劇,在橫街小巷取景,開創了後來很多音樂電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為音樂劇的例子,例如《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是先有歌舞片,後來才被移植成音樂劇。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沖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在一首曲之中,時空可以被壓縮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過程之中由相識變成墮入愛河,這是一般寫實主義的戲劇中不容許的。和歌劇的區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Gershwin)作曲的《波吉與貝絲》(台灣翻譯「乞丐與盪婦」)(Porgy and Bess)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
音樂劇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樂劇(music drama)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③ 大眾對歌舞電影的看法是什麼
歌舞片興起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末的好萊塢。幾乎與有聲電影同時誕生,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標志著歌舞片的誕生,但是由於缺乏聲音這一方面的要求,人們將1929 年米高梅的《百老匯的旋律》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的歌舞片。
歌舞片在30年代開始盛行,並成為30、4O年代的流行時尚,出現了一系列經典的歌舞片,如我們熟知的《綠野仙蹤》Wizard of Oz (1939),《四十二號街》等。50、60年代達到輝煌,產生經典《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西區故事》《音樂之聲》,70年代便開始萎縮,90年代以後,以另一種新的形式呈現出來。光影世界,世事浮沉,當科幻片、動作片、災難片和恐怖片等輪番上陣後,往昔「歌舞昇平」的時代雖然已經漸行漸遠。
而歌舞片在印度則依舊美輪美奐。印度,作為一個世界最大的歌舞電影電影生產國,每年擁有全世界36 億觀眾,在它的市場上,好萊塢電影僅佔6% 的份額。以孟買為中心的南好萊塢電影,以「無歌舞不成片」的傳統為世界奉獻了獨具特色的巴西歌舞片。從50 年代風靡中國的《我的情史》,到新世紀紅遍全球的《印度往事》,雖然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滄桑,但印度電影依舊是歌舞昇平、如夢似幻。今昔的歌舞片更是擺脫以前的模式,推陳出新《印度往事》《野玫瑰》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片。今天的印度歌舞片在印度新的電影人的帶領下,呈現出新的現代特徵。
④ 歌舞大電影的影片簡評
從中找尋原型電影是一種樂趣,只有看過所有大熱的歌舞類型影片,才能不漏過影片中每一個惡搞場面;但該片的低級趣味似乎又過多了一些,低俗與嘲諷意味之間的界限稍顯模糊,以至於大眾的評論據此而分為兩派。(新浪娛樂評)
⑤ 歌舞青春的影片評價
中國版《歌舞青春》電影情節簡單輕松,帥哥美女雲集,作為一部歌舞片,主演張峻寧、袁成傑等人賣力演出,勁歌熱舞場面十分精彩,稱得上是一道消夏甜點。既然是歌舞片,自然少不了美妙的歌聲以及精彩的舞蹈,《歌舞青春》在這一點上並沒有令觀眾失望。電影的片頭字幕中就穿插著幾位主演載歌載舞的畫面,張峻寧、馬梓涵、袁成傑、顧璇、劉晏辰、林琪等人更是從頭唱到尾,其中既不乏《不得不愛》、《戀愛百分百》這樣的流行金曲,又有《我飛故我在》等原創佳作。
歌手出身的袁成傑在片中成為片中亮點,唱功不俗,舞技出眾,而且頗具鏡頭感,片中他邊唱RAP,邊跳街舞,而且在多場群舞戲份中都擔任領舞,尤其是在籃球館的那場戲中,帶領眾人大跳街舞,還融入了打籃球的元素,動感十足非常精彩。影片故事發生在大學里,全片自然是俊男美女雲集,主演張峻寧、袁成傑都擁有眾多的粉絲,幾位女主角也是青春無敵活力十足,所有演員的著裝更是顏色靚麗,十分養眼。(網易網評)
⑥ 印度電影為什麼幾乎每一部都有歌舞,你知道其中緣由嗎
印度電影中的歌舞可以說是印度電影標志性的特色。首先印度電影中的歌舞最開始主要是因為印度這個國家十分喜愛舞蹈,有著很多年歌舞的歷史,並且幾乎達到了全民都擅長歌舞的地步。最初的印度電影中有歌舞,只是為了迎合他們本國人的喜好,滿足他們渴望在電影中欣賞美麗的歌舞的願望。還有的一個令人較為無語,哭笑不得的原因就是印度的導演們一直以時長作為評判一個電影好壞的標准。他們認為一部電影時間越長,那麼就越精彩。許多印度電影動輒長達兩三個小時,令其他國家的人們在觀看時會感到十分的難熬。然而導演們有時根據故事情節是拍不足印度普遍電影時長的,這也使印度電影產生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就是用歌舞湊時長。所以現在看一些印度電影會發現歌舞來的莫名其妙,那麼就有可能是印度導演迫於時長的壓力,生硬湊上去的。
⑦ 如何運用基本的藝術理論分析和評價一部好電影
對一部比較完整的故事片類型的影視作品,常見的具體的評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評片名,片名,是影視片的具體名稱。片名不但是個稱謂的符號,還包含著如下涵意:
1)文化含義,片名包含著製作者對觀眾的誘導和暗示,因為它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內容。
2)統領意義。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著給觀眾聯想的餘地,起到審美作用,但最實際的,還應看片名是否承當了統領、指向影視片本體的職能。換一個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視片內容相關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僅僅切合影視片內容,而且對幫助觀眾理解影視片的主題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則更有評論的必要。
(2)評導演
1)導演構思。為了把劇本轉化成影視片,導演要從整體上構想未來影視片的內容與形式的各個方面。這里既有對影視片的基調、樣式、風格、人物等方面的確定和追求,又有對各門類藝術家的具體要求。這是導演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2)導演手段。導演為塑造銀幕形象,要在影視片中利用多種具體的表現手段,通過故事和人物感染給觀眾。導演手段包括:畫面的運動和鏡頭的運動;鏡頭之間的組接;音樂、語言的運用;場景交換;氣氛烘托等。 評論影視手段運用,要億時億影視片的具體情況,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創造性。
3)導演風格。優秀導演在優秀影視片中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有異於其他導演的追求、創造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地,將特色稱為特色,將突出的特色(或轉為穩定出現、反復實踐的特色)稱為風格。 風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現。評論導演風格不僅是對導演創造力的一種衡量,而且是對評論者鑒賞力的一種衡量。不能把風格的帽子隨便亂戴,也不能對明顯的風格視而不見。
4)導演創造。從影視片來看導演對劇本的轉化、實現成為影視片的過程中有哪些創造,可以看出他為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為廣大觀眾創造了什麼,導演創作體現在影視片在中,因而,對影視片的評論,總相關著影視片的創作領導核心導演。因而,評影視片,就評論了導演,雖然有時不必單獨地評論。
(3)評主題。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分析主題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第二、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第三、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單純是生活的直接展現。
(7)如何評判歌舞電影好壞擴展閱讀
電影的起源: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
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
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⑧ 票房不高的電影是否一定不是好電影
票房不高的電影未必是不好的電影,比如說很多的文藝片,本身拍得很好,但是它的票房不高,可能和它上映的時間有關,也有可能和前期的宣傳不到位有關,總之很多種因素決定著票房的高低。未必說票房高的影片就是好影片,所以說即使票房不高,這個影片也並不代表著不值得一看。
二零一九年,有很多部片子上映,我到現在為止還沒全部追完呢,希望在春節期間能夠補追一下。因為每一部電影的背後都有導演,演員辛苦地付出,增加我這一個觀眾也是對他們的一個認可和鼓勵。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會和我一起去補追那些電影嗎?
⑨ 如何評價印度電影里的歌舞
歌舞在電影中的出現,除了情節需要(如大篷車里的歌舞表演),還可以作為人物心理活動外化[3](如TBBT里Raj的那段…),以及快進情節的表現。所以在印度電影中歌舞場景很常見。歌舞已經成為寶萊塢電影必不可少的一個元素,一提到寶萊塢,第一反應就是眾人載歌載舞的場面。所以現在印度電影部部都有歌舞,已經成為一個慣例,就像你會給你的產品打上商標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