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V拍微電影的效果咋樣 請詳解
家用DV自拍電影拍攝技巧:
家用DV自拍電影白平衡調節:相信現在的DV都會有白平衡設置。為什麼要白平衡?這事關畫面的色調統一問題或是光線是否連戲問題。比如你在室內拍了一天沒拍完,改天完成外景回到室內補戲,那麼就有可能出現前後色溫差。在剪接完成時會有不連戲的現象。所以,在每場戲開拍之前不要偷懶,拿張白紙對對白平衡是沒錯的。(當然是在手動檔的情況下)。合理的運用白平衡還可以模擬晨昏畫面。具體操作你拿偏藍的紙或是偏紅的紙試試便會發現。充分利用膚色細節校正功能可以控制畫面中某些特定顏色的細節程度。當節目主角的皮膚上有缺陷時,可以對畫面中被選定區域進行增強或柔化處理,其他剩餘的部分仍然保持原有的銳度。光圈的設置一般設定在自動狀態。雖然一般攝像機光圈能自動調節,但要取得真正滿意的畫質,特別是在特殊效果、逆光或極強對比度的場景拍攝時應設定在手動光圈,同時參考在廣角和特寫狀態即時光圈的兩個參照值,折衷作為手動光圈的設定值,並調妥黑白平衡及攝像機的各種參數,才能取得真正滿意的畫質。
家用DV自拍電影處理逆光拍攝:相信很多喜歡攝影的朋友都有這種經歷,在逆光時直接按下快門,被照的物體變得黑黑的,而背景反而特別亮,拍出來的效果非常不理想,可以說是白拍了。其實,對於逆光還是有方法將它解決的,1.利用逆光補償:現在很多DV都有逆光補償的鍵,只要按下這個鍵就可以了,簡單快捷,無需過多的調節。如果沒有這個按鍵的話,可以進入設置菜單,進行亮度調節,調到適當的亮度,效果也會好很多;2.利用閃光燈:不少人都認為閃光燈只是在燈光不足或者是晚上的時候才使用,其實在逆光的時候,也可以利用閃光燈,這樣被照的物體會顯得更亮的;3.利用白平衡功能:現在的數碼相機盒數碼攝像機都具有白平衡的功能,利用白平衡功能可以調節被照的物體亮度。但是一但用了白平衡的功能,會連背景也一起變白哦,所以調節時候需要特別注意,最好慢慢調整到你所希望的亮度。逆光拍攝的時候,一般使用逆光補償鍵就可以了,如果效果不是很理想,建議利用白平衡跟閃光燈來作補助,大家拍攝時可以多試試。
家用DV自拍電影手動調節:為什麼要鎖定焦點?因為在DV的普通模式中,它的焦點是自動的,且非常靈敏。比如你要拍攝車流對面的人,汽車通過的時候便會改變機器的焦點,後景的主題——人便會虛焦,這樣畫面就會虛實不定。同樣的情況會很多,再比如你要拍攝一個人從床邊走到書桌前,鏡頭是跟人的,如果書桌上有很多東西,機器會自動重新找點,同樣會造成剎那間的虛焦。如果你拍手動跟焦會跟不準(事實上這是不容易的)。你盡量將光圈值設置為小光圈,這樣便會增大景深,操作起來較為容易些。陰天、早晨、傍晚或不同色溫環境下拍攝時,如果色溫不好確定,可將攝像機的ATW打開,可以自動跟蹤照明條件的變化,對白平衡進行自動調整。但受拍攝條件的影響,自動調節不一定給出最佳效果。廣播檔攝像機的白平衡設定預置值隨色溫濾鏡變換自動調節到不同色溫,在某些特殊的拍攝條件下,預置值可能會給出比人眼調整更好的效果。
家用DV自拍電影錄音訣竅:我們用DV攝制的時候大多數是沒條件去租用和購買專業的設備。那麼只能利用盡可能利用的資源。有些機器是有介面可以直接用家用邁克風的。那麼這類機器拍攝是便簡單多了,要注意的是聲音是有一定的風向性的。在環境聲比較復雜的時候盡可能的用邁克風背對雜音。收音的時候盡量知道拍攝時的景別,這樣便可盡量靠近角色聲音。在拍大全景無法將邁棵風靠近角色時,可用半專業的MP3錄音筆藏在角色身上收音。MP3錄音筆也適用沒邁克風外接的機器,最後只要在電腦後期的剪輯中將聲音同步。
家用DV自拍電影隔時拍攝:現在有很多DV是可以設置它的拍攝時間的,如可以每隔五秒或是一分鍾或是十分鍾拍攝一次,一次為三五秒,比如我們見到的花卉綻開的畫面就是這樣拍攝的。同樣道理我們可以拍攝天空的雲飛快飛走或是城市由黑變亮的畫面。這里或許有朋友覺得MiniDV帶和硬碟空間不值錢可以正常拍攝然後用快格來完成,那是很笨的行為。因為在後期你要犧牲很多硬盆空間和時間。況且有些鏡頭不是一個小時的素材帶可以完成的。這樣在換帶的時候難免會去動機器,後面的畫面就會不一致了。隔時拍攝結合後期的靈活運用是可以做出一些很好看的效果的,又比如你拍一個人坐在街上,前景有很多人經過。通過隔一兩秒的拍攝再在後期殘影效果會比正常拍攝再做的殘影好看。你可試著比較一下。
家用DV自拍電影慢動作模擬要點:DV由於機器的計算量問題,目前是絕不可能做到和膠片一樣的慢動作拍攝,但是我們也可以利用一個簡單的原理結合電腦軟體的性能是可以模擬完成的。在全手動檔的情況下,在光線盡可能充分的前提下,用盡可能快的快門拍攝。這樣一來所拍的每一格都是比慢快門時所拍的畫面清晰。在電腦里做的模擬慢動作也就相對流暢和清晰了。你自己可以比較一下快快門和慢快門出來畫面的慢動作區別。特別是一些奔跑鏡頭下所拍畫面。最後拍攝的應選取畫面精彩、構圖精煉,最佳色彩和最佳清晰度的穩定畫面記錄。
家用DV自拍電影模擬轉焦效果:我們常見到電影或電視里有畫面的前後景焦點變換來轉變來敘述的主題。DV其實也可以做到,只要靈活的運用景深的原理便可。我們知道,景深和光圈和被攝物距有關。只要我們在拍攝的時候用大光圈或利用被攝物的物距來縮短景深,在拍攝時改變前後景的焦點便可。至於能不能准確的轉焦,這需要練習和拍攝前找多幾次點便可。
家用DV自拍電影水中效果方法:DV其實是有防水箱和防水袋賣的,但相對比較貴和難買得到。我們是可以自製簡單的工具來完成的。我的辦法是:做一個類似金魚缸的小玻璃箱裝DV攝像機,半沉下水拍攝即可。大多數的電視也是這般拍攝的。
家用DV自拍電影模擬橫移直軌:在沒錢租車軌設備的前提下,我們其實是有很多簡單的辦法可以完成的。包括用滑板、搬運車等等,試過很多工具後我覺得有一個辦法是最方便最平滑最好的。就是合理的運用鋼絲「威雅」。裝上滑輪綁上機器,兩個人拉緊鋼絲的兩頭便可。你只要扶著機器移動便可。其優點是高低快慢完全由你控制,而且沒有類似滑板、搬運車移動時巨大的雜音。完全可以做到橫移直軌的拍攝效果。
家用DV自拍電影剪輯要點:
所謂剪輯就是剪接+編輯,做影片剪輯當然還需要剪輯軟體啰。目前常見到的剪輯軟體有 ULEAD Video Studio(繪聲繪影)、ULEAD Media Studio、Adobe Premiere,其中就以友立的繪聲繪影最常見也最易用了,通常買 IEEE-1394 都會送這套。剪輯常分為線性剪輯與非線性剪輯(NLE)。一般我們將影片截取至計算機,使用多媒體剪輯軟體(Aoobe Premiere、Ulead MediaStudio Pro等等)作編輯,即稱為非線性剪輯,因為在編輯的過程中,不需依照影片的播放的順序作編輯,想先修改那個部分就修改那個部分,稱為非線剪輯。
真實世界的影像經由鏡頭進入 DV 內,經由 CCD 轉換成數字信息,在存入 DV Tape 前由 DV 內的一顆壓縮晶元,實時壓縮為固定壓縮比 5:1 的壓縮資料,然後才儲存在 DV Tape 上,每 60分鍾的影片經壓縮後約是 13G 的數字資料。截取 DV 影片至計算機在 DV上通常都有 DV In/Out 的插孔,這是用來將 DV Tape上的資料傳送到計算機的介面。
通常我們將影片由模擬訊號經取樣、量化變為數字資料儲存到計算機的過程稱為擷取,但是因為存在 DV Tape 上的資料本來就是數字資料,所以實際上應該是傳輸的動作而已,這個動作並不會造成任何資料的損失,這也是使用數字儲存的好處,想想看你將存在光碟上的數據,拿到別台上讀出來的資料會不一樣嗎?要連結 DV In/Out 的插孔,計算機還需要加裝一塊 IEEE-1394 卡或專門用來做數字剪輯的界面卡, I-EEE 1394 只是用來將資料在 DV 和 計算機間做傳輸的介面,而專門的數字剪輯卡通常還包含一些專為剪輯提供的功能,一般我們只需要買 IEEE-1394 ,即可輕松進入非線性剪輯的世界。
最後製作自己的一部影片,通過經過採集、編輯、添加效果、保存這四個步驟,其中採集就是把拍的DV影片通過USB或是1394介面,捕獲到電腦硬碟上。編輯就是對捕獲到硬碟上的影片重新進行剪輯、排列順序。添加效果就是對編輯後的影片添加一些轉場、特技等,以豐富影片的可觀賞性與銜接。最後的保存就是把處理好的影片保存到本地硬碟或是刻錄到光碟上。
B. 怎麼用DV拍出電影的感覺
單純在你所說的電視畫質方面,你用的是dv,人家用的是幾萬元一台的攝像機拍出來的效果相比,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肯定是會有差距的。在電視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這應該是做了一些後期的處理。現在用ae都可以很輕松的處理出來!其實我也不是很明白你的問題到底是問什麼,反正dv拍出來的效果絕對不能跟攝像機拍的畫質好,另外更不能追求到電影級別的畫質,人家可是幾百萬的機器呢!如果效果好看,只能通過軟體去調色,看上去有點電影的味道!你可以下載ae,然後裝個looks插件,很輕松就搞定!
C. 怎樣用DV拍攝出好看的微電影
多看看拍攝的技術資料,燈光、角度都會影響
D. 如何把DV拍到的視頻製作成電影效果
答:
這是個非常龐大而且專業的問題!我現在回你10000字是說不清楚的,但是你碰上了我,教你四大訣竅!用PremierePro或會聲會影等軟體!
1、首先把片子導上電腦,將整個片子從頭到尾重新校色,做成暗黑偏藍色調(模仿膠片顏色),可加一些自己喜好但切記不要過剩,以免改變原始資料!
2、軟體里有專門的一些特效,找躁點工具,讓全篇都有躁點貫穿,(模仿膠片自然劃傷),不要開太大!
3、抽針!這一步非常關鍵,你首先要知道DV每秒是25針,但是膠片播放每秒是24針,所以,把你的作品每一秒都抽掉一針轉換成每秒24針(模仿膠片實際播放動態),這一步下來大有轉變了!
4、最後加上上下黑遮幅,要知道膠片是有固定尺寸的,遮成16:9或者2.35:1(模仿寬熒幕效果),最後上字幕。
OK了!現在再看看你的這部DV作品,「這是我拍的嗎?」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給我分哦!哈哈
E. DV攝影技巧 盡量詳細
如何拍攝DV?
一、拿好攝像機攝像機的持機力式可以分為肩扛式和手握式兩種。前者適用於「大帶子」大型機,後者適用於「微盒」小型機。無論是手握式攝像機或肩打式攝像機都可以安裝在三腳架上進行操作。而對於數碼攝像機來說,因其比較小,一般都是用手握式操作。1、手握式DV手握式又分雙手式與單手式兩種,雙手式僅限於橫扁體形的機器,而絕大多數則為單手式。單手式適用於掌握式機器。這種機型整機小巧輕盈,拍攝時右臂基本懸空,看起來好像很輕松,其實比肩扛式更累人。拍攝時間一長手臂往往就會乏力,甚至發生顫抖,結果將會造成持機不穩,影響拍攝質量。手握式攝像機,是用手握住攝像機的手柄進行操作。工作時,右手握緊攝像機手柄。左手進行聚焦和變焦的操作或拿穩攝像機,並用腕帶固定,使右肘靠緊身體,左手托住攝像機。眼睛貼緊尋像器眼罩,保持攝像機穩定。在站立拍攝時,用雙手緊緊地托住攝像機,肩膀要放鬆,右肘緊靠體側,將攝像機抬到比胸部稍微高一點的位置。左手托住攝錄像機,幫助穩住攝像機,採用舒適又穩定的姿勢,確保攝像機穩定不動。雙腿要自然分立,約與肩同寬,腳尖稍微向外分開,站穩,保持身體平衡。在採用跪姿拍攝時,左膝著地,右肘頂在右腿膝蓋部位,左手同樣要扶住攝像機,可以獲得最佳的穩定性。在拍攝現場也可以就地取材,藉助桌子、椅子、樹干、牆壁等等固定物來支撐、穩定身體和機器。姿勢正確不但有利於操縱機器,也可避免因長時間拍攝而過累。2、肩扛式DV對於肩扛式數碼攝像機,機位的變化也最為方便順手。它主要有三種姿勢,即站姿、蹲姿和拎姿。站姿是通常的機位,兩腳分開與肩同寬,攝像機重心正好落在肩上,以免造成右手的持機負荷,右手掌穿過手環,控制錄制鍵及變焦鍵;左手握住聚焦環進行手動聚焦操作,並幫助平衡穩定攝像機。站姿持機的拍攝效果接近人們通常的觀察視點,因此最為真實自然。有時還可以在行走中拍攝,以表達在移動時的視點。蹲姿是低視點的拍攝機位,常用於仰拍,利用膝蓋的支撐,可以獲得較好的穩定性。3、單手式DV對於有自動調焦的單手式攝像機,雖然拍攝時左手沒有操作任務,但是也不要不協調地插在腰間或褲兜里,而應該幫助把穩機器或者握住右手手腕,象影視片中常見的手槍射擊那樣,以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支撐。這一點對於具有數碼穩定功能的機器來講也是適用的。因為圖像穩定功能雖然可以抑制機器晃動而導致的圖像不穩定,但是這種抑製作用是有限度的,並非萬能,所以實際拍攝時還應該盡量使機器保持穩定為好。二、用好三腳架為了減輕操作疲勞,拍攝時最好隨身帶個三腳架。保持持機的穩定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攝錄像機三腳架,用帶雲台的三腳架來支撐攝像機效果最好,還可以利用控制攝像機的遙控器和控制雲台的遙控器來完成拍攝的全部過程。如果是手持數碼攝像機,會由於手持的不平穩而引起畫面的抖動。尤其是在光線昏暗的和拍夜景的情況下,三腳架的作用就更加明顯。在固定場合長時間拍攝一定要使用三腳架,比如拍攝婚禮儀式、生日party、廣場音樂會等,不然那將是個苦差事,把你累趴了也不會拍出好的帶子來。三、充分使用穩定功能1、開啟光學穩定功能光學穩定功能能夠補嘗攝像機的抖動。內置的防抖動感測器能夠覺察到輕微的震動,並且在保持最佳分辨和聚焦的情況下,由攝像機的電機驅動系統自動補償不穩定的部分。在拍攝動畫和靜像的情況下,對動畫和圖像穩定性,具有一定的穩定清晰作用,就是在你不得不手動拍攝的情況下它們十分有用。2、使用廣角功能拍攝在拍攝時盡量避免使用長焦距而改用廣角鏡頭。因為焦距越長視角越小,輕微的晃動就會令畫面顫抖得很厲害,而廣角鏡頭視角很大,較易對焦,拍攝起來也方便得多,即使較嚴重的晃動都不易覺察到。當使用廣角鏡頭拍攝的時候,你幾乎可以不考慮畫面顫動這回事。如認為用廣角鏡無法捕捉瞬間精彩的表情,則可接近被拍攝的物體,拍一個漂亮的大特寫。如拍攝的是動物,無法靠得太近的話,就要使用攝錄放一體機的調焦功能了。3、少用鏡頭內變焦每一次變焦可以說是一種鏡頭運動的特殊效果,如果漫無目的的頻繁使用鏡頭內變焦,觀看時圖像容易使人感覺不穩定,此外,頻繁變焦會使得DV耗電增加, 大大減少拍攝時間。對於同一個場景的鏡頭表達,不妨使用不同角度和距離的定焦拍攝,效果或許會更好。在使用大變焦而且是在手持拍攝的情況下,如果鏡頭移動拍攝的長度較短,不妨屏氣,一口氣將它拍完。如果移動拍攝的場景比較長較長,就均勻呼吸,並讓自己的持機的手、臂放鬆。實際的經驗表明愈是抱緊就愈抖動。四、拍好動態鏡頭動態鏡頭是我們在拍攝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也是比較難掌握的。拍攝時很容易產生晃動。因此一定要拍攝好動態鏡頭。在跟攝對象時,要跟上、追准被攝對象是跟鏡頭拍攝的基本要求。運用運動的方式去記錄表現一個運動的人物或物體,常會出現兩種運動速度的不一致。反映到畫面上就會出現被攝人物在畫平面上不斷的位移,使觀眾在對這種畫面觀賞時需不斷調整視線落點追隨不斷位移的人物。因此無論對於運動速度多麼快多麼復雜的人物或物體都應力求將他(它)穩定在畫面的某個位置上。另外,跟鏡頭是通過機位運動完成的一種拍攝方式,鏡頭運動起來所帶來的一系列拍攝上的問題,如焦點的變化、拍攝角度的變化、光線入射角的變化,也是跟鏡頭拍攝時應考慮和注意到的問題。在拍攝推拉鏡頭時,最好選擇自動聚焦,這樣當攝像機處於自動聚焦狀態下,不需進行任何調整,攝像機的自動聚焦電路便可以把聚焦調整到最佳狀態。在推拉過程中,畫面構圖應始終注意保持主體在畫面結構中心的位置,在畫面起幅中心和落幅中心之間有條虛擬的直線。且拍攝時不要上下移動,由於四周物的距離有遠有近,所以當上下左右移動攝錄放一體機的時候,如使用同一焦距拍攝,影像就會變得模糊。五、穩定影像的構圖1、保持構圖擺正我們在使用攝象機開始拍攝鏡頭時,要盡量保持攝象機處於水平狀態,這樣拍攝出來的影像不會歪斜,並且要盡量讓被拍攝的鏡頭在觀影器內處於平衡狀態。DV拍攝的畫面,如果傾斜嚴重,在使用電視機播放的圖像則無法觀看。有一些較高級的DV在取景器及LCD上可以顯示工具線來幫助你保持DV機的水平,如果你的DV沒有這功能其實你只要注意將畫面中的水平線(比如地平線)及垂直線(如電線桿,大樓)和取景器或LCD的邊框保持平行即可。在拍攝時不要搖晃DV,而攝像機最大的優點就是不用擺動機身。特別是視野變窄時,只要瞄準鏡框,上下左右移動便可拍攝到您要的景或物。如果想拍的物體不在框里,把攝像機往後降低便可清楚看見並進行拍攝。2、掌握拍攝時間。且在換拍鏡頭前要停留數秒。為方便觀眾了解畫面,轉拍另一畫面前最好讓鏡頭停留幾秒鍾的時間。拍攝動態影像時,需要配合適當的時間移動攝像機。而拍攝風景時,最適當的拍攝時間是10秒左右。如一個鏡頭的時間太短,則圖像看不明白,看得很累。反之,如果一個鏡頭的時間太長,則影響觀看熱情,看得很煩。所以每個鏡頭的時間掌握就頗值得仔細玩味。建議:特寫2-3秒、中近景3-4秒、中景5-6秒、全景6-7秒、大全景6--11秒 、而一般鏡頭拍攝以4-6秒為宜。六、多用固定鏡頭我們在拍攝時在將鏡頭對准目標後,做固定點的拍攝,而不做鏡頭的推近拉遠動作或上下左右的掃攝,設定好畫面的大小後開機拍攝。平常拍攝時以固定鏡頭為主,不需要做太多變焦動作,以免影響畫面穩定性,畫面的變化,也就是利用取景大小的不同或角度及位置的不同,來變化景物的大小及景深。如果拍攝全景可以站後一點,想拍其中某一部份時,攝影機就往前站一點,位置的變換如側面,高處,低處等不同的位置,其呈現的效果也就不同,畫面也會更豐富,如果因為場地的因素無法靠近,當然也可以用變焦鏡頭將畫面調整到你想要的大小。但是切記不要固定站在一個定點上,利用變焦鏡頭推近拉遠的不停拍攝,這也是許多新手常犯的毛病。拍攝時多用固定鏡頭,可增加畫面的穩定性,一個畫面一個畫面的拍攝,以大小不同的畫面銜接,少用讓畫面忽大忽小的變焦拍攝。七、多用多練相對於新手來說,數碼攝像機還是個新事物,手忙腳亂在所難免,多用多練就好了。另外,在使用時一定在注意下面的事項哦!否則會亂上加亂。一是在拿攝像機時,雙手盡量不要碰觸到鏡頭,以免不小心鏡頭蓋忘了蓋,或是觀景窗沒有保護蓋時被手弄臟了,另外絕對禁止拿起鏡頭把整個攝像機提起;二是在拍攝時千成不要忘了把鏡頭蓋拿下,這是新手經常會犯的錯誤;三是拍攝前先注意周圍的情況。拍攝時可千萬不要太忘我喔!
F. 怎麼使用佳能DV的「電影風格」拍電影
電影風格是佳能DV創新功能,很適合拍片子,主要是方便,一些簡單的後期可以直接在拍攝時完成,如果是旅遊的話帶著上路不錯,平日拍些小電影也可以。
G. 怎樣用dv拍電影
在全手動檔的情況下,在光線盡可能充分的前提下,用盡可能快的快門拍攝。這樣一來所拍的每一格都是比慢快門時所拍的畫面清晰。在電腦里做的模擬慢動作也就相對流暢和清晰了。你自己可以比較一下快快門和慢快門出來畫面的慢動作區別。特別是一些奔跑鏡頭下所拍畫面。 轉焦我們常見到電影或電視里有畫面的前後景焦點變換來轉變來敘述的主題。DV其實也可以做到,只要靈活的運用景深的原理便可。我們知道,景深和光圈和被攝物距有關。只要我們在拍攝的時候用大光圈或利用被攝物的物距來縮短景深,在拍攝時改變前後景的焦點便可。至於能不能准確的轉焦,這需要練習和拍攝前找多幾次點便可。 水底鏡頭DV其實是有防水箱和防水袋賣的,但相對比較貴和難買得到。我們是可以自製簡單的工具來完成的。我的辦法是:做一個類似金魚缸的小玻璃箱裝DV攝像機,半沉下水拍攝即可。大多數的電視也是這般拍攝的。 模擬橫移直軌的拍攝在沒錢租車軌設備的前提下,我們其實是有很多簡單的辦法可以完成的。包括用滑板、搬運車等等,試過很多工具後我覺得有一個辦法是最方便最平滑最好的。就是合理的運用「威也」(小鋼絲)。裝上滑輪綁上機器,兩個人拉緊鋼絲的兩頭便可。你只要扶著機器移動便可。其優點是高低快慢完全由你控制,而且沒有類似滑板、搬運車移動時巨大的雜音。完全可以做到橫移直軌的拍攝效果。 盡可能不要用自動模式為什麼要鎖定焦點?因為在DV的普通模式中,它的焦點是自動的,且非常靈敏。比如你要拍攝車流對面的人,汽車通過的時候便會改變機器的焦點,後景的主題——人便會虛焦,這樣畫面就會虛實不定。同樣的情況會很多,再比如你要拍攝一個人從床邊走到書桌前,鏡頭是跟人的,如果書桌上有很多東西,機器會自動重新找點,同樣會造成剎那間的虛焦。如果你拍手動跟焦會跟不準(事實上這是不容易的)。你盡量將光圈值設置為小光圈,這樣便會增大景深,########作起來較為容易些。 每場戲拍攝前對白平衡相信現在的DV都會有白平衡設置。為什麼要白平衡?這事關畫面的色調統一問題或是光線是否連戲問題。比如你在室內拍了一天沒拍完,改天完成外景回到室內補戲,那麼就有可能出現前後色溫差。在剪接完成時會有不連戲的現象。所以,在每場戲開拍之前不要偷懶,拿張白紙對對白平衡是沒錯的。(當然是在手動檔的情況下)。合理的運用白平衡還可以模擬晨昏畫面。具體########作你拿偏藍的紙或是偏紅的紙試試便會發現。 有關錄音我們用DV攝制的時候大多數是沒條件去租用和購買專業的設備。那麼只能利用盡可能利用的資源。有些機器是有介面可以直接用家用邁克風的。那麼這類機器拍攝是便簡單多了,要注意的是聲音是有一定的風向性的。在環境聲比較復雜的時候盡可能的用邁克風背對雜音。收音的時候盡量知道拍攝時的景別,這樣便可盡量靠近角色聲音。在拍大全景無法將邁棵風靠近角色時,可借用朋友的MD藏在角色身上收音。MD同用適用沒邁克風外接的機器,我們只要在電腦後期將聲音加如同步即可。(MD的錄音效果還是不錯的)隔時拍攝現在有很多DV是可以設置它的拍攝時間的,如可以每隔五秒或是一分鍾或是十分鍾拍攝一次,一次為三五秒,比如我們見到的花卉綻開的畫面就是這樣拍攝的。同樣道理我們可以拍攝天空的雲飛快飛走或是城市由黑變亮的畫面。這里或許有朋友覺得帶子不值錢可以正常拍攝然後用快格來完成,那是很笨的行為。因為在後期你要犧牲很多硬盆空間和時間。況且有些鏡頭不是一個小時的素材帶可以完成的。這樣在換帶的時候難免會去動機器,後面的畫面就會不一致了。隔時拍攝結合後期的靈活運用是可以做出一些很好看的效果的,又比如你拍一個人坐在街上,前景有很多人經過。通過隔一兩秒的拍攝再在後期殘影效果會比正常拍攝再做的殘影好看。你可試著比較一下。 再說場記:場記,顧名思義就是現場記錄,當然,電影劇組里的場記並不是記錄這么簡單,這里不做討論。 場記的工作在香港的影視圈中,並沒有場記一職位的,場記的所有工作是有副導演負責,主要工作范圍是:所有有關連戲的東西,包括連戲的梳、化、服、道,連戲的機位連,連戲的角色位置等等,甚至還要負責催叫演員,提醒對白等等。當然還要負責錄板和記錄場記單還有錄像帶的收發。 在一個劇組里,場記是責任重大的,是和各個部門聯系最為緊密的,(當然也有副導演)幾乎現場所有問題的出錯都可以歸咎於場記身上。所以,在我們的DV製作過程中,由於人手問題,絕大多是不會有副導演的情況下,我們最好有個場記參與,特別是較長的劇情片。當然,我們可以不要求DV的場記做影視劇場記那麼多的工作。 錄板為什麼要錄板?是為了後期方便明了的剪輯。很多時候,我們的DV導演不是完成剪輯工作的時候,自然是將片交由剪輯師剪輯,那麼導演所拍的內容便是由這短短幾秒的場記板里的內容和剪輯師溝通。通常情況下,專業的剪輯師在後期做順片工作的時候是飛片剪接的,是看片里板的信息接片的,順完的片也是會保留著這些板的內容,到最後完片才會剪掉里板樣。就算導演自己完成剪輯工作,這些記錄著場次等簡短的內容也是方便剪輯的重要信息。 場記單場記單一般是記錄每一個完成的鏡頭的訊息。內容包括場次、鏡號、景別、所拍內容、磁碼。場記單是結合場記板為後期剪輯提供方便的,我們在DV拍攝中可以不用那麼復雜,可以將景別和鏡號去掉,因為這個可以在場記板里或是具體畫面里看到,磁碼一定要記錄下來,這個東西不單是為剪輯提供方便,更可以在我們採集素材時有選擇性採集,節省大量的硬盆空間和剪輯時間。 或者這時候有朋友會發現有時侯拍攝完成DV帶可能磁碼並不是連貫的,這是因為我們拍攝中斷後可能回放或是退帶等原因造成的。所以要求在拍攝的過程中不要急於看回放,盡量保持拍攝的連貫性以便保持磁碼的正常。至於DV機能不能象專業大機一樣可以自動尋找或手動調整磁碼,在下不才,沒研究過,還望了解的朋友告知。 在拍攝的過程中其實我們是有非常多的時候要注意連戲的問題,比如小小的一個轉身鏡頭:帶 A背見B對白轉身走,接下來鏡頭是B轉身面向鏡頭走出畫。我們在拍攝的時候由於可能是先拍完戴A背見B的所有對白或反應然後才反過來拍帶B見A的對白或反應的鏡頭,最後才會拍 B轉身面鏡出畫。這樣一來,由於次序問題,我們在拍B轉身面鏡出畫的時候可能忘記了開始時帶 A背見B對白轉身走時A 的轉身方向,那麼便有可能出現不連戲動作。 類似的問題有很多,這些全部由導演來緊記的話對於我們的DV導演來說是難為其事的。又由於我們的演員絕大多數不可能是專業演員,要求演員本身記住自己的每一個連戲位置幾乎是不可能。 所以,我們必須需要有個場記來記錄這些事情,以免出錯了重拍浪費時間。場記在記錄這些細節的時候盡可能的手持劇本將這些細節記錄在劇本的相關位置上。具體拍攝過程中是有很多復雜問題的,場記是一項繁瑣的工作,在我們不可能花錢去請專業的人士參與的時候,需要找一個細心有耐性的好朋友來充當。最好有一定的文字表述力和鏡頭的了解能力。 在使用DV拍攝影像之後,我們可以在DV上直接瀏覽,也可以通過連接電視機來直接在電視上觀看。不過這些都是最原始的影像,未經過任何修飾和修改之後的影像。一般我們需要將影片通過視頻採集卡擷取至計算機,再使用多媒體剪輯軟體如Aoobe Premiere、Ulead MediaStudio Pro,繪聲繪影7等作非線性剪輯,來製作自己的影片,再把剪輯好的影片刻錄成VCD或者DVD。 DV剪輯這一部分對於很多DV新手來說,似乎很高深很神秘,其實只要掌握了步驟和方法,DV剪輯很容易上手,新手也能很快速的進行DV剪輯和後期製作。
H. 怎樣才能用DV機拍出專業攝影機的效果求大神幫助
家用攝像機(DV)的普及讓更多的普通人實現自己當「導演」的夢想。與數碼相機相比,DV的操作難度更大一些,這里提供一些DV拍攝的基本技巧,供初學DV拍攝者參考。 一、穩定 沒人願意看晃來晃去的DV作品,所以穩定是DV拍攝的基本原則。拍攝中盡量找可以依靠的物體(如牆壁、柱子、樹木)來穩定住重心,能使用三腳架就一定要用,盡量避免邊走邊拍。雙手握住DV,機器重心應放在腕部,兩肘夾緊肋部,雙腿跨立,穩住身體重心。 二、持平 DV拍攝的畫面如果傾斜嚴重,在使用電視機播放時會影響觀看效果。因此拍攝過程中,應確保取景中的水平線(比如地平線)及垂直線(如電線桿、大樓)和取景器或液晶屏的邊框保持平行即可。 三、時間 若一個鏡頭時間太短,則圖像看不明白,看得很累。反之,一個鏡頭的時間太長,則影響觀看熱情,看得很煩。所以每個鏡頭的時間掌握就頗值得仔細玩味。建議:特寫2-3秒,中近景3-4秒,中景5-6秒,全景6-7秒,大全景6--11秒,而一般鏡頭拍攝以4-6秒為宜。 四、避免逆光拍攝 逆光拍攝,很容易使高光部分過度曝光,而陰影部分看不清楚,結果細節全部丟失。好的攝影者,會盡量讓太陽在自己的背後。 五、少用鏡頭變焦 拍攝過程中注意一定要少用推拉變焦,雖然變焦拍攝會給影片的拍攝帶來一定效果,但是不能濫用。如果畫面總是在不停地放大和縮小,相信沒幾個人會喜歡。此外,頻繁變焦很是耗電,減少拍攝時間。對於同一個場景的鏡頭表達,使用不同角度和距離的定焦拍攝效果會更好。 六、構圖平衡 構圖的關鍵在於「平衡」。在拍攝自然風光時,地平線要盡量避免處在畫面的等比線上,因為這樣做會把畫面均分為兩半,給人以呆板的感覺。地平線處在畫面下方,會給人以寧靜的感覺,而處於上方,給人的感覺則是活潑、有力的。 七、獨特拍攝視角 使用不同的DV機位就可以輕松獲得不同的視角,可營造出不同的鏡頭氣氛。鏡頭由下往上拍攝主體,可以突出被攝體的高大形象;鏡頭由上往下拍攝主體,可使得被攝體變得渺小而產生戲劇性的效果。 八、利用景深 常識是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大景深是業余使用者的好幫手,這可以有效地彌補由於經驗不足造成的對焦錯誤。而小景深的運用可以幫助我們在需要突出主題的時候獲得不錯的效果。
I. 如何讓你拍的DV影像具有「電影感」(轉)
還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決定你所拍攝的影像是否具有「膠片感。」
對於圖像本身來說膠片影像有以下特點:大解析度。35mm電影底片的解析度可以達到4K.標准拷貝的解析度也可以達到2K以上。所以解析度大是膠片影像的顯著特點。
色彩柔和。膠片的化學特性決定其影像色彩不同於視頻。
寬容度大。膠片可容納12-14檔光圈的亮度范圍,而視頻僅可以容納8-10檔。所以視頻往往會亮部過曝,暗部失去細節。不同膠片特有的顆粒感
結合拍攝方法和剪輯風格來說還包括:小景深。小景深有利於導演引導觀眾更注意力集中於畫面某個區域。
光比可以較大。膠片的寬容度允許導演有更大的餘地設計光線。
穩定拍攝。電影在大銀幕放映,對影像的穩定性要求很高。
寬銀幕。寬銀幕更符合人的視覺習慣。
無技巧剪輯。電影的美學特徵決定敘事流暢需要使用無技巧剪輯。
光線要想DV產生好的膠片感,你需要在透過鏡頭的光線到達CCD之前就開始考慮。攝像機的寬容度小,所以大多電視劇的拍攝採用「滿堂亮」的方法。而影片往往採用低調畫面,產生影像的「質感」。所以如果DV短片要膠片感,就必須對布光考慮和設計,並且拍攝時准確曝光,記錄下最大范圍的影像信息,以便在後期有處理的餘地。
景深電影中的近景和特寫鏡頭往往景深較淺。當攝影機聚焦到此焦平面時,後面的背景虛化。這種視覺效果更接近人類眼睛觀察事物的心理特點。而視頻圖像由於成像面小和光孔小的原因,視頻的景深很大。它的結果是物體看起來不真實。大多數消費級攝像機做不到小景深,改進的方法是:使用ND濾鏡壓暗場景,開大光圈,用長焦鏡頭拍攝,你可以得到淺景深的效果。
圖像柔和許多攝像機在圖像處理時添加了圖像電子銳化(sharp)的設置,銳化造成圖像的「視頻味」。在使用中應關掉或者減小銳化檔。
色彩傾向如果你選擇10個影片,分別從中節選一小段重新看的話,你會對所謂的「膠片感」有
重新的看法,因為每個電影都有其獨特的影調和色彩傾向。若想片子帶有暖色調。你可以用淡藍色的調節卡來調節攝像機的白平衡。
寬銀幕寬屏幕更適合人的視覺習慣,所以,使用攝像機寬屏幕模式拍攝,可以使你的視頻更加具有「電影感」。
J. 電視攝影機或 DV 為什麼拍不出電影的效果
因為電影的製作有足夠復雜和嚴密的流程,一部電影的製作包含前後上百工作人員的努力,所以它在畫面上和隨意拍攝拉開差距是必然的,可是這種精美是如何實現的呢,從畫面上,我們可以從前期和後期兩個方面去解釋。
前期:
電影的拍攝任務由專業的電影攝影師承擔,電影攝影師的水平很大程度決定了電影的畫面質量。
這里需要額外解釋一下,文中攝影師指代了「攝影組」的努力,在電影拍攝時,攝影組至少會有攝影指導、掌機員、焦點員、跟機員、攝影助理這些職位。
1.場景
電影攝影師在前期堪景的時候就會參加,在選定場景的時候在畫面上有自己的發言權,一個場景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就就決定了影片的畫面。如下兩張圖片,上圖是電影截圖,下圖是場景的全景照片,你在這么好的場景里,能拍得不像電影嗎?(當然這要感謝美工布置場景)
基於對攝影機寬容度的理解,電影攝影師控制場景內,畫面中的光比,並且細化到每一位置的亮度分配,實現引導觀眾視覺,造型,和表現的功能,真正實現電影攝影的意義,做到用光書寫。可以說,之所以我們看到如此完美的電影畫面,最決定性的原因在於你看到電影畫面中的任何光線,都是人為創造,或者故意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