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影視鑒賞課怎麼上
大部分時間都是電影欣賞;一般來說上這個課程的老師都有一定這方面的素養,所以選擇的電影都是國內、外可欣賞性較高、藝術價值較高的電影;所以上起來也比較。
課程以審美為主線,以影視鑒賞為導入,以中外優秀影視作品鑒賞為主體,以深入淺出的影視鑒賞知識為鋪墊,透過不同時代影視的表現形式,看中外文化、歷史發展的演變過程,區別、品鑒、品評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影視作品,以最終達到提高學生感性和理性認識相統一的審美素質。
《影視鑒賞》課程教學的相關要求規定:
1、教學方法與手段運用課件講解理論知識、基礎知識,通過播放代表性影視作品片斷、以及示範表演、課堂練習等手段增強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理解認知能力。
2、通過結課作業考查學生對影視藝術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歷史知識、審美知識、音樂常識等內容的掌握情況和運用能力,考查學生區別、品鑒、品評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影視作品的能力,為學生的學習起到檢驗與導向作用,並促進教師不斷完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效果。
B. 如何去欣賞電影
如何欣賞電影(轉)
兩個人一起看影片《建國大業》,一個說:「明星很多,鏡頭太短,不好看。」另一個說:「這部影片重現了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到1949年10月前的革命歷史,順便道出了人心向背定成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同樣一部電影,有的人看了就像豬八戒吃人參果,渾然不知其味;有的人看了若有所悟,卻說不出妙在何處,猶如茶壺煮餃子,倒不出來,其癢可知;有的人看了,卻頗有醍醐灌頂之感覺,其中真味,妙不可言。可見,好的電影還需要懂得欣賞的觀眾,究竟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去欣賞電影呢?
故事情節
大部分影片主要在故事情節上下功夫,製造懸念,吸引觀眾。一部好的影片,往往注重影片情節的起承轉合,即講究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和尾聲。因此,在影片欣賞過程中,可以從影片故事情節是否緊湊、連貫,安排的主線有沒有伏筆,懸念是否引人沉思等方面來思考。
人物表演藝術
電影人物刻畫得深不深刻,欣賞者要根據人物的語言、眼神、說話的表情、衣著這類細節來審度,並且要通過雕琢人物,深層次挖掘人物豐富的心靈世界,細膩地捕捉人物瞬時的內心情感變化。
台詞
台詞,或深刻,或詼諧,或白話,或煽情,總有幾句打動你的心。西方電影中的台詞和東方區別很大。東方的比較緊湊,西方的看似漫無邊際,卻機智幽默。電影中的人物台詞一般較少,較精煉,一部好的影片,旨在用較少的台詞體現人物的性格。比如阿諾·施瓦辛格主演的《終結者》中的「I'll be back.」,便充分表現了電影中人物的果敢和勇氣。
敘事手法
影片敘事手法有7種,常規線性敘事、多線性敘事(影片有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回憶敘事、環形結構敘事(影片的開頭與影片的結尾相互輝映)、重復線性敘事(整部影片在時間上會有一個重復的時間點,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倒敘線性敘事、亂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毫無邏輯性,所有片段、情節、人物全部攪亂)。
不同的敘事手法會產生不同的感官思維,因此影片對敘事手法的選擇很講究,比如《撞車》採用多線性敘事;《英雄》使用了倒敘線性敘事;《瘋狂的石頭》所採用的則是亂線性敘事。只有掌握了影片的敘事手法,對影片的情節安排、人物性格和審美特性的欣賞才會顯得自然易懂。
畫面
電影表現人物活動背景、烘托環境氣氛和塑造人物形象都離不開畫面,包括它的布景和色彩。一部影片的畫面是否唯美、是否符合意境等,成為影片欣賞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攝像技術
電影攝像技術就是數字電影成像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融合,比如,特殊化妝技術可以從簡單的老人化妝成狼人;電子動畫學可以製作機器人演員;計算機圖形技術在《螞蟻》和《玩具總動員》中的展現;《阿甘正傳》中跟總統握手的場面運用了影像合成技術;把不可能實際拍攝到的布景、建築物、城市景觀、宇宙飛船等做成微縮模型的CG技術;爆破效果技術等。這些以假亂真的影視特技,就需要觀眾有欣賞的眼光。
另外,欣賞電影還有音樂、意境和弦外之音等多個角度,不僅需要眼睛和耳朵,更需要憑借自己各方面的知識、經驗和理論,用心靈去感受,體會色彩、光影所帶來的獨特魅力。
C. 如何賞析電影如何從藝術、生活各方面欣賞電影
要看你是如何看待電影本身的,
就某一特定的電影來說,
你是否親身經歷過類似的事,
你和導演編劇演員之間是否有共鳴
你對影片的背景是否了解,
你對影片的文化人物歷史事件的沖突是否有全面的了解,
能不能在欣賞影片第一次的時候完全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意圖或者思想感情,
如何把影片的深層含義濃縮並引入到實際的生活感受中去,
當然還要看你對於藝術或者對於美的理解程度,
在對於比較經典或者是你個人比較喜歡的影片時,
能否近一步去剖析影片的深層內涵,
對於人物表演的細節,環境道具等微妙的變化和導演編劇的用意能否拿捏的到位。
D. 藝術電影的欣賞
塔可夫斯基曾經以自身的感觸為藝術家下了定義:「藝術家並不自由,因為她必須置身於一些藝術規范當中,這些規范確定他的職責但也束縛了他的自由;然而他又是自由的,因為他體現了一種高度的可能性,即「對自己的命運作出假設,並且堅持到底,不會因時而變。」藝術家外沒有藝術,這句話點出了我們欣賞一部藝術電影時所要把握的兩個部分:一方面,電影藝術的高度自由使得它可以超越古典主義對美、丑的定義以及其他種種限制,包括敘事、風格、畫面等,因而對於這種藝術活動的欣賞要擁有多層面多角度的綜合思考和詳盡分析,用單純一種電影分析規則來解讀所有藝術電影是完全不可能的;另一方面,電影藝術也受到各方面規則的限制而不可能顯得過於難以解索,不論我們是否認為電影是否具有超越其他各門藝術的優越性,我們欣賞其他藝術形式時的方法和手段對電影至少是部分適用的:我們從繪畫的角度欣賞電影中的構圖,從音樂的角度欣賞電影中的配樂,從文學和戲劇的角度分析電影中情節……同時,文本分析(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等)、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第二電影符號學等)等眾多分析方式的引入使得電影藝術的形象終於有跡可循。在欣賞藝術電影的過程中,這些分析理論的運用(即使是下意識的調用)是理解這類電影最重要的一環,另外一環,則是充分的人文情懷與思辨。
E. 怎樣欣賞電影台詞藝術
對於電影台詞的探究,我想從人們普遍熟知的入手可能會好一些,挑選幾部經典的老電影,可以以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看看當對人們提起這些電影時,人們首先會想起的是什麼,再作進一步的研究與分析,主導課程...語文嘍,非主導...政治美術音樂,我想都應該算上
F. 你認為應該如何鑒賞電影請談談你的看法1200字
1.領略內在的主旨
我們曾經說過,欣賞電影首先要入情入境,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與劇中人物同悲歡,引起情感的共鳴。但是僅僅如此是遠遠不夠的。古人雲「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拘泥在作品中而不能自拔,也就難以識得作品的真面目。因而我們應該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通觀全局,理解作品主旨。這在電影藝術欣賞中是至關重要的。
主旨是一切作品的最高指揮,是其靈魂所在。電影的人物、情節、細節、對話、表演、結構乃至各種表現手段都統帥於其麾下,形成一個完整、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沒有對主旨的深入理解就無法體味出作品的言外之意、韻外之致。失去了對主旨的依附,我們對於其他元素的理解也必然失於空泛、流於膚淺,甚至曲解原意。
2.把握整體構架
不同的結構往往體現著藝術家獨特的藝術構思。結構的優劣對於影片的成敗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愛森斯坦曾說過:「如果一部影片中充滿了良好的建築材料,但卻沒有組成一個建築藝術的整體,沒有得到技術上的合理安排,那就不必指望有什麼不可抗拒的感染力」。影片正是通過結構把人物情節加以合理安排,主次分明、和諧勻稱地構成完整統一的藝術整體。因而了解了作品的結構,我們也就能大致把握其整體的框架,進而從細處開掘,領會導演的藝術構思,理解影片的主題。
3.探求連接意趣
不停運動著的畫面構成了電影,也造就了電影藝術得天獨厚的魅力。這些畫面如同散亂的珠子,需要一條隱含的「紅線」將它們穿接起來形成一串精美絕倫的項鏈,其藝術價值才能得以實現。因此,在欣賞過程中就要求觀眾能夠連點成線,在變幻不定的畫面中,細心尋找出貫穿前後的內在線索,對那些形式上散落的卻又一脈相承,絲絲聯系的情節點,加以整體把握,才能體會出導演獨特的藝術匠心。
4.於細微之處見功夫
前面我們提到過影片的欣賞不是一個消極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要入情入境達到「情動於中,默會於心。」這就要求欣賞者在掌握基本的電影常識的基礎上,發幽探微,深入細致地感受構成電影作品的種種因素與細節,從細微之處體味出作品的內在主題,探求其對總體風格的影響與作用,從而構成對影片的整體印象。對作品細處的把握是進行欣賞的前提與基礎。任何忽視細節與局部的欣賞都是不完善的,同時也難求深刻,往往只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因此,我們必須先從細處著手,把握影片的內在神韻。
第一,畫面
畫面是電影最基本的元素,它傳遞和透露著作品某些重要的信息並寄託著藝術家對現實的情感體驗與哲理思索,是電影藝術的光華所在。從畫面的構成來看,它不僅藉助於人物、景物等形象性元素展示背景空間,負載藝術家所要表現的信息、情感和思想,同時也依賴於光影、色彩、構圖等形式性元素體現作品的基調,賦予其情緒效果和形式美感。
第二, 聲音
聲音是影片中不可忽視的元素,它極大地拓展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功能,擴大了畫面的容量與空間。電影中的聲音一般分為三類:人聲、音樂、音響。
人聲 「言為心聲」,語言是人類表情達意的最重要手段。有聲電影的出現,結束了電影作為「偉大的啞巴」的時代,促進了電影藝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標志著電影藝術的成熟。電影中的語言作為加強畫面表現力的手段,有利於體現人物的性格,展示其內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第三,細節
細節是電影藝術中最為閃光的地方,也是藝術家精心選擇與安排的產物。如同綠草地上零星點綴的小花,微小而情致盎然,令人滿目生輝,影片的細節也往往化平凡為神奇,於細微之處體現出巨大的思想容量,濃縮的情感內容給人強烈的震撼。夏衍曾說過:「藝術家頭腦里積累的生活細節越多,作者筆下表達這些生活細節越准確,作品才能真實,生動,感人。」富有魅力的影片是需要一系列好的細節去豐富,去完善,去充實的。
細節在影片中雖然常常只表現為一個鏡頭,但它決不可孤立地去看。一個有光彩的細節賦予觀眾的感染力總要通過情節的發展,情感的積聚來發揮作用,有時甚至是情節的繼續發展之後帶來的一種返照效果。以《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為例,「毛衣」被作為表現細節的道具,使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特別是這樣一個鏡頭:清晨起床時,荒妹拿著媽媽傳下來的早已破舊不堪的毛衣,懇求姐姐存妮借給她穿三天,並和姐姐說好只借三天。這一細節表現的深刻內涵如果沒有對荒妹一家苦難生活的認識,沒有對後來存妮自殺後仍掛於樹枝上的毛衣的正確理解,是決不能領悟到的。
「於細微之處見功夫」,影片中寓意深刻的細節是需要每一位觀眾細細品味的。藝術的最高境界在於整體美。任何完美的藝術作品都要求各部分能緊密聯系,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電影藝術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更要求各部分的協調統一。因而在進行電影欣賞時,除了對局部與細節的認知外,更應把這些細微之處融會貫通,從分析走向綜合,對其進行通攬全局的把握。對於這一點,巴拉茲曾有過如下論述:「只有把一幅繪畫當作一個整體來觀察的時候,才能理解其中每一塊顏色的意義。一個樂句里的每一個音符和一句話里的一個字也都只有通過整體才能說明其含義。一個鏡頭在整部影片里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這樣。」其實不僅鏡頭,離開了對影視作品的整體感受,對任何個體的認知都難免流於膚淺,甚至會出現斷章取義的偏差,也就更談不上獲得真正的審美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