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菲的世界 讀後感
前不久,看過一部經典的電影,名字叫做《達芬奇密碼》>,它講的是個奇異的探索耶穌後人的故事,裡面耶穌的後人就叫做蘇菲.一個美麗漂亮的公主,擁有對所有認知東西的敏感程度,她的敏銳的知覺讓我欣賞,她的處事不驚讓我敬佩,她的美麗善良又讓我喜歡.所致當老師布置這個作業之時,我毫無疑問的選擇了閱讀<<蘇菲的世界>>.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因為時間太短暫,我花了幾個晚上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內容太多了,結果什麼也沒發現,記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構思.書的開始幾章,不覺得有什麼異常,但越往下讀,越覺得詭異,彷彿作者也有預料不到的結尾似的;尤其是那個哲學宴會,真是個悲慘的結局,也真是個奇怪的想法.這奇怪的是蘇菲和艾伯特竟然漸漸察覺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這種察覺又是通過少校的筆寫出來的,這種角色的反抗,一邊是虛幻的,因為它和角色一樣,存在於少校的內心;一邊又是真實的,因為它是蘇菲和艾伯特的真實情感,脫離了少校的控制,最終獲得了成功.被創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創造出的世界,同時也逃出了創造者的安排,這個小小的扭結,使人有一種糊塗的感覺,真實其實就是虛幻,二者無法分開.小說原本是虛幻的,就必須用心去承認小說里所謂的現實世界,唯有這樣去讀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說中,體會書中任務的喜怒哀樂,激起共鳴,最大顯得地去體會作者地原創動機.可是當我把小說中的世界當成是真實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竟然搞出了原來的世界也是虛幻的現實.在那一刻,沖擊在心間的感覺竟是昨天已成虛幻,一切事情在我腦海中好像都變得千奇百怪,一個又一個的版本在腦海中浮現,到底那個版本是真?這好似看美國的恐怖片,總會給人驚聳的感覺.剎那間,我不知道自己是誰,誰又該是我,最可怕的是連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證明呢…….
蘇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學的發展史,但哲學與科學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與其說是在看一篇哲學史,倒不如說人類文明的通史縱會眼底.在浩瀚的歷史文明的發展史中,每一個我不過是道星光.一點水滴.那段深夜裡在教堂以小時衛單位計算歷史進程的對白再明白不過.它反襯著個人生命的短暫,無不倍覺珍惜與傷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問,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
以前看小說總是去追求文藻的美麗,去追尋美麗感人的故事情節,可這本書看過以後,我卻不為書中的人物評頭論足,不為作者獨具匠心而連連贊嘆,而是只有恐懼.我不知道別人讀完此書後是什麼樣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荒謬的心靈體驗.」馬克思是最偉大的哲學家」我覺得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過份,縱觀此書的各個哲學偉人,各個哲學流派,馬克思無疑是最偉大的.書中並未對他們進行任何的評價,這是值得學習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貢獻,他在這個領域,他在那個領域,這些本來就不能相提並論的.誰能說,他們的思想不是受時代和環境的限制?誰能說,他們那一個不是用盡了心智和頭腦.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沒有古人的失敗與繆誤,又何來今天的成功與真理,這些都是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去看這個世界了,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麼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們要抱著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掘.
2. 《蘇菲的世界》感想是:
本人看了兩遍電影版的《蘇菲的世界》,加上以前看了一兩本哲學教材,下面我說一點點自己的想法:
首先,《蘇菲的世界》是一部哲學史小說,如果沒有一點哲學基礎去看書或者電影,可能有點難以看懂。所以,我感覺,如果想在看完《蘇菲的世界》之後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先要對西方哲學史有一定的了解。
小說給我印象最深的,或者是最讓我感觸的是這樣一個想法:思想,相對於其他的事物而言,具有永恆的價值和意義。哲學的魅力在於思想,因為思想是永恆的普遍的。在學習哲學或研究哲學的人看來,他們最在乎的是思想性,不是權貴,也不是別人的對與錯,或者自己想留名歷史,他們追求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不遺餘力去闡釋它。
《蘇菲的世界》中,依電影情節的發展,電影中的兩個主角,蘇菲和那個向她介紹哲學世界的人,最後發現,他們只是那個軍官(好像是上校)小說里的人物,(那小說,好像是寫給他女兒的看),他們感到十分害怕,因為,隨著小說的結束,他們的生命也就會結束,於是這兩位主角就想方設法延續自己的生命,在小說里的生命,但是沒有辦法。最後上校的書還是寫完了。但是他們卻沒有消失。最後一幕,小說里的蘇菲和現實里的蘇菲同時出現,但卻屬於不同的世界。小說的蘇菲最終明白,他們在書籍里變成了思想,而思想是不會消失的,是永恆的。我感覺,電影里,兩位主角最後的對話點名了《蘇菲的世界》的中心思想——思想的永恆性。
而這給我的感受是,小說的思想正符合我最近一直思考的,或者給了我一個答案。大家都在忙著生忙著活,很少人想到以後,50年後,100年後,500年(也許你有點想笑)後,試想,你再回頭一看,你現在的存在就好像沒有存在一樣,大多數人也是這樣,他們現在有錢有權,能享受一切,那又能怎樣,最終還是一切歸零,個人就像滄海一粟,頓時體會到的是一種哲學上的「荒謬感」,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多年以後大家都一樣,歷史或者時間會把那些多餘的東西全部去掉,最後只剩下最本質的東西,那才是價值所在。而思想就是這樣一種東西,至少是其中的一種東西。他會一直存在。
追求永恆的人,應該追求思想。哲學的價值在思想,而不在對錯。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點感想。其中還好許多細節可寫,每看一遍,就像看奧斯卡電影一樣都會有一點新的感觸。你可以試試。
3.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6�1
品《蘇菲的世界》
首先,在這里要誠實的說明一下《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只看了一部分,但根據原著拍成的電影是認認真真的看完了。文字的細膩與電影的真實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下面,我用文字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
最初接到這本書,大致掃了一眼,「恩,是關於哲學的。」心裡想著:「關於哲學的書籍肯定是枯燥無味的脫離現實的一些大道理。」事實證明我的想法完全錯誤。這本書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帶領我們進入了智慧的哲學的世界.
蘇菲,一個14歲的小女孩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秘的信件: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些看似簡單卻又難以啟齒的問題引領著她在哲學的世界裡探索。蘇菲在試圖揭開謎底的過程中,結識了她的導師——艾伯特。憑借著神秘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兩人游歷了從古至今的哲學殿堂。從神話,命運講到啟蒙;從蘇格拉底講到康德再到馬克思;從中世紀講到文藝復興再講到我們的時代。 內容有系統的、紀年體般的展開,涵蓋著各種哲學思潮的人物和思想。使我們跟隨著他們的腳步一同重溫西方哲學史,人類文明史。
文中的兩對人物蘇菲和艾伯特,席德和少校交叉的出現,似真實又似虛幻。如同一部偵探片處處暗藏玄機,引人入勝。
「蘇菲」是「智慧」的意思,蘇菲的世界就是智慧的世界。誠然,我從中也學到了不少。蘇菲的執著,勇敢,善於思考無時不令我敬佩。在一次次探索中,蘇菲也一點點成長。到最後,電影中的小蘇菲說:「我在想席德和她的父親,我們比他們長壽,他們只是人類。而我們,我們是思想,永垂不朽的形式。我們會永遠生存下去。」艾伯特驚喜的大叫:「思想!柏拉圖?蘇菲,你成為了正真的哲學家。」是的,我們只是歷史中的過客,百年後我們的形體會灰飛煙滅,百年後或許沒有人會想起我們。但是我們所留下的偉大的思想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一次一次的被後人們證明。「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政治書上說: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整個世界就像只小白兔,而我們人類則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處的微生蟲。」哲學家們站在兔毛的頂端想要努力的看清整個世界。每一個哲學家並不是精通萬事萬物,他們只是在自己的領域做的比較突出,比如自然派哲學家,比如柏拉圖。而我們,只需腳踏實地的把目前該做的學慣用心做好,長大後,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所作為,這就足矣。
沒有看完整本書,我感到很遺憾。但為了完成作業而看書,也不是我所想要的。找個時間,靜靜的坐下來,翻開手中這本書,細細的品味,從中挖掘出生命的價值。
湖北省十堰一中
高二(5)班
聶文章
2009-02-03
4. 電影《蘇菲的世界》觀後感 400字左右
電影《蘇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贊嘆、對人生的關心與好奇,也為每一個人的成長——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進入覺悟,點燃了一盞盞明亮的航燈。這部電影在於告訴我們:人類在探索和思考過程中所得到的快樂和收獲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一封神秘陌生人的來信使一個勇敢、聰穎的少女蘇菲走進了一個她幾乎從未接觸過的世界,引導她的思維走進了人類更深、更本質的思考。而當我們和蘇菲一起讀到那封信的時候,也應該開始了哲學和歷史的旅行了吧?我們可以和索菲一起認識了蘇格拉底、伯拉圖、史諾賓沙……,一起走近了中世紀的歐洲戰場、16世紀的文藝復興。 哲學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在我們的這個世界裡,假如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會讓我們不知所措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能給予我們智慧。 我存在嗎?還是我只是在這個時段、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你是否問過自己這樣似乎簡單但亦深奧的問題?而這部電影讓我沉迷其間而深感「恐懼」,看後對這「恐懼」深感荒謬。要解決這種恐懼和荒謬就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吧。就如蘇菲在書中也反復問自己:我是誰?我為何在這里?而蘇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裡的經歷和感悟證明了:我思,故我在。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我想我們從看完後已經知道答案了。正如歐洲的歷史一樣,人類和世界都是這樣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世界隨著人類進步,人類也隨著世界而改變。文明從無到有到發達,這是一段重要而又曲折的旅程。人類善於思考的能力與生活能力一樣不可或缺。如果不會思考,那麼蘇菲能在神秘世界裡因解開一個個謎團而受益匪淺嗎?如果不會思考,那麼人們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個個難題而興奮不已嗎?如果不會思考,那麼社會能在各方面得到進步而加快發展嗎?我們應該用另一種看待事物的眼光去認識所發生的一切。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去看這個世界,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麼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它的道理,我們要抱著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掘。 在大千世界裡,我們每個人都是探險者,而哲學正是我們探路的一盞明燈,它不示意你走向哪裡,而是讓你用心靈的眼睛去尋覓;它不限定你思考什麼,而是讓你用自己思想的腳步去探索……哲學只是過程,哲學沒有結果。在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哲學家,但每個人都有一種好奇的探求願望,一種不放棄的思考精神。 《蘇菲的世界》讓我們受益匪淺,是一部值得我們觀看到電影。它使我們明白,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們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是永遠也解不完的,從前的哲學家為我們解開了不少世界之謎,使後人變得聰明起來;我們不也應該向他們學習,運用哲學的觀點繼續揭開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奧秘么?
5. 求一份蘇菲的世界讀後感,要求原創,字數一千就可以了,大學作業。高分跪求。
人生如星塵
——讀《蘇菲的世界》有感 不知道為什麼,當老師給我
們那麼多書本選讀的時候,我會選擇讀《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沒有事先對它了解與認識的情況下開始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我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大人的世界中。一個全新的世界,哲學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不同於像《論語》這樣以平時生活的素材來給人哲學領悟的書,它是通過介紹西方哲學史的發展來一步步使人認識哲學,從中學習哲學。而對於像我一樣什麼都不懂的讀者來說,我從讀這本書開始就同蘇菲一起上起了哲學課。從「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看似很普通卻讓人深思的兩個簡短而奇怪的問題開始,跟著「神秘老師」開始了我的「哲學之旅」探索之路。
記得原本我印象中的哲學是那麼的深奧,那麼的遙不可及,好像並非生活中必需的知識而是在象牙塔頂端的學者才有權研究的學術。然而看完此書,我的觀點改變了。應該說,生活之中哲學似乎無處不在。而我內心中模糊不定的哲學的定義一下子也變得清晰起來。在我的理解里,哲學就是關心、探索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這其實是我們每個活在這世上的人都應該去思考的。同時我們逐漸建立自己的人生觀、生命觀的過程,也可以是看作對於哲學的思考。這又回到了那兩個哲學性的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兩個問題過於瘋狂,因為他們會告訴你,「我就是我啊」或者「世界本來就存在的」。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對嗎?事實上我在讀這本書之前,也是這樣的想法。
為什麼有很多人覺得哲學是不切實際的呢?為什麼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哲學性的問題呢?我想,或許是因為他們已經對這個他們生活的世界習以為常、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了吧。說到這讓我想到作者一個用的很好的比喻:這個世界就像是魔術師從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隻白兔,當然這只兔子極其龐大。我們每個人都出生於這只兔子的細毛頂端,大家剛開始對於這場令人不可置信的戲法都感到驚奇,並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個完全。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就順著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並且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深處盡情享樂。當大人們的心靈逐漸習慣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規則,當他們不再有想孩子一樣看到什麼都覺得好奇,覺得所有的東西都那麼不可思議而又理所當然,當他們過慣了喧囂吵鬧、燈紅酒綠的生活,他們便不再去追求那與他們似乎毫不相乾的哲學,便不願離開溫暖舒適的兔毛深處,不願像哲學家一樣盡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就是這樣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們都不會再去思考像「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了。
《蘇菲的世界》不是很薄但也不算非常厚,五百多頁、四十幾萬字。從買了開始,每天利用課余時間一點一點的讀下來,終於是大致的看了第一遍。合上書本,我閉上眼,細細回味著書中的內容,腦海中就閃現出許多關於書中所說的人和事。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斯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一千年,兩千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一種思想,另一種思想;像另一個愛麗絲漫遊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不過當我發現蘇菲和艾伯特只是席德讀到的一個故事,而席德和她父親只是我們讀到的一個故事時,我甚至天馬行空的想:會不會我們身邊也存在著這種我們看不到的「人」,它們可以像席德讀蘇菲一樣讀著我們呢?
讀了這本書後,我想我對了哲學有了新的認識與頓悟,但也有許多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令我驚奇的是,才將近15歲的蘇菲可以理解明白她那位哲學老師艾伯特所說的。因為許多地方我沒法一下子明白,或許是地域性文化的差別,我在那位哲學老師艾伯特解說的哲學史中有些費解。但我想我還會在第二遍、第三遍的閱讀中理解它們的。就像艾伯特說的:「哲學便是教會人們思考,教會人們怎樣面對生活,怎樣生活的更好。」我想很多問題雖然不能得到答案我們還可以思考,很多事情雖然不能達到目的我們還有過程。
推開一扇窗,尋找的世界的本源——讀《蘇菲的世界》有感
「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有一天當你聽到或看到這樣的問題時,你會如何回答呢?你是否曾思考過世界的本源是什麼,人到底從何而來呢?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把我帶入了《蘇菲的世界》,我在神秘導師艾伯特的指引下,在神奇女孩子蘇菲的陪伴下開始了對人生、對世界、對社會的思索與探求。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我和蘇菲一樣企圖揭開層層謎團,然而在人生的長河中,人們依然不斷的在探索,在思考,世界的本源是什麼?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滿魅力的哲學啟蒙書籍,書中描寫了14歲女孩蘇菲的神奇經歷,雖然貌似是寫給年青人的書,但書中對於哲學知識的啟蒙與指導,對於人性及對社會、世界的認識卻是適合各年齡層次的人們好好讀一讀的。全書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世界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史,在介紹哲學史的過程中又不斷穿插著艾伯特與蘇菲,艾勃特與席德之間的神奇關系,以兩位少女蘇菲與席德的關系做為導線向讀者一層層展現哲學的神秘與奇特之處,深深地吸引了我。哲學這門學科對於我而言是比較遙遠的,少得可憐的一點點哲學知識來自於學生時期的一些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和自然課程、歷史課程,唯一能說出來的就是某某某是位世界知名的哲學家,但哲學到底是什麼,哲學是研究什麼的,和我的生活有什麼關系呢?我一直沒有關心過。直到讀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才使我對哲學這門科學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人類哲學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人類現代科學的
發展史,與人類文明的足跡相印證,哲學家們在思考人生、研究哲學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推動人類文明的腳步向前近。文中的蘇菲是一個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極強的少女,而哲學正需要人類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才能不斷的進步發展。 歷史就像一條流動的河,思想的歷史就像這條河流,人們的思考方式受到宛如河水般向前推進的傳統思潮與當時的物質條件的影響。因此我們永遠無法宣稱任何一種思想永遠是對的。只不過就你所置身之處而言,這種思想可能是正確的。我想這就是歷史帶給我的一些思考。「我是誰」?人生如星塵一般在歷史的洪流中是渺小的,又是神奇的。「我思故我在」,哲學會使我們醒悟,而《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哲學,使我們從困惑走向覺悟。所以我建議大家來看《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講述是從女孩蘇菲一天放學回家接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拉開序幕。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蘇菲傳授哲學知識,蘇菲了解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這些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令人回味無窮。在此同時,書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為了讓他的寶貝女兒開始接觸哲學,編出了蘇菲的世界的故事。這整本書由這兩個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使我看得饒有興趣。雖說是哲學書,但曲折的故事情節和鮮活的人物形象又使人感受到了這本哲學書獨有的魅力。雖然我對這類書籍還十分陌生,但在讀《蘇菲的世界》的時候,我卻覺得讀起來毫不費力,並沒有我想像的哲學書那樣深奧干澀、枯燥乏味。 「我是誰?」「世界從哪裡來?」看上去雖然普通,甚至提問的人會被別人笑稱為「獃子」但是這兩個問題是蘊涵著很多的哲學意義的。我剛看到這兩個問題,先是覺得簡單,但後來細細一想,就覺得這兩個問題很有意思,我是誰?萬一我換了一個名字,我還會是自己嗎?那我是誰呢?世界從何而來?什麼是世界?它是怎麼形成的呢?世界中包含著什麼呢?這似乎有些令人頭疼,但也很有意思,因為沒有一種文化不關心「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這就是哲學,比較饒舌但也很有意思的一門課程。似乎在哲學課上,提出問題要比解答這些問題簡單得多。當然,哲學家不光要提出問題,還要去解答這些問題。 蘇菲的哲學導師艾伯特把宇宙比作魔術師突然從一頂原本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的一隻兔子,而我們人類則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而哲學家則是想看清楚整場魔術表演的奧秘而冒險死命攀到兔毛尖兒上的人。由此看來,哲學家就是一些好奇心很重的、為了探詢奧秘不怕生命危險的、與常人不同而被常人稱作「搗蛋鬼的」。哲學家對一切都感到驚訝,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對所有事物感到好奇一樣。但是我,並沒有哲學家的精神,我是一個習慣了周圍環境的人。哲學是包涵科學在內的一門課程,因為哲學家在解答一些他們所提出的哲學問題的時候,往往要用到科學來加以解釋,其答案看起來便更為可靠。但哲學又不同於科學,在研究哲學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用豐富的想像力去回答,就像在對大自然一無所知的時候,用神話來將它加以解說。這看上去一點兒也「不科學」。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風靡全世界的哲學啟蒙書,可以說,《蘇菲的世界》是一本令我對文學有了不同見解的書,文學,往往是感性的,而《蘇菲的世界》則是理性的。關於類似的問題在書本中舉到很多,是作者對人的本質人生終極意義的探索與思考的一本書。我知道我沒有完全把這本書的深層含義與精華完全讀透,讀明白。但是我知道了,哲學,是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要思考的。它甚至比我的高分還要重要。我要把《蘇菲的世界》好好保存起來,等我再長大了一些的時候,我要再把這本書從頭到尾細細咀嚼,與生活相結合地再去看一遍,再來品味一下這本書的內涵精髓。因為這本書不同於別的書——它是一本哲學書,而且是一本通俗的哲學書,簡單易讀,但又含義深刻它是值得我們去慢慢品味、細細咀嚼的一本書。每一個歲月過去,我對《蘇菲的世界》又會有不同的理解。
6. 關於《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500字
《蘇菲的世界》既是小說又是哲學史,因此哲學是其貫穿始終的主題也就不奇怪了。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關於《蘇菲的世界》 讀書筆記 1500字,歡迎借鑒參考。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500字一
哲學並非以那種無事可做的人進行深奧思考的面目出現,而是作為與生活相統一的事物而出現。蘇菲和艾伯特需要運用哲學去理解他們的世界。但是他們又並非和人們格格不入。他們能夠確信他們的世界是艾勃特·納格的創造,但僅僅因為人們沒有關於自己世界(或宇宙)本源的答案,並不意味著可以不問這一問題。實際上,正像賈德在整本書中所強調的,要想成為一名哲學家就不能停止提出問題。艾伯特努力讓蘇菲意識到她自身的存在是多麼了不起。人們提出的問題可能並沒有任何答案,但這也沒什麼,因為正是能夠提出問題才讓我們成為人。我們為什麼會在這里,什麼才是好生活——從賈德的觀點來看,該書提到的所有這些哲學活——從賈德的觀點來看,該書提到的所有這些哲學問題就是人們可以提出的最重要的問題。一旦人們的身體健康得到保證,人們就必須關注自身的精神生活。生命是一種賦予,要使生命對個人產生意義的唯一途徑,就是不斷地提出這些問題。哲學特立獨行,置身於其他學科之外,因為實際上賈德將哲學與生存看得同等重要。假如人們生活中缺乏哲學思辨,那麼就剝奪了自己最大的樂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達到的理解高度。哲學是一項不斷進行的、畢生的追求。地球生物中只有人類可以進行哲學思考。雖然哲學或許不能使生活更簡單,或是給出容易的答案,但它會讓人們對於自己的存在充滿好奇心。即使哲學相當錯綜復雜,但其主旨卻是簡單的。
假如《蘇菲的世界》代表著主流知識分子的哲學觀點,它所表達的也極引人注目。這本書對真實的哲學給予極崇高的評價: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評論;去除偏見、迷信和慣例;不做倉促和輕率的判斷,一意追求真理、知識、美善和道德。
在這本書里,其實賈德真正感興趣的哲學,不在邏輯學、數學或語言學,當 故事 重心轉移到馬克思、弗洛伊德、達爾文和宇宙論時,摩爾、羅素等人,根本連提都不提。有些話題,即使和哲學沒什麼關系,卻一再出現,很明顯,這是一本在政治立場上十分討好的書。一切當代時髦詞彙全部被囊括:生態學、女性主義、寬容、東方宗教、比較宗教、聯合國和新世界秩序等。這樣的寫法,或許是為了使哲學議題不和時代脫節,或許是為了涵蓋更廣大的讀者群,不過,留給讀者的印象是這些議題似乎才是作者真正關心的。
這不是「一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而是一個當代擁護自然的人文主義者對哲學根源所做的選擇性的探討。在小說結尾,科學被認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義雖然教義不明確,卻絕對是人類的最佳選擇。這本書引導讀者獲至這樣的結論,但事實上並未提供理由。它給予讀者的印象只是這是歷代智慧累積的結果;當然,不同的歷史將會導致不同的結局。[對於這本書,我感觸最深的,莫過於蘇菲的導師給蘇菲的名為奇怪的生物的一封信,上面講到的關於兔子的比喻,我感覺實在再恰當不過了,非常適用於我們現在包括小孩,大人的生活。一個嚎啕大哭的嬰兒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對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特的眼光面對著這個世界。那麼他們就好比生長在兔子細毛的頂端,他們驚訝於種.種事物。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的打拚,不斷的前進,也就越來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層最舒服的毛皮走區,於是,他們就在那兒安居樂業,感覺非常束縛,不員再冒險爬回脆弱的兔毛頂端。唯有哲學家才會踏上這危險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來失敗了,但有些人死攀著兔毛不放。可那些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的深處,盡情吃喝的人們卻依然在討論他們一塵不變的話題:今天股價漲了多少?某某蔬菜現在是什麼價錢?……一系列家庭的瑣事,放在他們的嘴裡,就等同於嚼一塊泡泡糖那麼有勁兒。所以說,我們要從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來,不要只滿足與此時此刻的舒適溫暖,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會漸漸磨掉你的意志。我們不如去闖一闖,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最頂端,再度以彷彿乍見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500字二
在家整理書櫃的時候發現《蘇菲的世界》弱弱的放在書櫃上。初中的時候看過一半,當時想的是,這些人到底在講什麼,有很多奇怪的詞看不懂什麼意思,所以就擱淺了。
時至今日我才發現差點錯過一本奇書,西方哲學發展史的啟蒙讀物。從蘇格拉底到黑格爾到馬克思,這些西方偉大的哲學家一代一代的促進著哲學和社會的發展。想分兩點談談讀完這本書的思考。
關於容錯率:
我很喜歡皇帝的新衣這個故事,結尾處小孩指著沒穿衣服的皇帝說:你明明沒穿衣服啊!哲學家們在社會中就扮演者小孩的角色。你哭著對我說,童話里是騙人的。對,現實社會是怎麼樣的?蘇格拉底因為求知,與當時世界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就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送往法庭。以否定神的存在和誘導青少年誤入歧途的罪名,判以死刑。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蘇格拉底代表著雅典的良心,當雅典法庭把自己的良心判處死刑的時候,這個城市就如同行屍走肉一般。
如果在當時社會,我也不敢肯定蘇格拉底的思想就一定是對的,並且認同他的做法。蘇格拉底只是觸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影響了他們的統治。包括後來的哥白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話說回來,看著這本簡易版的西方哲學史又覺得很神奇,一個觀點被提出來,不久之後又有人對其進行批判,柏拉圖認為世上的一切都應該像姜餅人餅干(有些想吃薑餅人餅干)的模具一樣有個完美的模型,而亞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反對,先有具體的型而後抽象出一個共性。就看著這些哲學家一代一代的推動著世界的思想的發展。世界是存在容錯率的,直到現在容錯率越來越高,也是經過長達兩三千年的努力。
這讓我聯想到北京聽過一個關於文學的講座,講的大概是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整個講座老教授都沒有否定陶淵明的隱士精神,以及高尚的情操。那個詩句從他的解釋中和當下主流思想大相逕庭。大概的意思就是,在醫術古籍中,古人認為菊花有延年益壽的功效,肯定了菊花的葯用價值,而陶淵明的故鄉,有山,但是山不在南部而在北部,那為什麼陶淵明要寫「悠然見南山」呢?這里的南山指的是壽比南山。也許陶淵明採菊花是為了服用,延年益壽,壽比南山。
雖然我和其他人討論過,但是好像他們都覺得這是無稽之談,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最後的落腳點就是,我還是應該好好學習,不要去聽一些亂七八糟的講座…這件事件想知道真相,怕是只能去問問陶淵明本人了。這個教授也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路罷了。
做人嘛還是要有批判精神,完成內心的否定之否定,才能達到升華。不要怕犯錯,犯錯都很正常。難道要把二十歲犯的錯留到三十歲再犯,把二十歲喜歡的大紅色口紅留到三十歲再塗嘛?
關於統治與被統治:
因為這本書,看了一些與之相關的周邊歷史。在這里也和朋友們分享一下。我們知道古代中國經歷過幾次南北的朝代更替,北方游牧民族總來欺負南方農耕民族,這個就挺有意思的。後來看到古希臘,也出現這樣的情況。
傳聞中師從亞里士多德的亞歷山大一路南下席捲整個中東,要是沒有喜馬拉雅山脈,不知道和古中國直接產生交集就是如何,扯遠了。馬其頓構成了一個超大的帝國版圖。他們憑借武力征服了古埃及、波斯等等,這些城市中有很多都城都叫亞歷山大。那麼去征服的一方就一定是文明比較進步的一方嗎?答案並不是肯定的。就在亞歷山大對他國進行侵略的時候,其中也包括猶太這個民族。大家都知道猶太教中演化出來的__正是在這個時候從中東傳到了歐洲,成為歐洲第一大宗教。
順便說一句另外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古希臘人生活富足,幸福所以一直秉承著一種活在現世的觀點,不和別人談論來世。而不幸福的地區就越是不幸福就越是把思想感情寄託與來世這就產生了來世宗教。__就是來世宗教的一種體現。你有把自己的希望寄託於來世嗎?
__對歐洲的統治是思想上的統治,比侵略更可怕不是嗎。所以到底是誰能笑到最後還不一定呢…腦子里要有東西,才不能輕易被人控制就是這個道理。腦子里沒東西的時候,就應該看一些主流思想,才不會被洗腦。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500字三
讀《蘇菲的世界》的時候,是在大四上學期。當時很多人開始准備找工作,我也是其中的一員。對於剛要從學校走進社會大熔爐的我來說,這個時候讀到這本書,是一種幸運。記得當時從學校圖書館的借這本書的時候,圖書館的管理員阿姨還對我半開玩笑的說道:「怎麼,改學哲學了?」「我看這本書比較新。」我當時這樣回答她。就這樣,《蘇菲的世界》成為了我讀過的第一本哲學書。
本書的開篇,15歲的主人公蘇菲就收到了一封信,而信中卻只有一個問題——「你是誰?」。現在想想,這三個字的簡單的問題,想要回答,也著實需要一番思考。是的,我是誰?我是楊喜名。可是這個簡單的陳述句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了嗎?很顯然,沒有。因為叫這個名字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三個字的代號是表明不了什麼的。那麼換成另外一種回答:我是在北京飄著的一個Java程序員,我的名字叫楊喜名。這樣似乎就回答了這個問題。不過也僅僅是似乎而已,誰知道宇宙中有沒有另外一個星球上也有一個叫北京的城市,Java又是什麼東東呢!況且僅僅確定了身份就回答了蘇菲一樣的問題嗎?並沒有。
人類的存在並不僅僅是一個類似於唯一性標示ID的欄位型的代號可以囊括的。
書中笛卡爾說過一句話: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
從這句話的表面意思上看,人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類會思考。人這個會思考的靈長類動物加上自己的行動就構成了一個小型的世界。《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里有句話:「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麼退出?」而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這里所謂的江湖就是世界。用我們現在處於的大數據環境來解釋這句話,那就是一個人有自己的真實身份,真實身份在現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關系,同時也在各種網站上留下了不同的虛擬身份和虛擬的關系,不同身份和關系的存在就組成了整個世界的豐富多彩。
思考成就了人類的文明,同時也時時加快著世界前進的腳步。可是,放眼當下的社會,科技雖然發達,人們卻越來越缺乏哲學性的思考的主動性。.就像如今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網路來說,它給我們帶來信息閱讀的方便的同時卻也造成了知識創新的匱乏,因為既然網上的東西唾手可得,不費吹灰之力,為什麼還要去探究思考,總是不如CTRL+C和CTRL+V來的方便。這種做法,直接導致的就是思維的懶惰,哲學的悲哀。
說道這里,我想起了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的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又是為什麼呢?查一下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就不難發現,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類應該知道自己的渺小與無知,在此基礎上去擴展發散自己的思維。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500字四
閱讀前幾章,以為本書的主角就是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覺得詭異,到蘇菲十五歲生日的那場哲學宴會上,我才漸漸意識到,本書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親,而蘇菲和艾伯特只是本書作者筆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筆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創造出這兩個人以及他們的經歷,寫成一本書,作為給女兒席德的生日禮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筆下,蘇菲和艾伯特也漸漸感受到了這個創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運都掌握在他手中,於是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脫離了少校的控制,獲得了成功。這種被創造者逃離被安排的命運的構思,讓我感覺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維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這樣評價本書的:「《蘇菲的世界》的小說部分,蘇菲的主體自覺過程頗像偵探故事加上現代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哲學加偵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觀,它讓人心胸開闊,這不正是哲學愛智最古典的定義嗎?」它喚醒了我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
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帶領我們走過了幾千年來的哲學的發展史。從最初的自然派哲學家,到理性主義,到古典派哲學家,到繁榮蓬勃的希臘 文化 ,印歐文化、閃族文化,黑暗的中世紀時期文化,再到豁然開朗的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以及現代的笛卡爾, 經驗 主義,浪漫主義,唯物主義,存在主義。。。。。。豐富的內容帶我們走過滄桑,讓我們得到一種哲學的洗禮與升華。畢竟,從古至今如此多的哲人有著如此多的理論,而隨著歷史的發展他們對於世界、生命本質的認識也在不斷地進步與創新著。而受過現代 教育 的我們看著哲學的發展歷程,看著古代哲學家們一些關於世界的荒謬的解釋,或者看著一些哲學家們的全新的認識世界的角度,看著這些突如其來、迎面涌來的思想,自己原有的一些觀念的確是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自己也對這個世界開始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在我的理解里,哲學就是關心、探索我們這個世界。這其實是我們每個活在這世上的人都應該去思考的。而我們逐漸建立自己的人生觀、生命觀的過程,也可以是看做對於哲學的思考。比如在書的開頭作者就提出了兩個哲學性的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類問題也反映了哲學家們的任務,也就是去思考、去探索關於生命、世界等本質的問題的答案。從古至今,已經有許許多多的哲學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還沒有出現能夠說服全人類的一種理論,因此也需要無數的後繼者給出自己的答案。而相反於觀念里的高深莫測,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研究哲學。也許我們並不能人人都成為哲學家,但是我們都可以成為哲學的思考者,去尋找自己的生存的意義。
其實每一位、每一種在各個時代叱詫風雲的哲學思想和哲學家都是由「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世上是否有上帝和靈魂?」等等看似無法解答的問題展開的。如何解答這些問題呢?,書中提供了一些線索:「只需用自己的常識」「要站在兔毛的頂端」「用 兒童 的眼光來探究世界,也就是不要被世事所麻痹,仔細地觀察周邊的世界,有勇氣發表自己的思想。那我們如何不能結合自己在書中所學與生活中所見所聞來創造「自己的哲學呢」?
雖然人們對歷史上各種哲學流派褒貶不一,但那些哲學家確實應當受人尊敬,他們是如此勇敢而執著地探尋著真理與實踐的奧秘。哲學的世界亦夢亦幻,它像一個個不可思議的神話卻又源於我們身邊一切普通的事物。
然而我們現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風霜雨雪的成因,我們還知道蘋果為什麼會落到地上,火箭為什麼能飛上月球。這一切,都要感謝那些沒有丟棄好奇心、或再次點燃好奇心的人。這些人彷彿不認識這個世界,不相信這個世界,不承認這個世界。他們懷疑,他們思考,他們改造。於是有了孔孟的仁義,老莊的逍遙;於是有了柏拉圖的理想國,哥白尼的日心說;於是有了浪漫主義的反諷,於是有了經驗主義的體驗;於是有了笛卡爾的二元論,於是有了馬克思的資本論。自古以來多少先人嘗試了無數 方法 想爬到兔毛頂端,又有多少今人依然作著不懈努力。而我們,這些習慣了安逸,習慣了一位接受事實的人們,難道不該為自己的麻木和怠惰感到羞愧嗎?難道不該幡然醒悟,奮起直追嗎?
知識可以積累,技藝可以傳承,但人生的經歷,理性的感悟卻只能從零開始慢慢體會。上地對待古今的哲學家是公平的,都給了他們一生的時間去獨立思考。這也許就是哲學發展了幾千年卻依然連最初的問題也沒有答案的原因吧。所以我們不必懷著對哲學敬而遠之的態度,只要好奇,只要思考,就離真理更近了一步。哲學家們知道的並不比我們多,但他們好奇的東西比我們多,他們思考的東西比我們多,所以他們看穿了事物的表面而抓住了其內在聯系。這好奇的能力,這思考的能力,上帝也曾給了我們啊。
「也許我們也是星塵」結尾時的比喻一位沒有帶著隱隱的神秘感,我們在這宇宙間只是曇花一現般的一瞬星光而宇宙仍在不停的運轉著,輪回著。它會如何呢?這我們我從知曉,世界如此之大,還有無數個秘團我不曾揭開,還有無數個空間我不曾體驗。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不停地探索著。放飛哲思,傾聽它們振翅翱翔的聲音……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500字五
在某個書店中,我看到了一本書《再見,蘇菲斯》,這不是言情小說么?打六折!我的眼中發出了奇異的光,可是摸了摸口袋,已經所剩無幾了。之後,我在另一個書架發現了《蘇菲的世界》,莫非這和《再見,蘇菲斯》有聯系么?好像很神秘的樣子……好,就買這本書了。
我突然發現我在自己找麻煩,這么煩的一本書,我為什麼會買?但是,隨著閱讀,我似乎發現這本書有一個特點——麻煩是肯定,但是不知為什麼,我特別入迷,我甚至從中午十二點一直看到午夜十二點。雖然沒有汲取多少知識,這里的知識太豐富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光是人名就讓我頭昏眼花的,但是在這本書中所涉及的方面還是有限的,比如書中很少談及中國哲學(如果要談及中國哲學史估計說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我很喜歡希臘神話,我認為希臘的神離我很近,因為他們擁有普通人所擁有的特性。而中國的神讀我來說太遙遠了有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感覺。《蘇菲》一書中介紹了西方的哲學史,我看到了人類是如何進步的,有一種十分奇妙的感覺。哲學就是關於智慧的學習,這對我來說可是一個新的名詞,我一直以為哲學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學科,就是講道理的,和科學歷史等等沒什麼關系,自從看了《蘇菲》我才知道哲學是一種包含所有學科的中和性課程,但是必須用一輩子的時間用心學習。
喬斯坦賈德是一個十分稱職的教師,十分幽默的教師, 想像力 十分豐富的人。比如書中有幾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現實中出現的童話人物,像小紅帽,愛麗絲之類的,很可愛的想像。還有他的授課方式——寫信,對話(至於那影碟,我們看不見,只有蘇菲知道這是什麼感覺)與其他哲學書相比之下特別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至於《蘇菲》一書究竟寫的是什麼?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西方哲學史,也可以是科學的發展概述,也可以是神秘類小說……
「你是誰?」「世界從哪來?」看似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不僅困擾了蘇菲,也困擾了讀者。之後作者化身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為蘇菲(讀者)解答。那哲學是什麼?什麼人能成為哲學家?在此,做這個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當然小孩子最符合這個要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作者在解釋哲學時用了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關於小白兔,最好將它比喻成整個宇宙,而我們人類則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不過哲學家總是試圖沿著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 魔術 師看個清楚。
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華,他用了一個很大膽的寫法,如果寫得不好很有可能會讓人渾濁不清。他在書中的謎團是一環扣一環的先是陌生人的來信,再是一個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這樣神神秘秘的,開始還好,疑團是可以解開的,但是越到後面,我便越是一頭霧水。什麼會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撿到錢,撿到明星片諸如此類,只在電影中可以看到的情節,讓我更加懷疑這是不是一部懸疑劇。直至到《柏客來》這一節,才開始揭秘。原來蘇菲是一位書中書的人物,這是不是為了提高讀者興趣而故意這樣寫的呢?不是,他的構思是這樣的席德是真實存在的任務,而蘇菲是像小紅帽一樣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見小紅帽,愛麗絲,亞當夏娃……蘇菲是虛構的,她自己很能明白這一點,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學影響了蘇菲的世界,而蘇菲也影響了席德,兩個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許作者想說明蘇菲不僅僅是一個小說人物,也是一個活人們心目中的人。他賦予蘇菲和艾伯特靈魂,使他們在「現實」中當一個像幽靈一樣的人物。但這點與他之前所寫的沒有鬼神存在的哲學相反。但實際上這一點不矛盾,因為這些都是艾勃特編出來的。以這么有特色的方法來寫小說不是很可愛么?
做一回小說推銷員,《蘇菲》一書與愛情小說一點關系也沒他有可以讓人大開眼界,可以是人發現世界的奇妙,也可以讓人對哲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許會激勵人成為一個哲學家。
相關 文章 :
1. 關於《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500字5篇
2. 關於《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500字
3. 關於《蘇菲的世界》讀後感5篇
4.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範文三篇
5. 西方哲學史的讀後感2000字範文
7. 求《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000字左右(至少50%原創)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學性很強的哲學書。它的主要內容是:以蘇菲不斷受到一位神秘人寄來的信件為線索,從哲學的角度向人們解釋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與發展……告訴人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本來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它在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像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書中刻畫了一個勇敢,聰穎的少女
——蘇菲。因為追求哲學,就一定要有好奇心,這正是蘇菲最大的特點,所以我覺得作者刻畫這個人物的用意就在於此。 為了向人們解開世界歷史之謎,書中涉及的內容很多。
《蘇菲的世界》是由一個快滿15歲的小女孩蘇菲接二連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開序幕,「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這些看似很普通的問題卻讓人深思的概念,蘇菲在迷茫中開始思索,並在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的引導下了解西方哲學領域。在此同時,書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為了讓他的女兒開始接觸哲學,編出了蘇菲的世界一說。這整本書就由這兩個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感覺虛虛實實的!就著「我從哪來」、「我是誰」……的問題,蘇菲穿越時空,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已成為歷史的那些有著精闢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亞、達芬奇等進行了一次心聲的談話,目睹了歷史又一次嚴肅的重演。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人類的文明。除了追求知識的流行趨勢之外,我發現在教育上的缺失,我們的教育並未提供有關人生和其意義的必要知識,而這些答案正隱藏在哲學的奧秘里,然而現在的教育在哲學方面給人的感覺是「哲學」就應該是生澀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論!所以以前我對哲學就是抱著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想法!但讀了《蘇菲的世界》以後才發現,其實我從來就不了解哲學。
以上是我看到一部分的感受!不過很多事我還是沒想通啊!就像書中說的人常把不能解釋的一些現象歸於神論,等到哲學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們開始相信無神論!接著哲學繼續發展,宗教出現了分裂,基督教開始深入人心!大部分西方人開始接受基督教的洗禮,可是在新舊交替的時候,戰爭避免不了!記得歷史老師提過十字軍的事,原諒當時我在開小差,聽的不全面啊!大概是說紅十字軍為了耶路撒冷那稱為基督發源地的地方,組織了教徒開始征戰,開始他們也許為了教義,可後面他們虐奪路過所有的城市!所以我覺得沒有什麼宗教是可以洗滌人類的心靈!只有人的自我覺悟才能改變一切!因為只要人願意,一個原本是博愛的教義會被人曲解!我想哲學是可以讓人們了解自己,改變自己,讓人頓悟的學問!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因為時間太短暫,我花了幾個晚上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內容太多了,結果什麼也沒發現,記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構思.書的開始幾章,不覺得有什麼異常,但越往下讀,越覺得詭異,彷彿作者也有預料不到的結尾似的;尤其是那個哲學宴會,真是個悲慘的結局,也真是個奇怪的想法.這奇怪的是蘇菲和艾伯特竟然漸漸察覺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這種察覺又是通過少校的筆寫出來的,這種角色的反抗,一邊是虛幻的,因為它和角色一樣,存在於少校的內心;一邊又是真實的,因為它是蘇菲和艾伯特的真實情感,脫離了少校的控制,最終獲得了成功.被創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創造出的世界,同時也逃出了創造者的安排,這個小小的扭結,使人有一種糊塗的感覺,真實其實就是虛幻,二者無法分開.小說原本是虛幻的,就必須用心去承認小說里所謂的現實世界,唯有這樣去讀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說中,體會書中任務的喜怒哀樂,激起共鳴,最大顯得地去體會作者地原創動機.可是當我把小說中的世界當成是真實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竟然搞出了原來的世界也是虛幻的現實.在那一刻,沖擊在心間的感覺竟是昨天已成虛幻,一切事情在我腦海中好像都變得千奇百怪,一個又一個的版本在腦海中浮現,到底那個版本是真?這好似看美國的恐怖片,總會給人驚聳的感覺.剎那間,我不知道自己是誰,誰又該是我,最可怕的是連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證明呢……
蘇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學的發展史,但哲學與科學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與其說是在看一篇哲學史,倒不如說人類文明的通史縱會眼底.在浩瀚的歷史文明的發展史中,每一個我不過是道星光.一點水滴.那段深夜裡在教堂以小時衛單位計算歷史進程的對白再明白不過.它反襯著個人生命的短暫,無不倍覺珍惜與傷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問,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
以前看小說總是去追求文藻的美麗,去追尋美麗感人的故事情節,可這本書看過以後,我卻不為書中的人物評頭論足,不為作者獨具匠心而連連贊嘆,而是只有恐懼.我不知道別人讀完此書後是什麼樣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荒謬的心靈體驗.」馬克思是最偉大的哲學家」我覺得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過份,縱觀此書的各個哲學偉人,各個哲學流派,馬克思無疑是最偉大的.書中並未對他們進行任何的評價,這是值得學習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貢獻,他在這個領域,他在那個領域,這些本來就不能相提並論的.誰能說,他們的思想不是受時代和環境的限制?誰能說,他們那一個不是用盡了心智和頭腦.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沒有古人的失敗與繆誤,又何來今天的成功與真理,這些都是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去看這個世界了,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麼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們要抱著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掘.
關鍵字:世界 感想 蘇菲
忙碌一天,下午登qq去找老媽聊聊歷史,聊著聊著就到了哲學方面,不知道為什麼。
一會兒,老媽傳來一本好書,叫什麼《蘇菲的世界》。開始以為是那種寫心情或童話之類的文文。看了第一章後才發現是關於哲學的問題。
……真是對我的口味,話說我最近不知道為啥迷上那種哲學的東東。果然還是老媽懂我……O(∩_∩)O哈哈~
看了第一章,雖然很長,但是中途沒休息,就一口氣看完了。而且感覺還不夠,真的很想今天一次性把整本看完,不過可惜老媽只給我傳了兩章。大概是怕我今天不睡覺不背課文連夜通宵看完它吧。
不過依我的性格,如果她真給我今天一次性全傳完了。今天我就是不睡覺也會看完的。
裡面通過蘇菲郵箱里神秘信件的哲學內容課來講述關於哲學的東西。
哲學哲學,就是那些現在還暫時沒有標准答案,卻要經過不斷思考、不斷發現去醒悟的一個過程。大概跟佛教裡面的悟道差不多。
不知不覺,感覺自己也進入了一種沉浸的狀態,開始隨著主人公的思路軌跡一路滑行了。
當蘇菲開始思考有關活著這件事時,她也開始意識到她不會永遠活著。
的確,有些抽象的,平時不曾想過或偶爾想起又當做過眼雲煙遺忘的東西一旦開始思考,便身不由己的沉溺下去了。有時候,便會突然爆發一些,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想法。
關鍵字:世界 感想 蘇菲
人不會永遠活著。生命也不會永遠長久的存在。大多數人的生命,都隨著生命的消逝而飄搖逝去了,就像一片楓葉一樣。帶不來什麼,也帶不走什麼。只有一部分人,會被作為他生活過這段歷史的標志。不過相比這幾千年所誕生的人,這些人實在是少之又少。少的幾乎是微不足道。
我現在是活在這世上,但有一天我會死去。」人死之後還會有生命嗎?
也許我們現在是活著,看到美麗的風景,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不管你的生命有多長,總有那麼一天,安靜的逝去。所有的記憶魔方都隨著形體的消逝而蒸發。
偶爾想一下,人死的時候會怎樣呢?是漸漸昏迷,沉入一個夢中永遠不再醒來么?那麼在那個夢里,我們會有知覺么?又將何去何從呢?或是……突然中斷,那麼中斷之後,思想一下子沒有了么?那種霎那間斷絕思想的感覺,又會怎樣……的確,不可能找到現有的資料什麼的。因為能體驗到這種感覺的人沒等他告訴別人就去世了,也是一種遺憾。
別說,我對這種感覺真的很好奇,不過也只停留在好奇上,沒那麼白痴想試一試。這不是上超市試吃水果,萬一沒試出來還再能夾上一口,是吧?
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死去,就不能體會活著的滋味。
大多數人總是要等到生病後才了解,能夠活著是何等的福氣。
忘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思考時間的流逝速度,這個問題是怎麼想起來的也忘了。記得早上還這么想過的,現在坐在這里噼里啪啦敲鍵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啟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想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寫著:「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著文明的精華。看過之後,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讀完全書的我卻很茫然,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段、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真不敢相信「恐懼」竟是我讀完書後的第一感覺。我不知道他人讀此書的過程中是否會有這荒謬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自覺荒謬的心靈體驗。訖今為止,《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真的,在以往沒有任何一本書會這樣讓我沉迷其間而深感「恐懼」,讀後對這「恐懼」深感荒謬。要解決這種恐懼這中荒謬就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吧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為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它沒有什麼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這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入門書,它和其他大部頭的令人傷腦筋的哲學書不同,讀它更像是讀一本偵探小說,讓人不自覺地跟隨著蘇菲去思考,去探討一個個哲學問題,去拜訪一位位哲學家,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世界。這本書的內容廣,但並不紊亂,書中內容分成許多章節,每節題目都點出了該章節內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節內容都會闡述幾個問題。這樣的分節使人讀後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來,不管是什麼時代的人,什麼民族的人都在追尋著相同的問題,就像是「人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正是因為人們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學。遺憾的是,現在人們的好奇心卻因為習慣而遞減。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漸漸接受了這個世界,並把這一切都當成了理所當然,我們的好奇心也就被壓抑住了,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對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對發現問題的敏銳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學家之所以與眾不同,就是他們從不會習慣這個世界。對於他們來說,這個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復雜難解、神秘莫測,他們就像是孩子一樣打量著這個世界,所以他們才能提出那些深奧的問題,所以他們才能被人稱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經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種新的眼光去打量這個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樣,起碼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幾個為什麼。
心裏面想的還有很多,但不知道怎麼來更加明白的表達,也許只有我們自己親身讀了此書後才能和我一樣感受到《蘇菲的世界》帶給我們的震撼!
8. 求《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蘇菲的世界》講述了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 更離奇……
這部電影對真實的哲學給予極崇高的評價: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評論;去除偏見、迷信和慣例;不做倉促和輕率的判斷,一意追求真理、知識、美善和道德。坦白說,這正是世間為何要有哲學家的原因。我們需要哲學家,不是因為他們可以為我們選拔選美皇後或告訴我們今天蕃茄的最低價。哲學家們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恆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努力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美"、永遠"善"的事物上。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9. 讀《蘇菲的世界》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讀《蘇菲的世界》對我們閱讀和理解生活都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因為讀任何一本書都會對自己產生影響,書籍里的知識是不可預估的,而讀《蘇菲的世界》會讓我們理解裡面的人物從而得到自己的一個新認知。
10. 電影《蘇菲的世界》主要講什麼!!!求解,最好有篇觀後感!!!!
對《蘇菲的世界》有幾種理解方式:
第一,將這部電影當做是一部對哲學發展歷史的普及電影。很多人物從蘇格拉底到亞里士多德再到康德尼采。這些偉大人物或多或少講一兩句他們的名言後,就消失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把這部電影呢當做是知識普及,大概只有3顆星。
第二,將這部電影當做是一部將小說翻拍成電影的電影。就像史蒂芬金的《綠里奇跡》,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一樣。原本的書我看了三分之二,小說除了對哲學知識的介紹外,還有就是青春的迷惘,真實與虛幻世界的驚悚,以及對神秘奇幻現象的魔幻。電影的第一部分體現了這些基本要素,但是第二部分明顯感覺到了一絲不足。
第三,蘇菲是你是我是他是每個人!蘇菲雖然活在「世界」上(暫且不說是真實還是虛幻的),卻開始去思考自己的存在。也許她真的是少校筆下的人物,她的命運已經被少校安排好了。這多像我們每一個人啊!你我他都活在這個世界上,命運卻早已被高高在上的上帝所安排好了。他鳥瞰著這早已被他設計好了的世界。任何人的逃脫都是妄想,皆是痴狂!但蘇菲卻不這么認為,也最終逃脫了少校的束縛,成為了永恆。
我想我們每個人也應該這樣子,不為別人而活,不生活在別人的眼中。只做快樂的自己。以前有人說了這么一句話「在別人眼中的你才是真實的你。」看完這部電影我們要想想:是嗎?我覺得自己感覺到快樂的你才是真實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