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描寫北京小混蛋的電影

描寫北京小混蛋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2-08-25 02:36:54

❶ 《血色浪漫》里的小混蛋是被誰殺死的

小混蛋被黎援朝率領的眾人所殺,李奎勇受重傷,躥上鍾躍民的自行車僥幸活命,也因為此事,加深了二人的兄弟情誼。

相關劇情:

因調虎離山計受傷的李奎勇,正要送母親去醫院看病,被黎援朝堵在街口,要他告知小混蛋,3天後在先農壇10點,了斷他們之間的恩怨。鍾躍民和袁軍、鄭桐正在商量此事,周曉白闖了進來,她勸阻鍾躍民不要參與這場爭斗,並要他在愛和友之間選擇。

二人性格第一次大碰撞,鍾躍民摔車拒絕,曉白抹淚而去。此事黎援朝與公安機關打了招呼,一場爭斗在先農壇展開了。為報仇小寧偉一刀刺倒小混蛋,李奎勇腹肩被刀砍企圖突圍,迅速騎車趕來的鍾躍民,被周曉白的車撞倒耽擱在半路,沒趕上這場拼殺,他救了逃出包圍的李奎勇送到醫院。

鍾躍民為搶救李奎勇打電話向周曉白借錢,周曉白毫不猶豫,從父親的軍大衣掏錢趕向醫院。黎援朝一夥被請進公安局,鍾躍民、張海洋、鄭桐花言巧語躲過這一劫。

劇集評價

《血色浪漫》故事背景橫跨上世紀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描寫鍾躍民、張海洋、袁軍、李奎勇等4個一同長大的年輕人,在經歷了青春歲月的磕磕絆絆之後,最終走向成熟、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故事。

劇中許多情節和場面都以白描的手法真實地還原了歷史,比如軍隊大院的孩子們穿上從箱底翻出來的父輩的將校軍服,在北京街頭呼嘯而過;「小混蛋」在先農壇廣場被激憤的人群亂刀砍死;鍾躍民在西北插隊時帶領一幫知青討飯等戲,都會讓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觀眾感受到一種心靈的共鳴。

而且該劇具有濃郁的西北地域色彩的主題曲,烘託了主人公不羈而執著的性格。加上劇中多次出現的陝北民歌信天游唱段,更充分表達了那個時代那些人們的精神狀態,為全劇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❷ 七十年代北京經典打群架電影或者電視劇名字

《血色浪漫》
前面幾集,一大群人騎著單車,追一個外號叫「小混蛋」的傢伙。

❸ 《小混蛋》北京真實人物原型是什麼

小混蛋北京真實人物原型是周長利。周長利這個讓一眾大院子弟聞風喪膽,感到十分忌憚的四九城頑主,用自己年輕的生命,沾染了血色的浪漫,用不羈的魂靈,感動了平凡的眾生,面對百人的圍攻,寧可抱樹也絕不跪下。

小混蛋的背景簡介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小混蛋周長利近40年的時間里,小混蛋的故事一直以一種小道消息在民間流傳。

出身貧寒的小混蛋周長利是1968年北京最有名的頑主之一,據說被紅衛兵亂刀扎死時,還抱著樹不願倒下,成了當時北京頑主與紅衛兵矛盾激化的標志人物。這個死於文革前期的18歲少年和他的朋友、仇人們一起,以一個主流之外的群體形象,變成了影視劇里的精彩片斷。

❹ 《 陽光燦爛的日子》電影賞析

陽光燦爛的日子

青春過後,回首望去,陽光一片燦爛

我第一次看<陽光燦爛的日子> 的時候,是在我們大學的欣賞課上。看完走出教室,外面很熱。只記得,走在陽光下的時候,突然心裡就湧出了很多以前快被忘記或者說以為忘記的事情。其實,有時候,感情就像一個圓,我們刻意去經歷那麼多,卻最終還是想回到起點,去圓那個殘缺的夢。好在時間不斷地羈絆住我們,讓我們再次面對錯過時,無能為力。

再次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是在有一天的深夜,百無聊賴的時候切換電視,突然就看到夏雨像貓一樣地在屋頂上焦急地徘徊的畫面、寧靜晃動的肢體。還有,屋子裡揮之不散的夏日裡荒草的味道。

這部被無數人津津樂道,說濫了的電影,自從94年從威尼斯捧回最佳男主角後,一直就是電影評論界的焦點。時至今日,仍可看到不少影評在引經據典時提到它。

本片是根據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改編而成,由著名演員姜文導演的處女作,對文革時期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青春期的困惑有著極為真實的描繪。影片使用了在中國當時較為新鮮的超現實的一些手法,把青少年的暴力和愛情描寫的更為朦朧和殘酷。《陽光燦爛的日子》,張藝謀的御用攝影顧長衛拍攝、夏雨/寧靜/陶紅/耿樂主演。先後獲得1994年第51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第3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第八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

故事發生在距我們這一代人無從經歷過的70年代,在那場著名的「文化大革命」的大背景下,講述了生活在那個年代的孩子們在面對成長過程中發生的友情、朦朧的愛情還有對人生的困惑。本片根據主人公馬小軍對米蘭的暗戀,向我們描述了那個夏天他和他的同伴們經歷的種種故事。

很多人不喜歡姜文,認為他為人狂放做作,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不管你喜歡與否,在談到有關成長與青春的電影時,《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甚至可以這么說,影片中的青春的殘酷,成長的迷茫,對女性的渴望以及兄弟之間那種真摯的情感,都讓我們為之動容甚至落淚。

影片從一個男子低沉的聲音開始,(我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夏天,炎熱的氣候使人們裸露得更多,也更難以掩飾心中的慾望,那時侯好象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黑.),一開始就奠定了它懷舊的基調。導演將敘事者記憶中的那段年華進行了詩意地美化,使得整部電影就像一匹緞子般金黃的陽光一樣絢麗奪目。

整部影片都運用了黃綠色的主基調,使得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中一起和主人公體驗了夏日裡炎熱而又煩躁的情緒。片中馬小軍流氓一樣扭來扭去的屁股,臉上那種無賴一樣的笑容,還有在回答警官問話時的那種慌張,都讓人印象深刻。(接電影片花)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馬小軍回答警察問話時說的父親的名字,我是最後在片尾的工作人員名單裡面看到的。想當時拍攝的時候,一定笑翻一大片人。而米蘭兼有的少女的清純和少婦的豐韻,則最容易成為青春期男孩子仰慕的成熟女性的符號。

對於很多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來說,那段時光是不堪回首的、痛苦的。但是在痛苦之餘,我們總能找到生活饋贈給我們的那些歡樂、柔情。就象是入口時苦澀黑咖啡,苦澀過後是隱約的甘甜。而在那段激情燃燒著的日子裡,馬小軍的成長也帶著涉世之初的困惑和蛻變的痛苦。

對於馬小軍這群孩子來說,特殊的年代,給了他們最大的自由和清新的空氣,他們隨意宣洩著自己躁動的慾望和激情,按著自己的意願肆意瘋長。於是,因為開鎖而隨意闖入陌生人家裡偷窺別人隱私的情節,就成為理所當然讓人信服的理由了。而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了後來米蘭與馬小軍的相遇

馬小軍對米蘭的迷戀,不如說是對自己臆想出來的完美女人的幻想。從最開始米蘭的照片,到後來情不自禁地徘徊在屋頂上,只為見到米蘭的笑容。還有到米蘭家門前卻因為門內人的問話而驚慌失措逃跑的鏡頭,都讓很多人重回了自己那段朦朧愛情的年少時光。

米蘭臉上淺淺的笑容,迷住了少年的馬小軍,濕漉漉的頭發下,那張巧笑倩兮的臉,不經意時流露的成熟女性的韻味,和那張永遠變換豐富表情的嘴,對於馬小軍,註定了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鏡花水月,是整個青春群體對成熟女性的渴望投射出的影象。馬小軍看她,懷著仰望理想時的羞澀與虔誠。馬小軍很努力地去接近她,卻一次又一次被現實的水紋盪開老遠。

片中的陽光,燦爛的讓人不忍相信,所以當唯一的雨中的場景出現的時候顯得如此不真實。也許正因為不真實,關於馬曉軍所有不真實的幻想都在這個場景中成為了現實。當他在片中毫不猶豫地唯一一次當她的面的說出了那句一直縈繞在他心裡的話的時候,是整個影片唯一一次令人欣慰的擁抱。

馬小軍和夥伴們的友情一直是影片里著重強調的。那種北京大院里長大的孩子的不羈,還有北京話這種特有的語系,讓我們每每在重溫影片的時候,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也許,那個年代真的不屬於我們,但是那個年代裡發生的所有故事,都是我們渴望卻永遠不能接近的吧。

如果你以為,這個片子裡面這些所有的歡樂還有憤怒,只是為了映襯那個時代下少年的迷惘,那麼,這也許還不足以成為這個影片可以成為經典的理由。當米蘭與劉憶苦親密的走在一起時、當馬小軍對米蘭深深的依戀變成惡毒的攻擊報復時,當馬小軍為了讓米蘭記住他而不惜採用「強暴」這樣的手段時,一種被世界遺棄的絕望感撲面而來。而那個雨夜裡聲嘶力竭的呼喚讓我們明白就算是嚴肅與權威缺失的青春依舊充滿殘酷和創傷,在那個年代如此燦爛的陽光下,也有切膚的痛楚與惆悵。

顧長衛的攝影技巧在在影片的結尾得到了最大的發揮――馬曉軍被踢下游泳池,他在水中的無助同時象徵了他的被孤立,鏡頭中表露出來的沉淪與疏離。讓我們知道看到愛與夢想的雙雙破碎,所有的掙扎和反抗都是徒勞。

我喜歡《陽光燦爛的日子》,因為喜歡它裡面放逐田野的無所事事的快樂;我喜歡《陽光燦爛的日子》,因為喜歡它裡面曖昧的懷舊,是我一直揮之不去的情緒;我喜歡《陽光燦爛的日子》,因為喜歡它面對過去的忠實於心,成熟而坦然的態度。電影中那首《鄉村騎士》里的間奏曲,以及畫面里馬曉軍憂傷地在屋頂上漫步,和夕陽的橙色陽光中騎車帶著心愛的米蘭穿行在林間小道上時,那種純粹的意念和想像讓我們讀懂了其實陽光燦爛的日子,只是陽光的存在的燦爛,是一種想像上的燦爛,是時間上的勝利,同時也是對苦難歲月的一次深遂的思考與追尋。

可以肯定,如果不是文革,馬小軍的青春肯定是另外一個樣子。他會像我們所有人一樣選擇學習選擇上課選擇英語過級然後選擇工作......多年之後回頭時沒有哪怕一點讓我們刻骨銘心的回憶,青春就如同被我們棄之如敝屣的薔薇,在精神的荒漠中一點點褪色,風干,然後消逝不見。青春過後,回首望去,陽光一片燦爛。

http://bbs.gardensky.net/simple/index.php?t10966.html

❺ 北京頑主的介紹

頑主是老北京的話。 頑主最重要的是把玩兒當成正經事,得玩出花兒,得玩的兢兢業業;以前比較富裕的人家的孩子這樣的多;不務正業。

❻ 電視劇《血色浪漫》北京小混蛋原型是誰

周長利

視劇《血色浪漫》將上個世紀那個動盪的年代高度還原,以李援朝、鍾躍民、張海洋為代表的部隊子弟,以小混蛋、李奎勇為代表的北京頑主。不同階級的兩派時常發生沖突,酷似武俠小說里的江湖恩怨,利益糾纏。

劇中的「小混蛋」原型是周長利,代表的是京城草根階級。「小混蛋」經常混跡於街上,一身流氓氣息,見著漂亮姑娘就想調戲,看到部隊子弟就想拍板磚,整個一混不吝。他還「吃佛」,庇佑著整條街上眾人的營生,被稱為「佛爺」。當時,「小混蛋」的武力值達到了巔峰,有自己要管轄和保護的領域,時常因為一些矛盾與部隊子弟起沖突。

然而,現實中,周長利是不是「佛爺」還兩說,「佛爺」在當時是會被人看不起的,而頑主卻是許多人都想成為的人,他們對頑主都心存敬意。草根階級的頑主代表北京的頑主群體大多出自貧民,當然也有大院頑主,兩派的沖突不斷。

草根階級和大院頑主本質上有很大的區別,以「小混蛋」為代表的草根頑主也非常希望自己能跟大院頑主沾上邊兒。所以,周長利非常喜歡子弟兵的軍裝,而子弟兵代表的就是大院高乾子弟,維護的是大院頑主的利益。比如,他知道將校,塔帽這些有錢也買不來,只屬於高乾子弟。

當時,在「破四舊」已經樹立了權威的老子弟兵,氣勢如虹,到處懲治壞人。與周長利所代表的草根階級矛盾頻繁,周長利多次策劃組織打大院的子弟兵,搶走他們的衣服。幾次較量下來,周長利的名聲越來越響。

雙方矛盾日益激化,打群架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在西單鬧市,周長利等人與35中衛某發生沖突,第二天上午團伙中的王某犧牲。1967年夏天直到冬季,大案頻發,沖突一發不可收。小混蛋通過對全市頑主隊伍的整合,實現了南北城頑主的統一,成為公認的頑主頭目。

❼ 血色浪漫裡面的小混蛋原型

電視劇《血色浪漫》中,小混蛋的原型名字叫周長利,周長利是1968年北京最有名的頑主之一,最後被紅衛兵用亂刀捅死。周長利死的時候還抱著樹不願意倒下,他也因此成為了當時北京頑主與紅衛兵矛盾激化的標志人物和導火索。


而周長利的家人表示,他從小嘴就很甜,也很機靈,周圍的鄰居都很喜歡他,而周長利從小就喜歡見義勇為,曾經還救過落水的兒童,他其實是一個性格非常好的大男孩,頂多就是活潑一點,調皮了一點,和外面傳的一統北京江湖的老大形象很不一樣。

❽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影評

傻子的囈語——評《陽光燦爛的日子》
來源:電影夜航船 作者:陸鏡 2005-01-17 16:12:02

《陽光燦爛的日子》無疑是九十年代中國影界的意外之喜。王朔的黑色幽默,夏雨寧靜等演員略顯稚拙但決不生澀的演繹,還有導演姜文初次執導的靈氣與創勁兒綜合之後,講述的那段新中國初期一群北京孩子的成長歷程,給觀眾的,決不僅僅是一種無所事事的閑聊調侃,也不僅僅是對特殊年代的追憶與諷譏。當觀眾深深的為影片打動時,就會發現,這部影片所展現的竟是一個意象豐富、意味深長的「社會—個人」、「文化—心理」圖景。

這種圖景當然具有它的時代性。作為時代的文化代言人,編劇王朔曾經風光無限,然而九十年代以來,他似乎漸漸地老去了。一群網路時代、新新人類的文化英雄正在崛起並取代他的位置。——如果可以這么說的話,那麼《陽光燦爛的日子》幾乎可以作為王朔,這位具有獨特時代感的文化代言人離開時代文化中心位置時的告別演說,因此它似乎也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現在距離影片公映已經有些年頭了,因此當我們對這部影片進行再審視的時候,藝術元素已經退居次席,而更應該把它作為一個歷史文化的特殊文本來分析。

一、 傻子:敘述的核心
無論哪位影評家都不會把「傻子」這個總共只有三句台詞「歐巴、古倫木、傻B」道具型角色作為《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的中心。馬猴、米蘭甚至是劉憶苦的戲份都比他多的多。然而當我們對這部影片進行文本解構與理清的時候,就會發現:「傻子」是這部影片的敘述核心。

在影片中傻子幾乎無處不在。他終日在有警衛站崗的部隊大院門口傻笑,他呆滯可笑的臉上永遠帶著一些污垢,他總騎在一根木棍上面高叫。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角色,馬猴在大院門口等米蘭時有他;米蘭約馬猴晚上一起玩的時候也有他;而更多的時候,傻子是在畫面中閃過或作為一個遠景樣的道具。——這種無處不在的蘊涵向我們暗示著,傻子這個人物與馬猴這群孩子有著密切的,但文本本身並未直接表現的關系。果然,我們看到,馬猴等人因為外院的孩子欺辱傻子而去打群架。這個細節固然是要推動劇情發展以表現馬猴的某種心理,但事實上它卻沒有那麼簡單。

聯繫到傻子經常出現的位置:部隊大院(馬猴等人住在裡面)的門口,聯繫到影片結尾處,已經成人的馬猴們路遇傻子時的興奮甚至是親切,就不得不使人相信,馬猴等人認為:傻子就象其他的哥兒們一樣伴隨著自己的成長,是自己隊伍中的一員。盡管在大多數時候這個成員並不與其他成員一起活動,只是作為一個事件的旁觀者,但這種群體的認同感卻是不能抹殺的。
然而,馬猴們卻不知道,傻子其實就是自己的抽象。用更直接的語詞表達就是:馬猴們就是傻子,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是傻子的分身。因此,整部影片的敘述核心是傻子,從根本意義上來講,這是一部表現一群傻子的生活歷程的影片。當然,並不是因為同伴中有一位傻子的存在,其他人就也成了傻子。是影片的敘事含蓄委婉地向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證明:馬猴們其實就是一群傻子——這一發現乍一看是荒謬的,但恰恰就是王朔等《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的製作人的靈氣所在,他們用電影畫面把現實包裝,用畫外音的強行插入把現實淆混,然後再返銷給現實,從而完成了對現實的嘲弄與解構。

二、 傻子的話語變向
傻子是對馬猴們的抽象,甚至是對時代的抽象,它最重要的抽象點在於話語的變向。

雖然傻子總共只有三句台詞「歐巴、古倫木和傻B」,但這三個短語卻意味深長,幾乎可以作為時代的話語凝練。由它們的變化我們又可以反觀時代的意味和人的價值的變化。

影片本身並沒有明示「歐巴和古倫木」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話語。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影片並沒有敘述。然而通過時代的分析,我們可以對它們作出某種也許極為接近事實的假設。而一旦我們聯系「歐巴和古倫木」的外來語特點和故事的發生時間——建國初期,我們幾乎就可以肯定,傻子的話語來自蘇聯或者南斯拉夫或者別的什麼共產主義主義意識形態統治下的國家。這是和歷史極為接近的,因為建國初期我們國家外來語的主要進口地只有那些和我國稱兄道弟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歐巴和古倫木」本身就蘊涵著極強的時代特色。這種特色和建國初期的社會氣氛應該是相吻合的。

而當影片結尾,長大成人的馬猴們開著豪華轎車在八十年代北京才有的立交橋上路遇傻子而沖傻子高呼「歐巴、古倫木」以尋求一種親切感時,傻子脫口而出的「傻B」則又是一種新的話語時代表徵。這是怎樣一種話語呢?「傻B」這句典型的京罵在影片的末尾出現到底能說明什麼呢?——這要和「歐巴、古倫木」相聯系。

一個傻子僅有的幾句語言由神聖的高度意識形態化的集體語詞轉變為一句市井人物的公眾「罵語」,這種意味展現的也許就是我們這個社會和社會中個人的歷史文化變遷。而由《陽光燦爛的日子》優美情調所表現的略帶滑稽的話語變向無疑就是一種由神聖到世俗,由集體到個人的摧毀與瓦解的過程。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推論:「歐巴、古倫木就是傻B。」

另外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話語的主體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傻子。建國初期他就在有戰士站崗的軍隊大院門口傻笑著高呼「歐巴、古倫木」;幾十年過去,他又穿著西裝、騎著木棍在北京的現代化立交橋上不屑的大罵「傻B」。天才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創作者不但用傻子的囈語 摧毀了我們幾十年的社會歷史,而且也用這一形象主體和敘述中心在譏諷中解構了這幾十年歷史的集體性主體。

當然這一摧毀過程並不是僅有話語變向就能完成的了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幾乎嘲笑了被它視作「傻子」的歷史本身和歷史主體的一切要素。如果對這些要素作一種概觀,可以將之分為兩個部分:個體的性與集體的神聖。

三、 性的徹底完結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毫無疑問,原本屬於個體行為的對性的追求成了一種集體行為。而這一追求的集體對象只有兩個:一個是劉北蓓,另一個是米蘭。

當劉北蓓在其他夥伴的嬉笑聲中強吻馬猴,馬猴極力拒絕,最終馬猴臉上紅紅一片而劉北蓓氣急敗壞的時候,《陽光燦爛的日子》對性進行了第一次嘲諷和瓦解。——對於馬猴這個對性略覺神聖與神秘的半大孩子來說,性竟然成了一種強迫進行的集體游戲。當劉北蓓在男孩子們洗澡時闖入而使其中一位性慾勃發下體勃起,引得其他夥伴大罵「你丫怎麼這么流氓」時,性不過就是一種赤裸裸的慾望。它沒有絲毫的美麗可言,盡管他們試圖用「流氓」一詞來拒絕性的不美麗。

於是這個據米蘭介紹「認識很多人」,但又不知道自己名字正確念法的劉北蓓成了一個毫無神秘性因而毫不美麗的單調的性的對象。在她那裡,馬猴找不到他所渴望的那點兒美麗的東西。那麼,馬猴自認為很合己意的對象米蘭出場了。

米蘭「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出場給馬猴以極大的神秘感,於是在他眼中米蘭也就成了他自視是由自己獨自尋找到的美麗高貴的暗戀對象。然而最初的神秘並沒有給馬猴以長久的可以守侯的美麗體驗。

由最初不敢看米蘭熟睡中無意暴露出來的身體;到看著身穿大塊暴露的泳衣的米蘭,說她「肥」的象剛生過孩子的婦女而朝她豐腴的屁股踹上一腳;再到他最終去強暴米蘭而使米蘭女性特徵暴露無疑;馬猴一步一步陷入對性的迷惑與失落之中。性的美麗的外衣一層層的被剝落,性不過就是慾望。

米蘭不過是馬猴虛假的性幻想的對象。起初,馬猴還可以為在夥伴面前證明自己並不膽怯以向米蘭顯示自己男人的魅力而爬上高高的煙囪,摔落下來也興高采烈;可當「彪哥」這個黑社會大哥也是米蘭的昔日情人出現時,盡管馬猴仍舊毫不猶豫的拿起刀子想保衛她些什麼,但米蘭的美麗與神秘已經開始破碎了,因為米蘭竟然根本就不是純潔的;當劉思甜公然以帶米蘭為女友自居時,馬猴終於明白,米蘭從來沒有和他好過,她不過是他的暗戀甚至是意淫對象。於是,「強暴」這種最拙劣最無能的滿足性慾的手段被他使用,可用這種手法去獲得實際上摧毀了他心理上最後那點殘留的美麗:當情況變成米蘭大叫「這樣有什麼意思」而主動滿足他時,馬猴提起褲子落荒而逃。性,美麗的性甚至是骯臟的性都離他遠去了。

性不過就是那隻充滿了氣的、在空中象炮彈一樣飛來飛去的避孕套。它那麼的直接與無所謂,可以在空中盪來盪去而顯出莫大的自由;它那麼的不可遏抑,可以由一隻小小的橡皮套子膨脹成一枚橫掃千軍的炮彈。然而,它又是那麼的無意義,因為僅僅竟是一個小眼兒導致了原本覺得很寶貴很神聖的生命的誕生。

當馬猴穿著米蘭送給他的生日禮物一條鮮紅的游泳褲站在高台上的時候,與其說他是要再次向米蘭證明自己以求最後的美麗,不如說他是要徹底摧毀自己的美麗的幻想。他絕望的從高台跌落入水,在池中游浮,那一刻馬猴再也沒有什麼美麗的念頭了。——他再次游向了米蘭、劉思甜,劉北蓓這些他曾經拒絕過的人,他渴望再次融入他們,然而結果卻又是摧毀:千萬只腳一次次踏下來向他宣告他徹底的孤寂。他,甚至沒有能力去獲得庸俗大眾的認同。人,成了孤零零的人。當馬猴絕望的仰躺在水池中央時,我們彷彿看見了「傻子」那無處不在的身影。

就這樣,對性的瓦解完成了。馬猴由拒絕庸俗的性到追求美麗的性再到美麗破滅再到拒絕庸俗最終徹底絕望——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對性的摧毀全過程。

四、集體神聖的完結
如上所述,《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無處不在的消解「性」的同時,也無處不在的消解著集體的神聖性。

《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刻畫米蘭的時候,對她作了細致的解剖剝去了她的性的美麗外衣,而最終米蘭如佛家語成了「一個臭皮囊」。這個過程也完全可以理解是為對集體神聖的消解。米蘭對於這幫孩子來說是集體的性的對象,而在馬猴心裡則又具有神聖的意味,當米蘭暴露出她的虛假時,一種集體虛無的意象就產生了,而當馬猴急噪的試圖強暴她時,我們甚至可以說,馬猴是在自己完結由自己構造起來的神聖。

劉思甜因為年紀較長又剛從部隊退伍回來而在馬猴這幫孩子中具有了特殊的地位,他似乎成了他們的領袖。他可以隨便命令別的孩子去門口等人,買冰棍甚至是「到一邊蹲著」。打群架的時候他說了算,和彪子對峙時由他作頭。然而,在馬猴的假想中,劉思甜被無數次的猛刺——集體的領袖也完結了。他雖然不象那個心狠手辣的流氓頭子「小混蛋」最終被幾個十六七歲想取代他地位的孩子刺死,但他的結果同樣具有象徵意義:他成了真正的生理傻子。

前面已經講到,以劉思甜為頭的這個小集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是傻子的分身。這是一個傻子的集體。這個集體最終的命運是各奔東西,很長時間里彼此音信全無。為什麼呢?是他們大了,不需要再在一起胡亂玩耍了嗎?這只是一個極普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馬猴的被拒絕。馬猴一次次的被他昔日的夥伴踏進水裡,那無數雙腳輪次踏下,標示著集體的隔膜。腳是要踏向自己的夥伴的,但同時卻也是踏向自己,踏向這個昔日的集體。直到有一天他們覺得這個集體無聊了而各奔東西時,那無數次的「踏」才顯出真正的力量來。集體從內部瓦解了,原因卻只是一個成員和另一個成員之間在性事上的爭執。

流氓的領袖最終被更年輕的流氓所殺,混混的領袖最終被炮彈震成了傻子。威風八面的老將軍和年輕貌美的小老婆坐在集體的最前列與大眾「集體偷看」黃色電影卻又冠以道貌岸然的名目。為人師表的老師在神聖的講台上卻是那麼的飛揚跋扈和滑稽委瑣。著裝齊整的某國大使竟然是用破爛裝扮的騙子。開著軍車打架斗毆的流氓們集體喝酒放盪的地方竟是掛著領袖像的共產主義飯店(老莫)。少年們在迎接「貴賓」可他們的形象和舞蹈卻宛如拙劣的小丑。軍隊大院的大門竟然由一個傻子和一個戰士一起守衛。——《陽光燦爛的日子》殘忍的把世界萬物的原生態赤裸裸的展現給觀眾看:沒有什麼原本神聖,崇高,偉大的集體行為是真正如其所是的。

對也許是世界上最溫馨的集體「家」的解構,徹底完結了集體的一切神聖性和完滿性。家是什麼呢?人們可以象馬猴的父親一樣不要升遷的機會去創造它,也可以象馬猴的母親一樣不要教師的工作去追求它,然而「家庭」這個溫暖小集體結成之後呢?以前不要升遷的開始不回家而試圖重新獲得機會,原本不要工作的開始牢騷百出氣憤異常。這是怎樣一個家庭呢?昏暗的光線,陰暗的角落,離散的心靈,孤寂的孩子——「家」虛空了。

就這樣,在一種細心經營地打亂時空與模糊現實的優美敘事中,《陽光燦爛的日子》以一種「傻子囈語」的方式,完結了對集體、對神聖的解構。

五、 傻子向傻子的回歸
當一切都完結的時候,我們應該回過頭來重新審視「傻子」這個角色並對《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片進行整體的總結。

歷史不過是混亂模糊的,而歷史的主體不過是「罵自己傻B的傻子」,
盡管有些時候他們的身旁還有強權(解放軍)的守衛——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所力圖展現給觀眾的,對歷史以及個人的摧毀性概括。

年輕的時候,這些傻子們就生活在「無」里。沒有學習,沒有父母,沒有性,沒有工作,沒有勇氣。長大了他們依舊是生活在「無」中。當多年以後,馬猴們在豪華轎車上因為一句傻子的「傻B」而快樂地呵呵大笑時,一切意義都消逝了 :轎車,洋酒,西裝革履,美麗,神聖,價值,性,集體——通通隱退於「傻B」之後。

他們初時是生活在「無」中的傻子,終了仍舊是生活在「無」中的傻子。人的一生不過是一個從「傻子向傻子回歸」的過程。起點與終點唯一不同的也許只是對「無」的態度:在成年的傻子看來,「無」已經不成為一個問題,「無」就是習以為常的生活,因為面對「無」他們已經能夠放聲大笑。

2000年12月4日

注釋:
1、「敘事既是真的,又是假的。」——詹姆遜,《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頁。
2、 人在現代社會里「受到威脅的不只是人的一個方向或對世界的一定關系,而是人的整個存在連同他對世界的全部關系都從根本上成為可疑的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撐點,一切理性的知識和信仰都崩潰了,所熟悉的親近之物也移向飄渺的地方,留下的只是陷於絕對的孤獨和絕望之中的自我。」 ——施太格繆勒,《當代西方哲學主潮》中譯本,上卷,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182頁。
參考資料:http://www.filmsea.com.cn/movie_review/200501170023.htm

閱讀全文

與描寫北京小混蛋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闖關游戲的電影 瀏覽:472
分享電影的微信 瀏覽:5
上海灘呂良偉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387
和平精英怎麼爬電影院 瀏覽:642
太康哪個電影院好 瀏覽:194
韓國美味的味道電影天堂 瀏覽:77
18plus男生電影天堂 瀏覽:566
西瓜電影姦情 瀏覽:752
微電影腳本文案範文 瀏覽:430
2019看電影的軟體 瀏覽:846
有一部美國les電影叫上什麼 瀏覽:926
電影投資的收益在哪裡 瀏覽:684
微光裡面有哪些電影 瀏覽:58
在買手哪裡買電影票靠譜嗎 瀏覽:983
關於跳舞的台灣電影有哪些 瀏覽:464
讓老公回家的電影哪裡能看 瀏覽:467
美國電影泰坦尼克號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76
塞爾維亞的電影迅雷 瀏覽:881
哪個app電影齊全 瀏覽:789
歐美真人改編勵志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