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博物館觀後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電影博物館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上周我們拿到了老師給的電影博物館的票子,想著,大概是介紹電影的歷史吧,於是我們便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在星期六的一天中,我們參觀了上海電影博物館,它不僅讓我們了解了許多和電影有關的知識,還讓我們感受到了許多……
我們八個人(黃天愛、酈絲簫、宋雨青、劉陸淇、李昊、毛曄淳、周子紅、葉哲宇),在星期六下午一點到學校門口集合,一起出發前往上海電影博物館參加小隊活動。所有的成員都到齊後,Let』sgo!坐了14站56路公交汽車後,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上海電影博物館。一進去,我們就坐了乘到4樓的電梯,在電梯的天花板上,有一個小小的屏幕,上面倒數著:「5(伍),4(肆),3(叄),2(貳),1(壹)」。當1結束的時候,電梯門就開了,剛一走出門,我們就進入了「星光大道」,地上紅色的感應燈就像紅毯一樣閃爍,在兩側牆壁上有各種觀眾,記者的造型,閃光燈和歡呼聲此起彼伏,我們就好像真的當了一回電影明星!
再往裡走,有一面長牆,上面都是有名電影明星,在牆邊,有展櫃,裡面都是這些明星的文物,讓我們興奮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牆上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人:成龍,蝴蝶……突然我們被電影里獨有的「咔」聲所吸引,原來在一面景板牆邊,真的有人拍劇!一個穿著老上海旗袍的美女在門前渡著,而這一幕卻因為各種小的瑕疵,導演的不滿意,而一遍一遍的重新來過。我們不禁想到,原來拍電影也不是這么容易啊!在金光燦燦的照耀下,我們看到了曾經上海拍攝電影場景的模型,大家都紛紛和「不動」的人物拍照。向前走著,一幅一幅的海報進入了我們的`眼簾,原來百年發行放映展區透過模型、廣告及百餘幅各個歷史時期的海報,回顧發行放映的百年歷史,展示上海電影長盛不衰的文化魅力。我們的同學總是發現一張張大家小時看過的電影,常常引起一聲一聲的回憶,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回憶電影的場景。
不知不覺我們就逛完了一層樓,我們充滿好奇的來到了3樓。還在自動扶梯上的我,就聽見同學們激動地叫聲「葫蘆娃!」「黑貓警長!」「小蝌蚪找媽媽!」原來是一個個我們小時候熟悉的人物造型。在這一樓里,彷彿是回顧我們小時候的樂園。在這里,可以在熒幕板前體驗自己的配音和電影動作,同學們都爭著、搶著聽聽自己在電影里的配音是否和原著接近。聽,是什麼讓大家都笑的那麼開心?原來大家在看加菲貓,大家笑的不只是加菲的滑稽的動作,而是上海話版的加菲貓更引來大家的注意。我們還看了短片「夢之船」,影片向我們介紹了上海電影長河的歷史,讓我們看到了上海的成長。
來到二樓,這是一層體驗樓,我們在此觀摩影視作品的生產創作流程,而且還看到了在工作室:有叔叔阿姨在「平板電腦上」認真的畫著動畫。我們還看到了錄音室等。那裡還有手搖放映機、各種演員的服飾。突然聽到了庄嚴國歌的我們急忙沖下1樓,哇,左邊的一面櫃子上大概有幾百個獎杯吧,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輝煌。時間也在不經意間流失,「咔嚓」八個少年的燦爛的笑容伴著「上海電影博物館」字跡,一個下午的活動結束。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感悟了很多,原先一直很羨慕電影演員在影片里,社會上的風華絕代,遭眾人追捧。但是這次活動中,我們第一次感覺到了原來拍電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自身的素質要求,還有一定的耐心,看起來很容易的一條片子,都是經過上百次的演練鑄就的,我們不能隨意的說一部影片的不好,因為他們也都是用心血做成的。上海電影歷史的發展,讓我們見證了一個時代的改變,這更是讓我們欣慰。
今日,風和日麗,學校組織我們參觀北京自然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博物館,簡稱博物館游。因為是學校第一次組織參觀,所以我異常興奮。天還沒亮,我就在床上翻來覆去,媽媽只好讓我早做准備。終於熬到了起床時間,爸爸開車送我到學校的大巴,坐上車,沒過多久,就到了位於天橋的北京自然博物館,我們一個個迫不及待的沖了進去。北京自然博物館又動物世界、昆蟲世界和恐龍公園等展區;動物世界又獅子、狒狒等標本。昆蟲世界中的標本可真不少,像蝗蟲、甲蟲和蜜蜂等;而恐龍公園內,一隻只恐龍正在「大開殺戒」,有的張著嘴四處亂竄,有的在自相殘殺,霸王龍是它們中的一隻,它在恐龍群中橫沖直撞,嚇得其它恐龍四散奔逃,迅猛龍也是其中的一隻,它是個「長腿將軍」,只要聽見一點兒咆哮聲,就立刻逃的無影無蹤。接下來是看3D電影,雖然有身臨其境之感,但影片內容及其無聊,一群螞蟻成群結隊的搬一隻死蒼蠅。電影結束後,我們上了車,在車上大家高高興興地談論著所見所聞,哎,又到了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分四層,八個展廳:化石展廳,礦物展廳等。化石展廳內,陳列著翼龍、三葉蟲等古生物化石;礦物展廳里有晶瑩的水晶、形狀各異的方解石。它們都是珍稀的礦物,寶石館內有貓眼、鑽石、祖母綠等珍貴的的石頭。還沒看夠,回去的時間就到了,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中國地質博物館,踏上了回家之路。車上,許多同學都在閉目養神。
而我仍然沉浸在游覽的回憶中,祖國真是地大物博呀!
這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周五,學校組織我們四年級同學去參觀上海電影博物館。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終於來到了位於徐家匯漕溪北路的上海電影博物館。聽導游介紹,上海電影博物館位於上海電影製片廠原址,博物館分為四層展廳。我們乘坐升降電梯來到四樓,開啟我們的博物館之旅。映入眼簾的是「星光大道」,「星光大道」上,閃光燈和歡呼聲此起彼伏,讓我們體驗到了紅毯明星的榮耀;接著是「星耀蒼穹」和「大師風采」展區,這兩個展區展示了一些傑出的電影大師和影人的生平事跡、文物文獻及工作生活場景。接著我們又參觀了電影工場和影史長河,隊伍中時不時傳出各種驚嘆聲。最後我們來到一樓,我們迫不及待地來到「燦爛金杯」這個展區,哇,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排排的榮譽獎杯。那兒的獎杯數不勝數,我們在那裡留下了合影。
時間流逝,我們結束了這次愉快的博物館游。電影博物館向我們小學生呈現了百年上海電影的魅力,生動演繹電影人、電影事和電影背後故事的一座城市文化標志性場館。希望下次能再去上海電影博物館參觀遊玩。
2. 上海電影博物館之生產創作流程圖
紫砂工藝製作流程 原料的准備,包括挖泥、煉泥和選料。礦中挖出的硬塊狀的泥料經過搗碎、過篩、澄濾,所得細土下窯儲藏,叫作「養土」。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先捏器身,然後挖足、開面,最後加柄、嘴、蓋等。從明代至清康熙年間,多用捏作的方法,清雍正、乾隆時期出現了大量的模製產品。嘉慶、道光年間,陳曼生重倡古法,又盛行捏作。李景康、張虹說得好:「就印模與捏造而論,印模之法易精,在工業為進步;捏造之法難精,在技能為絕詣。故印模之法便於仿行,捏造之法則庸工不易措手也。名家之壺俱以捏造見長,坐是故耳。」 早期的制坯工具主要是一種竹刀,後來逐步增添了木、角、石、金屬等質料的工具,並用陶輪來拉坯和修坯。到清代,工具有十多種包括椎、碓、鏢、釵,有圭形、笏形、貝形、腎形、月形、蠍尾形等多種形狀。 制好的坯要經過細致的修整,有些器物再加裝飾。裝飾方法有:貼花--堆塑山水、花草、人物、鳥獸等紋飾;繪寫——以氧化鋁、氧化鐵或氧化鎂等為呈色劑,在素坯上繪畫寫字;雕刻——在坯體上以陰文刻出書畫。紫砂一般不上釉,也有少量用釉裝飾的,大件採取潑釉法,小件採取浸釉法。一般單色釉上一次,彩繪器上兩次。 器坯陰干後裝匣缽進窯燒制。傳統方法燒制紫砂器的窯是「龍窯」,即頭低尾高的斜式窯。龍窯一般長達四十米,每隔一米為一節,燒爐在頭部,燃料為木柴和柴草。窯背兩側各有五十個燒火眼,從燒火眼投入燃料。窯身兩旁,每隔四到五米辟一個進出口,從這里裝坯、取器。每窯需以1100℃到1200℃的窯溫燒4042小時;燒成後,停1524小時,再開窯取器。用龍窯燒制,窯工很辛苦。現在紫砂廠已改用燒重油的新式窯爐,既節省人力,又提高了燒造質量。 紫砂器燒成後還要磨光上蠟,上蠟是紫砂特有的工序。彩繪的紫砂器,需經過兩次裝燒。 還有在燒成的紫砂器上施加特殊裝飾的。故宮博物館藏時大彬方壺,壺面髹漆並進行雕刻,集紫砂工藝和雕漆工藝於一身。清代道光年間,出現了包錫的工藝,但由於技術復雜,未能延續。還有拋光包銅的工藝,包銅多見於壺嘴頭、口蓋的邊緣等部位。金銀絲鑲嵌是新的裝飾工藝,吸取木器、漆器的雕飾手法,先在泥坯上將紋飾圖案刻成凹槽,燒成後將金銀絲嵌入槽內,敲實、磨平。 紫砂陶的成型方法,自明代正德年代以來。經過歷代藝人的摸索、改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其方法呈現出多樣性、技藝也日臻完美。 概括起來,成型方法有手工、注漿、施坯和印坯成型等幾種。 手工成型方法:包括「打身筒」和「鑲身筒」,是古老的手工製作工藝。 打身筒」成型法:先將練好的熟泥開成一定寬度、厚度、長度的「泥路絲」,在把這些泥路絲打成符合所制器皿要求的泥條和泥片,用歸車等工具劃出泥條的寬度,旋出口、底、以及圍片,然後把圍片粘貼在轉盤的正中,把泥條沿著圍片圍好,圈接成一個泥筒,再以左手襯托在圓筒內,以右手用薄木拍子,拍打成型。 「鑲身筒」成型法:適用於方器皿製品:先將泥路絲切成方形泥塊,把方形泥塊打成泥片,按產品要求的尺寸配製樣板,依樣板裁切泥片,把裁切好的泥片,按器皿型制規格要求用脂泥粘貼、鑲接成型。 手工成型的關鍵在於泥胚成型技巧的規范恰到好處及表面的精細加工。精細的刮平修正,可以使器形結構更加嚴謹,輪廓線條分明得體,筋囊文理清晰,達到珠圓玉潤、渾然一體的製作要求。 近、現代成型方法:注漿成型法:是近代陶瓷生產中廣泛採用的成型工藝,利用石膏模型的吸水性,將泥漿注入模中後將石膏模脫開,便可得到一件中空 的泥坯。 成型工具 一件紫砂工藝品的成功,要經過十到幾十道復雜的成型工序。要完成這些工序,一是要靠藝人們的製作技藝,二是要靠繁多的製作工具,兩者缺一不可。古人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里的「器」,就又指製作工具。紫砂成型工具,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探索,政革,創新,現已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經濟的,自成體系的工具,數量大小有幾百種,質地有銅,鐵,木,竹,牛角,皮革,塑料等各 紫砂成型工具種類繁多,也很講究造型的美觀,前提是以實用為主。這些工具大部分靠自己製作,即使一些買來的工具,也分經過加工,修整以後方可使用。這就要求製作者對整個成型工藝有系統的,全面的了解,要弄懂各種工具的不同用途和規格,要考慮在使用上方便,觸覺上舒服。因此,紫砂成型工具的製作也很有學問,既要考慮外觀的造型,又要符合實際使用功能。以下對不同工具的規格要求作一概述: 一、搭子 搭子是成型中的主要工具之一,主要用於打泥條,片子和捶嘴,把泥片等等。搭子的主要用材是櫸樹,檀樹,棗樹等,取材要干。搭子平時使用後用濕布擦凈放在乾燥處,不能在太陽下曬,不能用來打鐵器等硬物。 二、拍子 拍子主要用於打身筒,拍片子,拍口。材料以紅木為最佳,拍子的總長28CM,拍身寬10cm。厚度是根據材質而定,棗木前厚3mm,中厚4mm,後厚4mm,柏木厚些,紅木可更薄一些,拍子用過後也不能浸在水裡,應放乾燥處,要避免單面受潮,要防止拍子開裂。 三、尖刀 尖刀的種較多,分鐵尖刀,竹尖刀,通嘴尖刀,彎尖刀等。尖刀是用於琢嘴把,琢鈕,轉足,革小平面的一種普通而常用的主要工具,實際也是簡單的雕塑工具。材料用普鋼,銅,不銹鋼,老竹子等。其形中間寬,一頭尖,一頭稍狹圓,兩面線條要對稱,中間厚,邊上薄,成弧形。尖刀要根據不同的用途選用,厚薄,寬窄要求不一。 四、刀 刀是成型中使用最廣的工具,在製作過程中,用刀進行切,削,挑,挾,挖,刮等,從開始到結束都要使用。做刀的材料一般最常用的是普通鋼,刀鋒要經常磨快。刀柄與刀身的比例大約是6:1。 五、矩車 矩車的正名應為規車,它是專門用於劃圓片子,開口用的。矩車分車柄、車釘、站人和銷釘四部分。矩車柄是用不易變形的竹子, 站人要用厚1.5cm以上的竹老頭做,矩車釘是鐵的,銷釘是竹子做的。一般矩車的規格是:柄長20,1.5,0.5cm;站人總高8.5cm,寬1.3cm,眼長2.4-2.2,寬0.55cm;矩車的不同用途是根據站人與矩車釘的高度來調節的,一般矩車站人比釘高2mm.另外還有幾種特殊的矩車,彎泥條矩車,是在車柄上裝兩個站人;還有復線車和打線車,復線車不裝車釘,打線車則是裝竹釘。 六、線梗 線梗是用於勒光各種裝飾線條的工具,線梗有牛角的,鐵的,塑料的還有竹子的。線梗是根據不同的裝飾線條來磨製的並要根據各人使用的手勢,習慣來確定線梗的不同角度。是製作成型工具中最難掌握的一種。 七、明針 明針就是牛角片,用於作品表面精加工的工具。製作明針時頭子要刮平,要從上到下慢慢地薄下去,明使用時浸在清水裡,不用時要撈起揩乾。 八、矩底泥扦尺 這兩種工具都是用竹子做的,矩底又叫底據,墊底,是墊在矩車的站人下面劃片子用的,中章開一個圓眼。泥扦尺是用來起泥條和大片子用的它用節距較長的竹片做成,從柄到頭要逐漸薄下去,並且慢慢狹窄,背面要平正,口要齊,一面成刀口狀,握柄處一般正好有一個竹節。 九、勒只、篦只、復只 勒只是用來光口頸,底,足與身筒交接處的工具,材料有牛角,竹子,黃楊木等。它根據不同的角度,弧底磨成所要求的形狀。篦只用作於整形,可篦去身筒上的小疙瘩的小隙絲,主要用簡片,木板製成。篦只要肩,肚,底分開做,不能一個壺造型只用一隻篦只。復只是用來復子泥的,一般用2~3mm的竹片或明針做成。 十、竹拍子 竹拍子有大,中,小及尖頭拍子等幾種。大,中拍了是抽身筒,做方貨用的,小拍子是用於推身筒接頭,掠子泥,推牆刮底,做嘴把等;尖頭竹拍子可挾大面,做嘴等。 十一、挖嘴刀、銅管 挖嘴刀是用來挖嘴洞的,用2~3mm粗的鋼絲燒紅後加柄製成的。銅管是鑽各種大小洞眼的,用鉛皮或銅皮捲成直徑一半的圓筒,長度10-12cm,在兩頭加上成刃口。 十二、獨個 這是用作圓眼,圓嘴的工具,同時在做花貨,樹樁也可作雕塑工具用。竹子做的獨個具有爽泥,耐磨等優點,且取材容易,削制方便。獨個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平頭的用作獨蓋眼的,另一種是兩頭尖的(一頭粗,一頭細)。用作獨嘴洞及其它洞眼。 十三、水筆帚 這是用布紮成的用於帶水的傳統小工具。打身筒,琢嘴,把,琢鈕等,都是離不開它的。它的優點是存水多,帶水方便。特別是做粗貨,坯體太燥時,可直接沾水帶在坯體上。 紫砂成型工具除了上面介紹的以外,還有很多這里不一一介紹了。紫砂成型工具是在實踐中產生,並且不斷完善的,這是千百年來無數紫砂藝人智能的結晶,它與傳統的紫砂工藝是相輔相成須臾不可分離的,它不僅並繫到藝人操作的方便,還與作品的質量直接相並。 因此,精湛的製作技藝必然有完美的製作工具來輔助,這恐怕也是紫砂工藝的又一獨特之處吧
3. 參觀上海電影博物館400字作文
去年十一期間,學校組織我們參觀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位於首都南城中軸線上的天橋地區,背靠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公園,面對現代化的天橋劇場,具有特殊的文化環境。
一大早,我們在博物館前的廣場上集合,廣場上有恐龍模型,還有猛獁象的巨幅海報,同學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都想先睹為快。
我們先參觀一層北側的「古哺乳動物廳」。廳內正中有一組動物骨骼化石,最高最醒目的是「天山副巨犀」,也叫「吐魯番巨犀」,它可是目前陸地上曾經生活過的最大的哺乳動物。
猛獁象背上的毛有一米多厚;還有鏟齒獸,它的下巴上長了一個像大鏟子似的東西,特別堅硬,看起來十分凶惡,可是講解員告訴我們:不能光靠外表來判斷動物哦,別看鏟齒獸長得這么兇狠,它可是食藻類動物呢!我們只知道不能以貌取人,看來也不能以貌取「物」啊!
接著,我們參觀了「動物之美」。據介紹是美國慈善家肯尼斯·貝林捐贈的世界動物標本展,這里有許多珍稀動物、已經滅絕和瀕危動物的標本,它們一個個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激發了我們要保護大自然的強烈願望。
最後,我們參觀了人與自然展廳,這里展示了人體塑化標本和器官標本,從嬰兒的發育過程、人體各部位解剖、各種疾病器官到各神經部位等都有詳細的展示和說明。
參觀結束後,我們還為隨行的家長表演了節目,感謝爸爸媽媽和老師對我們的關愛。
這次參觀我獲益匪淺,北京自然博物館是我們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的一個窗口。
4. 去上海電影博物館玩作文100
上海電影博物館即使大人回憶過去的地方,又是小朋友們玩樂的地 方。爸爸媽媽也帶我去了。
到了上海博物館,我看見上海電影博物館的樓非常大,像個高大的巨人屹立在徐家匯,走進上海電影博物館,我先看見門口是一組上海電影界有歷史地位的藝術家的雕塑。我再繼續往裡走,走進一樓的大廳,看見了一架黑色的鋼琴,還播放著高亢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呢!四周的牆上,都是一幅幅老藝術家的照片。
我繼續一層層的觀看,剛走到二樓,哇,我腳底下的地板是玻璃做的,底下是用五顏六色的燈光打出來的,非常好看,在二樓,還有著電影的形成、發展……裡面還有一些拍電影是需要用的東西和影片,讓我看得眼花繚亂,也大開眼界,它還講了幾部歷史電影呢!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南征北戰》和《鐵道游擊隊》了,南征北戰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人民解放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英勇善戰,終於消滅了敵人取得勝利。鐵道游擊隊講了抗日戰爭時期,鐵道游擊隊和八路軍機智勇敢的開展對敵斗爭的傳奇故事。
5. 上海電影博物館的介紹
上海電影博物館位於上海電影製片廠原址。位於徐匯區,分為四層展廳,周一閉館。這個博物館投資9億元,總建築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為一座國內規模最大的電影博物館。五月試館,6月中旬上海電影節正式開館,以前是上影廠大院,本身就是文物,左邊黃樓原屬聖衣院,天主教修女道場,建於1874年。
6. 上海電影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在上海電影製片廠595工地,建起了上海電影集團大樓,作為上海電影的見證,還造了個上海電影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投資9億元,總建築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為一座國內規模最大的電影博物館。五月試館,6月中旬上海電影節正式開館,以前是上影廠大院,本身就是文物,左邊黃樓原屬聖衣院,天主教修女道場,建於1874年。33年9月被聯華公司買下改建成第3廠。當時門牌號是三角街3號。戰後昆侖公司,57年海燕製片廠都在這里。聖衣院原樓年久失修,此次依樣重建。博物館右側的多功能廳,是原上影廠5號攝影棚。
7. 上海電影博物館參觀需要多久
上海電影博物館位於上海電影製片廠原址。位於徐匯區,分為四層展廳,周一閉館。 簡介上海電影博物館位於上海電影製片廠原址。博物館將分為四大主題展區,1座藝術影廳、五號攝影棚等,是融展示與互動、參... 詳
8. 上海電影博物館好玩嗎
如果你是電影愛好者,對電影的歷史和電影的設備感興趣的話,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是對電影過去的展示。講述這項藝術的發展歷程。
9. 上海電影博物館怎麼樣
看過其他參觀者的點評,於是入館後乘電梯直上4樓開始一層層往下逛,燈光悅目,布局設計的很好,有很多具有紀念意義的紀念品,微縮模型也不少,有看頭。3樓小小休息區可以觀看老電影,孩子叫了句三毛,服務人員就主動來播放了。動員、配音、音效等設置都能親身一試,很有趣,大人小孩都能體驗。整館看下來要2到3小時,不用存包,洗手間很乾凈。
10. 去上海電影博物館和航宇博物館作文
一路歡聲笑語,我們來到了位於閔行的航宇博物館。在館內,我們與航空知識親密接觸,了解了我們國家的飛機製造史,世界百年航空史等。小朋友最感興趣的當然是探索飛行的奧秘啰。在飛行體驗室里,有1:1還原真實的飛機駕駛艙及操縱設備,我們可以在駕駛手中的飛行器在全世界15382個機場起飛、降落。最令人震撼的在外場展區,展示著各種機型,有噴氣式客機、戰斗機、直升飛機、教練機……那可不是教科書上的圖片,也不是櫥窗中的模型,而是真真切切地停放著的以中國軍機為主的十餘架實物飛行器,我們終於有機會和飛機零距離接觸啦!航宇科普館真讓我大開眼界啊!
下午,我們來到了位於嘉定的汽車博物館。上海汽車博物館共有各種珍貴有歷史價值的車輛60餘輛,時間跨度逾百年。這些經典古董車向觀眾展示了汽車發展各個不同時期的風貌特徵。我們被這些珍貴的汽車和故事所吸引。博物館內分若干個區域主題展區,首先我們了解了汽車發展史和世上「第一」和「之最」。如1886年世界上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汽車——卡爾。本茨申請的專利三輪車,這是歷史上第一個「零」的突破。還有來自伊朗的第一個輪胎,這個輪胎是用木頭製成的,據說是古伊朗人看見一些圓木滾得非常快,就有了製作車輪的想法。繼續向前走就迎來了一個個歷史的瞬間,如第一個內燃機、第一個火花塞、第一個發動機、第一場事故……下面就是我國正式生產的汽車——(馬來西亞游記作文)紅旗牌CA72型高級轎車,使國民能夠完成自己有一輛轎車的夢想。大眾公司生產的——桑塔納。這部車至今乃普遍被市民使用,無論是歲月的洗禮還是造型的改變也無法抹掉它的經典。再下面就進入跑車的世界,一輛輛古老的跑車映入我的眼簾,如紅色的法拉利和白色的寶馬等。有趣的是我還發現有幾輛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