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全息照相電影時間

全息照相電影時間

發布時間:2022-08-21 08:39:48

❶ 全息照相與普通照相的區別

  1. 全息攝影是一種記錄被攝物體反射或透射光波中全部信息的新型照相技術,普通的照相利用透鏡成像原理,在感光膠片上記錄反映被攝物體表面光強變化的表面像。

  2. 全息照相記錄了被攝物體的反射光波強度,而且還記錄了反射光波的相位。通過一束參考光束和一束被攝物體上的反射光束在感光膠片上疊加而產生干涉圖樣,可以實現上述目的。

  3. 全息攝影就是通過一組輔助參考光束配合來表現立體感的一種照相記錄。

拓展資料

光波是一種電磁波,它在傳播中帶有振幅和相位的信息。普通照相是用感光材料(如照相底片)作記錄介質,用透鏡成象系統(如照相機)使物體在感光材料上成象。它所記錄的只是來自物體的光波的強度分布圖象,即振幅的信息,而不包括相位的信息。因此普通照相只能攝取二維(平面)圖象。為要同時記錄光波的振幅和相位的信息,可藉助於一束相乾的參考光,利用物光和參考光的光程差,以確定兩束光波之間的相位差。因此藉助參考光,便可記錄來自物體的光波的振幅和相位的信息。

❷ 全息技術的全息攝影

全息攝影是指一種記錄被攝物體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攝影技術。普通攝影是記錄物體面上的光強分布,它不能記錄物體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了立體感。全息攝影採用激光作為照明光源,並將光源發出的光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經被攝物的反射後再射向感光片。兩束光在感光片上疊加產生干涉,感光底片上各點的感光程度不僅隨強度也隨兩束光的位相關系而不同。所以全息攝影不僅記錄了物體上的反光強度,也記錄了位相信息。人眼直接去看這種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紋一樣的干涉條紋,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過底片就能看到原來被拍攝物體完全相同的三維立體像。一張全息攝影圖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現全部景物。全息攝影可應用於工業上進行無損探傷,超聲全息,全息顯微鏡,全息攝影存儲器,全息電影和電視等許多方面。
拍攝要求,為了拍出一張滿意的全息照片,拍攝系統必須具備以下要求:
光源必須是相干光源
通過前面分析知道,全息照相是根據光的干涉原理,所以要求光源必須具有很好的相乾性。激光的出現,為全息照相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光源。這是因為激光具有很好的空間相乾性和時間相乾性,實驗中採用He-Ne激光器,用其拍攝較小的漫散物體,可獲得良好的全息圖。 全息照相系統要具有穩定性
由於全息底片上記錄的是干涉條紋,而且是又細又密的干涉條紋,所以在照相過程中極小的干擾都會引起干涉條紋的模糊,甚至使干涉條紋無法記錄。比如,拍攝過程中若底片位移一個微米,則條紋就分辨不清,為此,要求全息實驗台是防震的。全息台上的所有光學器件都用磁性材料牢固地吸在工作檯面鋼板上。另外,氣流通過光路,聲波干擾以及溫度變化都會引起周圍空氣密度的變化。因此,在曝光時應該禁止大聲喧嘩,不能隨意走動,保證整個實驗室絕對安靜。我們的經驗是,各組都調好光路後,同學們離開實驗台,穩定一分鍾後,再在同一時間內曝光,得到較好的效果。?
物光與參考光應滿足
物光和參考光的光程差應盡量小,兩束光的光程相等最好,最多不能超過2cm,調光路時用細繩量好;兩束光之間的夾角要在30°~60°之間,最好在45°左右,因為夾角小,干涉條紋就稀,這樣對系統的穩定性和感光材料解析度的要求較低;兩束光的光強比要適當,一般要求在1∶1~1∶10之間都可以,光強比用硅光電池測出。
使用高解析度的全息底片
因為全息照相底片上記錄的是又細又密的干涉條紋,所以需要高解析度的感光材料。普通照相用的感光底片由於銀化物的顆粒較粗,每毫米只能記錄50~100個條紋,天津感光膠片廠生產的I型全息干板,其解析度可達每毫米3000條,能滿足全息照相的要求。
全息照片的沖洗過程
沖洗過程也是很關鍵的。我們按照配方要求配葯,配出顯影液、停影液、定影液和漂白液。上述幾種葯方都要求用蒸餾水配製,但實驗證明,用純凈的自來水配製,也獲得成功。沖洗過程要在暗室進行,葯液千萬不能見光,保持在室溫20℃左右進行沖洗,配製一次葯液保管得當,可使用一個月左右。

❸ 全息照相在光學工程中的應用

全息攝影簡介
全息攝影亦稱:「全息照相」,一種利用波的干涉記錄被攝物體反射(或透射)光波中信息(振幅、相位)的照相技術。全息攝影是通過一束參考光和被攝物體上反射的光疊加在感光片上產生干涉條紋而成。全息攝影不僅記錄被攝物體反射光波的振幅(強度),而且還記錄反射光波的相對相位。 為了滿足產生光的干涉條件,通常要用相乾性好的激光作光源,而且光和照射物體的光是從同一束激光分離出來的。感光片顯影後成為全息圖。全息圖並不直接顯示物體的圖象。用一束激光或單色光在接近參考光的方向入射,可以在適當的角度上觀察到原物的像。這是因為激光束在全息圖的干涉條紋上衍射而重現原物的光波。再現的像具有三維立體感。 在攝制全息圖時感光片上,每一點都接收到整個物體反射的光,因此,全息圖的一小部分就可再現整個物體。用感光乳膠厚度等於幾個光波波長的感光片,可在乳膠內形成干涉層,製成的全息圖可用白光再現。如果用紅、綠和藍三種顏色的激光分別對同一物體用厚乳膠感光片上攝制全息照片,經適當的顯影處理後,可得到能在白光(太陽光或燈光)下觀察的有立體感和豐富色彩的彩色全息圖。 (詳見二級標題「原理」) 全息攝影在信號記錄、形變計量、計算機存儲、生物學和醫學研究、軍事技術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 80年代初,法國全息攝影展在世界各地展覽,人們欣賞到了神奇莫測的全息攝影。牆頭上,看來明明伸出了一隻水龍頭,舉手前去擰一下,結果是抓了個空;一隻鏡框,裡面沒有什麼圖象,可是當一束光射過來,框里就出現一位美麗的姑娘,她緩慢地摘下眼鏡,正向人微笑致意;一隻玻璃罩,裡面空無一物,可是,在光的照射下,罩里馬上現出維納斯像;在鏡框上,玻璃罩內,圖象還在不斷地變換。
[編輯本段]歷史
凡是見過法國肖維岩洞(Chauvet Cave)中的那些史前繪畫的人,無不為那細微的明暗變化、運用自如的透視法和優雅流暢的線條所折服。這些原始人用赭石繪制於32000年前的犀牛、獅子和熊,雖經歲月侵蝕,卻依然能夠給人帶來極大的視覺撼動。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像讓-馬林·肖維和他的兩位朋友那麼運氣:當他們在1994年12月18日於偶然之中發現了這個岩洞的時候,所有的岩洞都為他們敞開大門,所有的繪畫都無條件展現在他們簡陋的探照燈下。然而,當這一發現被公之於眾,並作為當年最偉大的考古和藝術發現之一被法國政府斥巨資加以研究保護之後,肖維岩洞的大門卻對公眾關閉了。連從事相關研究的專家,在入洞考察之前,都不但要經過繁瑣的審批過程,還要披掛齊全,做足保護功夫,並且保證不能接觸洞壁。普通人就更無緣一睹真容,只能望著雜志上平板的圖片憑空摹想了。 不過,居住在古老的葡萄酒之鄉波爾多城郊小鎮上的伊夫·根特及其兄弟菲力普·根特卻可能用他們的全息照片將這一切變為歷史。 一個世紀以前,當電報的發明人塞繆爾·摩爾斯第一次見到使用銀版照相術拍攝下來的照片時,曾驚訝地認為,如此逼真的圖象決不應當被稱作大自然的復製品,它們就是自然本身的一部分。在如今見多識廣的人們眼中,摩爾斯的反應未免有些大驚小怪。在這個數碼相機能充分展現其魅力的時代中,沒人會像當初聖彼得堡中初見照片的人們那樣,害怕照片中的人會對自己眨眼睛,看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當南巴黎大學的化學物理學家和膠片感光專家傑奎琳·貝洛妮(Jacqueline Belloni)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將伊夫·根特製作的一幅蝴蝶的全息照片展示給大家時,一位恰巧同時也是蝴蝶標本收集愛好者的物理學家卻非常費解地問她,到底為什麼要在作學術報告時候展示這種鱗翅類昆蟲的標本盒子。那位物理學家無論如何都不肯相信這只不過是一幅全息照片。 其實,那位物理學家的驚疑也在情理之中,盡管全息攝影術對大多數人而言早就不是一個新鮮概念。早在激光出現以前,1948年伽伯為了提高電子顯微鏡的分辨本領而提出了全息的概念,並開始全息照相的研究工作。1960年以後出現了激光,為全息照相提供了一個高亮度高度相乾的光源,從此以後全息照相技術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相繼出現了多種全息的方法,不斷開辟全息應用的新領域。伽伯也因全息照相的研究獲得197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無論是全息攝影,還是最早的銀版照相術,它們的奧秘都在對光的記錄。所有的光都擁有三種屬性,它們分別是光的明暗強弱、光的顏色以及光的方向。早期的銀版照相和黑白照片只能記錄下光的明暗變化,而彩色照片在此之外,還能通過記錄光的波長變化,反應出它的顏色。全息攝影是唯一能同時捕捉到光的三種屬性的一種攝影術,通過激光技術,它能記錄下光射到物體上再折射出來的方向,逼真地再現物體在三維空間中的真實景象。 然而,一直到根特兄弟的作品問世之前,所謂的真實再現一直都不過是理論上的。或許是因為好的全息圖象罕見而且難於生成,或許因為全息攝影的科學原理過於深奧,在全息攝影發明了半個世紀之後,它卻仍然是一項充滿了神秘色彩的技術。 在一些媒體對伊夫·根特及其兄弟成就的報道中,有人將他們描述為「唯一真正實現了全息攝影的再現自然功能的人」,還有人說,他們的作品就像摩爾斯所說那樣,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這些評論可能有些言過其辭,因為實際上,全世界也有許多其他人在從事著全息攝影的研究,國際全息圖象製造者聯合會(International Hologram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就是一個聚集了全球全息攝影專家和愛好者的組織。但伊夫·根特毫無疑問是這些專家中的翹楚,在2001年冬季,這個聯合會將「本年度最佳全息攝影作品」和「最新全息攝影技術」這兩項最有分量的大獎頒發給了伊夫,就是最好的說明。一次在奧地利召開的全息攝影學術會議上,當根特兄弟發言並展示自己的作品時,「140多位經驗豐富的全息攝影高手都充滿欽佩之情地深吸了一口氣」。菲力普在回憶當時的場景時不無得意,他說,「當人們湧上來觀看我們製作的全息圖片的時候,整個屋子都為之一空。」當時在場的所有專家都被那些幾可亂真的圖片迷住了,他們忍不住伸手去觸摸作品中身著寮國傳統舞蹈服裝的小木偶衣服上的精美花紋,還有人想要拭去掛在正在吃小甜餅的小姑娘嘴邊的餅干碎屑——當然,他們摸到的,同那位物理學家一樣,只不過是一層薄薄的玻璃而已。 現在,伊夫的工作得到了業界承認和贊許,可是,當他在1992年因為所在的實驗室倒閉而被解僱,回到家鄉小鎮上以一個自由職業者的身份開始自己的全息攝影技術研究時,情況卻完全不同。他花了兩年左右時間研究出所有必需設備,包括一台最重要的便攜全息肖像照相機。但當這一切就緒之時,唯一一家生產他所需要的膠片的製造商——愛克發公司(Agfa)——卻突然決定停止生產此種膠片。在發明了「牛」之後,伊夫還必須教會自己製造出「草」來。 在隨後的幾年中,伊夫·根特就在自己簡陋的實驗室中自學相關的化學原理,並反復實踐。菲力普的加入給了他很大幫助。後來,他們終於發明出名為「終極」(Ultimate)的感光乳劑。同其他的感光乳劑一樣,「終極」的主要成分也是感光性極好的溴化銀顆粒,但「終極」中的溴化銀顆粒直徑只有10納米,是普通膠片上感光顆粒的1/10到1/100。正是這些微小的顆粒使「終極」能記錄下細至纖毫的每一個細節,並在同一個感光層上同時記錄下紅、綠、藍三色。 伊夫找到了被他稱為「30年來所有人都在尋找的感光乳劑」,但他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做出了復制肖維岩洞壁畫的整個方案,卻因為找不到政府的權威人士而求告無門。他還建議為巴黎的迪斯尼樂園建立一個來訪名人的全息攝影肖像館,談判卻一拖再拖。所有見過他作品的人,都承認那是完美的全息圖象,但法國的投資者過於謹慎,他們不僅要下金蛋的鵝,還要一群這樣的鵝能夠工業化、大規模下出金蛋,才肯從自己的口袋裡掏錢。為了尋求投資人,根特兄弟及其父親甚至想過要移民到魁北克。 轉機出現在一位美國合夥人的加入之後。他所擁有的機器能將「終極」母版上的全息圖象復制到杜邦公司製造的某種聚合體材料上。盡管這些圖象還達不到「終極」膠片上的圖象水準,但卻遠比從前的聚合體材料上的全息圖象好多了。伴隨著這種杜邦材料上的全息圖象的大規模生產,使用「終極」膠片的工業化生產也是指日可待。此外,國際全息圖象製造者聯合會的首肯也為根特兄弟的工作增添了分量。雖然伊夫所應用的技術目前還沒有一項是受專利保護,但在不久的將來,它們有望作為專門技術(Know-How)為他帶來巨大的財富。
[編輯本段]原理
全息攝影是指一種記錄被攝物體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攝影技術。 普通攝影是記錄物體面上的光強分布,它不能記錄物體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了立體感。 全息攝影採用激光作為照明光源,並將光源發出的光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經被攝物的反射後再射向感光片。兩束光在感光片上疊加產生干涉,感光底片上各點的感光程度不僅隨強度也隨兩束光的位相關系而不同。所以全息攝影不僅記錄了物體上的反光強度,也記錄了位相信息。人眼直接去看這種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紋一樣的干涉條紋,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過底片就能看到原來被拍攝物體完全相同的三維立體像。一張全息攝影圖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現全部景物。 全息攝影可應用於工業上進行無損探傷,超聲全息,全息顯微鏡,全息攝影存儲器,全息電影和電視等許多方面。產生全息圖的原理可以追溯到300年前,也有人用較差的相干光源做過試驗,但直到1960 年發明了激光器——這是最好的相干光源——全息攝影才得到較快的發展。 激光全息攝影是一門嶄新的技術,它被人們譽為20世紀的一個奇跡。它的原理於1947年由匈牙利籍的英國物理學家丹尼斯·加博爾發現,它和普通的攝影原理完全不同。直到10多年後,美國物理學家雷夫和於帕特倪克斯發明了激光後,全息攝影才得到實際應用。可以說,全息攝影是信息儲存和激光技術結合的產物。 激光全息攝影包括兩步:記錄和再現。 1.全息記錄過程是:把激光束分成兩束;一束激光直接投射在感光底片上,稱為參考光束;另一束激光投射在物體上,經物體反射或者透射,就攜帶有物體的有關信息,稱為物光束.物光束經過處理也投射在感光底片的同一區域上.在感光底片上,物光束與參考光束發生相干疊加,形成干涉條紋,這就完成了一張全息圖。 2.全息再現的方法是:用一束激光照射全息圖,這束激光的頻率和傳輸方向應該與參考光束完全一樣,於是就可以再現物體的立體圖象。人從不同角度看,可看到物體不同的側面,就好像看到真實的物體一樣,只是摸不到真實的物體。 全息成像是尖端科技,全息照相和常規照相不同,在底片上記錄的不是三維物體的平面圖象,而是光場本身。常規照相只記錄了反映被拍物體表面光強的變化,即只記錄光的振幅,全息照相則記錄光波的全部信息,除振幅外還記錄了光波的圖相。即把三維物體光波場的全部信息都貯存在記錄介質中。 全息原理是「一個系統原則上可以由它的邊界上的一些自由度完全描述」,是基於黑洞的量子性質提出的一個新的基本原理。其實這個基本原理是聯系量子元和量子位結合的量子論的。其數學證明是,時空有多少維,就有多少量子元;有多少量子元,就有多少量子位。它們一起組成類似矩陣的時空有限集,即它們的排列組合集。全息不全,是說選排列數,選空集與選全排列,有對偶性。即一定維數時空的全息性完全等價於少一個量子位的排列數全息性;這類似「量子避錯編碼原理」,從根本上解決了量子計算中的編碼錯誤造成的系統計算誤差問題。而時空的量子計算,類似生物DNA的雙螺旋結構的雙共軛編碼,它是把實與虛、正與負雙共軛編碼組織在一起的量子計算機。這可叫做「生物時空學」,這其中的「熵」,也類似「宏觀的熵」,不但指混亂程度,也指一個范圍。時間指不指一個范圍?從「源於生活」來說,應該指。因此,所有的位置和時間都是范圍。位置「熵」為面積「熵」,時間「熵」為熱力學箭頭「熵」。其次,類似N數量子元和N數量子位的二元排列,與N數行和N數列的行列式或矩陣類似的二元排列,其中有一個不相同,是行列式或矩陣比N數量子元和N數量子位的二元排列少了一個量子位,這是否類似全息原理,N數量子元和N數量子位的二元排列是一個可積系統,它的任何動力學都可以用低一個量子位類似N數行和N數列的行列式或矩陣的場論來描述呢?數學上也許是可以證明或探究的。 1、反德西特空間,即為點、線、面內空間,是可積的,因為點、線、面內空間與點、線、面外空間交接處趨於「超零」或「零點能」零,到這里是一個可積系統,它的任何動力學都可以有一個低一維的場論來實現。也就是說,由於反德西特空間的對稱性,點、線、面內空間場論中的對稱性,要大於原來點、線、面外空間的洛侖茲對稱性,這個比較大一些的對稱群叫做共形對稱群。當然這能通過改變反德西特空間內部的幾何來消除這個對稱性,從而使得等價的場論沒有共形對稱性。這可叫新共形共形。如果把馬德西納空間看作「點外空間」,一般「點外空間」或「點內空間」也可看作類似球體空間。反德西特空間,即「點內空間」是場論中的一種特殊的極限。「點內空間」的經典引力與量子漲落效應,其弦論的計算很復雜,計算只能在一個極限下作出。例如上面類似反德西特空間的宇宙質量軌道圓的暴漲速率,是光速的8.88倍,就是在一個極限下作出的。在這類極限下,「點內空間」過渡到一個新的時空,或叫做pp波背景,可精確地計算宇宙弦的多個態的譜,反映到對偶的場論中,我們可獲得物質族質量譜計算中一些運算元的反常標度指數。 2、這個技巧是,弦並不是由有限個球量子微單元組成的。要得到通常意義下的弦,必須取環量子弦論極限,在這個極限下,長度不趨於零,每條由線旋耦合成環量子的弦可分到微單元10的-33次方厘米,而使微單元的數目不是趨於無限大,從而使得弦本身對應的物理量如能量動量是有限的。在場論的運算元構造中,如果要得到pp波背景下的弦態,我們恰好需要取這個極限。這樣,微單元模型是一個普適的構造,也清楚了。在pp波這個特殊的背景之下,對應的場論描述也是一個可積系統。
[編輯本段]全息攝影和普通攝影的區別
在普通攝影中,照相機拍攝的景物,只記錄了景物的反射光的強弱,也就是反射光的振幅信息,而不能記錄景物的立體信息。而全息攝影技術,能夠記錄景物反射光的振幅和相位。在全息影像拍攝時,記錄下光波本身以及二束光相對的位相,位相是由實物與參考光線之間位置差異造成的。 從全息照片上的干涉條紋上我們看不到物體的成像,必須使用具有凝聚力的激光來准確瞄準目標照射全息片,從而再現出物光的全部信息。一個叫班頓的人後來又發現了更為簡便使用白光還原影像的方法,從而使這項技術逐漸走向實用階段。
[編輯本段]全息照相的拍攝要求
� 為了拍出一張滿意的全息照片,拍攝系統必須具備以下要求:� (1) 光源必須是相干光源� 通過前面分析知道,全息照相是根據光的干涉原理,所以要求光源必須具有很好的相乾性。激光的出現,為全息照相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光源。這是因為激光具有很好的空間相乾性和時間相乾性,實驗中採用He-Ne激光器,用其拍攝較小的漫散物體,可獲得良好的全息圖。 (2) 全息照相系統要具有穩定性� 由於全息底片上記錄的是干涉條紋,而且是又細又密的干涉條紋,所以在照相過程中極小的干擾都會引起干涉條紋的模糊,甚至使干涉條紋無法記錄。比如,拍攝過程中若底片位移一個微米,則條紋就分辨不清,為此,要求全息實驗台是防震的。全息台上的所有光學器件都用磁性材料牢固地吸在工作檯面鋼板上。另外,氣流通過光路,聲波干擾以及溫度變化都會引起周圍空氣密度的變化。因此,在曝光時應該禁止大聲喧嘩,不能隨意走動,保證整個實驗室絕對安靜。我們的經驗是,各組都調好光路後,同學們離開實驗台,穩定一分鍾後,再在同一時間內爆光,得到較好的效果。� (3) 物光與參考光應滿足� 物光和參考光的光程差應盡量小,兩束光的光程相等最好,最多不能超過2cm,調光路時用細繩量好;兩速光之間的夾角要在30°~60°之間,最好在45°左右,因為夾角小,干涉條紋就稀,這樣對系統的穩定性和感光材料解析度的要求較低;兩束光的光強比要適當,一般要求在1∶1~1∶10之間都可以,光強比用硅光電池測出。 (4) 使用高解析度的全息底片� 因為全息照相底片上記錄的是又細又密的干涉條紋,所以需要高解析度的感光材料。普通照相用的感光底片由於銀化物的顆粒較粗,每毫米只能記錄50~100個條紋,天津感光膠片廠生產的I型全息干板,其解析度可達每毫米3?000條,能滿足全息照相的要求。 (5) 全息照片的沖洗過程� 沖洗過程也是很關鍵的。我們按照配方要求配葯,配出顯影液、停影液、定影液和漂白液。上述幾種葯方都要求用蒸餾水配製,但實驗證明,用純凈的自來水配製,也獲得成功。沖洗過程要在暗室進行,葯液千萬不能見光,保持在室溫20℃在右進行沖洗,配製一次葯液保管得當可使用一個月左右。
[編輯本段]特點和優勢
其顯著的特點和優勢有如下幾點 1、 再造出來的立體影像有利於保存珍貴的藝術品資料進行收藏。 2、 拍攝時每一點都記錄在全息片的任何一點上,一旦照片損壞也關系不大。 3、 全息照片的景物立體感強,形象逼真,藉助激光器可以在各種展覽會上進行展示,會得到非常好的效果。
[編輯本段]全息攝影的應用
在我們的生活中,當然也常常能看到全息攝影技術的運用。比如,在一些信用卡和紙幣上,就有運用了俄國物理學家尤里·丹尼蘇克(Yuri Denisyuk)在20世紀60年代發明的全彩全息圖象技術製作出的聚酯軟膠片上的「彩虹」全息圖象。但這些全息圖象更多隻是作為一種復雜的印刷技術來實現防偽目的,它們的感光度低,色彩也不夠逼真,遠不到亂真的境界。研究人員還試著使用重鉻酸鹽膠作為感光乳劑,用來製作全息識別設備。在一些戰斗機上配備有此種設備,它們可以使駕駛員將注意力集中在敵人身上。 把一些珍貴的文物用這項技術拍攝下來,展出時可以真實地立體再現文物,供參觀者欣賞,而原物妥善保存,防失竊,大型全息圖既可展示轎車、衛星以及各種三維廣告,亦可採用脈沖全息術再現人物肖像、結婚紀念照。小型全息圖可以戴在頸項上形成美麗裝飾,它可再現人們喜愛的動物,多彩的花朵與蝴蝶。迅猛發展的模壓彩虹全息圖,既可成為生動的卡通片、賀卡、立體郵票,也可以作為防偽標識出現在商標、證件卡、銀行信用卡,甚至鈔票上。裝飾在書籍中的全息立體照片,以及禮品包裝上閃耀的全息彩虹,使人們體會到21世紀印刷技術與包裝技術的新飛躍。 模壓全息標識由於它的三維層次感,並隨觀察角度而變化的彩虹效應,以及千變萬化的防偽標記,再加上與其他高科技防偽手段的緊密結合,把新世紀的防偽技術推向了新的輝煌頂點。 綜上所述,全息照相是一種不用普通光學成象系統的錄象方法,是六十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立體攝影和波陣面再現的新技術。由於全息照相能夠把物體表面發出的全部信息(即光波的振幅和相位)記錄下來,並能完全再現被攝物體光波的全部信息,因此,全息技術在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領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全息電影和全息電視,全息儲存、全息顯示及全息防偽商標等。 除光學全息外,還發展了紅外、微波和超聲全息技術,這些全息技術在軍事偵察和監視上有重要意義。我們知道,一般的雷達只能探測到目標方位、距離等,而全息照相則能給出目標的立體形象,這對於及時識別飛機、艦艇等有很大作用。因此,備受人們的重視。但是由於可見光在大氣或水中傳播時衰減很快,在不良的氣候下甚至於無法進行工作。為克服這個困難發展出紅外、微波及超聲全息技術,即用相乾的紅外光、微波及超聲波拍攝全息照片,然後用可見光再現物象,這種全息技術與普通全息技術的原理相同。技術的關鍵是尋找靈敏記錄的介質及合適的再現方法。� 超聲全息照相能再現潛伏於水下物體的三維圖樣,因此可用來進行水下偵察和監視。由於對可見光不透明的物體,往往對超聲波透明,因此超聲全息可用於水下的軍事行動,也可用於醫療透視以及工業無損檢測測等。 除用光波產生全息圖外,已發展到可用計算機產生全息圖。全息圖用途很廣,可作成各種薄膜型光學元件,如各種透鏡、光柵、濾波器等,可在空間重疊,十分緊湊、輕巧,適合於宇宙飛行使用。使用全息圖貯存資料,具有容量大、易提取、抗污損等優點。 全息照相的方法從光學領域推廣到其他領域。如微波全息、聲全息等得到很大發展,成功地應用在工業醫療等方面。地震波、電子波、X射線等方面的全息也正在深入研究中。全息圖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如用於研究火箭飛行的沖擊波、飛機機翼蜂窩結構的無損檢驗等。現在不僅有激光全息,而且研究成功白光全息、彩虹全息,以及全景彩虹全息,使人們能看到景物的各個側面。全息三維立體顯示正在向全息彩色立體電視和電影的方向發展。
[編輯本段]全息照相技術
隨著人們對數碼相機逐漸認可和接受,數碼相機的市場也在一天一天的擴大,為了切分這塊大蛋糕,各數碼相機廠商也在不斷開發新技術或將已經存在的技術迅速應用到數碼相機領域,以保持和提升在數碼相機領域里的地位。索尼在DSC-F707的對焦模式使用了全息攝影激光自動對焦輔助,也可以說,全息技術已經應用到了攝影領域,那麼到底什麼是全息技術呢?全息攝影和傳統的攝影又有什麼區別呢? 全息圖(Hologram)是蓋伯(Gabor)在1948年為改善電子顯微鏡像質所提出的,其意義在於完整的記錄。蓋伯的實驗解決了全息術發明中的基本問題,即波前的記錄和再現,但由於當時缺乏明亮的相干光源(激光器),全息圖的成像質量很差。1962年隨著激光器的問世,利思和烏帕特尼克斯(Leith and Upatnieks)在蓋伯全息術的基礎上引入載頻的概念發明了離軸全息術,有效地克服了當時全息圖成像質量差的主要問題---孿生像,三維物體顯示成為當時全息術研究的熱點,但這種成像科學遠遠超過了當時經濟的發展,製作和觀察這種全息圖的代價是很昂貴的,全息術基本成了以高昂的經費來維持不切實際的幻想的代名詞。1969年本頓(Benton)發明了彩虹全息術,掀起以白光顯示為特徵的全息三維顯示新高潮。彩虹全息圖是一種能實現白光顯示的平面全息圖,與丹尼蘇克(Denisyuk)的反射全息圖相比,除了能在普通白熾燈下觀察到明亮的立體像外,還具有全息圖處理工藝簡單、易於復制等優點。 全息技術應用到照相領域要遠遠優越於普通的照相,普通照相是根據透鏡成像原理,把立體景物「投影」到平面感光底板上,形成光強分布,記錄下來的照片沒有立體感,因為從各個視角看照片得到的像完全相同。全息照相再現的是一個精確復制的物光波,當我們「看」這個物光波時,可以從各個視角觀察到再現立體像的不同側面,猶如看到逼真物體一樣,具有景深和視差。如果拍攝並排的兩輛「賓士」汽車模型,那麼當我們改變觀察方向時,後一輛車被遮蓋部分就會露出來。難怪人們在展覽會會為一張「賓士」汽車拍攝的全息圖而興奮不已:「看見汽車的再現像,好像一拉車門就可以就坐上『賓士』,太精彩了!」 一張全息圖相當於從多角度拍攝、聚焦成的許多普通照片,在這個意義一張全息的信息量相當100張或1000張普通照片。用高倍顯微鏡觀看全息圖表面,看到的是復雜的條紋,絲毫看不到物體的形象,這些條紋是利用激光照明的物體所發出的物光波與標准光波(參考光波)干涉,在平面感光底板上被記錄形成的,即用編碼方法把物光波「凍結」起來。一旦遇到類似於參考光波的照明光波照射,就會衍射出成像光波,它好像原物光波重新釋放出來一樣。所以全息照相的原理可用八個字來表述:「干涉記錄,衍射再現」。 了解了這項技術,我們就可以把全息照相技術用於廣泛的領域,把一些珍貴的文物用這項技術拍攝下來,展出時可以真實地立體再現文物,供參觀者欣賞,而原物妥善保存,防失竊,大型全息圖既可展示轎車、衛星以及各種三維廣告,亦可採用脈沖全息術再現人物肖像、結婚紀念照。小型全息圖可以戴在頸項上形成美麗裝飾,它可再現人們喜愛的動物,多彩的花朵與蝴蝶。 迅猛發展的模壓彩虹全息圖,既可成為生動的卡通片、賀卡、立體郵票,也可以作為防偽標識出現在商標、證件卡、銀行信用卡,甚至鈔票上。裝飾在書籍中的全息立體照片,以及禮品包裝上閃耀的全息彩虹,使人們體會到21世紀印刷技術與包裝技術的新飛躍。模壓全息標識,由於它的三維層次感,並隨觀察角度而變化的彩虹效應,以及千變萬化的防偽標記,再加上與其他高科技防偽手段的緊密結合,把新世紀的防偽技術推向了新的輝煌頂點。

❹ 什麼是全息攝影

全息攝影
又稱全像攝影(Holography),是光學上極富誘惑的一項技術。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灑在馬路的油膜在陽光下會呈現出多種色彩,而在吹起的肥皂泡上也會看到同樣的情況,原因是由於肥皂泡兩個面的反射光出現了干涉,稱光的薄膜干涉現象。光是攝影的生命,而光有很多的特性,如色散和散射,有經驗的攝影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現象變有害為有利,從而為作品添加一些新奇的效果。照相機鏡頭是由多組透鏡合成的,為避免光在透鏡表面的反射損失,人們發明出鏡頭的鍍膜技術,使一定波長的光在反射時相互抵消,以增加進入鏡頭的光線使成像更清晰。同樣,人們利用光波的干涉特性研究出了具有立體效果的全息攝影技術。全息攝影曾一度是科學家進行科研的專利技術,現在普通人經過一定的學習也可以掌握了,如普遍用於信用卡或圖書封面的仿偽卡,那是一種立體顯像的東西,在陽光下顯示著五光十色的反射光。

「全息」這一詞我們會感想到很熟悉,聯想到耳針中的人體全息圖。人耳是人體的一個縮影,上面對應人體各個器官,從這里人們進一步研究出人體的任何一局部都有整個身體的信息,所以稱全息圖,了解這點對全息攝影也就容易理解了。

全息攝影與普通攝影的區別

類 別 全息攝影 一般攝影
記錄方式 物束光與參考光束 光學鏡頭成像(物束光)
記錄內容 物體散射光的強度及相位信息 景物本身或反射光強度
成像介質 記錄後稱全息片(全灰色調) 感光膠片
影像觀察方式 一般藉助激光還原觀看 眼睛直接觀看
色彩表現 彩色干涉條紋圖像 彩色物體圖像
影像特點 三度空間立體感的景物,只有散射光線而並無實物 平面物體圖像

一、 什麼是光的干涉現象

在物理課的力學中我們做過水波的干涉實驗,而根據光的波動特性,人們也成功地觀察到了光波的干涉與衍射現象。為得到頻率相同的二條光線,讓光從一個狹縫中同時射向第二屏的兩個小孔,兩束光在屏後出現了干涉條紋,條紋的出現是因為二束光的波峰與波谷會由於疊加時(同相)光加強,相互抵消時(反相)光減弱。這一現象使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Stephen Benton發現其後面隱藏著一項高科技,從而對這項技術做出進一步的研究
二、 全息圖像的特點
有關全息的原理在1947年就已由英國物理學家丹尼斯伽柏提出了,科學家本人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在全息影像拍攝時,記錄下光波本身以及二束光相對的位相,位相是由實物(圖中藍色光線)與參考光線(圖中紅色光線)之間位置差異造成的,從全息照片上的干涉條紋上我們看不到物體的成像,必須使用具有凝聚力的激光來准確瞄準目標照射全息片,從而再現出物光的全部信息。一個叫班頓的人後來又發現了更為簡便使用白光還原影像的方法,從而使這項技術逐漸走向實用階段。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第一次使用白色光全息片貼在封面時,銷售量由一千萬份增加到再版後的一千六百萬份。這一技術後由美國傳到歐洲和其它國家,廣泛用於信用卡等仿偽技術。激光全息攝影技術也隨之風靡全世界。

全息攝影是利用激光光波的干涉將影像與再現影像記錄下來的一種攝影,它與一般的立體照片技術完全不同,我們可以圍著它觀看各個側面,只是摸不到真實的物體,其顯著的特點和優勢有如下幾點:

1、 再造出來的立體影像有利於保存珍貴的藝術品資料進行收藏。

2、 拍攝時每一點都記錄在全息片的任何一點上,一旦照片損壞也關系不大。

3、 全息照片的景物立體感強,形象逼真,藉助激光器可以在各種展覽會上進行展示,會得到非常好的效果。

❺ 經常看到說什麼全息電影全息生物的,,,那什麼是全息啊

謂全息照相,就是將激光技術用於照相,在底片上記錄下物體的全部光信息,而不像普通照相僅僅是記錄物體的某一面投影。因此當底片上的物體重現時,在觀看者的眼裡顯得異常逼真,它產生的視覺效應,完全與觀看實物時一模一樣。

全息照相的原理,簡單地說,主要利用了激光顏色純這個特點。其實,關於全息照相的理論早在1947年就由英國科學家伽波提出來。但直到亮度高、顏色純、相乾性好的激光問世後,才真正拍攝出全息照相。

全息照相與立體照相是兩回事。盡管立體彩色照片看上去色彩鮮艷、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但它總歸仍是單面圖像,再好的立體照也代替不了真實的實物。比如,一個正方形木塊的立體照,不論我們怎樣改變觀察角度,橫看豎看,看到的只能是照片上的那個畫面。但全息照就不同了,我們只要改變一下觀察角度,就可以看到這個正方塊的六個方面。因為全息技術能將物體的全部幾何特徵信息都記錄在底片上,這也是全息照相最重要的一個特點。

全息照相的第二個特點是能以一斑而知全貌。當全息照片被損壞,即使是大半損壞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可以從剩下的那一小半上看到這張全息照片上原有物體的全貌。這對於普通照片來說就不行,即使是損失一隻角,那隻角上的畫面也就看不到了。

全息照的第三個特點是在一張全息底片上可以分層記錄多幅全息照,而且在它們顯示畫面時不會互相干擾。正是這種分層記錄,使得全息照片能夠存儲巨大的信息量。

全息照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些特點?為什麼普通照片沒有這些特性呢?這要從拍攝的原理談起。

假如用一束激光照明一個微小顆粒。從小顆粒上反射出來的光波基本上是不斷向外擴大的球面波。我們向小顆粒看去,是明亮的一點。用照相機為這小顆粒照相時,光波通過鏡頭在底片上形成一個亮點,這一點的亮度與小顆粒反射出來的光強有關。照相底片可以記錄下這一點的亮點,但記不下小顆粒在三維空間的位置,印出來的照片上也只有一個亮點。看起來沒有一點立體感覺。拍攝全息照片時,不用照相鏡頭,而是把一束發出平面波的激光和小顆粒反射出的球面波一起照到照相底片上。整個底片都受到光照,它記錄下的不是個亮點,而是一組同心圓,當同心圓間隔很小時,看起來,就像是用刀把一個圓蘿卜切成一片片薄片,疊在一起,成為一組同心環那樣。底片經沖洗後,放到原來的位置,再用拍攝時那束發出平面波的激光,以拍攝時的角度照到底片上,我們可以看到原來放置微小顆粒的位置上有一個亮點。注意!這個亮點在空間,而不是在底片上,我們看到的光就像是從這個亮點發出來的。所以,全息照片記錄下來的不僅是一個亮點,還包含亮點的空間位置,或者說記下從亮點發出的整個光波。全部奧妙就在於這種新奇的拍攝方法,在於這一束平行(平面波)激光束。這一激光束,我們稱之為參考光束。

因此,任何物體實際上都可以看成是無數個明暗不同的亮點組成的立體圖像。用上面的拍攝方法拍成的全息照片就是無數個同心圓組成的復雜圖形,看起來也是灰暗的一片。同樣,這張全息照片不僅記錄了物體各點的明暗,還記下了各點的空間位置。當用參考光束照射沖洗後的底片時,我們看到的光就像是從原物體上發出來的。所以,我們說它記錄了有關物體發出的全部光信息,全息照片的名稱就是因此而得來的。不過激光全息照片只有在激光照射下,眼睛看上去才有立體的形象,而激光器是一種價格較貴的設備,一張照片要配備一架激光器,除了科研部門、專門的場所中有可能設置外,要普遍、廣泛地應用是不可能的。針對這個缺點。科學家不斷研究,終於發明了一種在白熾燈光下也能看到全息景象的全息照片。稱為白光全息或彩虹全息。

激光全息照的底片,可以是特種玻璃,也可以是乳膠、晶體或熱塑等。一塊小小的特種玻璃,可以把一個大型圖書館的上百萬冊藏書內容全部存儲進去。

如果留心一下報紙上的照片,就能發現它們是由一個個小點子組成的。每一個小點子叫做一個像素,它的密度大約是每平方毫米內有幾個點。而全息照相用的特種玻璃膜層厚約10微米,像點密度每平方毫米內在2000個點以上。在這種底片上,每平方毫米的地方內,可以裝下一張310平方厘米的大照片。在一小塊5毫米見方的薄膜上就能裝下一本200頁厚的圖書。

全息照相機的發明,主要意義不在於照相,它作為激光技術的一個方面,在工業、農業、科研等領域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

從照相方面講,這是一種全新的技術。因為全息照片有逼真的立體感,用它來代替普通照片有獨特的效果。在國外,已有人用全息照片做成書的插頁,做成商標,做成立體廣告;博物館用它來代替珍貴文物展出。國外有一家機床製造公司,到另一個國家開商品介紹會,就用全息照片代替實物辦了一個機床展覽會。展覽廳里全部是各種機床的全息照片,這些全息照片看起來和真的機床並沒有什麼兩樣,反而更加引起參觀者的興趣。

構思精巧的全息照片也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美國和法國等國家都有全息照片博物館,集中了全世界最精美的作品。

全息照相還可以將珍貴的歷史文物記錄下來,萬一有文物古跡遭到嚴重破壞,即使盪然無存,我們仍然可以根據全息照相重建。比如像北京圓明園那樣的名勝,當年被八國聯軍焚毀,現在雖然打算重建,因為不知道整個面貌,就難以完全恢復。如果全息照相提早100年發明的話,事情就好辦了。

從立體景象的全息照片得到啟發,科學家想到了全息電影和全息電視。實驗性的全息立體電影已經在前蘇聯出現。放映這種電影時,觀眾看到的景象並不在銀幕上,而是在觀眾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至於全息電視,因為它涉及的技術問題比較復雜,目前還在研究。1982年,德國的電視台播送的立體電視,並不是激光全息電視,它的原理和普通立體電影一樣,觀看時要戴一副特殊的眼鏡。預計到本世紀末,電影和電視又要換代了;到那時,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可能會由於激光全景立體電影和激光立體電視的出現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全息照相的另一項重要應用是製作可以在一些特殊場合代替玻璃的全息光學元件。這種特殊的光學元件具有加工方便、小巧、輕、薄等優點。一個凹透鏡可以使光束發散,一束平行光波照上去變為球面波;我們前面談到的用小顆粒拍攝的全息照片也會把平行光參考光束變為球面波;這樣的全息照片也就是一個特殊的凹透鏡。用類似的方法可以製作出凸透鏡、柱面透鏡等光學元件。這種元件和紙一樣薄,一樣輕,還不會碎。現在已經有用全息光學元件做成的望遠鏡,它的厚度和一般近視鏡片差不多。還有人報道用全息光學元件做成窗玻璃。這種奇異的窗玻璃不會影響人的視線,卻能反射大量的陽光,兼有窗簾的功能;更有趣的是,可以把它反射的陽光集中到裝在窗檐下的一排太陽能電池上,轉化為電能,供室內使用,真是一舉三得。

全息照相技術有明察秋毫的本領。因為全息照片能精確地再現原來被拍攝的物體,我們可以用它作標准檢查原物有沒有變化;事實上只要有1微米的變化,就可以用全息照相技術檢查出來。科研生產部門,還讓激光全息攝影來擔任成品內在質量的「檢驗員」。檢驗時,給被檢物加上一點壓力或加點熱;如果物體內部有裂痕、微孔,它的表面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盡管這種變化的程度極為細微,肉眼根本無法覺察,但在全息攝影這對「火眼金睛」下面,所有這些瑕疵、隱患,統統暴露無遺。這種方法除了可以精密地檢查內在質量外,還有對被檢物絲毫無損的的優點,特別適用於貴重物品,例如珍貴文物、古代雕塑品的檢測。希臘科學家曾用這種方法查出古代塑像受風化的程度。生產上用這種方式檢查精密零件、飛機蒙皮、飛機輪胎的內在質量。在國外的飛機輪胎工廠里,已經起用了激光全息照相「檢驗員」。這種方法還被用來作生物學研究,比如研究腦殼受力時產生的形變,研究蘑菇的生長速度等等。

還在發展當中的是全息存貯技術。我們在談全息照相特點時提到過的存貯信息,也就是記錄信息的能力。從理論上計算,用光碟存貯信息,每平方厘米可以存貯的信息約為106位,而用全息存貯,每平方厘米可以存108位,高100倍!而且讀出信息的時間只有百萬分之一秒!

現在,已經可以把信息存到材料裡面去,全息照相用的材料不是一薄層底片,而是整個一塊晶體可以存入10萬冊圖書,一個圖書館只要保存幾塊記錄晶體就可以。這看來帶有一點幻想色彩,然而是有希望做到的。更重要的是全息存貯的發展將會促進計算機的發展、換代。

一般的全息照片,只能一張一張製作,價格也很高;除了科研上的使用以外,只能當作高級藝術品。8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的壓印全息技術。用這種方式製造全息照片,先要做成一塊金屬的微浮雕板;把它當作印板,在鍍有金屬膜的特殊紙張上壓出全息照片。這比印郵票還要方便,可以大批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應用面也越來越廣。

這種全息照相不僅有立體感;在陽光或燈光下呈現多種色彩,襯在銀白色的金屬背景上,顯得更為絢麗。人們用它來裝飾書刊、玩具、旅遊紀念品,很具魅力。

這種全息照相也包含著豐富的信息,而且完全取決於製作時採用的景物和拍攝方式,就像加了密碼一樣。沒有原始印版,無法復制。因而,它成為防止偽造的有效手段。已經在紙幣、信用卡、磁卡及外交簽證等憑證上出現各種全息標識以防偽造。在我國,也已有不少廠商採用全息照相商標來防止有人偽造商標,欺騙顧客。

值得一提的是,全息照相這項重大技術成就,卻是在與普通攝影毫不相乾的科研領域內發明的。發明者加伯研究這一課題的目的是想要提高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他設計了這種新的成像方法,並於1948年公開發表在科學雜志上。但是,當時沒有激光這樣好的單色光,技術上也有一些困難,加伯並沒有取得成效,他的論文也沒有人重視。

直到十多年後的1964年,因為出現了激光器這種理想的光源,全息照相技術才開始發展起來。很快,全息照相術便成為一種用途十分廣泛,並且具有無限發展潛力的新技術。加伯因為首創全息照相的理論,榮獲197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本人由此而被世界公認為「全息照相之父」。
以上引自http://..com/question/6751241.html?fr=qrl3

編者意見:
我看過的全息圖像是許多截面圖片或者切片組成的立體影像,比如把人橫著切成許多薄片組成人體的全息影響。

❻ 什麼事全息電影院

全息電影院,是運用全息攝影技術和全息成像系統發展起來的新型電影院。 觀眾坐在全息電影院里,不用戴特殊的眼鏡,就能看到立體影像。全息電影的銀幕更大、更亮。觀眾看到的電影畫面,更有立體感和沖擊力,彷彿身臨其境。

全息攝影是利用光波來記錄影像和重現影像。用激光投射全息片時,觀眾的肉眼能直接看到完全立體的影像。

全息成像系統的核心技術是數字光學處理微鏡晶元。電影放映機與一台能夠處理高速輸入數字信號的電腦連接,把數字信號轉化為影像。

全息攝影技術應用在電影院里,極大地強化了觀眾的視覺效果。它還廣泛地應用在醫學領域和其他商業領域。

❼ 該如何介紹全息攝影

全息攝影是指一種記錄被攝物體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攝影技術。普通攝影是記錄物體面上的光強分布,它不能記錄物體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了立體感。全息攝影採用激光作為照明光源,並將光源發出的光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經被攝物的反射後再射向感光片。兩束光在感光片上疊加產生干涉,感光底片上各點的感光程度不僅隨強度也隨兩束光的位相關系而不同。所以全息攝影不僅記錄了物體上的反光強度,也記錄了位相信息。人眼直接去看這種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紋一樣的干涉條紋,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過底片就能看到原來被拍攝物體完全相同的三維立體像。一張全息攝影圖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現全部景物。全息攝影可應用於工業上進行無損探傷,超聲全息,全息顯微鏡,全息攝影存儲器,全息電影和電視等許多方面。

光波是一種電磁波,它在傳插中帶有振幅和相位的信息。普通照相是用感光材料(如照相底片)作記錄介質,用透鏡成象系統(如照相機)使物體在感光材料上成象。它所記錄的只是來自物體的光波的強度分布圖象,即振幅的信息,而不包括相位的信息。因此普通照相只能攝取二維(平面)圖象。為要同時記錄光波的振幅和相位的信息,可藉助於一束相乾的參考光,利用物光和參考光的光程差,以確定兩束光波之間的相位差。因此藉助參考光,便可記錄來自物體的光波的振幅和相位的信息。光源必須是相干光源:通過前面分析知道,全息照相是根據光的干涉原理,所以要求光源必須具有很好的相乾性。激光的出現,為全息照相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光源。這是因為激光具有很好的空間相乾性和時間相乾性,實驗中採用He-Ne激光器,用其拍攝較小的漫散物體,可獲得良好的全息圖。

全息照相系統要具有穩定性:由於全息底片上記錄的是干涉條紋,而且是又細又密的干涉條紋,所以在照相過程中極小的干擾都會引起干涉條紋的模糊,甚至使干涉條紋無法記錄。比如,拍攝過程中若底片位移一個微米,則條紋就分辨不清,為此,要求全息實驗台是防震的。全息台上的所有光學器件都用磁性材料牢固地吸在工作檯面鋼板上。另外,氣流通過光路,聲波干擾以及溫度變化都會引起周圍空氣密度的變化。因此,在曝光時應該禁止大聲喧嘩,不能隨意走動,保證整個實驗室絕對安靜。我們的經驗是,各組都調好光路後,同學們離開實驗台,穩定一分鍾後,再在同一時間內曝光,得到較好的效果。

物光與參考光應滿足:物光和參考光的光程差應盡量小,兩束光的光程相等最好,最多不能超過50px,調光路時用細繩量好;兩束光之間的夾角要在30°~60°之間,最好在45°左右,因為夾角小,干涉條紋就稀,這樣對系統的穩定性和感光材料解析度的要求較低;兩束光的光強比要適當,一般要求在1∶1~1∶10之間都可以,光強比用硅光電池測出。

使用高解析度的全息底片:因為全息照相底片上記錄的是又細又密的干涉條紋,所以需要高解析度的感光材料。普通照相用的感光底片由於銀化物的顆粒較粗,每毫米只能記錄50~100個條紋,天津感光膠片廠生產的I型全息干板,其解析度可達每毫米3000條,能滿足全息照相的要求。

全息照片的沖洗過程:沖洗過程也是很關鍵的。我們按照配方要求配葯,配出顯影液、停影液、定影液和漂白液。上述幾種葯方都要求用蒸餾水配製,但實驗證明,用純凈的自來水配製,也獲得成功。沖洗過程要在暗室進行,葯液千萬不能見光,保持在室溫20℃在右進行沖洗,配製一次葯液保管得當可使用一個月左右。

全息技術應用到照相領域要遠遠優越於普通的照相,普通照相是根據透鏡成像原理,把立體景物「投影」到平面感光底板上,形成光強分布,記錄下來的照片沒有立體感,因為從各個視角看照片得到的像完全相同。全息照相再現的是一個精確復制的物光波,當我們「看」這個物光波時,可以從各個視角觀察到再現立體像的不同側面,猶如看到逼真物體一樣,具有景深和視差。如果拍攝並排的兩輛「賓士」汽車模型,那麼當我們改變觀察方向時,後一輛車被遮蓋部分就會露出來。難怪人們在展覽會會為一張「賓士」汽車拍攝的全息圖而興奮不已:「看見汽車的再現像,好像一拉車門就可以就坐上『賓士』,太精彩了!」 一張全息圖相當於從多角度拍攝、聚焦成的許多普通照片,在這個意義一張全息的信息量相當100張或1000張普通照片。用高倍顯微鏡觀看全息圖表面,看到的是復雜的條紋,絲毫看不到物體的形象,這些條紋是利用激光照明的物體所發出的物光波與標准光波(參考光波)干涉,在平面感光底板上被記錄形成的,即用編碼方法把物光波「凍結」起來。一旦遇到類似於參考光波的照明光波照射,就會衍射出成像光波,它好像原物光波重新釋放出來一樣。所以全息照相的原理可用八個字來表述:「干涉記錄,衍射再現」。

❽ 什麼是激光全息攝影

追問: 具體點 回答: 全息攝影是指一種記錄被攝物體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攝影技術。普通攝影是記錄物體面上的光強分布,它不能記錄物體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了立體感。全息攝影採用激光作為照明光源,並將光源發出的光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經被攝物的反射後再射向感光片。兩束光在感光片上疊加產生干涉,感光底片上各點的感光程度不僅隨強度也隨兩束光的位相關系而不同。所以全息攝影不僅記錄了物體上的反光強度,也記錄了位相信息。人眼直接去看這種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紋一樣的干涉條紋,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過底片就能看到原來被拍攝物體完全相同的三維立體像。一張全息攝影圖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現全部景物。全息攝影可應用於工業上進行無損探傷,超聲全息,全息顯微鏡,全息攝影存儲器,全息電影和電視等許多方面。 補充: 無論是全息攝影,還是最早的銀版照相術,它們的奧秘都在對光的記錄。所有的光都擁有三種屬性,它們分別是光的明暗強弱、光的顏色以及光的方向。早期的銀版照相和黑白照片只能記錄下光的明暗變化,而彩色照片在此之外,還能通過記錄光的波長變化,反應出它的顏色。全息攝影是惟一能同時捕捉到光的三種屬性的一種攝影術,通過激光技術,它能記錄下光射到物體上再折射出來的方向,逼真地再現物體在三維空間中的真實景象。

閱讀全文

與全息照相電影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賽爾號大電影6免費 瀏覽:875
女主角蘇珊的一部電影 瀏覽:876
天王星電影完整版國語 瀏覽:945
微電影背後的故事 瀏覽:534
蜘蛛俠4電影完整版 瀏覽:263
幼兒園畢業微電影大全 瀏覽:187
2020最新的關於赤壁的電影 瀏覽:680
世界電影發展史簡述 瀏覽:348
北京電影學院獲獎作品夢評價 瀏覽:820
西瓜視頻擔保韓國電影 瀏覽:911
許氏三傑電影全集播放 瀏覽:137
耀武揚威電影資源 瀏覽:265
tnt德克士微電影花絮 瀏覽:807
假日微電影 瀏覽:714
百度雲盤資源vr電影 瀏覽:841
報考北京電影學院要報什麼班 瀏覽:346
神馬老三電影院mp4 瀏覽:37
已經下好的電影如何添加字幕 瀏覽:410
電影功夫中的音樂抖音 瀏覽:326
微電影製作培訓排行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