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查理·卓別林的生平事跡是什麼樣的拍攝了哪些作品
查理·卓別林於1889年4月16日生於英國倫敦一個貧苦的喜劇演員家庭,他的童年生活極端困苦。5歲時卓別林就登台表演,最後成為當代最偉大的喜劇大師、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卓別林一生創作了80多部影片,他是自己影片的編劇、總導演、主要演員,在多數場合又是剪輯導演。隨著有聲片的出現,他又成了自己影片的作曲家。這是電影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跡。這個幾乎沒有受過學校正規教育的人,以他超人的才華和淵博的知識,解決了自己在影片製作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切難題,從而使自己的影片獨樹一幟,達到高度的統一、精美和完整。
卓別林在1912年隨劇團到美國巡迴演出路經紐約時,被美國喜劇電影之父賽納特一眼看中,同他簽訂了去好萊塢的合同。到了好萊塢賽納特的啟斯東公司後,卓別林拍攝的第一部影片《謀生》並沒有給觀眾任何有關流浪漢即將出現的啟示。在拍攝第二部影片時,公司通知他洛杉磯正在舉行一場汽車比賽,要他設法搞一身滑稽打扮,扮演一個在現場拍攝影片的攝影師。接到通知的卓別林迅速沖到化妝間,隨手抓過以「畔哥」聞名的丑角的肥大褲子和他的假發假須。破皮鞋是在化妝間的角落裡撿到的,尺寸也明顯過大。禮帽、手杖和過於窄小的上衣也都是那天上午隨手撿到的。在拍攝的過程中,卓別林想起了倫敦街頭一個老攤販橫著走路的滑稽步伐,將此本能地借用了過來。這一切都完全不是出於事先的精心設計,而應當說是偶然的湊合,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創造了不朽的流浪漢形象。
在啟斯東公司,卓別林大約拍了五部喜劇片後,覺得這些搞笑片不能表現他對幽默的理解,便要求自編自導自演一部喜劇片。這部影片名叫《遇雨》,影片上映後,挺招人笑而且挺賣座。以後卓別林便自導自演自編自己的所有喜劇片。從此,影片上只要出現啟斯東公司的廣告,觀眾便一陣騷動和興奮,卓別林剛在影片上出現,觀眾就發出歡暢的笑聲。
合同期滿後,卓別林又到過愛塞耐公司、紐約互助公司和第一國家電影公司。和第一國家電影公司簽訂合同時,卓別林29歲,已是一個百萬富翁。在這里,卓別林拍攝了轟動全球的《狗的生涯》、《從軍記》、《尋子遇仙記》等。《尋子遇仙記》被評為一流的藝術品。這時的卓別林已紅遍美國,而且整個世界都在為他發狂。
在長期的拍片過程中,卓別林開始發現了他偶然創造的流浪漢形象的深刻意義。離開啟斯東公司後,流浪漢形象不再只是單純地挨打出醜,而是越來越表現出深沉的感情,越來越具有現實生活中無處不有的「小人物」共同的悲劇色彩。在觀看卓別林扮演的流浪漢影片時,觀眾發現,自己的笑聲幾次都突然被淚水噎住。
卓別林從1919年開始自行集資建廠,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從20年代到40年代,卓別林拍出了他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淘金記》、《都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
眾所周知,卓別林一生中多次結婚,另外還有許多的女人,但卓別林把他所有的愛都給了他最後的妻子烏娜。烏娜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著名的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女兒。這位高貴的女人嫁給54歲的卓別林時只有18歲,他們一同生活了30多年,她為卓別林生了7個兒女。卓別林在烏娜嫁給他後寫道:「我們開始了天作之合的最幸福的生活,我一心只想將一切都毫無保留地獻給她。」1977年12月24日,卓別林在聖誕夜去世時,烏娜和他的7個兒女隨侍在側。
⑵ 求著名外國攝影師的名字以及簡介
1、羅伯特·杜瓦諾
在法國攝影界,羅伯特·杜瓦諾和亨利·卡笛爾·布列松堪稱為一對並駕齊驅的大師。這兩人的攝影都以紀實為主,但風格卻迥然不同。布列松經常雲游四海,作品比較深沉嚴肅,關心各地民族疾苦。杜瓦諾則一生只以他所居住的巴黎為創作基地,喜歡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抓取幽默風趣的瞬間。
5、史蒂文·梅塞
史蒂文·梅塞,世界頂級時尚攝影師之一,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一直處在時尚攝影的浪尖,有時尚攝影教父之稱。梅塞以一種簡潔、明快、通俗的風格拍攝各種時尚照片。單觀察梅塞的風格,可以看出他對時裝攝影的純影像的語言把握得很透。
⑶ 請詳細介紹布列松的生平簡介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August 22, 1908 Chanteloup-en-Brie, France– August 3, 2004 Montjustin, France)法國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攝影家,決定性瞬間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1908年8月22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出生在法國巴黎附近。他的父親擁有一個紡織廠,母親的家族則世代經營棉花,並在諾曼底地區擁有一個很大的農場。亨利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所以他們希望亨利長大後能夠接管家族的生意,但不幸的是,亨利對做生意絲毫沒有興趣。
1930年,22歲的布列松應召入伍。之前的兩年,他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英國藝術與文學。軍隊生活顯然讓布列松很難適應,他後來回憶說:「那真是一段艱難的時光,要知道,你的肩上正扛著來復槍。」
1931年退伍之後,布列松出人意料地去了當時法國的非洲殖民地象牙海岸。雖然他很少談及自己的這段經歷,但一些研究者認為他受到了康拉德小說《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的影響,小說以一次沿剛果河而上的航行,在布列松面前開啟了非洲神秘腹地的大門。
布列松在象牙海岸以打獵為生,他獵殺野豬和羚羊,然後把獵物賣給當地的村落。在打獵中,他形成了貫穿他一生的攝影技巧——准備,等待,等待,等待,最後扣動扳機或者按下快門。布列松一生都用全手動的相機拍照,他厭惡自動相機,因為「就如同用機關槍獵殺松雞」。很多人所欽佩的布列松在巨大壓力之下的冷靜,也得益於打獵。法國導演路易·馬勒曾回憶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時的布列松,當時巴黎學生暴動已經達到最高峰,到處一片混亂,但布列松仍能冷靜地面對事態,一小時只拍了4張照片。他在象牙海岸時已經擁有了一台照相機,不過,他的那段「非洲記憶」,流傳到現在的,只有7張照片。
1937年,英國喬治六世舉行加冕典禮,世界各國的攝影記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麗堂皇的儀仗隊上。但布列松注意的卻是馬路上的芸芸眾生——一個躺在報紙堆里入睡的男人,由於深夜出來「佔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儀仗隊過來時,他卻已經支持不住,進入夢鄉……在現實世界中捕捉到超現實的另一面,正是超現實主義對他的影響。作為一個在20世紀初巴黎塞納河畔資產階級社區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布列松難免受到各種各樣時髦藝術潮流的影響。
在非洲死裡逃生之後,布列松回到法國,定居在馬賽。他徹底放下了畫筆,拿起了照相機,對此他曾解釋說:「我當時突然領悟到,照相機可以在一剎那凝固不朽。」他在馬賽購買的萊卡35毫米照相機和50毫米鏡頭,此後陪伴了他很多年。1934年,布列松結識了波蘭攝影師西莫爾(David Chim Seymour),然後通過西莫爾認識了卡帕(Robert Capa),後來三個人成為大名鼎鼎的「瑪格南圖片社」的創辦人。卡帕曾對布列松說:「不要給自己貼上超現實主義攝影師的標簽,做一個攝影記者吧。否則你很容易落進自己的套路里。把超現實主義暫時放在角落,向現實前進,不要猶豫。」
布列松30年代的作品可以說是新聞攝影的經典之作,他拓展了攝影作為一種媒介的多種可能性。在他50多年的攝影生涯中,他用照相機拍下了不同民族的喜怒哀樂和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以及上個世紀中一些最具象徵意義的時刻和人物:從西班牙內戰到二次大戰中的解放巴黎,再到後來的柏林牆倒塌。他曾親歷1948年甘地被暗殺事件和甘地的葬禮;也曾記錄過西班牙內戰、巴黎解放;1949年,他還來到中國,親自記錄了毛澤東的軍隊和平解放北平(現在的北京)這一歷史性事件;1954年,他作為首位西方攝影師在斯大林去世後一年獲准進入蘇聯。
他於1947年同別人合夥建立了世界最具影響力、受到廣泛尊敬的馬格南圖片社,馬格南圖片社分別在美國紐約和法國巴黎建立了總部,該圖片社的圖片大量刊載在美國主要的圖片雜志《生活》以及《時代》、《新聞周刊》、《紐約時報》等。"馬格南攝影師"這個稱號是攝影師們仰望的最高爵位,是"天下第一的攝影團體",是個"神聖的群體"。
布列松也嘗試"試驗電影",於1937年製成第一部紀錄片,記錄西班牙內戰時期外國醫葯援助實況。他的電影作品還有《野餐》、《比賽規則》和《電影》等。
布列松使用的照相器材是最少的,這與他現實主義的風格有關,他不希望拍攝引人注意。其照片不依賴於專門的設備和技術。他通常使用35mm平視取景小型相機,使用50mmf2的鏡頭拍攝,拍攝方法仍然是以自然和真實為宗旨。
他從不使用閃光燈等附加光源。當光線不足時,他寧可使用高速膠片。他總是力圖最大限度減少主觀性,把客觀存在的瞬間展現給人們。
⑷ 目前活躍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攝影師是誰呢
我會給你我的前5個精選!
我不以特殊順序開始:
5. Hoyte van Hoytema
奧斯卡提名:8
奧斯卡獎:3(重力,鳥人與亡靈)
我們怎麼能不說伊曼紐爾·盧貝斯基(Emmanuel Lubeski)又名「 El Chivo」,這是有史以來最出色的電影攝影師之一?他被認為是電影界的偉大創新者之一,並且有充分的證據。他的連拍和自然閃電的創新技術改變了整個行業,他擁有電影史上最好的長鏡頭場景(《兒童之子》),讓您彷彿身臨其境地體驗著人物的場景。故事。
他是歷史上唯一一位連續三屆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攝影師。他是一部活生生的證明,一部電影的攝影不僅要使電影更漂亮,還要使觀眾參與其中。他是理想的現代攝影攝影師,他忘了通常的拍攝類型和方法,而是自己創作。即使他在電影中使用了某些相同的想法(連續拍攝),他們仍然感覺彼此不同,不斷變化並適應故事。在某種程度上,他的方法是推動他的故事前進的主要因素。
他著名的藝術作品包括:《重力》,《鳥人》,《復活》,《生命之樹》,《人類之子》,《 Y TuMamáTambién》。他經常與墨西哥電影製片人合作: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和阿方索·卡隆。即使他明天停止工作,他也已經改變了電影院的歷史。您應該看到我們入圍奧斯卡獎但未能成功的電影(《人類的孩子》應該是他的第一部奧斯卡獎,但在《潘的迷宮》中確實有很強的競爭對手)。
希望您喜歡我目前最好的5位攝影師!
⑸ 你最喜愛的電影攝影師是誰
羅傑·迪金斯可能是當代最偉大的電影攝影,甚至沒有之一。作為科恩兄弟的御用攝影,他還參與了一系列偉大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美麗心靈》等攝影工作,迄今為止共獲得11次奧斯卡提名。羅傑·迪金斯最中意的電影鏡頭來自於蘇聯導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指導的《伊萬的童年》,我不知道影片的攝影瓦季姆·尤索夫在水中用的是何種攝影機,但我敢肯定那攝影機要比我們現在用的沉得多。尤索夫還拍攝了塔可夫斯基的《飛向太空》,一部同樣及其好看的電影。
⑹ 世界著名電影攝影師
格萊格·托蘭(Gregg Toland)、黃宗霑、張藝謀,等等,等等。
⑺ 電影阿力瑪的攝影師是誰
瑪麗•艾倫•馬克,當今國際攝影界最令人尊敬、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家之一,馬格南首批女性成員。
⑻ 世界著名攝影大師
CCTV攝影大講堂 網路網盤
鏈接: https://pan..com/s/1iHxERVTzuNoGwXfCtU99AQ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⑼ 外國著名的攝影師有哪些提供一些簡介之類的
外國著名的攝影師有很多,列舉幾位,希望有所幫助。
鮑里斯·米克哈洛夫
1938年出生於烏克蘭的科沃夫,原先是一名技術工程師,28歲時開始涉足攝影,在克格勃搜查到他給妻子拍攝的裸體照片後,他就被工廠解僱了,從那以後他成為專職攝影師。
鮑里斯·米克哈洛夫拍攝范圍很廣,一個專題與另一個專題在形式上截然不同。這就很難定義他的攝影風格和審美觀點是什麼。然而,他卻一直認為攝影的功能是傳播,他認為媒體必須幫助受眾更多地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鮑里斯·米克哈洛夫的作品往往是令人驚訝和不拘一格的。他的許多早期作品,包括《私人系列》Private Series(60年代末),《紅色系列》Red Series(1968-1975),《Luriki》(1971-1985),在攝影態度上是幽默的。在《私人系列》中的作品類似一本照片冊,所有照片都是表現諸如在自己房間里的人;婦女鍛煉身體;跳舞和聚會等內容。
1984年,鮑里斯·米克哈洛夫開始進行一個相當重要的工作——把拍攝的反映每天科沃夫發生的事的小黑白照片貼在他叔叔未寫完的學術筆記的背面,後來,又給照片加上各式各樣手寫的文字說明。這項工作到1998年,才以一本名為《未完成的論文》的精美藝術書籍的出版發行而告終。1986年,鮑里斯·米克哈洛夫拍攝一個名為《鹽湖》的系列,描繪人們在可能是污水,也可能是清水的鹽湖中游泳,而湖周圍被巨大的廢管道包圍著。
蘇聯解體引起巨大改變,甚至對攝影家和藝術家來說也是一樣。鮑里斯·米克哈洛夫的系列《黃昏》(1991)和《土地》(1993)描繪了烏克蘭的街道生活,採用棕色色調。在「土地」系列採用藍色調,鮑里斯·米克哈洛夫描繪的是為生存而斗爭。
在1992年拍攝的《我不是我I am not I》系列中,鮑里斯·米克哈洛夫自拍裸體,周圍裝飾各種各樣代表男性特徵的東西,像劍,讓人想到19世紀的沙龍藝術。
安塞爾·亞當斯
1932年亞當斯在舊金山為當時的明星演員卡羅琳.安斯帕奇拍攝了一幅肖像照。照片拍成後,人們稱之為「傑出的石雕似的人像」,有些人甚至認為它是拍攝的雕塑頭像照片。亞當斯聽了這些議論卻很高興。事後回憶起這幅照片的拍攝過程時,他說:「我堅信,最深刻感人的攝影人像是這樣的照片,當人物的臉型能暗示出身份和個性時,照片能在靜止狀態下提示出被攝者的基本特徵。使用一秒或一秒以上的曝光常常可以達到這一點。如果使用閃光燈的話,這就要善於抓取你所期望的表情,而不是讓被攝者長時間的擺姿勢。我依然堅持通常的『抓拍』照片只不過是被攝者的一種瞬間形象,一種往往只與相機快門運動所抓取的事物有關的片斷。一個畫家可以把許多印象、觀察到的各種形象以及各種反應加以綜合,創作出一種富有表現力的形象。
人像攝影家只能把握一個時間的推移過程,從而在這一過程中對人物的面貌特徵進行刻畫。反映瞬間表情的影像偶爾可能表現出人物個性的廣泛方面,但它只不過是一幅完滿的人像而已。」
亞當斯還說:「構思是攝影創作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一旦你發現被攝者的表情之後,這種表情——面部肌肉活動的瞬間停頓——可能會流逝和避開快門迅速開啟的一剎那。
吉姆·里德
吉姆·里德出生在伊利諾依州的斯普林菲爾德,在那個地方他經歷過各種惡劣的氣候,像冰風暴、暴風雪、洪水、颶風……後來母親送他的相機激發了他對影像的愛好。在電影專業畢業後,他從事影視製作工作,但他發現有五分之四的工作內容都因為天氣原因被中斷,里德突然意識到:「我把攝影機對錯了方向,鏡頭其實應該指向天空!」從此他便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極端天氣攝影。
他是世界攝影界公認的最傑出的極端氣候攝影家之一。在近20 年的全職攝影生涯中,他追蹤了多達357 次的暴風,經歷了17 種大型颶風,拍攝了60 多個龍卷風紀錄片,曾受邀擔任電影《後天》中颶風特效的處理顧問。他的作品不斷在《國家地理》、《紐約時報》、《時代》等著名報刊雜志上出版。
安妮.哥蒂斯
出生於澳大利亞,現居住紐西蘭的奧克蘭,為紐西蘭職業攝影家學會的成員。安妮.哥蒂斯以其非凡的想像力和獨特的風格.拍攝了大量的兒童攝影作品.得到了世界的公認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