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魯迅之路>這部電影講了什麼
全方位、多側面地反映了魯迅這位歷史巨人和文壇巨人的生平、歷史功績和文學成就,用大量的歷史資料鏡頭反映了魯迅先生的不朽精神,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好教材。
Ⅱ 濮存昕的電影《魯迅》的主要內容及含義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面對白色恐怖,他不顧自己的安危,擔心的是革命青年。面對戰友的離去,他雖感苦悶,但依然奮起,用筆端來嘆息勞苦大眾的命運。面對深愛的戀人,他感到自己的所惜與被惜。在生命的最後歲月,魯迅先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感,他洞悉了生活的本義。就在這對世界的感悟,對人生的反思中,一個民族魂在靈柩中安息了……
影片把鏡頭對准了魯迅先生生命歷程中的最後三年,使用了7個夢境貫穿這個文學巨匠跌宕起伏的一生,並將魯迅生平最具有影響力的小說作品串連在電影中。其中,三個死亡成了一個內在結構:楊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魯迅之死。影片開篇,魯迅在江南空曠昏暗的石子路上漫步。恍惚間,祥林嫂走上前問魯迅,「人死了有沒有靈魂?」「或許有吧。」「那也有地獄了……」接著,魯迅又被喊著「救救孩子」的「狂人」拉住,而身邊高唱著「手執鋼鞭將你打」的阿Q卻頭也不回地沖進黑暗……魯迅筆下人物就這樣在真實和虛幻間與他會面。同樣出彩的是劇中有一場魯迅與瞿秋白秉燭夜談的戲,當他們聊到《雪》這首詩的時候,魯迅的卧室里竟然飄起了紛飛的大雪;在影片的結尾,鏡頭定格於魯迅的墓碑前,在《野草》的吟誦中,一片片野草被大火燃燒……寥寥幾個寫意畫面勝過了千言萬語。
拍攝《魯迅》難度很大,魯迅先生的性格魅力和特殊地位使其影響很大,每個人眼中也都有一個自己理解的魯迅。用寫實和寫意相結合的手段拍攝傳記,能給人更多的思考空間,更耐人尋味,影片中的魯迅也用生活的語言道出了人生的哲理。
首先一點,無論誰來演魯迅,人們首先衡量的是外形像不像?沒試妝前,濮存昕自己也沒底。但當造型師將魯迅標志性的鬍子和頭發往臉上一貼,濮存昕的信心頓時有了。但影片的突破口不在這里。長期來,人們對魯迅的態度經歷過太多的曲折。在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林非看來,「能夠把魯迅真實的性格表現出來,爾後盡可能地表現出魯迅某些深刻的思想層面」即夠了。但這又談何容易!趙丹當時在為《魯迅傳》作「角色自我設計」時寫道:「必須忘掉那幾個偉大」,為此受盡了折磨。以前在電視劇《魯迅與許廣平》刻畫了魯迅若干較為「鬆快」的行為,當時竟也被指責為「輕佻,荒誕」。這次拍攝電影《魯迅》,主創人員解放思想,終於將魯迅還原成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也是一個大寫的人。比如影片中,魯迅拒絕了蘇聯方面的邀請,許廣平對此很不理解,倚在床上面對牆壁故意不理魯迅。魯迅則用手搭在她的肩膀上,抽著煙不知如何是好。這就是銀幕上如常人般生動的魯迅。
另外影片中還出現了這樣一幕:魯迅和海嬰泡在浴缸里咯咯笑,許廣平站在一側也跟著開心。飾演魯迅的濮存昕表示,暢快地大笑,像孩子一樣,很響,這就是歷史上魯迅的真實樣子。濮存昕總結道,魯迅是一個毫不掩飾自己、直接表達愛憎的人。一旦認為他應該批判的,他總是毫不留情,且語言銳利、尖刻。他對敵人是不寬容的,臉色隨著情緒的變化而變化,表達非常直接。魯迅或怒、或喜、或悲,或愁、或無奈、或感傷,都是陡然出現的,突變是他的一大特點。正如導演丁蔭楠所講,影片的創作提出了一個概念———彩色的魯迅。魯迅靈魂深處是豐富多彩的。我們要把魯迅豐富的精神,變成可視、可感、可親近的一個銀幕形象。總之一句話,《魯迅》的創作要有突破。觀眾在銀幕上看到的魯迅,不僅是旗手和戰士,同時也是親人,是朋友。
影片抽出了與瞿秋白交往、擔憂楊杏佛安危、幫助蕭紅蕭軍等幾個片斷,展示了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的一面。白色恐怖、楊杏佛遇刺幾個外部動作戲份較多的片斷,烘托出魯迅的演講、論戰的激昂。風雨交加間,魯迅帶病參加楊杏佛的追悼會,出門時把家門鑰匙塞給了許廣平,傘都不拿就大踏步離開了。雖然沒有對白,但是風雨交加間,外景的浮躁喧嘩,是時局動盪的寫照。而葬禮上焦點的虛實、鏡頭的縱深,也營造出了紀實的感覺。這種真實感賦予了魯迅戰斗精神更多的沖擊力。
除了緊張的戰斗,影片在處理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十分詩意。魯迅的家庭生活有聲有色,許多鮮活的細節展現了他作為父親和丈夫的一面。魯迅拒絕出國療養之後,許廣平哭了,這時魯迅和海嬰樣,躺在地板上想不出安慰的方法,夾著上海方言的對話,平實卻也感人。而在與朋友的相處中,影片採用了超現實的畫面展忘年交的深情,魯迅與瞿秋白秉燭夜談,聊到魯迅的詩《雪》,說話間,在魯迅的卧室里竟然下起了飄飄灑灑的大雪。這些富有詩意的處理給人印象頗深。
魯迅一生都在為中國大眾的覺醒而奮斗不息。以他審視時代的睿智,其實他很清楚自己的理想在他的生前是無法實現的,然而他卻為這個理想不停地工作,「肩住黑暗的閘門,放年輕人到光明的地方去」,即使是失敗了,即使是被黑暗勢力威脅,即使是被背叛了,他仍然信奉「趕快做」的人生哲學,在生命的最後幾個小時里還在戰斗,還在關心著中國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啟蒙。影片就是在一個個生動的場景中,把貫穿魯迅一生的信條「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形象地凸顯在銀幕上。
2005年是中國電影誕辰一百周年的日子,作為製片人和許廣平扮演者的張瑜的一句話更能表達一個涵義,「在紀念中國電影百年的時候,把魯迅形象搬上銀幕意義重大,可以說是完成了幾代電影人的一個夙願。」不錯,這樣的精神也是中國電影的精神,百年榮辱,鉛華洗盡,電影以她獨有的魅力為時代敞開了一道門,一道通往希望和繁榮的大路。
Ⅲ 科幻片《時間規劃局》,明明5星的電影,為何拍成了3星評價
有這樣一部電影,在那個世界裡,時間就是貨幣、就是生命。每個人到25歲就會停止生長,與此同時開啟生命倒計時,一旦倒計時結束,也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時間有了金錢的性質,因此窮人們只能拚命工作賺取時間,而有錢人卻能永生。這部電影總體評價一般,也不是太火.
當今世界發展日新月異,科技成果也層出不窮。如果有一天,時間真的變為金錢,人人都做了時間的奴隸,為了賺取時間不擇手段,從而富人得到永生,窮人依然為了生存疲於奔命,這難道不是變相的有一種「貧富差距」?那麼科技發展的意義又在哪裡呢,這是每個人都應該深思的問題。
因為以上幾個原因,這就是這部電影表現平平,沒有火爆起來的原因。
Ⅳ 電影《時間規劃局》里,以時間作為生命,結合電影時間就是生命的名言談談你對生
這部電影我看到的不是什麼時間就是金錢的,而是感覺上在資本壟斷下,從多財富的控制,掠奪,發展到了了生命(時間)的壟斷與掠奪!將原本隱藏的黑暗,赤裸裸的展現出來了
Ⅳ 《魯迅》電影里魯迅說白天比夜裡更黑暗,白天的黑暗指的是什麼 人生最苦痛的便是:夢醒之後無路可走
看到你是特意向我提問的嗎?我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就簡單的從字里行間解釋我的看法試試吧。
白天比夜裡更黑暗,我覺得一個是說社會,一個是說心情吧,夜裡的時候我們可以靜靜思考,回憶,那些我們覺得痛苦的開心的事情,就一個人,有一種寧靜孤寂的凄美吧。白天呢,你會不得不看到形形色色的人,那些你想看到的,不想看到的,不得不去融入他們,偽裝自己,有些事你得到,但是別人得到的,比方簡單說,你想要好多朋友真心的暢所欲言,可是你偏偏沒有,但是也許就在你對面有這樣一群好朋友,在提示著你的孤單。雖然很光亮,可是你的心更加的孤寂,也會會蒙上一重灰塵,想逃離,又偏偏註定要觀看到底。我覺得你的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我就都在這裡面回答了。
通緝?我沒看過這個電影不好說。他是一個文學家,明白作為一個文學家所承受的痛苦,不愛隨波逐流,追求名利,想說些事實,可是社會不會允許,看著很風光,可是內心應該會鄙視自己的無能吧,所以我覺得他不想讓自己的兒子也嘗試這種痛苦,如果兒子變成一個追逐名利,說領導之想,蒙百姓之眼的文學家,那我估計魯迅先生回想親手殺了他兒子的,如果是跟他一樣的話,我想沒有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兒女生活在痛苦裡。
沒看過這部電影,所以最後一個可能說的跟本就不符合你的問題吧,我個人覺得在那個年代一個愛國的中國人,首先就是生活在自己的國土上,說中國人的話,做中國人的事,吃中國人的飯,也許對魯迅先生來說是個人原則吧,離開自己的祖國,遠離中國人民,那還能做些什麼呢?估計在那個年代,就算在國外魯迅先生得到國內最新的消息,也是中國早已發生1.2個月的事情了吧,那還能做什麼呢?
因為沒看過這部電影,所以都是自己想的啊,也許你問的不是這個意思,見諒。
Ⅵ 有一部電影是以時間為主題的,每個人從出生開始手腕上就有生命剩餘的
《時間規劃局》啊
Ⅶ 時間就是生命的故事
時間過完了,人就死了
所以換算下來就是時間就是生命
Ⅷ 關於時間就是生命的電影急需
返老還童 布拉德皮特的,講一個人出生的時候就是老頭,越長越年輕,長大了邂逅一個女孩還生了孩子,怕孩子發現自己越長越小就離開了,N年鉑金森症被送回女主所在的老人院,最後變成BB的男主死在女主懷里
神奇遙控器 講一個建築師工作超多(苦逼的建築師),不想花時間陪家人吃飯聚會,偶爾買到了一個神奇遙控器,可以快進跳過一些不想經歷的事情,但是後來遙控器失控,每次只要他遇到家庭聚會、塞車等情景就自動快進,結果他呼啦一下就晃過了幾十年,老婆也跑了,最後死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為了工作放棄了太多不該放棄的事
Ⅸ 有一個用時間計算生命的電影叫什麼
《時間規劃局》。
在一個虛構的未來世界,人類的遺傳基因被設定停留在25歲,不管他們活了多久,生理特徵都將保持在25歲。然而到了25歲,所有人最多隻能再活1年,唯一繼續活下去的方法就是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更多的時間(如工作、借貸、交易、變賣,甚至搶劫)。於是時間就成了這個世界的流通貨幣。
類似於銀行的時間管理機構遍布全球,而時間守護者會像警察一樣追蹤並記錄每個人所使用的時間和剩餘的時間,一旦在時間銀行中的存額所剩無幾,就將被剝奪生命。有錢人可以長生不老,而窮人們的生存則變得很艱難,一旦手臂上的表清零,就代表著一個人的死亡。
一個名叫威爾(賈斯汀·丁伯萊克 飾)的窮人,卻意外獲得了一筆巨大的財富,擁有了用不完的時間。但是卻因為此事被鎖定為一場謀殺案的嫌疑人,由此走上了逃亡之路。
賞析
影片有許多描寫奔跑的鏡頭,威爾與母親的生離死別,威爾和西爾維婭兩人的生死賽跑。每一次的一路狂奔都能給觀眾一種緊張的氣氛,鏡頭不斷地切換到他們手上的時間表,他們是在與時間賽跑,與生命賽跑。
影片還有許多描寫人性自私的鏡頭,首先,威爾的母親因為時間不夠而無法乘坐公交車回家,但司機、乘客、路人只是冷冰冰地對待,最後倒在了兒子的懷里死去。
而這背後,不可不說是人性的冷漠,讓人心寒,更多的是因為富人們的行為,他們不斷抬高物價,將窮人們逼死,自己則得到永生。
電影評價
1、本片令人滿意,而且影射了美國社會現狀。——《舊金山紀事報》
2、本片蘊含了相當深度的哲理並將其包裝為一部足夠扣人心弦的陰謀片——如果你不對情節做過多質疑的話。——《綜藝》
3、賈斯汀繼續在本片中證明自己演員的身份;但是在《社交網路》中的精湛表現之後,以本片中出演這樣一個無關演技的角色還是有些令人失望。——《芝加哥太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