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香港電影的特點
香港的製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大陸、台灣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
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同時,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
1、趕時間: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2、飛紙仔: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3、第二組制度:由於香港武術指導的經驗豐富、十分專業,王晶這樣的導演經常只專注拍文戲,槍戰武打追逐撞車的場面交由動作指導全權負責,這樣,一部普通的商業片通常之用十幾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製作,則會在武術指導這個組下面繼續啟用「子組」(第一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組武指)。說到香港電影的這種工業特徵的形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那時香港「新浪潮」風起雲涌,不少新銳製片公司紛紛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壟斷地位,而邵氏經營多年的「東方好萊塢」片廠制度及風格亦由此逐漸沒落。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呈現「三魁報春、百花齊放」的興旺局面,從籌劃到攝制再到公映收成本,電影工業流程更呈現出香港獨有的迅速、機動、靈活、即興的特徵。這一特徵既為香港電影走向極盛奠定基礎,又為香港電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筆。若檢討香港電影衰落根源,創作過於即興投機當是禍因之一。昔日港片興盛時,是檔期等片的盛況:香港影人多是同時身兼數組戲,只管悶頭拍就是,完全不必擔心賠本。即興、靈活、迅速、投機的拍攝優勢亦成為了香港電影產量劇增、質量驟降的重要禍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時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檔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賠無賺。明星趕檔期、編劇飛紙仔的情況只出現在少數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電影的產量也逐年縮小,由當年的年產兩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產三四十部。
姓名職業代表作品李小龍導演、編劇、演員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許冠文導演、演員半斤八兩、摩登保鏢、鬼馬雙星、賣身契趙雅芝演員傻探出更、英雄無淚、彈指神功、發錢寒 周星馳出品人、製片、導演、編劇、演員大話西遊、喜劇之王、功夫、少林足球成龍導演、編劇、演員、歌手醉拳、警察故事、尖峰時刻、紅番區周潤發演員英雄本色、賭神、卧虎藏龍張國榮演員、歌手阿飛正傳、倩女幽魂、霸王別姬劉德華演員、歌手賭俠之大戰拉斯維加斯、桃姐、天若有情王家衛導演阿飛正傳、重慶森林、一代宗師、春光乍泄許鞍華導演瘋劫、書劍恩仇錄、女人四十、半生緣徐克導演黃飛鴻、新仙鶴神針、倩女幽魂杜琪峰導演暗戰、意外、毒戰吳宇森導演發錢寒、英雄本色、喋血雙雄、諜中諜陳可辛導演門徒、金雞、如果愛洪金寶演員、導演、製作人福星高照、A計劃、殺破狼許冠傑演員、導演半斤八兩、摩登保鏢、最佳拍檔、鬼馬雙星楚原導演英雄無淚、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劉鎮偉導演、演員、製作人大話西遊、東成西就、情癲大聖張徹導演大上海1937、獨臂刀、上海灘十三太保麥兆輝導演、編劇無間道、頭文字D、傷城爾冬升導演新不了情、早熟、竊聽風雲主要電影公司:電影懋業公司、邵氏、嘉禾、寰亞、銀都、東方電影、新藝城、銀河映像等。
❷ 論香港電影特點
1、趕時間:領銜主演的明星同唱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2、飛紙仔: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倩女幽魂》三部曲
3、第二組制度:由於香港武術指導的經驗豐富、十分專業,王晶這樣的導演經常只專注拍文戲,槍戰武打追逐撞車的場面交由動作指導全權負責,這樣,一部普通的商業片同唱之用十幾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製作,則會在武術指導這個組下面繼續啟用「子組」(第一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組武指)。說到香港電影的這種工業特徵的形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那時香港「新浪潮」風起雲涌,不少新銳製片公司紛紛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壟斷地位,而邵氏經營多年的「東方好萊塢」片廠制度及風格亦由此逐漸沒落。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呈現「三魁報春、百花齊放」的興旺局面,從籌劃到攝制再到公映收成本,電影工業流程更呈現出香港獨有的迅速、機動、靈活、即興的特徵。這一特徵既為香港電影走向極盛奠定基礎,又為香港電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筆。若檢討香港電影衰落根源,創作過於即興投機當是禍因之一。昔日港片興盛時,是檔期等片的盛況:香港影人多是同時身兼數組戲,只管悶頭拍就是,完全不必擔心賠本。即興、靈活、迅速、投機的拍攝優勢亦成為了香港電影產量劇增、質量驟降的重要禍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時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檔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賠無賺。明星趕檔期、編劇飛紙仔的情況只出現在少數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電影的產量也逐年縮小,由當年的年產兩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產三四時部。
具體案例:《英雄本色》及《英雄好漢》、《江湖情》。1986年《英雄本色》創了票房紀錄,於是1987年徐克開始拍攝續集,徐克讓吳宇森帶領周潤發、石天去美國拍攝,自己則指導狄龍、張國榮演出香港的部分,並且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吳宇森在美國導的那一部分《英雄本色續集》根本沒有劇本,只有故事大綱,然而影片上映時卻仍然斬獲了2200萬票房。《英雄本色》及續集的票房大旺,惹動了向氏兄弟找麥氏兄弟跟風拍攝黑幫英雄片。
❸ 請談談你對港台文學作品影視改編的看法
作為一個自小在珠三角長大,熟悉港台影視作品的70後,我說說自己對港台文學作品影視改編的看法:
香港的影視作品相對風格緊湊而明快(那是商業因素的影響),所以使人很容易有追看的沖動,而且越往早期的作品越是講究情節的合理性。
改編的作品裡,例如79版《楚留香》(秋官之後,再無留香),80版《上海灘》,83版《射鵰英雄傳》,83版《少女慈禧》(最早在電視上認識的慈禧,很辨證),86版《秦始皇》(以後評價所有的秦始皇都以這個為標尺了),87版《京華春夢》(從張恨水的《金粉世家》節選改編的),95版的《天龍八部》,96版的《笑傲江湖》等都很有影響力。
台灣影視的評價,要糾正一下樓上兩位網友認識的謬誤!偶像劇是從《流星花園》後才逐漸有的,以前沒這詞,有了偶像劇後台灣電視劇才走下坡路的!早期的台灣電視劇特好看,主要是古裝和民國劇。
台灣電視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比較拖沓,演員演得有點過,不過重視情感挖掘,而且很尊重原著。所以吸引了一大批中年觀眾,尤其是女性。好作品很多。
例如84版《一剪梅》,86版《一代女皇》,87版《京華煙雲》,91版《戲說慈禧》、《京城四少》、92版《梅花三弄之梅花烙》、《新白娘子傳奇》、《包青天》、93版《倚天屠龍記》、95版《一簾幽夢》、96版《情劍山河》、98版《保鏢》系列等。
各位如果還批評台灣電視劇的話,那隻能說明你確實沒看上面這些電視劇了。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是:
《新白娘子傳奇》年年都在全國各地衛視反復播放,而且收視率不減,可與四大名著電視劇媲美。
金超群、何家勁版的《包青天》已經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經典,我不相信還有內地觀眾不知道的。
最後要指出一點的是,無論是香港電視劇還是台灣電視劇都很重視作曲、插曲、音樂設計,所以今天有很多電視劇我們未必記得劇情,但是相關的歌曲就已經唱爛大街小巷和各大娛樂場所了。這點很值得我們借鑒。
❹ 高分!好萊塢對香港電影產業的影響!!
香港譽稱東方好萊塢!
先從好萊塢與香港的電影歷史背景來看一下.為什麼世界電影第一大產業,在美國好萊塢形成?美國建國只有短短二百多年,但也富強了整整二百多年,這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數的,歐洲被二戰差點拖垮,但美國卻成了二戰最大的受益國,社會政治濟經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大批人才紛紛湧入,值當盛世之際,娛樂業重鎮自然也非它莫屬.蘇聯的電影業聽說當時也是很強,還產生了塔爾科夫斯基這樣的大師,俄羅斯在文學上是我精神的故鄉,但現代的電影我看的不多,就我看過的象<雁南飛>這樣的電影,顯然不能和好萊塢比,極*權*體制必然講求單一的文化結構,我估計當時的大部分電影都是泛政治化教育片,充其量和印度電影水平差不多,只數量多根本沒用的.在藝術片的領域,現在的英國,法國,義大利完全可以與好萊塢相抗衡,但商業片領域幾乎沒有涉及.
在亞洲最有可能成為電影業基地的,其實是日本.日本從十九世紀甲午戰爭以後,已經取代了中國,成為亞洲的宗主國.雖然二戰是戰敗國,各大城市還被美國飛機夷為平地,但五十年後,進步神速的日本無疑在各方面仍然是亞洲的最強盛國家.他們的卡通片一直是霸主的地位,九十年代日本青春日劇風靡全亞洲,而他們的電影業水平,比卡通差點,比日劇強點,總體水平也很高,絕不下於中國內地和台灣.但日本文化誰都看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那就是單一,太單一了.根據<菊與刀>作者的分析,日本的民族性格也很矛盾和復雜,用恥感文化來形容,我真覺得太像了.但不知怎麼回事,日本文化表現出來的就是單一,美是美到極處,但敏感脆弱,固守於一處.他們所有的優秀發明,都歸到了一個套路里.所以,曾經令我著迷不已的日劇,現在整體水平還不如中國內地剛興起的連續劇.但日本國家實力擺在那兒,後勁很足,哪天他們福至心靈,我們追都別想追.撇開日本,能成為電影業基地的還有印度韓國,但印度至今宗教信仰濃厚,極度缺乏現代性,不說了,而韓國影視業的興起,是近兩年的事,我看過一些,應該說比較不喜歡,只有金基德給我印象深刻,韓國影視雖然現在很火,但文化特色,總體水平根本無法和日本中國相比,我不看好他們,也不說了.
中國內地有上百年的天災人禍,建國後三十年封閉,原來舊上海的電影從業者都去了香港,香港便成了東方好萊塢,從這種簡單比較是不是能看出,香港電影產業的輝煌是不是也很僥幸呢,是不是也具有歷史環境上的天生不足之處呢.
第二我們從文化內涵上看.何為藝術?廣義上說,只要美的,獨特的,都算藝術.狹義上說,藝術不是商業片講求的感官刺激娛悅,而是一個民族國家文化命脈的顯現,是歷史社會血肉的一個有機部分.可我們驚訝的發現,香港電影從李小龍那個時代起,雖然影響巨大,但成功的都是商業片,竟然沒有幾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片導演.王家衛在形式畫面情調方面,做出了新意,表現現代人的孤獨失落上,也算有些內涵.而關錦鵬,許鞍華,陳果,張婉婷拍的其實都是偽藝術片,沒有一點心靈的沖擊力.
我看過好萊塢60年代以來的所有獲獎電影,我發現大部分都是藝術片,就說<魔戒><勇敢的心>這樣的商業片,也都冠以史詩二字,香港那麼多商業片,有哪部敢稱之為史詩(比如影響巨大的武俠片)?面對好萊塢藝術片賺錢(<阿甘正傳><教父>風靡全球),商業片又極具藝術價值,香港電影集體失語.問題在於,香港影人只為賺錢拍片,比如一個片子火了賣錢了,就一定要跟風把它拍爛拍死為止,而很多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也絕非虛詞妄言. 周星馳搞笑片十多年來的一枝獨秀,恰恰說明了港片精神上的單薄可憐.造成的結果就是,港片林林總總數不勝數,但沒有一點厚重感.只能以<夏日么么茶><求愛上上簽>這樣的片子博小姑娘青睞,以華而不實的槍戰片古惑仔片欺騙無知少年.昔日的輝煌,在於港片突然橫空出世,新鮮刺激,但技術與文化內涵也只是剛具雛形,現在,吳宇森,林嶺東,去了好萊塢,徐克和唐季禮最近幾部電影差強人意.世道漓俗,人心不古.俱往矣!
第三,成也市場,敗也市場.97前後,大批香港電影人奔赴好萊塢,跑掉了一批中堅力量,這有多方面原因.價值認同感與歸屬感是一大原因,但市場的吸引也是主要原因.在資訊發達的年代,市場服從的是贏家通吃的規則.比如,在電視上轉播喬丹比賽的時候,你還有興趣換台看國內的甲級男籃么.好萊塢歷史上多次吸引外來生力軍,強大自已,這次它把視線轉向東方,利用自已強大的資本和市場,挖香港電影的牆角,結果我們看到了,好萊塢真的又一次贏了.而香港電影的後備力量卻嚴重不足,有才華的新銳導演沒有幾個,港片自然舉步惟艱.本來拍片就是為賺錢,面對巨大利益何樂而不為呢,在好萊塢拍一部主流商業片,導演的酬金一般是幾百萬美金,而在香港只有幾十萬美金.成龍在好萊塢拍了那麼多爛片,他自已也有點過意不去,但說起那邊來,錢確實好賺啊,他的身價一部就是二千萬美金.換作你,你去不去?
這幾年香港電影吸納了許多內地演員,許多方面也作了交流互動,這是可喜現象,說明香港影人很聰明善於變通,但我估計內地幫不了什麼忙,為什麼呢?這我到第五點時再說.
第四,還是市場.八十年代,徐克的<新龍門客棧>僅在內地就取得了一億多的票房,八十年代啊,簡直樂壞了電影公司,再到東南亞跑一圈,還不賺個盆滿缽滿,這種一本萬利的投資有誰不願意?到了九十年代末期,香港經濟滑坡,失業率居高不下,電影業自然受到牽連,據說製片人有了個好本子,根本已找不到人來投資了.到底是個什麼具體情況我不得而知,但來看看我們內地市場.
改革開放二十年,內地經濟以每年平均百分之八的速度高速增長,有錢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內地的市場巨大,應該需求比原來更加旺盛啊,可還是敗在市場手裡.因為市場空間被其它娛樂形式大大擠壓後,市場反而變小了.八十年代看電影是人們主要的娛樂方式,可現在青年人最喜歡的是上網.就算要看電影吧,網上看,或者,七塊錢買張盜版DVD,一塊五租個碟(我們這兒的價錢),回家對著家庭影院,坐在沙發上舒舒服服服的看,所以,除了談戀愛的已經很少人跑電影院了.
我九八年參加工作,是在文化宮,電影院也呆過,親眼見證了我們這個蘇北小縣城電影市場的蕭條.最多那時,我們城區一共有五六家電影院,各個鄉鎮也都有一家,當然,所謂的城區,只是一條叫人民路的主幹道,加上幾條破舊不堪的次幹道.但到九八年時,電影公司倒閉,下屬摩登影廳關門大吉,只剩下了我們工人影院和人民影劇院兩家.不過就是那時,每逢大片和周末工薪場,影院里還總是坐滿了人,承包老闆只要一年搞好幾個大片,拉幾個學校,那是穩賺不賠,碰上<泰坦尼克>,一個片子據說就賺了十多萬.而時代與社會的變革的影響,那時已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方面深深體現了出來,隨著國企紛份倒閉,工人下崗,私人企業增多,城市不斷拆建改造,服務業娛樂業興起,我們這個小縣城是一年就變一個樣,游藝房,茶餐廳,加啡館,保齡球室,泡腳按摩店,迪廳,演藝廳,KTV,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起,每隔一段時間就聽朋友談起,哪兒又開了一家好玩的去處,而且由於我們這兒是小地方,只要是新開的休閑娛樂場所,必定是蜂擁而去.前兩年,我在報上看到,我們這個小小的縣城網吧竟然達到了六十多家,而我估計,現在起碼有一百家左右了.在此情形下,電影院的生意就可想而知了.我師傅有次回來,閑聊間向我問起,今天有幾個人吶?我回答,今天不錯,有十幾個人.我師傅瞪大眼睛,你說什麼?十幾個人就算多了?我說,你老知道的,以前就算是暴雨狂風,也是從來沒有」白板」的,現在晚上到了放映時間,往往左等右等不來人,常常關門提早下班,有時來了兩三個人吧,老闆掐指一算,還不夠開消電費呢,所以退了票仍然是提早下班!後來,人民影劇院被改做演藝廳,而我們工人影院在04年終於因為城市改造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的影城,有位市長要求我們影城必經營電影,我們主任不同意,說做電影朝天蝕本,怎麼養這么一大幫人?我估計最終方案是折中一下,只有一個廳做電影,豪華裝修提供貴族享受,其它三個廳全部出租.
所以,這樣來說文化生態也是變動發展,自生自滅,強求不得.香港電影人曾發出求市的倡議,此話很不通,市場可以救么?藝術可以救么?電影業曾經擔負的娛樂主體地位,已被更強勢的電腦游戲互聯網所取代,而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將逐漸被邊緣化,取而代之的可能將是未來互聯網上的某種新藝術.以前的古典音樂,繪畫,文學,不也是早讓位於現代流行藝術了.現實與藝術的相互影響本該就是這樣,香港電影人可以執著,也可以離開,不管什麼選擇,實實在在做些事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電影在今天仍然是主流的藝術形式,我們說港片的沒落也是相對於以前的港片和好萊塢相言的.
第五,前不久奧斯卡直播,一檔娛樂節目請了一個香港導演做嘉賓,面對舉世注目的奧斯卡,確實有點叫人眼饞,這位嘉賓說,我聽說中國不久將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經濟體,為什麼我們要去羨慕他們,我們可以把自已的電影業做強了,然後把全世界的人請來.我當時一聽有點心動,就象拯救香港電影有種說法,內地發展力不可估量,可以強強連合優勢互補,溶入內場電影業尋找出路.這種想法可能很普遍,但不過是打官腔說套話罷了,這個香港導演片子拍得不咋樣,但我想還不至於如此無知.
我們這個最大的經濟體,真是那麼神奇么?以人均GDP算,我們還是小康社會啊.以前太窮了,現在有了點錢以後,常有人喜歡這么說大話.我們其實仍然不富,更不強.我們的企業長期處於產業鏈低端,做人家的廉價加工廠,利潤率極低,但遭到國外多次反傾銷,還被迫匯率升值後,便急著談創新型國家了.好吧,就算再用二十年,技術創新上可以比比日本韓國了,那麼基礎科學領域呢,我們未來五十年可以出幾個諾獎獲得者么?再說,關系著國家民族精神根基的人文思想領域,由於歷史革命和意識形態等原因至今一片荒蕪.而教育這么重要,為什麼遲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改善?有一種觀點是,經濟發展了富裕了,民*主*自*由自然會瓜熟蒂落,但反過來說也一樣有道理,如果不從制度上來保證,那麼社會的發展當然是危險的,比如象拉美非洲一些國家,總是出亂子.國外學者甚至把中國未來會發生什麼,看成是世界未來二十年的三大不安定隱患之一.
前幾天,我們單位一個承租戶來辦公室找我們主任談話,他是大承租戶,財力雄厚,在停車位廣告位方面要求得到更多的份額,我們主任不同意,說必須照顧中小承租戶的利益.但不管我們主任怎麼說,他胡攪蠻纏裝聽不懂,最後,說著說著終於說漏嘴了,他說,現在社會就是這樣,強者生存,他們沒本事,就得讓我們有本事的.我知道他這樣說一點都不稀奇,平時里我接觸的一些人更卑劣無恥,可當時我還是驚訝了.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現實處境啊.別看我們中國人表面上和氣客套,其實很多人內底里全是魔性鬼氣,沒一點人樣,.而我在媒體上經常聽說的是,目前形勢一片大好,中國要維護世界和平什麼的.
香港電影曾被稱作奇跡,可要說奇跡,本來就是長不了的.它難道註定要如夜空的煙花,絢麗燦爛,卻只能經歷短短的一瞬么?我不知道,我可沒有法子,我也不抱什麼期待.
❺ 求一篇 對香港電影見解 的作文。。。
香港電影是電影史上的一個成功故事。20多年來,這個約600萬人居住的城市,一直擁有全球規模數一數二的電影王國,所製作的電影數量,幾乎超越所有西方國家,輸出電影之多,只僅次於美國。
只需稍為留意任何一種流行媒介,幾乎都可發現影響西方文化最深的亞洲電影,就是香港電影。……好萊塢的習慣打法也因功夫片面目一新。李小龍象徵了反叛青少年與民族自豪,成為超越時空的符號。 你知道嗎?我已厭倦了別人老是問:「閣下是否要挑戰好萊塢?」我真的覺得,我們有自己的一套,跟好萊塢的不一樣,但卻不比好萊塢差。 ——邵逸夫 如假包換的本土電影,但資源忽地極快流失;稱雄本區數十年,卻遇好萊塢霸權東漸節節敗退;海外移民的精神食糧,卻只存在於錄影天地里。眼下也許要問:究竟香港算不算締造了一種「全球性」電影? 單憑本土市場支持電影製作,能撐下去的國家沒幾個。電影要生存,要麼像美國電影般搞出口,要麼像歐洲般領取政府大筆資助。但不是拿下海外市場的,就可稱做全球性電影;有了影帶,任何影片其實都可輕易跨越國界。真正的全球性電影,不管在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會在其影院銀幕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用這個定義看,80~90年代的香港電影還未能稱作全球性電影,歐洲任何一國的電影也不可以,因為五部歐洲片中,只一部可在國外曝光。惟一的全球性電影,來自美國。巨制如《天煞:地球反擊戰》(Independence Day,1996)及《泰坦尼克號》(Titanic,1997),都成為國際影壇及媒體的盛事。中型製作的美國電視電影的配音版,皆充塞全球各地的電視熒光幕。廉價的美國動作片及恐怖片,填補從東歐到拉丁美洲,以至非洲等地在這方面的空隙。任何一家影帶店都清楚顯示,不管是《星球大戰》(Star Wars)或是粗糙的低成本電影,只要是美國片,便人人都願意掏腰包。 誠然,90年代香港影業出現危機以前,香港僅次於好萊塢,影片賣埠量一直居全球第二,惟兩者相去仍遠,港片幾乎只輸往東南亞市場,其1995年收益約1.3億美元,美國片現時的環球總收益則超過50億美元。而且,香港電影機構的規模,很難與北美、歐洲及日本等地的跨國企業相提並論。區內實力最雄厚的嘉禾,亦從未打入全球50大傳媒機構之列。時代華納、MCA環球、新力、Bertelsmann及迪斯尼等公司全部有國際融資,特別是銀行投資,故可確保影片打進全球市場。香港電影製片則由小公司推動,影片都是部頭製作居多。1995年港片總投資額為1.5億美元,單是成龍一部電影已佔去其中1200萬。1998年夏天港片處於淡季時,一部好萊塢大片的經費,已與港片全年總投資額相抵。而且,港片在海外發行的規模,亦從來比不上日本動畫此一最受歡迎的亞洲片種。東方的好萊塢不是香港,而依然是好萊塢。 山寨式作業的港片,確實一直欲打進西方市場。邵逸夫在60年代,一心想影片入選國際影展;不少香港電影公司,現在仍欲賣片到西方最賺錢的市場。然而,當地監制卻要面對長期存在的種種困難。首先,歐洲及北美觀眾對亞洲電影興趣不大,只偶然幾部異國情調色彩濃烈之作,或主角沒日本味的日本動畫是例外。其次,好萊塢大公司在全球各地都設有發行部門,送交當地院商的影片供應源源不絕。其他國家的公司從來沒有這類地方代理人,香港監制只能逐個國家賣埠,每回只可與當地發行商達成一次交易,且利潤微薄。他們除東南亞及幾處唐人街外,便沒有自己的影院,因此無法讓其製作在西方真正曝光。 香港在西方僅有過一次重大突破,而經濟回報盡管可觀,也只是曇花一現。邵氏也好,嘉禾也好,顯然都沒料到為本土與亞洲區觀眾度身訂造的功夫片,可賣埠到全球各地。邵氏的《龍虎鬥》(1970)開創功夫類型先河,但一直到1972年鄒文懷挾著兩出李小龍影片在戛納電影市場曝光後,舉世方大開眼界。兩片賣埠成績極佳,甚至打入中東市場。1972與1973年之交的冬季,邵氏製作《天下第一拳》(1972)在倫敦空前賣座。1973年上半年,7部功夫片在巴黎上映,26部在義大利曝光。1973年春,李小龍第二部作品《精武門》(1972)在倫敦打破票房紀錄。及1973年年底,不少歐洲影院每周皆放映功夫片。 更重要的,是功夫片也打入利潤最可觀的龐大美國市場。與英國一樣,美國最先引起鬨動的功夫片是《天下第一拳》,該片於1973年3月公映,李小龍的作品很快隨後推出。同年年終,在美發行的港片已多至38部,《綜藝》雜志於1974年年底報道,港片在美總票房超過1100萬美元。其實那時候,美國人對中國菜、中國宗教及武術的興趣愈來愈大,電影觀眾對功夫片入侵,早有心理准備。李小龍當不成主角的電視連續劇《功夫》(Kung Fu)於1972年秋首播,一般美國人因此更熟悉這種異色的打鬥風格。功夫片不像那電視連續劇,沒帶出以和為貴的信息,反而在《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1967)、《流寇志》(The Wild Bunch,1969)及義大利式西部片出現後,銀幕暴力升級,功夫片亦因而受惠。 然而,觀眾容易貪新忘舊,對功夫片亦會失去興趣。好萊塢大公司最初也發行過幾部入口功夫片,但數年過去,功夫片只能以賤價賣給邊緣發行商,僅在白人都跑光的社區放映,靠亞裔、非裔及西班牙裔觀眾撐下去,直至80年代初影院生意給影帶搶走為止。但無論如何,亞洲電影的確曾破天荒在美國眾多影院放映,此情況並持續了差不多10年。
❻ 香港電影落寞了十年,今後十年應該怎麼救香港電影
單就電影方面而言,小謝方當而立,上進心十足,還是大有可為的。發哥稱香港電影今後三十年靠他了,雖然更多的是勉勵和調侃,誇張中也不失幾分客觀,畢竟目前有票房號召力的男星還都是那幾位半老頭子,同輩人中幾乎無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同為世家子弟的房祖名洪天照譚俊彥等的發展遠不如他,不像華仔的年代群星閃耀。
華語電影本身也會多元化發展,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的生存空間留給各具特色的中小製作,其中自然會有純港味的作品,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港片不死。但單論作為獨立的文化概念和地域范疇的港片包括港劇,與粵語歌類似或更甚,在完成了對相對貧瘠閉塞的祖國人民的流行文化啟蒙教育之後,其時代早已過去,只是它特有的情懷伴隨了一兩代人的成長而給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群體記憶,配合上這年頭泛濫的懷舊情緒,才導致網路上年復一年的祭奠和詰問。
❼ 回顧那些經典香港動作大片,哪一部讓你最捨不得快進
很多人喜歡香港電影,都是從動作片開始的,從最早的李小龍,然後到成龍,再到李連傑,這幾位巨星,代表了動作片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時期。
不過,也正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動作片也有了很大的改變,近30、40年內,香港動作片,每個時期都有代表作。
1、《少林三十六房》
本片的上映,預示著成龍的動作片又到了另一個階段,簡單來說,從以前的民國小子,變成了現代警察。
除了保留詼諧幽默的喜劇效果外,動作戲也進入了升華期,擯棄了一些民國時雜耍的動作,卻加入了大量的搏命動作,包括其他成家班的成員,也就是說,不止成龍一個人在玩命,整個成家班都在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