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聽說上海大學新辦了一個學院叫上海電影學院
沒錯,上海電影學院是上海大學新成立的一個學院,也是上海市第一批重點建設的新機制學院,是上海電影專業學歷教育的龍頭。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⑵ 現在上海市區有哪些電影院比較知名
和平影都 黃浦區西藏中路290號(近漢口路)
上海影城 上海市長寧區新華路160號
永華電影城 徐匯區虹橋路1號港匯廣場6樓
環藝電影城 上海市南京西路1038號10樓
國泰電影院 上海市盧灣區淮海中路870號
上影星匯大寧影城 閘北區共和新路1878號大寧國際商業廣場S1幢3樓(延長路口)
新世紀影城 浦東新區張楊路501號浦東八佰伴10樓
大光明電影院 黃浦區南京西路216號
⑶ 舊上海亂到什麼程度
所謂舊上海,是指抗日戰爭以前的上海。那時上海除閘北和南市之外,都是租界。洋涇浜(愛多亞路,即今延安路)以北是英租界,以南是法租界,虹口一帶是日租界。租界上有好幾路電車,都是外國人辦的。中國人辦的只有南市一路,繞城牆走,叫做華商電車。租界上乘電車,要懂得竅門,否則就被弄得莫名其妙。賣票人要揩油,其方法是這樣:
譬如你要乘五站路,上車時給賣票人五分錢,他收了錢,暫時不給你票。等到過了兩站,才給你一張三分的票,關照你:「第三站上車!」初次乘電車的人就莫名其妙,心想:我明明是第一站上車的,你怎麼說我第三站上車?原來他已經揩了兩分錢的油。如果你向他論理,他就堂皇地說:「大家是中國人,不要讓利權外溢呀!」他用此法揩油,眼睛不絕地望著車窗外,看有無查票人上來。因為一經查出,一分錢要罰一百分。他們稱查票人為「赤佬」。赤佬也是中國人,但是忠於洋商的。他查出一賣票人揩油,立刻記錄了他帽子上的號碼,回廠去扣他的工資。有一鄉親初次到上海,有一天我陪她乘電車,買五分錢票子,只給兩分錢的。正好一個赤佬上車,問這鄉親哪裡上車的,她直說出來,賣票人向她眨眼睛。她又說:「你在眨眼睛!」赤佬聽見了,就抄了賣票人帽上的號碼。
那時候上海沒有三輪車,只有黃包車。黃包車只能坐一人,由車夫拉著步行,和從前的抬轎相似。黃包車有「大英照會」和「小照會」兩種。小照會的只能在中國地界行走,不得進租界。大英照會的則可在全上海自由通行。這種工人實在是最苦的。因為略犯交通規則,就要吃路警毆打。英租界的路警都是印度人,紅布包頭,人都喊他們「紅頭阿三」。法租界的都是安南人,頭戴笠子。這些都是黃包車夫的對頭,常常給黃包車夫吃「外國火腿」和「五枝雪茄煙」,就是踢一腳,一個耳光。外國人喝醉了酒開汽車,橫沖直撞,不顧一切。最吃苦的是黃包車夫。因為他負擔重,不易趨避,往往被汽車撞倒。我曾親眼看見過外國人汽車撞殺黃包車夫,從此不敢在租界上坐黃包車。
舊上海社會生活之險惡,是到處聞名的。我沒有到過上海之前,就聽人說:上海「打呵欠割舌頭」。就是說,你張開嘴巴來打個呵欠,舌頭就被人割去。這是極言社會上壞人之多,非萬分提高警惕不可。我曾經聽人說:有一人在馬路上走,看見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跌了一交,沒人照管,哇哇地哭。此人良心很好,連忙扶他起來,替他揩眼淚,問他家在哪裡,想送他回去。忽然一個女人走來,摟住孩子,在他手上一摸,說:「你的金百鎖哪裡去了!」就拉住那人,咬定是他偷的,定要他賠償。……是否真有此事,不得而知。總之,人心之險惡可想而知。
扒手是上海的名產。電車中,馬路上,到處可以看到「謹防扒手」的標語。住在鄉下的人大意慣了,初到上海,往往被扒。我也有一次幾乎被扒:我帶了兩個孩子,在霞飛路阿爾培路口(即今淮海中路陝西南路口)等電車,先向煙紙店兌一塊錢,錢包里有一疊鈔票露了白。電車到了,我把兩個孩子先推上車,自己跟著上去,忽覺一隻手伸入了我的衣袋裡。我用手臂夾住這只手,那人就被我拖上車子。我連忙向車子裡面走,坐了下來,不敢回頭去看。電車一到站,此人立刻下車,我偷眼一看,但見其人滿臉橫肉,迅速地擠入人叢中,不見了。我這種對付辦法,是老上海的人教我的:你碰到扒手,但求避免損失,切不可注意看他。否則,他以為你要捉他,定要請你「吃生活」,即跟住你,把你打一頓,或請你吃一刀。
我住在上海多年,只受過這一次虛驚,不曾損失。有一次,和一朋友坐黃包車在南京路上走,忽然弄堂里走出一個人來,把這朋友的銅盆帽搶走。這朋友喊停車捉賊,那賊早已不知去向了。這頂帽子是新買的,值好幾塊錢呢。又有一次,冬天,一個朋友從鄉下出來,寄住在我們學校里。有一天晚上,他看戲回來,身上的皮袍子和絲綿襖都沒有了,凍得要死。這叫做「剝豬玀」。那搶帽子叫做「拋頂宮」。
妓女是上海的又一名產。我不曾嫖過妓女,詳情全然不知,但聽說妓女有「長三」、「幺二」、「野雞」等類。長三是高等的,野雞是下等的。她們都集中在四馬路一帶。門口掛著玻璃燈,上面寫著「林黛玉」、「薛寶釵」等字。野雞則由鴇母伴著,到馬路上來拉客。
四馬路西藏路一帶,傍晚時光,野雞成群而出,站在馬路旁邊,物色行人。她們拉住了一個客人,拉進門去,定要他住宿;如果客人不肯住,只要摸出一塊錢來送她,她就放你。這叫做「兩腳進門,一塊出袋」。
我想見識見識,有一天傍晚約了三四個朋友,成群結隊,走到西藏路口,但見那些野雞,油頭粉面,奇裝異服,向人撒嬌賣俏,竟是一群魑魅魍魎,教人害怕。然而竟有那些逐臭之夫,願意被拉進去度夜。這叫做「打野雞」。有一次,我在四馬路上走,耳邊聽見輕輕的聲音:「阿拉姑娘自家身體,自家房子……」回頭一看,是一個男子。我快步逃避,他也不追趕。據說這種男子叫做「王八」,是替妓女服務的,但不知是哪一種妓女。總之,四馬路是妓女的世界。潔身自好的人,最好不要去。但到四馬路青蓮閣去吃茶看妓女,倒是安全的。
她們都有老鴇伴著,走上樓來,看見有女客陪著吃茶的,白她一眼,表示醋意;看見單身男子坐著吃茶,就去奉陪,同他說長道短,目的是拉生意。
上海的游戲場,又是一種烏煙瘴氣的地方。當時上海有四個游戲場,大的兩個:大世界、新世界;小的兩個:花世界、小世界。大世界最為著名。出兩角錢買一張門票,就可從正午玩到夜半。一進門就是「哈哈鏡」,許多凹凸不平的鏡子,照見人的身體,有時長得象絲瓜,有時扁得象螃蟹,有時頭腳顛倒,有時左右分裂……沒有一人不哈哈大笑。裡面花樣繁多:有京劇場、越劇場、滬劇場、評彈場……有放電影,變戲法,轉大輪盤,坐飛船,摸彩,猜謎,還有各種飲食店,還有屋頂花園。總之,應有盡有。鄉下出來的人,把游戲場看作桃源仙境。我曾經進去玩過幾次,但是後來不敢再去了。為的是怕熱手巾。這裡面到處有拴著白圍裙的人,手裡托著一個大盤子,盤子里盛著許多絞緊的熱手巾,逢人送一個,硬要他揩,揩過之後,收他一個銅板。有的人拿了這熱手巾,先擤一下鼻涕,然後揩面孔,揩項頸,揩上身,然後挖開褲帶來揩腰部,恨不得連屁股也揩到。他盡量地利用了這一個銅板。那人收回揩過的手巾,丟在一隻桶里,用熱水一沖,再絞起來,盛在盤子里,再去到處分送,換取銅板。
這些熱手巾里含有眾人的鼻涕、眼污、唾沫和汗水,彷彿復合維生素。我努力避免熱手巾,然而不行。因為到處都有,走廊里也有,屋頂花園里也有。不得已時,我就送他一個銅板,快步逃開。這熱手巾使我不敢再進游戲場去。我由此聯想到西湖上莊子里的茶盤:坐西湖船遊玩,船家一定引導你去玩莊子。劉庄、宋庄、高庄、蔣庄、唐庄,裡面樓台亭閣,各盡其美。然而你一進莊子,就有人拿茶盤來要你請坐喝茶。茶錢起碼兩角。如果你坐下來喝,他又端出糕果盤來,請用點心。如果你吃了他一粒花生米,就起碼得送他四角。每個莊子如此,遊客實在吃不消。如果每處吃茶,這茶錢要比船錢貴得多。於是只得看見茶盤就逃。
然而那人在後面喊:「客人,茶泡好了!」你逃得快,他就在後面罵人。真是大殺風景!所以我們游慣西湖的人,都怕進莊子去。最好是在白堤、蘇堤上的長椅子上閑坐,看看湖光山色,或者到平湖秋月等處吃碗茶,倒很太平安樂。
⑷ 為何上海會成為中國電影發祥地
早在1941年,影界大佬羅明佑就提出:「自最初的中國電影至最近的中國電影,悉由廣東人領銜演出」;他還如數家珍報了一長串粵籍影人名單,有鄭正秋、黎民偉、黎北海、羅明佑、蔡楚生、張織雲、楊耐梅、阮玲玉、胡蝶、陳雲裳等等,聲稱「隨時隨地都遇見廣東籍的銀色戰士」。另據浙江影協統計,在中國電影百年歷史長河中,共有上百位寧波籍影人作出了貢獻,包括電影編導張石川、袁牧之、應雲衛、桑弧、林杉、干學偉、張鑫炎、張子恩;電影經營家邵醉翁、邵逸夫、柳中亮、柳中浩、徐桑楚;電影技術家鄭崇蘭、林聖清;電影演員韓非、張翼、舒適、王丹鳳、喬奇、白穆、陳思思、洪金寶、周星馳等。然而,廣東人從影雖多,廣東並未成為中國電影的搖籃;寧波人從影也多,寧波亦未提供早期影人馳騁的空間。當年那些「恥為人後、勇於進取」的寧波人,不約而同作出了「成才非去上海不可」的選擇。上海自開埠後形成的開放性、商業化社會環境,當仁不讓地成為電影這一舶來品在中國落地生根的理想土壤。
19世紀末以來,「影戲」在上海這個娛樂需求極旺盛的大都市營造出得天獨厚的文化空間與市場,生成了中國電影史上諸多「第一」,舉其要者有:
1896年8月,上海徐園放映「西洋影戲」,首開中國人第一次看電影的紀錄;
1913年9月,第一部國產故事片《難夫難妻》在上海問世;
1922年3月,張石川、鄭正秋等在上海創辦第一家股份制「明星影片公司」;
1927年1月,中國第一部電影年鑒《中華影業年鑒》在上海出版;
1931年3月,明星公司在上海推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1941年9月,萬氏兄弟在上海攝制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片《鐵扇公主》;
1947年10月,史詩性悲情大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在上海連映三個多月,觀眾近80萬人次,創下國產片票房新紀錄;
1948年8月,中國第一部譯配英語的《假鳳虛凰》從上海輸往歐美放映。
據統計,上世紀20年代共有142家電影公司在上海開張,此後優勝劣汰,形成明星、天一、聯華三大公司鼎足而立的格局,奠定了上海作為中國電影製作、發行、放映的龍頭地位。曾有人提出「一城電影」的說法,因為1949年以前攝制的3000多部國產片,其中80%以上出自上海,使上海成為中國民族電影的重鎮。與此同時,在上海涌現出中國第一代、第二代影人群體,名編導與名演員珠聯璧合,創作出《神女》《漁光曲》《大路》《馬路天使》《萬家燈火》《小城之春》等載入世界電影史冊的經典名作。中國電影史上有不少重大事件、重要現象均同上海有著密切關聯,誠如先驅者鄭正秋所言:「中國之上海,猶美國之好萊塢。影片公司,星羅棋布;電影明星,薈萃於此。」可以說,在中國沒有哪一座城市與電影的歷史淵源如上海這么深厚久遠。
然而,上海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至今給後人留下了哪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電影歷史遺痕?
深入上海的大街小巷,現今還能尋訪到不少與中國電影歷史相關的舊址,在那些物理空間的背後潛藏著影壇軼聞,留存著彌足珍貴的電影文化符號,彰顯上海所擁有的深厚電影文化積淀。例如1896年最早放映「西洋影戲」的徐園,其原址為天潼路814弄地塊,此前還遺留著1881年建造時的界碑。又如,30年代初任光、聶耳錄制有聲電影插曲的「百代唱片公司」小紅樓,現掩映在徐家匯綠地之中,此處追根溯源乃是《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地。再如,中國影壇名人30-40年代幾乎都在上海石庫門弄堂居住生活過,如鄭正秋(進賢坊)、田漢(日暉里)、夏衍(業廣里)、阮玲玉(沁園邨)、胡蝶(四明邨)、周璇(元吉里)、蔡楚生(千愛里)等,他們住過的寓所現已受到文物保護部門,一塊塊鐫刻著名人姓氏的紀念銘牌出現在那些故居的門首。從搶救電影歷史遺產的意義上說,這些存量不多的舊址構成中國電影跨越一個世紀的人文景觀資源。
上海曾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20世紀30年代,國內共有233家影院14萬個座位,上海一地擁有53家影院3.7萬個座位,約佔四分之一比例,市民看電影的風靡程度可見一斑。但令人遺憾的是,前些年上海掀起新一輪城區改造,如建於1925年的「夏令配克大戲院」(解放後更名新華電影院)說拆就拆,從此讓人覺得南京西路少了點人文氣息。這也警示我們,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不容再流失!由主管部門公布的「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名單上,不少老字型大小影院榜上有名(當年稱「大戲院」):金城大戲院、中國大戲院、光陸大戲院、大光明、新光、蘭心、國泰、美琪等等。在這些影院里曾發生過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如1930年2月22日,洪深在大光明戲院憤起阻止好萊塢辱華片《不怕死》上映;1936年3月,卓別林訪滬「閃電之旅」光顧新光戲院等。目前「老當益壯」仍在服役的專業電影院屈指可數,僅剩大光明、國泰兩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也是電影刊物出版中心。早在1921年4月,顧肯夫、陸潔、張光宇在上海創辦中國第一本《影戲雜志》,現已成為上海圖書館珍藏的電影文獻鎮館之寶。此後近三十年間,在上海出版的電影雜志、電影畫報多達207種。這些塵封已久的電影文獻,已被上海圖書館列為數字化搶救項目。
記得數年前訪洛杉磯漫步好萊塢街頭,看到早期美國電影業的瓶瓶罐罐、一紙一片均被當作文物陳列,不由感嘆好萊塢角角落落都溢出電影的氣息。香港同胞亦大力打造「電影香江」城市名片,訪港遊客步出機場,隨手能取到一張《香港電影地圖》,以此吸引四方影迷按圖定址,參觀港島各種電影景點。我想,黃浦江畔也應樹起「電影上海」的標幟,與浦東迪士尼樂園遙相呼應,吸引海內外遊客和影迷來此觀光,構成一趟撫今追昔的上海電影文化之旅。
⑸ 上海拍電影的「舊上海灘」在哪裡
補充:
上海車墩影視基地,又名上海影視樂園,位於松江區的車墩鎮,無論是影視圈還是普通遊客,一般稱之為車墩影視基地。這個明顯帶有上世紀30年代上海灘風情的樂園,卻似乎一直與繁華現代的新上海處於兩個時空。這里,叮叮當當的有軌電車始終穿梭在先施、永安、新新三大公司和石庫門里弄、外白渡、馬勒公寓、尖頂教堂間,自顧自地演繹著十里洋場的夢幻。
曾在此拍攝大量影視劇作品,比如家喻戶曉,風靡一時的《色戒》、《闖關東》、《環珠格格》、《功夫》、《華英雄》等等。
這里有舊上海的市井風情
如果你想探究舊上海十里洋場的繁華,那麼可以去坐一坐有軌電車或黃包車,走一走30年代的南京路、老上海傳統街道、石庫門里弄、蘇州河駁岸、浙江路鋼橋,嘗一嘗舊上海的風味小吃,看一看瀕臨絕跡的舊上海傳統雜耍,感受一下騎馬飛馳的樂趣,甚至還可見到天主教教堂、中世紀酒庄及英、法、德、西班牙、挪威等國風格的歐式建築。
這里有拍電影的幕後秘密
如果你對戳穿拍電影的「西洋鏡」有興趣,那麼只有到樂園現代化的攝影棚,或樂園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可能正在拍攝某一部影視作品,偌大的影視專用服裝道具展廳里,有著你從未見過的歷代服飾和大小「玩藝」,還有栩栩如生的明星藝術形象。這些,足以讓你一飽眼福了吧。如果你對這樣的「冷眼旁觀」還不滿意,那麼你可以參與一次真正的表演.當一回電影演員,甚至還能得到自己的「處女作」,帶回家去看。
目前正在建造的是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三個組合式攝影棚和面積為1000平方米的兩個電視棚。第二期工程要實現45公頃的開發計劃。屆時,樂園正大門將與西側320國道相連。景點包括名噪海內外的上海城隍廟、大世界游樂場、冒險樂園,以及卡通天地、四維動感電影、百樂門大街等百來個景點,各盡其妙,可以滿足各界人士的好奇心。根據市委領導提出的關於影視樂園200公頃遠景開發建設的規劃已定,目前,正在進行實質性啟動。改革開放中的上海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不僅是國際友人,就連老上海,只因數月不上街,就會認不出老街道。如號稱「中華第一街」的南京路,經過翻建整新已很難辨出當年的舊貌。現在經濟發展迅速、文化變化劇烈、懷舊情緒濃郁,「老上海風情」十分使人留連。尋覓「海上舊夢」的旅遊觀光之客,選擇典型歷史環境的影視藝術家,到上海影視樂園來觀光已成為最佳去處。樂園的景點祖賃收入自1995年以來,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接待100多個中外影視、廣告攝制組,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青睞。諸如張國榮、劉德華、林青霞、郭富城、鄭伊健、鞏俐、吳倩蓮等著名影星、預約拍攝的訂單紛至沓來。
⑹ 上海建國電影院解放前叫什麼
叫榮金大戲院。與黃金大戲院(建國後的大眾電影院。)都是黃金榮的產業
⑺ 上海有哪些電影院
上海永華電影城
上海新世紀影城
上海萬達影城
上海星美正大影城
上影CGV大寧影城
上海星美國際影城
上海環藝電影城
上海松江地中海影城
新世界電影城
上海又一城今典世紀影城
上海世紀友誼影城
上海和平影都
上海世紀大上海電影院
上海龍之夢影城
上海市大光明電影院
上海星美樂莫國際影城
UME新天地國際影城
天山電影院
中環今典世紀影城
柯達電影世界
上海世紀仙霞影城
曹楊影城
上海虹橋世紀電影城
上海影城
上海蘭生影劇院
萬裕國際影城
上海大地數字影院
上海電影院
上海國泰電影院
新上海影都
曲陽影都
上海衡山電影院
上海西南影城
上海新四平影城
上海嘉定影劇院
上海市浙江電影院
上海市群眾影劇院
上海黃浦劇場
上海滬西電影院
新光影藝苑
上海工人文體活動中心
徐匯影劇場
滬北電影院
鑫樂普陀影劇院
上影星匯影城
桐鄉電影大世界
國際電影院
大光明影院
⑻ 上海哪個電影院最好
上海有環藝影城,柯達超級電影世界,上海影城,新世紀影城,星美正大影院,虹橋世紀影城,永華影城,世紀仙霞影院,國際電影院,蘭生影劇院,上海科技館科學影城
要看你離哪家電影院近了,環藝是在南京路上的,柯達超級電影世界、永華影城這2家都是在徐家匯的,上海影城和虹橋世紀影城也離徐家匯不遠,正大星美是在浦東陸家嘴的,這幾家我都去過,音像效果都還不錯,還有就是UME新天地國際影院、西藏路離人民廣場不遠的和平影都也很不錯,其他的就沒有怎麼去過了。
⑼ 跪求上海最早的電影院。。大約1925-1931年上海比較出名的電影院是哪裡那是放的電影都有哪些越全越好。
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三年,是上海電影院發展的一個全盛時期,中國商人和外國資本一起介入,建造了大大小小很多電影院。其中「大光明影戲院」、「國泰大戲院」和「南京大戲院」,最具有代表性,影響也最大。 至於電影應該是《馬路天使》、《姊妹花》、《火燒紅蓮寺》、《歌女紅牡丹》這幾部。 望採納
⑽ 上海楊浦區那裡有電影院
基本楊浦區去的不是四平電影院就是五角場的2家電影院了。我就把我知道的情況說下吧。
四平電影院。周2半價。雙休日上午特價;每周一至周五下午13:00,周六周日上午10:00陽光場,票價5~10元。陽光場就是要買他家的卡的。據個例子 你買100塊的卡,那就是你可以看20場5元陽光場的電影,或者10場10元陽光場的電影。但是陽光場放的影片基本上都不會是現在正在上映的最新電影。
萬達周2周3半價,周1和周4下午1點前和晚上9點後半價,70歲以上老人和學生可以半價。另外萬達有個很特別的活動是如果你有平安銀行的信用卡可以享受平安專場。5塊錢一張票,每人可以買2張哦。而且這個平安專場放的就是每日上映的最新的電影!ps,如果你是學生,你可以去萬達辦一張學生卡。之後萬達看電影只需要20元/場。這個邏輯很奇怪。比如說現在電影票基本是60~80一張吧。你帶學生證去對折還要30元1張的票。如果你辦了他家的學生卡,就只要20塊。反正蠻怪的。
又一城影院優惠的情況基本和萬達相同。畢竟位置靠太近了,有競爭是不可避免的。
綜合而言果純粹是為了看電影。三家在品質上不會有大的差別。四平是老的電影院,但前些年剛剛重新裝修過。現在都改成小廳了。
以上參考一下,希望能夠幫到你。祝你愉快。(*^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