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電影世界逍遙游點評

電影世界逍遙游點評

發布時間:2022-08-08 08:24:35

㈠ 怎樣理解《逍遙游》的思想

逍遙游,就是要從高處著眼去看世界,看你身邊的事。
而那重高處,就是指一種至高的境界,找到制高點,才能更根本地看這個世界。
所以在第一篇逍遙游里,莊子用了很多的比喻,目的是讓人看到大的可以有多大,久的可以有多久。用來比喻常人的渺小,目光的狹隘短淺。
以此來闡述他的逍遙的思想。就是在高的境界下看世界,就可以沖破一切,得到心靈的解放。

㈡ 《逍遙游》中怎麼看可待與不可待

有所待的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逍遙游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胠篋》)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沉濁,「不可與庄語」(《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全文若即若離,疏而難分。為分析方便,權且分為三段。第一段從篇首至「聖人無名」。作者採用了先述後議、先破後立的寫作順序,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事物形象地說明:無論是「扶搖而上」的乘天大鵬,還是「決起而飛」的蓬間小雀,也無論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還是春秋八千的長壽大椿,它們之間雖然有著大小之分,長短之別,但有所依賴,有所期待都是一樣的,都是並不得逍遙游,進不了絕對自由的境界的。然後又通過三個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那些為世所累,心繫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自不必說,就是「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宋榮子之流仍是「猶有未樹」;列子雖然已能「御風而行」,勝過宋榮子,但是仍然「猶有所待」,待於風,算不上逍遙游。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游呢?莊子在本段的最後說:必須能夠「乘天地之正」(順著天地的法則,亦即自然規律),「御六氣之辯(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各種變化)以游無窮(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才是無所待,才是逍遙游。什麼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唯有「無己」的「至人」。「無己」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作逍遙遊了。

他所想像的境界也是獨一無二的,那個「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境界,除了莊子又有誰創造得出呢?不僅如此,作者還通過姑射山神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的美麗形象,將那種境界人格化、具體化,使人明知其假,寧信其真。

把自己的縹緲幻想寫得這樣實在,這樣美妙,除了莊子,恐怕也沒有第二個人了。莊子隨心所欲地想像出這些物事、境界,並非空言誑人,而是其構思匠心的必然體現。他極寫鵬之大,椿之壽,一則造成一種聲勢,一種氛圍,引人入勝;二則形成一種對比,一種暗示——以鵬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長壽暗示人生之短暫。

大鵬必須乘風而飛,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難想見;重負之下,立言、立功、立名還有什麼意義,爭名奪利根本沒有價值,而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無為、無己,在「無何有之鄉」去作逍遙游!

其次是熾烈而隱蔽的情感。看透了人間的沉濁骯臟,莊子耽溺於純潔無瑕的幻想王國中,否定了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世人。

莊子醉心於動物、植物與神仙的世界裡,所以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寫虛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無己」;但是「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天下》)的背後有深深的苦悶,虛幻的「無何有之鄉」產生於對人間世的絕望,他追求著逍遙卻無法擺脫人生的羈絆。他把「至人」的境界寫得那樣不可企及,其中不正隱約露出他追求逍遙而不可得的苦惱失望嗎?他把那個「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神人寫得那樣美麗絕倫,其中不正燃燒著他那熾烈的、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火嗎?還有,他雖然提出應該「無己」,物我不分,卻發自內心地認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由此可見他對智慧的重視,對生命的熱愛;可見這個一心要飛離人世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會,而只是人生社會的黑暗和骯臟。這里還有必要提到大鵬這個形象。盡管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但是卻義正辭嚴地駁斥了蜩與學鳩的嘲笑,強調指出有「小大之辯」,並且三次用濃墨重彩,不避重復地描繪了大鵬的雄偉形象,熱愛之情躍然紙上。這是為什麼呢?也許,作者在才能無雙、嚮往著逍遙卻無法逍遙的大鵬的形象里,正隱藏著自己難言的苦情。

什麼苦情呢?我們不妨作這樣的比較想像:一隻大鵬在茫茫北冥中沖天而起,一顆心靈在深深苦悶中掙扎而出,幻想翅膀張開了,怒而飛向無何有之鄉……有所待的大鵬失敗了,那麼心靈呢?有所求的心靈能在那廣漠之野找到慰藉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的正是作者這種欲飛的理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㈢ 莊子的《逍遙游》主要講的是什麼

《逍遙游》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游」。全文想像豐富,構思新穎,雄奇怪誕,汪洋恣肆,字里行間里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

文章先是通過大鵬與蜩、學鳩等小動物的對比,闡述了「小」與「大」的區別;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無論是不善飛翔的蜩與學鳩,還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甚至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從而引出並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道理。

(3)電影世界逍遙游點評擴展閱讀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雖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

人世間既然如此污穢,「不可與庄語」,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逍遙游》在構思上採用了文學上的形象思維的寫作手法,運用大量的淺近的寓言、神話、對話,文姿多彩。想像像匹駿馬馳騁於宇宙,攝取與表達中心思想有關的妙趣橫生的題材,生動、形象地宣傳了作者的鄙視高官厚祿、死抱皇恩厚爵,否定現實,追求無己、無功、無名的絕對自由的思想。

對統治者以功爵籠絡賢能的偽善給予深刻的揭露,對後世散文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在攬宇宙於一紙,包萬物於一文的充滿生機、遐想的《逍遙游》中,作者富有藝術魅力的文筆吸引了為數眾多的讀者,使作品成為中國古代寓言體論說文中一篇著名的佳作。

㈣ <<逍遙游>>中心講的是什麼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游自得的樣子;「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聖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餘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麼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滿奇特的想像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於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逍遙游」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裡,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於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提倡不滯於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㈤ 《逍遙游》全篇解說

全文翻譯1:
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稱叫鯤。鯤的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鯤變化成鳥,鳥的名稱叫鵬。鵬的背,不知道它有幾千里。奮起而飛,它的翅膀就像掛在天上的雲。這只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海。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齊諧》是記載怪異的。《齊諧》中的話說:「當鵬遷往南海的時候,振翼拍水,水浪遠達幾千里。它乘著旋風環旋飛上幾萬里的高空。憑借六月的大風離開北海。」山野中的霧氣,空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果。天色深藍,是它的真正顏色呢?還是因為天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鵬從高空往下看,也不過這樣罷了。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深厚,那麼它負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窪的地方,那麼只能拿小草作它的船,放上一隻杯子就貼地了,是水太淺而船太大的緣故。風的積聚如果不大,那麼它承負巨大的翅膀就沒有力量。所以鵬飛上幾萬里的高空,風就在它的下面,然後才能乘風。背負青天,沒有什麼能阻礙它,然後才打算往南飛。蟬和學鳩嘲笑鵬說:「我一下子起飛,碰到榆樹、檀樹之類的樹木就停下來,有時如果飛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罷了。哪裡用得著飛上數萬里的高空再向南飛呢?」到郊野去的人,只須准備一天三頓飯,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遠處去的人,頭天晚上就搗米儲積干糧;到千里遠處去的人,要用幾個月來儲積干糧。這兩只小動物又知道什麼呢?

小智不了解大智,壽命短的不了解壽命長的。憑什麼知道它是這樣的呢?朝菌不知道一個月的開頭和結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有秋。這是壽命短的。楚國的南部有冥靈這種樹,以五百年當作春,以五百年當作秋;遠古時有一種大椿樹,以八千年當作春,以八千年當作秋;這是壽命長的。彭祖如今獨以長壽著名,一般人與他相比,豈不可悲嗎?

㈥ 談談你對《逍遙游》的理解

一、「逍遙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遊
人教版第四冊所選《逍遙游》為《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游」。那麼,什麼是「逍遙游」呢?
先說「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或內心狀態。《莊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莊子。逍遙游》):「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 「逍遙」的本質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
其次說「游」。「游」作為人的主體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莊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游」一詞時,多數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遊」。
「逍遙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讓心游於「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遊,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遊、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游」才「逍遙」。
二、「至人」「神人」「聖人」——精神自由的「逍遙」者莊子世界觀、人生觀的核心是「道」論。莊子認為,「道」生天地萬物,「道」使天地萬物生滅流變,無窮無盡。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存在,也無論發生怎樣的變化,都是這個「道」運行的結果,也是這個「道」的具體表現,這叫「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莊子。至樂》)。「道」的本質特徵就是自自然然,無為無不為,無目的又合目的。人類是順「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質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甚或無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樣,本屬自然,無目的又合目的,無所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莊子》一書中,「真人」也被稱作「至人」「神人」「聖人」。因為「真人」是依乎天道、順乎人性自然地活著,達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莊子又稱其為「至人」:「真人」在人世間順性自然,無為無不為,超凡脫俗,故莊子也稱其為「神人」:「真人」是領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間生活已無所不通,《說文解字》說:「聖者,通也」,故莊子還把「真人」稱作「聖人」。《逍遙游》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三者名殊而實指為一。「無己」是忘我後的任性自然,「無名」「無功」同樣是忘我後的任性自然。這三種狀態都是人在體道自然中無為無不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聖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而「無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遙游」。

㈦ 《逍遙游》是講什麼的

歷代書畫家常以名家詩文為載體來創作字畫作品,本系列叢書以此為切入點,從故宮博物院藏品中挑選對應的書畫精品,讓讀者在閱讀時能接受文章和藝術的雙重熏陶。


莊子借《逍遙游》表達了一個獨特的人生態度,樹立了一個新穎的價值位準,人的活動從自我中心的局限性中超拔出來,從宇宙的巨視中去把握人的存在,從宇宙的規模中去展現人生的意義。

㈧ 《逍遙游》的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意境是什麼

《逍遙游》 【題解】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游自得的樣子;「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聖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餘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麼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當作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滿奇特的想像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於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逍遙游」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裡,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於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提倡不滯於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原文】 北冥有魚①,其名曰鯤②。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③。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④,其翼若垂天之雲⑤。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齊諧者⑧,志怪者也⑨。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⑩,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馬也(13),塵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16)?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17),則芥為之舟(18);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19)。而後乃今培風(20),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21),而後乃今將圖南。蜩與學鳩笑之曰(22):「我決起而飛(23),搶榆枋(24),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26)?」適莽蒼者(27),三飡而反(28),腹猶果然(29);適百里者,宿舂糧(30);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35),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3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38),眾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40):「窮發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曰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44),絕雲氣(45),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48)。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鄉(51)、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52),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53)。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54),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內外之分(56),辯乎榮辱之境(57),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58)。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後反(61)。彼於致福者(62),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氣之辯(65),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66)?故曰:至人無己(67),神人無功(68),聖人無名(69)。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莊子生活的年代, 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盪、大戰亂的時代。其時周王朝名存實亡, 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 戰爭也空前殘酷。莊周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及統治者深為不滿, 時時進行尖銳的批判, 發出沉痛的抗議。一方面「竊鉤者誅, 竊國者為諸侯」 (《胠篋》)的腐敗社會使他羞與為伍, 但另一方面, 「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史記 �6�1 老子伯夷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他無力改變現實, 心有不甘, 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 在絕對的自由境界里尋求解脫。正是這種情況下, 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逍遙游》居《莊子 �6�1 內篇》之首, 是闡發莊子追求絕對精神自由的思想觀點的著名篇章。可以說《逍遙游》是《莊子》一書的綱領。就藝術特色來看, 也可稱為莊子的代表作。其文雄放、奇幻, 足以顯示莊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風格。「開宗不了逍遙字, 空讀南華三十篇」(馬敘倫《為〈莊子義證〉成率題絕句》), 可見《逍遙游》在《莊子》一書中的重要性。 正確理解《逍遙游》篇旨是把握莊子其人其書的一個關鍵。本文從《逍遙游》中的正言、正論出發,認為郭象所提取的「有待」與「無待」兩個概念是該篇的思想核心;並通過歷代學者關於鵬、晏鳥關系看法的述評,說明了莊子塑造這兩個寓言形象的真正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有待無己無待《莊子·逍遙游》,自晉人郭象以來,眾注家莫不把它的篇旨看作是論「逍遙」,並且以「逍遙游」作為莊子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這一點幾乎沒有異議,但在關於何為「逍遙」,怎樣才能「逍遙」的問題上,出現了種種分歧,從而影響到對該篇思想意義及有關問題的正確理解。所以如此,除了莊子語文形式上的參差淑詭,也有論者方法上的「以自為方」。

筆者以為,要在從庄文本身的正言庄語出發,通過對概念的分析,來把握貫穿全篇的主旨。一《逍遙游》篇有兩個最重要的概念,即「有待」與「無待」,這是郭象據原文「猶有所待」和「惡乎待哉」兩句,在注文中明確提出來的。這也是郭象在庄學研究中的一大貢獻。

所謂「有待」,就是有所依賴、有所對待,是指人的某種願望、要求的實現要受到一定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所謂「無待」,即無所依賴、無所對待,是指人的思想、行為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

莊子認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擺脫有待,達到無待,才能實現自由,即獲得逍遙游,逍遙游也就是無待的自由境界。怎樣才能擺脫有待,達到無待呢?莊子強調,根本的一點是要認識到,不是外在的客觀條件或必然性束縛了人的自由,而是人們自己的主觀認識、自己的思想束縛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觀物」、「道通為一」的道理;如果能從主觀上齊同萬物,忘卻外在的一切差別,也就無所不適、無所對待了。莊子進而提出了最徹底的「無己」的方法,即從精神上超脫一切自然和社會的限制,泯滅物我的對立,忘記一切,直到忘記自己。無己而後無所待。《逍遙游》雲:「聖人無己。」

「聖人」就是莊子理想中的逍遙人格形象,其根本特徵便是「無己」。能做到「無己」,就不會計較外在的功名利祿,不會在乎自己的存亡得失,自然是無待逍遙。晉人支遁說:「夫逍遙者,明至人之心也。」 認為逍遙就是說明聖人無己的精神境界。支氏為佛門弟子,然此說未必是以佛解庄,而是深得莊子之心的。

以「有待」和「無待」兩個核心概念來把握《逍遙游》篇旨,前人已有較為深入的論述,如晉人郭象、清人王夫之,今人關鋒、王樹森等。這里再作兩點補充說明:其一,「有待」和「無待」是該篇唯一從正面提出的兩個思想概念。

㈨ 求一篇《逍遙游》的讀後感

[《逍遙游》讀後感——真正的智慧] 人生有四種境界,第一種是有用的境界、有才的境界。第二種是不才、無用的境界。第三種是材與不材之間最高的境界是「乘道德而浮游」。 「道」是自然萬物與一切社會現象的背後所隱藏的規律性的東西,是所有事物的共同的規律。「德」是每一個個體的獨特特徵。共性叫道,個性叫德。「乘道德而浮游」的境界——適應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掌握萬物變化的規律,達到一種悠然自得的境界——無待的境界,也就是逍遙的境界。 一切為人所依賴的東西都是有局限的,這些事物的局限性最終會變成我們的局限性,絕對的自由只能在無待的境界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有待——無待——待道。道就是天地之正,六氣之變。於是進入了絕對自由的境界。 絕對自由是無法實現的,因為人的本身就是有,只能追求有限的自由。但是思想家的思想不是提供現實性的,而是提供可能性。人要明白,有一種境界,很大,很高,很遠。 《逍遙游》中大量使用對比,想說明什麼問題?境界的高低? 實際上莊子是想說 一、不同類的事物不放到一起比較,這種比較是不公正的。即使是同類的事物,不同的個體,也不應該放到一起比較他們的大小貴賤。因為「個體自足」,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誰也無權否定這種存在。承認「個體自足」就會尊重個體,尊重個性。尊重需要寬容和自由。 自由,就是有自己來決定,不受外力強迫。自由永遠是人的自由,自由永遠是個人的自由,國家的自由就是國家的專制。一切他人的自由是我們自己自由的前提。 孟子讓我們做一個道德的人,因為人性本善。莊子告訴我們做一個自由的人,因為「個體自足」。道德和自由是人類生存的兩大基石。 儒家思想一再要人們為社會做貢獻,莊子一再維護個體自由。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所有個體都有存在的理由,都有存在的權利,至少是生存的權利。不能以任何借口剝奪別人的權利。西施可以存在,東施一樣有存在的理由。物無貴賤,大家都是平等的。貴賤的產生源於人類自身認識的誤區,是人們自私的心理造成的,總是自貴而相賤。有貴賤就會導致歧視,歧視最終導致迫害,迫害變成制度,那就是專制。 二、《逍遙游》里,莊子描繪了兩組意象,一組大,一組小。鯤鵬、大椿、彭祖。學鳩、斥鶠、蟬、朝菌、蟪蛄。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莊子用一種嘲笑的口吻嘲笑了那些渺小者。小年不及大年,小智不及大智。眾人匹之,不亦悲乎?實際上,莊子不是在嘲笑小,而是嘲笑人們使用小。事物本身不可笑,可笑的是人使用事物的方法,人的知識、能力、經驗是有限的。但是世界宇宙社會的問題是無限的,如果用有限的知識經驗去自以為是地判斷無限的世界,就會變成很可笑的行為。不是有限的知識經驗可笑,而是用有限自以為是地判斷無限可笑。每一個個體都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每一個個體都不應該自以為是,《秋水》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每一個個體都是自足的,所以也不應該自卑。人們不要自大,也不要自卑。 萬物是平等的,所以對萬物的評價也應該是平等的。齊物論就是公平地對待萬物。不要以自己的觀點評判別人,不同的個體有他不同的想法,有他不同的愛好。猴子就是喜歡睡在樹上,人不能說猴子錯了。天下沒有正處,正色、正味。美國就是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自己就是真理,以自己的標准評判別人,四處指手畫腳,這就是不尊重個體,對人對己都是傷害,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就是最好的例子。如今撇下一個爛攤子,還美其名曰勝利。壞人會以此排除異己,擴大就是專制,是民族的災難,文化大革命。再擴大就是人類的災難,法西斯。好人自以為是也害人,好心辦壞事。倏、忽與混沌的故事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道理。不能代替別人去思考,哪怕出於好心,別人有別人的情況,別人有別人的個性,別人有別人的趣味、志向。寬容一些、就尊重一些、就多一份自由。專制統治往往是強奸民意,但它有常常是假裝為了別人的利益而剝奪了民眾獨立思考和選擇的權利。 我們從莊子的思想中看到了很寶貴的博愛、民主、平等。但仍有一些消極的東西影響著我們。那就是無論老子還是莊子,他們的哲學都是夾縫中求生存的哲學,是在盤根錯節的舍湖中游刃有餘的智慧。在專制的黑暗的社會裡面唯一能保護自己肉體存在的方法就好似壓縮主題精神與人格,換的苟且偷生的空間。這也是包括孔子在內的很多中國古代思想家所謂的生存智慧。真正的大智慧不是壓縮個人,而是改造社會。不是把個體壓縮得沒有厚度,而是把社會的自由空間撐大。《美國讀本》收入了二百多年來美國歷史上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獻,這些文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改造社會,給人民更多更多的精神自由、思想自由和政治自由。 古希臘對於哲學的定義叫做「愛智慧」。 希望各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大智慧。

㈩ 《逍遙游》的藝術特色

《逍遙游》在構思上採用了文學上的形象思維的寫作手法,運用大量的淺近的寓言、神話、對話,文姿多彩。想像像匹駿馬馳騁於宇宙,攝取與表達中心思想有關的妙趣橫生的題材,生動、形象地宣傳了作者的鄙視高官厚祿、死抱皇恩厚爵,否定現實,追求無己、無功、無名的絕對自由的思想。

對統治者以功爵籠絡賢能的偽善給予深刻的揭露,對後世散文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在攬宇宙於一紙,包萬物於一文的充滿生機、遐想的《逍遙游》中,作者富有藝術魅力的文筆吸引了為數眾多的讀者,使作品成為中國古代寓言體論說文中一篇著名的佳作。

(10)電影世界逍遙游點評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雖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

人世間既然如此污穢,「不可與庄語」,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後世影響

莊子的逍遙游理論,千百年來,深刻影響了後世關於生活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態度,為人們開辟了一條通往自由的人生之路。

莊子逍遙人生觀對世俗工具價值進行了批判,強調從宇宙的高度來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從現實中升華,並且破除自我中心,從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狹隘心境中擺脫出來,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異化了自我。這對擴展人們的思想視野,開闊人們的心靈空間,使人們的思想認識和精神內涵達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閱讀全文

與電影世界逍遙游點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stereohearts是什麼電影插曲 瀏覽:671
在唐山拍攝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37
美國電影伴我同行純音樂 瀏覽:528
最新中國內地電影票房排行榜 瀏覽:438
失眠妙方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65
無下限小電影 瀏覽:428
電視3d電影軟體推薦 瀏覽:385
用游戲人物拍的電影 瀏覽:181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速寫考題 瀏覽:322
除了肖申克的救贖還有哪些經典電影 瀏覽:641
主角製作游戲的電影 瀏覽:237
霍比特人BT電影天堂 瀏覽:141
電影微信詐騙 瀏覽:691
如何看待電影吐槽 瀏覽:1000
微電影閨密 瀏覽:243
死亡筆記新世界電影 瀏覽:917
電影天堂真正網址 瀏覽:998
微電影美德 瀏覽:999
法國和英國合拍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