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評價今年好萊塢電影中出現的中國元素
我覺得不僅僅是好萊塢,許多的大型電影產業都想向自己的電影中加入一些符合主題的中國元素。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知道,近幾年中國電影產業迅速發展,好萊塢的許多著名導演都聲稱中國電影必定是世界電影中的一匹黑馬。
2016年還重新翻拍了一次,我在看的時候就在想,這故事情節跟梁羽生老爺子的《七劍下天山》何其相似!當然維基網路里介紹說該影片部分情節源自黑澤明的《七武士》。
B. 如何確定一部電影的主題元素
1、這部影片是改編自哪一部文學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傳達了-種什麼樣地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這部影片的導演曾經導演過什麼作品,他(她)一貫地創作風格是什麼,在這一部作品中,採用什麼樣地手段、方法、風格、樣式來完成影片敘事及主題表達。
3、這部影片屬於哪一類型地風格樣式,同一類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們之間各有什麼區別?
4、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節、場景、細節對影片主題的表達有特別重要地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確、生動、完整地表達出這種心理的,和藝術的感覺,影片中哪一-些東西令你激動的回味。
5、關於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眾傳媒的相關報道你知道多少?
6、從你個人的專業、性別、年齡、文化、修養、價值觀、道德觀出發,你是怎樣認識這部電影的或者你認為這部影片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
7、在一個什麼樣地層面上,我們認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我們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出發點。
C. 電影構成的基本要素
電影構成的基本要素包括技術和放映兩個部分。
1、技術
攝影術同樣產生於19世紀的歐洲。1839 年,法國人達蓋爾根據文藝復興以後在繪畫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並使用化學方法,將形象永久地固定下來,「達蓋爾照相法」產生。1872 年,最先將「照相法」運用於連續拍攝的,是攝影師愛德華·幕布里奇。
國內第一本引進講解拍攝的圖書為電子工業出版社的《大師鏡頭:低成本拍大片的100個高級技巧》,第一次將電影拍攝技術介紹給非專業人群。內容涵蓋拍攝打鬥鏡頭、追逐鏡頭、恐怖鏡頭、出場與退場、車內場景、對話場景、爭吵沖突場景、愛情激情場景等各種技巧。
2、放映
1895 年盧米埃爾兄弟向大眾展現《火車進站》的畫面時,觀眾被幾乎是活生生的影像嚇得驚惶四散。從此,由他們所啟動的活動攝影(cinematogrphy)不只在人類紀實工具的發展史上展現了劃時代的意義,火車進站的鏡頭也象徵了電影技術發展的源起。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P2P作為一種新興的網路電影播放形式,以其速度快,少緩沖,人越多越不卡的優點成為廣大網友所喜歡的一些電影播放形式,網路中的電影播放形式又叫在線電影,讓你足不出戶就可以在網路的海洋里,看到你所想看到的電影。
(3)如何看電影中的電影元素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之最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無聲片,長約半小時。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是《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可放映電影——1922年由張石川導演的《勞工之愛情》又名《擲果緣》,是現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國電影,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故事片。
D. 影片分析
什麼是影片分析
所謂什麼是影片分析,我個人認為就是怎麼看電影。但真正看懂一部片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一部片子你要知道他拍了什麼,怎麼拍的。電影誕生到現在,故事片還不到一百萬部,當你看多了以後,你就發現,電影怎麼拍都可以,關鍵是影片中有沒有表達創作者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對世界的感受,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在《影片分析透視手冊》中這樣寫到:「所有的電影都在表現一個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地方、特定人物,即使不是真實的一個人,是編出來的一個人,他也是有背景的」。如果你在觀看影片時看到了這些,你就基本看懂了,而且不光要知道影片說什麼,還要知道他是怎麼說的。鄭洞天教授在書中說:「我們看電影要用兩個腦子看,一個看技巧,一個看故事」。把你看到的技巧和故事寫出來告示別人,我個人認為就是影片分析。
為什麼考影片分析
首先,影片分析考察的是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求文字通順,無錯別字,並具有較高的寫作能力和技巧。比如有些考生的寫作能力較差,語法不同,用詞不當,修辭錯誤,語句羅嗦,那這樣的考生就很難通過考試。
其次,是考察考生對於影片直觀的藝術感受力,或者說有沒有電影感覺。比如說你看完一部影片,你感受到了什麼,那些地方打動或感染了你,為什麼?如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中鏡頭和人物的運動,以及音響營造的戰爭場面的真實感,你是不是感受到了,而且能不能把它描述出來;比如張藝某的《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黑白、彩色兩種色調的運用營造的回憶和現在空間,《秋菊打官司》中紀實手法的運用;在如基斯洛夫斯基的《藍》中藍色的作用以及大量特寫鏡頭的運用來強調人物精神的和和心理的真實等。
第三,考察考生對於一部影片的主題、風格、題材的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夠理解影片講述的什麼故事,揭示了什麼內容,是不是歌頌了真、善、美,批判了假、丑、惡。當考生看完一部片子你必須了解它是現實主義影片還是形式主義影片,是故事片還是記錄片,是嚴肅片還是喜劇片。例如成龍主演的《紅番區》搏擊場面的逼真和李連傑主演的《黃飛鴻》帶有詩化美學的打鬥,兩部影片的區別在那,要區分清楚。
影片分析的寫作方法
要寫一篇影片分析,首先就要確定寫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有很多,電影一般由六大基本元素構成。在寫作中有的考生一會說影片的主題思想,一會又分析故事結構,一會又分析視聽語言方面的特色,覺得方方面面都想說,但又都說不深,一部影片的分析,永遠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但只要抓住了其中的兩三個方面,深入的展開加以論述就可以了。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分析:
1、 可以從影片的歷史時代進行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反映歷史時期的某個社會問題,影片在所包含的特定歷史社會內容與歷史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繫上,是如何展開這一社會主題的,他是如何表現的。例如如顧長衛的《孔雀》講述的就是在特定歷史時期,一個少女的美麗情懷,她有一個美麗的夢,當傘兵,然而現實與夢想的差距,他的美麗夢想被一個一個打碎。而張藝某的《秋菊打官司》則是一部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這個帶有記錄風格的影片為觀眾展示了一幅中國普通農村的真實生活的畫卷,通過一個生活在農村的卑微的小人物,卻執著的要用法律武器為自己討個說法的故事。
2、可以從影片敘事進行分析,也就說可以對影片劇作技巧方面展開論述,分析一部影片在敘事關繫上是如何建立的,也就是如何講故事(講故事也是必考的內容),影片是如何通過情節的安排、細節的設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來一步一步推動故事向前發展的。例如李揚導演的《盲井》是講述一個謀殺者感情如何發生了變化,在施害與保護之間他難以取捨。有如美國影片《七宗罪》,影片是如何設置懸念,偵探和謀殺者之間是如何較量的。
3、可以從導演的表現手法、攝影技巧進行分析,也可以分析影片如何建立時空關系、影片敘事的鏡頭體系、導演如何進行場面調度等。例如蘇聯導演塔爾可夫斯基的影片《犧牲》《鏡子》《鄉愁》,突出的特色就是長鏡頭的運用,節奏緩慢,那麼考生就可以深入地去分析塔爾可夫斯基在影片中,長鏡頭是如何具體運用的,長鏡頭給觀眾的視覺在心理的感覺是怎樣的,長鏡頭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民族審美心理。再如周傑倫導演的《一個不能說的秘密》中,影片是怎樣運用一首神秘的鋼琴樂曲來轉換一個跨越時空的愛情故事。在如陳凱歌導演的《和你在一起》中運用了大量的音樂來烘托情節,推動人物關系的發展,改變人物關系和人物命運的的變化,考生完全可以就音樂和道具小提琴,來論述影片。
當然,對於參加入學考試的考生而言,大多數都沒有進行過專業的視聽語言方面的訓練,因此導演手法、攝影技巧、節奏的分析不宜涉及的過多,考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找出影片中一兩個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點,就可以進行視聽方面的分析,如果找不出出影片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徵,千萬不要不懂裝懂,完全可以避開視聽的分析進行論述,而進行歷史社會方面或主題分析或敘事技巧的分析。
影片分析的寫作格式
影片分析沒有固定的格式,怎麼寫都可以,但他一定是一篇議論文,千萬不要寫成觀後感,大致上有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要有標題。行文中論點,論據,論證要清楚。
2、故事梗概,用200——250字的篇幅簡單陳述影片的內容。
3、要用100字左右對影片的整體風格進行概括。
4、用100——150字把自己對影片的看法或觀點提出來,分析哪一方面的內容進行概括和綜述。比如可以就電影中描述的社會環境、描述了怎樣的人、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影片的整體風格、導演手法、攝影的特點,色彩光線等等進行概括。
5、在用1400字左右找到一兩個合適的影片特徵展開分析,例如如影片的主題、影片的敘事方法、人物的設置等等都可以。再對你提出的觀點展開細致詳盡分析,同時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視聽語言的分析。在展開分析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泛泛而談面面俱到,要深入地分析發生在人物身上的情節、人物的動作特點、心理轉變,為了揭示主題、塑造人物影片設置了哪些細節,這些細節都對刻畫人物起了怎樣的作用;影片的故事怎樣展開,怎樣轉折,怎樣推進,怎樣達到高潮,怎樣結束,說明了什麼樣的問題。特別是影片如何在一些關鍵的情節點上運用鏡頭(畫面)、音樂來渲染、營造情節氛圍的,不能蜻蜓點水般的一帶而過。
6、用200-——300字簡單評述一下影片的其它部分。
7、最後用100字左右,對影片進行總結。
影片分析的要求大都為2500字左右,如果考試要求是1500字或1200字,各段落字數要相應縮短,考生需要靈活把握,不能死板。
考試時如何看電影
考試時,觀看影片要注意用筆記一些電影的相關內容,如導演是誰、哪個電影製片廠或公司拍的、國別、製片人是誰,主要創作人員、重要情節的特徵、音樂,鏡頭、色彩、光線、人物語言、人物出場,重要的表現手法、影片長度等,以便在寫作時靈活運用。
應該說影片分析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同時也是戲劇、廣播、影視院校專業上的研究課題,必須要好好學習視聽語言的方法和技巧。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時代的年代裡,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是完全可以學會的,但是電影電視的知識、修養就像浩瀚的大海,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學會的,我們的學習要像拍電影一樣,慢慢的一點一點去積累才能達到,所以學習時需要一定的耐心,細心,恆心,信心,只要你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只要你刻苦了,你在影片分析方面就能達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
E. 什麼叫做電影元素
電影元素是組成一部電影的,有七個元素:語言,故事,結構,思想,角度,情緒,鏡頭。
電影是一種敘事為主的藝術,其敘事方法雖千奇百怪、變化多端,但其結構模式可歸納為幾種類型。結構指作品內容的組織、安排、構造,如片語結構、句型結構、段落結構。我們不但要靜態地研究結構形態;還要動態地研究結構生成;微觀研究結構成分;宏觀研究結構網路。
結構主義領袖皮亞傑認為:「一個結構包括了三個特性: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身調整性。」整體性指若干 電影膠片成分建構體系的組成規律;轉換性指結構是動態的轉換體系(而非靜態的形式);自身調整性指結構轉換不會越出結構邊界之外,具有守恆性和某種封閉性。亞里士多德最早指出文學的敘事結構即情節安排,他認為悲劇情節應有頭有尾(完整)並有長度(時間延續過程)。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沖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解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功能,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
巴特認為「本文無所謂構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運用,本文沒有一個極盡的整體,也沒有終極結構。」他還認為,「根本不存在文學獨創性這種東西……所有的文學都是互為文本的」。
編輯本段敘事結構 電影的敘事結構也有多極(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指組織關系和表達方式,可稱為本文結構或總體結構,它與蒙太奇結構含義相當,是影片的總體架構方式,包括「潛結構、策劃、設計、烘托以及作為結果的對形式與內容的總體感覺」(薩·托馬斯語),敘事結構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軀干,是其面貌和風格特徵的最重要的方面。
第二個層面指電影整體系統的組織關系,如類型片結構模式,它在總體結構之上。
第三個層面在總體結構之下,即影片內部各元素的組合關系,如情節、畫面、剪輯組合關系。
總之,電影敘事結構參與元素更多,因而更復雜,需有精細的情節設計和精巧的結構布局才能講好故事。新浪潮所創的「無結構」其實是一種更隱蔽、自由而鬆散的結構。結構並非直觀可見的對象,一般觀眾難以分析,這正是對電影作敘事結構模式分析的意義所在。
(5)如何看電影中的電影元素擴展閱讀
五種常見電影結構模式類型:
①因果式(戲劇式)線性結構。以故事因果關系為敘述動力,以線性時間戲劇化展開故事(少用閃回、插敘),敘事鏈單一(無並置、對照、復調,但故事可多線索發展),追求情節結構環環相扣、邏輯嚴密的完整結局,強調外部沖突和動作強度,如生死抉擇、最後一分鍾營救等高潮。多數傳統電影屬此類,其經典情節結構強化了「幻象真實」和「移情」,迷惑觀眾入戲,如《關山飛渡》、《真實的謊言》。
②回環式套層結構。以多層敘事鏈為敘述動力,以時間方向上的回環往復為主導(非線性發展),情節過程淡化,講述方式突顯,意義不在故事中而在敘述中產生,它調動觀眾參與意義建構,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戲,不給出確定的結局和意蘊,如《羅生門》、《法國中尉的女人》、《羅拉快跑》。
③綴合式團塊結構。沒有明晰的時間線性故事發展和因果關系,也沒有連貫統一的情節主線和戲劇沖突焦點,以打亂時空的敘事片斷綴合而成,各個片斷或團塊之間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結構或意象並置組合的詩化結構。它不以情節和哲理取勝,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尋味,如《城南舊事》、《小城之春》、《狂人彼埃羅》。
④交織式對照結構。以兩條以上敘事鏈(不只是兩條故事線索)組合形成對照性張力運動,建構復調主題,其因果關系、戲劇線性敘述仍然存在,只不過更復雜化,它將移情幻象與哲理思考合而為一,如《老井》、《安娜·卡列尼娜》。
⑤夢幻式復調結構。以夢境和幻覺為主要敘述鏈接和內容,以兩個以上敘述聲調形成對話和沖突,物理時空轉化為心理時空,多重對話(人與人、人與自身、人物與敘述者、人物與觀眾)形成對話狂歡,如《野草莓》、《八部半》、《夢》。
F. 構成電影的元素是什麼對《夜宴》電影的元素評價!
我覺得《看電影》上有一篇寫得很客觀貼切。如下:
凡是一道菜,都講究色香味意形,缺一便不完美。馮導這回請大家吃一席高水平大製作的《夜宴》,我們便藉此概念,來看看這宴席的功夫,究竟如何。
色。詩境完美。葉錦添的美術設計,美侖美奐,搭配莎翁悲劇主題,布景施以濃墨重彩,效果陰郁黯淡。宮廷里的蠟燭火光恍惚,外景大都天空陰沉。服裝精緻而有深意,比如章子怡的衣服總是拖得極長,就像她的慾望;人物化妝讓人一眼明晰性格,如葛優尖細的鬍子,周迅素凈的臉。夜宴的美術,近乎完美。
香。水滿則溢。香味,可渲染菜之意境,彷彿電影中的音樂和音效。譚盾的音樂悅耳動心,開場先有《越人歌》,美不勝收;隨後精彩打鬥場面的音樂,鏗鏘激昂。此後,每一段樂音也皆以無限熱情表達確切的主題。但本已情緒飽滿的影片,卻盛不下這些喧賓奪主的音符。就像影片中馬蹄踏水,四處飛濺,沒有節制。音效亦是如此,不論是棍打忠臣,或是馬球球桿觸球,抑或是刀槍劍戟碰撞,全部振聾發聵但無分輕重;震撼人心卻不知所謂。
味。中規中矩。若將酸甜苦辣比作情感,那麼就要從角色身上迸發出來。片中角色都有一個性格定勢,演員也認真且較成功地朝這個定勢表演。另一方面,角色性格卻從來沒有因為激烈到足以觸動人心的劇情變化過,若非奸詐到底、就是單純到死。這樣劇烈的戲劇沖突中演員一成不變,戲打心眼裡就平坦了。此外,袁和平的武術指導水平自然高超,只是硬槍硬棒中慢鏡頭一起,就與影片中的舞蹈頗為神似。好看有餘,但似輕飄。
形。只起不伏。影片劇本作者一位主攻電視劇,另一位主攻文藝片,這回到了主流商業片中,似乎有些水土不服。劇情結構沒有高潮,或者,永遠是高潮。這樣,到了最後真正應該極盡渲染之能事的「夜宴」戲,卻沒了地盤發揮,影片主題到此沖淡。那一句句精闢而有深意的台詞,也只能是隔靴搔癢了。台詞一樣有舞台劇意味,辭藻華麗,只是馮導的市民口吻頻現,將宮闈之莊重感打破,沒了統一。卻不如全部像話劇表演般抑揚頓挫,誇張豐滿,能讓人有心曠神怡的感覺。
意。瑕瑜不讓。意境是個意會大於言傳的玄乎概念。但意境之高低,總還是靠前面的各種真材實料醞釀出來。馮導在《夜宴》製作中接受采訪時曾說,拍這樣的大製作,就是一份「算計」。編劇、美術、武指,都可以請來最好的,合起來便會有好的效果,所以大片拍起來,相對容易。現在看來,算計變成了「計算」,像組合傢具,形式大於意境。好的部分各自很好,差的地方也咄咄逼人,幾相加合,卻沒有生出滿幅生動的氣韻來。
所以,馮老師這次意欲打造一桌絕世美味,味道盡管還不錯,但總不如他之前獨自烹調的家常土菜可口爽心。只希望馮導以後別下手太重。謀殺了自己的菜,觀眾就沒有口福了。
G. 電影的幾個要素是什麼
電影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在一部成功電影的創作過程中,需要所有創作人員作出創造性的貢獻,同 時也要求很多電影元素相互作用,而導演在整部影片的創作全過程中是一個樞紐, 也就是說導演是攝制影片過程中最重要的創作力量。當電影從發明到成為一種 藝術時,也就轉變成為電影導演以及影片創作者的藝術。電影導演在創作他(她) 的電影藝術作品時,編劇、演員、攝影師、錄音師、剪輯師以及其他劇組創作 成員都在電影導演的指導和協同下進行影片的攝制。 雖然,從客觀上看創作一部影片的過程是大同小異,然而,由於每一位電 影導演對電影元素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在電影藝術中就相應的出現不同 導演風格的影片。並且,每位電影導演的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導演本人對 電影元素的認識和理解不斷的深入,或者認識和理解的角度變換等都會直接或 間接促成導演風格的轉變。 電影主題是每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影片思想內容的核心。 打個比方,也就是在寫議論文時一定要有個議論主題,不能只靠導演天馬行空的 想像力任意發揮,所以電影導演想表現的意圖通常是導演本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 思想。而且這種意圖即主題,往往貫穿或者重復於同一位電影導演的影片中。 當然,如果導演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思想有所變化時,他(她)所表現的主題也就 會在改變。 編劇就是對電影或故事的處理是電影風格的第二元素。一般來說電影劇本 主要部分由編劇所完成,而編劇一定要貫徹和了解導演的主觀思想,以導演的主 觀為基礎,才能和導演及其他創作人員很好的合作,但電影分鏡頭劇本通常由導 演本人親自創作或者導演與其他創人員進行聯合創作,但不管劇組選擇哪種電影 劇本創作方式,最終是以體現電影導演的意圖為主。 電影藝術又稱之為視聽藝術。一個完整的電影鏡頭是包括畫面元素和聲音 元素的。如果一位電影導演沒有豐富而且專業的視聽積累和經驗,是不可能創 作出一部具有專業水準及成功的影片,也就談不上在電影藝術領域有何重大的 突破和創新。電影導演對電影畫面的處理主要體現在對攝影運動方式的處理,不 同的電影導演在選擇攝影運動方式時,有的擅長於靜態攝影,而有的則喜歡運 用運動攝影,更有的則把靜態攝影和運動攝影創造性的結合起來。然而,電影 畢竟是科學技術的產物,尤其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這方面的元素有時幾乎已 經反客為主,許多觀眾在觀看影片時,對畫面和音響的追求已經超過了對電影本 身主題的了解,其實當電影發展到今天,不管是傳統的膠片電影,還是現代的數 字DV 電影,都是把視覺元素和聽覺元素相結合起來,將電影導演想表達的思想 以視聽語言為方式傳遞給觀眾,但僅僅是對電影主題的輔助,我想這也是每一位 優秀導演的初衷. 在電影的創作過程中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藝人,演員是為導演而表演, 通過導演認可的演員,才能夠去完成他(她)扮演的角色。並且衡量一位導演的 能力,如何控制駕御演員的表演是很關鍵的因素。從本質上看,是導演自己在 創造角色,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改造演員,演員只有在完全領會導演的意圖下,才 能去進一步創造角色,發揮自身的表演才能。一名出色的演員在貫徹主題的同 時也能對導演創作思維進行直接的影響和改變.所以一名天才的演員和一名天才 的導演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當電影導演在完成電影分鏡頭劇本的時候,這部影片的剪輯風格就已經形 成了。一部影片的創作過程進行到後期製作時,剪輯師便在導演的創作意圖下 進行影片的剪輯。電影導演和剪輯師在剪輯影片時,往往比較關心時間、節奏、 視聽關系等元素。通過交叉蒙太奇可以延長或壓縮一個動作的時間,而運用光 學效果能夠連接不同的場面,從而來控制影片時間長度、故事跨越時間、觀眾 心理時間。而在剪輯師和導演共同控制影片時間時,一個相應的問題就會出現- -節奏。所以當我們在觀賞影片時,有的影片給觀眾的感覺是節奏慢,有的影片 給觀眾的感覺是節奏快。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視聽要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 化,許多觀眾對畫面和聲音的關心已經超過了對電影作品本身的了解追求,但一 部電影的視聽是服務於作品本身的主題,一名優秀的導演是把主題和主觀思想傳 達給觀眾,而不是用感官刺激去取悅於觀眾,我想這也是他(她)的初衷. * 結言: 一名成熟的導演都會有自身獨特的體系風格,通常都會體現在主題、電影劇 本、視聽語言、表演、剪輯等上述諸多元素中。而當作品受到觀眾和媒體接納 和好評時,再想轉變其自身的風格,是難上加難的,一方面是受導演本身電影素養 的有限,二則觀眾已經對他(她)的作品風格瞭然於胸,如果突然轉型,難保不會成 為票房毒葯.
H. 影視作品的畫面元素有哪些
點、線、面、體是影視畫面的基本空間構成元素,對於畫面構成元素在影視中的運用,早在電影誕生初期,就有先驅者嘗試以純視覺元素來創造作品,從而達到對新穎藝術形式、風格和題材標新立異的追求。
這種共有現代主義色彩的先鋒派電影,比現代主義繪畫或詩歌晚了一二十年。可以說先鋒派影片源於反叛傳統的現代西方藝術流派達達主義。
基本流程
1、構思階段
核心人物:製片與編劇。
目標:完成整個作品的構想,並確保可行性。
製片(procer):負責制定整個拍攝計劃,做好財務和組織工作。
編劇(screenwriter):完成劇本。
2、准備階段
在商業製片中,這個階段又被稱為「前期製作」(preproction)。
核心人物:導演與製片。導演是完成影片的畫面和聲音的總負責人。
目標:組織整個拍攝劇組。挑選演員、勘景;按前期計劃確立拍攝進程;布景、道具、服裝、造型等的准備工作;以及預視化的過程,如「故事版」、「動畫版」等。
3、拍攝階段
在工業化的方式下,拍攝階段一般會將工作人員分為不同的組別來進行合作。有導演組、攝影組、錄音組、美術組、製片組。
4、組合階段
剪輯和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