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傳播學角度寫電影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意義等
英語電影欣賞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目前,多數學校開展英語教學主要是通過課堂學習使學習者獲得語言知識,缺乏在自然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中習得的條件,而英語電影所提供的語言真實豐富,可以提供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極大地彌補了英語課堂教學的不足;在減輕學生語言學習焦慮、激發英語學習動機和興趣,使學生具備扎實的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培養運用語言能力等方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理論基礎
英語電影教學以多種信息傳播介質為手段,融視、聽,說於一體,學生能夠更加容易地接受,更加主動地建構信息。它符合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和克拉申的習得一學習假說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生成是學習中的基本認知過程,它是對學習材料中各部分關系以及學習內容與知識,經驗關系的積極建構,當學習者對學習的事物產生意義時,有一種與其以前的經驗相結合的傾向。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一種原有知識與從環境中接受到的感覺信息相互作用,主動建構信息意義的生成過程。通過英語電影觀賞,刺激學生對已有經驗的回憶,加上英語影片較強的現實形象性,從而使學生更主動建構信息意義。
語言教育學家克拉申針對第二語言知識的獲得提出了習得一學習假說。他認為獲得第二語言的方法是一種潛意識習得,即在自然環境中獲得;另一種是有意識的學習,也就是通過課堂學習獲得,而且克拉申認為習得的語言才能在交際中自然流利地表達思想。英語電影營造的身臨其境氛圍,給學習者創造了良好的習得語言的條件。這有助於刺激他們的模仿行為,增強學習英語興趣。
二、英語電影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
1 英語電影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眾所周之,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英語電影教學以多種信息傳播介質為手段,融視、聽、說於一體,使傳播知識和接受知識的通道加寬,調動人的多種感官來接受信息,例如:影片《羅馬假日》中安妮是一個可愛的公主,在出訪羅馬時私自出遊,與記者喬邂逅,喬串通攝影記者偷拍了許多公主的精彩鏡頭,本來打算做特別報道,卻與公主墜入情網,為保護公主形象,最終拋棄功成名就的良機。這部電影中所呈現的情景真實生動,語言豐富地道,形式活潑多樣,活躍了學生的英語課堂氣氛,為英語教學提供了理想的環境,英語電影包含有戰爭、生活、科幻、愛情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由對影片的喜愛發展到對英語的喜愛,激發學生自身的語言表達慾望,在潛移默化中英語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 英語電影可以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
在漢語環境下學習外語,如何創造語言環境是關鍵。創設真實輕松的語言環境,克服英語學習的焦慮情緒,學到真實生活中的英語而不是漢語式的僵硬英語。英語電影的故事情節取材於現實的生活,情景直觀,內容生動豐富,語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影片中有大量展現英語國家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工作娛樂的場景,能真實而多方面地展現所學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環境,既具有語言技能學習的特點又有語言習得所需的條件,為學生創造了擺脫母語束縛、調動大腦和各感官對語言做出綜合反應的環境,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直觀效果。
3 英語電影可以促進學生了解英美文化。
在傳統的課堂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不知道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交際能力很差。電影是一種大眾文化載體,是現實生活的濃縮與升華,是文化溝通的橋梁,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社會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人文、歷史及思維方式的最直觀、最生動的綜合反映。例如:影片《阿甘正傳》通過展現片中主人公阿甘從美國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生活歷程,反映了美國社會思潮的轉變,全面和形象地再現了期間美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也鮮明地體現了美國個人價值觀的一些變化。學習英語的過程也就是學習英美文化的過程,通過深入了解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等,擴大學生的英語知識面,培養跨文化意識,才能正確地掌握和使用英語,作為溝通中西方文化便捷的媒介,英語電影蘊涵了鮮明的文化特色,向觀眾傳遞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電影能夠生動和形象地反映歐美國家和民族的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習慣,通過欣賞英語電影,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了解了英美國家的歷史、文化、政治、風俗等方面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取得的效果是傳統英語教學所達不到的。
由此可見。英語電影欣賞彌補了傳統英語課堂教學的不足,是英語教學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綜合了英語的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的訓練,有利於在漢語環境中營造一種身臨英語其境的氛圍,使學生在較為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語言,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別,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使學生學到真實純正的語言知識,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水平,使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進一步得到發展。
B. 周星馳的電影受大家喜愛用傳播學怎麼解釋啊
周星馳的電影之所以受大家喜愛是因為它的目標是對公眾進行教育的角色,用傳播學解析有一下幾點
1.對事情做真實、正確而完整的報道並賦予其意義,不但對事實報道,而真理背景也是很重要的。
2.意見交換的論壇:應視大眾媒介為一公正討論的園地,形成一個交換、討論及批評的場所。
3.呈現社會現實情況:對社會及團體的活動實況做出確實反映。正反兩面都應顧及,不可失之褊狹。
4.闡明社會目標及價值標准:澄清社會共同奮斗的目標,表揚社會上善良的一面,使社會大眾建立社會高尚的價值標准觀念。
5.充分隨時供應消息:對社會大眾所需要知道的最新消息,做最充分而周全的報道,使大眾能透過報道對公眾事務做出明智的決定。
特別是後期的《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都是充分的體現了以上幾點
C. 求指導 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電視作品 電影 紀錄片 電視劇 都可以 急求!
我的建議是你先看兩三步比較優秀的電影吧,國內國外的都行,看完之後把你所想的全都寫下來,不一定要講究格式,也不必整理,寫完之後放在一旁,一個星期之後再看同樣的電影,然後再寫出來你的感受,但是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將兩次不同的體會感悟加以總結,你的影視分析作品也就出來了。
由於現在我沒有時間來寫這些東西,不然我會寫給你一篇範文的,根據我的方法,相信你可以做到很好。
D. 怎樣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一部電影
當年我寫這篇影評的時候,主要是從「交流的困境」、「焦慮」這一角度分析的。大概如下,可能對你有所幫助。
1,敘事上,主要人物(姜文)是個結巴。與李保田的沖突,通過趙本山喊「安紅....」等都體現他有話說不出,無法找到有效的溝通手段的尷尬。進而論述現代人的精神狀態:焦慮。
2,影像上,手提攝影、光的運用、蒙太奇等突出了零散化、戲謔的風格。
3,李保田的塑造主要體現對知識分子的嘲弄,對啟蒙的冷落(李保田勸姜文讀書),對知識的嘲諷(賣書的居然是流氓——姜文)
E. 傳播學角度分析電影城南舊事
現在人都沒太多時間浪費在文學上,都想娛樂,才導致這種情況
F. 中國電影票房中的傳播學現象
傳播學作為一門多科學的邊緣學科是植根於人類社會生活的傳播現象,它的誕生是有條件的,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不斷提高,各類科學不斷延伸並相互聯系,各種新理論,新學說大量涌現,就為傳播學的產生作好了鋪墊,同時,由於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世界的各個地區的交流日益頻繁,客觀上成為傳播學產生和發展的催化劑,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傳播學在美國問世了.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十分廣泛的,廣義上講它包括人類社會所有的傳播現象和傳播活動,而從狹義上講它又可以分為兩大派別,一派是以美國為中心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環太平洋國家在內的傳統學派,另一派是和美國對立的以西歐為中心的批判學派,面對如此龐大的研究對象,針對不同的研究領域,要想取得好的傳播效果,研究的方法相應的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然而,事物之間的聯系總是多層面和多角度的,這就需要沒一種研究方法又相應的存在幾種不一樣的特點,以滿足對事物某一側面的深入研究和調查.無論是什麼樣的傳播學都離不開傳受者和受傳者這兩個主體.它們之間的溝通對於傳播的效果好與壞是至關重要的,傳播者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受傳者的信息需求,而受傳者作為信息的接受者更渴望從傳受者那裡接受到自身感興趣的信息,這就需要傳受雙方之間建立一種互動關系,即傳受者對受眾進行調查,受眾給予傳播者信息反饋,.雖說傳播的直接明顯的目的是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而效果的產生自然對社會產生影響,而社會的發展也會給傳播學的方方面面帶來變化.科技的進步日益豐富著傳播的媒介,提高傳播速度,擴大傳播范圍,使得傳播學更好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讓新鮮的信息能夠一最快的速度傳遞到每一寸空間,讓傳播學的曙光照亮整個大地.
G. 用傳播學中的把關人理論、兩個環境(擬態環境、現實環境)分析電影《大事件》
影片開始7分鍾的長鏡頭,充當了這部影片形式上的「王牌」,在思想上也達到了相當深的深度,在媒體製造的虛擬環境中上演了一場真實的「show」,層層的把關,它引發了我們對媒體的角色和功能的思考。我們的生活在多大意義上被媒體所操控。
《大事件》是從媒體拍到警察舉手投降的照片,引發了市民的警察辦事能力的懷疑。在這里,影片就肯定了媒體對民眾的控制能力。後來,警方也通過媒體來演戲,這就讓命中懷疑了媒體的真實性和透明度。所謂的傳媒報道其實就是一部分人操控的戲。在當地社會,媒體的作用無孔不入,他們的誘導和塑造能力是前所未有的,絕不能被低估。可以這么極端的說,從來沒有什麼戰爭,有的只是媒體對戰爭歪曲的報道甚至虛構的一種幻像。
傳播媒介經過有選擇地加工後提示的「象徵性現實」,也就是擬態環境,由於這種加工和、選擇和結構化活動是在一般人看不見的地方進行的,人們通常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將它作為客觀環境本身來看待,這就容易讓民眾產生一種假象,認為在這種「客觀」的環境里發生的事件也是真實的。《大事件》影片中的警察本想利用媒體製造一個擬態環境,從而改變民眾對警方的態度,然而沒想到的是媒體也同時被匪徒利用了,雙方角力,各自利用媒體給自己帶來的利處,匪徒把警方精心打造的擬態環境破壞了,擬態環境沒有了,民眾也就從虛擬中走了出來,又開始對警察產生懷疑態度,這是警方沒想到的,他們忽視了一點,擬態環境的加工和選擇是不公開的,如果這一點被另一方所牽制,那麼這個擬態環境是形成不了的,警方對信息的加工和選擇,被匪徒利用了,警方精心設置的虛擬環境被破壞了,民眾也開始覺醒。
然而不得不說到的還有影片中重要的一個人物,陳慧琳飾演的方潔霞,她不僅僅是這個虛擬環境的製造者,也是對整個信息加工、篩選的的把關人。她站在警方的立場上決定了哪些新聞可以報道,哪些必須剪掉,她就是把關人。傳播者不可避免的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與視角上,對信息進行篩選與過濾,這種對信息進行篩選與過濾的傳播就是把關。這種傳播行為的人就是把關人。影片中的方潔霞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把來自各處的新聞匯集後,把對於警方不利的新聞報道剪掉,只對媒體公開一些有利於挽回警方顏面的新聞報道,這就把她作為一個把關人的位置毫無保留的暴露出來。當然,在當今的社會大環境中像方潔霞這樣的把關人並不少在,事實上,在整個社會范圍的信息大循環中,每個人都有意或無意的充當著把關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扮演把關人的角色。
從《大事件》影片中可以看出,傳者是主動的,相對於處於主導地位,受者則是被動的、容易接受影響(盡管他們可以選擇或抵制媒介),受者在傳者所製造的擬態環境和把關人對信息的加工下被動的接受。概言之,由於大眾傳播的信息面廣、量多,因而影響巨大。因此不難體會到,作為傳者的大眾媒介,責任是重大的。
H. 電影、電視的傳播特點
http://..com/question/36594408.html?si=9
四、電視
電視的主要特點是:
1、直觀性強
電視是視聽合一的傳播,人們能夠親眼見到並親耳聽到如同在自己身邊一樣的各種活生生的事物,這就是電視視聽合一傳播的結果。單憑視覺或單靠聽覺,或視覺與聽覺簡單地相加而不是有機地合一,都不會使受眾產生如此真實、信服的感受。電視廣告的這一種直觀性,仍是其他任何媒介所不能比擬的。它超越了讀寫障礙,成為一種最大眾化的宣傳媒介。它無須對觀眾的文化知識水準有嚴格的要求。即便不識字,不懂語言,也基本上可以看懂或理解廣告中所傳達的內容。
2、有較強的沖擊力和感染力
電視是唯一能夠進行動態演示的感性型媒體,因此電視廣告沖擊力、感染力特別強。因為電視媒介是用忠實地記錄的手段再現訊息的形態,即用聲波和光波信號直接刺激人們的感官和心理,以取得受眾感知經驗上的認同,使受眾感覺特別真實,因此電視廣告對受眾的沖擊力和感染力特別強,是其他任何媒體的廣告所難以達到的。
3、受收視環境的影響大,不易把握傳播效果
電視機不可能像印刷品一樣隨身攜帶,它需要一個適當的收視環境,離開了這個環境,也就根本阻斷了電視媒介的傳播。在這個環境內,觀眾的多少、距離電視機熒屏的遠近、觀看的角度及電視音量的大小、器材質量以至電視機天線接受信號的功能如何,都直接影響著電視廣告的收視效果。
4、瞬間傳達,被動接受
全世界的電視廣告長度差不多,都是以5秒、10秒、15秒、20秒、30秒、45秒、60秒、90秒、120秒為基本單位,超過3、4分鍾的比較少,而最常見的電視廣告則是15秒和30秒。這就是說一則電視廣告只能在短短的瞬間之內完成訊息傳達的任務,這是極苛刻的先決條件。而且受眾又是在完全被動的狀態下接受電視廣告的,這也是電視區別於其他廣告媒介的特點。
5、費用昂貴
費用昂貴,一是指電視廣告片本身的製作成本高,周期長;二是指播放費用高。就製作費而言,電影、電視片這種藝術形式本身就以製作周期長、工藝過程復雜、不可控制因素多(如地域、季節天氣、演員等)而著稱,而電視廣告片又比一般的電影、電視節目要求高得多。廣告片拍片的片比通常是100:1,可見僅是膠片一項,電視廣告片就要比普通電影、電視劇節目超出多少倍了,而且為廣告片專門作曲、演奏、配音、剪輯、合成,都需要花大量的金錢。
就廣告播出費而言,電視台的收費標准也很高。我國中央電視台A特段30秒的廣告收費就要人民幣4.5萬元。而國外黃金時段播出費用比這還要高得多,美國的電視廣告每30秒要10~15萬美元,如果在特別節目中插播廣告更貴,有的竟高達幾十萬美元。
6、有較高的注意率
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電視機已經普及,觀看電視節目已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廣告注意運用各種表現手法,便廣告內容富有情趣,增強了視聽者觀看廣告的興趣,廣告的收視率也比較高。電視廣告既可以看,還可以聽。當人們不留神於廣告的時候,耳朵還是聽到廣告的內容。廣告充滿了整個電視屏幕,也便於人們注意力集中。因此,電視廣告容易引人注目,廣告接觸效果是較強的。
7、利於不斷加深印象
電視廣告是一種視聽兼備的廣告,又有連續活動的畫面,能夠逼真地、突出地從各方面展現廣告商品的個性。比如,廣告商品的外觀、內在結構、使用方法、效果等都能在電視中逐一展現,觀眾如親臨其境,留有明晰深刻印象。電視廣告通過反復播放,不斷加深印象,鞏固記憶。
8、利於激發情緒,增加購買信心和決心
由於電視廣告形象逼真,就像一位上門推銷員一樣,把商品展示在每個家庭成員面前,使人們耳聞目睹,對廣告的商品容易產生好感,引發購買興趣和慾望。同時,觀眾在欣賞電視廣告中,有意或無意地對廣告商品進行比較和評論,通過引起注意,激發興趣,統一購買思想,這就有利於增強購買信心,作出購買決定。特別是選擇性強的日用消費品,流行的生活用品,新投入市場的商品,運用電視廣告,容易使受眾注目並激發對商品的購買興趣與慾望。
9、不利於深入理解廣告信息
電視廣告製作費用高昂,黃金播放時間收費最貴。電視廣告時間長度多在5至45秒之間。要在很短的時間內,連續播出各種畫面,閃動很快,不能作過多的解說,影響人們對廣告商品的深入理解。因此,電視廣告不宜播放需要詳盡理解性訴求的商品,如生產設備之類商品。一些高檔耐用消費品在電視播放廣告時,還要運用其它補充廣告形式作詳細介紹。
10、容易產生抗拒情緒
因為電視廣告有顯著的效果,運用電視廣告的客戶不斷增加,電視節目經常被電視廣告打斷,容易引起觀眾的不滿。
電影的傳播特點應該與電視相同,因為同屬大眾傳播.
傳播學意義上的「傳播」分為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三類,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際傳播通過面對面溝通進行,或者通過電話、電報、互聯網等媒介進行;組織傳播的媒介則是人和一些非大眾出版物(如通知、文件等等);大眾傳播的媒介是書籍、報刊、廣播、電影、電視、網路等等。
http://..com/question/7533040.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