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傳奇的劇情介紹
通過18位不同年代上海人的講述,展現這座繁華都市百年的變遷。講述者中既有韋偉、費明儀(費穆的女兒)、杜美如(杜月笙的女兒)這樣的老上海,也有陳丹青、韓寒這樣的新一代上海人,而趙濤將在其中演繹一段尋找戀人的故事,並以此「劇情」方式串起整部紀錄片。
上海,風雲際會的城市,人來人往的碼頭。這里曾經遍布革命者、資本家、工人,政客、軍人、藝術家、黑幫,這里也曾經發生過革命、戰爭,暗殺、愛情……1949年,大量的上海人去了香港和台灣。在上海,台北,香港找尋上海記憶,十八個人的親身經歷,像長篇小說的十八個章節,為我們講述了從1930年代到2010年的上海故事。 在被宣布入圍戛納電影節不久前,《海上傳奇》還在後制階段,賈樟柯剪片剪到眼傷讓進度一再拖延。最終,影片如期抵達戛納,並在16日亮相「一種關注」單元。影片的拍攝手法與《24城記》相仿,主線之一讓18個與上海政治、經濟、文化史緊密相關的人物把各自經歷的傳奇故事娓娓道來,從他們的言語中浮現出上海百年歷史的輪廓,另一條線索則是趙濤扮演的無名女子在城市各個角落遊走。賈樟柯在接受網易娛樂專訪時,解析為何在一部純紀錄片中使用虛實交織的創作手法,「中國的紀錄片類型太單調了,用劇情片的方法拍又是另一種味道。」 《海上傳奇》被稱作上海世博會獻禮片,隱隱烙上「官方」和「宣傳」的標簽,賈樟柯解釋這只是外界給自己的誤解,自己只是「在世博會的契機創作,功能並非推介世博、宣傳上海」。而影片完成後,也有不少城市邀請他為自己創作「傳奇,他卻表示不想再拍紀錄片了,「不想把『傳奇』做標簽化、系列化。這個片子耗費我太多精力,我只想去拍劇情片。」
從《海上傳奇》談記錄片發展:
中國紀錄片太單調 無意拍「城市傳奇」系列
網易娛樂:《海上傳奇》在18位訪談對象中間穿插能夠貫穿時空的線索,但趙濤扮演的角色和情節的關聯很微弱,您當時是如何想到要用一個沒有明確身份和作為的人扮演串聯各段對話的線索?
賈樟柯:這個部分是他們最感興趣的,這種手段也是對紀錄片的一種發展。這個角色是一個精靈。這個精靈跟這十八個人是個很好的呼應關系。這十八個人都能開口,有機會講述他們的記憶,這個精靈代表成千上萬沒有辦法說出他們故事的人。他們身上的故事怎麼辦?所以我才用了這種魔幻的元素植入到電影裡面。這也是一個突然萌發的靈感,在上海特別容易有這種感受,特別走在外灘周邊行走,看到那些老建築空無一人的時候,就會想像到其實一百多年前他們就在那兒了。這個城市來來往往、生生死死,那麼多的故事都發生了。這條淡淡的線索加進去後,收到的口評就比較出乎我意料,很多媒體覺得這對紀錄片是一個發展。
網易娛樂:是覺得《海上傳奇》開創了紀錄片的新方法嗎?
賈樟柯:紀錄片是個很開放的媒介,但大多數人都是用一種原教旨主義來理解,就是真人真事都要發生在攝影機面前的,過曝、虛焦、手持拍攝、搖晃的畫面;但電影終歸是個美學的載體,中國紀錄片這幾年發展得特別好,但類型還是很單調,都是社會寫實、跟蹤個十年、呈現一個家庭的變遷,這是很有記錄精神的,但還是單調了一些。其實可以有紀錄片很劇情化,像日本的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拍攝的「羽田機場運動」,很像黑澤明的劇情片。我就是想打破大家對紀錄片的成見,多一些想像力和實驗。用劇情片的方法,就是配合空間,有運動著的抒情,又是另一種味道,幾個影片我一直試圖用這種方法,而現場感的影片在我早期的電影,像《小武》,手持攝影、現場捕捉,我覺得我做得很好;拍了十幾年後,我覺得可以用新的方法。
網易娛樂:據說《海上傳奇》是世博會的獻禮片,它和世博會的關系是形象宣傳片嗎?
賈樟柯:說《海上傳奇》是世博會的形象片,是別人附加給我的誤解。世博會形象片有兩三部是其他導演拍的,《海上傳奇》是以世博為契機拍攝的作品,它的功能不是推介世博會、也不是宣傳上海這座城市,而是一個關於上海的藝術品,在世博期間讓人們了解上海的記憶,整個創作的過程是完全自由的。准確的說法是,《海上傳奇》是世博會駐會電影,是中國館的其中一個展品。
網易娛樂:《海上傳奇》延續了《24城記》的創作手法,你會一直用這種人物訪談結合虛構情節的方法拍紀錄片嗎?
賈樟柯:有很多人在找我拍類似的電影,因為很多城市想拍同樣的「傳奇」,但短期我不會再拍了,這樣拍下去會變成一種宣傳片的模式,我不想標簽化、系列化。這個電影耗我精力太多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我想暫時不拍紀錄片,去拍劇情片。
「無知」的趙濤 大牌的受訪對象:想像力拯救了趙濤 上海傳奇就是名人故事會
網易娛樂:趙濤說拍這個電影時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因為你沒有給任何提示和劇本她,為什麼要演員在完全無知的狀態下表演?
賈樟柯:因為這次拍攝的很多空間都是千載難逢,比如外灘的改造工程,它已經完工了,我估計五十年、一百年不會再動工。按我工作的經驗,我需要一個演員、有可能發展一條線索,在拍空間的時候把人物放在裡面,她一方面可以把這些空間自然地帶出來,也為後面的一些重要劇情做一些鋪墊,剪輯時就只是作為一個淡的線索存在,不需要搶掉人物訪問的部分,不像《24城記》是一半一半。所以最主要是要讓她一開始在城市遊走,直到影片結束的時候觀眾知道她是一個來自過去的精靈。但對演員挑戰就很大,她必須自己想像情景,這點我覺得她發揮得很好,這也是跟她的舞蹈功底有關,她形體舞蹈化和她獨特的想像力彌補了很多她表演沒有支點的缺憾。
網易娛樂:電影中出現了比較典型的上海小市民生活的鏡頭,但訪談人物中,基本上都是社會名流,連韓寒也不例外。選擇這些人的標準是什麼?
賈樟柯:上海這個城市最大的特點就是,幾乎中國近現代所有重要的人物都跟這個城市有千絲萬縷的姻緣,拍這個城市的傳奇,不尋找這些歷史的當事人或者家屬是不對的。這個電影不是講一個上海市民對這個城市日常的認識,而是關於這個城市傳奇的經驗,關於戰爭、政治和文化運動,即使一個工人代表,他也是跟謝晉導演拍過電影。
網易娛樂:有沒有一方面的考慮是,這些人物的認知度對電影的宣傳有幫助?
賈樟柯:拍攝時沒有考慮太多傳播的問題,最主要還是考慮能夠尋找到什麼樣的人物能生動地把記憶講述出來。這個電影不是一個評述的電影,而是講個人故事的電影。這個人的作用不是能有多少公眾認知度,而是他有多強的歷史復雜性、能勾連起多少歷史信息、語言夠有魅力。
網易娛樂:用人物的講述還原歷史原貌,也是不少電視節目正在做的事,你的電影和這種常用的電視製作手法有什麼根本區別?
賈樟柯:電影和人物訪談節目有個很大的區別,如果用電視觀賞,你很難在一個相對集中的空間裡面集中那麼多的人,電影是一個整體,它是十八個章節,人物和人物之間形成互動,並且用電影的方法拍攝:空間的選擇、攝影機的運動,而當人物被投射到巨大的銀幕上,人物接受采訪時微妙的表情變化被呈現、人物的講述跟詩意空間結合到一起,這是電視做不到的。
㈡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電影建成了哪四大製片廠
長影集團,中影集團(原北影,兒童等合並),上影集團,西部電影集團(原來西安電影製片廠)。八一歸屬軍隊,目前仍然叫八一電影製片廠。
㈢ 上海電影曾經出品過哪些經典
1949年11月16日,上海電影製片廠宣告成立。由於伶任廠長,鍾敬之任副廠長。1950年,上影拍攝完成了建廠後第一部故事片《農家樂》,1953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合並了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由多家公私合營和私營公司組成)。期間,上影創作了一批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強烈時代氣息的優秀影片,《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雞毛信》、《鐵道游擊隊》、《家》等影片,為新中國電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㈣ 中國電影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幾個時期,有哪些代表作
早期中國電影(1931年以前)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中國人嘗試拍攝了電影,主持人是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景豐,由該館照相技師劉仲倫擔任攝影師,拍攝了由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戲曲片,也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
左翼電影運動(1931~1937)
1930年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於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生死同心》、《壓歲錢》、《十字街頭》、《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記》、《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電影(1937~1945)
在國民黨統治區,1938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領導工作,直接地推動了抗戰電影的發展。《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勝利進行曲》、《青年中國》、《塞上風雲》、《還我故鄉》、《警魂歌》
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電影(1945~1949)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宣傳部和國防部分別接管了上海、北平、長春、南京等地的電影產業。1946~1949年間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松花江上》、《夜店》、《還鄉日記》、《遙遠的愛》、《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
新中國電影事業(1949年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營電影製片廠聯合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並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㈤ 找一些以上海為背景的國產老電影故事片
馬路天使(1937年)、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年)烏鴉與麻雀(1949年)、萬家燈火(1948年)上海姑娘(1958年)夜上海(1982年)、郵緣(1984年)、傾城之戀(1984年)、陳毅市長(1981年)、子夜(1981年)、
㈥ 中國建國以後拍攝的所有電影的匯總列表
1、《白毛女》
《白毛女》是東北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電影,由王濱、水華執導,田華、陳強、胡朋、張守維、李百萬、李壬林等主演。該片於1951年3月11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由同名歌劇改編而來,講述了喜兒被地主黃世仁霸佔後,逃進深山叢林,頭發全變白,後來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該片根據陳其謙創作的同名話劇改編,講述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某部前衛營克服重重險阻,最終勝利完成了兩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
㈦ 上海電影製片廠歷年的電影有那些
上海電影製片廠
中國電影企業。以生產故事片為主 。1949年6月 ,中國共產黨接管了國民黨在上海的中央電影企業總管理處及其一廠、二廠,中國電影製片廠攝影場和上海實驗電影工場等機構,由夏衍等負責在此基礎上籌建電影廠。1949年11月16日上海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 。1950~1952年 , 上海長江電影製片廠、昆侖影業公司 、文華影業公司 、國泰影業公司等8家私營電影企業聯 合組建 為國營 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 。1953年 2月上海電影製片廠與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合並 ,仍沿用上海電影製片廠廠名。此後它成為中國影片生產基地 ,拍攝了許多優秀影片,如《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 》、《女籃五號》、《林則徐》、《聶耳》、《紅色娘子軍》 、《 枯木逢春 》、《 李雙雙 》、《舞台姐妹》、《白求恩大夫》、《苦惱人的笑》、《天雲山傳奇》、《巴山夜雨》、《城南舊事》、《秋天裡的春天》、《芙蓉鎮》等。
㈧ 大上海原型人物是哪幾個 – 《大上海影評
成大器的原型是杜月笙,成大器的原型是黃金榮,葉知秋的原型是孟小冬,凌滬生的原型是林桂生,盧小嘉原型盧小嘉。
1、杜月笙
杜月笙(1888年—1951年8月16日),原名杜月生,後因章太炎建議而改名鏞,號月笙,江蘇川沙(今上海浦東新區)人,近代上海青幫中的一員。
14歲初到上海十六鋪當水果行的學徒。後進入當時的青幫上海龍頭「黃金榮公館」。1925年7月,杜月笙成立「三鑫公司」,壟斷法租界鴉片提運。
1927年4月,杜月笙與黃金榮、張嘯林組織中華共進會。1929年,杜月笙任公董局華董,這是華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1929年,杜月笙創辦中匯銀行,涉足上海金融業。1949年4月,杜月笙前往香港度過晚年。
有一天,忽然有一個翩翩青年在包廂里大聲喝了一個倒彩。這無異於太歲頭上動土,當即被打手們拖出去打了一頓。
第二天盧小嘉依仗其父盧永祥的權勢,指使當時上海淞滬護軍使、盧永祥的老部下何豐林,把黃金榮綁架到龍華的何公館。
關在一個地牢里,在杜月笙的斡旋下才得以脫身。盧小嘉怕黃金榮會找他的麻煩,於1946年移居台灣,一直經營進出口業務,20世紀60年代末去世。
㈨ 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發展簡史
1949年11月16日,上海電影製片廠宣告成立。由於伶任廠長,鍾敬之任副廠長。1950年,上影拍攝完成了建廠後第一部故事片《農家樂》,1953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合並了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由多家公私合營和私營公司組成)。期間,上影創作了一批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強烈時代氣息的優秀影片,《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雞毛信》、《鐵道游擊隊》、《家》等影片,為新中國電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