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上海電影廠演員慰問朝鮮

上海電影廠演員慰問朝鮮

發布時間:2022-07-31 11:53:39

A. 國產的抗美援朝戰爭電影有幾部,叫什麼名字

比較經典的有《上甘嶺》(1956,長春電影製片廠)、《英雄兒女》(1964,長影),這些影片我主要是從電視上看到的,後來知道,《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叫王必成,是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而《上甘嶺》是中國第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英雄兒女》原著的名字叫《團圓》,作者就是巴金。

還看過《奇襲》(1960,八一電影製片廠),以二次戰役時38軍偵察隊炸毀「武陵橋」(其實是在武陵里境內的大同江上的一座公路橋)為藍本。八一廠1958年拍過一個軍教片《武陵橋》(又稱《奇襲武陵橋》),不過,真實中又是什麼情況呢?呵呵,我也查了一下,這次38軍的偵察隊,指揮員是38軍的偵察科長張魁印,隊伍共計323人,差不多是一個營了,不過,電影《奇襲》將當年這個營「縮編」為了一個排,橋的名字改成了「康平橋」。而部隊原本僅陣亡一人,在電影中則是倒下了好幾個。此後我們還看過一部關於炸橋的電影,名字就叫《橋》。而新中國第一部電影也叫《橋》,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

我也查了一下,那個年代還有:

《斬斷魔爪》(1954,上海電影製片廠。抗美援朝的間諜戰)

《長空比翼》(1958,八一。講志願軍空軍)

《前方來信》(1958,天馬電影製片廠)

《三八線上》(1960,八一)

《烽火列車》(1960,長影。抗美援朝中軍事後勤題材的不少)

《鐵道衛士》(1960,長影。軍事後勤+間諜戰)

《慧眼丹心》(1960,珠江電影製片廠。後勤系統的題材)

《英雄坦克手》(1962,八一。抗美援朝中,志願軍裝甲兵剛剛組建,參戰不多)

《打擊侵略者》(1965,八一。電影中將抗美援朝很多故事濃縮在了一起,有邱少雲的故事,有奇襲白虎團的故事)

《激戰無名川》(1974,八一。同樣也是軍事後勤題材,反「絞殺戰」內容)

《碧海紅波》(1975,西安電影製片廠。雷達兵+間諜戰+反「絞殺戰」)

《長空雄鷹》(1976,長影。反「絞殺戰」題材)

不過「最有名」的我想可能就是八部樣板戲之一——《奇襲白虎團》(1972,長影)。白虎團的團旗我看過,在北京的軍博。不過這部樣板戲沒有看全過,看過幾次片段。楊育才在電影/京劇里改名叫嚴偉才。楊育才是十二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中活著回到祖國的三位之一,還有兩位是彭德懷和胡修道。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中國的電影繼續著,先後有《心弦》(1981,上影)、《心靈深處》(1982,長影)、《戰地之星》(1983,八一)、《毛澤東和他的兒子》(1991,瀟湘)、《神龍車隊》(1993,八一)、《鐵血大動脈》(1998,八一)、《北緯三十八度線》(2000,八一)、《三八線上的女兵》(2000,CCTV電影頻道)等故事片上影。至於記錄片還有不少,我看過的有《共和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共和國之戰》有一個系列,記錄建國後的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及一些人物、事件的記錄片(比如《狙擊英雄》等),這些主要是電視記錄片。記錄電影比較有名的是《較量》(1996,八一),可惜我沒有看過。
此外還有一些電視劇,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以後,畢竟中國的電視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後才逐漸普及的。有一部叫《硝煙散去》,記得那是講一位被魏巍「寫死」的志願軍戰士的,此人叫李玉安,志願軍38軍113師335團1營3連的士兵,魏巍「寫死」他的那篇文章是原來讀書時候學過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李玉安沒有死,回國之後長期隱姓埋名,後來為了幫他兒子參軍「走後門」,找到當地的徵兵部門說,自己就是那個魏巍筆下的李玉安,希望部隊看在一個志願軍老兵的份上能要他那個堅決要當兵的兒子。後來魏巍和他筆下「壯烈犧牲」的李玉安還見過面。還有一部我看過的叫《中國戰俘》,反映的是志願軍戰俘的故事。

B. 英雄兒女裡面演王東的演員叫什麼

劉尚嫻。

1941年12月出生於上海,1963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1963年,主演戰爭電影《英雄兒女》。先後出演了《怒吼吧!黃河》、《拳擊手》、《足跡》、《茫茫大海情》等影片。20世紀80年代末,擔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參與拍攝了《風雨下鍾山》、《媳婦們的心事》、《中國刑警》等。

(2)上海電影廠演員慰問朝鮮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某部師政委王文清到前線視察,在戰場上遇到了老戰友王復標之子王成。王成告訴王文清自己的妹妹王芳也在軍中。後來在一次戰役中,王成英勇犧牲,全軍開展了學王成的運動。

文工團員王芳承擔了宣傳英雄唱英雄的任務,《英雄贊歌》鼓舞了前線將士的志氣。王文清見到王芳,認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為了不影響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沒有馬上認女兒,而是鼓勵她向哥哥學習。

一次,王芳隨文工團在陣地上演唱時,遭敵人襲擊,為掩護炊事員,王芳負傷,被送回祖國療養。後來,王復標隨慰問團來到朝鮮慰問,這時王芳也已傷愈回到部隊。她與王文清相會,王復標向王芳講述了十八年前的往事,王芳才知王文清是自己的生父,她很激動。王文清勉勵女兒做一個革命的接班人,這時父女終於團圓。

C.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是什麼電影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的台詞。

《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戰爭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一、劇情簡介

1、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某部師政委王文清到前線視察,在戰場上遇到了老戰友王復標之子王成。王成告訴王文清自己的妹妹王芳也在軍中。後來在一次戰役中,王成英勇犧牲,全軍開展了學王成的運動。

2、文工團員王芳承擔了宣傳英雄唱英雄的任務,《英雄贊歌》鼓舞了前線將士的志氣。王文清見到王芳,認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為了不影響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沒有馬上認女兒,而是鼓勵她向哥哥學習。

一次,王芳隨文工團在陣地上演唱時,遭敵人襲擊,為掩護炊事員,王芳負傷,被送回祖國療養。後來,王復標隨慰問團來到朝鮮慰問,這時王芳也已傷愈回到部隊。她與王文清相會,王復標向王芳講述了十八年前的往事,王芳才知王文清是自己的生父,她很激動。王文清勉勵女兒做一個革命的接班人,這時父女終於團圓。

二、幕後花絮

1、《英雄兒女》中王成的三個原型在影片攝制時於樹昌、楊根思都已犧牲,只有蔣慶泉還在世。

2、劉尚嫻是在實習拍《北京人》去道具庫借道具後往回走的路上遇到了挑選「王芳」演員的謝晉,謝晉從一個照面就認為劉尚嫻是王芳的最佳人選,但因不知劉尚嫻的姓名,武兆堤、毛峰、謝晉三人只好在女生宿舍挨個找,從而找到了劉尚嫻。

3、劉世龍因為個頭不高,身材不魁梧,長相也不出眾不符合領導要求的個子大的、氣質能撐得住場面的要求,但導演力排眾議,堅決要劉世龍飾演了王成。

4、《英雄兒女》在全國放映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連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也抽出時間觀看了影片,並致電時在文化部和中國作協任職的劉白羽對《英雄兒女》作出了評價。

5、毛烽和武兆堤為了確認劉尚嫻的演技,特意觀看了劉尚嫻演的曹禺作品《北京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雄兒女

D. 電影演員曾演過《我們村裡的年輕人》里李克明的演員劉增慶誰知道他的情況。麻煩介紹一下唄。謝謝,很喜歡

劉增慶,(1930-1985)原來是大連四中的一位物理教師,學生時代就是一個戲劇愛好者,參加工作以後經常在旅大教師文工團參加業余演出,經過申請並經旅大文教局同意,1954年夏天他考取了北京電影演員劇團,此後連續在《神秘的旅伴》、《虎穴追蹤》、《如此多情》、《雲霧山中》、《笑逐顏開》等影片中扮演主要角色,1957年13期的《大眾電影》曾對他做過專題介紹。劉增慶此後因為長期兩地生活,生活負擔太重,這個時期愛人患了重病,父母身體也不好,於是向廠里申請調回大連,到大連話劇團工作,廠里很痛快就答應了,據《電影世界》1982年5期介紹,這是1962年7月的事情。那段時期,趕上國家困難時期,不可能每年拿出大筆資金給電影廠拍片,大躍進時期成立的武漢、山東、江西、內蒙古電影廠都撤並了,大批演員無所事事,只好排演話劇在舞台上演出靠知名度掙點零花錢,為此,周總理曾下令精簡電影廠人員,劉增慶回大連就有這個背景因素在內。1962年,《我們村裡的年青人》拍攝續集,劉增慶也從大連再度回到長影,據說拍戲的時候心情很不好,因為妻子患病,孩子在家無人照顧,他把五歲的小兒子星坡也帶來了,在山西和長春之間奔波。和上集相比,他憔悴得厲害,瘦了很多,我在看小人書的時候,感覺上下集形象差了很多。劉星坡回憶拍攝的時候,導演曾經給了他一個鏡頭,讓他在門口趕幾只小雞,一直趕到老鄉家院里,可惜這個鏡頭後來給刪去了。此間有一天,在長影內景拍攝時,正逢周總理陪同朝鮮領導人崔庸健到廠內參觀,此前劉增慶一個勁地趕小孩子出去,他就是賴著不走,總理看見在場玩耍的劉星坡,親切地將他抱在懷里並合拍了一張照片,並將一個小徽章別在他的身上,此情此景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回憶,「那種幸福的感覺伴隨了我很多年」,幾十年以後,已經是大連機車廠職員的劉星坡曾有回憶文章刊登在《大連日報》。劉增慶文革中在秋林公司站櫃台當營業員,但是每天有大量的人慕名前去觀看,攪得商場無法營業,又先後安排在大連鋼廠和建築公司工作。文革後,劉增慶落實政策,被安排在大連話劇團擔任編劇工作,並參加了一些話劇的演出。他編劇的話劇《命運》在大連公演時曾受到觀眾的歡迎。《大眾電影》刊物曾在1983年第2期彩色畫頁「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中對其進行了簡單介紹,還刊登了他的一張近照和參加話劇《趙錢孫李》的劇照,歲月和生活的磨難已使他失去了往日的風彩,難見當年長影小生蹤影。1985年,在家中休息的劉增慶因煤氣意外泄漏而去世。據他的兒子回憶,劉增慶那天在家剛剛送走了一個采訪的記者,回到家中修理煤氣爐子,開關沒有關好,偏偏劉增慶有嚴重的鼻炎,沒有察覺漏氣,回到屋裡就躺在床上睡覺了,她的愛人那天正好出門沒帶鑰匙,回到家中沒有叫開門,以為劉增慶出去了,又到鄰居家坐了一會,等察覺出有異常情況已經晚了。2009年10月4日,我在大連中山公園舊物市場看到一些60年代的《電影藝術》雜志,封面上寫著「長春、劉增慶」,我想,這一定是劉增慶生前訂閱的刊物,作為一名電影演員,他時刻在為自己「充電」,在一篇趙丹談表演的文章上,畫了很多道道。不知道為何在劉增慶故去20多年以後,他遺留下來的刊物出現在舊書攤上。出於對這位已故演員的崇敬,我將它買了下來。

E. 老電影《英雄兒女》的主要內容用文字描述是

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某部師政委王文清到前線視察,在戰場上遇到了老戰友王復標之子王成。王成告訴王文清自己的妹妹王芳也在軍中。後來在一次戰役中,王成英勇犧牲,全軍開展了學王成的運動。

文工團員王芳承擔了宣傳英雄唱英雄的任務,《英雄贊歌》鼓舞了前線將士的志氣。王文清見到王芳,認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為了不影響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沒有馬上認女兒,而是鼓勵她向哥哥學習。

一次,王芳隨文工團在陣地上演唱時,遭敵人襲擊,為掩護炊事員,王芳負傷,被送回祖國療養。後來,王復標隨慰問團來到朝鮮慰問,這時王芳也已傷愈回到部隊。

她與王文清相會,王復標向王芳講述了十八年前的往事,王芳才知王文清是自己的生父,她很激動。王文清勉勵女兒做一個革命的接班人,這時父女終於團圓。

《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戰爭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

影片了講述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

(5)上海電影廠演員慰問朝鮮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52年冬天,以巴金為組長的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人員踏上了滿目瘡痍的朝鮮土地,在朝鮮戰場上,巴金同創作人員深入到志願軍中。回國後,巴金寫出中篇小說《團圓》,並發表在1961年8月號的《上海文學》上。

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了《團圓》後,責成長春電影製片廠將《團圓》改編成電影。同年夏天,導演武兆堤和編導毛烽奉命開始了將小說《團圓》改編成電影劇本的工作。

1953年,23軍《戰地報》記者洪爐在了解到蔣慶泉的事跡後,寫成了通訊《頑強的聲音》,但因為蔣慶泉後被俘虜而未能發表,同年7月,洪爐根據未能發表的《頑強的聲音》揉合於樹昌的事跡寫成了《向我開炮》。

與洪爐相熟的總政文化部編劇毛烽,在創作電影《英雄兒女》時用「向我開炮」的情節突出了本是配角的王成,並根據另一位烈士楊根思的事跡設計了王成手持爆破筒撲向敵人的壯烈結局。

角色介紹:

1、王成:演員 劉世龍

政委王文清戰友王復標的兒子,和王芳是兄妹,在一場戰斗中喊出: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語句後壯烈犧牲,全軍開展了學習他的運動。

2、王芳:演員 劉尚嫻

文工團員王芳承擔了宣傳英雄唱英雄的任務,《英雄贊歌》鼓舞了前線將士的志氣。王文清見到王芳,認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一次,王芳隨文工團在陣地上演唱時,遭敵人襲擊,為掩護炊事員,王芳負傷,被送回祖國療養,後來回歸部隊後和父親團圓。

3、王文清(王東):演員 田方

志願軍某部師政委王文清到前線視察,在戰場上遇到了老戰友王復標之子王成,後來見到王芳,認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親生女兒,為了不影響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沒有馬上認女兒,而是鼓勵她向哥哥學習。之後和王芳團圓後勉勵女兒做一個革命的接班人。

4、王復標:演員 周文彬

王文清的戰友,王復標隨慰問團來到朝鮮慰問,這時王芳也已傷愈回到部隊。她與王文清相會,王復標向王芳講述了十八年前的往事。

幕後花絮:

1、影片插曲《英雄贊歌》的曲作者劉熾在得到公木寫出的歌詞後並沒有急著譜曲,而是拉著一夥人打撲克牌。打著打著,劉熾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去了。他鎖上門,謝絕一切打擾,接著創作了《英雄贊歌》曲。

2、《英雄兒女》在全國放映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連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也抽出時間觀看了影片,並致電時在文化部和中國作協任職的劉白羽對《英雄兒女》作出了評價。

3、毛烽和武兆堤為了確認劉尚嫻的演技,特意觀看了劉尚嫻演的曹禺作品《北京人》。

4、為了配合影片拍攝,一支高炮部隊進駐了本溪市第九中學,為了向這支英雄部隊學習,本溪九中給每班聘請一位戰士作輔導員。

F. 緊急迫降中一位演員看起來很像現在的一位領導他是誰呢

姓名:丁嘉元。

《緊急迫降》該劇講述了一架從上海飛往北京的民航客機即將起飛,在這次航班上,機長李嘉棠(邵兵 飾)和乘務長妻子丘葉華(徐帆 飾)的婚姻正陷入問題,即將辭職結婚的空姐舒駿(池華瓊 飾)靜靜等來了自己的最後一次飛行,而形形色色的乘客們:害怕耽誤工作任務的魏朝成(魏宗萬 飾)、自視甚高的孟凡(林棟甫 飾)等等,也都各懷心事踏上了旅途。然而起飛不久,李嘉棠發現起落架故障無法放下,這意味著飛機無法正常降落,他迅速向地面指揮報告了這一情況。工程師劉元(尤勇 飾)擔任地面總指揮,與李嘉棠在市長等領導親臨現場的關注下,嘗試了多種應急方案,但最終無法排除故障,國外公司傳來的資料也無法應對這種特殊情況。

《緊急迫降》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XpNDG38H1SKQbPOH5Njs3w

?pwd=2dx4 提取碼: 2dx4

G. 抗美援朝有哪些電影

抗美援朝的電影有《上甘嶺》、《烽火列車》、《英雄坦克手》、《集結號》、《我的戰爭》等。

1、《上甘嶺》

《上甘嶺》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故事片。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

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7)上海電影廠演員慰問朝鮮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上甘嶺 網路

烽火列車 網路

英雄坦克手 網路

集結號 網路

H. 柯岩時代的背景

柯岩是滿族人,原名馮愷,1929年7月14日出生於河南鄭州一個鐵路職工之家,原籍廣東南海。那時,北伐革命失敗才兩年,殘破的中國,到處是白色恐怖,一片黑暗。柯岩的祖父和外祖父都當過小官吏,父親是一位正直的知識分子,從小就有反抗性格,為了反對封建婚姻,同家庭決裂,毅然出走,在極其艱難的歲月里,頑強地掙扎著、生活著。他勤奮、刻苦,經過半工半讀,個人奮斗,終於當上了鐵路的技術員和工程師。他酷愛讀書,喜歡文學,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一點點錢,往往都買了文學書籍。他愛才,崇拜知識,愛陸游的詩詞,更尊崇他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他從來都鄙棄那些禍國殃民的豪門權貴,經常滿腹牢騷地用憤懣的口吻嘲諷或謾罵那些不學無術、靠吹牛拍馬往上爬的大小官吏。"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是他常常用來教育子女的名句之一。他的為人之道是:"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讀。"這種清高自詡與桀傲不馴的人生態度就使得他的生活道路坎坷多挫,經常同上司不和,不斷調動,被貶或失業。年輕時,他還寫過不少短篇小說,並翻譯過法國當時風靡一時的樊德摩斯偵探小說……他這些富於文學活動的價值,主要在於對柯岩的影響。柯岩的母親也是一個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因自由戀愛而被趕出家門;她是一個粗通文字但藝術感極強的女子,渴望知識,夢想美好的未來,但艱難的生計壓抑著她的熱情和追求。除了偶爾背誦一些唐詩、宋詞藉以抒發情懷之外,就是把終生未竟之志寄託在兒女身上,經常對他們講述各種她所尊崇的仁人志士、忠信孝梯的故事,盼望他們能奮發向上,學有專長。父母的為人、品格與愛好,在何岩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柯岩說:"我從小喜歡文學,崇拜才能,尊重知識,追求精神生活,這些,同我的家庭影響是分不開的。"

鐵路上的職工像火車一樣,不停地奔跑,永遠不會停在一個站上。柯岩受著父親的寵愛,他到哪裡,總愛帶著她。這樣,柯岩從小就沿著鐵路線,飽看了祖國不少錦綉河山和人民的苦難。

柯岩的童年是寂寞而空虛的。她天真地渴望著能在孩子的王國里自由玩耍,可是整天為衣食奔波的父母,為拿獎學金拚命讀書的事哥和姐姐,都不能滿足她單純的要求。於是她常常一個人跑出去玩,受欺侮,挨打,流著淚在母親面前訴苦。媽媽心疼女兒,不再讓她出門,便答應給她講故事。這樣,她開始接觸民間口頭文學《木蘭從軍》、《白蛇傳》、《路遙知馬力》、《缺手姑娘》、《孟姜女哭長城》、《鑄鍾娘娘》等。這些故事,她是百聽不厭,越聽越愛聽,有的故事已經講幾遍了,可是她還是纏著媽媽講。媽媽心裡的故事早已講完,連《琵琶行》、《長恨歌》一類名篇都教她背會了,故事變成了車軲轆,整天重復著。爸爸可憐媽媽,就找來 "少年文庫",讓她讀給女兒聽。從此,五歲的柯岩,知道世界上有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一個"稻草人",她希望也像永明一樣有個紫衣姐姐、美麗的大姐姐……

在柯岩貪婪地愛著世界上一切故事的時候,她到長辛店鐵路職工子弟學校念書去了。她是班上最小的,卻是學習最努力的。她覺得書里有許多許多可愛的人物在等著她,那美麗而有趣的故事可不能不知道。到二年級,書成了好朋友,她開始不加選擇地閱讀能弄到手的一切書籍,跳過不認識的字,目醉神迷,如飢似渴地追求著書里的故事和人物。《愛的教育》里的小主人公使她懂得了孩子原來不僅僅是父母的無償的索取者,《小婦人》使她感受到友誼的溫暖和力量,葉聖陶告訴她是非善惡,冰心讓她的童心嚮往大海與詩意,張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在她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窮人和富人截然相反的形象,格林和安徒生給她描繪了神奇而美麗的世界……

後來,她到了湖北鐵路職工子弟江岸扶輪小學。抗日戰爭爆發後,父親參加滇緬公路工程,她也到了雲南。九歲十歲時,她一直在雲南山青水秀的保山、下關上小學。柯岩兄弟妹妹十人,就靠父親薪金收入生活。度日本來就很艱難,在民族災難之時,更加重了這個普通公務人員的家庭負擔。物價一日數漲,父親經常失業…… 但不管生活怎樣艱辛,母親給人打毛衣、做針線、賣破爛,也要掙扎著供孩子們讀書。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柯岩和姊妹們都拚命讀書,力爭考入公費學校,領取獎學金;那段時間,家裡生活極其凄苦,父親一失業,家裡便要斷頓,沒有飯吃,她和母親、姐姐常上街賣舊衣物,給人家打毛衣、縫襪子……不管如何苦,幼小的柯岩心裡總燃燒著求知的火焰。在雲南昏暗的小油燈下,她默默地讀了不少書,歌德、海涅、普希金、托爾斯泰、莎士比亞、巴爾扎克、莫泊桑、海明威、巴金、冰心、張天翼的作品及很多童話,都是她認識社會和生活最初的源泉。美與丑、崇高與卑鄙、誠實與虛偽,在她心海里有了徑渭分界;人類同情心,正義感,光明與自由,大自然的美的根須都伸進了心田。甚至那些描寫綠林好漢的小說,也能使她崇拜英雄,渴望自己長大以後也能路見不平,殺富濟貧。當時,她並不懂階級壓迫,但貧富懸殊的現實,使她的思想里朦朧地有了對舊社會的不滿。至今她還記得那時背誦的民歌:

賣油娘子水搽頭,

做鞋婆子赤腳走,

瓦木匠人沒房住,

賣鹽的老頭喝淡粥,

織布娘,光脊樑,

種麥的人兒吃菜糠,

打席的,躺光床,

抬棺材的死路旁……

不平的歌,使她滋長了心中的不平。她每天手不釋卷,同書中的人物相親,而鄙棄同學中那些胸無大志,專講吃喝打扮的闊家小姐和紈絝子弟。

柯岩小時候,性格潑辣,很像個男孩子。從小她就知道,如果不努力,得不到獎學金,或考不上公費學校,就要失學。因此,她像哥哥姐姐一樣,孜孜不倦地奮斗著,以至多次跳班成功。這時期,這位才十歲左右的小姑娘,文學的情愫已有表現--當父親接到她的一封富有文學色彩的信後激動地對家人說:"我們家要出謝冰心了!"

十二歲後,柯岩先後在雲南華僑中學、保山師范、昆明越秀中學、昆華女師等校讀書。在昆華女師時,她每天盼著語文課,因為每堂課都使她學到了不少渴求的東西。那位女老師邊背邊寫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蠢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這位可敬的老師,不僅在寫作和對文學的愛好上深深地影響了柯岩,而且在思想上,教育她愛國,愛偉大的祖國。

1945年12月1日,昆明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一二·一"慘案,四位要求民主、反飢餓的愛國青年被打死,聞一多說:"這是中國最黑暗的一天。"在這黑暗、恐怖的日子裡,柯岩擔任了昆華女師罷課委員會主席,整天和同學一起去西南聯大,參加民主集會,跟大學生們共同發誓要為死者報仇。女師的學生多是窮苦人家的子女,校方說她們罷課是受了共產黨的操縱……而柯岩,由於受父親的影響,認為無黨無派最清高,還以為她積極參加這次民主運動,完全出於正義感,出於對國民黨統治和黑暗現實所表示的強烈不滿。

抗日戰爭勝利後,她隨哥哥在重慶呆了一年,後跟難民輾轉到湖北,那時所有的學校都過了考期,只好先到修道院學英文,到打字學校學打字,還在新聞講習班學新聞;半年後入了冬季招生的希理達中學讀最後一年中學。那時,柯岩對寫作的鍾情已顯端倪,1947年在校刊上發表散文《我的同窗》,在《湖北日報》發表《夜》和《孤獨》。在揚子江濱,她讀書讀到1948年,便考入蘇州社會教育學院戲劇系,正式接觸了戲劇藝術。翌年5月,蘇州古城迎來了解放,十九歲的柯岩滿腔熱情地參加了革命,來到北方,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創作組,從事劇本寫作。

剛剛和平解放的北京,瘡痍斑斑,城市要建設,人民要教育。公安部很快把成千上萬的妓女集中起來,安排進八九個婦女生產教養院,給她們治病,並進行教育和改造。年輕的柯岩參加了這一工作。這些妓女,絕大部分都是在民族壓迫、階級壓迫中被糟踏以後轉賣到妓院的良家女子,她們過著非人的生活,每人都有一部血淚史。柯岩憑著對曹禺的《日出》、托爾斯泰的《復活》、清代小說《九尾龜》及翻譯小說《亞瑪》的了解,她熱情地到北京婦女生產教養院,參與對妓女的改造工作。柯岩悲憤地聽著她們憤怒的控訴,她們哭,柯岩也哭。她們那些悲慘的生活情景,時時折磨著柯岩的感情,強烈地震撼了她的靈魂。她雖然從小也經歷過戰爭、貧窮、飢餓和痛苦,但從沒有從階級的觀點去認識這人世的不平。當舊社會的膿瘡以這樣可怕的形式集中地展現在她的眼前時,她那天真的無黨無派的要作純粹的 "藝術家"的幻想,就徹底地消溶在這血與淚的海洋里。柯岩說:"公開剝削與公開賣淫,都是幾千年人類社會里最可恥最無人性的行為。而共產黨,卻決心徹底消滅它們,這是多麼光明、多麼偉大的事業呵!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才能拯救地獄里的奴隸!"於是,她提出了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的要求,說"我也要加入這個行列,並為之奮斗終生!"她認為,這是做人的道理和應該走的光明大道,是對正義和真理的真正追求。

1950年,青年藝術劇院組織了"文化列車",到群眾中,為工人、鐵道兵演出。 1953年,她參加了赴朝鮮慰問團,接觸了最可愛的人和英勇的朝鮮人民。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後最初的這些年,柯者利用各種機會深入生活,廣泛接觸群眾,先後創作了由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北京電影演員劇團、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海兒童藝術劇院等分別演出的獨幕劇《中朝人民血肉相連》及歌劇《爭取早團圓》(1950年)、《相親記》(1957年12月號《劇本》)、《娃娃店》(1957年)、〈雙雙和姥姥》(1959年)等,還寫了快板、劇評、影評及一些散文和詩歌。

I. 求老電影《羊城暗哨》觀後感急!!!!!!!!!

寫作思路:電影觀後感可以寫描寫一下影片劇情內容,或者比較精彩的地方,然後描寫電影讓我懂得了什麼道理或者獲得了什麼感想,具體範文如下:



《珠海號》巨輪在大海上乘風破浪地前進,船內定時炸彈的」滴滴」聲令人窒息.千均一發之際英俊年輕的共產黨員王練奮不顧身地抓起炸彈,沖上甲板,扔向大海。

這就是《羊城暗哨》的精彩片斷。《羊城暗哨》就是寫了王練為了消滅潛伏的敵人,隻身深入虎穴,智斗頑敵,最後終於把敵特一網打盡的故事。

《羊城暗哨》使我懂得了共產黨人無論何時何地始終信念堅定,前赴後繼,英勇無畏,甚至用生命實踐共產主義的信仰!

這具多麼崇高的信仰,多麼偉大的精神!無論敵人多麼狡猾可惡,我們在黨的堅定領導下,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廣大黨員不畏艱險,勇於犧牲,一定能把敵人全部殲滅,取得最後的勝利!我們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正是有了千千萬萬這樣的共產黨員,才使我們黨的事業能發展壯大,建立了新中國。

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時期,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我們應該學習和發揚他們無私奉獻,不畏艱險的大無畏精神,努力學習,不斷攀登,為祖國繁榮昌盛作出更大貢獻。

J. 上海電影製片廠電影劇團演員崔月明的照片

您好,建議使用資源搜索器自行搜索下載,另附迅雷會員提供下載。壓縮包裡面是資源搜索器+本人自用迅雷會員賬號(寫在txt文件里)和防踢補丁。不會過期,永久分享。不是病毒,擔心有毒可以不下。裡面有簡單的防踢補丁使用說明(短時間用的話防踢補丁不打也可以)。看迅雷影視的話只要在迅雷看看播放器里登錄,點擊片源就會自動加速播放了。請親千萬不要改密,有很多人在使用,我也在用,會造成很大的困擾。您如果用的是手機知道客戶端的話看不見附件壓縮包,用手機瀏覽器看的話有的也看不見附件,最好等方便的時候用電腦看哦。記得採納哦!

若對本賬號滿意請採納為滿意答案,非常感謝!!!如有不懂的請追問.我每天都會登陸下迅雷檢查看密碼是否被改,若萬一出現密碼不正確的情況等一會兒我就會改回去了,也可以向我提問或發消息提醒下我。謝謝!


閱讀全文

與上海電影廠演員慰問朝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法國電影丁度全集 瀏覽:44
電影波斯語課哪個網站 瀏覽:693
電影信任講了什麼意思 瀏覽:374
五分鍾的微電影劇本 瀏覽:840
光頭佬演過哪些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02
鳥的電影網站 瀏覽:148
電影戰爭片名稱大全2014 瀏覽:259
陽光之下同題材的電影 瀏覽:574
愛國題材電影觀後感300字左右 瀏覽:668
小王子電影推薦手抄報圖片 瀏覽:28
天空之城是哪個電影的曲子 瀏覽:329
馮小剛電影歷屆票房 瀏覽:526
貓屋電影網站 瀏覽:378
暗示暗戀電影片段 瀏覽:165
電影中的熊貓圖片 瀏覽:522
懷舊抗日戰爭武打電影大全 瀏覽:678
最新上映電影能看的網站 瀏覽:390
天堂里的張望的類型的電影 瀏覽:22
最新電影精彩片段視頻 瀏覽:584
勇敢的新電影如何 瀏覽: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