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教父》中人物性格分析
維托·柯里昂,柯里昂家族初代教父。為人謙和有禮,高瞻遠矚。對妻子和家庭有絕對的忠誠。處事周密謹慎,同時這種保守的性格使其一直無法認同毒品買賣,觸犯索拉佐及巴茨尼、塔塔格里亞家族利益而遭槍擊。喜怒不形於色,從不意氣用事,給對方講道理。名言是「我要給他提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邁克爾 柯里昂,二代教父。維托的幺兒子。原本性格桀驁不馴,不願聽從父親安排而參軍,其後進入大學深造。繼承了父親沉著冷靜的品質。但在人情方面要遜於維托,接手家族後韜光養晦。最後一舉掃盪所有敵對家族首領,並且誅殺了背叛家族的妹夫,性格冷酷,偶爾對妻子會有特例。與維托不同,邁克爾是一匹孤狼文森特 柯里昂,第三代教父,桑迪諾的遺腹子,也就是邁克爾的侄子。與桑迪諾相近,是一個火爆浪子。與邁克爾的女兒瑪麗相愛,因為西西里人的觀念遭到邁克爾的強烈反對,要求文森特在家族首領之位和Mary之間做出選擇。在一系列變故後Vincent變得成熟,選擇了接下Don這個頭銜的重任,並對瑪麗說出了那句名言「So, to love someone else。」在劇院的刺殺事件中瑪麗為邁克爾擋下槍擊後死去。文森特最終以Corleone之名「問候」了家族的敵人,走上了祖父和叔叔的道路。湯姆 黑根 ,被維托收養的孤兒,德國愛爾蘭混血兒。對老教父尊敬如自己的親生父親,是出色的律師,在老教父的舊友死後接替擔任家族顧問軍師的職位。心思縝密。與桑迪諾親如手足,為自己在黑手黨大戰中沒能很好地輔佐桑迪諾而自責,並被邁克爾評價不適合作戰時參謀。但依然為維托和邁克爾所信賴和倚重。在《教父》第二部里病逝。桑迪諾 柯里昂,維托長子,性格極其暴烈。有勇而缺少謀略。總是用暴力解決問題。但是其內心又有溫柔的一面,對妹妹愛護有加,對家中的養子湯姆表現得如親兄弟一般。正是他的這種善良本性,即使在外面沾花惹草,他的妻子桑德拉無法下決心離開他。他的這個特點被巴茨尼老頭子所利用,故意讓他的妹夫毆打妹妹,震怒的桑迪諾急於回去接妹妹,在加油站遭遇伏擊,被亂槍射死。凱 亞當姆斯 ,邁克爾的妻子(第二任),性格上十分忠誠而倔強。她和兩個孩子是邁克爾「在這世界上唯一不敢傷害的」。《教父》是一部純粹的男人戲,所以對女性角色的刻畫十分淡薄。
2. 電影《心靈捕手》主人公性格分析(心理學)的問題
通過性格心理學來分析《心靈捕手》這部電影,在一個具有保護殼下的主人公有以下2方面:
1、人物的防禦機制(保護殼)
在一部擁有著積極變化主人公的故事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個有著明顯的「創傷」的主人公(不論是外在還是內在),在電影的一開頭,主人公們認為他們的生活並不存在著任何的問題,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被生活困住的他們必須克服他們原本相信的謊言。
通過改變和正視自己的缺點,才能邁向新的人生旅程。主人公的「創傷」通常源於過去的一些經歷,在《心靈捕手》中男主角威爾的創傷來源於童年時虐待自己的父親。這一過去的傷口引發了威爾的自我防禦,他認為對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會導致情感上的痛苦,他怕受到傷害。
作為一名電影的編劇,有時用這種方式思考電影中的人物會讓人覺得抽象,但將軟弱轉化為行為的一種方法是使用防禦機制。那麼什麼是電影人物的防禦機制呢?其實,自我防衛機制是角色們戴著的面具,用來隱藏他們的內在自我。
而他們所迴避的,所害怕面對的這些東西,往往都阻止著他們變得更好。就如同之前所說的旁觀者清,我們在為電影主人公們加油打氣的同時,也是給我們自己鼓勁,因為在電影中,我們或許也看到了自己不願意在生活中面對的真相。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和主人公取得心靈上的溝通,因為我們和他們一樣,都需要改變,都需要宣洩。
(2)電影如何分析人物性格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在他繫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他那些傑出的學生能解開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結果一個年輕的清潔工威爾在下課打掃時,發現了這道數學題並輕易的解開這個難題。
威爾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甚至到處打架滋事,並被少年法庭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數學教授有心提撥這個性不羈自我的天才,要他定期研究數學和接受心理輔導。數學難題難不倒他,但卻對於心理輔導,威爾卻特別抗拒,直至遇到一位事業不太成功的心理輔導專家桑恩教授。
在桑恩的努力下,兩人由最初的對峙轉化成互相啟發的友誼,從而使威爾打開心扉,走出了孤獨的陰影,實現自我。
3. 如何分析電影中的人物刻畫
不用將三部影片內容放進一篇文章 影片刻畫人物一般都是通過一些動作特徵 語言特徵 以及一些體現人物性格的事情 得以完備角色整個人格 所以你分別整理一下這些刻畫人物的方法 有什麼共同點?最後再說一下你影片使用這些方法的看法 你又從中得到了一些什麼思考就可以了
4. 影片中人物分析怎麼寫
首先寫明人物簡明資料,包括個人情況,所處背景,取得事業等,然後從與人交往,人物精神,對社會貢獻,成敗是非等各方面綜合評述。
5. 電影人物分析要怎麼寫啊
電影人物分析最好先看懂電影,但並不是要求你明白明白導演要表達什麼,而是要明白自己從電影中感悟到了什麼。感悟到的就是人物帶給你的,從他的語言著手比較好,因為語言是人物性格最直接的體現。至於具體文章還是自己寫比較好,因為寫的過程會使你多次反復回憶電影,有助於對其體會,對自己這方面的訓練也會有幫助。文章不必拘泥於固定格式,有感而發是最好的。
6. 電影青春派人物性格分析
高三學生,樂觀開朗。非常有想像力,但不失實際;充滿夢想和對神秘事物的喜好;對自已非常自信,有勇氣面對生活的波折或突來的變化。優點是很好的創造力,在文學、音樂或美術上有很好的成就。
《青春派》是由劉傑執導,高山、朱珠等擔任編劇,董子健、秦海璐等主演的劇情電影,該片於2013年8月2日在中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男主角居然因失戀導致高考失利,作為「高四生」回校園復讀,重新體會了高考、愛情、友情混雜的青春的故事。
2013年,該片獲得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影片獎,董子健憑借該片獲得最佳男演員獎。
7. 電影《人生大事》,三妹是個怎樣的人如何分析此人物形象
主角莫三妹,男,30多歲,刑滿釋放。這個穿著拖鞋,穿著背心,斜叼著煙,有一種痞氣的寸進尺的歹徒,繼承了他父親的殯葬事業。他很活躍,但脾氣有點暴躁。父親莫有三個孩子:整日操勞的姐姐,早逝的二哥,自認為「不被愛」的老三。直到老父親生病後在床邊講了一個故事,我們才知道「莫三妹」這個名字的由來。原來,自小繼承父業的二哥三十年前死在河邊收屍,深陷喪子之痛的莫老爹為了祈禱孩子能平安成長,為他取了一個女孩的名字。南方一些地區確實有給女孩起男孩名字的習俗,意為贍養。三妹是個怎樣的人呢?下面請跟隨小編一起往下看看吧!
莫三妹是個有孝心的人。影片中雖然刻畫出來的莫三妹是個天天跟父親吵架的人物形象,但是實際上莫三妹是個很孝順父親的人,只不過是在父親面前不願意服軟不肯跟父親好好說話。在父親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完成了父親的願望,讓父親乾乾凈凈地走了。最後把父親的骨灰放入煙花,燃放到天空落入海里與二哥團聚了。
8. 電影《雨人》 人物性格/心理分析
這句話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的。如果說優秀是一種習慣,那麼懶惰也是一種習慣。人出生的時候,除了脾氣會因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東西基本都是後天形成的,是家庭影響和教育的結果。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積月累養成的習慣。我們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習慣,有的人形成了很壞的習慣。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要把優秀變成一種習慣,使我們的優秀行為習以為常,變成我們的第二天性。讓我們習慣性地去創造性思考,習慣性地去認真做事情,習慣性地對別人友好,習慣性地欣賞大自然。
9. 如何分析電影——(三)影片人物分析
三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1)人物外形表現: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