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奧斯卡金像獎的相關評價
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演員和電影的風格總是受到歷史和政治因素的影響。電影作為一個強有力的媒體,統治精英們總能認識到其戰略地位。奧斯卡與政治發生最密切關系正是美國50年代麥卡錫主義泛濫的時候。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即查理·卓別林。而相對而言,紀錄片和外語片比主流的美國電影更清晰地顯露其政治傾向。如果用一種特殊的規則來審視這類影片,那些獲得提名的外國影片都是政治化的。(看似與政治無關的《卧虎藏龍》其實也不能免俗)。無論學院是否喜歡,由於影片本身就是政治的傳媒,奧斯卡與政治永遠不可能分離。
在奧斯卡獎角逐的過程中,歷史和政治因素總是會影響影片的類型和表現力。也就是說,在決定奧斯卡獎的歸屬問題上,社會環境、時代精神和主旨比影片本身的藝術含量更為重要。奧斯卡的選擇永遠是安全的、主流的、非爭議性的電影,而且這些電影還要擁有被廣泛接受的價值:如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獎,《洛城機密》落選;1998年《莎翁情史》獲獎,《美麗人生》落選;2001年《美麗心靈》獲獎,《指環王》落選。
奧斯卡的主旨是懷舊,主題則在於強調傳統的家庭價值觀。 奧斯卡被認為是政治正確的娛樂。
會員終身制(已引入淘汰機制)和老齡化是電影學院面臨的兩大問題。在學院成員和電影工作者之間(被提名者)至少相差一代人。而在學院成員和普通電影觀眾之間則至少相差兩代人。
學院會員的偏見最多的體現在獲最佳影片的電影類型中,即節奏溫婉、表現高尚主題,符合中產階級審美趣味,反映主流文化,對於涉及敏感話題或大膽試驗性質的影片者均不予考慮。
形式各異的怪異行為已成為男女奧斯卡獎得主的表演的共同特徵。如嫩臉扮老相;表演一個行為怪異的人,一個天才或者甚至一個瘋子;飾演一位基於現實人物改編的英雄角色;假裝有很重的口音等。
評委們,就像普通的常看電影的人們一樣,傾向於以主題來評判一部電影的優劣。
除了體裁和主題要符合奧斯卡評委的口味外,大多數奧斯卡獲獎影片或題名影片都以宏大的視覺風格及偽實時的畫面來炫耀電影華而不實的製作價值,這一切都體現在影片龐大的製作預算和極長的拍攝周期中。除少數作品外,這些電影都是高預算、大規模豪華製作從第一部最佳影片《翼》到《亂世佳人》一直到《泰坦尼克號》,都是如此。
歸因於奧斯卡金像獎的正面的展示和被廣泛的尊重,各工作室在所謂的「奧斯卡季節」,花費上百萬美元更特地僱傭了記者來推銷他們的電影。這也導致了奧斯卡金像獎被詬病為——其越來越受到市場化的影響,而不是影片的質量。William Friedkin,一位獲得金像獎的導演和前典禮製片人,曾在2009年紐約的一次會議上表達了這種情緒,把它描述為「任何產業為了它們自己曾做過的最大規模的推銷」。此外,一些獲獎者,作為金像獎的批評者,曾聯合抵制其典禮,並拒絕接受所獲得的奧斯卡金像。第一位做這件事情的人是 Dudley Nichols (1935年,在The Informer電影上,獲得最佳編劇)。Nichols 抵制了第8屆金像獎典禮,因為金像獎和美國作家工會有沖突。George C. Scott 成為在第43屆金像獎典禮上第二位拒絕接受其獎項的人(1970年,在電影Patton里,獲得最佳演員)。Scott 把典禮描述為「行屍走肉的典禮「,並說」我不想成為其中的一部分「。第三位是 Marlon Brando, 他拒絕了他的獎項(1972年,在電影Godfather裡面,獲得最佳演員),引述了的理由是,電影工業裡面的種族歧視,以及美國本土人過於主流化。在第45屆金像獎典禮上,Brando 委派 Sacheen Littlefeather 閱讀了長達15頁的演說來詳細描述他的批評。
Tim Dirks, 作為AMC電影網站 filmsite.org 上的編輯,曾為金像獎寫過這樣一段話:
不幸的是,有價值的評論,藝術家的洞察,文化上的影響力,和許多電影中高質量的創造力,並沒有被給以相同權重的投票。特別是自1980年代起,高成本「公式化製作」,並有著驕人收益的商業大片常常被一哄而起的成為強勢的大贏家(和最佳影片獎的獲得者),但是 它們並沒有偉大電影所具有的深度或者以任何方式被評論家廣泛認可。
典型的對於金像獎中最佳影片的批評,既是,在獲獎者和提名者之中,過多的出現了浪漫的歷史類史詩片,傳記類的戲劇,浪漫的戲劇喜劇,以及家庭類跌宕誇張劇情的戲劇,它們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在美國發行的,並且是在新年前三個月中發行的。這也導致了「奧斯卡之餌」專詞的發明,用來描繪這樣的電影。整體來說,學院的頒獎,似乎是經歷了某種周期性的過程:1940年代的早期,是以戰爭為主題的影片;1940年代的後期,1960年代的後期,和2000年的的中期,是「社會問題」的戲劇; 而音樂劇和歷史類的史詩劇是在1960年的早期到中期;家庭類跌宕誇張的戲劇和傳記類的史詩劇是在1970年代的晚期,並貫穿了1980年代;一種特定的影片類型(這種前期的電影,現在被認為屬於「B級電影「)位於1970年代的早期和1990年代;浪漫的歷史類的史詩戲劇則位於1990年代的晚期和2000年代的早期;由被評論家認可和贊許的導演所製作的暴力內容的獨立電影位於2000年代的晚期;而20世紀的歷史電影則位於2010年代。[需要引用出處] 這導致了在許多時候,更多特定的批評指出,學院正在和觀眾分裂,例如,由於中意於」奧斯卡之餌「而不是觀眾的喜好,或者是中意於歷史類有著跌宕起伏劇情的戲劇,而不是被評論家廣泛認可的,對於當時生活中的問題有著深刻刻畫的電影。學院似乎為了補償這些電影,而提名這些電影在其它不同的類別裡面,比如,為科幻和動作電影設置了視覺效果獎和影片剪輯獎,為喜劇類設置了劇本改編和輔助表演提名,以及為被評論家認可的藝術電影設置了導演,攝影和外國語言的提名。
表演的獎項在某些年代被批評為,並沒有更多的認可那些高人一籌的表演,而是因為某種憐憫的原因,個人的倍受歡迎,對於過錯的補救而頒獎,或者是為了認可某一個特定的提名者的終生成就而頒布「終生成就」獎。
㈡ 如何評價第8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老拿烏龍說事也挺沒勁的。
都是玩梗沒什麼干貨啊。對於這屆的頒獎結果,我個人整體上是很滿意的。雖然這次搞出了奧斯卡史上最大烏龍,但對於最佳影片的最終結果我表示支持,得獎固然有政治因素在,但希望在你開口噴它之前最起碼先真的看過Moonlight,一看到題材就咬定人家政治正確對它不公平。稍微展開說一說。
最佳影片:Moonlight 月光男孩
本來La La Land已經上台領獎了,竟然突然搞出了烏龍宣布Moonlight獲獎,這在奧斯卡歷史上應該是最嚴重的一次事故,況且是年度最大的獎,我不打算評價頒獎事件本身,還是更多談談對影片的看法。首先我要說明的是,我認為La La Land是一部很好的片子,我也將其列入個人的年度top 5之中,但我覺得無論從歌舞還是劇本上都不應該給La La Land最佳影片這樣最高的褒獎。我個人的年度最佳是Manchester By the Sea,但它的格局較小,我能理解其不適合那最佳影片。關於Moonlight,當時在Metacritics上綜評99分說明了評論界對它的喜好,但也有很多人認為過譽。我的觀點是,月光存在自己的問題,我認為敘事和結構上是較粗糙的,技術上它也沒有什麼突出之處。但我認為Moonlight是一部極其值得鼓勵的影片,它絕非是憑借黑人和同性戀靠著「政治正確」去水獎,相反的是,導演在影片中的表達極其克制,並沒有任何所謂的煽情和濫情,希望咬著說政治正確的人真的用心看過這個片子。它本質上是一個邊緣人物的不幸經歷,卻用極其溫柔的方式呈現給觀眾,這是本年度我認為最溫暖的片子,同時它獲獎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我個人支持最佳影片是Moonlight.
最佳導演: Damien Chazelle--La La Land
這個不多說了,實至名歸。
最佳男主角:Casey Affleck--Manchester By the Sea
本屆本來是最穩的一個獎,最後成為最有懸念的一個。Casey在海曼中的表演細膩而剋制,同時有著絕對真實的感染力,在頒獎季已經橫掃了絕大部分影評人前哨獎,拿到這個影帝是實至名歸的,但在中途突然爆出了性騷擾丑聞聲勢迅速下滑,演員工會獎都給了華盛頓,導致了最後的懸念。我個人是非常希望Casey憑藉此片中展現的優秀演技拿獎,希望獎項更純粹地參考演技而不是受到太多的花邊影響,因此這個最終結果我是很滿意的。關於Denzel,他在fences中的表現也是優秀的,但不覺得應該拿獎,況且他已經拿過一次男主一次男配,此次再封帝,拿獎成績將和閃靈的老傑克平起平坐,實在難服於人。後三個就不說了,Gosling提名沒大問題,但其實也略水。
最佳女主角:Emma Stone--La La Land
算是唯一一個跟我的期待不同的獎項,但Emma拿下合情合理。La La Land這屆的聲勢浩大,Emma Stone也是本片的亮點,這個演出無疑是優秀的,角色的契合度和完成度都相當高。但在角色難度上,實話說,沒有什麼難度,整體沒有太shining的部分,除了audition那裡演技爆發。Portman的Jackie則是角色難度高,完成度也很好,但我同意她沒有演出Jackie的優雅,同時表演痕跡有些重,但單純評價表現,我認為稍好於Emma。不過Portman已經拿過影後,這次第二次獲獎也是有些難以服眾。本屆我唯一認可達到影後標準的表演是於佩爾,Elle中角色難度和完成度都遠遠超過其他提名者,甚至可以說這個角色拿給別人都無法如此出色地完成。但由於阿姨是法國人並且入選作品也是法語片,再加上角色題材都不討喜,拿獎確實還差了很遠。本來當時都沒有指望她被提名的,金球拿下劇情影後,最後給了提名,我覺得也已經不錯了。Meryl不多說了,表演其實是可以的,但還是別提了…小談兩句Ruth Negga,我覺得提名進來不水,說真的在我個人看來Emma Stone, Ruth和Amy Adams這三個表演基本處於同一水準,提名獲獎這個事情有很綜合的因素,Emma的優勢除了公關、聲勢、形象以外還有一點,她的audition有深刻記憶點,所以我贊同她獲獎的合理性。
最佳男配角:Mahershala Ali--Moonlight
風向上這個獎給Ali是基本穩的,我個人覺得這個表演還可以但縱向比較有點弱,其他提名里我其實覺得夜行動物中的Shannon更好一些,他是個很優秀的演員,希望之後有機會吧。
最佳女配角:Viola Davis--Fences
沒什麼可說的,本屆最沒懸念,黑媽早就應該拿獎了,所有人都是心服口服。同樣提一句,Michelle Williams的表演同樣優秀,希望早日拿到一次影後,她的演技水準其實早就高於好幾位已經獲獎的女主角。
最佳原創劇本:Manchester By the Sea 海邊的曼徹斯特
深得我意。頒獎前我就說過,如果這個獎頒給了La La Land將會是我最失望的一項,因為海曼的劇本對於平凡人生活中的不平凡的苦難與不幸的描繪幾乎到達了一個登峰造極的水平,它的角色深刻程度和豐滿程度,表達的剋制而有力,這些都符合頂級劇作的標准。而La La Land的劇本則是影片最弱的一項,對於普通歌舞片來說是足夠脫穎而出,我也很喜歡它命運愛情和事業的交織,我在影院看過La La Land三次,最後回頭想想的感覺是,揭開那層精心包裹的糖衣,本質上其實有一點「狗血」,它只是狗血得比較可愛,同時歌舞片滿足了大家的夢想,符合對歌舞片的期待,但客觀上說他的劇本偏弱。還有龍蝦我認為也是一個非常新穎而有深度的劇本,但更極端和小眾。
最佳改編劇本:Moonlight 月光男孩
毫無懸念,我在前面也說過Moonlight的好,只是想提下Arrival,我認為它的劇本也是優秀的,敘事方式高級,而且情懷主線也很有味道,看起來有點雞湯但我認為是一個超脫的理念,即使遇見了人生苦難的必然,仍然擁抱生活。
最佳動畫長片:Zootopia 瘋狂動物城
沒有意外,80%的人都喜歡的電影,各方面也足夠優秀。Kubo我個人也覺得不錯。
最佳外語片:Salesman 推銷員
今年偷懶了,托尼厄德曼我最後沒看,我本來比較希望Elle入圍,這幾個提名的我都沒太大興趣所以不評價了。
剪輯攝影音效視效這幾個技術獎我都沒有太多資格評價,只提一句Arrival拿了音效剪輯,這個點贊,我在影院確實有被此片的音效震撼到。
整體上我對這屆的結果表示滿意,大部分的獎項都合情合理,有綜合因素在但大體還是按照質量頒了,有的獎項有爭議但也令人信服,比另外某學院高到不知哪裡去了...
㈢ 如何評價2021年奧斯卡國內幾乎沒有什麼報道
首先,由於疫情影響,2021年奧斯卡被推遲了四個月之久。古語雲:」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2021年奧斯卡遲遲不舉行,人們對它的興趣度和關注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下降,再等到2021年奧斯卡真的舉行時,人們也就對它不怎麼感興趣了。
其次,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不斷發展,國內觀眾對於電影有了很多新的選擇,不再是拘泥於過去對好萊塢大片的追求,而是變得多樣化起來。
可以看到,從《戰狼2》到2021年賀歲檔的《你好,李煥英》,近幾年的大熱電影與高票房已經被國產電影占據了大半部分,人們對於外國電影的熱情已經不再像從前那麼關注,這也是奧斯卡的國內熱度大不如前的重要原因。
另外,由於中美近年來的矛盾與摩擦升級,奧斯卡獎也愈發成為宣傳美式價值觀的思想武器,一些在國人眼中尚可,藝術價值高的電影,到了奧斯卡的眼中,僅僅是因為價值觀念的不同就會被棄之一旁。
這種偏見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所認知,人們對於奧斯卡的不公正和過分的」政治正確「看在眼裡,也就不再視之為」白月光「了,甚至是嗤之以鼻的雞肋。
㈣ 你怎麼看待奧斯卡獎評價電影的水平
奧斯卡總是太美國,太政治正確,以至於有點偏離整個世界的真實情況。有時覺得反正都脫離實際,不如把漫威系列也加入評選得了。相比之下戛納感覺都不同,奧斯卡就是覺得順著我的意思的才叫好電影,戛納就是電影真的好,內容你們見仁見智吧。
㈤ 如何評價2017第8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完整版
我看了所有最佳影片的9部提名電影,已經寫了其中7部的影評(文末有鏈接),另外剛剛看完了頗具戲劇性的頒獎典禮。下面我就一個一個獎項來說,我心中的排名,以及我對開獎結果的看法。
㈥ 對奧斯卡咋看,尤其是今年的
1.Oscar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是美國電影的最高獎項,而現在美國好萊塢電影又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Oscar當然會深入人心而長盛不衰了。
2.對於翻拍電影眾說紛紜,有徹底失敗的(比如最近的:「搭車人」);也有較為成功的(比如「金剛」)
3.對今年的頒獎典禮感覺一般,但每年Oscar的收視率都在20%-30%之間;對最佳影片個人認為應該給通天塔,而最佳導演可以說是名至實歸了,是對馬丁一生的努力和奉獻的肯定與安慰。本屆奧斯卡獎斯科塞斯仍被視為最大熱門,不外另一大加分要素——評選對象《無間道風雲》的北美票房突破1億,成為堂堂正正的「好萊塢大片」。其實,馬丁·斯科塞斯自己也曾發言,《無間道風雲》會有如此的高評價、高票房,委實始料未及,簡直與《紐約黑幫》時的各方反應有著天壤之別。捫心自問,評委中又有幾人認為《無間道風雲》是馬丁·斯科塞斯最好的指導作品呢?恐怕答案基本為零。
4.最激烈最好看得的應為1992-2003,好片涌現。
5.不要指望會有太黑的黑馬出現;外籍導演一般不會獲最佳導演;商業大片一般不會獲表演獎項;主持人近年總愛開有關政治的玩笑(布希不得人心啊)。
㈦ 如何看待奧斯卡獎影響力日漸式微
不論奧斯卡獎的評選標准你是否信服,也不論它的影響力是否真的式微,需要明白的一點就是,放眼當今全世界影壇,依然沒有一個獎項能夠超過奧斯卡的重要性,在電影圈內和觀眾心目中的地位,完全可以說是無可替代。
這是因為:首先,美國是全球電影工業最發達的國家。好萊塢的製作水準和創作技法,是無可爭辯的第一流。而在此范圍內優中選優的奧斯卡獎,自然會是業界學習借鑒的平台,也是電影觀眾不可錯過的饕餮盛宴。
第二,和歐洲與其他國家藝術氣息濃厚的電影節比較,奧斯卡電影最起碼接地氣,不太小眾,和主流觀影群體不脫節,這也是他備受關注的強大群眾基礎。
第三,你說奧斯卡日漸式微,但是同樣規模的電影獎項,全世界又有幾個?哪個關注度超過了奧斯卡呢?
第四,好萊塢電影產業發展進入了瓶頸期,中國市場迅猛發展,國產電影單片收入可以達到50多億人民幣,似乎沒有奧斯卡我們照樣可以玩的很嗨。但是,奧斯卡評選出的各個獎項,卻依然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行業最高標桿。
票房飛速增長,市場份額擴大,並不是輕視奧斯卡的理由。因為奧斯卡評選的是好電影,而不是在搞票房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