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世界電影史大衛下載

世界電影史大衛下載

發布時間:2022-07-24 04:13:40

⑴ 《世界電影史》大衛·波德維爾,中國電影出版社;哪裡有賣

上海福州路轉轉 應該可以找到

⑵ 世界電影史了解的進來!

1895~1910● 12月28日盧米埃在巴黎大咖啡廳放映自製的十部影片(1895)
● 第一家專映有聲電影的「留聲影院」在法國成立(1900)
● 柏格森之喜劇論文《論笑》發表(1900)
● 維他公司vitagraph成立(1900)
● 愛德溫.波特的《美國消防員生活》採用復雜的戶外拍攝鏡頭,並以溶的手法連接鏡頭,開啟之後劇情片的拍攝手法(1902)
● 四月,美國第一家長期放映電影的戲院「電化劇場」在洛杉磯開幕,由湯瑪斯.陶利創立 (1902)
● 傳記公司開始在室內攝影棚使用人工燈光(1903)
● 美國第一家「五分錢戲院」在匹茲堡設立(1905)
● 愛彌兒.考爾正試探動畫影片的可能性(1905)
● 第一部卡通影片:《做鬼臉的步驟》,由詹姆士.史都華.布萊頓製作完成(1906)
● 李狄佛斯特發明的音管,指出電子聲音擴音的可能性(1906)
● 澳洲的第一部警匪片《大盜凱利的故事》完成,長度約一小時(1906)
● 此年估計每周約有八千萬美國人光顧五分錢戲院(當時美國人口約一億人),而全美已有五千家以上的五分錢戲院(1907)
● 葛理菲斯到傳記公司工作,因為影片生場量大,於是發展出分工模式,使得電影導演首度由不懂機器的人來擔任(1907)
● 美國「國家檢查局」成立(1907)
● 法國開始製作舞台式的藝術電影(1907)
● 愛迪生合組「電影專利公司」,授權拍攝、發行與放映電影(1908)
● 「火車大劫案」導演愛德溫.波特與愛迪生公司決裂,愛迪生公司不久後停止拍片。至此 初始電影漸被劇情片取代(1909)
● 卡爾.德蘭姆利用IMP公司旗下的女演員:法倫絲.羅蘭斯的假死亡消息,造成明星風潮 (1910)
● 葛理菲斯率領公司的演員與工作人員到洛杉磯定居,許多電影公司相繼搬到加洲的好萊塢地方發展(1910)

重要作品:
《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1900/梅里葉/法國/黑白
《美國消防員的生活》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第一部西部片的誕生。
《靈犬救主記》Rescued by Rover
1905/西希.赫普渥斯/英國/黑白
開創在屏幕上說故事的技巧,是葛里菲斯之前剪輯最巧妙的作品。
《鷹巢歷險記》The Eagle』s Nest
1908/愛德溫.波特/美國/黑白
內容描述營救被老鷹捉去的嬰兒的過程,葛里菲斯演出並在此片中學習到導演的技巧。 1911~1920
● 華納兄弟開始製作電影(1912)
● 第一本電影雜志《影劇》在美國問世(1912)
● 賽納特的基斯東公司成立(1912)
● 阿道夫.索克成立「名人公司」(1912)
● 威廉.福斯成立「票房誘力公司」(1912)
● 賽納特製作第一部美國喜劇長片《泰莉的傷心羅曼史》,使卓別林踏上明星之路(1912)
● 美國「環球公司」成立(1912)
● 葛理菲斯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1913)
● 西席.地米爾為了拍攝《番妻記》至加州,以每月七十五元租下好萊塢谷場(1913)
● 達達沙赫.法蘭克完成第一部印度電影,器材則全部由英國進口(1913)
● 第一家重要的新型豪華戲院「河濱戲院」建於百老匯(1914)
● 霍金遜成立派拉蒙公司(1914)
● ●貝拉斯哥的燈光技術師布克蘭至好萊塢(1914)
● 梅里葉拍完他的最後一部電影(1914)
●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許多國家管制敵國電影進口,間接為本國電影保留了發展空間(1914)
● 卡爾.蘭姆建立宏大的環球攝影城(1915)
● 「電影專利公司」被法院宣判違反托拉斯法,宣布倒閉(1915)
● 葛理菲斯,英斯與賽納特成立鐵三角影業公司(1915)
● 「票房誘力公司」改名為「福斯公司」(1915)
● 1915~1917之間確立了好萊塢的經濟模式(1915)
●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雨果.孟斯特堡寫下《電影劇-心理的研究》(1916)
● 艾倫.瑞在《萬神殿》中改良貝拉斯哥式布景(1916)
● 卓別林至轉至「互助公司」發展(1916)
● 德國政府成立「烏發製片公司」,開始拍攝戰爭宣傳影片,以壓制國內的反戰聲浪 (1918)
● 莫斯科成立國家電影協會,俄國教育局電影部嚴格管制膠卷(1918)
● 法國電影受「百代公司」與「高蒙公司」壟斷(1919)
● 蘇聯將電影收歸國有,並設立第一個電影學校:「蘇聯國立電影學院」(1919)
●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掀起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高潮(1919)
● 葛理菲斯、卓別林、瑪麗.畢克馥與范朋克成立「聯美公司」(1919)
● 法國的路易.德.呂克創設第一個展示與保存過去電影的社團(1920)
● 蘇聯電影銳減,戲院關門4/5以上(1920)

重要作品:
《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美國第一部片長超過12本的電影,同時也是美國自有電影以來賣座最高的影片。但因電影中
的種族問題而引起社會上很大的反彈,甚至禁演。
《偏見的故事》Intolerance
1916/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製片費200萬美金,同時為了電影中巴比倫一段故事而建了一段城牆。影片共分四段,內容深
刻。可惜因為結構復雜而抽像,引不起觀眾的興趣而票房慘敗。又譯為《忍無可忍》、《黨
同伐異》。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Cabinet Des Caligari
1919/羅勃.韋恩/德國/黑白
德國表現主義的濫觴,開啟後來表現主義電影在畫面處理上的獨特手法。
《尋子遇仙記》The Kid
1920/查理斯.卓別林/美國/黑白
當時卓別林官司纏身,為了怕這部影片被法院收押而在旅館中剪輯,亦開啟了他笑中帶淚的
風格。
《杜麗的冒險》The Adventure of Dolly
1908/大衛.葛里菲斯/美國/黑白
葛里菲斯的第一部導演作品,因為大受歡迎而將每況愈下的傳記公司扶持起來。1921~1930
● 戰後經濟困頓,列寧實施新經濟計畫,允許私人企業,電影製作環境因而改善(1921)
● 20年代,美國開始*縱全世界電影市場(1921)
● 20年代開始大量拍片的「烏發公司」發明平面式剪輯機(1921)
● 約翰.福特加入福斯公司(1921)
● 戰後外片恢復進口,票房收入轉用於本國製片(1922)
● 戰後組「國家電影企業」,壟斷本土電影製作、發行與進口,「教育委員會」則負責意識型態方向(1922)
● 蘇聯,維多夫開始製作「電影真理報」,實為半紀錄、半宣導、半實驗的非劇情片 (1922)
● 「美國電影製作與發行組織」(M.P.P.A)或稱「海斯辦公室」成立,是美國影片公司本身 的審查組織(1922)
● 列寧鼓勵紀錄片與新聞片的製作(1922)
● 加拿大的羅勃.佛萊赫蒂拍出《北方的南努克》,是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各地的商業電影 院放映的紀錄片(1922)
● 艾森斯坦開始接觸電影,提出了「吸引力蒙太奇」(1923)
● 蘇聯政府再度將影業收歸國有(1923)
● 美國的華納兄弟公司正式成立(1923)
● 德國導演受聘到好萊塢發展(1923)
● 「人民電影企業」成立,負責製作與共黨意識型態一致的政治電影(1923)
● 德國電影面臨財政困難,愈來愈倚靠好萊塢出資,德國電影人材亦大量流向好萊塢(19 24)
● 1924~1929為蘇聯電影的黃金時期
● 美國哥倫比亞公司與米高梅此年相繼成立(1924)
● 華納公司買下維他公司(1925)
● 英國成立電影學會(1925)
● 蘇聯將「國家電影企業」改組成「蘇維挨電影托拉斯」(1925)
● 蘇聯政治局決議國家不幹涉藝術形式,俄國蒙太奇運動得以全面發展(1925)
● 蘇聯宣稱已發展出一種電影配音系統(1926)
● 20年代中期,貝爾以電傳送聲音和留聲機的技術配合記錄(1926)
● 首部彩色片《光榮歷險記》完成(1926)
● 華納公司發明維他風錄音設備,福斯公司隨後和通用電器發明穆菲通奠定有聲電影基礎(1926)
● 由特藝彩色拍攝的《黑海盜》出品(1926)
● 第一部有音樂聲帶的《唐璜》由華納公司出品,影片的攝制費升高,但是較傳統在戲院僱用樂團演奏更為經濟(1926)
● 英國國會通過電影法來保障英國的電影事業(1927)
● 法國的手持攝影機發明(1927)
● 第一部有音樂、對話聲帶的《爵士歌手》由華納公司出品,有聲片流行後,許多默片演員成為過去式(1927)
● 霍金遜組成新「派拉蒙公司」(1927)
● 20年代末,蘇聯電影發展蓬勃(1927)
● 「美國影藝學院」由米高梅總裁路易梅耶提議創立(1927)
● 法國亞伯.岡斯的《拿破倫》首度向全世界展示由三個銀幕構成的電影(1927)
● 好萊塢進入「古典好萊塢時期」,產生多位著名導演如:法蘭克.卡普拉,約翰.福特等。類型電影在這時期發展至成熟,敘事手法產生通則如:連戲剪接、線性敘事等。(1928)
● 默片巨匠巴斯特.基頓結束自己的片廠,加入米高梅公司。但是大製片場的拍攝體系讓基 頓無法適應,不久其電影生涯及告結束(1928)
● 艾森斯坦的《十月》受到蘇聯當局斥為「形式主義」(1928)
● 美國影藝學院管理委員會主席范克朋提出頒發金像獎的構想(1928)
● 完全有聲對白電影《紐約之光》上映(1928)
● 雷電華公司成立(1928)
● 華特.狄士尼創造出米老鼠(1928)
● 2月10日首屆奧斯卡金像獎產生,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大飯店頒發,最佳影片是《鐵翼雄風》(1929)
● 20年代晚期,大眾的興趣轉向廣播,默片市場已達飽合,法國的印象主義沒落(1929)
● 超現實主義內部分列(1929)
● 艾森斯坦到好萊塢學習有聲技術(1929)
● 1929~1937年,蘇聯電影*縱在薛姆亞斯手中,他使各形式主義的藝術家都合乎黨的路線(1929)
● 英國人約翰葛里遜拍攝出描寫漁人生活的《漂流》大受好評,並且使他成功說服英國之E MB成立電影處,全力推動英國的紀錄片運動(1929)
● 30年代的電影確定劇本是影片創作的基本原則(1930)
● 1930年代彩色底片廣為流傳,為彩色攝影的高亮度燈光出現,直接影響深焦效果(深焦攝 影)的拍攝手法產生,並成為40年代的特色(1930)
● 西電、RCA兩家公司製片廠成為摩根洛克裴勒的擁有物(1930)
● 羅馬天主教徒馬丁奎格萊、丹尼爾洛德草擬好萊塢製片法案(1930)
● 隔音設備(隔音罩)可以直接包著攝影機,不必再連機帶人藏在亭里,攝影機至此可活動 自如(1930)
● 日本電影大致分為時代劇與現代劇兩類,重要導演包括衣笠貞之助、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等(1930)

重要作品:
《吸血鬼》Nosferatu
1922/穆瑙/德國/黑白
承繼《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而來的表現主義電影,同時也是電影史上的第一部西血鬼作品。選擇拍攝戶外的自然景來對比古堡中的陰郁,塑造出極為恐怖的氣氛。
《北方的南努克》Nanook of North
1922/羅勃.佛勒赫提/美國/黑白
美國紀錄片之祖。這部作品並非完整的紀錄片,以愛斯基摩人的人物和背景的經驗去自然發展電影,情感較為抒情。
《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1923/西席.地米爾/美國/黑白
全片最大噱頭是摩西將紅海分成兩半的特技場面。這部片使西席.地米爾成為大場面電影的 權威。
《波坦金戰艦》Potemkin
1925/艾森斯坦/蘇俄/黑白
每個畫面以節奏性的正確秒數停留在銀幕上,並透過不同鏡頭的相互對比而產生不同意義。 艾森斯坦的撞擊蒙太奇的最佳表現。
《將軍號》The General
1926/巴斯特.基頓/美國/黑白
電影意念與導演技巧皆非常復雜,默片喜劇鉅匠基頓的代表作。
《大都會》Metropolis
1926/佛列茲.朗/德國/黑白
佛列茲.朗在德國時期的代表作,是一深刻的政治寓言電影。其中未來世界的畫面成為後來 多科幻電影的模仿對象。
《母親》Mother
1926/普多夫金/蘇俄/黑白
與艾森斯坦同時期的蘇俄電影大師,比較不同的是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論為「堆積蒙太奇」 。
《拿破倫》Napoleon
1927/亞伯.岡斯/法國/黑白
首用三重銀幕型式,對電影技術貢獻良多。
《安達魯之犬》Un chine Andalou
1929/路易斯.布紐爾/法國/黑白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濫觴。

1931~1940
● 有聲片的准備階段完成,好萊塢的概貌顯現(1932)
● 美國多數電影公司與院線有很親密的關系(1932)
● 8月6日「威尼斯影展」開始,是電影史上第一次影展(1932)
● 明星制度全面運作,片廠制度(美國片廠時代)亦繼續發展。經濟不景氣未能對技術(如彩色、聲音)全面投資開發(1933)
● 電影業第一次受經濟低迷打擊,票房猛跌,產品驟減。電影業的因應措施:兩片聯映,以渡危機(1933)
● 好萊塢製片法案通過實施(1933)
● 桃樂絲.雅茲諾的《Christopher Strong》描寫一個女飛行員未婚懷孕及自殺的故事。是古典好萊塢時期唯一女導演,片中常出現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但限於當時好萊塢風氣,多無好下場(1933)
● 電影公司渡過經濟不景氣危機,開始賺錢(1935)
● 特藝七彩的出現讓弧形燈又重新問世。到了30年代中期,特藝七彩的花費減少,大片廠才在「鉅片」時使用,如李穆林的《浮華世界》是全部彩色的劇情片(1935)
● 福斯與廿世紀公司合並成「二十世紀福斯公司」(1935)
● 所有八大電影公司的主要股源都在Morgan與Rockefeller兩大銀行集團中(1936)
● 英國製作225部電影,是當時世界第二多產國家(1936)
● 美國嘗試用成本高的彩色底片拍攝,代替黑白,終獲成功(1939)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演藝工作人員約有4萬人從軍,勞軍活動與激勵士氣影片蓬勃 ,在國內市場興旺,而劇情片產量減低(1939)
● 9月1日舉行第一屆的坎城影展,藝術電影在世界影展中獲得肯定。此時期重要導演有尚.雷諾、卡爾.德萊葉、路易斯.布紐爾等(1939)

重要作品:
《城市之光》City Light
1931/查理斯.卓別林/美國/黑白
卓別林作品本質內涵的表徵。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1931/詹姆斯.惠爾/美國/黑白
片廠時期美國環球片廠以恐怖片最為叫座,本片即為當時的代表作。
《疤面人》Scarface
1932/霍華.霍克斯/美國/黑白
華納公司以警匪片最為有名。
《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1934/法蘭克.卡普拉/美國/黑白
奧斯卡史上第一部大滿貫(獲得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的電影,也是美式神經 (脫線)喜劇的代表作。
《禮帽》Top Hat
1935/美國/黑白
30年代美國歌舞片大受歡迎,其發源地為雷電華公司。這部即為當時雷電華旗下最有名的舞 王佛雷亞士坦與金姐羅吉絲的作品。
《白雪公主》Soow White and Seven
1937/華德.迪士尼/美國/彩色
第一部動畫長片。
《游戲規則》The Rules of the Game
1939/尚.雷諾/法國/黑白
風格詭譎諷刺,場面調度淋漓盡致,描寫愛情與道德相抗的故事。
《驛馬車》Stagecoach
1939/約翰.福特/美國/黑白
約翰.福特再創個人西部片的第二個高峰。
1941~1950
● 年僅26歲的奧森.威爾斯完成第一部劇情長片《大國民》,內容描述大人物的內心空虛與社會黑暗面,手法新穎獨特,得到當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與奧斯卡九項提名,在影史上影響極大。(1941)
● 「新寫實主義」是義大利影評人恩柏脫.巴巴洛討論1942年的義大利電影所定之名詞(19 42)
● 在墨索里尼時期,電影由其弟弟管轄。專注於歷史宮闈片及煽情的上層社會通俗劇,即是 「白色電話電影」(1942)
● 墨索里尼1943年下台後,許多導演開始拍攝能夠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形成以後的新寫實主義運動(1943)
● 政府支持與美國的援助,新寫實主義運動能夠維持,到了1948年以前,這個運動已與政府有密切的聯系而少受到檢查的干擾(1943)
●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各國停止拍攝政宣電影。歐洲電影因為戰火而沒落,致使美國 電影在市場上獨大。蘇聯等共產國家強調國家主義的電影,因為冷戰在西方國家中不復存在,電影又恢復其藝術特質。
● 1945年因為電影片廠受到戰火的摧殘,有聲設備也極匱乏。因此新寫實主義的場面調度大 量採用寫實的外景,攝影品質也接近粗糙的紀錄片
● 「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從1947年開始對好萊塢展開政治調查並引發「十君子」事件,好 萊塢的古典模式漸漸受到現實生活挑戰
● 1947~1957年,法國政府以強制配額、貸款等手段輔助電影。且國際合作亦流行(1947)
● 40年代末,磁性錄音帶取代唱片,電子處理音樂的方法(剪接)出現(1948)
● 戰後,美國最高法院對派拉蒙公司耗時多年的法案作出最後裁決,規定電影公司必須賣掉他們的戲院(1948)
● 米高梅宣布減薪與大量裁員(1949)
● 非美活動委員會的「好萊塢十君子」黑名單時期(1949)
● 美國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期的「黑色電影」是在當時陰沉偏執的氣氛中所產生結果(1949)
● 法國的亞斯楚克提出「攝影機鋼筆論」。十年後法國新浪潮實現,運用此理論拍片。法國新浪潮的導演如楚浮、高達等在電影會中結識。(1949)
● 黑澤明的《羅生門》對於西方電影的技巧與風格有深入接觸,另一方面仍從日本傳統中發 掘與創新(1950)

重要作品:
《幻想曲》Fantasia
1940/華德.狄士尼/美國/彩色
改變音樂在影片中的從屬地位的迪士尼動畫電影。
《大國民》Citizen Kane
1941/奧森.威爾斯/美國/黑白
電影鬼才奧森.威爾斯的導演處女作,使深焦攝影成為後十年好萊塢的標准技法。同時也是
影評人票選的影史十大影片第一名。
《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
1941/霍華.霍克斯/美國/黑白
公認的黑色電影濫觴,改編自達許.漢密特的同名小說。
《對頭冤家》Ossession
1942/維斯康堤/義大利/黑白
對戰後產生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影響很大,改編自美國小說家詹姆斯.肯恩的小說,因為版權問題而被米高梅公司禁止在美國上映。
《不設防城市》Open City
1945/羅塞里尼/義大利/黑白
戰後第一部引起國際震驚與注目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代表作。
《單車失竊記》Thief
1946/狄西嘉/義大利/黑白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中最傑出的標記。採用非職業演員,並在父子尋找被偷的腳踏車過程中,插入許多周遭社會現象。1961~1970
● 法國人類學家尚.胡許拍攝《夏日紀事》,利用輕便錄音設備與攝影器材,創造出新的紀 錄片拍攝風格:「真實電影」。強調整部電影就是「捕捉真實的實驗」(1961)
● 美國羅勃.朱成立朱氏公司,採用多機作業與長時期跟蹤拍攝對象,創造紀錄片的「直接電影」風格(1961)
● 德國拍攝短片的導演們發表「奧伯豪森宣言」:短片是劇情片的訓練與實驗場所。這個宣言並非以創作或理論出發,而是以創造良好的製片環境為出發點(1962)
● 「青年德國電影處」提出無息貸款資助年輕導演拍片,如克魯格、雪朗多夫等皆是。但是 電影界抗議輔導不公,之後將這筆預算的一半拿來資助商業電影。此時期德國電影發行管道 大都被美商把持(1964)
●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製片公司,也逐漸為大公司吸收(1964)
大部份史家以為到了1964年,新潮的形式特質逐漸消失,而外國開始模仿如英國米尼.李 察遜所拍之《湯姆瓊斯》,這個運動便算告罄(1964) (法國)
● 60年代中期,美國女性主義運動者開始拍攝紀錄片,從自身經驗出發,做翻案文章式的重 新尋找女性運動的淵源或彰顯被凐沒的女性成就

● 到了60年代中期,寬銀幕電影 的革命已經跟1930年代的有聲革命一樣徹底,而且寬銀幕 也和音響一樣,成為新一代的電影美學基礎(1965)
● 類似美國AFI的機構在歐洲存在已久,對於支持本國電影發展發揮相當大的功能。
● 海灣及西方企業收購派拉蒙,全美企業吸收聯美。(1966)(美國)
● 塞內加爾的歐斯曼.桑賓拍出非洲第一部劇情片《黑女孩》(1966)
● 艾略特海曼 Eliot Hyman買下華納(1967) (美國)
● 60年代末期,「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被大眾廣為接受,同時電視頻道成為紀錄片主要的放映管道與資金來源
● 冬季,戴高樂政府的文化部長安德烈馬洛,撤換法國電影會亨利朗瓦的職務,在高達、楚浮的領導下示威,為二月示威運動(1968) (法國)

⑶ 到底有沒有是大衛·波德維爾著 中國電影出版社的《世界電影史》這本書呢

大衛·波德維爾 David Bordwell
1947年7月23日出生,美國當代電影理論家和作家,其在美國電影學術界的地位相當於美國電影資料館的創始人雅克·雷鐸(Jacques Ledoux)教授。為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UW-Madison)傳播學院退休名譽教授,目前仍擔任法國電影資料館(Cinemathèque Française)的顧問。
著作年表
《好萊塢的敘述方式:現代電影中的故事及其形式》Bordwell, David (2006). The Way Hollywood Tells It: Story and Style in Modern Mov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聚光燈下:電影的場面調度》Bordwell, David (2005). Figures Traced in Light: On Cinematic Stag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七版)Bordwell, David, Kristin Thompson (2003). Film Art: An Introction, Seven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第五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娛樂王國:香港電影的秘密》Bordwell, David (2000). 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社出版,海南出版社引進)

《電影形式藝術史》Bordwell, David (1997). On the History of Film Styl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David Bordwell and Noël Carroll (1996)Post-Theory: Reconstructing Film Studies.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世界電影史》Bordwell, David, Kristin Thompson (1994 (2002)). Film History: An Introc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愛森斯坦的電影》Bordwell, David (1993). The Cinema of Eisenstei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意義的產生:電影運作技巧》Bordwell, David (1989). Making Meaning: Inference and Rhetoric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inem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小津和電影詩意》Bordwell, David (1988). Ozu and the Poetics of Cinem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故事片的敘事》Bordwell, David (1985). 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古典好萊塢電影:1960年以前的電影類型與形式》Bordwell, David, Janet Staiger and Kristin Thompson (1985).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 Film Style and Mode of Proction to 196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卡爾·德萊葉的電影》Bordwell, David (1981). The Films of Carl-Theodor Drey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法國印象派電影:文化、理論與形式》Bordwell, David (1974). French Impressionist Cinema: Film Culture, Film Theory, and Film Style, Reprint 2002, North Stratford, NH 03590: Ayers Company Publishers, Inc.

⑷ 誰能提供一下有關電影課程類的音頻或視頻

看你要考哪個學校,各個學校的參考資料是不一樣的,不過大方向上還是一樣的
《西方電影史概論》 邵牧君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世界電影史》 湯普森 北京大學出版社
《電影史》 羅伯特•C•艾倫 中國電影出版社
《法國電影新浪潮》 焦雄屏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45年來的義大利電影》 洛朗斯•斯基法諾 江蘇教育出版社
《電影史:理論與實踐》 [美]艾倫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世界電影史》 喬治 薩杜爾 中國電影出版社

這幾本 你都看看,如果時間允許,可是瀏覽下薩杜爾的《世界電影史》,電影史的部分考的很雜,幾個固定的考點大概有:法國新浪潮,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德國新電影四傑,前蘇聯早期電影等。考察方式不一,有時只需寫出導演和片名,有時會讓你根據幾個已知條件猜出是哪部片子。建議在掌握電影史的基礎上多看市面上新出的老片(關注盜版市場),出卷子的人經常會從其中找一部片子作為考察目標的。電影史及理論的簡要版我會在後面帖出來,做鞏固記憶用

另外,世界電影理論思潮方面的書也看看,對於理解電影史的發展有很大作用。其實研究電影史的話也得適當的學習一些電影視聽語言方面的知識,不然有些內容會看不太明白的。
祝你成功咯!

這兩個就是講電影理論的,而且很不錯。
電影批評--戴錦華老師的12節電影批評課的錄音
http://www.verycd.com/topics/175692/ 。
《周傳基講電影(11集)》 http://www.verycd.com/topics/84751

電影理論書目

一、 基礎理論
1. 視聽語言
[美]李.R.波布克《電影的元素》中國電影出版社*
[法]馬塞爾.馬爾丹《電影語言》中國電影出版社
[英]T.S.馬納爾《電影導演》中國電影出版社
[英]卡雷爾.賴茨/蓋文.米勒《電影剪輯技巧》中國電影出版社
[英]歐內斯特.林格倫《論電影藝術》中國電影出版社
[美]梭羅門《電影的觀念》中國電影出版社
[美]諾埃爾.伯奇《電影實踐理論》中國電影出版社
[美]路易斯.賈內梯《認識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
[美]詹姆斯.莫納柯《怎樣看電影》上海文藝出版社*
(參閱周傳基譯《怎樣讀解一部影片》,《世界電影》1986年1-6期)
2. 影片分析
[美]愛德華.默里《十部經典影片的回顧》中國電影出版社
周歡/周傳基《讀解電影》中國工人出版社*
戴錦華《鏡與世俗神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走向電影聖殿》中國電影出版社
3. 劇作理論基礎
[美]勞遜《戲劇與電影的編劇理論與技巧》中國電影出版社*
[美]喬治.布魯斯東《從小說到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
[日]新藤兼人《電影劇本結構》中國電影出版社
[蘇]弗雷里赫《銀幕的劇作》中國電影出版社
[蘇]瓦爾坦諾夫等《電影劇本本性問題》中國電影出版社
(夏衍與張俊祥著述參閱「中國電影理論」部分)
汪流《論電影劇作的結構和樣式》中國電影出版社
4. 重要辭書
《電影藝術詞典》中國電影出版社*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世界電影網絡全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二.電影史
1. 外國電影史
胡瀕/鄭亞玲《外國電影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邵牧君《西方電影史概論》中國電影出版社*
[法]薩杜爾《世界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德]烏利希.格雷格爾《世界電影史》(196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出版社
[美]克里斯汀•湯普森、大衛•波德維爾《世界電影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鍾大豐、梅峰主編《東方視野中的世界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
2. 中國電影史
鍾大豐/舒曉鳴《中國電影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程季華等《中國電影發展史》中國電影出版社
封敏等《中國電影藝術史綱》南開大學出版社
陸弘石主編《中國電影:描述與闡釋》中國電影出版社
3. 電影史方法論研究
羅伯特.艾倫/道格拉斯.戈梅里《電影史:理論與實踐》中國電影出版社
4. 類型片史
托馬斯.沙茲《舊好萊塢/新好萊塢》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三、 西方古典電影理論和現代電影理論
1. 總論與文集
姚曉蒙《電影美學》人民出版社
尼克.布朗《電影理論史評》中國電影出版社*
邵牧君編《電影理論論文文選》中國電影出版社
李恆基/楊遠嬰《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上海文藝出版社*
2. 古典電影理論
[法]雷內.克萊爾《電影隨想錄》中國電影出版社
[蘇]庫里肖夫《電影導演基礎》中國電影出版社
[蘇]愛森斯坦《愛森斯坦論文集》中國電影出版社
《電影藝術四講》中國電影出版社
《並非冷漠的大自然》中國電影出版社
《論蒙太奇》中國電影出版社
[蘇]普多夫金《論電影的編劇、導演和演員》中國電影出版社
《普多夫金論文集》中國電影出版社
[德]愛因漢姆《電影作為藝術》中國電影出版社
[匈]貝拉.巴拉茲《電影美學》中國電影出版社
[匈]貝拉.巴拉茲《可見的人/電影精神》中國電影出版社
[法]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麼》中國電影出版社
[德]克拉考爾《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中國電影出版社
3. 現代電影理論
李幼蒸《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志敏《電影美學分析原理》中國電影出版社
〈現代電影美學》中國電影出版社
[美]達德利.安德魯《電影理論概念》上海文藝出版社
李幼蒸編《結構主義與符號學》三聯書店
張紅軍編《電影與新方法》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荷]揚.彼得斯《圖象符號和電影語言》中國電影出版社
[匈]皮洛《世俗神話》中國電影出版社

四、 中國電影理論
羅藝軍編《中國電影理論文選》文化藝術出版社*
陳鯉庭《電影儀軌》中國電影出版社
夏衍《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中國電影出版社
張俊祥《關於電影的特殊表現手段》中國電影出版社
《電影觀念討論文選》中國電影出版社
《電影的文學性討論文選》中國電影出版社
《電影藝術講座》中國電影出版社
周傳基《電影.電視.廣播中的聲音》中國電影出版社
倪震《探索的銀幕》中國電影出版社
戴錦華《電影理論和批評手冊》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五、 參考雜志
1. 專業刊物
《電影藝術》(中國電影出版社)
《當代電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
《世界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北京電影學院)

以上是考北影研究生需要准備的書目,其中帶*的是重點。樓主可以參考一下。

⑸ 世界電影史第二版讀後感500字5篇

克里斯汀•湯普森、大衛•波德維爾夫婦二人合著的皇煌大作《世界電影史》儼然已是電影史學界的案頭必備,被譯成了數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其中也包括中文版(第一版)。筆者翻譯的是本書的第二版。

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兩位原作者做了大量的修訂和校正,並增補了1980年代之後至二十一世紀初世界各地電影的發展狀況。作者認為,盡管數字環境下的媒介融合是必然趨勢,但電影仍然是一個全球性的行業和重要的藝術形式,活動影像——無論是模擬的還是數字的,無論是在影院里、在家中或在手掌上——都依然保留著自己的力量,依然激發著無數觀眾的激情與迷戀。這也正是譯者所認同的。因為有了電影,世界才為我們顯現出真正的豐富與無限,因為「是電影,讓我們變成了更善良、更包容的人。」

從本書的厚度和涉及問題的廣度即可看出,撰寫這樣一部浩瀚的著作,必定是一項艱巨而繁復的工程。翻譯此書亦大抵如是。

首先,要感謝好友周彬先生,他也是此書和眾多優秀電影書籍的策劃者和責任編輯。沒有他的敦促、理解、鼓勵以及在時間上的一再寬容,要完成此書的翻譯工作,幾乎是無法想像的。他的認真細致以及廣博的專業知識更是本書質量的根本保證。

非常感謝我的恩師、北京電影學院的楊遠嬰教授以及北京大學的戴錦華教授於百忙之中撥冗為此書撰寫了封面推薦語。楊老師淵博深厚的學識以及爽朗溫良的個性一直令眾多學子敬仰不已,也對我的學習和生活道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戴老師對青年學子的提攜有目共睹,她關於電影文化的精彩看法贏得了眾多影迷的景仰,而她那些奧妙華美的著作亦帶給了譯者無數的啟發。

重慶大學電影專業碩士研究生劉楠楠同學參與甚多,她的協助不可或缺。此外,王斯馬、肖闈、任嘉霖同學也參與了少許工作。還有一些同事及朋友也對此書的翻譯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幫助,在此一並致謝。

特別要感謝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們為我提供了最為強大的後盾。而尤其值得欣喜的是,在本書即將譯竣之際,小女歌悅降生於世。她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最偉大的禮物,讓我得以重新理解生命並再次體驗成長的奇妙意義。
為電影著史,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與詩歌、戲劇、文學、舞蹈、音樂,以及世人印象中的歷史著作本身不同,電影誕生得是如此之晚,以至於其出生年月、流變過程、甚至細枝末節都清晰可考;而若要放手著述一本電影史,其最大的窘境可能還包括:大部分的讀者也許也曾經歷、乃至正在經歷電影史的某個斷片、脈絡乃至時代。

於是乎,電影史的困境就在於,作者必須時刻同海量的包括資料、檔案、膠片、回憶錄、來往信札、軼事傳聞的「礦藏」中,縷出歷史那隱秘、扭捏而又充滿欺騙性的「礦脈」,同時還要面臨著數不勝數的歷史親歷者們的指摘、譏刺和不滿。

與此同時,在電影研究方興未艾的上世紀五十到八十年代,也是人文社科學科在思想、方法論和視野上狂飆突進的時期,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新批評、新文化史,人類在第一次經歷思想和認識的全球化過程中,迸發出了難以計數的新觀點和新思路。其中相當多新鮮的理論方法,不是由電影媒介所激活啟發,就是對正在長成的電影研究起到了開拓性的作用。

而初版於1994年,再版於2002年的《世界電影史》,無疑就是一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淵渟岳峙般的鴻篇巨制:它坐擁翔實的史料基礎、秉持著具有權威性的學界共識,但又不乏作者個人的品味與視角。而本書的作者大衛•波德維爾和克里斯汀•湯普森夫婦,作為美國電影學界的泰山北斗,以學者的嚴謹態度、淵博學識、獨特眼光,同時卻以讓大眾讀者能看懂、理解為己任的寫作策略,完成的這部從電影創世紀之初,一直延展到當今3D時代的電影史著作,毫不取巧、而又舉重若輕地直面處理了電影史寫作所面臨的種種先天困境,在最繁難處迎刃而解。

大衛•波德維爾和克里斯汀•湯普森無疑是當今世界最為重要的電影學者。

僅從著述上來說,大衛•波德維爾的《好萊塢的敘事方法:現代電影中的故事與風格》與《電影詩學》早已是學界經典,任何研究好萊塢和電影理論的人,無論支持還是反對他的觀點,都不得不正視他的觀點,或借重他的理論,或受到他的啟發,或在他的思路上拓展發揚,或被迫與他的觀點正面對話。總而言之,你可以不同意他,但不能忽視他。

而其夫人克里斯汀•湯普森在學術上的成就,也絲毫不遜色。其名著《新好萊塢怎樣講故事》,深入淺出,通過對十部影片的精讀,准確地提點出了1970年代之後美國電影席捲全球的電影視聽敘事的秘密。此書與她早期的《輸出娛業:世界電影市場中的美國1907-1934》,堪稱是她研究早期好萊塢和新好萊塢的兩部典範之作。

而波德維爾夫婦二人還一同合著過三本書,其中初版於1979年的《電影藝術》,自刊行以來,經歷了7次修訂,重印了將近20次,在學術觀點更新極快、且電影研究達到鍾鳴鼎盛的20世紀最後二十年,仍然行銷海內、長盛不衰,其理論範式的堅實和實證研究的經典性,不言而喻。他們坐鎮美國電影研究重鎮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數十年,所憑的就是本本都分量極重、但卻極為明了悅讀的學術經典。

更令人嘆服的是,作為身在全世界電影產量最高、名氣最盛、工業鏈最為成熟的美利堅的兩位根正苗紅的北美學者,他們並沒有將自身的目光局限在好萊塢,而是用一種更為全球化的眼光,尊重、了解乃至關心世界其他角落的電影和電影工業。克里斯汀•湯普森最早研究蘇聯電影,其博士論文就是關於蘇俄電影大師愛森斯坦的《伊凡雷帝》。而波德維爾更是涉獵廣泛,《德萊葉的電影》針對的是這位丹麥導演,而《香港電影的秘密 : 娛樂的藝術》、《小津安二郎和電影詩意》更是將目光投向了遙遠的東方國度。其夫婦二人電影研究的世界視野,雖然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電影這門最易超越國界和語言限制的藝術其自身的特點,但也同樣是本學科的學者輕易所不能企及的。

而這所有的一切,無論是理論架構,還是史料儲備,以及全球化的治學范圍,抑或還有如陳年佳釀一般學術沉澱之後的某種通透,都像是為醞釀這本厚達千頁的《世界電影史》,而在自覺不自覺中所做的歷經數十載的萬全准備。

⑹ 大衛·波德維爾的亞洲情緣

波德維爾對亞洲電影有濃厚興趣,他對日本、台灣、香港等國家或地區一些重要電影作者有深入、持續、廣泛和獨到的研究。他曾專門為香港電影撰寫了《娛樂王國:香港電影的秘密》(PlanetHongKong:)一書。在與其妻子合著的另外一本著作《世界電影史》(FilmHistory:AnIntroction)中,也對中國電影進行了獨到而詳細的闡述。在《聚光燈下:電影的場面調度》(FiguresTracedinLight:OnCinematicStaging)中,還將台灣導演侯孝賢的電影作為其理論分析的主要文本。其大部分著作都被收錄於台灣遠流出版社(Yuan-LiouPublishingCo.,Ltd.)出版的電影館叢書系列中。目前在中國大陸,其四本著作也以面世,分別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世界電影史》(北京大學出版社,收錄未名書庫中)、《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娛樂王國:香港電影的秘密》(三聯書店出版社,海南出版社引進)。
波德維爾喜歡參加香港國際電影節,除了2003年非典之故,每年必到,2007年,因他對亞洲電影學術研究的貢獻,獲頒特殊榮譽獎。

⑺ 誰有大衛波德維爾的《世界電影史》的電子版,請告訴我下載地址,或發我信箱[email protected]

所以很疑惑,到底有沒有是大衛·波德維爾著 中國電影出版社的這本書呢。。《世界電影史》Bordwell, David, Kristin Thompson (1994 (2002)). Film

⑻ 您好 請問您還有世界電影史大衛版 的pdf嗎

⑼ 《世界電影史》喬治薩杜爾著和大衛·波德維爾著哪本值得買

都值得買。

閱讀全文

與世界電影史大衛下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啪的電影圖片 瀏覽:44
洛陽拍過哪些電影 瀏覽:17
王祖賢電影畫中仙主題曲 瀏覽:242
關於施工的微電影劇本 瀏覽:578
信陽哪個地方拍過電影 瀏覽:992
建黨100周年學生微電影 瀏覽:218
什麼電影全是黑屏怎麼辦 瀏覽:363
血域燃燒電影高清完整版 瀏覽:32
嗶咔小電影picacg 瀏覽:397
飛躍蘇聯電影主題曲 瀏覽:801
影視剪輯怎麼找電影資源 瀏覽:369
喬丹電影圖片迅雷下載 瀏覽:137
70年代北京幼兒園電影 瀏覽:351
仇恨之鏈泰劇完整電影 瀏覽:692
從你的世界路過電影影評 瀏覽:725
如何用mp三下載電影 瀏覽:9
保鏢印度電影主題曲是什麼 瀏覽:69
特勵志的電影迅雷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237
陳小春龍五電影完整版 瀏覽:517
哪裡可免費收看音樂之聲電影 瀏覽: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