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悲慘世界的影片評價
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往往爭議不斷。有人說,越是二三流的文學作品越容易改成一流的電影,而一流的文學作品往往就難以造就經典電影。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自然是因為一流的文學作品往往因其深入人心,拍成電影後難以符合每個人的標准,也就造成了爭議不斷的局面。
作為文學史上的不朽巨著,《悲慘世界》已19次被拍成電影,但沒有一部是真正獲得廣泛認可。除電影之外,《悲慘世界》以音樂劇的形式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1980年,法國音樂劇作曲家首先創作了《悲慘世界》的音樂劇版本,5年後英文版本誕生,引發巨大轟動,迄今依舊是長演不衰 。 不過,客觀而言,這一版的《悲慘世界》依舊沒有走出「一流作品,二流電影」的怪圈。這一版本更注重了表現形式,卻未能充分展示原作的思想精華。作為文學史上的不朽巨作,《悲慘世界》具有內容豐富和內涵深刻的特點,真正能從精神層面讓讀者感到震撼和感動,使讀者體會到一種深遠的質感。但在這一電影版本中,雖然依舊保留了原著中的主要情節,但是卻因為原音樂劇的刪減問題,造成故事發展過快,觀眾來不及體會細節與反思,便在不斷地演唱中匆匆隨著劇情向前走,削弱了對於原著的理解,尤其是對於雨果在這部作品中賦予的人性與救贖的力量的理解,可謂遺憾 。(新華網評)
Ⅱ 《悲慘世界》講了一些什麼
《悲慘世界》講了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該作多次被改編演繹成影視作品。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用全方位的目光和思想,重新審視、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增添大量新內容,最終完成此書,定名為《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作品的相關主題:
《悲慘世界》的主題是寫人類與邪惡之間不懈的斗爭,人類本性是純潔善良的,將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經過苦難的歷程。書中穿插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背景和拿破崙滑鐵盧戰役的描寫,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都有論及,比如俚語,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況。
小說主人公冉·阿讓一生的道路坎坷,幾乎具有了各種非凡的活力,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傳奇性的主人公。這個人物的浪漫主義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現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歷程也像史詩一樣可歌可泣。
他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成了猛獸",盲目向社會進行報復,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終身悔恨的錯事,而這種悔恨卻又導致一種更深刻的覺悟,成為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讓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人。從出身、經歷、品德、習性各方面來說,他都是一個勞動者。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他是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
他的全部經歷與命運,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這種有社會代表意義的悲愴性,使得《悲慘世界》成為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里掙扎與奮斗的悲愴的史詩。
《悲慘世界》以冉·阿讓出獄後的種種經歷貫穿全書,深刻反映了時代的問題。雨果在作品中融入了從拿破崙在滑鐵盧的失敗到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這一階段的歷史,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狀況。
作品不僅描述了獲釋犯人冉·阿讓和流浪婦女芳汀的不幸生活以及芳汀的私生女柯賽特的悲慘遭遇,而且揭示了當時社會中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卻受歧視和壓迫的不公平命運。
雨果還在作品中揭露了當時殘酷不公的法典和秩序,猛烈抨擊了那種人們餓死可以而偷麵包卻要坐牢的社會制度,譴責了那些安於現狀和鐵石心腸的市民在面對處於困境中的他人時的那種袖手旁觀的冷漠態度。
Ⅲ 《悲慘世界》如何理解
《悲慘世界》的主題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描寫貧苦人民的悲慘生活,說明社會是造成他們不幸的根源,這是小說描寫的主要內容;第二,肯定人民反抗這個不合理的社會及其制度的正義性;第三,闡明仁慈、博愛才能拯救社會的思想,這是貫串全書的根本思想。
作品通過上述形象說明:在資本主義社會,富人們為所欲為,勞動人民則註定要過貧苦的生活,而那些處境最悲慘的人都是一些誠實善良的人。資本主義的現行法律是保護資產階級利益而同勞動人民為敵的。
2、《悲慘世界》的藝術特點
《悲慘世界》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其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緊密結合。
① 情節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充滿巧合和離奇。
②人物形象的配置和描寫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作者堅持對照原則,善(卞福汝主教)和惡(沙威、德納第夫婦)形成鮮明對比。作者還運用誇張的手法描寫不平凡的人物、渲染他們不同尋常的品質、力量和經歷。
③在具體描寫人物遭遇和環境時,又帶有現實主義成分。如冉阿讓、芳汀的命運,珂賽特的童年,資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巴黎街壘戰等。
Ⅳ 您對《悲慘世界》(2012年電影)有何評論
《悲慘世界》是當您拍攝狗屎音樂並將其包裝在狗屎電影中時會發生的情況。這是如何製作不良電影的教科書示例。指導如何找到最壞的概念,招募最壞的人,用最愚蠢的想法指導它,並創造出一種愚蠢的愚蠢之心,它將使生活從每個敢於坐下來的可憐的樹液中吸走。
但是問題不僅僅在於音樂劇很爛,還在於音樂劇改編得不熟練。
音樂劇和電影是另一種媒介,在音樂劇中,您可以讓角色花費五分鍾的時間說些多餘的話。在電影中,至少有一部電影不屬於慢電影類型,即所謂的慢節奏。
這部電影節奏不佳。有多個場景重復了革命者的兄弟情誼,瓦爾吉恩(Valjean)對珂賽特(Cosette)的熱愛或賈維特(Javert)內部的沖突。他們給了他們2小時45分鍾的音樂劇,並製作了一個凌亂的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充滿令人討厭的重復。
但是,即使這部音樂劇很糟糕,改編構思也很差,但如果它能像建立一個有趣的世界,擁有良好的攝影術並演員那樣出色的事情,還是可以觀看的。然而,每一次失敗都是失敗的。
Ⅳ 《悲慘世界》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悲慘世界》雨果最著名的長篇小說之一,發表於 1862年。小說的創作歷時20年,基本情節是作品主人公冉阿讓的悲慘生活。他原是個貧農出身的工人,因為給快要餓死的家人偷了一塊麵包,被判刑,度過了19年牢獄生活。刑滿後,受仁慈的主教感化,化名馬德蘭,重新做人,成了成功的企業家並被推選為市長。但因為暴露身份而再度被捕。為了救女工芳汀的女兒,逃到巴黎,但一直不斷遭到警探的追緝。
法國畫家E•巴阿德為雨果小說《悲慘世界》作的插畫
Ⅵ 能否說說你對《悲慘世界》的理解以及現實指導意義
觸及作者文字的時候,會發現這些由文字所構造的故事竟然變得是那麼的立體,一幕幕那麼真實的呈現在眼前。
《悲慘世界》的主題是寫人類與邪惡之間不懈的斗爭,人類本性是純潔善良的,將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經過苦難的歷程。書中穿插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背景和拿破崙滑鐵盧戰役的描寫,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都有論及,比如俚語,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況。
背景
1832年,這部小說的構思已相當明確,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礎上,寫了《死囚末日記》(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長篇小說,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會現實,並嚴厲譴責司法制度的不公正。
此外,他還發表了紀念碑式的作品《巴黎聖母院》(1831年),以及許多詩歌與戲劇,獨獨沒有動手寫壓在他心頭的這部作品。醞釀了二十年之久,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終於開始創作,同時還繼續增加材料,豐富內容,順利寫完第一部,定名為《苦難》。
書稿已寫出將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捲入政治漩渦,於1848年2月21日停止創作,一擱置又是十二年。《苦難》一書遭逢苦難的命運,在胎兒中也要隨作者流亡了。
Ⅶ 怎樣評價《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人類苦難的「網路全書」。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作者在這本書中向我們展示了人類普遍存在的苦難。他在《悲慘世界》中更多地傾注的,恐怕還是自己對善的嚮往和對愛的追求。雨果講述的故事並不新奇,但是,正是由於在這些故事後面飽含著作者對於人類苦難命運的關心和對未來堅定不移的信念,才使得這部書具有一般小說所不具備的感人力量。
雨果的浪漫主義風格在這部小說中也得到了較為完美的體現。浪漫主義的因素在書中隨處可見,全書在語言上表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風格,大量的名言警句紛至沓來,這些優美的語句中包含了極為高昂的熱情和哲理,使得這部小說從整體上看顯露出一種史詩般的語言風格。
當然,作為一部世界文學名著,《悲慘世界》也不是沒有需要批判的地方,他對宗教的熱烈贊頌,既反映了他的思想認識局限性,也在另一方面證明了作者在這本書中所要表達的理想其實還具有一定的空想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