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是平的>講的是什麼
紐約時報、BusinessWeek、Amazon #1暢銷書
美國半年內銷售破百萬冊
EQ之後最轟動的趨勢話題
小時候我常聽爸媽說:「兒子啊,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沒飯吃。」現在我則說:「女兒啊,乖乖把書念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正等著搶你的飯碗。」
這是比爾蓋茲已經推薦過N遍的一本書。他說,這是一本所有決策者、企業員工都必須讀的一本書。
《BusinessWeek》說,所有的MBA都在讀《世界是平的》。《財星》雜志說,全美國的州長、國會議員都在談《世界是平的》。大學校長在畢業典禮建議,進職場前應該先讀《世界是平的》。有的商學院甚至要新生來報到前就先把《世界是平的》讀過。
只要有寬頻,只要有雄心,不管你在哪裡,都不會被邊緣化。因為,競爭的立足點變平等了,小蝦米和大鯨魚可以平起平坐了。
拜科技之賜,即使在家裡開一個工作室,一個人也可以和大企業搶生意。同樣的,大企業也可以比小公司更靈活,更細膩。從前做夢都沒想到的,今天不只變可能,甚至是必要了。
抹平的世界,也是無限商機的世界。
也就是說全球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你能讓全球認同,那麼你將是最成功的.
Ⅱ 電影世界是平的英文觀後感···
《世界是平的》有兩個層次的故事,一個曾是是說通訊和交通發達,使得文化交流更加容易。片中描述了大量的印度的人文風情,對西方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由於主人公隻身進入特定環境,所以他不得不適應這里的文化,最後也喜歡上了這種文化。這也是作者的聰明之處,因為美國文化在多數情況下都是處於強勢地位,甚至變為文化侵略。這部片子的獨特之處就是把主人公代表的美國文化放在一個弱勢地位,和事實上強勢的印度文化進行碰撞和交流。 《世界是平的》另一個層次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而影片英文名字「Outsourced」—「外包」則更具化了這一內容。資本是逐利的,在它披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外衣的運作過程中,必然要想方設法降低各種成本,而其中相當一部分就是人力成本,使得資本和工作機會不斷在朝著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流動——從這個角度來講,世界恰恰是不平的——使得人力成本高的地方失業率增加。當然在發達國家,通過法律等手段可以對就業進行一定程度的保障,並且外包使得他們用更少的價格就能得到差不多的商品和服務;但是在那些人力成本處於中間位置的國家,就最為危險:外資逐利的本性客觀催肥了這些國家,而這種催肥是不踏實的,很容易再被外包轉移和游資等搜颳走,前者導致市場和就業消失,後者即所謂的金融風暴。當然投資性資本和熱錢游資是有本質區別的,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投資性外資恰恰是剝削第三世界國家資源的排頭兵,如果第三世界國家沒有手段來控制外資投資的合理性,並在外包的同時學習經驗發展自己的產業並進行產業升級。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角度來講,從資本可以四處流動的角度來講,世界是平的。
Ⅲ 世界是平的的劇情簡介
故事講述在降低經營成本的考量下,工資低廉又會說英語的印度大學生成為美國電話網路銷售公司的最愛,於是紛紛將callcenter遷往印度,但是文化差異鬧出的災難和因廉價而獲得的利益可能不相上下。陶德在整個部門被外包到印度後,心不甘情不願前往當地,訓練承包的銷售公司員工如何以美國方式工作、說話。看似跳升為高乾的派駐,卻碰上陶德想都想不到的大災難,孟買的混亂、街童的乞討、名字被念成「蟾蜍」、旅館牆壁畫滿印度「愛經」、遇到荷麗節時全身被丟滿彩粉、上廁所得用「左手」清理、麥當勞變成「麥當佬」,而且還沒賣吉士堡!種種不適應都讓陶德抓狂。原來從走出航站的第一刻起,陶德的世界已開始改變...這時高升變地獄的職場菜鳥碰上了可人的商學院新鮮人,兩人又將發展出什麼烏龍的事情?愛情&職場的必修課程,讓人哭笑不得,看他們如何打破距離,把世界變成平的?!
Ⅳ 如何解讀《世界是平的》
大概500年前,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資助進行了環球航行。當他完成這史無前例的環球旅行並順利歸航時,他宣布世界是圓的。自這次里程碑意義的航行之後,世界便開始了全球化的進程。
今天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時代,前人用幾百年的時間和努力推動世界一體化和全球化,而我們則剛好趕上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時代,平坦的世界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機遇,悲觀的人或許會感到失望和壓力。但是,那樣對我們並沒有什麼幫助。
所以,每天醒來的時候不要幻想世界會更加美好,而是要學會為世界的美好行動起來。
Ⅳ 如何評價電影《世界是平的》
首先,電影的故事內容是比較吸引人的,而且裡面演員的演技也是值得肯定的,情節跌宕起伏,各種場景的布置也是比較獨特的,所以電影還不錯。
Ⅵ 讀完《世界是平的》你能有什麼感悟
1、讀這本書時,我總是調動腦海中已有的關於經濟全球化的理論或認識,與它進行廣泛的比較。我真的感受到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也感受到了知識的匱乏。
4、弗里德曼指出,由於市場的全球化,特別是資本市場的全球化,世界經濟比流感更加敏感,禽流感的傳播速度更快。這有點像「蝴蝶效應」或者你抬頭嘆息,造成卡特里娜颶風。一跺腳,就會引發「東南亞海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越來越密不可分,患難與共。由於資本市場的整合,我們可能無法區分世界500強企業屬於哪個國家。
5、弗里德曼表達了對環境問題的高度關注,指出了環境問題的成因,經濟的不合理發展,但同時指出,環境問題的解決仍要靠科技,人類必須走共同的道路。發展科技進步和環境保護。
6、因為我不是從事經濟領域的,所以對這本書不是很了解,但還是有一種緊迫感。深感,一個國家要強起來,走出狹隘,走出在世界低端市場游盪的牢籠,還需要人才。面對洶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如果缺乏全球戰略人才,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傷害。如果企業缺乏具有全球視野的人才,就難以在經濟發展的大潮中起起落落。如果一個國家缺乏具有全球視野的人才,就很難掌握自己在世界上的命運。此時此刻,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工作對於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今天的工作就是明天的國家的力量。
7、當前,中國走科技興國的科學發展道路,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不二選擇。中國也在經歷一場巨大的教育改革。培訓期間,我們聽了很多講座,包括教育領域的、經濟領域的、管理經驗的、教育思想的。我們的教育應該去哪裡?我們必須繼承什麼,必須改變什麼?經濟已經全球化。教育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東西,是否也會或已經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有什麼區別?具體到我們教育工作的每一個學校、每一個環節,我們應該如何從時代的眼光和國際的眼光來看?我們的學生20年後還能參加國際比賽嗎?當然,我無法回答這么大的問題,但我們需要這樣思考。這就是《t》這本書帶給我的靈感
Ⅶ 《世界是平的》講了什麼
發達國家的人應該意識到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和其他各方面其實是平等的,只是歷史背景等造成了不同。印度分公司他們本來沒有達到規定的時間標准,後來經過兩國的人磨合後卻達到了,說明並不是他們能力不行,只是對公司產品和文化的不理解,反之男主覺得不適應印度生活也只是對印度的不理解,劇中女主不是要求男主去了解印度么,後來不也適應得很好。
以上是個人見解..後附劇情:
這是一個幽默滿點的愛情故事。托德·安德森是西雅圖一家公司的顧客電話銷售中心工作人員。突然有一天,托德和他的工作團隊突然被解僱,他的工作被派到其它公司負責,而更糟糕的是,他最後的任務是到印度孟買去訓練他的替換人員。他為即將到來的人生災難做好了准備。在初到印度的幾天,孟買的混亂以及生活上的種種不適應讓托德叫苦連天。公司由於文化誤解而近乎癱瘓更是讓托德抓狂。但是,隨著對同事們了解的加深,托德感覺到了他們的友好,即使是自己將來的替代者普羅和充滿魅力而固守己見的愛莎也顯得可愛有加。托德發現自己有許多東西要學習——關於印度,關於美國,關於自己——這份外派工作的經歷無論對托德還是印度的同事也許都是最好的事情。最終托德融入了美國文化,並與印度姑娘愛莎萌生一段美妙的異國戀情。
Ⅷ 電影《世界是平的》觀後感
我的感覺是:文化本就是有趣的實體。
這部電影劇情主要是說陶德的公司是以線上銷售為主,有一批客服人員會在電話中解決顧客們對他們家公司產品的任何問題。美國公司為了減輕客服人員薪資的人力支出,陶德的主管-戴維要將美國本土的客服人員業務整個外包到印度去,因為在印度請一個客服人員所需要的薪資只需美國請一個人薪水的1/10。理所當然,公司要將call center的業務整個外包到印度去,而原本是公司菜鳥的陶德,就被公司外派到印度去,代表公司去訓練一批客服人員,要像美國的客服人員一樣。只是心不甘情不願的陶德,就這樣被掛了一個冠冕堂皇的頭銜去了印度。陶德在文化差異的前提,等著面對許多問題。
其實這部片子的重點在於告訴我們全球化下的影響,並且要我們省思,這才是導演拍這部片的目的。不只美國,台灣、各國皆是如此,為了節省人事成本,將許多客服部門或其他業務遷往其他人事薪資較低水平的國家。而從片中可以看到陶德初期在印度的諸多不適應,例如宗教、文化、歷史、食物、節慶與生活習慣等,以及在語言上的差異,雖然同樣說的都是英文,但是陶德說的是美式英文,而印度曾為英國所統治,所以英文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卻是英式英文,在詞彙與意涵上,卻因為文化與歷史背景的不同,而有很大的落差,在在讓陶德覺得與印度格格不入。而且在公司要求客服人員解決客戶問題的時間,必須縮短在6分鍾之下的壓力,以及如何提升這批客服人員的水準素質。一開始,陶德只會以美國的作事方式、角度來看事情,所以印度人在他眼中是覺得非常奇怪的,為何他們的英文腔調不一樣,客訴的時間無法縮短等問題。
直到員工們要他深入瞭解印度文化,慢慢的,他將自己丟進印度文化里,在亞莎與其他同事的幫助之下,他開始從印度人的角度去看事情,以同理心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為何要這麼做,進而幫他們解決問題。例如,一開始這些員工對於自己公司的產品根本沒使用過,當然就不能理解,而客戶有任何問題,當然他們也無法即時回應或解決。直到陶德理解後,從總公司寄來許多商品,一方面讓員工們瞭解,一方面也作為員工將客訴時間縮短的獎勵。甚至是讓員工在公司能有自己的信仰、擺上神像、家人們的照片,讓他們穿自己想穿的衣服,在一連串的改變之下,員工們做起事情也變得很有效率,才使得業績突飛猛進,最後達到公司的要求。
正當陶德想說任務完成可以結束外派回美國,結果戴維出現了,卻帶給陶德一個壞消息,一方面是公司被更大的公司合並,另一方面是新公司認為要再將客服部外包到中國上海,因為那裡的薪資又比印度更低,而新公司要陶德再到上海訓練新一批的人員。對陶德來說,好不容易訓練一批人卻又得放棄。沒想到員工都沒有難過,而是高興!因為他們受到很完善的訓練,許多國際大廠在印度均有設廠,正需要他們這些受過有如美國客服人員訓練專業的人員。所以能換到更大的公司,有更多的薪水當然是很高興羅!而陶德則不想去上海,不論戴維開了多優厚的條件,他都拒絕,最後是讓原本在印度當地的主管去上海接手新事物,因為陶德知道他比他還需要。
其實,電影的劇情光是這樣就把導演想要陳述的內容說的很清楚,只是可能是美國拍的片,或是導演不想用這麼嚴肅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所以讓陶德和亞莎在影片談場戀愛,也彼此愛上。當然最後是歡喜收場,而且整部片是以輕松、歡愉的氣氛來講一件其實是現實生活中,你我目前遇到的問題。原來導演是看到現在業務外包已經常態,但是,都是讓印度人千里迢迢飛到美國受完訓後,再回到印度取代美國人原有的工作,卻只有美國人原薪水的1/2。導演想到這些印度人在來到美國受訓時的不適應、文化、生活習慣及語言差異上的問題等,從來沒有人能理解與關心,只能自己想辦法融入美國文化。不如,反過來在片中將美國人送到印度,從一個美國人在印度去面臨總總的不適應所產生的問題,及試著去融入印度的文化的問題,來一個同理心的體驗,也讓全球的國際企業們關心這一方面衍生出來的一連串問題。
真想不到,美國會拍出這樣的片子,不是那種劇情簡單,有許多特效,大牌演員的好萊塢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