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認為電影藝術的基礎是蒙太奇id蘇聯導演是誰
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的導演
愛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論大師,1922年,他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雜耍蒙太奇》,這是第一篇關於蒙太奇理論的綱領性宣言。在愛森斯坦看來,蒙太奇不僅是電影的一種技術手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哲學理念。他指出:兩個並列的蒙太奇鏡頭,不是「二數之和」,而是「二數之積」。《戰艦波將金號》是愛森斯坦1925年拍攝的,是蒙太奇理論的藝術結晶,片中著名的「敖得薩階梯」被認為是蒙太奇運用的經典範例。
Ⅱ 電影藝術的基本特質
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以畫面與聲音為媒介,在運動著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銀幕形象,反映和表現現實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一般而言,電影是一種綜合了藝術和科技的綜合性藝術,電影還是多種藝術元素的綜合。不僅如此,電影還是一種由純視覺藝術發展而成的視聽藝術。蒙太奇是電影最基本最獨特的藝術表現方法。電影的蒙術奇,除了鏡頭內部、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合關系外,還包括畫面與音響、音響與音響之間的組合關系,由此形成各個有組織的片段、場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電影還可稱為時空藝術,它兼有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性質,能將各種形式的時空組合直接訴諸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再現物質世界的時間、空間關系。銀幕上的世界是一個特殊的時空復合體。電影是各類藝術人員集體智慧的結晶,導演是影片攝制的中心,他必須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進行全面設計、總體構思,充分調動各個藝術和技術門類的創造性,共同完成影片創作。
Ⅲ 藝術與電影基礎理論是什麼意思
電影藝術的基本理論就是蒙太奇,蒙太奇的含義答上就行了。大概的意思是藝術與電影的結合。
Ⅳ 電影藝術的基礎在於剪輯,怎麼看待這句話
電影究竟是藝術還是技術
本來在我的腦海里理所當然地就認為電影是一門藝術。但現在我看到了一個新的觀點。「電影本身不是藝術,但它可以成為藝術,就像文字不是文學但它可以組成文學。」
迷惑性很大的一句話。文字的確不是文學但文學作品是由文字組成的。那麼是否電影也不是藝術但電影可以成為藝術呢?
這句話的類比其實偷換了概念。電影和文字在這里不具有可比性。我們只能這樣說,「由攝像機記錄下來的影像不是藝術,但這些影像可以組成藝術」。因為電影並非只是單純的由攝像機紀錄下來的影像。影像必須經過一系列的人為的有目的的加工處理(包括剪輯,包括對畫面聲音的處理)才能成為電影。就像文字必須經過人為的有目的的組合才能成為文學作品一樣。
推翻了這句話。我們單獨來看電影本身。個人認為,電影本身絕對是一門藝術。而並非技術。我很奇怪「電影不是藝術而是技術」這種觀點是怎麼出現的。電影這門藝術確實需要建立在技術的基礎上。就像如果沒有文字,那文學作品也是無從談起的一樣。但並不能因此就說一部小說是文字而不是文學。其實說白了還是精神與物質的關系。精神是需要依附於物質存在的,但不能說精神不是精神而是物質。不能因為精神看不見摸不著就否定精神的存在。技術的作用跟文字是一樣的,提供基礎元素,然後人再對這些基礎元素進行人為的有目的的加工,才能成為我們稱之為的藝術(或者文學)作品。說得再極端一點。文字不是藝術,但把文字人為的用奇怪的扭曲的手法表現出來成為一種叫做「書法作品」的東西時,它就是個藝術了。
好了關於電影是藝術還是技術這個問題至少到現在為止我已經說服我自己了,電影是一門藝術。
然後再看看那一場爭論中的另一個焦點: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具有文學性,美術性,音樂性。
在那場爭論中,焦點的焦點是電影究竟是否具有文學性。一方認為電影綜合論是荒謬的,電影不具有文學性(美術性音樂性)。另一方則反對。
這3個性其實並不是絕對獨立的。否定一個就等於否定所有,同樣支持一個就等於支持所有。至少在我看來電影是具有文學性的。有人說那你倒是把「充滿愛心的手」給我拍出來看看。電影具有文學性並不是說電影等於文學。就比如電影的台詞如何設置,或者整個故事如何敘述,是順敘是倒敘是插敘是隨便亂敘~~~這些很明顯都是屬於文學范疇的問題。當然了運用到電影本身上面還要結合視覺聽覺最後形成的效果來決定,不能完全拋棄畫面聲音純粹地用文學創作的方法來進行實施。但絕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文學性。
再說一說繪畫性。電影是個很特殊的東西,將一個三維的空間用二維德畫面反映出來。於是有人說美術是個二維的東西,因此電影不具有美術性,不存在什麼構圖問題。
美術確實是一門平面的藝術,但是繪制出來的東西往往並不是二維。人像也好,景物也好,風景也好。這些其實都是三維的東西。繪圖時光與影的運用都使得繪制的作品更有立體感。所以繪畫和電影只是正好顛倒了一下。電影是將三維投射成為二維,而美術是用二維還原三維。其最終效果是一樣的。所以電影當然存在美術性。當然需要對畫面的構成進行研究。因為最終觀眾看到的是二維的畫面。如何讓三維的東西在投射成二維時更具有美感,我想這應該也是電影最基本的功課之一。就像塔科夫斯基電影畫面的極端對稱,包括畫面的視覺焦點等等諸如此類的概念,都是繪圖性范疇的問題。
至少我覺得到現在為止我已經把我自己給說服了,電影具有文學性美術性音樂性,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電影是一門綜合了文學性音樂性美術性還有其他更多性的獨立的藝術。
Ⅳ 為什麼說蒙太奇是電影創作的基礎
電影的基本元素是鏡頭,而連接鏡頭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說,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獨特的表現手段。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那麼,這電影的基本元素——鏡頭,究竟是什麼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麼關系?我們知道,鏡頭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時間一次拍攝下來,並經過不同處理的一段膠片。實際上,從鏡頭的攝制開始,就已經在使用蒙太奇手法了。就以鏡頭來說,從不同的角度拍攝,自然有著不同的藝術效果。如正拍、仰拍、俯拍、側拍、逆光、濾光等,其效果顯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攝的鏡頭來說,效果也不一樣。比如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等,其效果也不一樣。再者,經過不同的處理以後的鏡頭,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加之,由於空格、縮格、升格等手法的運用,還帶來種種不同的特定的藝術效果。再說,由於拍攝時所用的時間不同,又產生了長鏡頭和短鏡頭,鏡頭的長短也會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時,在連接鏡頭場面和段落時,根據不同的變化幅度、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情緒需要,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聯接方法,例如淡、化、劃、切、圈、掐、推、拉等。總而言之,拍攝什麼樣的鏡頭,將什麼樣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什麼樣的方法連接排列在一起的鏡頭,影片攝制者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太奇。如果說畫面和音響是電影導演與觀眾交流的「語匯」,那麼,把畫面、音響構成鏡頭和用鏡頭的組接來構成影片的規律所運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導演的「語法」了。對於一個電影導演來說,掌握了這些基本原理並不等於精通了「語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內容和美學追求中往往呈現著千姿百態的面貌。蒙太奇對於觀眾來說,是從分到分。對於導演來說,蒙太奇則先是由合到分,即分切,然後又由分到合,即組合。分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因此導演應寫出分鏡頭劇本。作為觀眾,應當怎樣從蒙太奇的角度來鑒賞導演的藝術呢?說到底,蒙太奇是導演用來講故事的一種方法;聽的人總希望故事講得順暢、生動,富有感染力又能調動起觀眾的聯想,引起觀眾的興趣,這些要求完全適用於蒙太奇。觀眾不僅僅滿足於弄清劇情梗概,或一般地領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暢地感知影片敘述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和細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應讓觀眾看懂。
Ⅵ 電影產生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電影理論的基礎是對於「電影與現實的關系是什麼」這一理論主題的爭辯~~從經典時期一直延續到當代. 具體可參考
——(法)巴贊《電影是什麼》
——(匈)巴拉茲《電影美學》
——(德)克拉考爾《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
——(法)馬賽爾.馬爾丹《電影語言》
——(英)林格倫《論電影藝術》
——(美)梭羅門《電影的觀念》
——(美)波布克《電影的元素》
——(美)霍華德.勞遜《電影的創作過程》
《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
電影史:
——(法)薩杜爾《世界電影史》、《電影通史》(6卷)
——(德)格雷戈爾《世界電影史(1960年以來)》。
Ⅶ 普多夫金認為電影藝術的基礎是下面哪一項
普多夫金認為電影藝術的基礎是下面哪一項:(B. 蒙太奇)
A. 劇本
B. 蒙太奇
C. 鏡頭
D. 敘述結構
正確答案:B
Ⅷ 電影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在一部成功電影的創作過程中,需要所有創作人員作出創造性的貢獻,同時也要求很多電影元素相互作用,而導演在整部影片的創作全過程中是一個樞紐,也就是說導演是攝制影片過程中最重要的創作力量。當電影從發明到成為一種藝術時,也就轉變成為電影導演以及影片創作者的藝術。電影導演在創作他(她)的電影藝術作品時,編劇、演員、攝影師、錄音師、剪輯師以及其他劇組創作成員都在電影導演的指導和協同下進行影片的攝制。
雖然,從客觀上看創作一部影片的過程是大同小異,然而,由於每一位電影導演對電影元素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在電影藝術中就相應的出現不同導演風格的影片。並且,每位電影導演的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導演本人對電影元素的認識和理解不斷的深入,或者認識和理解的角度變換等都會直接或間接促成導演風格的轉變。
電影主題是每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影片思想內容的核心。打個比方,也就是在寫議論文時一定要有個議論主題,不能只靠導演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任意發揮,所以電影導演想表現的意圖通常是導演本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思想。而且這種意圖即主題,往往貫穿或者重復於同一位電影導演的影片中。當然,如果導演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思想有所變化時,他(她)所表現的主題也就會在改變。
編劇就是對電影或故事的處理是電影風格的第二元素。一般來說電影劇本主要部分由編劇所完成,而編劇一定要貫徹和了解導演的主觀思想,以導演的主觀為基礎,才能和導演及其他創作人員很好的合作,但電影分鏡頭劇本通常由導演本人親自創作或者導演與其他創人員進行聯合創作,但不管劇組選擇哪種電影劇本創作方式,最終是以體現電影導演的意圖為主。
電影藝術又稱之為視聽藝術。一個完整的電影鏡頭是包括畫面元素和聲音元素的。如果一位電影導演沒有豐富而且專業的視聽積累和經驗,是不可能創作出一部具有專業水準及成功的影片,也就談不上在電影藝術領域有何重大的突破和創新。電影導演對電影畫面的處理主要體現在對攝影運動方式的處理,不同的電影導演在選擇攝影運動方式時,有的擅長於靜態攝影,而有的則喜歡運用運動攝影,更有的則把靜態攝影和運動攝影創造性的結合起來。然而,電影畢竟是科學技術的產物,尤其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這方面的元素有時幾乎已經反客為主,許多觀眾在觀看影片時,對畫面和音響的追求已經超過了對電影本身主題的了解,其實當電影發展到今天,不管是傳統的膠片電影,還是現代的數字DV電影,都是把視覺元素和聽覺元素相結合起來,將電影導演想表達的思想以視聽語言為方式傳遞給觀眾,但僅僅是對電影主題的輔助,我想這也是每一位優秀導演的初衷.
在電影的創作過程中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藝人,演員是為導演而表演,通過導演認可的演員,才能夠去完成他(她)扮演的角色。並且衡量一位導演的能力,如何控制駕御演員的表演是很關鍵的因素。從本質上看,是導演自己在創造角色,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改造演員,演員只有在完全領會導演的意圖下,才能去進一步創造角色,發揮自身的表演才能。一名出色的演員在貫徹主題的同時也能對導演創作思維進行直接的影響和改變.所以一名天才的演員和一名天才的導演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當電影導演在完成電影分鏡頭劇本的時候,這部影片的剪輯風格就已經形成了。一部影片的創作過程進行到後期製作時,剪輯師便在導演的創作意圖下進行影片的剪輯。電影導演和剪輯師在剪輯影片時,往往比較關心時間、節奏、視聽關系等元素。通過交叉蒙太奇可以延長或壓縮一個動作的時間,而運用光學效果能夠連接不同的場面,從而來控制影片時間長度、故事跨越時間、觀眾心理時間。而在剪輯師和導演共同控制影片時間時,一個相應的問題就會出現--節奏。所以當我們在觀賞影片時,有的影片給觀眾的感覺是節奏慢,有的影片給觀眾的感覺是節奏快。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視聽要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觀眾對畫面和聲音的關心已經超過了對電影作品本身的了解追求,但一部電影的視聽是服務於作品本身的主題,一名優秀的導演是把主題和主觀思想傳達給觀眾,而不是用感官刺激去取悅於觀眾,我想這也是他(她)的初衷.
*****************************************************************************************************
結言:
一名成熟的導演都會有自身獨特的體系風格,通常都會體現在主題、電影劇本、視聽語言、表演、剪輯等上述諸多元素中。而當作品受到觀眾和媒體接納和好評時,再想轉變其自身的風格,是難上加難的,一方面是受導演本身電影素養的有限,二則觀眾已經對他(她)的作品風格瞭然於胸,如果突然轉型,難保不會成為票房毒葯.
*****************************************************************************************************
第一次和多多合作寫文,真是非常的高興,在論壇時間也不算短了,並且也交到了很多朋友,承蒙不棄,上尉影評一直得到許多碟友的關心和批評.在今後的時間里,上尉和多多會不定期地推出作品,我們也希望大家能繼續給予意見和建議,你們的動力是我們前進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