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電影墨攻的一些疑問
樓上的把墨攻回答得很詳細,
我來說說墨子吧
墨子,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詳。
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墨子生於公元前476年左右,卒於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爭議。《史記·孟荀列傳》說他是「宋之大夫」,《呂氏春秋·當染》認為他是魯國人,也有的說他原為宋國人,後來長期住在魯國。墨子自稱「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似屬當時的「士」階層。他又承認自己是「賤人」,可能當過工匠或小手工業主,具有相當豐富的生產工藝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長期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政治主張。相傳他曾止楚攻宋,實施兼愛、非攻的主張。他「南遊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御。又屢游楚國,獻書楚惠王。他拒絕楚王賜地而去,晚年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伐魯,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並許以五百里封地。他以「聽吾言,用我道」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和主張。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他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准,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及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准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繫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片面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墨子的世界觀中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一方面他強調「非命」、「尚力」,認為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賴其力而生,不賴其力則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會生活與改造自然過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他又認為,鬼神能「賞賢而罰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說成是一回事,認為天鬼是專門為萬民「興利除害」的,這實際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治者發動戰爭帶來的禍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佚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在《墨子》文中,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實必須相符的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談辯者談辯」,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他在反駁別人的觀點時常說「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也」,並把「無故從有故」,即沒有理由的服從有理由的作為辯論的原則。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范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准,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
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從宗法奴隸制下解放出來的小生產者階層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後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為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卻無親筆著作。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據。
墨者確實是如同電影中所說的那樣不接受別人任何幫助,如同苦行僧一樣的生活,因為他們心中懷有理想,可以隨時為他們的鉅子或者理想犧牲,這在今天看來確實是無法想像的,大概就像武俠小說那樣的慷慨捨生取義.
至於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孰為輕重,卻是不可一概而論,要說起來很多,推薦你去看一些那個時候的歷史方面的著作,淺一點的可以看<中國通史><中國文化概論>等等.
大概說一下,基本上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相對而言比較受人推崇,但是儒家也絕對不像後世占那樣的地位,充其量也不過是一種學說而已.
直到秦統一之後,歷代皇帝便以法家為內,儒家為外形成中國特色的統治.
❷ 電影《墨攻》給企業管理者什麼啟示
從管理學角度看這部電影,革離的故事給了我們幾點關於如何做好「空降兵」的啟示。
重視技術技能
管理者應具備三種技能:概念技能、人際技能和技術技能。一般就高管而言,對其概念技能的要求高於人際技能,對人際技能的要求高於技術技能。但對於隻身一人「空降」到企業的職業經理人來說,技術技能同概念技能一樣重要。沒有出色的技術技能,「空降兵」就無法在短期內使工作取得成效,無法使老闆委以重任,無法服眾。《墨攻》中革離隻身一人來到梁城,一箭射退趙國先鋒隊的沖鋒,顯示了其出眾的技術技能;在大殿上,分析了當前的局勢(趙國的目的是燕國),擺明利害關系,顯示了其卓越的概念技能。這是梁王決定「聘用」革離的重要因素。
培養自己的「勢力」
管理者的「勢力」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職位性權力;二是非職位性權力。前者是根據職務確定的,後者來源於領導者的品德、才能、學識等素質。通過努力,革離雖然得到了職位權力,但沒有非職位權力的協助,並無「勢力」。在工作中他遇到了很多麻煩,許多人對其職位權力發出了挑戰。為了改變這一切,擴大自己的非職位權力,革離大力提拔一向默默無聞但能力超群的子團,並將其放到關鍵的位置上。事實證明,這樣提拔起來的人忠心度和努力度都非常高,會在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革離還依靠自己的品德、才能和學識,獲得了眾人的尊敬,並同梁王公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對於「空降兵」來說,要培養自己的「勢力」,就要在職位權力基礎上注意擴大非職位權力。
運用「軟約束」
在《墨攻》中,革離率領梁城四千軍民與強大的趙國軍隊對抗,並未突出描述革離制度嚴明。革離並沒有在制度上下大功夫,而是用一種更有約束力的「軟約束」來規范軍民的行為,制度只是起到一個輔助作用。這種「軟約束」就是組織文化。革離抓住梁城組織文化更新的好機會(組織內外發生重大變化),重塑並依靠新的組織文化把全城軍民凝聚在一起,取得了守城勝利。
與企業核心價值觀保持一致
眾所周知,管理一個企業與治理一個國家有許多相似之處。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來說是舉足輕重的,不可能輕易改變。影片中革離對梁王最大的威脅不在其功高蓋主,而在於其思想和價值觀——革離的思想改變了梁城軍民的價值觀,對梁王的統治造成了威脅。這也是梁王要趕走革離甚至要殺掉他的根本原因。因此,「空降兵」的價值觀只有與老闆和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保持一致,才能長期生存和發展,否則還是盡早「走為上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