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清風店戰役電影全集播放

清風店戰役電影全集播放

發布時間:2025-03-08 09:38:01

⑴ 大明寶塔、百貨大樓、人民劇院,老照片見證西北古城70年變遷

大明寶塔、百貨大樓、人民劇院,老照片見證西北古城70年變遷 秦玉龍/文 解放前的平涼城船艙街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平涼城標志性建築之一——中山橋 修建於民國期間的平涼八里橋 1949年7月30日,第一野戰軍主力進駐平涼城,宣告平涼解放。 立秋後的甘肅平涼城市夜景,可謂是美輪美奐,涇水河畔華燈璀璨,高樓大廈熠熠生輝,漫步在濱河路與城市公園的市民,盡享舒適涼爽、愜意生活。 翻看拍攝於上世紀那些泛黃的老照片,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平涼城面積狹小、街道逼仄、低矮瓦房、農田環繞是基本場景。彼時的平涼人,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偏僻落後的隴東小城。搭螞衡據《平涼地區志》記載,1949年解放初期,平涼城區總面積僅有1.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萬餘人。70年後的2019年,路網交織、高樓林立的平涼中心城區,總面積已擴展到4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到53.09萬人。 說起地標性建築,上世紀解放前後的平涼城,我們至今能夠在影像資料中看到的,除了高高聳立在城東的大明寶塔,還有老中山橋、老八里橋、老城門樓子、老百貨大樓、老人民劇院等 70年滄海桑田,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平涼城市在變,建築物也在變。如今,有些原來的標志性建築已經消失,有些還在,只是換了模樣。 解物晌放前拍攝的平涼城牆與大明寶塔。 大明寶塔,俯仰城市五百年 瀏覽平涼歷史影像,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建築物,除了巍峨壯觀的四座城門,就是那座高高聳立在城東的寶塔了。城牆、城門如今已不復存在,唯有寶塔依然傲立。寶塔也叫延恩寺塔,因始建於明朝,故又稱大明寶塔,距今約有500年的歷史。 幾百年來,位於城東馬道門外寶塔樑上的大明寶塔,作為平涼城的地標性建築,其形制結構充分體現了明代佛塔建築的藝術風格,與崆峒山的凌空塔遙相呼應,堪稱平涼「 」古塔雙璧」。「 」槐蔭古塔」(又稱「 」古槐塔影」)被譽為平涼八景之一,為古今文人雅士所津津樂道。 解放前的平涼城東門與寶塔。 解放前,無論是民國記者還是二三十年代傳教士拍攝的大明寶塔,始終是平涼城裡最醒目的建築物。它高高聳立在城東高地上,俯視著這座城市500年的風雨滄桑,世事變遷。 據記載,這張黑白照片拍攝於上世紀三十年代,顯然是拍攝者站在知做平涼城外高地上俯拍的。從景色來看,照片估計拍攝於冬春季節,近處的田野,遠處的山巒,一片荒涼。那時的城牆尚且完好,寶塔就高高聳立在城郭之內,數十里外都能看到,顯得鶴立雞群,一塔獨秀。 民國時期,塔內樓板樓梯被毀,無法攀登,塔院成為兵營,馮玉祥曾在此創辦軍事學校,培養抗日將士,附屬建築拆除殆盡。 上世紀五十年代,平涼曾多次發生7.0級以上地震,寶塔六七層被震裂8至10公分,塔剎被震倒。解放後,這里曾設學校或為機關駐地。1963年,被省 *** 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平涼寶塔公園一角。 明清以來,大明寶塔所在地一直是平涼聞名遐爾的風景名勝地,游者樂此不疲。1983年,在此設立了平涼地區博物館,撒地設市後更名為平涼博物館。1985年,甘肅省文化廳撥專款10萬元對寶塔進行了維修。近年來又投入巨資全面改造了寶塔梁環境設施,建成了集歷史文物、旅遊觀光、休閑娛樂於一體的寶塔公園,免費對外開放。2006年,寶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平涼博物館搬遷新址,博物館變身平涼美術館。 作為平涼城市及文化建設的重要見證之一,500年來,這座皇家修建的寶塔,一直高高在上俯視著平涼城。改革開放40年,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高樓大廈林立,如今仰視著平涼城的大明寶塔,雖然仍是平涼地標性建築之一,但它已不再是城市的唯一高度。 大明寶塔俯仰之間,見證了平涼中心城市建設70年的變遷史。 七十年代平涼城地標建築——百貨大樓。 百貨大樓,城市商圈的蝶變 新民路,在平涼城一直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它既是這座城市最繁華的商業圈,也是這座城市的一處窪地。 黑白照片上的這幢建築物,是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平涼百貨大樓,它就座落在新民路上,大樓共有五層高,是當時平涼城最高的建築,也是標志性建築之一。 時光回溯到平涼解放前後,從 *** 入城後的慶祝儀式照片上,以及一些保存在檔案館的老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解放初期的平涼城,除了解放路有一座三層樓房建築物,新民路有一座春華樓,再加上城東高高矗立的大明寶塔,其他全是低矮的平房。 六七十年代解放路商業門店。 現年86歲的市民楊國勝回憶,百貨大樓是當時全地區最大的綜合性百貨商場,經營大小百貨、五金、針棉製品和副食品,還有服裝鞋帽、文化用品、五金電器、自行車等,商品種類齊全、顧客如雲,而且都是憑票證購買。 在計劃經濟時代,尤其是物資緊缺時期,百貨大樓為平涼人民的物資保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改革開放後,隨著市場經濟逐步向縱深發展,受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平涼百貨大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步步走向衰落。1996年,一座新商廈在百貨大樓對面開業運營。幾年後,百貨大樓變成了「 」購物廣場」。時光進入21世紀後,老百貨大樓的周圍陸續建起了許多大型商場、超市,無論是商場規模、貨物檔次還是經營品種,都要比老百貨大樓更大更高檔更齊全。 如今,平涼老百貨大樓舊址上的購物廣場。 這些年,隨著平涼城市建設的不斷擴張,中心商業圈正在逐漸北移。柳湖路沿線、綠地廣場以及廣成路的商業氛圍漸濃,大有取代新民路之勢。然而,那座曾經輝煌一時的老百貨大樓,仍然矗立在很多平涼人的記憶中。 修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南門什字人民劇院。 人民劇院,市民的精神高地 如今的平涼人,很難想像上世紀前半葉的平涼人,都會有哪些業余文化生活?那時候沒有電視,沒有互聯網,就連聽收音機、看電影,也是少數人的娛樂方式。趕廟會看大戲,估計是那個時代大多數平涼人惟一的精神享受了。 史料記載,平涼人第一次看電影是1937年,來自西安的一個旅行團,第一次把電影帶進了平涼。平涼解放後,隨軍電影隊在平涼縣城公映《解放石家莊》、《清風店戰役》等戰地紀錄片。不過,那個時候的平涼城,沒有影劇院,只有「 」露天影院」。 無數人的童年回憶——露天電影院。 1951年,平涼軍分區在縣城建起一座「 」解放電影院」,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平涼第一座電影院。1954年,移交地方 *** 管理,更名「 」人民電影院」,1962年改名「 」東方紅電影院」。 1957年,在南門什字修建「 」人民劇院」。1958年,修建華亭安口電影院。1974至1976年,先後建起了靈台縣電影院、崇信縣電影院、靜寧縣電影院。1979年,修建地區影劇院、華亭縣影劇院。1983至1985年,修建庄浪縣影劇院、靈台縣影劇院。據統計,八十年代末,平涼地區七縣(市)和區直共計有23處演出、放映場所。 如今的南門什字崆峒大劇院。 人民劇院作為平涼最早的綜合性演出場所,建築風貌有點西洋味道,雖然沒有後來修建的地區影劇院那麼高大巍峨,但它卻承載著很多人的青春記憶,更是幾代平涼人的精神高地。當時的人們開大會去人民劇院,看樣板戲去人民劇院,看電影約會去人民劇院。後來,人民劇院幾經修繕擴建,再後來拆除重建,更名「 」崆峒大劇院」。 時至今日,崆峒大劇院與平涼劇院依舊屹立在原址上,沒有被一輪輪的城市開 *** 潮沖刷走,正因為它具有獨特的地標性。對於今天的市民來說,看電影可以選擇的影院很多,不會再選擇這兩處地方。不過,它們依然是平涼人的精神高地。

⑵ 傅鐸的人物紀念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新中國第一代著名劇作家傅鐸(原名傅桐芬,參加革命後改用現名),1917年4月出生於河北蠡縣(抗日戰爭後期劃歸博野縣)。抗戰爆發後參與組建敵後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下的新世紀劇社,從此走上革命文藝工作道路。在長期擔任行政領導工作(火線劇社社長、總政文工團副團長、八一電影製片廠政委等)之餘,他創作了大小劇目40多個,其中一些劇作對當時的革命斗爭產生過重要影響,有的還成為新中國五六十年代最優秀的劇目,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確立了自己的地位。晚年的傅鐸回憶自己的戲劇人生,無限感慨地寫道:「冀中軍民頂天立地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築起了打不破的銅牆鐵壁和摧不毀的血肉長城,數不清的戰友、鄉親用鮮血染紅了冀中的土地,用生命換來了嶄新的中國。這些生動的現實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於是才有了戲劇舞台上冀中軍民浴血奮戰的斗爭生活和同仇敵愾的英雄形象。……革命隊伍是個大學校,冀中軍民是我的好老師。」
拂去歲月的塵封,通過一個劇作家的人生和戲劇人生,我們將看到,在那逝去的歲月里,中國人民的生存環境:屈辱、抗爭、奮斗和夢想。
人 生 艱 難
上推七八十年前,傅鐸的出生地河北省蠡縣屬於土地肥沃、盛產棉花的富縣,素有「金束鹿、銀蠡縣」之美稱。但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廣大農民的生存條件卻十分艱辛。傅家三代貧窮,祖父一代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男人靠擔著八股繩(即籮筐),敲梆子走街串巷賣黑油(棉籽油)、煤油、火絨、火柴、燒紙等小雜貨和在集市上賣苦力,祖母則領著姑姑們提著一根打狗棍,到外村乞討糊口。一家人二十餘年忍辱負重,苦苦掙扎,居然在民國初年創下薄薄一份家業——蓋了新房,擁有近20畝活契耕地,還有半頭老黃牛。父親傅老平,為人忠厚、老誠,一生只知勞作發家,遇事吃虧讓人,由於家道興起,三十多歲取妻生子,令鄉人咂舌稱羨,獲得「傅一起」(即脫貧而起之義)的雅號。
傅鐸入鄉隨俗,能文能武,持家立業的成功,義務教學的善舉,漸漸成了村上有頭有臉的場面人物。按農村風俗,中等以上人家辦喪事,要請四位「禮教先生」主持祭奠儀式。「禮教先生」都是村上享有威望知書識理的忠厚長者。當原來的四位「禮教先生」之一老秀才崔炳南去世後,村裡公認讓不滿二十歲的傅鐸補了缺。農村辦喜事,娶媳婦要請兩名陪客,聘閨女要請兩名送客。有資格做陪客送客的也就是村裡的五六個頭面人物,傅鐸也是其中一個。此外,鄰里糾紛,夫妻不和之類問題的調停解決,也是要由村裡的頭面人物出面,傅鐸做這類調停人也游刃有餘。
四年的農村生活,對傅鐸來說是一次極好的鍛煉機會。他不但學會了各種農活,更重要的是親身體味了農民的人情世故、喜怒哀樂,熟悉了農村各色人等的人生百態,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一言一行、內心世界、語言特徵都爛熟於心。這為他日後演農村生活的戲,創作農村題材的劇本,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舞 台 人 生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這場戰爭改變了中國的社會,也徹底改變了傅鐸的人生命運。
傅鐸的家鄉蠡縣劉陀營村,位於蠡縣與博野兩座縣城之間的官道旁。盧溝橋事變的消息傳來後,鄉親們感到一種天塌地陷的無奈。家業殷實的人家紛紛准備逃走他鄉,窮苦人家則開始把平日捨不得吃的雞蛋、臘肉拿出一飽口福,「臨死也鬧掛好下水,不能留給日本人」。日本人還未到,國民黨潰軍、城裡的官老爺、官太太便一撥一撥往下撤退。與這一大潰退形成明顯對照,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首戰平型關大捷的傳聞,給惶惶不可終日的人民不小的安慰和鼓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冀中各縣、區、村抗日建國動員會紛紛成立。劉陀營村成立了由原村長郭炳耀(即郭炯明,解放後任沈空後勤部副部長)為主任的村抗日救國運動委員會,傅鐸任村委會的宣傳部長。
經一個多月的奮戰,劇團排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活路》《自取》《小英雄》《王百計》《察東之夜》《勝利歸來》《拒毒》《母老虎》《新花子拾金》《張家店》《游擊隊》等十餘個節目。第一次正式公演定在蠡縣城隍廟前的大戲樓上,演出劇目為《放下你的鞭子》《活路》《自取》《張家店》,全部是抗日救國的內容。
編 劇 生 活
傅鐸是個不安分的人。早在蠡縣新世紀劇社時期,看見別人能寫劇本,演出效果也不錯,心裡便躍躍欲試。特別是經過1940年華北聯大文學院的學習,傅鐸掌握了一些編劇的理論和技巧,創作的激情更加強烈了。離開聯大之前,他就在醞釀一個話劇劇本,內容是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蠶食共產黨領導人民創建的敵後根據地的倒行逆施。素材來源於當時的報刊資料和自己在根據地所見所聞;抗戰前在東北軍的親身經歷,也為他的創作提供了細節刻劃的素材。他先把自己的構思向胡蘇做了匯報,得到鼓勵。於是就在回冀中的路上動筆寫作初稿。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劇本終於完成了,又徵求身邊同志們的意見,定下了劇名《頑固派的真面目》。不久,這個劇本通過劇社領導批准排演,演出效果還不錯。第一關闖過去了,傅鐸的創作積極性更加高漲。此後,近兩年多時間,傅鐸先後創作了從各個方面反映根據地軍民火熱戰斗生活的獨幕話劇《四頭牛》《游擊小組》《三聲槍》,兩場話劇《口供》《戰利品》《水落石出》等,還寫了一個反映蘇聯人民抗擊德國法西斯侵略的《反希特勒活報劇》。這些劇本絕大部分發表在冀中新世紀劇社編印的《歌與劇》中,有的還由傅鐸導演,在部隊文工隊演出過。但是,一直到1944年12月,創作劇本只是他個人的一種愛好,他的本職是他十分鍾愛的演員。這次軍區政治部主任親自點將安排他創作劇本,可以說是他正式走上創作道路的開始。
抗戰勝利後,多少年來一直令傅鐸苦不堪言的婚姻關系終於正式解除。隨後,他同1941年冀中文藝幹部學校開辦期間認識、心儀多年的劉志國結為夫妻。
新 的 征 程
在新中國文藝事業的發展歷史上,像傅鐸這樣,在中國人民的火熱斗爭中,土生土長,並且取得如此眾多的戲劇創作(包括編、導、演)成果,在戲劇界產生如此影響的人可謂屈指可數。顯然,是我們的主人翁的曲折復雜的人生經歷塑造了他,是冀中軍民長期堅苦卓絕的奮斗歷史滋養了他,同時,這一成就也是對他個人的天賦和勤奮的回報。全國解放後,傅鐸在繼續擔任軍隊文藝團體的領導職務的同時,仍然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執著的藝術追求,創作出一批新劇作。
新中國建立後,針對部隊中出現的和平麻痹思想,傅鐸根據深入部隊掌握的素材,創作了中型歌劇《小老虎回家》,中型話劇《暗箭》,在部隊演出後,效果不錯,成為當時部隊政治教育的活教材,為部隊建設作出了貢獻。
1950年春,傅鐸被上級領導從潮白河水利建設工地請回駐地,著手創作1945年就開始構思,但一直未來得及動筆的話劇《沖破黎明前的黑暗》。
同《王秀鸞》一樣,話劇《沖破黎明前的黑暗》主要取材於晉察冀邊區第二屆群英大會采訪的幾位擁軍模範老大娘和幾位戰斗英雄的故事。這次創作他有意識地改變過去只求快、趕任務的做法,下決心使劇本在藝術質量上有新的提高。初稿完成後,先拿到警衛營請部分基層幹部和戰士聽讀,徵求意見,又聽取了師首長和劇社內部同志的意見;然後送給華北軍區政治部文藝科,向丁里、侯金鏡、胡可、杜烽、張克夫等專業作家求教,做了進一步修改;最後,送政治部主任張致祥審閱。張致祥認為劇本寫得很感人,體現了冀中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進行斗爭的艱苦歷程,歌頌了冀中軍民血肉相連、患難與共、寧死不屈、頑強斗爭的精神,人物鮮明,語言生動,很有特色,要求快改、快排、快演,爭取在建國一周年慶典時在北京公演。在排演過程中,為加強演員陣容,提高演出水平,華北軍區政治部決定,將此前由於部隊整編已經一分為二的火線劇社再集中起來,由軍區抗敵劇社社長劉佳擔任導演,請抗敵劇社舞美隊負責製作布景。
經過半個多月的緊張排演,1950年10月1日,《沖破黎明前的黑暗》在大華電影院正式公演,演出盛況空前,轟動北京。由於大華電影院只有不到一千個座位,為滿足觀眾要求,遷到中山公園音樂堂進行公演,連演數十場,場場爆滿,聲譽越來越高,影響越來越大。只是由於部隊又一次整編,火線劇社一部分整編為華北空政文工團,另一部分編入華北軍區抗敵劇社,演出只得就此停止。
1953年,總政文化部陳沂部長指示時任總政文工團副團長的傅鐸,將《沖破黎明前的黑暗》整理修改一下,由新組建的總政文工團話劇團排演。傅鐸根據陳部長的意見及1950年演出後搜集到的對劇本的反映,做了較大的修改。這次重演,由丁里任導演,主要演員絕大部分是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演員,而且多是冀中人,導演本領大,演員陣容強,舞台美術有新的突破,燈光布景引人入勝,充分發揮了戲劇綜合藝術的感染力。戲排出後,先在總政排演場招待演出,受到首都各界一致好評。周恩來總理和彭德懷元帥來排演場觀看了演出。劇場休息時,周總理提出要見一下劇本作者。會見中,周總理深情地談到:「這個戲很好,很感人,軍隊離開了人民就失去了力量,人民離開了軍隊就失去了靠山,軍民親密團結,就是打不破的銅牆鐵壁。感謝你為人民寫了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好戲。」總理又親切地問:「你還寫過什麼劇本?」傅鐸回答:「寫過歌劇《王秀鸞》,話劇《逃出閻王店》。」其他劇本影響不大,他沒有多說。總理接著說:「《王秀鸞》是名劇呀!」
1954年春,《沖》劇到武漢、廣州、福州等地為部隊慰問演出,長達七個月之久。冬季,在北京小經廠實驗劇院舉行公演,立即產生巨大反響,連一向不喜歡看話劇的天津人也來京邀請劇團赴天津演出。結果在天津一炮打紅,連演一個月,場場爆滿,售票處常常排起長隊。八一電影製片廠成立後,總政文化部決定將《沖》劇搬上銀幕,作為八一廠拍攝的第一部故事片。
雖經再三推託,改編任務還是交給了傅鐸。電影與話劇畢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對於從解放區土生土長的文藝工作者,不要說拍電影,連看過的電影也極為有限。由於各方面都缺乏經驗,電影《沖破黎明前的黑暗》並不成功。《沖》劇在1956年全國話劇匯演中,劇本獲二等獎、導演獲一等獎、舞美獲一等獎,扮演李大娘的陳立中獲表演一等獎,飾演閻志剛的今欣、飾演鳳霞嫂的李雪紅、飾演聯絡員的李壬林、飾演歪脖子李的劉紀雲獲表演二等獎。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傅鐸先後五次赴朝。只有第一次是以專業作家身份赴戰地采訪,有三次是參加慰問團工作。從鴨綠江到志願軍司令部,從志願軍高炮陣地到炮火連天的我軍前沿坑道,從參加部隊的英模大會到在美軍戰俘營與戰俘們交談,從平壤市牡丹峰地下劇場的演出,到交通線上一次次的驚險夜行。這場戰爭的方方面面幾乎都在傅鐸眼前掠過。在此基礎上,他寫了多幕話劇《友誼之花》和《地下長城》,獨幕話劇《中朝人民心連心》和《告別之前》。
1953年秋第四次赴朝。傅鐸任以賀龍元帥為團長的第三屆赴朝慰問團文工團秘書長。慰問任務結束後,傅鐸隨賀龍元帥到志願軍部隊參觀、訪問,在聽完參加上甘嶺戰役的一位師長和一位連長的報告後,總政文化部陳沂部長當即決定傅鐸留在該部隊體驗生活,創作劇本,把上甘嶺戰役搬上舞台。賀龍元帥叮囑他說:「上甘嶺戰役事跡極為生動,你一定要把劇本寫好。」為此,調志願軍文化部曹欣及某軍文工團團長崔家峻參與創作。1954年春節前,傅鐸在朝鮮完成了話劇《地下長城》的詳細提綱回京。由於忙於一些行政工作,劇本創作擱了下來。不久,由曹、崔二位參加編劇的電影《上甘嶺》先於話劇公演。直到1956年,話劇《地下長城》才完成初稿,後由總政話劇團上演。事實上,電影與話劇出於同一提綱,藝術表現上出現雷同是很自然的。深受觀眾喜愛的電影《上甘嶺》無疑凝結了傅鐸的心血。
1955年以後,直到六七十年代,傅鐸創作(包括與他人合作創作)的劇本有:《有這樣一個人》《陽關大道》《下放之後》《海防前線》《幸福橋》《首戰平型關》《雷鋒》《南方來信》《急浪紅心》《眾志成城》等。其中,《陽關大道》《幸福橋》《雷鋒》《南方來信》產生過一時的轟動效應,有的還是當時的保留劇目。
傅鐸60多年來的戲劇創作,展現了從抗日戰爭到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前赴後繼,奮發圖強的生動歷史畫卷。
無論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無論反映革命戰爭的題材,還是表現和平環境下的故事,無論重大事件,還是日常瑣事,傅鐸都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現實生活汲取素材,從親身體驗中提煉人物,既表現生活中的真諦,又不迴避斗爭中的矛盾,既寫英雄人物,也寫中間人物,既滿腔熱情地歌頌偉大的黨,偉大的人民,偉大的軍隊,又批評落後、揭露黑暗,不斷追求,刻苦探索。1986年傅鐸同志離休後,仍然不忘為我軍的文化事業做奉獻。他除又操筆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柳暗花明》外,還擔任了電視系列片《壯士行》、電視劇《清風店戰役》的顧問等工作,撰寫了自傳體回憶《往事滄桑》。傅鐸回顧自己60多年的戲劇創作歷史,他自我評價認為:我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精神指引下,逐步成長的「遵命文學」劇作者。遵革命之命,努力使自己創作的劇本能響應時代的召喚,傳達現實的聲音,與人民群眾斗爭生活緊密結合,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一個文藝工作者肩負的光榮職責和歷史使命。
傅鐸創作的劇本,主要收入到《傅鐸劇作選》(花山文藝出版社,1984年10月)和《傅鐸劇作選續集》(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5年5月)。1986年,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完成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大型叢書中《傅鐸研究專集》的出版工作。

閱讀全文

與清風店戰役電影全集播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四虎最新電影 瀏覽:815
最情慾的電影迅雷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25
興安嶺獵人傳說電影院怎麼沒有 瀏覽:44
張子楓和吳磊最新電影 瀏覽:724
灰姑娘電影完整版 瀏覽:817
電影特別的愛免費完整版 瀏覽:281
講述日本二戰郵差電影 瀏覽:839
題材相同的中西動畫電影 瀏覽:269
迅雷專題電影 瀏覽:294
電影圓明園主題曲 瀏覽:702
二戰關於希特勒的電影 瀏覽:909
美女主動上位微電影 瀏覽:338
大河奔流電影哪裡能看 瀏覽:797
電影實時總票房 瀏覽:987
龍紋身的女孩電影天堂下載 瀏覽:495
下載電影哪個免費軟體好用 瀏覽:689
小旅社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789
步步殺機電影完整版 瀏覽:777
私人電影院主題 瀏覽:218
調音師法國微電影影評 瀏覽: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