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1年浙江省公務員考試。我所報的職位到底是考什麼科目啊
A.鄉鎮機關面向優秀村幹部招考職位這個就是村官啊 具體在這看看http://ke..com/view/607768.html?wtp=tt
B.筆試科目為《申論》、《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這個是公務員考試
你到底是報公務員或村官我就不知道了 看意思你是想當公務員 當然就是B了
謝謝
㈡ 現在投資什麼行業最好
當然是電影業啦!!!金融危機中也有驚人牛市!2010年元旦至昨日,廣州天河城飛揚影院場場爆滿,票房收入高達200萬元。而這種火爆場面已經從去年持續至今,有專業人士預計,國內800多個影院去年票房總收入預計超57億元,比2002年增長近5倍。難怪業內人士驚嘆,繼經濟型連鎖酒店業瘋狂增長後,中國的電影院線產業已經成為第二個出現爆炸式增長的市場。
7年狂增5倍 增速全球第一
1月4日凌晨上映的《阿凡達》,在廣州天河城的飛揚影院上座率高達100%,每天都出現排隊買票的擁擠場面。元旦三天,飛揚影城的楊經理也不能休息,天天加班,他介紹說:「新年5天來飛揚的總票房有200萬元,這還不是最牛的,我們今年上半年出現過一天就有100萬元的票房紀錄。」
如果把視野放大到整個中國的產業來看,在近五年來增長最快的「黑馬」之一也是電影院線產業。
讓我們看看數據,中國電影院線業從2003年起全面推進產業化以來,電影產量從2002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406部,電影投資主體從2002年的幾十家發展為2008年的超過300家,且投資結構趨於多元。電影年票房從2002年的不足10億元擴大到2008年(不含農村市場)的43.41億元,比2007年增長30.48%,增長速度全球第一。2009年,繼續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前三季度全國票房總計已達到40.4億元,預計全年可達超過57億元,增速超過32%,增速繼續在全球遙遙領先。
「也就是五年前的廉價酒店業發展出現類似的瘋狂增長情況,現在輪到電影院線產業坐莊了。」楚睿商業咨詢公司董事長黃文傑表示。
國產優質大片 激活院線產業
中國電影產業呈現的風景恰似那句詩形容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誰將中國電影產業鏈點石成金?資深商業專家歐小衛指出,整個產業鏈能夠迅猛發展的基礎,首先在於「國產大片的數量和質量的提升,甚至有超越美國大片之勢。」 據廣電總局電影局初步統計顯示,2008年國產故事片超400部,產量居全球第三。
根據楚睿商業咨詢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2008年國產影片票房25.63億元,比2007年增長42.31%。國產片占票房總收入61%,在國內市場所佔份額連續6年超過進口影片。從2002年到2008年,國產大片票房過億元的共有15部,2008年一年就達8部。而2009年的9月16日全國上映的《建國大業》,截至10月23日,票房已達到4.1億元。《三槍拍案驚奇》上映首周,票房達到2.04億元。
國際國內院線 爭搶商業物業
如井噴般的票房為整個中國電影院線產業鏈帶來了巨額受益。電影綜合效益(即含票房以外的小賣、廣告等綜合收入)從2002年的不足20億元,提升到2008年的突破80億元。
據悉,電影從製作到最後在市場終端實現票房收入,主要有四個環節:製片-發行-院線-影院。對於最終的票房收入,各環節都有行業內約定俗成的分配比例,即製片30%,發行15%,院線5%-8%,影院48%-50% 。由於現在的院線很多是購買了影院的,因此電影院上座率爆增,院線也就越開越多。全國城市影院從2002年1400餘塊銀幕增長到2008年的超過4000塊銀幕。從2008年底開始,香港的UME、韓國的CGV、法國的城市兄弟院線公司等外資大鱷也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希望分一杯羹。
「在全國多個城市還出現了院線爭搶地盤的現象。」歐小衛向記者透露,就在黃埔即將開業的惠潤廣場(一個小型購物中心)已經有香港大地、廣州金逸和北京的正天三家院線公司齊齊爭奪進駐權。而在沈陽的天潤廣場大型購物中心項目還在動工階段,就有上海龍影、遼影、金逸、正天等院線公司前來洽談進駐事宜。周邊的幾家購物中心的招商項目負責人也同時被多家院拓展部負責人包圍。「這是我從事商業物業開發20年來從未出現的狀況。」歐小衛說。
持續增長空間 究竟還有多大
面對如此瘋狂的擴張,已經在7年內迅猛增長5倍的中國電影院線產業是否還有繼續發展的空間?
也許這個答案要在全球的產業增長范圍里尋找。根據《2008-2009年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摺合6.22億美元,只是位列全球第12位。美國(89.2億美元)繼續以絕對優勢蟬聯全球票房排行榜第一名,領先第二名的日本(18.79億美元)70多億美元。印度(18.60億美元)緊隨日本之後排名第三。
黃文傑表示,中國電影票房與排名前五位的美國、日本、印度、英國及法國相比,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尤其與排名第一的美國相比,僅是其7%。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電影產業的票房、電影產量均迅速增長,但仍有待進一步發展提高,同時也意味著中國電影產業還有很大的市場增長潛力。
另一個數據也印證了同樣的道理。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電影人均觀影次數在國際上處於明顯落後的地位。2008年美國人去電影院觀影的次數為人均4.46次,法國為2.9次,英國為人均2.67次,亞洲國家日本也達到了人均1.31次,而中國的人均觀影次數僅為0.28次,平均每個居民大約4年才去一次電影院欣賞電影。這個數字比2007年的0.22人/次略有上升,可是仍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㈢ 2.美國電影在中國的影視市場發展現況以及趨向
過去20年,美國電影市場發生了什麼?
研究中國電影票房市場未來的趨勢和變化,我們不得不說說美國市場,畢竟那才是全球最大的電影生產和消費市場。我們分析了1995年到2018年的電影票房數據,得出了一些簡單的結論。
1、通脹調整後的電影票房基本上沒有太大增長。我們的第一個結論讓人感覺有些震驚,1995到2018年經過通脹調整後的電影票房基本上沒有太大增長。1995年全美電影票房總收入是53.15億美元,經過通脹調整後折算到今天大約是108.74億美元。
2017年全美電影票房總收入為109.72億美元,和22年之前幾乎一樣。我們從電影票銷售數量的角度能夠更加清楚看到這個特徵。1995年全美總共消費了12.2億張電影票。
而2017年全美消費的電影票數量居然也是12.2億張,幾乎完全一致!不同的是,電影票的價格伴隨著通脹水平而上漲。1995年看一場電影的均價是4.35美元,2017年看一場電影的均價是8.97美元。所以,進入成熟期的美國電影市場並沒有出現量價齊升,而是依靠通脹帶動了電影票價格的上漲。
2、市場集中度是分散的。這一點也和我們的常識完全不同。我們僅僅從電影發行的數據來看,全美六大電影公司(華納兄弟,迪士尼,福克斯,派拉蒙,索尼,環球影業)在1995年發行了110部電影,非六大電影公司的產品在1995年的發行量是28部。到了2017年,六大電影公司當年發行了79部電影,非六大的發行數量為46部。雖然電影製作的成本越來越高,但是更多的獨立第三方製作方起來,包括著名導演George Lucas成立的盧卡斯影業。
3、什麼類型的電影最賣座?我們按照不同的風格做了劃分。冒險類(Adventure)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27.26%,排名第一;動作類(Action)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9.20%,排名第二;劇情類(Drama)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6.36%排名第三;喜劇類(Comedy)在過去23年票房佔比15.3%,排名第四。之後是驚悚(Thriller)、恐怖(Horror)和浪漫喜劇(Romantic comedy)。
4、市場份額最高的電影製作公司。迪士尼是1995到2018年(截止春節前)票房份額最高的公司,總計票房330億美元,製作了543部電影,平均票房6087萬,累計市場份額15.65%。關於迪士尼的高票房,和其對超級英雄系列的商業化分不開,我們今天都知道漫威IP的商業化,對迪士尼整體票房的提升非常大。緊隨其後的是老牌製作公司華納兄弟,總計票房321億美元,製作了707部電影,平均票房4543萬,累計市場份額15.21%。其實華納兄弟在多年前一直是行業老大,但最近幾年被迪士尼超越。
之後是索尼和福克斯,分別擁有12.31%和11.59%的累計市場份額。不過索尼單片平均票房3850萬美元,低於福克斯的4997萬美元。
5、賣座的超級大IP。最後我們羅列了過去10年美國票房最高的電影,從中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他們分別是:2007年的蜘蛛俠3(全美票房3.36億),2008年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全美票房5.31億),2009年的變形金剛(全美票房4.02億),2010年的玩具總動員3(全美票房4.14億),2011年的哈里波特大結局(全美票房3.81億),2012年的復仇者聯盟(全美票房6.23億),2013年的鋼鐵俠3(全美票房4.08億),2014年的銀河護衛隊(全美票房3.33億),2015年的星球大戰前傳(全美票房7.42億),2016年的尋找多利(全美票房4.86億),2017年的星球大戰前傳2(全美票房5.17億)。
我們發現每年票房最高的電影無一例外都是超級大IP,而且都是系列電影。
未來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靠內容推動
看了美國過去20年的電影票房發展趨勢,我們大致能得出一個結論:從總量的角度看,中國電影市場逐漸進入飽和階段。高增長肯定是過去了,未來電影票房的波動更多依靠當年的優質內容。我們發現1995到2017年,美國電影票消費的數量是沒有增長,票房的增長源於票價提高,所以通過通脹調整後的電影市場基本上飽和不增長了。某些年份的增長主要依靠這一年的一大批超級電影。所以逐漸的電影市場不再是一個趨勢增長的模式,而是看單獨每個年份的產品。
中國電影過去10年的高速增長主要依靠兩個因素:渠道下沉和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性。
春節我們看到三四五線的人都在看電影,因為渠道已經完成了下沉,這些地方也都有設備精良的電影院,能看到最新的電影。渠道下沉也離不開互聯網的發展,因為移動互聯網打破了信息鴻溝。
現在三四五線城市的人口,通過互聯網也知道一二線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在關注些什麼,再看哪些電影。我們再看看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現在互聯網成為了電影票購買最主要的渠道,這一點已經超越了美國人民。我們可以提前購買好電影票,然後算好時間來到電影院。不再需要排隊購票,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列印電影票。這讓電影觀看的便捷度大大提高。這些,都推動了電影在國內的高速發展。
過去幾年電影屏幕數的增長是超過了觀影人次的增長,未來幾年電影屏幕的更新換代也接近尾聲,更多是存量的增長了。那麼整個國內電影票房也逐漸會進入相對成熟階段,作為一個整體,票房高速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未來還是需要看電影本身的質量。
好消息是,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讓中國電影製作能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包括這次火爆的幾部國產電影,製作能力已經相比過去出現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另一個重要的變化是,三四五線城市的生活方式開始向一二線城市靠攏,這也是受益於過去10年的城鎮化和移動互聯網發展。以前去三四五線城市,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一二線差異比較大。現在這些三四五線的人也上網買東西,也去看電影,也逛大商場,也買車。
基本上和一二線的人消費差異不大。所以過去一年我們看到微博,阿里,京東,甚至美團和快手的增長都是來自這些三四五線城市,背後也體現了這種消費結構越來越接近的趨勢。
總結:比票房更重要的是背後的趨勢
我們不應該因為此次春節電影票房的爆發,就對2018年整體中國電影票房市場過於樂觀。畢竟沒有太多基本面的因素,行業發展最快的那一段也過去了。此次主要是一些優秀的電影集中在春節檔期上映。對比美國,我們看到其實行業進入飽和階段,電影票數量就不太增長了,票價的提高還是要和通脹掛鉤。
比電影票房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三四五線城市人口的生活發生出現了一二線化的特徵。這也符合城鎮化的規律,越來越多人被同化。消費品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輸出,高緯度打低緯度。這幾年消費最大的變化就是移動互聯網帶來廣義的渠道下層,不僅僅是物理渠道,還有線上的信息渠道下層,加速了生活方式的同質化。